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餘制使憂讒殒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
關燈
小
中
大
制置使,接到甘閏敗報,尚不欲将晦調開,參政徐清叟本與方叔同排餘玠,至此又入奏道:“朝廷命令,不行西蜀,已是十有二年。
今天斃餘玠,正陛下大有為的機會,乃以素無行檢,輕儇浮薄的餘晦,充當制使,臣恐五十四州軍民,将自此懈體。
就是蒙古聞知,也竊笑中國無人了。
”理宗乃召晦還,命李曾伯繼晦後任。
晦小名再五,安撫使王惟忠嘗呼道:“餘再五來了。
真正可怪!”晦聞言大怒,竟誣奏惟忠,潛通北國。
诏捕下大理獄,經推勘官陳大方鍛煉成罪,斬首市曹。
惟忠呼大方道:“我死當上訴天阍,看你能久生世上麼?”果然惟忠死後,大方亦死。
何苦逞刁。
是時蒙古藩王忽必烈,命兀良合台即速不台子。
統轄諸軍,分三道攻大理,虜國王段智興。
進軍吐蕃,國王唆火脫一作蘇固圖。
惶恐乞降。
忽必烈乃下令班師,轉圖西蜀。
理宗正改元寶祐,自慶升平。
後宮賈貴妃殒命,閻婉容晉封貴妃,内侍董宋臣,因妃得寵,益邀主眷。
理宗命他幹辦佑聖觀,宋臣逢迎上意,築梅堂、芙蓉閣、香蘭亭,擅奪民田,假公濟私。
且引倡優入宮,盅惑理宗,無所不至,時人目為董閻羅。
監察禦史洪天錫,彈劾宋臣,并不見報。
還有内侍盧允升,也是夤緣閻妃,得與宋臣相濟為奸。
蕭山縣尉丁大全,本貴戚婢婿,面帶藍色,最善鑽營,暗中與董、盧兩宦官,勾通關節,托他在閻貴妃前,并作先容。
董、宋所愛惟财帛,閻貴妃所愛惟金珠,經大全源源送去,自然極力援引,累遷至右司谏,拜殿中侍禦史。
适值四川地震,閩、浙大水,并臨安雨土,洪天錫又不忍不言,力陳陰陽消息的理由,并申劾董、盧兩内侍,疏至六七上,統如石沉大海一般,并不聞有複音。
天錫竟解職自去。
宗正寺丞趙宗嶓,贻書責丞相謝方叔,說他不能救正,方叔因對人道:“非我不欲格君,實因上意難回,徒言無益呢。
”這數語是自己解嘲,并非反對董、宋。
偏被兩人聞知,竟賄囑台谏,力诋天錫,兼及方叔,無非說他朋奸誤國,應加黜逐。
這位好色信讒的理宗,竟将方叔、天錫免官。
右丞相吳潛,已早卸職奉祠,兩揆虛席,乃任參政董槐為右丞相。
槐系定遠人,累任外職,素著政聲,及入參内政,遇事敢言,既任右丞相,頗思澄清宦路,革除時弊。
這時候的宮廷内外,已變做婦寺專橫,戚幸交通的局面,單靠一個黃丞相實心為國,如何行得過去?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槐未免郁憤,入白理宗,極言三害:一是戚裡不奉法,二是執法大吏擅威福,三是皇城司不檢士,力請理宗除害興利。
理宗尚将信将疑,一班蠅營狗苟的小人,已是聞風生怨,視黃丞相如眼中釘,丁大全尤為憂慮,密遣心腹至相府,與槐結歡。
槐正色道:“自古人臣無私交,我隻知竭誠事上,不敢私自給約,幸為我謝丁君!”待小人之法,也不能徒事守經。
大全得報,變羞成怒,遂日夜隐伺槐短,槐複入劾大全,不應重任。
理宗道:“大全未嘗毀卿,願卿弗疑!”宰相有任賢退不肖之責,難道徒徇毀譽?這明是袒護大全語。
槐對道:“臣與大全何怨,不過因大全奸邪,臣若不言,是負陛下拔擢隆恩。
今陛下既信用大全,臣已難與共事,願乞骸骨歸田裡!”理宗竟怫然道:“卿亦太過激了。
”槐乃趨退。
大全遂上章劾槐,尚未批答,那大全意擅用台檄,調兵百餘人,露刃圍槐第,并迫令出赴大理寺。
槐徐步入寺中,宮内竟傳出诏旨,罷槐相職。
婦寺戚幸,威權至此。
于是士論大嘩。
三學生交章谏诤,乃诏授槐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太學生陳宜中、黃镛、林則祖、曾唯、劉黻、陳宗六人,又聯名攻大全,大全嗾使禦史吳衍,劾奏六人妄言亂政,遂緻六人削籍,編管遠州,且立碑三學,戒諸生不得妄議國事。
士論遂稱宜中為六君子。
大全反得遷任谏議大夫。
惟右丞相一職,改任程元鳳。
未幾且命大全簽書樞密院事,馬天骥同簽書院事。
元鳳謹饬有餘,風厲不足,天骥與大全同黨,也是因閻妃進
今天斃餘玠,正陛下大有為的機會,乃以素無行檢,輕儇浮薄的餘晦,充當制使,臣恐五十四州軍民,将自此懈體。
就是蒙古聞知,也竊笑中國無人了。
”理宗乃召晦還,命李曾伯繼晦後任。
晦小名再五,安撫使王惟忠嘗呼道:“餘再五來了。
真正可怪!”晦聞言大怒,竟誣奏惟忠,潛通北國。
诏捕下大理獄,經推勘官陳大方鍛煉成罪,斬首市曹。
惟忠呼大方道:“我死當上訴天阍,看你能久生世上麼?”果然惟忠死後,大方亦死。
何苦逞刁。
是時蒙古藩王忽必烈,命兀良合台即速不台子。
統轄諸軍,分三道攻大理,虜國王段智興。
進軍吐蕃,國王唆火脫一作蘇固圖。
惶恐乞降。
忽必烈乃下令班師,轉圖西蜀。
理宗正改元寶祐,自慶升平。
後宮賈貴妃殒命,閻婉容晉封貴妃,内侍董宋臣,因妃得寵,益邀主眷。
理宗命他幹辦佑聖觀,宋臣逢迎上意,築梅堂、芙蓉閣、香蘭亭,擅奪民田,假公濟私。
且引倡優入宮,盅惑理宗,無所不至,時人目為董閻羅。
監察禦史洪天錫,彈劾宋臣,并不見報。
還有内侍盧允升,也是夤緣閻妃,得與宋臣相濟為奸。
蕭山縣尉丁大全,本貴戚婢婿,面帶藍色,最善鑽營,暗中與董、盧兩宦官,勾通關節,托他在閻貴妃前,并作先容。
董、宋所愛惟财帛,閻貴妃所愛惟金珠,經大全源源送去,自然極力援引,累遷至右司谏,拜殿中侍禦史。
适值四川地震,閩、浙大水,并臨安雨土,洪天錫又不忍不言,力陳陰陽消息的理由,并申劾董、盧兩内侍,疏至六七上,統如石沉大海一般,并不聞有複音。
天錫竟解職自去。
宗正寺丞趙宗嶓,贻書責丞相謝方叔,說他不能救正,方叔因對人道:“非我不欲格君,實因上意難回,徒言無益呢。
”這數語是自己解嘲,并非反對董、宋。
偏被兩人聞知,竟賄囑台谏,力诋天錫,兼及方叔,無非說他朋奸誤國,應加黜逐。
這位好色信讒的理宗,竟将方叔、天錫免官。
右丞相吳潛,已早卸職奉祠,兩揆虛席,乃任參政董槐為右丞相。
槐系定遠人,累任外職,素著政聲,及入參内政,遇事敢言,既任右丞相,頗思澄清宦路,革除時弊。
這時候的宮廷内外,已變做婦寺專橫,戚幸交通的局面,單靠一個黃丞相實心為國,如何行得過去?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槐未免郁憤,入白理宗,極言三害:一是戚裡不奉法,二是執法大吏擅威福,三是皇城司不檢士,力請理宗除害興利。
理宗尚将信将疑,一班蠅營狗苟的小人,已是聞風生怨,視黃丞相如眼中釘,丁大全尤為憂慮,密遣心腹至相府,與槐結歡。
槐正色道:“自古人臣無私交,我隻知竭誠事上,不敢私自給約,幸為我謝丁君!”待小人之法,也不能徒事守經。
大全得報,變羞成怒,遂日夜隐伺槐短,槐複入劾大全,不應重任。
理宗道:“大全未嘗毀卿,願卿弗疑!”宰相有任賢退不肖之責,難道徒徇毀譽?這明是袒護大全語。
槐對道:“臣與大全何怨,不過因大全奸邪,臣若不言,是負陛下拔擢隆恩。
今陛下既信用大全,臣已難與共事,願乞骸骨歸田裡!”理宗竟怫然道:“卿亦太過激了。
”槐乃趨退。
大全遂上章劾槐,尚未批答,那大全意擅用台檄,調兵百餘人,露刃圍槐第,并迫令出赴大理寺。
槐徐步入寺中,宮内竟傳出诏旨,罷槐相職。
婦寺戚幸,威權至此。
于是士論大嘩。
三學生交章谏诤,乃诏授槐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太學生陳宜中、黃镛、林則祖、曾唯、劉黻、陳宗六人,又聯名攻大全,大全嗾使禦史吳衍,劾奏六人妄言亂政,遂緻六人削籍,編管遠州,且立碑三學,戒諸生不得妄議國事。
士論遂稱宜中為六君子。
大全反得遷任谏議大夫。
惟右丞相一職,改任程元鳳。
未幾且命大全簽書樞密院事,馬天骥同簽書院事。
元鳳謹饬有餘,風厲不足,天骥與大全同黨,也是因閻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