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武帝
關燈
小
中
大
東道避單于之鋒,非青之私也,陰受武帝之戒而慮其敗也。
方其出塞,武帝欲無用,而固請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謝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廣深矣。
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燕疑樂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絕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陳餘以違李左車而喪趙,武侯以沮魏延而無功,而衛青何以奏寘顔之捷,則置廣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術,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測,固矣。
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将,概可知矣。
廣死之日,甯使天下為廣流涕,而弗使天下為漢之社稷、百萬之生靈痛哭焉,不已愈乎!廣之為将,弟子壯往之氣也。
“輿屍”之兇,武帝戒之久矣。
嶽飛之能取中原與否,非所敢知也;其獲譽于士大夫之口,感動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勝任之在此也。
受命秉钺,以軀命與勁敵争死生,樞機之制,豈談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歡慕者所可任哉! 〖一九〗 忠佞不并立。
立人之廷者,讒不必憂,譏不可避,而必為國除蟊賊以安社稷,斯國之衛也。
雖然,食其祿不避其難,居其職不委其責,去而隐,屏而在外,則亦終遠小人而不與為緣爾,非取于必勝以自快也。
所惡于佞者,惡其病國而己不可浼也,非與為仇讎而必欲得位以與勝也。
汲黯之惡張湯,允矣。
君任之以諷,則攻擊之無餘,以報君之知。
既無言責,而出守外郡,則抑效忠于淮陽而臣道以盡。
複固請為中郎,補過拾遺,以冀與湯争榮辱,何為者邪?引國家之公是公非為一己之私恨,幹求持權,以幾必勝,氣矜焉耳,以言乎自靖則未也。
或曰:屈原放而不忘蕭艾之怨,非乎?曰:屈原,楚之宗臣也,張儀、靳尚之用,楚國危亡之界也,而黯豈其倫哉?婞婞然屬李息以攻排,而必快其志,氣矜焉耳,非君子之道也。
〖二○〗 張湯治囚“導官”,見魯谒居之弟,陰為之而佯不省,奸人詭秘之術也。
而谒居弟以之而怨湯,湯以之而死。
詐者卒死于詐,鬼神不可欺,而人不可術禦也。
禍生非所能測矣,奸人挾此術以雠奸,而終以自覆也,固然。
曾君子而為之乎? 周顗弗擇而以施之王導,遂與湯同受其禍,愚矣哉!王敦之罪,不加于導,身為大臣,何嫌何疑,不引以自任,而用奸人之詐乎!陽與陰取,欲翕固張,顗沈溺于老氏之教,而不知其蹈張湯之回遹。
為此術者,小以滅身,大以偾國,是以君子惡夫術之似智而賊智也。
節之初六曰:“不出戶庭,無咎。
”密也。
密者,慎之謂也,非隐其實、顧反用之、以示不測之謂也。
秘而詭,雖無邪而犯神人之忌,可不戒哉! 〖二一〗 樂成侯丁義薦欒大,大詐窮而義棄市。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小懲而大誡,小人之福也;懲一人而天下誡,國家之福也。
義之薦大,非武帝獎之弗薦也。
弗與懲之,繼義而薦者相踵矣。
義既誅,大臣弗敢薦方士者,畏誅而自不敢嘗試也。
義誅,而公孫卿之寵不複如文成、五利之烜赫。
其後求僊之志亦息矣,無有從臾之者也。
故刑賞明而佥壬戢。
武帝淫侈無度而終不亡,賴此也夫! 〖二二〗 鬼神日流行于兩間,而以怳忽無象、搖天下之耳目而疑之。
立教者不能矯謂之無,精意莫傳,淺陋者遂托焉。
佛、老之教雖诐也,然其始教未嘗倚乎鬼神。
乃其流裔一淫于鬼神,而并悖其虛無寂滅之初心。
豈徒佛、老然哉!君子之道,流而誣者亦有之。
魏、晉以下,佛、老盛,而鬼神之說托佛、老以行,非佛、老也,巫之依附于佛、老者也。
東漢以前,佛未入中國,老未淫巫者,鬼神之說,依附于先王之禮樂詩書以惑天下。
儒之駁者,屈君子之道以證之。
故駁儒之妄,同于缁黃之末徒,天下之愚不肖者,有所憑藉于道,而妖遂繇人以興而不可息。
漢之初為符瑞,其後為讖緯,駁儒以此誘愚不肖而使信先王之道。
嗚呼!陋矣。
武帝之淫祠以求長生,方士言之,巫言之耳。
兒寬,儒者也,其言王道也,琅琅乎大言之無慚矣;乃附會緣飾,以贊封禅之舉,與公孫卿之流相為表裡,武帝利賴其說,采儒術以文其淫誕,先王之道,一同于後世缁黃之徒,而滅裂極矣。
沿及于讖緯,則尤與蓮教之托浮屠以鼓亂者,均出一軌。
嗚呼!儒者先裂其防以啟妄,佛、老之慧者,且應笑其狂惑而賤之。
漢儒之毀道徇俗以陵夷聖教,其罪複奚逭哉! 蓋鬼神者,君子不能謂其無,而不可與天下明其有。
有于無之中,而非無有于無之中,而又奚能指有以為有哉!不能謂其無,六經有微辭焉,郊廟有精意焉,故妄者可托也。
天下之喻微辭、察精意以知幽明之故者,鮮矣。
無已,則甯聽佛、老之徒徇愚不肖而誘之,俾淫妄者一以佛、老為壑,而先王之道,猶卓然有其貞勝。
則魏、晉以下,儒者不言鬼神,迄于宋而道複大明,佛、老之淫祀張,聖道之藩籬自固,不猶愈乎! 〖二三〗 治河之道,易知而無能行。
盤庚曰:“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
”古今之通弊盡此矣。
中國之形如箕,西極之山,箕之膺也;南北交夾,連山以趨于海,箕之兩脅也;其中為汗下平衍,達于淮、泗之浦,箕之腹與舌也。
近山者,土潤而黏以堅;汗下而平衍者,土燥而輕以脃。
蓋墳散沙塵自高迤下,而積以虛枵,河出山而徑其中,随所沖決而皆無滞,若有情焉,豫審其易歸于海之地,而唯便以趨耳。
當堯之時,未出山而先阻,故倚北山之麓,奪濟、漯以入海,其地堅也。
是以垂之千餘年,至周定王之世而始決,因其倚山也。
禹乘之而分二渠,疏九河,纾豫、徐之災。
河偶順而禹适乘之,有天幸焉,非禹可必之萬世者也。
南岸本弱也,日蝕日薄而必決,至決而南而不可複北,神禹生于周、漢之餘,且将如之何哉!漢武之塞瓠子而可塞也,其去決也未久,北河尚浚,而可強之使從也。
不百年而終不可挽矣。
則梁、楚、淮、泗之野,固河所必趨之地,雖或強之,終必不從。
至于宋,而王安石尚欲回使北流,其愚不可瘳矣。
徐、豫、兗南之境,是天所使受河之歸者也。
河之赴海也,必有所奪以行,而後安流而不溢。
所奪者必大川也,漯也、濟也、漳也,皆北方之大川也。
自河陰而東,南迤于徐,北迤于汶,水皆散而無大川以專受其奪,則唯意橫流而地皆可奪矣。
顧其地沙鹵硗脃,不宜于稻粱,抑無金錫楩相竹箭桑麻之利,而其人嗜利懷奸,狡者日富而拙者日瘠,蓋中國之陋壤也。
然則河既南而不可複北,而南山之麓,順汝、蔡以東,帶灊、霍而迤于江浦,抑河所必不能齕蝕之者,後世弗庸治也。
棄數邑之汙壤,并州縣而遷之,減居者之賦,制遷者之産,于國家所損者無幾,而治河之勞永弛矣。
然而不可行者,在廷惜田賦之虛籍,憚建置之暫費,而土著之豪,肩貨賄、戀田廬以疾呼而相撓也。
孟諸,薮也;濠、泗之野,牧豕之地也;為萬世之利,任其為河可也。
故苟無貪水利之心,河可無治;如其大有為也,因河之所沖,相其汙下,多為渠以分釃之,而盡毀其隄,神禹再興,無以易此。
抑必待泛濫之時,河自于徐、泗曠衍之浦,盪滌而有大川之勢,于以施功,尤自然之獲矣。
如其未也,姑捐利以釋河勿治,而徐俟之後世,其猶愈乎!瓠子宣防,數十年之塗飾,為戲而已矣。
〖二四〗 旅之象曰:“先王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離,明也;艮,止也;明而慎,可以止矣,而必求明于無已,則留獄經歲,動天下而其害烈矣。
漢武帝任杜周為廷尉,一章之獄,連逮證佐數百人,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裡,奔走會獄,所逮問者幾千餘萬人。
嗚呼!民之憔悴,亦至此哉!緣其始,固欲求明慎也。
非同惡者,不能盡首惡之兇;非見知者,不能折彼此之辯;非被枉者,不能白實受之冤。
三者具
方其出塞,武帝欲無用,而固請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謝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廣深矣。
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燕疑樂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絕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陳餘以違李左車而喪趙,武侯以沮魏延而無功,而衛青何以奏寘顔之捷,則置廣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術,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測,固矣。
東出而迷道,廣之為将,概可知矣。
廣死之日,甯使天下為廣流涕,而弗使天下為漢之社稷、百萬之生靈痛哭焉,不已愈乎!廣之為将,弟子壯往之氣也。
“輿屍”之兇,武帝戒之久矣。
嶽飛之能取中原與否,非所敢知也;其獲譽于士大夫之口,感動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勝任之在此也。
受命秉钺,以軀命與勁敵争死生,樞機之制,豈談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歡慕者所可任哉! 〖一九〗 忠佞不并立。
立人之廷者,讒不必憂,譏不可避,而必為國除蟊賊以安社稷,斯國之衛也。
雖然,食其祿不避其難,居其職不委其責,去而隐,屏而在外,則亦終遠小人而不與為緣爾,非取于必勝以自快也。
所惡于佞者,惡其病國而己不可浼也,非與為仇讎而必欲得位以與勝也。
汲黯之惡張湯,允矣。
君任之以諷,則攻擊之無餘,以報君之知。
既無言責,而出守外郡,則抑效忠于淮陽而臣道以盡。
複固請為中郎,補過拾遺,以冀與湯争榮辱,何為者邪?引國家之公是公非為一己之私恨,幹求持權,以幾必勝,氣矜焉耳,以言乎自靖則未也。
或曰:屈原放而不忘蕭艾之怨,非乎?曰:屈原,楚之宗臣也,張儀、靳尚之用,楚國危亡之界也,而黯豈其倫哉?婞婞然屬李息以攻排,而必快其志,氣矜焉耳,非君子之道也。
〖二○〗 張湯治囚“導官”,見魯谒居之弟,陰為之而佯不省,奸人詭秘之術也。
而谒居弟以之而怨湯,湯以之而死。
詐者卒死于詐,鬼神不可欺,而人不可術禦也。
禍生非所能測矣,奸人挾此術以雠奸,而終以自覆也,固然。
曾君子而為之乎? 周顗弗擇而以施之王導,遂與湯同受其禍,愚矣哉!王敦之罪,不加于導,身為大臣,何嫌何疑,不引以自任,而用奸人之詐乎!陽與陰取,欲翕固張,顗沈溺于老氏之教,而不知其蹈張湯之回遹。
為此術者,小以滅身,大以偾國,是以君子惡夫術之似智而賊智也。
節之初六曰:“不出戶庭,無咎。
”密也。
密者,慎之謂也,非隐其實、顧反用之、以示不測之謂也。
秘而詭,雖無邪而犯神人之忌,可不戒哉! 〖二一〗 樂成侯丁義薦欒大,大詐窮而義棄市。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小懲而大誡,小人之福也;懲一人而天下誡,國家之福也。
義之薦大,非武帝獎之弗薦也。
弗與懲之,繼義而薦者相踵矣。
義既誅,大臣弗敢薦方士者,畏誅而自不敢嘗試也。
義誅,而公孫卿之寵不複如文成、五利之烜赫。
其後求僊之志亦息矣,無有從臾之者也。
故刑賞明而佥壬戢。
武帝淫侈無度而終不亡,賴此也夫! 〖二二〗 鬼神日流行于兩間,而以怳忽無象、搖天下之耳目而疑之。
立教者不能矯謂之無,精意莫傳,淺陋者遂托焉。
佛、老之教雖诐也,然其始教未嘗倚乎鬼神。
乃其流裔一淫于鬼神,而并悖其虛無寂滅之初心。
豈徒佛、老然哉!君子之道,流而誣者亦有之。
魏、晉以下,佛、老盛,而鬼神之說托佛、老以行,非佛、老也,巫之依附于佛、老者也。
東漢以前,佛未入中國,老未淫巫者,鬼神之說,依附于先王之禮樂詩書以惑天下。
儒之駁者,屈君子之道以證之。
故駁儒之妄,同于缁黃之末徒,天下之愚不肖者,有所憑藉于道,而妖遂繇人以興而不可息。
漢之初為符瑞,其後為讖緯,駁儒以此誘愚不肖而使信先王之道。
嗚呼!陋矣。
武帝之淫祠以求長生,方士言之,巫言之耳。
兒寬,儒者也,其言王道也,琅琅乎大言之無慚矣;乃附會緣飾,以贊封禅之舉,與公孫卿之流相為表裡,武帝利賴其說,采儒術以文其淫誕,先王之道,一同于後世缁黃之徒,而滅裂極矣。
沿及于讖緯,則尤與蓮教之托浮屠以鼓亂者,均出一軌。
嗚呼!儒者先裂其防以啟妄,佛、老之慧者,且應笑其狂惑而賤之。
漢儒之毀道徇俗以陵夷聖教,其罪複奚逭哉! 蓋鬼神者,君子不能謂其無,而不可與天下明其有。
有于無之中,而非無有于無之中,而又奚能指有以為有哉!不能謂其無,六經有微辭焉,郊廟有精意焉,故妄者可托也。
天下之喻微辭、察精意以知幽明之故者,鮮矣。
無已,則甯聽佛、老之徒徇愚不肖而誘之,俾淫妄者一以佛、老為壑,而先王之道,猶卓然有其貞勝。
則魏、晉以下,儒者不言鬼神,迄于宋而道複大明,佛、老之淫祀張,聖道之藩籬自固,不猶愈乎! 〖二三〗 治河之道,易知而無能行。
盤庚曰:“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
”古今之通弊盡此矣。
中國之形如箕,西極之山,箕之膺也;南北交夾,連山以趨于海,箕之兩脅也;其中為汗下平衍,達于淮、泗之浦,箕之腹與舌也。
近山者,土潤而黏以堅;汗下而平衍者,土燥而輕以脃。
蓋墳散沙塵自高迤下,而積以虛枵,河出山而徑其中,随所沖決而皆無滞,若有情焉,豫審其易歸于海之地,而唯便以趨耳。
當堯之時,未出山而先阻,故倚北山之麓,奪濟、漯以入海,其地堅也。
是以垂之千餘年,至周定王之世而始決,因其倚山也。
禹乘之而分二渠,疏九河,纾豫、徐之災。
河偶順而禹适乘之,有天幸焉,非禹可必之萬世者也。
南岸本弱也,日蝕日薄而必決,至決而南而不可複北,神禹生于周、漢之餘,且将如之何哉!漢武之塞瓠子而可塞也,其去決也未久,北河尚浚,而可強之使從也。
不百年而終不可挽矣。
則梁、楚、淮、泗之野,固河所必趨之地,雖或強之,終必不從。
至于宋,而王安石尚欲回使北流,其愚不可瘳矣。
徐、豫、兗南之境,是天所使受河之歸者也。
河之赴海也,必有所奪以行,而後安流而不溢。
所奪者必大川也,漯也、濟也、漳也,皆北方之大川也。
自河陰而東,南迤于徐,北迤于汶,水皆散而無大川以專受其奪,則唯意橫流而地皆可奪矣。
顧其地沙鹵硗脃,不宜于稻粱,抑無金錫楩相竹箭桑麻之利,而其人嗜利懷奸,狡者日富而拙者日瘠,蓋中國之陋壤也。
然則河既南而不可複北,而南山之麓,順汝、蔡以東,帶灊、霍而迤于江浦,抑河所必不能齕蝕之者,後世弗庸治也。
棄數邑之汙壤,并州縣而遷之,減居者之賦,制遷者之産,于國家所損者無幾,而治河之勞永弛矣。
然而不可行者,在廷惜田賦之虛籍,憚建置之暫費,而土著之豪,肩貨賄、戀田廬以疾呼而相撓也。
孟諸,薮也;濠、泗之野,牧豕之地也;為萬世之利,任其為河可也。
故苟無貪水利之心,河可無治;如其大有為也,因河之所沖,相其汙下,多為渠以分釃之,而盡毀其隄,神禹再興,無以易此。
抑必待泛濫之時,河自于徐、泗曠衍之浦,盪滌而有大川之勢,于以施功,尤自然之獲矣。
如其未也,姑捐利以釋河勿治,而徐俟之後世,其猶愈乎!瓠子宣防,數十年之塗飾,為戲而已矣。
〖二四〗 旅之象曰:“先王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離,明也;艮,止也;明而慎,可以止矣,而必求明于無已,則留獄經歲,動天下而其害烈矣。
漢武帝任杜周為廷尉,一章之獄,連逮證佐數百人,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裡,奔走會獄,所逮問者幾千餘萬人。
嗚呼!民之憔悴,亦至此哉!緣其始,固欲求明慎也。
非同惡者,不能盡首惡之兇;非見知者,不能折彼此之辯;非被枉者,不能白實受之冤。
三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