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哀帝
關燈
小
中
大
呼!率天下而奔走于閨房之頻笑,流俗之溺流而不反如是哉! 故聖王之治,以正俗為先,以辨男女内外之分為本。
權移于婦人,而天下沈迷而莫能自拔,孰為為之而至此極!元後之陰狡,成帝之昏愚,豈徒召漢室之亡哉?數十年中原無丈夫之氣,而王莽之亂,暴骨如山矣。
〖四〗 曆成、哀、平之三季,環朝野而如狂,所僅能言人之言者,一李尋而已,其他皆所謂人頭畜嗚也。
尋推陰陽動靜之義,昌言母後之不宜與政,豈徒以象數征吉兇哉?天地之經,治亂之理,人道之别于禽獸者,在此也。
婦人司動而陰乘陽,陽從陰,履霜而冰堅,豕孚而蹢躅。
天下有之,天下必亡;國有之,國必破;家有之,家必傾。
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倫,以之而泯;厚生、正德、利用之道,以之而蔑。
故曰:尋之言,言人之言,而别于禽獸也。
婦者,所畜也;母者,所養也;失其道,則母之禍亦烈矣,豈徒婦哉? 夫國有君子,國可不亡。
尋昌言之無誅,而不能救漢之亡,又何也?尋非其人也。
陰之幹陽,其變非一。
女子之幹丈夫也,鬼之幹人也,皆陰之幹陽也。
尋知乾之剛、陰之靜矣,鬼亦陰也,靜以聽治于人者也。
顧其識不及此,聽甘忠可、夏賀良之邪說,惑上以妖,終以貶死燉煌,為天下笑;則亦以陰幹陽,等于婦人之煽處爾。
載鬼一車,而欲懲負塗之豕,奚其可?故陰陽動靜之理大矣,其變繁矣,其辨嚴矣。
立人之道以匡扶世教,無一而可苟焉者也。
〖五〗 治河之策,賈讓為千古之龜監,而平當之數言決矣。
當言“經義有決河深川,而無隄防壅塞之文”。
此鲧所以殛,禹所以興,而以堯、舜之聖,不能與橫流之水争勝者也。
讓言“古之立國者,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
殷所以世有河患,而盤庚奮然依山以避災,無他,唯無總于貨寶而已。
細人之情,怙田廬之利,貪瀕河之土,動天下以從其欲,贻沈沒于子孫,而偷享其利,既古今之通弊矣。
而後世之謀臣,要君勞民以陻塞逆五行之敍者,其不肖之情有二焉:其所謂賢者,竭民力,積一篑以障滔天而暫遏之,瀕河之民,且歌謠而禱祀焉,遂以功顯于廷,名溢于野,故好事者踵起以嘗試而不絕。
其不肖者,則公帑之出納,浩煩而無稽,易為侵牟;民夫之賃傭,乘威以指使,而乾沒任意;享其利而利其災,河濱之士大夫與其愚民及其奸胥,交起以贊之,為危詞痛哭以動上聽。
宜乎自漢以來,千五百年,奔走天下于河,言滿公車,牍滿故府,疲豫、兗、徐三州之民,供一河之溪壑,而一旦潰敗,胥為魚鼈,而但咎陻塞之不固也。
可悲矣夫! 古今之異者,南北之殊流耳,其理勢則一也。
繇讓之言而推其利病之原,非河之病民,而民之就河貪利以觸其害耳。
貪退灘之壤,民有其土而國有其賦,鋒端之蜜截舌,而甘之者不恤也。
使能通百年之算,念天下之廣,猶是民也,徙之而于國無傷,其愈于陻塞疲役之貧勞困斃與潰決之漂蕩淹溺也,孰為利害哉?數千年而不出鲧之覆轍,君不明,而貪功嗜利之臣民,積習而不可破,平當之言,賈讓之策,縣巨燭于廣廷,而昧者猶擿埴以趨也;不亦悲乎! 〖六〗 谷永請諱諸侯王之獸行,以全人道之恥,議之正者也;耿育請揜趙昭儀殺皇子之惡,以隐成帝之惑,議之不正者也;二說相似而貞邪分,精義以立法,不可不辨。
永之正者,凱風之不怨也;育之不正者,小弁之怨也。
淫妒之嬖妾,操刃以絕祖宗之胤胄,而曲為之覆,天子之子,不死于妖嬖者,其餘幾何哉!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故書“文姜遜于齊”、“哀姜遜于邾”,以昭大義,而不以逐母為嫌。
昭儀之惡,宗廟所不容,況非嫡後君母,而可縱之乎? 甚哉,育之言誖也,曰“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廢後宮就館之漸,絕微嗣以緻位”。
是成帝戕父子之恩以為未然之迂圖,其孰信之?育若曰“昭儀不殺皇子,則哀帝不得而立”,以蠱帝心而縱妖嬖。
是哀帝本不與于篡弑之謀,而育陷之使入也。
春秋嚴黨賊之誅,哀帝不能免,而育之罪不可逭矣。
解光問罪之爰書不伸,趙氏宮官之大罰不正,宮闱肆毒于社稷而莫之問,故元後黨王莽以弑平帝、廢孺子、而無所顧忌。
胡三省者,乃謂其合春秋“為尊者諱”之義。
邪說張,而賈繼春資之以雠其庇李選侍之奸。
權移于婦人,而天下沈迷而莫能自拔,孰為為之而至此極!元後之陰狡,成帝之昏愚,豈徒召漢室之亡哉?數十年中原無丈夫之氣,而王莽之亂,暴骨如山矣。
〖四〗 曆成、哀、平之三季,環朝野而如狂,所僅能言人之言者,一李尋而已,其他皆所謂人頭畜嗚也。
尋推陰陽動靜之義,昌言母後之不宜與政,豈徒以象數征吉兇哉?天地之經,治亂之理,人道之别于禽獸者,在此也。
婦人司動而陰乘陽,陽從陰,履霜而冰堅,豕孚而蹢躅。
天下有之,天下必亡;國有之,國必破;家有之,家必傾。
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倫,以之而泯;厚生、正德、利用之道,以之而蔑。
故曰:尋之言,言人之言,而别于禽獸也。
婦者,所畜也;母者,所養也;失其道,則母之禍亦烈矣,豈徒婦哉? 夫國有君子,國可不亡。
尋昌言之無誅,而不能救漢之亡,又何也?尋非其人也。
陰之幹陽,其變非一。
女子之幹丈夫也,鬼之幹人也,皆陰之幹陽也。
尋知乾之剛、陰之靜矣,鬼亦陰也,靜以聽治于人者也。
顧其識不及此,聽甘忠可、夏賀良之邪說,惑上以妖,終以貶死燉煌,為天下笑;則亦以陰幹陽,等于婦人之煽處爾。
載鬼一車,而欲懲負塗之豕,奚其可?故陰陽動靜之理大矣,其變繁矣,其辨嚴矣。
立人之道以匡扶世教,無一而可苟焉者也。
〖五〗 治河之策,賈讓為千古之龜監,而平當之數言決矣。
當言“經義有決河深川,而無隄防壅塞之文”。
此鲧所以殛,禹所以興,而以堯、舜之聖,不能與橫流之水争勝者也。
讓言“古之立國者,必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
殷所以世有河患,而盤庚奮然依山以避災,無他,唯無總于貨寶而已。
細人之情,怙田廬之利,貪瀕河之土,動天下以從其欲,贻沈沒于子孫,而偷享其利,既古今之通弊矣。
而後世之謀臣,要君勞民以陻塞逆五行之敍者,其不肖之情有二焉:其所謂賢者,竭民力,積一篑以障滔天而暫遏之,瀕河之民,且歌謠而禱祀焉,遂以功顯于廷,名溢于野,故好事者踵起以嘗試而不絕。
其不肖者,則公帑之出納,浩煩而無稽,易為侵牟;民夫之賃傭,乘威以指使,而乾沒任意;享其利而利其災,河濱之士大夫與其愚民及其奸胥,交起以贊之,為危詞痛哭以動上聽。
宜乎自漢以來,千五百年,奔走天下于河,言滿公車,牍滿故府,疲豫、兗、徐三州之民,供一河之溪壑,而一旦潰敗,胥為魚鼈,而但咎陻塞之不固也。
可悲矣夫! 古今之異者,南北之殊流耳,其理勢則一也。
繇讓之言而推其利病之原,非河之病民,而民之就河貪利以觸其害耳。
貪退灘之壤,民有其土而國有其賦,鋒端之蜜截舌,而甘之者不恤也。
使能通百年之算,念天下之廣,猶是民也,徙之而于國無傷,其愈于陻塞疲役之貧勞困斃與潰決之漂蕩淹溺也,孰為利害哉?數千年而不出鲧之覆轍,君不明,而貪功嗜利之臣民,積習而不可破,平當之言,賈讓之策,縣巨燭于廣廷,而昧者猶擿埴以趨也;不亦悲乎! 〖六〗 谷永請諱諸侯王之獸行,以全人道之恥,議之正者也;耿育請揜趙昭儀殺皇子之惡,以隐成帝之惑,議之不正者也;二說相似而貞邪分,精義以立法,不可不辨。
永之正者,凱風之不怨也;育之不正者,小弁之怨也。
淫妒之嬖妾,操刃以絕祖宗之胤胄,而曲為之覆,天子之子,不死于妖嬖者,其餘幾何哉!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故書“文姜遜于齊”、“哀姜遜于邾”,以昭大義,而不以逐母為嫌。
昭儀之惡,宗廟所不容,況非嫡後君母,而可縱之乎? 甚哉,育之言誖也,曰“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廢後宮就館之漸,絕微嗣以緻位”。
是成帝戕父子之恩以為未然之迂圖,其孰信之?育若曰“昭儀不殺皇子,則哀帝不得而立”,以蠱帝心而縱妖嬖。
是哀帝本不與于篡弑之謀,而育陷之使入也。
春秋嚴黨賊之誅,哀帝不能免,而育之罪不可逭矣。
解光問罪之爰書不伸,趙氏宮官之大罰不正,宮闱肆毒于社稷而莫之問,故元後黨王莽以弑平帝、廢孺子、而無所顧忌。
胡三省者,乃謂其合春秋“為尊者諱”之義。
邪說張,而賈繼春資之以雠其庇李選侍之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