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宣帝
關燈
小
中
大
三代?而或以侈敗,或以僞譏,何為其緻一時之感歆,反出廣漢下乎?雖然,亡其實而猶踐其迹,俾先王之顯道不絕于天下,以視廣漢與敞之所為,猶荑稗與五谷,不可以熟不熟計功也。
褊躁以徇流俗之好惡,效在一時,而害中于人心,數百年而不複,亦烈矣哉! 〖一五〗 蕭望之曰:“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故春秋大士匄之不伐喪。
”遂欲輔匈奴之微弱,救其災患,使貴中國之仁義,亦奚可哉?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誼足以動諸侯,非可以動夷狄者也。
梁武拯侯景于窮歸,而死于台城;宋徽結女直于初起,而囚于五國。
輔其弱而彊之,彊而弗可制也;救其患而安之,安而不可複搖也。
漢之于匈奴,豈晉之于齊、均為昏姻盟會之友邦哉?望之之說春秋也,失之矣。
〖一六〗 蘇威以五教督民而民怨,黃霸以興化條奏郡國上計而民頌之。
蓋霸以賞誘吏,而威以罰督民,故恩怨殊焉,而其為治道之蠹,一也。
耕者讓畔,行者讓路,道不拾遺,傳記有言之以張大聖人之化者矣;而詩書所載,孔門所述,未嘗及焉。
故稱盛治之民曰“士悫女憧”,言乎其樸誠而不詭于文也。
故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之不可望庶人,猶大夫之不待刑也。
聖人之訓,炳如日星矣。
孔子沒,大義乖,微言絕;諸子之言,激昂好為已甚,殆猶佛、老之徒,侈功德于無邊,而天地日月且為之移易也。
夫聖人之化,豈期之天下哉?堯有不令之子,舜有不恭之弟,周公有不道之兄,孔子有不杇不雕之弟子,艸野無知,而從容中道于道路,有是理哉?以法制之,以刑束之,以利誘之,民且塗飾以自免;是相率為僞,君子之所惡也。
漢之儒者,辭淫而義詭,流及于在位,襲之以為政。
霸之邪也,有自來矣。
君子之道,如天地之生物,各肖其質而使安其分,斯以為盡人物之性而已矣。
〖一七〗 耿壽昌“常平”之法,利民之善術也,後世無能行之者,宋人倣之,而遂流為“青苗”。
故曰:非法之難,而人之難也。
三代封建之天下,諸侯各有其國,其地狹,其民寡,其事簡,則欲行“常平”之法也易。
然而未嘗行者,以生生之計,寬民于有餘,民自得節宣焉,不必上之計之也。
上計之而民視以為法;視以為法,則憚而不樂于行,而黠者又因緣假借以雠其奸。
故三代之制,裕民而使自為計耳。
雖提封萬井之國,亦不能總計數十年之豐歉而早為之制也。
郡縣之天下,财賦廣,而五方之民情各異,其能以一切之治為治乎? 然則“常平”之制不可行與?曰:“常平”者,利民之善術,何為而不可行也?因其地,酌其民之情,良有司制之,鄉之賢士大夫身任而固守之,可以百年而無弊,而非天子所可以齊一天下者也。
壽昌行之而利,亦以通河東、上黨、太原、弘農之粟于京師而已矣。
〖一八〗 宣帝臨終,屬輔政于蕭望之,其後望之被谮以死,而天下冤之。
夫望之者,固所謂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
望之于宣帝之世,建議屢矣,要皆非人之是,是人之非,矯以與人立異,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
匈奴内潰,群臣議滅之,望之則曰:“不當乘亂而幸災。
”呼韓邪入朝,丞相禦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則曰:“待以不臣,謙亨之福。
”韓延壽良吏也,忌其名而讦其小過以陷之死。
丙吉賢相也,則倨慢無禮而以老侮之。
且不但已也,出補平原太守,則自陳而請留;試之左馮翊,則謝病而不赴。
迹其所為,蓋攬權自居,翹人過以必伸,激水火于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
若此者,其懷祿不舍之情,早為小人之所挾持;而拂衆矯名,抑為君子所不信。
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見善若驚,見不善如雠,君子猶謂其量之有涯而不可以任大;況其所謂善者不必善,所謂不善者非不善乎! 宣帝之任之也,将以其經術與?挾經術而行其偏矯之情,以王安石之廉介而禍及天下,而望之益之以侈;抑以其議論與?則華而不實,辯而窒,固君子之所惡也。
主父偃、徐樂豈無議論之近正,而望之抑奚以異?蓋宣帝之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樂聞人過以示察者也,故于望之有臭味之合焉。
以私好而托家國之大,其不傾者鮮矣。
褊躁以徇流俗之好惡,效在一時,而害中于人心,數百年而不複,亦烈矣哉! 〖一五〗 蕭望之曰:“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故春秋大士匄之不伐喪。
”遂欲輔匈奴之微弱,救其災患,使貴中國之仁義,亦奚可哉?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誼足以動諸侯,非可以動夷狄者也。
梁武拯侯景于窮歸,而死于台城;宋徽結女直于初起,而囚于五國。
輔其弱而彊之,彊而弗可制也;救其患而安之,安而不可複搖也。
漢之于匈奴,豈晉之于齊、均為昏姻盟會之友邦哉?望之之說春秋也,失之矣。
〖一六〗 蘇威以五教督民而民怨,黃霸以興化條奏郡國上計而民頌之。
蓋霸以賞誘吏,而威以罰督民,故恩怨殊焉,而其為治道之蠹,一也。
耕者讓畔,行者讓路,道不拾遺,傳記有言之以張大聖人之化者矣;而詩書所載,孔門所述,未嘗及焉。
故稱盛治之民曰“士悫女憧”,言乎其樸誠而不詭于文也。
故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之不可望庶人,猶大夫之不待刑也。
聖人之訓,炳如日星矣。
孔子沒,大義乖,微言絕;諸子之言,激昂好為已甚,殆猶佛、老之徒,侈功德于無邊,而天地日月且為之移易也。
夫聖人之化,豈期之天下哉?堯有不令之子,舜有不恭之弟,周公有不道之兄,孔子有不杇不雕之弟子,艸野無知,而從容中道于道路,有是理哉?以法制之,以刑束之,以利誘之,民且塗飾以自免;是相率為僞,君子之所惡也。
漢之儒者,辭淫而義詭,流及于在位,襲之以為政。
霸之邪也,有自來矣。
君子之道,如天地之生物,各肖其質而使安其分,斯以為盡人物之性而已矣。
〖一七〗 耿壽昌“常平”之法,利民之善術也,後世無能行之者,宋人倣之,而遂流為“青苗”。
故曰:非法之難,而人之難也。
三代封建之天下,諸侯各有其國,其地狹,其民寡,其事簡,則欲行“常平”之法也易。
然而未嘗行者,以生生之計,寬民于有餘,民自得節宣焉,不必上之計之也。
上計之而民視以為法;視以為法,則憚而不樂于行,而黠者又因緣假借以雠其奸。
故三代之制,裕民而使自為計耳。
雖提封萬井之國,亦不能總計數十年之豐歉而早為之制也。
郡縣之天下,财賦廣,而五方之民情各異,其能以一切之治為治乎? 然則“常平”之制不可行與?曰:“常平”者,利民之善術,何為而不可行也?因其地,酌其民之情,良有司制之,鄉之賢士大夫身任而固守之,可以百年而無弊,而非天子所可以齊一天下者也。
壽昌行之而利,亦以通河東、上黨、太原、弘農之粟于京師而已矣。
〖一八〗 宣帝臨終,屬輔政于蕭望之,其後望之被谮以死,而天下冤之。
夫望之者,固所謂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
望之于宣帝之世,建議屢矣,要皆非人之是,是人之非,矯以與人立異,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
匈奴内潰,群臣議滅之,望之則曰:“不當乘亂而幸災。
”呼韓邪入朝,丞相禦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則曰:“待以不臣,謙亨之福。
”韓延壽良吏也,忌其名而讦其小過以陷之死。
丙吉賢相也,則倨慢無禮而以老侮之。
且不但已也,出補平原太守,則自陳而請留;試之左馮翊,則謝病而不赴。
迹其所為,蓋攬權自居,翹人過以必伸,激水火于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
若此者,其懷祿不舍之情,早為小人之所挾持;而拂衆矯名,抑為君子所不信。
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見善若驚,見不善如雠,君子猶謂其量之有涯而不可以任大;況其所謂善者不必善,所謂不善者非不善乎! 宣帝之任之也,将以其經術與?挾經術而行其偏矯之情,以王安石之廉介而禍及天下,而望之益之以侈;抑以其議論與?則華而不實,辯而窒,固君子之所惡也。
主父偃、徐樂豈無議論之近正,而望之抑奚以異?蓋宣帝之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樂聞人過以示察者也,故于望之有臭味之合焉。
以私好而托家國之大,其不傾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