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和帝
關燈
小
中
大
于禽獸也,悲夫! 〖六〗
東漢不任三公,三公因不足任,上失禦而下遂偷也。
劉方、張奮亦有名譽,自緻大位矣,乃于和帝之世,因仍章帝之柔緩,弗能有補。
所詫為敢言者,為梁氏報怨,吹求窦氏以迎帝之私情而已。
亂先帝夫婦之倫,逢嗣君寡恩之惡,舍舊趨新,犯神人之怨恫,而樹援于後族,是尚足為天子之大臣乎。
帝手诏曰:“恩不忍離,義不忍虧。
”三公讀此而不媿以死,非人也。
夫當窦後生存之日,窦景橫逆,何弗一言匡救,而必待後之死,乃踐蹂之如斯其酷邪?窦替梁興,而東漢遂大亂,三公為宮闱妒争之吠犬,而廉恥埽地,固其人之不肖,抑漢以論道之職為養尊處優之餘食贅形,休戚不相共,而無以勸之也。
則光武作法之涼,不能謝咎矣。
〖七〗 班超之告任尚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
”此後世将兵之善術也,然繇此而言兵者難矣。
嚴之,則兵心離而無與效死;寬之,則恣其驕暴而以病民;故曰難也。
三代即民即兵,井甸之賦,師還而仍為鄉鄰,将雖寬而兵自不為民害。
故師之象曰“容民畜衆”,寬而無損也。
後世之兵出于召募,類皆貪酒嗜色樗蒱淫酗之民,容者所不能容,畜者所不易畜也,其不禁而兵為民害久矣。
然而三代之兵,不敢暴于其國,而諸侯相競于侵伐,則出疆而斬木堙井、俘虜掠奪,有所不禁。
後世所與出塞之士,彌望而皆茅葦逐盜之兵,所克皆為内地,守法而不内侵,則饑渴暴露,生之不保,而況有所利乎?然則三代兵不毒民,但不毒乎國中,而自有餘逞。
故後世之言兵者,倍為難也。
無已,則唯達其貪饕淫蕩之情,重其饟犒,椎牛酤酒,優裕有餘,而後可持法而嚴以馭之,而民其不病矣乎! 乃将之嚴也,尤惡其矜名而邀士大夫之譽也。
有恤民之心,而矜惠民之名,法浮于情,而足以召怨。
無恤民之實,而徒衒清市德,斬刈壯士以要盈廷之薦剡,求兵之以軀命報鬥筲之粟,欲其弗鳥獸散也,其可得乎。
故獲市井小民之歌頌者,必潰之将也;得學士大夫之稱說者,必敗之将也;多其兵而寡其食,必亡之國也;以名求将而不以功,授将帥殿最之權于清議者,必亂之政也。
厚以養之,簡以禦之,弗與民雜處而殊之,屯聚之于邊陲,而與民相忘以安之,庶幾乎民無所施其恩怨,士大夫無所容其毀譽,為将者坦然任意以斟酌其恩威,而後兵可得而用也。
故曰難也。
〖八〗 辟畢端者,學者之任,治道之本也。
乃所謂畢端者,詭天地之經,叛先王之憲,離析六經之微言,以誣心性而毀大義者也。
非文辭章句度數沿革之小有合離,偏見小聞所未逮而見為畢者也。
六經當秦火之餘,非漢儒則愈亡逸,不可謂無功;而專家以相競,不可謂無罪。
善求益者,樂取其所不及以征所已及,麗澤并行競流以相度越而彙于大川,朋友講習之功,所為取諸兌也;見善而遷,如風之下流,如雷之相應,而十朋之龜弗克違,所為取諸益也。
漢之諸儒,各有師傳,所傳者皆聖人之道所散見也。
而習氣相沿,保其專家以相攻擊,非其所授受者謂之畢端,天子聽其說而為之禁,不已陋與! 徐防位三公,天子所與論道者也。
道論定而為天下則。
乃首所建白禁博士弟子之意說,坐以不修家法之罪,離析聖道,锢蔽後起之聰明,精義隐而浮文昌,道之不亡也幾何哉?宋承其弊,蘇、王二氏之學疊為廢興,而诐淫以逞。
延及于今,經義取士,各有師承。
塾師腐士,拾殘沈以為密藏,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
畫地為獄,徽纆不解,非是者謂之破裂文體。
因而狂迷之士,請以雌黃帖括沈埋煙霧之老生從祀先師。
世教衰,正學毀,求斯人之弗化為畢物也,惡可得哉? 〖九〗 善言天者驗于人,未聞善言人者之驗于天也。
宜于事之謂理,順于物之謂化。
理化,天也;事物,人也;無以知天,于事物知之爾。
知事物者,心也;心者,性之靈、天之則也。
漢儒言治理之得失,一取驗于七政五行之災祥順逆,合者偶合也,不合者,挾私意以相附會,而邪妄違天,無所不至矣。
和帝之世,正陽之月,日有食之,有司無以塞咎,舉而歸之兄弟諸王留京師之應。
嗚呼!天其欲使人主絕毛裡之恩,蔑鞠子之哀,忍忮以逞陽剛之威焰乎?亡周者六國、彊秦,魯、衛終安其分;亡漢者前有王莽,後有袁、曹、孫氏,而先主猶延其祀;亡魏者司馬,亡晉者劉裕,亡唐者朱溫,又降而孤立無援,異類乘而滅之,兄弟何尤焉。
當和帝時,宗支削,外戚張,此正所謂陰逼天位、離火下熸、明夷之世也而顧責之天子僅有之兄弟。
讀和帝之诏,有人之心者,不禁其澘然泣下矣!妄人逞妖誣之辭,援天以制人主,賊仁戕義而削社稷之衛,乃至此哉! 夫日食有常度,而值其下者蒙其咎。
抑惟懲愆思過以避陰陽之沴,反諸心,征諸事,察諸物,無往而不用其修省,惡可以一端測哉!雖億中,不足取也,況其妄焉者乎!
劉方、張奮亦有名譽,自緻大位矣,乃于和帝之世,因仍章帝之柔緩,弗能有補。
所詫為敢言者,為梁氏報怨,吹求窦氏以迎帝之私情而已。
亂先帝夫婦之倫,逢嗣君寡恩之惡,舍舊趨新,犯神人之怨恫,而樹援于後族,是尚足為天子之大臣乎。
帝手诏曰:“恩不忍離,義不忍虧。
”三公讀此而不媿以死,非人也。
夫當窦後生存之日,窦景橫逆,何弗一言匡救,而必待後之死,乃踐蹂之如斯其酷邪?窦替梁興,而東漢遂大亂,三公為宮闱妒争之吠犬,而廉恥埽地,固其人之不肖,抑漢以論道之職為養尊處優之餘食贅形,休戚不相共,而無以勸之也。
則光武作法之涼,不能謝咎矣。
〖七〗 班超之告任尚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
”此後世将兵之善術也,然繇此而言兵者難矣。
嚴之,則兵心離而無與效死;寬之,則恣其驕暴而以病民;故曰難也。
三代即民即兵,井甸之賦,師還而仍為鄉鄰,将雖寬而兵自不為民害。
故師之象曰“容民畜衆”,寬而無損也。
後世之兵出于召募,類皆貪酒嗜色樗蒱淫酗之民,容者所不能容,畜者所不易畜也,其不禁而兵為民害久矣。
然而三代之兵,不敢暴于其國,而諸侯相競于侵伐,則出疆而斬木堙井、俘虜掠奪,有所不禁。
後世所與出塞之士,彌望而皆茅葦逐盜之兵,所克皆為内地,守法而不内侵,則饑渴暴露,生之不保,而況有所利乎?然則三代兵不毒民,但不毒乎國中,而自有餘逞。
故後世之言兵者,倍為難也。
無已,則唯達其貪饕淫蕩之情,重其饟犒,椎牛酤酒,優裕有餘,而後可持法而嚴以馭之,而民其不病矣乎! 乃将之嚴也,尤惡其矜名而邀士大夫之譽也。
有恤民之心,而矜惠民之名,法浮于情,而足以召怨。
無恤民之實,而徒衒清市德,斬刈壯士以要盈廷之薦剡,求兵之以軀命報鬥筲之粟,欲其弗鳥獸散也,其可得乎。
故獲市井小民之歌頌者,必潰之将也;得學士大夫之稱說者,必敗之将也;多其兵而寡其食,必亡之國也;以名求将而不以功,授将帥殿最之權于清議者,必亂之政也。
厚以養之,簡以禦之,弗與民雜處而殊之,屯聚之于邊陲,而與民相忘以安之,庶幾乎民無所施其恩怨,士大夫無所容其毀譽,為将者坦然任意以斟酌其恩威,而後兵可得而用也。
故曰難也。
〖八〗 辟畢端者,學者之任,治道之本也。
乃所謂畢端者,詭天地之經,叛先王之憲,離析六經之微言,以誣心性而毀大義者也。
非文辭章句度數沿革之小有合離,偏見小聞所未逮而見為畢者也。
六經當秦火之餘,非漢儒則愈亡逸,不可謂無功;而專家以相競,不可謂無罪。
善求益者,樂取其所不及以征所已及,麗澤并行競流以相度越而彙于大川,朋友講習之功,所為取諸兌也;見善而遷,如風之下流,如雷之相應,而十朋之龜弗克違,所為取諸益也。
漢之諸儒,各有師傳,所傳者皆聖人之道所散見也。
而習氣相沿,保其專家以相攻擊,非其所授受者謂之畢端,天子聽其說而為之禁,不已陋與! 徐防位三公,天子所與論道者也。
道論定而為天下則。
乃首所建白禁博士弟子之意說,坐以不修家法之罪,離析聖道,锢蔽後起之聰明,精義隐而浮文昌,道之不亡也幾何哉?宋承其弊,蘇、王二氏之學疊為廢興,而诐淫以逞。
延及于今,經義取士,各有師承。
塾師腐士,拾殘沈以為密藏,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
畫地為獄,徽纆不解,非是者謂之破裂文體。
因而狂迷之士,請以雌黃帖括沈埋煙霧之老生從祀先師。
世教衰,正學毀,求斯人之弗化為畢物也,惡可得哉? 〖九〗 善言天者驗于人,未聞善言人者之驗于天也。
宜于事之謂理,順于物之謂化。
理化,天也;事物,人也;無以知天,于事物知之爾。
知事物者,心也;心者,性之靈、天之則也。
漢儒言治理之得失,一取驗于七政五行之災祥順逆,合者偶合也,不合者,挾私意以相附會,而邪妄違天,無所不至矣。
和帝之世,正陽之月,日有食之,有司無以塞咎,舉而歸之兄弟諸王留京師之應。
嗚呼!天其欲使人主絕毛裡之恩,蔑鞠子之哀,忍忮以逞陽剛之威焰乎?亡周者六國、彊秦,魯、衛終安其分;亡漢者前有王莽,後有袁、曹、孫氏,而先主猶延其祀;亡魏者司馬,亡晉者劉裕,亡唐者朱溫,又降而孤立無援,異類乘而滅之,兄弟何尤焉。
當和帝時,宗支削,外戚張,此正所謂陰逼天位、離火下熸、明夷之世也而顧責之天子僅有之兄弟。
讀和帝之诏,有人之心者,不禁其澘然泣下矣!妄人逞妖誣之辭,援天以制人主,賊仁戕義而削社稷之衛,乃至此哉! 夫日食有常度,而值其下者蒙其咎。
抑惟懲愆思過以避陰陽之沴,反諸心,征諸事,察諸物,無往而不用其修省,惡可以一端測哉!雖億中,不足取也,況其妄焉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