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哀帝
關燈
小
中
大
清議不明,非一時一事之臧否已也。
〖七〗 鮑宣七亡七死之章,陳漢必亡之券以儆哀帝,正本之論也。
王莽之奸奸而愚,非有操、懿之才,其于國又未有劉裕之功,輕移于衽席之上而莫之禁,莽其何以得此哉?唯民心先潰于死亡,而莽以私恩市之也。
藉非成帝之耽女寵,哀帝之暱頑童,縱其鬻吏賊民而蠱民以寇攘,莽亦上官桀、霍禹之續爾,而漢祚奚其亡? 張放、淳于長,王氏之先驅也;傅遷、董賢,王氏之勸駕也;曹爽、何晏,司馬懿之嚆矢也;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之前茅也;蔡京、童貫、史彌遠、賈似道,女直、蒙古之伥鬼也;而非君之溺于寵樂以忘民之死也不成。
不然,孔光、揚雄之流,亦嘗與聞名教;而宗室群臣以及四海之民,豈遽能以片餌誘嬰克而辄棄其母乎?故宣陳亟救死亡之言,知探本矣,愈于劉向之欲挽橫流而堙諸其下也。
雖然,宣之言猶有病焉,後世言事之臣,增闇主之疑而授奸臣以傾妒之口實,皆此繇也。
宣言:“慎選舉,大委任,以儆官邪,而免民于死亡。
”是矣。
勿亦姑言賢者之當任,以聽人主之自擇,待有問焉,而後可臚列傅喜、何武、孔光、彭宣、龔勝之賢以告,未晚也。
今乃不然,若天子之左石一唯其所建置,而君不得以司取舍之權,衆不得以參疇咨之議,則偪上有嫌,而朋黨之謗興。
且喜、武諸人皆大臣也,自不能邀人主之知而安其位,宣能以疏遠片言取必于同昏之廷乎?知不可得而故言之,授奸人以背憎之資,石介遇明主而激黨禍,況庸君佞倖權奸交亂之天下哉!進言者不知其道,徒以得後世之稱而無益于時,皆此一時之氣矜為之也。
又況宣所稱者,龔勝而外,吾未見有大臣之操焉。
孔光巨奸而與于清流,宣失言矣。
盈廷之士氣,漢室之孤忠,唯一王嘉,而不能訟其屈抑。
然則鮑宣者,亦一時氣激之士,而未足以勝匡主庇民之任者乎! 〖八〗 易曰:“伏戎于莽,三歲不興。
”不興者,慮其興之辭也。
三歲而不興,逮其興而燎原之焰發于俄頃矣。
哀帝崩,元後一聞之,即日駕之未央宮,馳召王莽,诏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
此高帝馳入趙壁奪韓信、張耳軍之威權,後以一老妪斷然行之,雷迅風烈而無疑畏;其提攜劉氏之天下授之王氏,在指顧之閑耳。
非伏之三歲,爪牙具而羽翼成,安能爾哉? 甚矣,悍婦之威,英雄所不能決,帝王所不能持,而指麾輕于鴻毛,至此極也!司馬懿之殺曹爽,劉裕之克劉毅,朱溫之争李克用,大聲疾呼、深慮陰謀、頳顔流汗、喋血以争而僅得者,元後偃息談笑而坐收之。
故莽有伏戎藏于平蕪蔓艸之中,無有險阻之形而不可測也。
三歲伏而一旦興,有國者可不戒哉! 〖九〗 何武以忤王莽而死,可以為社稷之臣乎?未也。
武與公孫祿謀雲:“呂、霍、上官幾危社稷,不宜外戚大臣持權。
”此漢室存亡之紐也。
乃當其時,内而元後為伏莽之戎,外而孔光為翼戴之奸,武僅以孤立之勢撲始然之火,既處于不敵之數矣。
國之安危,身之生死,徒藉于一言,而言非可恃也,所恃者浩然之氣勝之耳。
公孫祿豈可終保者哉?而與之更相稱說,武舉祿,祿即舉武,标榜以示私,授巨奸以朋黨之譏,則氣先餒而惡足以勝之!祿惟詭随,乃以幸免;武不欲為祿之詭随矣,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心不可質鬼神,道不可服小人,出沒于寵辱之中,而欲援己傾之天下,以水濺沸膏,欲息其燄而燄愈烈,非直亡身,國因以喪,悲夫! 〖一○〗 平當、彭宣皆見稱于班固,宣未可與當并論也。
當臨受侯封,卧病不起以固辭之,知世不可為,郁邑以死,可謂知恥矣。
當之在位,丁、傅持權,而史稱帝雖寵任丁、傅,而政自己出,異于王氏;則當逡巡以死,而不忝無實之封,于自守之道未失也。
若宣者,位司空為漢室輔,王莽殺兩後,誅異己,腹心爪牙交布朝廷,而元後為國賊之内主,此正宣肝腦塗地、激天下忠烈之氣、以救一線之危者,而為全軀、保妻子之謀,謝不能以引退,尚足為人臣子乎?龔勝、邴漢且猶在梅福之下,所任異也,而況宣位三公之重哉?宣者,與董賢、孔光并居台輔而不慙者也,其生平可知矣。
班固曰:“見險而止。
”率天下以疾視君父之死亡而不恤,必此言夫!
〖七〗 鮑宣七亡七死之章,陳漢必亡之券以儆哀帝,正本之論也。
王莽之奸奸而愚,非有操、懿之才,其于國又未有劉裕之功,輕移于衽席之上而莫之禁,莽其何以得此哉?唯民心先潰于死亡,而莽以私恩市之也。
藉非成帝之耽女寵,哀帝之暱頑童,縱其鬻吏賊民而蠱民以寇攘,莽亦上官桀、霍禹之續爾,而漢祚奚其亡? 張放、淳于長,王氏之先驅也;傅遷、董賢,王氏之勸駕也;曹爽、何晏,司馬懿之嚆矢也;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之前茅也;蔡京、童貫、史彌遠、賈似道,女直、蒙古之伥鬼也;而非君之溺于寵樂以忘民之死也不成。
不然,孔光、揚雄之流,亦嘗與聞名教;而宗室群臣以及四海之民,豈遽能以片餌誘嬰克而辄棄其母乎?故宣陳亟救死亡之言,知探本矣,愈于劉向之欲挽橫流而堙諸其下也。
雖然,宣之言猶有病焉,後世言事之臣,增闇主之疑而授奸臣以傾妒之口實,皆此繇也。
宣言:“慎選舉,大委任,以儆官邪,而免民于死亡。
”是矣。
勿亦姑言賢者之當任,以聽人主之自擇,待有問焉,而後可臚列傅喜、何武、孔光、彭宣、龔勝之賢以告,未晚也。
今乃不然,若天子之左石一唯其所建置,而君不得以司取舍之權,衆不得以參疇咨之議,則偪上有嫌,而朋黨之謗興。
且喜、武諸人皆大臣也,自不能邀人主之知而安其位,宣能以疏遠片言取必于同昏之廷乎?知不可得而故言之,授奸人以背憎之資,石介遇明主而激黨禍,況庸君佞倖權奸交亂之天下哉!進言者不知其道,徒以得後世之稱而無益于時,皆此一時之氣矜為之也。
又況宣所稱者,龔勝而外,吾未見有大臣之操焉。
孔光巨奸而與于清流,宣失言矣。
盈廷之士氣,漢室之孤忠,唯一王嘉,而不能訟其屈抑。
然則鮑宣者,亦一時氣激之士,而未足以勝匡主庇民之任者乎! 〖八〗 易曰:“伏戎于莽,三歲不興。
”不興者,慮其興之辭也。
三歲而不興,逮其興而燎原之焰發于俄頃矣。
哀帝崩,元後一聞之,即日駕之未央宮,馳召王莽,诏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
此高帝馳入趙壁奪韓信、張耳軍之威權,後以一老妪斷然行之,雷迅風烈而無疑畏;其提攜劉氏之天下授之王氏,在指顧之閑耳。
非伏之三歲,爪牙具而羽翼成,安能爾哉? 甚矣,悍婦之威,英雄所不能決,帝王所不能持,而指麾輕于鴻毛,至此極也!司馬懿之殺曹爽,劉裕之克劉毅,朱溫之争李克用,大聲疾呼、深慮陰謀、頳顔流汗、喋血以争而僅得者,元後偃息談笑而坐收之。
故莽有伏戎藏于平蕪蔓艸之中,無有險阻之形而不可測也。
三歲伏而一旦興,有國者可不戒哉! 〖九〗 何武以忤王莽而死,可以為社稷之臣乎?未也。
武與公孫祿謀雲:“呂、霍、上官幾危社稷,不宜外戚大臣持權。
”此漢室存亡之紐也。
乃當其時,内而元後為伏莽之戎,外而孔光為翼戴之奸,武僅以孤立之勢撲始然之火,既處于不敵之數矣。
國之安危,身之生死,徒藉于一言,而言非可恃也,所恃者浩然之氣勝之耳。
公孫祿豈可終保者哉?而與之更相稱說,武舉祿,祿即舉武,标榜以示私,授巨奸以朋黨之譏,則氣先餒而惡足以勝之!祿惟詭随,乃以幸免;武不欲為祿之詭随矣,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心不可質鬼神,道不可服小人,出沒于寵辱之中,而欲援己傾之天下,以水濺沸膏,欲息其燄而燄愈烈,非直亡身,國因以喪,悲夫! 〖一○〗 平當、彭宣皆見稱于班固,宣未可與當并論也。
當臨受侯封,卧病不起以固辭之,知世不可為,郁邑以死,可謂知恥矣。
當之在位,丁、傅持權,而史稱帝雖寵任丁、傅,而政自己出,異于王氏;則當逡巡以死,而不忝無實之封,于自守之道未失也。
若宣者,位司空為漢室輔,王莽殺兩後,誅異己,腹心爪牙交布朝廷,而元後為國賊之内主,此正宣肝腦塗地、激天下忠烈之氣、以救一線之危者,而為全軀、保妻子之謀,謝不能以引退,尚足為人臣子乎?龔勝、邴漢且猶在梅福之下,所任異也,而況宣位三公之重哉?宣者,與董賢、孔光并居台輔而不慙者也,其生平可知矣。
班固曰:“見險而止。
”率天下以疾視君父之死亡而不恤,必此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