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八

關燈
署易州刺史鄭景濟于清苑,〔水經注:徐水出北平,東徑清苑城,東至高陽,入于河。

    劉昫曰:清苑縣,漢之樂鄉縣,屬信都國。

    隋為清苑縣,屬瀛州;唐景雲元年,屬冀州;至宋,以清苑縣為保州治所。

    宋白曰:漢高宗訪樂毅之後,得樂叔,封于樂鄉。

    高齊省,仍自今易州滿城縣界移永甯縣,理北城。

    隋改為清苑縣,因滿城縣界清苑河為名。

    〕累月不下。

    滔以其司武尚書馬寔為留守,〔司武尚書,猶天朝兵部尚書。

    〕将步騎萬餘守魏營,自将步騎萬五千救清苑。

    李晟軍大敗,退保易州。

    滔還軍瀛州,張升雲奔滿城。

    〔劉昫曰:滿城縣,漢北平縣地,後魏置永樂縣,天寶元年,改為滿城,屬易州。

    〕會晟病甚,引軍還保定州。

    〔考異曰:燕南記曰:「晟與張升雲等圍鄭景濟于清苑,自二月至四月。

    滔自統馬步萬五千人救清苑,四月二日,發館陶砦,五月内到。

    晟出戰不利,城中又出攻晟,晟敗去。

    滔乘勝逐晟等,大破之。

    晟奔易州,染病,不複更出。

    」實錄曰:「庚子,李晟自清苑退保易州。

    」舊晟傳曰:「自正月至于五月,會晟病甚,不知人者數焉。

    軍吏合謀,乃以馬輿還定州。

    」今從之。

    實錄所雲庚子,蓋奏到之也。

    〕 王武俊以滔既破李晟,留屯瀛州,未還魏橋,遣其給事?之荦斒?之。

    〔趣,讀曰促。

    〕端見滔,言頗不遜,滔怒,使謂武俊曰:「滔以熱疾,暫未南還,大王二兄遽有雲雲。

    滔以救魏博之故,叛君棄兄,如脫屣耳。

    〔履不蹑跟曰屣,脫之易耳。

    〕二兄必相疑,惟二兄所為!」端還報,武俊自辨于馬寔,寔以狀白滔,言:「趙王知宋端無禮于大王,深加讓,實無他志。

    」武俊亦遣承令官鄭和随寔使者見滔,謝之。

    〔時武俊等改要藉官為承令官。

    〕滔乃侻,相待如初。

    然武俊以是益恨滔矣。

     六月,李抱真使參謀賈林詣武俊壁詐降。

    〔節度參謀,關預軍中機密。

    〕武俊見之。

    林曰:「林來奉诏,非降也。

    」武俊色動,問其故,林曰:「天子知大夫宿着誠效,〔謂誅李惟嶽也。

    〕及登壇之日,〔謂稱王時也。

    〕撫膺顧左右曰:『我本徇忠義,天子不察。

    』諸将亦嘗共表大找之志。

    天子語使者曰,『朕前事誠誤,悔之無及。

    朋友失意,尚可謝,況朕為四海之主乎!』」〔賈林先言武俊心事,後述天子诏旨,鋪陳悔過之意,可謂善說矣。

    語,牛倨翻。

    〕武俊曰:「仆胡人也,為将尚知愛百姓;況天子,豈專以殺人為事乎!今山東連兵,暴骨如莽,〔杜預曰:草之生于廣野莽莽然,故曰莫莽。

    莽,莫朗翻。

    暴,步蔔翻,又薄報翻。

    〕就仗克捷,與誰守之!仆不憚歸國,但已與諸鎮結盟。

    胡人性直,不欲仗曲在己,天子誠能下诏赦諸鎮之罪,仆當首唱從化;諸鎮有不從者,請奉辭伐之。

    如此,則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同列,不過五旬,河朔定矣。

    」使林還報抱,陰相約結。

    〔為武俊與抱真破走朱滔張本。

    〕 15庚戌,初行稅間架、除陌錢法。

    河東、澤潞、河陽、朔方四軍屯魏縣,神策、永平、宣武、淮南、浙西、荊南、江泗、沔鄂、湖南、黔中、劍南、嶺南諸軍環淮甯之境。

    〔江,謂江南西道,「四」當作「西」。

    黔,音琴。

    環,音宦。

    〕舊制,諸道軍出境,皆仰給度支;〔仰牛向翻。

    〕上優恤士卒,每出境,加給酒肉,本道糧仍給其家,一人兼三人之給,故将士利之。

    各出軍纔逾境而止,〔書有之:「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

    」德宗蓋未知此者。

    〕月費錢百三十餘萬缗,常賦不能供。

    判度支趙贊乃奏行二法:〔二法,即所謂稅間架反除陌錢也。

    〕所謂稅間架者,每屋兩架為間,上屋稅錢二千,中稅千,下稅五百,吏執筆握算,入人室廬計其數。

    〔史照曰:算,所以籌算也。

    其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

    金觚為一握。

    〕或有宅屋多而無他資者,出動數百缗。

    敢匿一間,杖金十,賞告者錢五十缗。

    所謂除陌錢者,公私給與及賣買,每缗官留五十錢,給他物及相貿易者,約錢為率。

    〔貿,音荿。

    〕敢隐錢百,杖六十,罰錢二千,賞告者錢十缗,其賞錢皆出坐事之家。

    于是愁怨之聲,盈于遠近。

     16丁卯,徒郴王逾為丹王,鄜王遘為簡王。

    〔二王,皆上弟也。

    〕 17庚午,答蕃判官監察禦史于拐〔答蕃判官,因當時出使署置,以為官名。

    拐,徒曆翻。

    〕與吐蕃使者論刺沒藏至自青海,〔刺,盧達。

    〕言疆埸已定,請遣區頰贊歸國。

    秋,七月,甲申,以禮部尚書李揆為入蕃會盟使。

    〔入蕃命官,猶答蕃也。

    〕壬辰,诏諸将相與區頰贊盟于城西。

    李揆有才望,盧杞惡之,〔惡,烏路翻。

    〕故使之入吐蕃。

    揆言于上曰:「臣不憚遠行,恐死于道路,不能達诏命!」上為之恻然,〔為,于僞翻。

    〕謂杞曰:「揆無乃太老!」杞曰:「使遠夷,非谙練朝廷故事者不可。

    〔使,疏吏翻。

    谙烏含翻。

    〕且揆行,則自今年少于揆者〔少,詩照翻。

    〕不敢辭遠使矣。

    」〔使,疏吏翻。

    〕 18八月,丁未,李希烈将兵三萬圍哥舒曜于襄城,诏李勉及神策将劉德信将兵救之。

    乙卯,希烈将曹季昌以州降,尋複為其将康叔夜所殺。

    〔複,扶又翻。

    〕 19初,上在東宮,聞監察禦史嘉興陸贽名,〔嘉興,漢由拳縣地,吳大帝黃龍三年,以其地嘉禾生,改為禾興縣,後避太子和名,改為嘉興縣。

    隋廢縣,唐初複置,屬蘇州。

    〕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韋執誼翰林志曰:自太宗時,名侕學士;時召草制,然猶未有名号。

    幹封以後,始号「北門學士」。

    玄宗初,置翰林待诏,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

    繼以诏敕文告悉由中書,多壅滞,始選朝官有詞藝學識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然亦未定名;制诏書敕猶或分在集賢。

    開元二十六年,翰林供奉始改稱學士,别建學士院于翰林院之南,俾專内命。

    其後又置東翰林院于金銮殿之西,随上所在。

    〕數問以得失。

    時兩河用兵久不決,〔兩河,謂河南、河北。

    〕賦役日滋,贽以兵窮民困,恐别生内變,乃上奉,其略曰:「克敵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将即亮翻;下同。

    操千高翻。

    〕将非其人者,兵雖衆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雖材不為用。

    」又曰:「将不能使兵,國不馭将,非止費财翫寇之弊,亦有不戢自焚之災。

    」〔左氏傳曰:兵猶火也,不戢,将自焚。

    〕又曰:「今兩河、淮西為叛亂之帥者,猶四五兇人而已。

    〔四五兇人,謂河北則朱滔、王武俊、田悅,河南則李納,淮西則李希烈也。

    帥,所類翻。

    〕尚恐其中或遭诖誤,〔诖,古賣翻,又胡卦翻。

    〕内蓄危疑;蒼黃失圖,勢不得止。

    況其餘衆,蓋并脅從,〔史照曰:書雲脅從罔治,孔穎達疏雲:謂被脅從而距王命者。

    餘謂脅從者,為威力所迫脅,不得已而從于逆,非同心為逆者也。

    〕苟知全生,豈願為惡!└又曰:┌無纾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

    人者,邦之本也。

    财者,人之心也。

    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幹颠瘁矣。

    」〔瘁,秦醉翻。

    〕又曰:「人搖不甯,事變難測,是以兵貴拙速,不貴巧遲。

    若不靖于本而務救于末,則救之所為,乃禍之所也。

    」又論關中形勢,以為:「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廢則危;居重以馭輕,倒持則悖。

    王畿者,四方之本也。

    太宗列置府兵,分隸禁衛,大凡諸府八百餘所,而在關中者殆五百焉。

    舉天下不敵關中,【章:乙十一行本「中」下」「之半」二字。

    】則居重馭輕之意明矣。

    承平漸久,武備浸微,雖府衛具存而迕乘罕習。

    〔卒,臧沒翻。

    乘,繩證翻。

    〕故祿山竊倒持之柄,乘外重之資,一舉滔天,兩京不守。

    〔事見玄宗天寶十四載、肅宗至德元載。

    〕尚賴西邊有兵,諸有馬,每州有糧,故肅宗得以中興。

    〔中,竹仲翻。

    〕幹元之後,繼有外虞,悉師東讨,邊備既弛,禁戎亦空,吐蕃乘虛,深入為寇,故先皇帝莫與為禦,避之東遊。

    〔事見二百二十三卷代完廣德元年。

    〕是皆失居重馭輕之權,忘深根固柢之慮。

    〔柢,都禮翻,又都計翻。

    〕内寇則殽、函失險,外侵則汧、渭為戒。

    〔汧,口肩翻。

    〕于斯之,雖有四方之師,甯救一朝之患,陛下追想及此,豈不為之寒心哉!〔為,于僞翻。

    〕今朔方、太原之衆,遠在山東;〔謂李懷光以朔方軍馬,燧以太原軍讨田悅,兵不解也。

    〕神策六軍之兵,繼出關外。

    〔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策為六軍。

    又曰:太右羽林、龍武、神武為六軍。

    神策軍最盛,在六軍之右。

    時李晟、哥舒曜、劉德信皆以禁兵出關讨賊。

    〕傥有賊臣啖寇,黠虜觑邊,〔啖,徒濫翻,又徒覽翻。

    觑,七慮翻,伺視也。

    〕伺隙乘虛,微犯亭障,此愚臣所竊憂也。

    〔伺,相吏翻。

    〔未審陛下其何以禦之!側聞伐叛之初,議者多易其事,〔以其事為易也。

    易,弋豉翻。

    〕佥謂有征無戰,役不踰時,計兵未其多,度費未甚廣,〔度,徒洛翻。

    于事為無擾,于人為不勞;曾不料兵連禍拏,變故難測,日引月長,漸乖始圖。

    〔曾,戶增翻。

    拏,女加翻,相牽引也。

    圖,謀也。

    }往歲為天下所患,鹹謂除之則可緻升平者,李正己、李寶臣、梁崇義、田悅是也。

    往歲為國家所信,鹹謂任之則可除禍亂者,朱滔、李希烈是也。

    既而正己死,李納繼之;寶臣死,惟嶽繼之;崇義平,希烈叛;惟嶽戮,朱滔攜。

    〔攜,離也,貳也。

    〕然則往歲之所患者,四去其三矣,〔去,羌呂翻。

    〕而患竟不衰;往歲之所信,今則自叛矣,而餘又難保。

    是知立國之安危在勢,任事之濟否在人。

    勢苟安,則異類同也也;勢苟危,則舟中敵國也。

    陛下豈可不追鑒往事,惟新飲圖,修偏廢之柄以靖人,複倒持之權以固國!〔漢人曰,秦倒持太阿,授楚其柄。

    〕而乃孜孜汲汲,極思勞神,〔思,相吏翻。

    〕徇無已之求,望難必之效乎!今關輔之間,征發已甚,宮苑之内,備衛不全。

    〔北軍皆屯苑中,時悉在行營。

    〕萬一将帥中,又如朱滔、希烈,或負固邊壘,誘緻豺狼,〔将,即亮翻。

    帥,所類翻。

    誘,羊久翻〕或竊發郊畿,驚犯城阙,此亦愚臣所竊為憂者也,未審陛下複何以備之!〔姚飲言、朱泚之變,卒始陸晟,成正翻。

    節将子弟,白志貞所奏遣東征者。

    還,從宜翻,又音如字。

    〕明敕泾、隴、邠、甯但令嚴備封守,〔邠,卑旻翻。

    飲,力丁翻。

    〕仍雲更不征發,使知各保安居。

    又降德音,罷京城及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