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光武

關燈
元帝之崩不相逮,而可厚誣乎哉?成、哀、平不成乎君者也,廢焉可也。

    元帝于昭穆為諸父,而未有失德,勿毀而列于世,得矣;以為己所後而祢之,不可也。

    光武之功德,足以顯親,南頓令而上雖非積累之澤,而原本身之所自來,則視組绀以上而尤親。

    尊者自尊也,親者自親也,人子不敢以非所得而加諸親。

    故組绀之祀,得用天子之禮樂,而特不追王。

    則南頓以上四世之廟不可除,而但無容加以皇稱而已。

    後世之禮,勢殊道畢,難執先代之相似者以為法,而貴通其意。

    光武之事,三代所未有也,七廟之制,不必刻畫以求肖成周,節侯以下與元帝以上并祀,而溢于七廟之數,亦奚不可?所難者唯祫祭耳。

    然使各以其昭穆,君先臣後,從太祖而合食,禮原義起,豈與哀帝之厚定陶、歐陽修之崇仆王、張孚敬之帝興獻,同其紊大分而傷彜倫乎?  若純與浮之言大宗,則尤謬矣。

    大宗者,非天子之謂也。

    禮曰:“别子為祖,繼别為宗。

    ”宗者,百世不遷;而天子之位,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乃至本支絕而旁親立,國中斬而支庶興,初非世次相承而不可越。

    故天子始興,而母弟為大宗。

    尊者嗣位,親者嗣宗。

    宗者,一姓之獨尊也,位者,天下之同尊也,天子之非大宗明矣。

    大宗無後,就大宗之支子以次而嗣,遞相衍以百世,而昭穆不亂,故以宗為重而絕其私親。

    天子不與于宗子之中者也,嗣位也,非嗣宗也,不拘于昭穆之次,孫可以嗣祖,叔父可以嗣從子者也。

    使漢而立大宗焉,抑唯高帝之支子相承不絕,天下雖亡而宗不圮,非王莽所得篡,而光武亦弗能嗣焉。

    純與浮不考于周禮,合宗與位而一之,于周且悖,而況漢乎?疏漏寡聞,任氣以矯時王之制,其與歐陽修、張孚敬之說,畢失而同歸矣。

     〖三二〗 王氏之禍烈矣!光武承之,百戰而劉宗始延,懲往以贻後,顧命太子而垂家法,夫豈無社稷之臣?而唯陰識,陰興之是求。

    識雖賢,何知其不為莽之恭?識雖不僞,能保後之外戚皆如識乎?飲堇而幸生,複飲以冶葛,卒使窦、梁、鄧、何相踵以亡漢。

    光武之明,而昏于往鑒如是者,何也? 帝之易太子也,意所偏私而不能自克,盈廷不敢争,而從臾之者,自郅恽之佞外無人焉。

    若張湛者,且潔身引退以寓其不滿之意矣。

    東海雖賢,郭況雖富而自逸,光武不能以自信,周旋東海而優郭氏,皆曲意以求安,非果有鸤\鸠之仁也。

    于是日慮明帝之不固,而倚陰氏以為之援,故他日疾作,而使陰興受顧命領侍中,且欲以為大司馬而舉國授之。

     嗚呼!人苟于天倫之際有私愛而任私恩,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鮮不違道而開敗國亡家之隙,可不慎哉!卒之帝崩而山陽王荊果假郭況以稱亂,則帝之托陰氏以固太子之黨,亦非過慮也。

    雖然,慮亦過,不慮亦過;慮以免一時之患,而贻數世之危,固不如其弗慮也。

     〖三三〗 漢之通西域也,曰“斷匈奴右臂”。

    君諱其貪利喜功之心,臣匿其徼功幸賞之實,而為之辭爾。

    夫西域豈足以為匈奴右臂哉?班固曰:“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衆分弱,無所統一,雖屬匈奴,不相親附,匈奴能得其馬畜旃罽,而不能與之進退。

    ”此當時實征理勢之言也。

     抑考張骞、傅介子、班超之伏西域也,所将不過數十人,屯田之卒不過數百人,而殺其王、破其國翺翔寝處其地而莫之敢雠。

    若是者,曾可以為漢而制匈奴乎?可以黨匈奴而病漢乎?且匈奴之犯漢也,自遼左以至朔方,橫互數千裡,皆可闌入,抑何事南繞玉門萬裡而窺河西?則武帝、張骞之誣也較著。

    光武閉關而絕之,曰:“東西南北自在也。

    ”灼見其不足為有無而決之矣。

     夷狄而為中國害,其防之也,勞可不恤,而慮不可不周。

    如無能害而徼其利,則雖無勞焉而禍且伏,雖無患焉而勞已不堪,明者審此而已矣。

    宋一亡于金,再亡于元,皆此物也。

    用夷攻夷,适足以為黠夷笑,王化貞之愚,其流毒慘矣哉! 〖三四〗  光武之于功臣,恩至渥也,位以崇,身以安,名以不損,而獨于馬援寡恩焉,抑援自取之乎! 宣力以造人之國家,而卒逢罪譴者,或忌其彊,或惡其不孫,而援非也,為光武所厭而已矣。

    老氏非知道者,而身世之際有見焉。

    其言曰:“功成名遂身退。

    ”蓋亦察于陰陽屈伸之數以善進退之言也。

    平隴下蜀,北禦匈奴,南定交恥,援未可以已乎?武谿之亂,帝愍其老而不聽其請往,援固請而行。

    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體膚以報親,安祿位以戴君,奚必馬革裹屍而後為愉快哉!光武于是而知其不自貴也;不自貴者,明主之所厭也。

    夫亦曰:苟非貪俘獲之利,何為老于戎馬而不知戒乎?明珠之謗,有自來矣。

    老而無厭,役人之甲兵以逞其志,誠足厭也。

    故身死名辱,家世幾為不保,違四時衰王之數,拂寒暑進退之經,好戰樂殺而忘其正命,是謂“逆天之道”。

    老氏之言,豈欺我哉? 易之為教,立本矣,抑必趣時。

    趣之為義精矣,有進而趣,時未往而先倦,非趣也;有退而趣,時已過而猶勞,非趣也。

    “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援之謂與! 〖三五〗 事難而易處之則敗,事易而難圖之亦敗。

    易其難者,敗而知其難,将改圖而可有功;難其易者,非急悔而姑置焉,易者将成乎難,而禍不息矣。

     武陵蠻之叛也,劉尚之全軍偾焉,馬成繼往而無功焉,馬援持之于壺頭,而兵之死者大半,援亦殒焉。

    及乎援已死,兵已疲,戰不可,退不能,若有旦夕殲潰之勢;而宗均以邑長折簡而收之,群蠻帖服,振旅以還,何其易也!其易也,豈待今日而始易哉?當劉尚、馬援之日,早已無難慴伏,而貪功嗜殺者不知耳。

    使非均也,以疲勞之衆與蠻固争,蠻冒死以再覆我軍,雖饑困而勢已十倍矣。

     嗚呼!一隅之亂,坐困而收之,不勞而徐定。

    庸臣張皇其勢以搖朝廷之耳目,冒焉與不逞之虜争命,一潰再潰,助其燄以燎原,而遂成乎大亂。

    社稷邱墟,生民左衽,厲階之人,死不償責矣。

      〖三六〗 漢诏南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人極之毀,自此始矣。

    非但其挾戎心以乘我也,狎與之居而漸與之安,風俗以蠱,婚姻以亂,服食以淫,五帝、三王之天下流泆解散,而元後父母之大寶移于非類,習焉而不見其可恥也,閉有所利而不見其可畏也。

    技擊詐謀,有時不逮,呴沫狎媟,或以示恩,而且見其足以臨我;愚民玩之,黠民資之,乃至一時之賢豪,委順而趨新焉。

    迤及于千歲以後,而忘其為誰氏之族矣。

    臧宮、馬武請北伐,光武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柰之何延之于蕭牆之内也! 〖三七〗 明帝英敏有餘,而蘊藉不足,光武選師儒而養以六經之教,得其理矣,然而張佚、桓榮未足以稱此。

    豈當時無閉起之豪傑,守先王之道以待學者,可以為王者師乎?抑有其人而光武未之能庸也。

     奚以知佚、榮之不稱也?帝欲使陰識傅太子,張佚正色而争之,是矣。

    帝遂移太傅之命以授佚,自非聖人以天自處而無疑,與夫身為懿親、休威與俱而無容辭,未有可受命者也。

    佚乃自博士超擢居之而不讓,惡可以為帝王師!桓榮受少傅之車馬印绶,陳之以詫諸生,施施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抱君子謀道之憂者,聞斯言也,有不汗面者乎?而足以為帝王師乎? 嗚呼!師道之難也,于蒙之象見之。

    人心之險,莫險于利祿之得失;惟以艮止之德,遏欲以靜正,不獲其身,不見其人,而後夏楚收威,行于胄子。

    身教立,誠心喻,德威著,塞蒙心之貪戾,而相沐以仁讓。

    故曰:“蒙以養正,聖功也。

    ”身之不正,何以養人哉?榮與佚區區抱一經以自潤,欲以動太子之敬信,俾忘勢讓善而宜人,讵可得乎?賴明帝之不為成帝也,非然,榮與佚之情,亦奚以愈于張禹邪?故曰:“能自得師者王。

    ”光武之豫教,太子之尊師,而所得僅若此,王道之所以不興與!  〖三八〗 以祖妣配地隻于北郊,漢之亂典也。

    光武以呂後幾危劉氏,改配薄後,亂之亂者也。

    呂氏之德,不足以配地矣,薄後遂勝任而無歉乎?開國之君,配天而無歉者,非以其能取天下贻子孫也。

    宇内大亂,庶民不康,三綱淪,五典斁,天莫能複其性;暴政奪人居食,兵戎絕其生齒,地莫能遂其養;王者首出,誅惡削潛,以兵治而期于無兵,以刑治而期于無刑;饑者食,寒者衣,散之四方者逸以居,于是而得有其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以相親而相遜;代天以奠兆民,而相天地之不足,則臣子推崇之以配天,以是為與天通理也。

    母後,一姓之妣也,配祖于宗廟而私恩伸矣。

    位非其位也,君授之也;德非其德也,元後為民父母,母道亦君所任,非後所任也。

    呂後不足以配地,薄後其能堪此乎?故曰亂也。

     象之不仁,舜不得不以為弟,丹朱之不肖,堯不得不以為子,天倫者受之于天,非人所得而予奪者也。

    夫婦之道,受命于父母,而大昏行焉;出以其道,而自夫制焉。

    為人子孫而逆操其進退,己不道而奚以治幽明哉?文姜之逆也,而春秋書曰“夫人”。

    僖公緻成風以抑哀姜,而春秋書曰“用緻”。

    呂後之罪,聽後世之公論,非子孫所得黜也;薄後非高帝之伉俪,非子孫所得命也。

    告祠高廟,退呂進薄,幸先君之無知,唯己意以取必焉。

    舜不能使瞽瞍之不子象,而光武能使高帝之不妻呂後哉?慕容垂追廢可足渾氏,崔鴻譏其以子廢母,緻其子寶弑母而無忌。

    人君垂家法以贻子孫,順天理而人情自順,大義自正。

    如謂光武借此以儆宮闱,乃東漢之禍,卒成于後族,徒為逆亂,而又奚裨邪?故曰亂之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