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元帝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朋黨之興,始于元帝之世,流風所染,千載不息,士得虛名獲實禍,而國受其敗,可哀也夫!蕭望之、周堪、張猛、劉更生,固雅意欲為君子者也。
其攻史高、弘恭、石顯,以弼主于正,固君子之道也。
夫君子者,豈徒由其道而遂以勝天下之邪哉?君子所秉以匡君而靖國者,蹇蹇之躬,可生可死,可貴可賤,可行非常之事,可定衆論之歸,而不倚人以為援。
若夫進賢以衛主,而公其善于天下,則進之在已,而舉錯一歸之君。
且必待之身安交定之餘,而不急試之危疑之日。
然且避其名而弗居,以使賢士大夫感知遇于吾君,而勉思報禮。
身已安,交已定,道已行,小人已遠,則善士之進,自拔以其彙,而不肖者不敢飾說以幹。
于身為君子,于國為大臣,恃此道也。
今蕭、周二子者,奉遺诏,秉國政,輔柔弱之主,甫期年耳。
元帝浮慕之而未嘗知之。
使二子果以抑群小、清政本為遠圖,身任之,以死繼之,其孰敢不震疊焉?乃其所為有異是者,鄭朋欲附之,望之受之,周堪聽之,華龍聞其風而欲附焉。
□□□□□□□□□□□□□而楊興、諸葛豐之徒,皆仰望而欲攀倚。
以此思之,則此數子者,必縣朝廷之祿位以引躁進喜事之人,而望其援,訟其直以擊恭、顯。
身為大臣,國是不決,乃借資于浮薄之徒,或激或叛,以成不可解之禍。
嗚呼!四子者,果捐軀以報上,獨立不懼,而奚以此聞聲附和之宵人為哉?縣汲引以誘人,利則從,害則叛,固其常也。
況乎風相煽,譌相傳,一時之氣燄,小民之視聽且駭,而況孱主孤立于群小之間乎! 故朋黨之興,必有敗類以相附,而贻小人之口實。
使為君子者,遠爵賞之權,泯交遊之迹,不歆便佞之推戴,不假新進以攻排,無瑕可求,孤立自任,則敗類惡得而乘之?狄仁傑且以制諸武之兇,李沆終不受梅詢、曾緻堯之惑,大臣之道,當如此矣。
四子而能然也,元帝雖孱,恭、顯雖橫,亦孰與相激,而令宣帝之業隳于一朝乎? 申屠嘉之困鄧通,困之而已;韓魏公之逐内豎,逐之而已;何所藉于群不逞而為之羽翼?司馬溫公任二蘇以抑王安石,而秦觀、張耒以狹邪匪人緣之,以忝清流之選,故終绌于紹述之黨。
楊、左廣結台谏以抗魏忠賢,而汪文言以無賴赀郎竊附以召禍。
浮薄之徒,一得當于君子,而使酒狂歌、呼盧谑傲以嗣蕭艾蘭茝之音,其氣羶,其燄綠。
為君子者,可勿豫戒之哉! 〖二〗 元帝诏四科舉士,即以此第郎官之殿最,一曰質樸,二曰敦厚,三曰遜讓,四曰有行。
蓋孱主佞臣懲蕭、周、張、劉之骨鲠,而以柔惰銷天下之氣節也。
自是以後,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而自诩其敦厚樸讓之多福。
宣帝曰:“亂我國家者,必太子也。
”其言驗矣。
雖然,有自來矣。
極重必反者,勢也。
文、景、武、昭之世,賢不肖雜進,而質樸未亡,君子無赫赫之名,而小人亦無難見之惡。
氣矜如汲黯,名勝如賈誼,人主甚器其材,而終不顯。
至于逞風采以徼人主之知,動天下之色,如主父偃、徐樂、終軍、東方朔,以洎刑名聚斂之臣,皆旋用而旋棄。
迨宣帝切于求治,以文法為尚,而天下翕然從之。
于是而沽名衒直之士,矯為人所不能以自旌,氣燄足以淩人主,而人主厭其苛覈,非但貴戚宦寺之疾之也。
魏相以之赤霍氏之族,蕭望之以之持丙吉之短,張敞以之攻黃霸之私,勢已成乎極重,則其反而相獎以詭随也,天下且樂其易與,而況乎人主之與戚宦哉? 屈伸之理,一彼一此;情僞之遷,一虛一盈。
故人主馭天下之人材,不輕示人以好惡而酌道之平,誠慎之也。
畏其流而尤畏其反也。
〖三〗 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餘年而羌人複反,吾故曰:難乎其為繼也。
當充國時,求戰不得、坐而自困之羌,心灰而不敢競者閱二十年,而皆已衰老。
後起之胡雛,未嘗躬受挫抑,将曰:漢但能自守,而不能有加于我,前人無能為而受其困,我别有以制漢而漢窮矣。
藉令充國未老,天子終以西事任之,抑必有銳師以繼之于挫折之餘,而辛武賢之徒弗能也。
外忌充國之功,而内實私幸之以偷安。
故馮奉世曰:“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
彡姐驕狂而驟起,實有由來矣。
”于是而奉世之決于進讨,功不可泯;韋玄成、鄭弘之固陋,罪抑不可揜矣。
羌之初起也,持重以困之而自敝,萬全之道也。
過此而彡姐踵亂,非先零比矣。
一起一敗而不能無疑畏焉。
已盡之炷,狂焰一熺而膏不給,勝則前,敗則降,習先零故事,而無緻死之心,是其必當勦除也明甚。
故奉世決于大舉,合六萬人以搗之于初起,蓋與充國之策異術而
其攻史高、弘恭、石顯,以弼主于正,固君子之道也。
夫君子者,豈徒由其道而遂以勝天下之邪哉?君子所秉以匡君而靖國者,蹇蹇之躬,可生可死,可貴可賤,可行非常之事,可定衆論之歸,而不倚人以為援。
若夫進賢以衛主,而公其善于天下,則進之在已,而舉錯一歸之君。
且必待之身安交定之餘,而不急試之危疑之日。
然且避其名而弗居,以使賢士大夫感知遇于吾君,而勉思報禮。
身已安,交已定,道已行,小人已遠,則善士之進,自拔以其彙,而不肖者不敢飾說以幹。
于身為君子,于國為大臣,恃此道也。
今蕭、周二子者,奉遺诏,秉國政,輔柔弱之主,甫期年耳。
元帝浮慕之而未嘗知之。
使二子果以抑群小、清政本為遠圖,身任之,以死繼之,其孰敢不震疊焉?乃其所為有異是者,鄭朋欲附之,望之受之,周堪聽之,華龍聞其風而欲附焉。
□□□□□□□□□□□□□而楊興、諸葛豐之徒,皆仰望而欲攀倚。
以此思之,則此數子者,必縣朝廷之祿位以引躁進喜事之人,而望其援,訟其直以擊恭、顯。
身為大臣,國是不決,乃借資于浮薄之徒,或激或叛,以成不可解之禍。
嗚呼!四子者,果捐軀以報上,獨立不懼,而奚以此聞聲附和之宵人為哉?縣汲引以誘人,利則從,害則叛,固其常也。
況乎風相煽,譌相傳,一時之氣燄,小民之視聽且駭,而況孱主孤立于群小之間乎! 故朋黨之興,必有敗類以相附,而贻小人之口實。
使為君子者,遠爵賞之權,泯交遊之迹,不歆便佞之推戴,不假新進以攻排,無瑕可求,孤立自任,則敗類惡得而乘之?狄仁傑且以制諸武之兇,李沆終不受梅詢、曾緻堯之惑,大臣之道,當如此矣。
四子而能然也,元帝雖孱,恭、顯雖橫,亦孰與相激,而令宣帝之業隳于一朝乎? 申屠嘉之困鄧通,困之而已;韓魏公之逐内豎,逐之而已;何所藉于群不逞而為之羽翼?司馬溫公任二蘇以抑王安石,而秦觀、張耒以狹邪匪人緣之,以忝清流之選,故終绌于紹述之黨。
楊、左廣結台谏以抗魏忠賢,而汪文言以無賴赀郎竊附以召禍。
浮薄之徒,一得當于君子,而使酒狂歌、呼盧谑傲以嗣蕭艾蘭茝之音,其氣羶,其燄綠。
為君子者,可勿豫戒之哉! 〖二〗 元帝诏四科舉士,即以此第郎官之殿最,一曰質樸,二曰敦厚,三曰遜讓,四曰有行。
蓋孱主佞臣懲蕭、周、張、劉之骨鲠,而以柔惰銷天下之氣節也。
自是以後,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而自诩其敦厚樸讓之多福。
宣帝曰:“亂我國家者,必太子也。
”其言驗矣。
雖然,有自來矣。
極重必反者,勢也。
文、景、武、昭之世,賢不肖雜進,而質樸未亡,君子無赫赫之名,而小人亦無難見之惡。
氣矜如汲黯,名勝如賈誼,人主甚器其材,而終不顯。
至于逞風采以徼人主之知,動天下之色,如主父偃、徐樂、終軍、東方朔,以洎刑名聚斂之臣,皆旋用而旋棄。
迨宣帝切于求治,以文法為尚,而天下翕然從之。
于是而沽名衒直之士,矯為人所不能以自旌,氣燄足以淩人主,而人主厭其苛覈,非但貴戚宦寺之疾之也。
魏相以之赤霍氏之族,蕭望之以之持丙吉之短,張敞以之攻黃霸之私,勢已成乎極重,則其反而相獎以詭随也,天下且樂其易與,而況乎人主之與戚宦哉? 屈伸之理,一彼一此;情僞之遷,一虛一盈。
故人主馭天下之人材,不輕示人以好惡而酌道之平,誠慎之也。
畏其流而尤畏其反也。
〖三〗 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餘年而羌人複反,吾故曰:難乎其為繼也。
當充國時,求戰不得、坐而自困之羌,心灰而不敢競者閱二十年,而皆已衰老。
後起之胡雛,未嘗躬受挫抑,将曰:漢但能自守,而不能有加于我,前人無能為而受其困,我别有以制漢而漢窮矣。
藉令充國未老,天子終以西事任之,抑必有銳師以繼之于挫折之餘,而辛武賢之徒弗能也。
外忌充國之功,而内實私幸之以偷安。
故馮奉世曰:“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
彡姐驕狂而驟起,實有由來矣。
”于是而奉世之決于進讨,功不可泯;韋玄成、鄭弘之固陋,罪抑不可揜矣。
羌之初起也,持重以困之而自敝,萬全之道也。
過此而彡姐踵亂,非先零比矣。
一起一敗而不能無疑畏焉。
已盡之炷,狂焰一熺而膏不給,勝則前,敗則降,習先零故事,而無緻死之心,是其必當勦除也明甚。
故奉世決于大舉,合六萬人以搗之于初起,蓋與充國之策異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