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武帝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董仲舒請使列侯郡守歲貢士二人,賢者賞,所貢不肖者有罰,以是為三代鄉舉裡選之遺法也,若無遺議焉。
夫為政之患,聞古人之效而悅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時會,欲姑試之,而不合,則又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亂弊滋,而古道遂終絕于天下。
郡縣之與封建殊,猶裘與葛之不相沿矣。
古之鄉三年而賓興,貢士唯鄉大夫之所擇,封建之時會然也。
成周之制,六卿之長,非諸侯入相,則周、召、畢、榮、毛、劉、尹、單也。
所貢之士,位止于下大夫,則雖賓興,而側陋顯庸者亡有。
且王畿千裡,侯國抑愈狹矣。
地迩勢親,鄉黨之得失是非,且夕而與朝右相聞。
以易知易見之人才,供庶事庶官之宂職,臧否顯而功罪微。
賓興者,聊以示王者之無棄材耳,非舉社稷生民之安危生死而責之賓興之士也。
郡縣之天下,統中夏于一王。
郡國之遠者,去京師數千裡。
郡守之治郡,三載而遷。
地遠,則賄賂行而無所憚。
數遷,則雖賢者亦僅采流俗之論,識晉谒之士,而孤幽卓越者不能遽進于其前。
且國無世卿,廷無定位,士苟聞名于天下,日陟日遷,而股肱心膂之任屬焉。
希一薦以徼非望之福,矯僞之士,何憚不百欺百雠以迎郡守一日之知,其誠僞淆雜甚矣。
于是而懸賞罰之法以督之使慎,何易言慎哉! 知人則哲,堯所難也。
故鲧殛,而佥曰試可者勿罪。
生不與同鄉,學不與同師,文行之華實,孝友之真僞,不與從事相覺察,偶然一日之知,舉刑賞以随其後,賞之濫而罰者冤,以帝堯之難責之中材,庸讵可哉?其弊也,必樂得脂韋括囊之士,容身畏尾,持祿以幸無尤。
又其甚者,舉主且為交托營護,而擿發者且有投鼠忌器之嫌。
則庸驽競乘,而大奸營窟,所必至矣。
聞鄉之有月且矣,未聞天下之有公論也。
一鄉之稱,且有鄉原;四海之譽,先集僞士;故封建選舉之法,不可行于郡縣。
易曰:“變通者時也。
”三代之王者,其能逆知六國彊秦以後之朝野,而豫建萬年之制哉?且其後漢固行之矣,而背公死黨之害成,至唐、宋而不容不變。
故任大臣以薦賢,因以開諸科目可矣。
限之以必薦,而以賞罰随其後,一切之法,必敝者也。
封建也,學校也,鄉舉裡選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則踬矣。
用今日之才,任今日之事,所損益,可知已。
而仲舒曰:“王之盛易為,堯、舜之名可及。
”談何容易哉! 〖二〗 鄉舉之法,與太學相為經緯,鄉所賓興,皆鄉校之所教也。
學校之教,行之數十年,而鄉舉行焉。
所舉不當者罰之,罰其不教也,非罰其不知人也。
仲舒之策,首重太學,庶知本矣。
不推太學以建庠序于郡國,而責貢士于不教之餘,是以失也。
經天下而歸于一正,必同條而共貫,雜則雖矩範先王之步趨而迷其真。
惟同條而共貫,統天下而經之,則必乘時以精義,而大業以成。
仲舒之策曰:“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
”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義存矣。
何也?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合三代之粹而闡其藏者也。
故王安石以經義取士,踵仲舒而見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
安石之經學不醇矣,然不能禁後世之醇,而能禁後世之非經。
元祐改安石之法,而并此革之,不知通也。
溫體仁行保薦以亂之,重武科以亢之,楊嗣昌設社塾以淆之,于是乎士氣偷、奸民逞,而生民之禍遂極。
皆仲舒之罪人也,況孔子乎!若夫割裂鞶帨而無實也,司教者之過也。
雖然,以視放言绮語、市心惡習、睨徑窦以徼詭遇者,不猶愈乎!習其讀,粗知其義,雖甚小人,且以是為夜氣之雨露,教亦深矣。
〖三〗 淮南王安之谏伐南越,不問而知其情也。
讀其所上書,讦天子之過以搖人心,背漢而德己,豈有憂國恤民仁義之心哉!越之不可不收為中國也,天地固然之形勢,即有天下者固然之理也。
天地之情,形見于山川,而情寓焉。
水之所繞,山之所蟠,合為一區,民氣即能以相感。
中國之形,北阻沙漠,西北界河、湟,西隔大山,南窮炎海,自合浦而北至于碣石,皆海之所環也。
形勢合,則風氣相為噓吸;風氣相為噓吸,則人之生質相為俦類;生質相為俦類,則性情相屬而感以必通。
南越固海内之壞也。
五嶺者,培塿高下之恒也,未能踰夫大行、殽函、劍閣、龜阨之險也。
若夫東瓯之接吳、會,閩、越之連餘幹,尤股掌之相屬也。
其民雞犬相聞,田疇相入,市買相易,昏姻相通,而畫之以為化外,則生類之性睽,而天地之氣閡矣。
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者。
”帝王之至仁大義存乎變,而安曰:“天地所以隔内外。
”不亦乎!顧其所著書,侈言窮荒八殥九州之大,乃今又欲分割天地于山海圍聚之中,“将叛之人其辭慚”,當亦内媿于心矣。
夫窮内而務外,有國之大戒,謂夫東越大海、西絕流沙也。
書曰:“宅南交。
”則交阯且為堯封,而越居其内。
越者,大禹之苗裔,先王所以封懿親者也,非荒遠之謂也。
新造之土,賦不可均,如安所雲:“貢酎不輸大内,一卒不給上事。
”誠有之矣。
且城郭、兵防、建官、立學之費,仰資于縣官,以利計之,不無小損。
然使盜我邊鄙,害我穑事,置兵屯戍,甚則興師禦之,通計百年之利,小恡而大傷,明王之所賤,而抑豈仁人之所忍乎? 君子之于禽獸也,以犬馬之近人,則勒之、靮之、馴之、撫之而登其用。
顧使山圍海遶、天合地屬之人民,先王聲教所及者,悍然于彜倫之外,弗能格焉,代天子民者,其容恝棄之哉!武帝平瓯、閩,開南越,于今為文教之郡邑。
而宋置河朔、燕、雲之民,畫塘水三關以絕之,使漸染夷風,于是天地文明之氣日移而南,天且歆漢之功而厭宋之偷矣。
安挾私以讦武帝,言雖辯,明者所弗聽也。
〖四〗 言有迹近而實異者,不可不察。
申公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汲黯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于以責武帝之崇儒以虛名而亡實,相似也。
然而異焉者,申公之言,儒者立誠之辭也;汲黯之言,異端賊道之說也。
黯之自為治也,一以黃、老為師,托病卧閨閤而任丞史,曹參之餘智耳,而抑佐以傲忽之氣。
其曰“奈何欲效唐、虞”,則是直以唐、虞為不必效,而廢禮樂文章,苟且與民相安而已。
内多欲,則仁義不能行,固也。
乃匹夫欲窒其欲,而無仁義以為之主,則愈窒而發愈驟;況萬乘之主,導其欲者之無方乎。
故患仁義之不行,而無禮以養躬,無樂以養心耳。
如其日漸月摩,涵濡于仁義之腴,以莊敬束其筋骸,益以彊固;以忻豫滌其志氣,益以清和。
則其于欲也,如月受日光,明日生而不見魄之闇也,何憂乎欲之敗度而不可制與!故救多欲之失者,唯仁義之行。
而黃、老之道,以滅裂仁義,秕穅堯、舜,谕休息于守雌之不擾,是欲救火者不以水,而豫撤其屋,宿曠野以自詫無災也。
黯挾其左道,非侮堯、舜,脅其君以從己,而毀先王僅存之懿典,曰:“仁義者,乃唐、虞、三代已衰之德。
”孟子曰:“言則非先王之道。
”又曰:“吾君不能謂之賊。
”黯之謂與!武帝之不終于崇儒以敷治,而終惑于方士以求仟,黯實有以啟之也。
莊助稱“黯輔少主,贲、育不能奪”,恃其氣而已。
劉安憚黯而輕公孫弘,安固黃、老之徒,畏其所崇尚而輕儒耳,非果有以信黯之大節而察弘之陋也。
主少國疑,唯行仁義者可以已亂。
周公幾幾于有踐之笾豆,沖人安焉。
充黃、老之操,“泛兮其可左右”,亦何所不至哉!黯其何堪此任也! 〖五〗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樂從廣而苦程不識。
”司馬溫公則曰:“傚不識,雖無功猶不敗;做李廣,鮮不覆
夫為政之患,聞古人之效而悅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時會,欲姑試之,而不合,則又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亂弊滋,而古道遂終絕于天下。
郡縣之與封建殊,猶裘與葛之不相沿矣。
古之鄉三年而賓興,貢士唯鄉大夫之所擇,封建之時會然也。
成周之制,六卿之長,非諸侯入相,則周、召、畢、榮、毛、劉、尹、單也。
所貢之士,位止于下大夫,則雖賓興,而側陋顯庸者亡有。
且王畿千裡,侯國抑愈狹矣。
地迩勢親,鄉黨之得失是非,且夕而與朝右相聞。
以易知易見之人才,供庶事庶官之宂職,臧否顯而功罪微。
賓興者,聊以示王者之無棄材耳,非舉社稷生民之安危生死而責之賓興之士也。
郡縣之天下,統中夏于一王。
郡國之遠者,去京師數千裡。
郡守之治郡,三載而遷。
地遠,則賄賂行而無所憚。
數遷,則雖賢者亦僅采流俗之論,識晉谒之士,而孤幽卓越者不能遽進于其前。
且國無世卿,廷無定位,士苟聞名于天下,日陟日遷,而股肱心膂之任屬焉。
希一薦以徼非望之福,矯僞之士,何憚不百欺百雠以迎郡守一日之知,其誠僞淆雜甚矣。
于是而懸賞罰之法以督之使慎,何易言慎哉! 知人則哲,堯所難也。
故鲧殛,而佥曰試可者勿罪。
生不與同鄉,學不與同師,文行之華實,孝友之真僞,不與從事相覺察,偶然一日之知,舉刑賞以随其後,賞之濫而罰者冤,以帝堯之難責之中材,庸讵可哉?其弊也,必樂得脂韋括囊之士,容身畏尾,持祿以幸無尤。
又其甚者,舉主且為交托營護,而擿發者且有投鼠忌器之嫌。
則庸驽競乘,而大奸營窟,所必至矣。
聞鄉之有月且矣,未聞天下之有公論也。
一鄉之稱,且有鄉原;四海之譽,先集僞士;故封建選舉之法,不可行于郡縣。
易曰:“變通者時也。
”三代之王者,其能逆知六國彊秦以後之朝野,而豫建萬年之制哉?且其後漢固行之矣,而背公死黨之害成,至唐、宋而不容不變。
故任大臣以薦賢,因以開諸科目可矣。
限之以必薦,而以賞罰随其後,一切之法,必敝者也。
封建也,學校也,鄉舉裡選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則踬矣。
用今日之才,任今日之事,所損益,可知已。
而仲舒曰:“王之盛易為,堯、舜之名可及。
”談何容易哉! 〖二〗 鄉舉之法,與太學相為經緯,鄉所賓興,皆鄉校之所教也。
學校之教,行之數十年,而鄉舉行焉。
所舉不當者罰之,罰其不教也,非罰其不知人也。
仲舒之策,首重太學,庶知本矣。
不推太學以建庠序于郡國,而責貢士于不教之餘,是以失也。
經天下而歸于一正,必同條而共貫,雜則雖矩範先王之步趨而迷其真。
惟同條而共貫,統天下而經之,則必乘時以精義,而大業以成。
仲舒之策曰:“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
”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義存矣。
何也?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合三代之粹而闡其藏者也。
故王安石以經義取士,踵仲舒而見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
安石之經學不醇矣,然不能禁後世之醇,而能禁後世之非經。
元祐改安石之法,而并此革之,不知通也。
溫體仁行保薦以亂之,重武科以亢之,楊嗣昌設社塾以淆之,于是乎士氣偷、奸民逞,而生民之禍遂極。
皆仲舒之罪人也,況孔子乎!若夫割裂鞶帨而無實也,司教者之過也。
雖然,以視放言绮語、市心惡習、睨徑窦以徼詭遇者,不猶愈乎!習其讀,粗知其義,雖甚小人,且以是為夜氣之雨露,教亦深矣。
〖三〗 淮南王安之谏伐南越,不問而知其情也。
讀其所上書,讦天子之過以搖人心,背漢而德己,豈有憂國恤民仁義之心哉!越之不可不收為中國也,天地固然之形勢,即有天下者固然之理也。
天地之情,形見于山川,而情寓焉。
水之所繞,山之所蟠,合為一區,民氣即能以相感。
中國之形,北阻沙漠,西北界河、湟,西隔大山,南窮炎海,自合浦而北至于碣石,皆海之所環也。
形勢合,則風氣相為噓吸;風氣相為噓吸,則人之生質相為俦類;生質相為俦類,則性情相屬而感以必通。
南越固海内之壞也。
五嶺者,培塿高下之恒也,未能踰夫大行、殽函、劍閣、龜阨之險也。
若夫東瓯之接吳、會,閩、越之連餘幹,尤股掌之相屬也。
其民雞犬相聞,田疇相入,市買相易,昏姻相通,而畫之以為化外,則生類之性睽,而天地之氣閡矣。
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者。
”帝王之至仁大義存乎變,而安曰:“天地所以隔内外。
”不亦乎!顧其所著書,侈言窮荒八殥九州之大,乃今又欲分割天地于山海圍聚之中,“将叛之人其辭慚”,當亦内媿于心矣。
夫窮内而務外,有國之大戒,謂夫東越大海、西絕流沙也。
書曰:“宅南交。
”則交阯且為堯封,而越居其内。
越者,大禹之苗裔,先王所以封懿親者也,非荒遠之謂也。
新造之土,賦不可均,如安所雲:“貢酎不輸大内,一卒不給上事。
”誠有之矣。
且城郭、兵防、建官、立學之費,仰資于縣官,以利計之,不無小損。
然使盜我邊鄙,害我穑事,置兵屯戍,甚則興師禦之,通計百年之利,小恡而大傷,明王之所賤,而抑豈仁人之所忍乎? 君子之于禽獸也,以犬馬之近人,則勒之、靮之、馴之、撫之而登其用。
顧使山圍海遶、天合地屬之人民,先王聲教所及者,悍然于彜倫之外,弗能格焉,代天子民者,其容恝棄之哉!武帝平瓯、閩,開南越,于今為文教之郡邑。
而宋置河朔、燕、雲之民,畫塘水三關以絕之,使漸染夷風,于是天地文明之氣日移而南,天且歆漢之功而厭宋之偷矣。
安挾私以讦武帝,言雖辯,明者所弗聽也。
〖四〗 言有迹近而實異者,不可不察。
申公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汲黯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于以責武帝之崇儒以虛名而亡實,相似也。
然而異焉者,申公之言,儒者立誠之辭也;汲黯之言,異端賊道之說也。
黯之自為治也,一以黃、老為師,托病卧閨閤而任丞史,曹參之餘智耳,而抑佐以傲忽之氣。
其曰“奈何欲效唐、虞”,則是直以唐、虞為不必效,而廢禮樂文章,苟且與民相安而已。
内多欲,則仁義不能行,固也。
乃匹夫欲窒其欲,而無仁義以為之主,則愈窒而發愈驟;況萬乘之主,導其欲者之無方乎。
故患仁義之不行,而無禮以養躬,無樂以養心耳。
如其日漸月摩,涵濡于仁義之腴,以莊敬束其筋骸,益以彊固;以忻豫滌其志氣,益以清和。
則其于欲也,如月受日光,明日生而不見魄之闇也,何憂乎欲之敗度而不可制與!故救多欲之失者,唯仁義之行。
而黃、老之道,以滅裂仁義,秕穅堯、舜,谕休息于守雌之不擾,是欲救火者不以水,而豫撤其屋,宿曠野以自詫無災也。
黯挾其左道,非侮堯、舜,脅其君以從己,而毀先王僅存之懿典,曰:“仁義者,乃唐、虞、三代已衰之德。
”孟子曰:“言則非先王之道。
”又曰:“吾君不能謂之賊。
”黯之謂與!武帝之不終于崇儒以敷治,而終惑于方士以求仟,黯實有以啟之也。
莊助稱“黯輔少主,贲、育不能奪”,恃其氣而已。
劉安憚黯而輕公孫弘,安固黃、老之徒,畏其所崇尚而輕儒耳,非果有以信黯之大節而察弘之陋也。
主少國疑,唯行仁義者可以已亂。
周公幾幾于有踐之笾豆,沖人安焉。
充黃、老之操,“泛兮其可左右”,亦何所不至哉!黯其何堪此任也! 〖五〗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樂從廣而苦程不識。
”司馬溫公則曰:“傚不識,雖無功猶不敗;做李廣,鮮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