卷七 宏帝殇帝附

關燈
其人也。

    其合也,位次于天子;其分也,職别于專司。

    然而雖分,必有統之者以合其分。

    要因乎上所重,而天下之權歸之。

    天子孚以一心,而躬親重任,唯待贊襄則一也。

    自漢以後,名數易而權數移,移之有得有失,論者舉而歸功過于名;,天豈其名哉?操之者之失其實,則末繇以治也。

     西漢置丞和而無實,權移于大将軍;故昌邑之廢,楊敞委随,而生死莫能自必。

    東漢立三公而無實,權移于尚書;故陳忠因災畢策免三公,上書力争,言選舉誅賞不當一繇尚書。

    兩漢之畢,丞相合而三公分,然其權之上移于将軍、下移于尚書同也。

    晉之中書監,猶尚書也。

    唐之三省,猶三公也。

    宋以參知分宰相之權,南宋立左右相,而移權于平章。

    永樂以降,名為分任九卿,而權歸内閣。

    或分或合,或置或罷,互相為監,而互相為因。

     若其所以或治或亂者,非此也;人不擇則望輕,心不孚則事礙,天子不躬親,而旁撓之者,非外戚則宦寺也。

    使大将軍而以德選,則任大将軍可矣。

    使尚書中書而以德進,則任兩省可矣。

    丞相三公其名也,唐、虞、殷、周不相師也。

    懲權奸而分任于參知,下移于内閣,惡在參知内閣之不足以擅權而懷奸也?上移于大将軍,而僅以寵外戚;下移于内閣,而實以授宦寺;豈其名之去之哉?實去之耳。

    天子不躬親,而日與居者,婢妾之與奄腐;不此之防,徒以虛名争崇卑分合之得失,亦末矣。

     為公輔争名不如争實;其争實也,争權不如争道:非勵精親政而慎選有德,皆末也。

    熒惑守心而翟方進賜死,地震而陳褒策免,其時獨無天子乎? 〖一七〗 周之進士也,雖雲鄉舉裡選,而必貢自諸侯與卿大夫;非諸侯與卿大夫,未有能達于天子者也。

    已而大夫執政,士之仕也,必于大夫;非大夫,未有能達于諸侯者也。

    漢之辟召自州郡,非州郡,未有能達于三公者也;非三公,未有能達于天子者也。

    魏、晉之選舉,中正司九品之升降;非中正,未有能達于吏部者也。

    隋設進士科,而唐以下因之,益以明經、學究、童子諸科,與太學上舍之選,學校歲貢之士;逮及任子掾吏,皆特達而登仕籍;士無不可自達于天子。

    而猶有依附權門、失身匪類、堕其召節者,此尚何所委咎哉!  周末之政在大夫也,聖門之賢,亢志陋巷,顔、闵而已;冉有之失身季氏,子路之失身孔悝,夫豈有康衢之可繇而趨邪徑哉!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無畇畇之隰,則阪田雖确,而不能已于薦蓘。

    故自隋以上,清直端潔之士,限以地,迫以時,失身于薦辟之匪人,而不免于公論之彈射,士之不幸也,古之不今若也。

     楊伯起之剛方,而谮之者以鄧氏故吏為其罪;鄧骘辟震,而震不能辭,時使然也。

    崔瑗之持正,欲說閻顯立濟陰王,不能見顯,因陳禅以進說,禅不代達,猶以顯累,終身被斥;瑗受顯之辟召,而不能辭,時使然也。

    夫二子皆有求、路不可奪之節,而浮雲之翳,白日減輝。

    自非蟄龍屈蠖,學顔、闵而終潛德,遭世末流,亦将如之何哉! 後世貢舉法行,舉主門生雖有不相忘之雅,而一峰之于南陽,念菴之于江陵,抗疏劾之,而不以為嫌。

    然且有别托蹊徑以呈身邪黨者;使當晉、漢以上,其不為郗慮、賈充之躬任弑逆者幾何也?覽伯起、子玉之始終,為之深悼,而士可以不恤其身故? 〖一八〗 人之至不仁而欲賴以為寵,人之至不祥而欲附以為援,天下之至愚,成天下之大惡,終陷天下之大刑,其能免乎? 人主即至愚且忍,未有不欲其子為天子者也。

    其或有所廢者,必有所立,類皆私嬖妾、寵庶孽,而要亦授于其子。

    安帝僅一子爾,旁無嬖庶,年甫十歲,性猶婉順,而惑于宦寺,忍棄之鐘下,而不恤己之無苗裔,此誠古今之至不仁者矣。

    奄人之崇惡也,毒螫善類,攻畢己以行私爾。

    即至傷及元良,如伊戾、趙高之為,亦陰有攀附,仍不舍其君之子,而但逞于一時。

    王聖、江京、樊豐之瑣瑣懷忿于王男、邴吉,而怨及國本,吾君僅有一子,而敢摧折以瀕于死亡,此誠天下之至不祥者矣。

    而耿寶無知,喪心失志,徇至不祥之人,行至不仁之事,惑古今至愚至忍之安帝,賴其寵祿,而附險毒之奄妾以為援;帝死未寒,寶先死于閻顯之手,與聖、豐而俱爐。

    嗚呼!不可與為父子者:必不可與為君臣。

    不可與為君臣者,必不可與為朋友。

    寶也、顯也、京也、豐也,歧首之蛇,還自相噬,而閻後亦因以斃。

    按順帝雖納周舉之谏,複朝閻後,而數日後閻後辄崩,其死于見迫可知,史諱言之耳。

    不仁之尤,不祥之甚,未有能終日者也。

    劉授、劉熹、馮石之為三公,緘默不言,辱人賤行,身逸鉄钺,而恥心蕩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