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元帝
關燈
小
中
大
同功。
奉世不可師充國之守,充國不可用奉世之攻,因時度敵而善其操縱,其道一也。
夫羌地亘河、湟,南接秦、隴,于長安為肘腋;力雖小而驕之則大,種雖散而使之相并則合;使其得志以逞,非但唐之回纥、宋之元昊已也。
迨乎東漢,幸而都雒耳;使都長安,庸臣師玄成、鄭弘之說,茸闒以召侮,羌且逼王畿城下而莫懲,漢其亡于羌乎!奉世翦之于始,張奂、段颎夷滅之于後,羌乃不能為中國腹心之患。
其後雖姚弋仲之桀雄,不乘劉、石之餘而不敢起。
垂至于今二千年,秦、隴、河、岷、階、文之間,嚴險瓯脫而防閑不設,則二漢之猷遠矣。
馮奉世首建大議以申天讨,善體充國之意而通其變,民到于今受其賜,非玄成等偷安一時之所能知也。
〖四〗 貢禹、匡衡之言,其不醇者蓋亦鮮矣。
禹曰:“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自娛樂而已。
”衡曰:“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湯,善惡有以相推,宜省靡麗、考制度、近忠正、遠巧佞,以崇至仁。
”又曰:“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彊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後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又曰:“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正,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又曰:“聖人動靜遊燕所親,物得其序。
”又曰:“佞巧之奸,因時而動,聖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
”又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讀其文,繹其義,想見其學,非公孫弘、兒寬之勦舊聞而無心得者所及;亦且非韋玄成、薛廣德之擇焉而不精者所可與匹俦也。
論者謂元帝柔而少斷,禹與衡不以為言,而但就帝之長,孜孜以恭謹節儉相獎,為禹、衡之罪,過矣。
元帝所以優遊不斷者,惟其心之不清,幾之不慎,而中不适有主也。
則其所為恭謹節儉,亦唯其名而無其實。
天子之尊富,即省之又省,而以溺其志者尚多。
燕間遊息之下,史高、石顯豈無導侈之為?而特未甚耳。
不然,何知其邪而不能去乎?由是言之,使無禹、衡之正,稱詩、禮精嚴之旨以防其流,則以帝之柔而益以驕淫,安所得十六年之安,内無寇攘,而外收絕域之功乎? 君子出所學以事主,與激于時事之非而彊谏之臣異。
以谏為道者,攻時之弊,而不恤矯枉之偏。
以學事主者,規之以中正之常經,則可正本以達其義類,而裁成剛柔一偏之病;主即不悟,猶可以保其大綱而不亂。
故以孔子之聖,告茬弱之哀公,唯規之以人道政本之大端,而不屑取奔越之禍豫為之防。
夫豈不達于時變哉?以道豫立而變自消也。
且衡之言曰:“近忠正,遠邪佞,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
”固已盡元帝之所短,而特不為矯枉之論,導之鸷擊耳。
夫可喻者,則微言而喻矣;不可喻者,則痛哭流涕以談而固不喻也。
是以君子之言,有體有要,而不詭于大常;補偏救弊之術,二子有所不尚,夫亦猶行君子之道乎! 論者徒見蕭望之、周堪之死不以罪,咎元帝而因以咎焉、衡。
乃石顯之奸惡不及于天下,而海内晏安,則儒者雍容涵養之功,亦豈可誣哉?漢之中亡也,成、哀之奢縱成之,非元帝優柔緻之也。
又奚可以張焉、孔光之罪罪二子也! 〖五〗 邪說之行于天下,必托于君子之道。
釋氏之言心性,亦君子之言也;老氏之言道德,亦君子之言也;天下以其為君子之雅言,遂謂其有當于治與道而信之。
故六經之支說,皆以破道而有餘,焦延壽、京房之于易是已。
易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當期之日,取其象之一端大略而言也。
屯、蒙以下之策,老少雜而非三百六十者多矣。
期之日三百六十有五而有餘分,不盡如乾、坤之策也。
聖人觀天地人物之變而達其會通,以為是肖其大綱耳;亦猶二篇之策萬一千五百二十以象萬物,而物固不可以萬計也。
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
”二子者,乃欲限六十四卦之爻以各當一日,無以處餘四卦,不得已而以震、兌、坎、離居分至之位。
則不知二分二至在六十卦之外而為之綱維邪?抑二分二至一日而二卦以異于餘卦邪?東震、西兌、南離、北坎者,位也;二分二至之日,時也。
時經而位緯,二子取而錯亂之也何居?故延壽者,筮史日者之流,以小術測陰陽之迹,似不足以知天化而敍治理。
房是之學,乃敢以與人宗社哉? 其為術也,立典要以為方體,于是而有八宮世應之說。
抑自乾至剝而窮,又不得已而措晉、大有于其末。
垂至于今,鬻技之蔔師,相因以斷吉兇之大故,而不能明言其所以然之理,徒以惑民而徼幸。
然則延壽與房,雖欲辭為妖妄之
奉世不可師充國之守,充國不可用奉世之攻,因時度敵而善其操縱,其道一也。
夫羌地亘河、湟,南接秦、隴,于長安為肘腋;力雖小而驕之則大,種雖散而使之相并則合;使其得志以逞,非但唐之回纥、宋之元昊已也。
迨乎東漢,幸而都雒耳;使都長安,庸臣師玄成、鄭弘之說,茸闒以召侮,羌且逼王畿城下而莫懲,漢其亡于羌乎!奉世翦之于始,張奂、段颎夷滅之于後,羌乃不能為中國腹心之患。
其後雖姚弋仲之桀雄,不乘劉、石之餘而不敢起。
垂至于今二千年,秦、隴、河、岷、階、文之間,嚴險瓯脫而防閑不設,則二漢之猷遠矣。
馮奉世首建大議以申天讨,善體充國之意而通其變,民到于今受其賜,非玄成等偷安一時之所能知也。
〖四〗 貢禹、匡衡之言,其不醇者蓋亦鮮矣。
禹曰:“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自娛樂而已。
”衡曰:“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湯,善惡有以相推,宜省靡麗、考制度、近忠正、遠巧佞,以崇至仁。
”又曰:“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彊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後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又曰:“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正,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又曰:“聖人動靜遊燕所親,物得其序。
”又曰:“佞巧之奸,因時而動,聖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
”又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讀其文,繹其義,想見其學,非公孫弘、兒寬之勦舊聞而無心得者所及;亦且非韋玄成、薛廣德之擇焉而不精者所可與匹俦也。
論者謂元帝柔而少斷,禹與衡不以為言,而但就帝之長,孜孜以恭謹節儉相獎,為禹、衡之罪,過矣。
元帝所以優遊不斷者,惟其心之不清,幾之不慎,而中不适有主也。
則其所為恭謹節儉,亦唯其名而無其實。
天子之尊富,即省之又省,而以溺其志者尚多。
燕間遊息之下,史高、石顯豈無導侈之為?而特未甚耳。
不然,何知其邪而不能去乎?由是言之,使無禹、衡之正,稱詩、禮精嚴之旨以防其流,則以帝之柔而益以驕淫,安所得十六年之安,内無寇攘,而外收絕域之功乎? 君子出所學以事主,與激于時事之非而彊谏之臣異。
以谏為道者,攻時之弊,而不恤矯枉之偏。
以學事主者,規之以中正之常經,則可正本以達其義類,而裁成剛柔一偏之病;主即不悟,猶可以保其大綱而不亂。
故以孔子之聖,告茬弱之哀公,唯規之以人道政本之大端,而不屑取奔越之禍豫為之防。
夫豈不達于時變哉?以道豫立而變自消也。
且衡之言曰:“近忠正,遠邪佞,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
”固已盡元帝之所短,而特不為矯枉之論,導之鸷擊耳。
夫可喻者,則微言而喻矣;不可喻者,則痛哭流涕以談而固不喻也。
是以君子之言,有體有要,而不詭于大常;補偏救弊之術,二子有所不尚,夫亦猶行君子之道乎! 論者徒見蕭望之、周堪之死不以罪,咎元帝而因以咎焉、衡。
乃石顯之奸惡不及于天下,而海内晏安,則儒者雍容涵養之功,亦豈可誣哉?漢之中亡也,成、哀之奢縱成之,非元帝優柔緻之也。
又奚可以張焉、孔光之罪罪二子也! 〖五〗 邪說之行于天下,必托于君子之道。
釋氏之言心性,亦君子之言也;老氏之言道德,亦君子之言也;天下以其為君子之雅言,遂謂其有當于治與道而信之。
故六經之支說,皆以破道而有餘,焦延壽、京房之于易是已。
易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當期之日,取其象之一端大略而言也。
屯、蒙以下之策,老少雜而非三百六十者多矣。
期之日三百六十有五而有餘分,不盡如乾、坤之策也。
聖人觀天地人物之變而達其會通,以為是肖其大綱耳;亦猶二篇之策萬一千五百二十以象萬物,而物固不可以萬計也。
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
”二子者,乃欲限六十四卦之爻以各當一日,無以處餘四卦,不得已而以震、兌、坎、離居分至之位。
則不知二分二至在六十卦之外而為之綱維邪?抑二分二至一日而二卦以異于餘卦邪?東震、西兌、南離、北坎者,位也;二分二至之日,時也。
時經而位緯,二子取而錯亂之也何居?故延壽者,筮史日者之流,以小術測陰陽之迹,似不足以知天化而敍治理。
房是之學,乃敢以與人宗社哉? 其為術也,立典要以為方體,于是而有八宮世應之說。
抑自乾至剝而窮,又不得已而措晉、大有于其末。
垂至于今,鬻技之蔔師,相因以斷吉兇之大故,而不能明言其所以然之理,徒以惑民而徼幸。
然則延壽與房,雖欲辭為妖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