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光武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昆陽之戰,光武威震天下,王業之興肇此矣。
王邑、王尋之師,号稱百萬,以臨瓦合之漢兵,存亡生死之界也。
諸将欲散歸諸城,光武決迎敵之志,諸将不從,臨敵而撓,傾覆随之。
光武心喻其吉兇,而難以曉譬于群劣,則固慨慷以争、痛哭以求必聽之時也。
乃微笑而起,俟其請而弗迫與之言,萬一諸将不再問而遽焉駭散,能弗與之俱糜爛乎?嗚呼!此大有為者所以異于一往之氣矜者也。
尋、邑之衆,且壓其項背,諸将欲散而弗及,光武知之矣。
知其欲散而弗及,而又迫與之争,以引其喧之口,相長而益餒其氣,則不争而得,争之而必不得者也。
而且不僅然也。
藉令敵兵不即壓境以相迫,諸将驚潰而敵蹑之,王邑無謀,嚴尤不決,兵雖衆而無紀,外盛而中枵,則諸将潰敗之餘,敵兵驕懈,我乃徙中起以乘之,夫豈無術以處此?面特不如今此之易耳。
諸将自亡,而光武固不可亡,項梁死而高帝自興,其明驗已。
一笑之下,綽有餘地,而何暇與碌碌者争短長邪? 而尤不僅然也。
得失者,人也;存亡者,天也;業以其身任漢室之興廢,則尋、邑果可以長驅,諸将無能以再振,事之成敗,身之生死,委之于天,而非人之所能強。
苟無其存其亡一笑而聽諸時會之量,則情先靡于軀命,雖慷慨痛哭與諸将競,亦居然一諸将之情也。
以偶然億中之一策,懷憤而求逞,尤取敗之道,而何愈于諸将之紛纭乎?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興廢之幾,非曠然超于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轉其軸。
故武王之詩曰:“勿貳爾心。
”慎謀于未舉事之前,坦然忘機于已舉事之後,天錫帝王以智,而必錫之以勇。
勇者,非氣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光武之笑起而不與諸将争前卻,大有為者之過人遠也,尤在此矣。
〖二〗 懷王遣高帝入關,而高帝之王業定;更始遣光武徇河北,而光武之王業定。
大有為者之初起,不欲躬為戎首,抑必藉人以興;迨其威名已著,而追随于行隊之間,則得失興喪之樞,不任己而因人;稍欲持權,而禍已發于肘腋,宋義之所以死于項羽,伯升之所以死于李轶、朱鲔也。
然則項羽禁高帝不令入關,更始聽朱鲔而拒劉賜之請,不委河北于光武,羽與更始,可以終保大位而無與争乎?曰:不能也。
禽之相制以氣,人之相役以道,項羽有韓信、陳平而不能禁其不去,更始有隗嚣而不能服,無以役之也。
藉令置高帝、光武于股掌之上,用之不能,殺之不可,羽與更始且自困于無術。
三齊甫受封而旋叛,彭越、陳餘、英布翺翔桀骜以需時,王郎蠭起于河北,赤眉反戈而西向,羽與更始終無以固其位,而徒召亂于無已。
爾朱兆且不能得之于高歡,況二帝之涵育者深乎!故以範增、朱鲔為忠謀者,愚也,無救于敗而徒亂天下也。
無禦豪傑定四海之道,而操疑忌以困人,其亡愈速矣。
〖三〗 王者代天而行賞罰,參之以權謀,則逆天而天下不服,非但論功行賞、按罪制刑于臣民也。
武王封武庚于東國,不得不封也,天也;周公相成王誅武庚,不得不誅也,天也。
三代以上,諸侯有道,天下歸之,則為天子;天子無道,天下叛之,退為諸侯。
武庚宜侯者也,不得不封;武庚宜安侯服,而欲複幹天命,不得不誅。
既代天以賞罰,則洞然與四海公其袞钺,而無所委曲于操縱以為駕馭之術。
蘇洵氏唯不知此,故以權術測王者之舉動,而成乎小人之邪說。
王郎遣杜威納降,威為郎請萬戶侯封,光武曰:“顧得全身可矣。
”劉恭為盆子乞降,恭問所以待盆子者,帝曰:“待以不死耳。
”大哉王言!奉天以行賞罰,而意智不與焉,斯乃允以繼天而為之子。
王郎者,妖人也。
妖人倡亂,不可不誅;以其降而姑贳之,終拒其降而斬之,以懲天下之妖妄,而天下定。
盆子者,愚而為人立者也。
愚且賤,而欲幹天位也,可誅;非其志而聽命于人也,可宥;待以不死,而授之散秩以養之,義正而仁亦裕矣。
所尤難者,光武決于一言,而更無委曲之辭以誘之,明白洞達,與天下昭刑賞之正,故曰:大哉王言,體天無私而為之子也。
為權術之說者則不然,心惡之而姑許之,謂可以輯群雄之心,使劉永之俦,相仍而革面。
獨不見唐高祖之待李密,其後竟如之何也?狙詐興而天下相長以僞,故終唐之世,藩鎮倏叛倏服,以與上相市,而兵不可戢。
然則權者非權也,僞以長亂而已矣。
湯诰曰:“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誠帝心也,豈憂天下之有不服哉?何所葸畏而與人相為驵儈乎!故言權術以籠天下者,妾婦之智而已矣。
〖四〗 馮異招李轶于雒陽,轶報曰:“千載一會,思成斷金。
”異斬武勃,轶閉門不救,是宜受其款而雒陽可速下也。
光武則宣露其書,使朱鲔殺轶。
轶本與伯升俱起,谄事諸将,忌伯升而谮殺之,光武欲得而甘心久矣。
轶死,而雒陽之圍經年始拔,事有甯勞而不貪近功以申大義者,此是也。
乃殺伯升者,朱鲔之本志,轶特徇鲔而從之者爾。
帝之于鲔也,使岑彭說之曰:“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鲔降,官爵可保,河水在,吾不食言。
”鲔降而拜将軍,封列侯,傳封累世。
同怨而異報,達于理者之制恩怨,非常情之所可測也如此。
雖然,亦惡有不可測哉?伯升初起,始發于李轶,迎光武而與建謀,則轶固光武兄弟所倚為腹心也。
更始立,朱鲔、張卬暴貴,轶遽背而即于彼。
因勢而遷者,小人之恒也,亦何至反戈推刃而無餘情哉?及光武初定河北,始有入關之志。
更始委三十萬之重兵于轶守雒陽,而李松甫敗于赤眉,轶又窺長安之不固而思附光武,靦然納斷金之言而不慚。
光武曰:“季文多詐,不能得其要領。
”特假手于鲔以殺之,而讨猶未伸,非可以鲔例之也。
鲔起于平林,先光武以舉事,與伯升未有交也;奉更始而為更始謀殺伯升者,亦範增之愚忠耳。
更始之諸将,類皆賊也,而鲔獨異。
殺伯升,留光武而不遣,知有更始而不恤其他;諸将挾功而欲自王,更始弗能違也,鲔獨守高帝之約,辭膠東之封;受命守雒,百戰以與寇恂、馮畢争死生之命;及長安破,更始降于赤眉,雒陽孤立無援,且堅壁固守,以殺伯升為慚而不降。
故通更始之廷所可與有為者,唯鲔一人而已。
于事君之義,立身之恥,殆庶幾焉。
藉令光武以怨轶者怨鲔而拒戮之,則以私怨而廢天下之公,且将獎人臣之操異志以介從違,而何以勸忠乎?子曰:“以直報怨。
”直者,理而已矣,于轶何可忘,而于鲔何容芥蔕也。
〖五〗 效卓茂之為,可以化今之人乎?曰:何為其不可也。
效卓茂之為,遂可以化人乎?曰:何為其可也。
所以然者何也?素履無咎,居心無僞,而抑于大節不失焉,則行之也,和順而無矯物之情,笃實而不期功名之立,動之以天而物弗能違矣。
非然,則嚴诩之以亂颍川者,所謂“鄉原德之賊也”。
王莽之當國,上下相率以僞,效茂之迹以誇德化者,非直一嚴诩也;莽皆樂推之以誘天下,彼亦樂附莽而成其利達。
莽居攝而茂以病免,名不照于當時,而莽無求焉。
自拔于流俗,而居約以自汙,敦實行而遠虛名,茂自此遠矣。
且其谕部民之言曰:“人所以群居不亂異于禽獸者,以有仁愛禮義,知相敬事也。
”擴愚賤之昏瞀,而示以天理流行之實,夫豈托迹寬仁以幹譽者之所能及此乎?茂唯有此,雖無皦皦之名,而志終不降;雖違物情之順,而不爽天性之貞。
自非然者,恭而谄,寬而弛,樸而鄙,無得于心,不全其大,徒飾為從容平易之容,石建以之獵顯名厚實,而不保其子之令終。
天不可罔,人固不可重欺也。
故欲學茂者,無但求之事為之迹也。
〖六〗 鮑永、馮衍審知更始之亡而後降,正也。
然既已事主不終,納款以免戰争攻守之禍,豈更有無妄之福可容其觊望乎?鮑永以立功而受封,雖可受之而無疚,要亦聽新主之自為予奪耳。
馮衍曰:“天命難知,人道易守,守道之臣,何患死亡。
”苟知此矣,在貧如富,在賤如貴,悠遊卒歲,俟命而無求,豈不成乎大丈夫哉!而怏怏失志,移怒忿于妻子,抒怨懟于文辭;然則昔之阻孤城、抗大敵而不降者,正留一不挑之節,為夫死更嫁之地,衍之生平,敗于此矣。
光武終廢而不用,不亦宜乎! 〖七〗 光武之處彭寵,不謂之刻薄而寡恩,不得矣。
王郎之亂,微耿況與寵之力不及此。
天下粗定,置寵若忘,而以年少驕躁之朱浮位于其上,寵惡能不怨邪?洩浮之奏以激寵,使速反而殪之,誠不知光武之何心?意者寵之初發突騎助光武讨王郎,寵無固志,特為吳漢、王梁所脅誘,而耿況、寇恂從臾之,以此有隙焉,而雖功亦罪乎?夫天下競起,疑王疑帝,豈易測之于風塵之下;既有功于己而拯其急,則固未可忘也。
光武能忍于反側子而不能忍于寵也何邪? 乃寵之不得其終也,亦有以自取矣。
耿況之始歸光武,亦寇恂決之也;乃既決于聽恂矣,則遣其子弇親将而來,稱帝之議,弇無所避而密陳之,故寇恂雖見委任,而不能揜況父子之輸忠。
寵弗然也,從漢與梁之策,即遣漢與梁任之,資以兵衆,而成漢與梁之豐功,寵無與焉。
漢與梁馳驅于中原,而己晏坐于漁陽,何其不自樹立,倒柄以授人邪?寵之愚不應至是,則寵有猶豫之情可知矣。
光武而興,則漢與梁為己效功;光武而敗,則漢與梁任其咎,而己猶擁郡以處于事外。
嗚呼!處亂世,擁重兵,勢不可以無事,非儒生策士徘回顧慮之時也。
慮未可以委身,則窦融雖後至而無猜;審可以托迹,則得喪死生決于一念;若其姑與之而留餘地以自處,犯英主之大忌,受群言之交擿,未有能免者也。
易曰:“需于泥,
王邑、王尋之師,号稱百萬,以臨瓦合之漢兵,存亡生死之界也。
諸将欲散歸諸城,光武決迎敵之志,諸将不從,臨敵而撓,傾覆随之。
光武心喻其吉兇,而難以曉譬于群劣,則固慨慷以争、痛哭以求必聽之時也。
乃微笑而起,俟其請而弗迫與之言,萬一諸将不再問而遽焉駭散,能弗與之俱糜爛乎?嗚呼!此大有為者所以異于一往之氣矜者也。
尋、邑之衆,且壓其項背,諸将欲散而弗及,光武知之矣。
知其欲散而弗及,而又迫與之争,以引其喧之口,相長而益餒其氣,則不争而得,争之而必不得者也。
而且不僅然也。
藉令敵兵不即壓境以相迫,諸将驚潰而敵蹑之,王邑無謀,嚴尤不決,兵雖衆而無紀,外盛而中枵,則諸将潰敗之餘,敵兵驕懈,我乃徙中起以乘之,夫豈無術以處此?面特不如今此之易耳。
諸将自亡,而光武固不可亡,項梁死而高帝自興,其明驗已。
一笑之下,綽有餘地,而何暇與碌碌者争短長邪? 而尤不僅然也。
得失者,人也;存亡者,天也;業以其身任漢室之興廢,則尋、邑果可以長驅,諸将無能以再振,事之成敗,身之生死,委之于天,而非人之所能強。
苟無其存其亡一笑而聽諸時會之量,則情先靡于軀命,雖慷慨痛哭與諸将競,亦居然一諸将之情也。
以偶然億中之一策,懷憤而求逞,尤取敗之道,而何愈于諸将之紛纭乎? 天下之大,死生之故,興廢之幾,非曠然超于其外者,不能入其中而轉其軸。
故武王之詩曰:“勿貳爾心。
”慎謀于未舉事之前,坦然忘機于已舉事之後,天錫帝王以智,而必錫之以勇。
勇者,非氣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
光武之笑起而不與諸将争前卻,大有為者之過人遠也,尤在此矣。
〖二〗 懷王遣高帝入關,而高帝之王業定;更始遣光武徇河北,而光武之王業定。
大有為者之初起,不欲躬為戎首,抑必藉人以興;迨其威名已著,而追随于行隊之間,則得失興喪之樞,不任己而因人;稍欲持權,而禍已發于肘腋,宋義之所以死于項羽,伯升之所以死于李轶、朱鲔也。
然則項羽禁高帝不令入關,更始聽朱鲔而拒劉賜之請,不委河北于光武,羽與更始,可以終保大位而無與争乎?曰:不能也。
禽之相制以氣,人之相役以道,項羽有韓信、陳平而不能禁其不去,更始有隗嚣而不能服,無以役之也。
藉令置高帝、光武于股掌之上,用之不能,殺之不可,羽與更始且自困于無術。
三齊甫受封而旋叛,彭越、陳餘、英布翺翔桀骜以需時,王郎蠭起于河北,赤眉反戈而西向,羽與更始終無以固其位,而徒召亂于無已。
爾朱兆且不能得之于高歡,況二帝之涵育者深乎!故以範增、朱鲔為忠謀者,愚也,無救于敗而徒亂天下也。
無禦豪傑定四海之道,而操疑忌以困人,其亡愈速矣。
〖三〗 王者代天而行賞罰,參之以權謀,則逆天而天下不服,非但論功行賞、按罪制刑于臣民也。
武王封武庚于東國,不得不封也,天也;周公相成王誅武庚,不得不誅也,天也。
三代以上,諸侯有道,天下歸之,則為天子;天子無道,天下叛之,退為諸侯。
武庚宜侯者也,不得不封;武庚宜安侯服,而欲複幹天命,不得不誅。
既代天以賞罰,則洞然與四海公其袞钺,而無所委曲于操縱以為駕馭之術。
蘇洵氏唯不知此,故以權術測王者之舉動,而成乎小人之邪說。
王郎遣杜威納降,威為郎請萬戶侯封,光武曰:“顧得全身可矣。
”劉恭為盆子乞降,恭問所以待盆子者,帝曰:“待以不死耳。
”大哉王言!奉天以行賞罰,而意智不與焉,斯乃允以繼天而為之子。
王郎者,妖人也。
妖人倡亂,不可不誅;以其降而姑贳之,終拒其降而斬之,以懲天下之妖妄,而天下定。
盆子者,愚而為人立者也。
愚且賤,而欲幹天位也,可誅;非其志而聽命于人也,可宥;待以不死,而授之散秩以養之,義正而仁亦裕矣。
所尤難者,光武決于一言,而更無委曲之辭以誘之,明白洞達,與天下昭刑賞之正,故曰:大哉王言,體天無私而為之子也。
為權術之說者則不然,心惡之而姑許之,謂可以輯群雄之心,使劉永之俦,相仍而革面。
獨不見唐高祖之待李密,其後竟如之何也?狙詐興而天下相長以僞,故終唐之世,藩鎮倏叛倏服,以與上相市,而兵不可戢。
然則權者非權也,僞以長亂而已矣。
湯诰曰:“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誠帝心也,豈憂天下之有不服哉?何所葸畏而與人相為驵儈乎!故言權術以籠天下者,妾婦之智而已矣。
〖四〗 馮異招李轶于雒陽,轶報曰:“千載一會,思成斷金。
”異斬武勃,轶閉門不救,是宜受其款而雒陽可速下也。
光武則宣露其書,使朱鲔殺轶。
轶本與伯升俱起,谄事諸将,忌伯升而谮殺之,光武欲得而甘心久矣。
轶死,而雒陽之圍經年始拔,事有甯勞而不貪近功以申大義者,此是也。
乃殺伯升者,朱鲔之本志,轶特徇鲔而從之者爾。
帝之于鲔也,使岑彭說之曰:“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鲔降,官爵可保,河水在,吾不食言。
”鲔降而拜将軍,封列侯,傳封累世。
同怨而異報,達于理者之制恩怨,非常情之所可測也如此。
雖然,亦惡有不可測哉?伯升初起,始發于李轶,迎光武而與建謀,則轶固光武兄弟所倚為腹心也。
更始立,朱鲔、張卬暴貴,轶遽背而即于彼。
因勢而遷者,小人之恒也,亦何至反戈推刃而無餘情哉?及光武初定河北,始有入關之志。
更始委三十萬之重兵于轶守雒陽,而李松甫敗于赤眉,轶又窺長安之不固而思附光武,靦然納斷金之言而不慚。
光武曰:“季文多詐,不能得其要領。
”特假手于鲔以殺之,而讨猶未伸,非可以鲔例之也。
鲔起于平林,先光武以舉事,與伯升未有交也;奉更始而為更始謀殺伯升者,亦範增之愚忠耳。
更始之諸将,類皆賊也,而鲔獨異。
殺伯升,留光武而不遣,知有更始而不恤其他;諸将挾功而欲自王,更始弗能違也,鲔獨守高帝之約,辭膠東之封;受命守雒,百戰以與寇恂、馮畢争死生之命;及長安破,更始降于赤眉,雒陽孤立無援,且堅壁固守,以殺伯升為慚而不降。
故通更始之廷所可與有為者,唯鲔一人而已。
于事君之義,立身之恥,殆庶幾焉。
藉令光武以怨轶者怨鲔而拒戮之,則以私怨而廢天下之公,且将獎人臣之操異志以介從違,而何以勸忠乎?子曰:“以直報怨。
”直者,理而已矣,于轶何可忘,而于鲔何容芥蔕也。
〖五〗 效卓茂之為,可以化今之人乎?曰:何為其不可也。
效卓茂之為,遂可以化人乎?曰:何為其可也。
所以然者何也?素履無咎,居心無僞,而抑于大節不失焉,則行之也,和順而無矯物之情,笃實而不期功名之立,動之以天而物弗能違矣。
非然,則嚴诩之以亂颍川者,所謂“鄉原德之賊也”。
王莽之當國,上下相率以僞,效茂之迹以誇德化者,非直一嚴诩也;莽皆樂推之以誘天下,彼亦樂附莽而成其利達。
莽居攝而茂以病免,名不照于當時,而莽無求焉。
自拔于流俗,而居約以自汙,敦實行而遠虛名,茂自此遠矣。
且其谕部民之言曰:“人所以群居不亂異于禽獸者,以有仁愛禮義,知相敬事也。
”擴愚賤之昏瞀,而示以天理流行之實,夫豈托迹寬仁以幹譽者之所能及此乎?茂唯有此,雖無皦皦之名,而志終不降;雖違物情之順,而不爽天性之貞。
自非然者,恭而谄,寬而弛,樸而鄙,無得于心,不全其大,徒飾為從容平易之容,石建以之獵顯名厚實,而不保其子之令終。
天不可罔,人固不可重欺也。
故欲學茂者,無但求之事為之迹也。
〖六〗 鮑永、馮衍審知更始之亡而後降,正也。
然既已事主不終,納款以免戰争攻守之禍,豈更有無妄之福可容其觊望乎?鮑永以立功而受封,雖可受之而無疚,要亦聽新主之自為予奪耳。
馮衍曰:“天命難知,人道易守,守道之臣,何患死亡。
”苟知此矣,在貧如富,在賤如貴,悠遊卒歲,俟命而無求,豈不成乎大丈夫哉!而怏怏失志,移怒忿于妻子,抒怨懟于文辭;然則昔之阻孤城、抗大敵而不降者,正留一不挑之節,為夫死更嫁之地,衍之生平,敗于此矣。
光武終廢而不用,不亦宜乎! 〖七〗 光武之處彭寵,不謂之刻薄而寡恩,不得矣。
王郎之亂,微耿況與寵之力不及此。
天下粗定,置寵若忘,而以年少驕躁之朱浮位于其上,寵惡能不怨邪?洩浮之奏以激寵,使速反而殪之,誠不知光武之何心?意者寵之初發突騎助光武讨王郎,寵無固志,特為吳漢、王梁所脅誘,而耿況、寇恂從臾之,以此有隙焉,而雖功亦罪乎?夫天下競起,疑王疑帝,豈易測之于風塵之下;既有功于己而拯其急,則固未可忘也。
光武能忍于反側子而不能忍于寵也何邪? 乃寵之不得其終也,亦有以自取矣。
耿況之始歸光武,亦寇恂決之也;乃既決于聽恂矣,則遣其子弇親将而來,稱帝之議,弇無所避而密陳之,故寇恂雖見委任,而不能揜況父子之輸忠。
寵弗然也,從漢與梁之策,即遣漢與梁任之,資以兵衆,而成漢與梁之豐功,寵無與焉。
漢與梁馳驅于中原,而己晏坐于漁陽,何其不自樹立,倒柄以授人邪?寵之愚不應至是,則寵有猶豫之情可知矣。
光武而興,則漢與梁為己效功;光武而敗,則漢與梁任其咎,而己猶擁郡以處于事外。
嗚呼!處亂世,擁重兵,勢不可以無事,非儒生策士徘回顧慮之時也。
慮未可以委身,則窦融雖後至而無猜;審可以托迹,則得喪死生決于一念;若其姑與之而留餘地以自處,犯英主之大忌,受群言之交擿,未有能免者也。
易曰:“需于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