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和帝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議者曰:“夷狄相攻,中國之利。
”誰為此言者,以贻禍于無窮矣。
鄧訓力破浮議,保護諸胡,免于羌難,群胡悅從,訓乃專力以攻迷唐,而迷唐遠竄,智矣哉!楚莊吞舒、蓼,而後滅陳、破鄭,敗晉于邲;夫差栖越于會稽,而後大敗齊師,脅晉于黃池;冒頓破東胡,而後困高帝于平城;苻堅吞慕容、卷河西,而後大舉以寇晉;蒙古滅金、滅夏,西收欽察畏吾兒,南收六诏,而後舉襄、樊以亡宋。
夷狄之起也,恆先井其醜類,而後及于中國。
中國偷庸之士,猶且曰:夷狄相攻,吾利也。
地益廣,人益衆,合衆小而成一大,猶疥癬之毒聚為一癕也。
屢勝之氣益壯,習于攻擊之術益熟,得利而其願益奢,我且鼾齁自得,以為虎鬥于穴而不暇及于牧廄也,禍一發而不可收矣。
善制夷者,力足以相及,則撫其弱、抑其疆,以恩樹援,以威制暴,計之上也,力不足以相及,聞其相攻也而憂之,修城堡,繕甲兵,積刍糧,任将訓卒,以防其突出,策之次也。
聽其蹄齧以增其疆,幸不我及以緩旦夕之禍,坐斃之術也。
其尤烈者,激之、獎之、助之,以收兼弱拾殘之餘利,不知戎心之熟視我吭而思扼之也。
悲夫!庸人一言而禍千古,有如是夫! 〖二〗 南單于降漢,光武置之西河塞内,迨和帝之世,窦憲出塞五千裡,大破北匈奴,北單于逃亡,其餘種于除健請立,袁安、任隗欲乘朔漠之定,令南單于反北庭,驅逐于除鞬,而安其故廬,此萬世之長策也。
于除鞬不得立,而漢亡一敵。
送南匈奴反北庭,統一匈奴,而南單于抑且以為恩。
乃若陽以施大德于南虜,而陰以除中國腹心之蠹,戎心不啟,戎氣不驕,袁風不淫于諸夏,判然内外之防,無改于頭曼以前之舊,劉淵、石勒之禍,惡從而起哉? 夷狄闌居塞内,狎玩中國,而窺閉乘弱以恣寇攘,必矣。
其寇攘也,抑必資中國之奸宄以為羽翼,而後足以逞,使與民雜居,而禍烈矣。
尤不但此也,民之易動于犷悍慆淫、苟簡喙息,而畏禮法之檢束,亦大化之流所易決而難防也。
古之聖王憂之切,故正其氏族,别其婚姻,域其都鄙,制其風俗,維持之使若其性。
而民之愚也,未能安于向化而利行之也。
廉恥存,風俗正,雖有不利,而固不忍于禽行以不容于鄉黨。
夷狄入而雜處焉,并且與之相市易矣,必将與之相交遊矣,浸乃與之結昏姻矣;其衣、其食、其寝處、其男女,蓋有與愚不肖之民甘醉飽、便馳逐而相得者矣。
彼惡知五帝、三王之前,民之蹄齧棄捐與禽獸伍,而莫保其存亡之命者,固若此也。
則且詫為新奇,大利于人情,而非毀五帝、三王之為贅疣。
然而疆力不若也,安忍儇利不若也,則君之、宗之、樂奉而率從之,而不知元後父母之必就吾同類而戴以德乘時之一人矣。
女奚之釀也,必擇其酸醅而去之,惡其引旨酒而酸之也;慈父之教也,必禁其淫朋而絕之,惡其引樸子而胥淫也。
禍莫重于相引,而相害者為輕;害知禦,引不知避也。
于是而知袁安、任隗之識遠矣。
其言曰:“光武招懷南單于,非謂可永安内地,正以權計之算,扞禦北狄。
”夫光武豈可謂之權哉?倒置重輕,而滅五帝、三王之大經也。
〖三〗 孝和之世,袁安、任隗、丁鴻為三公,何敞、韓稜為尚書,皆智勇深沈,可與安國家者也。
窦憲之黨,謀危社稷,帝陰知而欲除之,莫能接大臣與謀,不得已而委之鄭衆,宦寺之亡漢自此始。
非和帝寵刑人、疏賢士大夫之咎也,微鄭衆,帝其危矣。
揆所自始,其開自光武乎!崇三公之位,而削其權,大臣不相親也;授尚書以政,而卑其秩,近臣不自固也。
故窦憲緣之制和帝不得與内外臣僚相親,而唯與閹宦居。
非憲能創锢蔽之法以鉗天子與大臣也,其家法有舊矣。
三公堅持匈奴之議,而不能違憲之讨虜,權輕則固莫能主也。
尚書郅壽抗窦憲而自殺,則誅賞待命于權臣也。
西漢之亡也,張禹、孔光懸命于王氏之手而宗社移矣。
光武弗知懲焉,厚其疑于非所疑者,使沖人孤立于上,而權臣制之,不委心膂于刑人,将誰委乎?明主一懷疑而亂以十世,疑之滅德甚矣哉! 創業之主而委任大臣,非僅為己計也。
英敏有餘,攬大政于一心,而濟之以勤,可獨任矣。
大臣或有一二端之欺己,而遂厚緻其疑;然其疑君子也,必不信小人;君子且疑,而小人愈懼;此豈可以望深宮頤養中材以下之子孫乎?公輔無權,中主不勝其勞,而代言之臣重;代言之臣秩卑,不得與坐論而親扆坐,則秉筆之宦寺持權;禍亂之興,莫挽其流矣。
天下皆可疑,胡獨不疑吾子孫之智不逮,而暱于宴安也乎? 當其始也,大臣與宦寺猶相與為二也,朝綱立而士節未堕,則習尚猶端,而邪正不相為借。
若袁安、任隗、丁鴻者,雖憂時莫能自效,而必不攀鄭衆以有為。
事不求可,功不求成,自靖以聽天,而不假枉尋以直尺,故鄭衆雖有成勞,而尚存撿柙。
迨及君臣道隔,宦寺勢成,大臣之欲匡君而衛國者,且紹介之以行其志,而後宦寺益張而無所忌。
楊一清因張永以誅劉瑾,楊漣且不得不左
”誰為此言者,以贻禍于無窮矣。
鄧訓力破浮議,保護諸胡,免于羌難,群胡悅從,訓乃專力以攻迷唐,而迷唐遠竄,智矣哉!楚莊吞舒、蓼,而後滅陳、破鄭,敗晉于邲;夫差栖越于會稽,而後大敗齊師,脅晉于黃池;冒頓破東胡,而後困高帝于平城;苻堅吞慕容、卷河西,而後大舉以寇晉;蒙古滅金、滅夏,西收欽察畏吾兒,南收六诏,而後舉襄、樊以亡宋。
夷狄之起也,恆先井其醜類,而後及于中國。
中國偷庸之士,猶且曰:夷狄相攻,吾利也。
地益廣,人益衆,合衆小而成一大,猶疥癬之毒聚為一癕也。
屢勝之氣益壯,習于攻擊之術益熟,得利而其願益奢,我且鼾齁自得,以為虎鬥于穴而不暇及于牧廄也,禍一發而不可收矣。
善制夷者,力足以相及,則撫其弱、抑其疆,以恩樹援,以威制暴,計之上也,力不足以相及,聞其相攻也而憂之,修城堡,繕甲兵,積刍糧,任将訓卒,以防其突出,策之次也。
聽其蹄齧以增其疆,幸不我及以緩旦夕之禍,坐斃之術也。
其尤烈者,激之、獎之、助之,以收兼弱拾殘之餘利,不知戎心之熟視我吭而思扼之也。
悲夫!庸人一言而禍千古,有如是夫! 〖二〗 南單于降漢,光武置之西河塞内,迨和帝之世,窦憲出塞五千裡,大破北匈奴,北單于逃亡,其餘種于除健請立,袁安、任隗欲乘朔漠之定,令南單于反北庭,驅逐于除鞬,而安其故廬,此萬世之長策也。
于除鞬不得立,而漢亡一敵。
送南匈奴反北庭,統一匈奴,而南單于抑且以為恩。
乃若陽以施大德于南虜,而陰以除中國腹心之蠹,戎心不啟,戎氣不驕,袁風不淫于諸夏,判然内外之防,無改于頭曼以前之舊,劉淵、石勒之禍,惡從而起哉? 夷狄闌居塞内,狎玩中國,而窺閉乘弱以恣寇攘,必矣。
其寇攘也,抑必資中國之奸宄以為羽翼,而後足以逞,使與民雜居,而禍烈矣。
尤不但此也,民之易動于犷悍慆淫、苟簡喙息,而畏禮法之檢束,亦大化之流所易決而難防也。
古之聖王憂之切,故正其氏族,别其婚姻,域其都鄙,制其風俗,維持之使若其性。
而民之愚也,未能安于向化而利行之也。
廉恥存,風俗正,雖有不利,而固不忍于禽行以不容于鄉黨。
夷狄入而雜處焉,并且與之相市易矣,必将與之相交遊矣,浸乃與之結昏姻矣;其衣、其食、其寝處、其男女,蓋有與愚不肖之民甘醉飽、便馳逐而相得者矣。
彼惡知五帝、三王之前,民之蹄齧棄捐與禽獸伍,而莫保其存亡之命者,固若此也。
則且詫為新奇,大利于人情,而非毀五帝、三王之為贅疣。
然而疆力不若也,安忍儇利不若也,則君之、宗之、樂奉而率從之,而不知元後父母之必就吾同類而戴以德乘時之一人矣。
女奚之釀也,必擇其酸醅而去之,惡其引旨酒而酸之也;慈父之教也,必禁其淫朋而絕之,惡其引樸子而胥淫也。
禍莫重于相引,而相害者為輕;害知禦,引不知避也。
于是而知袁安、任隗之識遠矣。
其言曰:“光武招懷南單于,非謂可永安内地,正以權計之算,扞禦北狄。
”夫光武豈可謂之權哉?倒置重輕,而滅五帝、三王之大經也。
〖三〗 孝和之世,袁安、任隗、丁鴻為三公,何敞、韓稜為尚書,皆智勇深沈,可與安國家者也。
窦憲之黨,謀危社稷,帝陰知而欲除之,莫能接大臣與謀,不得已而委之鄭衆,宦寺之亡漢自此始。
非和帝寵刑人、疏賢士大夫之咎也,微鄭衆,帝其危矣。
揆所自始,其開自光武乎!崇三公之位,而削其權,大臣不相親也;授尚書以政,而卑其秩,近臣不自固也。
故窦憲緣之制和帝不得與内外臣僚相親,而唯與閹宦居。
非憲能創锢蔽之法以鉗天子與大臣也,其家法有舊矣。
三公堅持匈奴之議,而不能違憲之讨虜,權輕則固莫能主也。
尚書郅壽抗窦憲而自殺,則誅賞待命于權臣也。
西漢之亡也,張禹、孔光懸命于王氏之手而宗社移矣。
光武弗知懲焉,厚其疑于非所疑者,使沖人孤立于上,而權臣制之,不委心膂于刑人,将誰委乎?明主一懷疑而亂以十世,疑之滅德甚矣哉! 創業之主而委任大臣,非僅為己計也。
英敏有餘,攬大政于一心,而濟之以勤,可獨任矣。
大臣或有一二端之欺己,而遂厚緻其疑;然其疑君子也,必不信小人;君子且疑,而小人愈懼;此豈可以望深宮頤養中材以下之子孫乎?公輔無權,中主不勝其勞,而代言之臣重;代言之臣秩卑,不得與坐論而親扆坐,則秉筆之宦寺持權;禍亂之興,莫挽其流矣。
天下皆可疑,胡獨不疑吾子孫之智不逮,而暱于宴安也乎? 當其始也,大臣與宦寺猶相與為二也,朝綱立而士節未堕,則習尚猶端,而邪正不相為借。
若袁安、任隗、丁鴻者,雖憂時莫能自效,而必不攀鄭衆以有為。
事不求可,功不求成,自靖以聽天,而不假枉尋以直尺,故鄭衆雖有成勞,而尚存撿柙。
迨及君臣道隔,宦寺勢成,大臣之欲匡君而衛國者,且紹介之以行其志,而後宦寺益張而無所忌。
楊一清因張永以誅劉瑾,楊漣且不得不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