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宏帝殇帝附
關燈
小
中
大
已而加賦于民,病民矣,而猶未甚也;以官鬻錢谷而減其俸,民病乃笃。
鄧後婦人米鹽铢桑之計也,後人師之,視為兩利之術,狂愚不可瘳矣。
萬不獲已而加賦也,抑必有則。
吏方苦其不易微,未有能因而溢者也。
獺不饑,不可使捕;鷹不饑,不可使逐;誘取其錢谷于前,而聽其取償于民,吝予之以生計,而委之以日掠,雖欲懲貪,詞先讷澀矣。
不能使徒步布衣草屢粝食凍老餒幼以為國效功也,則烏能禁饑鷹獺之攫而無厭哉!乃人主且曰:吾未嘗加賦以于民,民如之何而不急公。
上下交怨而國必亡矣。
三代之世,方百裡之國,君卿大夫士世食其祿,下逮于胥史者數百人。
饔餮瞥帛車乘吊車乘刍糧奔走于四方而有餘。
一郡之大,或兼數圻,祿于朝者幾何人?官于其地者幾何人?官司于結修公私交際所資于民者幾何事?今之天下,其薄取也,視古而什之二三耳。
而古之民足,今之民貧;古之國有餘,今之國不足。
下不在民,上不在君,居其閉者為獺為鷹,又使饑而教之攫;金死于一門,而粟賤于四海,則終歲歲耕耘,幸無水旱,而道殣相望必矣。
“無野人莫養君子。
一上節宣野人之餘以養賢,而使觀人朵頤,以惟攫取之巧拙為貧富哉!鬻官爵以賤之,減俸以貧之,吏既賤而終不肯貧,廉恥随,貧寠相迫,避加賦之名,蹈朘削之實,愚者之虐,虐于暴君,曾不自知其殃民,民亦不知也。
怨不知所自起而益亟矣。
〖九〗 漢之彊也,北卻匈奴,西收三十六國。
未數十年,羌人一梗于河湟,其志止于掠奪,未有窺觎漢鼎之心也。
而轉徙五郡,流離其民,僵仆載道,如孤豚之避猛虎。
悲哉!誰為謀國者,而彊弱相貿至此極也!任尚債帥也,郅隲\纨誇也,鄧後婦人也;婦人屍于上,纨袴擅于廷,債帥老于邊,三者合而亡國之道備焉。
幸而不亡,民之死也,誰恤之哉?天下未有婦人制命,而纨誇債帥不興者也。
未有陰氣凝于上,而幹戈之慘不流于天下者也。
故曰:“鶴嗚于九臯,聲聞于野。
”氣相召,禍相應,而龐參之邪說始乘之,以愞縮消生人之氣,可不戒哉! 〖一○〗 鄧後為鄧氏近親開邸第教學,而躬自試之,史稱之以為美談。
漢武開博望苑,而太子弄兵;唐高開天策府選文士,而宮門蹀血;天子之子且以召難,況後族乎?諺有之曰:“婦人識字則誨淫,俗子通文則健訟。
”詩書者,君子所以調性情而忠孝,小人所以啟小慧而悖逆者也。
故曰:“民可使繇之,不可使知之。
”不然,三代王者豈以仁義禮樂吝予斯人;而内不及于宮闱,外不私于姻黨,何為也哉? 鄧後之約饬子弟也屢矣,其辭若足觀者。
乃豫章唐檀告其太守曰:“方今外戚豪盛,君道微弱”。
則後之寵私親以紊朝綱可知矣。
假之兵權,複假之以文教,先王經緯天下之大用,一授之匪人,國尚孰與立也!言治者,知兵權之不可旁落,而不知文教之不可下移,未知治道之綱也。
一道德,同風俗,教出于上之謂也。
〖一一〗 有其始之,則已之也難,是以君子慎乎其始之也。
西域通塞,初無當于中國與匈奴之彊弱。
乃自張開始之,班超繼之,中國震而矜之曰:吾以斷匈奴之右臂。
于是匈奴亦因而曰:是可以為吾右臂也。
迨安帝之世,羌寇起,隴西隔絕,涼州幾棄,匈奴于是因車師攻殺後部司馬,又殺墩煌長史索班,蓋至是而西城不可棄矣。
公卿乃始欲閉玉門、絕西域,置河西、隴右剝床及膚之禍于不恤,班勇力争其不可,勇之策賢于其父超矣。
非勇之果賢也,時異而勢不容已也。
乃超之出,無撓之者,而重撓勇。
勇策不用,漢師不出,匈奴寇抄不息,沈氐因之而亂。
害極于鄧骘之庸愞,而禍始于張骞之挑引。
故曰有其始之,則已之也尋也。
鄭于台、楚,非果系重輕。
而楚争之晉因争之;晉争之,楚益争之;疲天下之兵力百餘年,而兩皆無據。
高歡、宇文泰之玉璧,朱友貞、李存勗之楊劉,一旦而以存亡系之;非其存亡之果系也,力盡于此,而餘地皆虛,徒使其土之民人蹂躏而殆無遺種,皆始之者贻之,孰有能包舉興亡勝敗之大而遊心于餘地者乎?易曰:“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凡見可據者,皆非據也,遊士炫其謀,武人張其功,後欲已之而不能,故君子必慎乎其始之也。
〖一二〗 颍川杜根上書鄧後歸政安帝,後怒,撲殺之,得蘇,逃宜城山中為酒家保,積十五年,後死乃出。
或問以何不投知故而自苦,根言:“發露,禍及親故。
”智哉根乎!何也?親故之能托生死者不易得也。
非謂夫叛而執之也,為根之知交者應不至此也。
好義之心苟不敵其私利之情,則其氣先餒;好義之心與私利之情相半,即不相半而不能忘,其神
鄧後婦人米鹽铢桑之計也,後人師之,視為兩利之術,狂愚不可瘳矣。
萬不獲已而加賦也,抑必有則。
吏方苦其不易微,未有能因而溢者也。
獺不饑,不可使捕;鷹不饑,不可使逐;誘取其錢谷于前,而聽其取償于民,吝予之以生計,而委之以日掠,雖欲懲貪,詞先讷澀矣。
不能使徒步布衣草屢粝食凍老餒幼以為國效功也,則烏能禁饑鷹獺之攫而無厭哉!乃人主且曰:吾未嘗加賦以于民,民如之何而不急公。
上下交怨而國必亡矣。
三代之世,方百裡之國,君卿大夫士世食其祿,下逮于胥史者數百人。
饔餮瞥帛車乘吊車乘刍糧奔走于四方而有餘。
一郡之大,或兼數圻,祿于朝者幾何人?官于其地者幾何人?官司于結修公私交際所資于民者幾何事?今之天下,其薄取也,視古而什之二三耳。
而古之民足,今之民貧;古之國有餘,今之國不足。
下不在民,上不在君,居其閉者為獺為鷹,又使饑而教之攫;金死于一門,而粟賤于四海,則終歲歲耕耘,幸無水旱,而道殣相望必矣。
“無野人莫養君子。
一上節宣野人之餘以養賢,而使觀人朵頤,以惟攫取之巧拙為貧富哉!鬻官爵以賤之,減俸以貧之,吏既賤而終不肯貧,廉恥随,貧寠相迫,避加賦之名,蹈朘削之實,愚者之虐,虐于暴君,曾不自知其殃民,民亦不知也。
怨不知所自起而益亟矣。
〖九〗 漢之彊也,北卻匈奴,西收三十六國。
未數十年,羌人一梗于河湟,其志止于掠奪,未有窺觎漢鼎之心也。
而轉徙五郡,流離其民,僵仆載道,如孤豚之避猛虎。
悲哉!誰為謀國者,而彊弱相貿至此極也!任尚債帥也,郅隲\纨誇也,鄧後婦人也;婦人屍于上,纨袴擅于廷,債帥老于邊,三者合而亡國之道備焉。
幸而不亡,民之死也,誰恤之哉?天下未有婦人制命,而纨誇債帥不興者也。
未有陰氣凝于上,而幹戈之慘不流于天下者也。
故曰:“鶴嗚于九臯,聲聞于野。
”氣相召,禍相應,而龐參之邪說始乘之,以愞縮消生人之氣,可不戒哉! 〖一○〗 鄧後為鄧氏近親開邸第教學,而躬自試之,史稱之以為美談。
漢武開博望苑,而太子弄兵;唐高開天策府選文士,而宮門蹀血;天子之子且以召難,況後族乎?諺有之曰:“婦人識字則誨淫,俗子通文則健訟。
”詩書者,君子所以調性情而忠孝,小人所以啟小慧而悖逆者也。
故曰:“民可使繇之,不可使知之。
”不然,三代王者豈以仁義禮樂吝予斯人;而内不及于宮闱,外不私于姻黨,何為也哉? 鄧後之約饬子弟也屢矣,其辭若足觀者。
乃豫章唐檀告其太守曰:“方今外戚豪盛,君道微弱”。
則後之寵私親以紊朝綱可知矣。
假之兵權,複假之以文教,先王經緯天下之大用,一授之匪人,國尚孰與立也!言治者,知兵權之不可旁落,而不知文教之不可下移,未知治道之綱也。
一道德,同風俗,教出于上之謂也。
〖一一〗 有其始之,則已之也難,是以君子慎乎其始之也。
西域通塞,初無當于中國與匈奴之彊弱。
乃自張開始之,班超繼之,中國震而矜之曰:吾以斷匈奴之右臂。
于是匈奴亦因而曰:是可以為吾右臂也。
迨安帝之世,羌寇起,隴西隔絕,涼州幾棄,匈奴于是因車師攻殺後部司馬,又殺墩煌長史索班,蓋至是而西城不可棄矣。
公卿乃始欲閉玉門、絕西域,置河西、隴右剝床及膚之禍于不恤,班勇力争其不可,勇之策賢于其父超矣。
非勇之果賢也,時異而勢不容已也。
乃超之出,無撓之者,而重撓勇。
勇策不用,漢師不出,匈奴寇抄不息,沈氐因之而亂。
害極于鄧骘之庸愞,而禍始于張骞之挑引。
故曰有其始之,則已之也尋也。
鄭于台、楚,非果系重輕。
而楚争之晉因争之;晉争之,楚益争之;疲天下之兵力百餘年,而兩皆無據。
高歡、宇文泰之玉璧,朱友貞、李存勗之楊劉,一旦而以存亡系之;非其存亡之果系也,力盡于此,而餘地皆虛,徒使其土之民人蹂躏而殆無遺種,皆始之者贻之,孰有能包舉興亡勝敗之大而遊心于餘地者乎?易曰:“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凡見可據者,皆非據也,遊士炫其謀,武人張其功,後欲已之而不能,故君子必慎乎其始之也。
〖一二〗 颍川杜根上書鄧後歸政安帝,後怒,撲殺之,得蘇,逃宜城山中為酒家保,積十五年,後死乃出。
或問以何不投知故而自苦,根言:“發露,禍及親故。
”智哉根乎!何也?親故之能托生死者不易得也。
非謂夫叛而執之也,為根之知交者應不至此也。
好義之心苟不敵其私利之情,則其氣先餒;好義之心與私利之情相半,即不相半而不能忘,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