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絹」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百八十萬匹,當速歸之。
」遣其散支将軍康赤心随休入見,〔見,賢遍翻。
〕休竟不得見可汗而還。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己〔【張:「己」上脫「六月」。
】〕卯,至長安,诏以帛十萬匹、金銀十萬兩償其馬直。
休有口辯,盧杞恐其見上得幸,乘其未至,先除光祿卿。
〔為源休以賞薄怨望從朱泚反張本。
〕 22朱滔、王武俊軍至魏州,田悅具牛酒出迎,魏人歡呼動地。
〔呼,火故翻。
〕滔營于惬山,〔【嚴:「惬山」改「連箧山」。
】〕是日,李懷光軍亦至,馬燧等盛軍容迎之。
滔以為襲己,遽出陳;懷光勇而無謀,欲乘其營畾未就擊之。
燧請且休将士,觀釁而等,懷光曰:「彼營壘既立,将為後患,此時不可失也。
」遂擊滔于惬山之西,〔魏氏土地記曰:渤海高城縣東北五十裡有箧山。
餘按此惬山,當在魏州界,近永濟渠。
陳,讀曰陣。
燧,音遂。
将,即亮翻。
釁,許觐翻。
惬,诘謟翻。
〕殺步卒千餘人,滔軍崩沮;〔沮,在呂翻。
〕懷光按辔觀之,有喜色。
士卒争入滔營取寶貨,王武俊引二千騎橫沖懷光軍,軍分為二;滔引兵繼之,官軍大敗,蹙入永濟渠溺死者不可勝數,人相蹈藉,其積如山,水為之不流,〔騎,奇寄翻。
溺,奴狄翻。
勝,音升。
為,于僞翻。
〕馬燧等各收軍保壘。
是夕,滔等堰永濟渠入王莽故河,〔郦道元曰:漢溝洫志雲:河為中國害尤其,故禹導河自積石,曆龍門,酾二渠以引河,一則漯川,今河所流也;一則北渎,王莽時絕,故世俗名是渎為王莽河。
〕絕官軍糧道及歸路,明日,水深三尺餘。
〔深,式禁翻。
〕馬燧懼,遣使卑辭謝滔,求與諸節度歸本道,奏天子,請以河北事委五郎處之。
〔使,疏吏翻。
朱滔第五,故稱之為五郎,若尊之然。
處,昌呂翻。
〕滔欲許之,王武俊以為不可;滔不從。
秋七月,燧與諸軍涉水而西,退保魏縣以拒滔,〔九域志:魏縣,在魏州城西三十五裡。
〕滔乃謝武俊,武俊由是恨滔。
後數,日滔等亦引兵營魏縣東南,與官軍隔水相拒。
〔考異曰:實錄:「六月辛已,朱滔、王武俊兵至魏州。
是日,李懷光之師亦至。
七月庚子,馬燧等四節度兵退保魏縣。
」又曰:「田悅等築堰,欲決禦河水,灌王莽故河以絕我糧道。
燧令白懷光,欲退軍,懷光不可。
抱真、晟亦欲決死守之。
賊築堰愈急,勢迫,會夜,乃俱引退。
」燕南記曰:「六月,朱滔、武俊、懷光俱至。
懷光即欲戰,馬燧、抱真不得已,從之。
七月六日,懷光等擊滔,勝之,尋為王武俊所敗。
其夜,決河水,絕懷光等西歸之路。
明日,水深三尺餘。
馬燧與朱滔有外族之親,呼滔為表侄,使人說滔曰:『老夫不度氣力,與李相公等昨日先陳。
王大夫善戰,海内所知也。
司徒五郎與商議,放老夫等卻歸太原,諸節度亦各還本道,當為聞奏,河北地任五郎收取。
』滔見武俊戰勝,私心忌其勝己,乃謂武俊曰:『大夫二兄破懷光等,氣已沮喪,馬徒既屈服如此,且放去,漸圖未晚。
』武俊曰:『豈有四五節度,兵十萬,使打賊,始經一陣,被殺卻五萬人,将何面目歸見天子!今窮蹙詐求退去,料不過到洺州界,必築壘相待,悔難及也。
』滔心明知其事,竟絕水,放燧等。
既離魏府城下,退行三十裡,遂連魏縣河,列營相拒。
滔雖凓謝,武俊終有恨意。
又同進軍魏橋河東南,去懷光營五裡。
」移營在七月中旬也。
邠志曰:「三年夏,诏懷光率邠甲五千兼統諸軍東征。
六月,師及魏郛,戰焉,陷燕人之衆,師入賊營,收其寶貨。
馬公燧曰:『我二年困此賊,彼旦至而夕破之,人其謂我何!』乃稍抽戰卒以孤其勢。
田悅曰:『馬太原勡功也,朔方軍可襲矣。
』乃使步卒七百人負刀而趨,乘我失度,擠之于河,死者數百人,皆精騎也。
馬公遽命平射三百人争橋,以出我軍,故步軍不敗,軍勢大饂。
诏唐朝臣自河南引軍會之。
」舊田悅傳曰:「王武俊以二千騎橫擊懷光陳,滔軍繼踵而進,禁軍大敗,人相蹈藉,投屍于河二十裡,河水為之不流。
馬燧收軍保壘。
是夜,王武俊決河水入王莽故河,欲隔官軍,水已深三尺,糧饷路絕,王師計無從出,乃遣人告朱滔雲雲。
時武俊戰勝,滔心忌之,即曰:『大夫二兄已敗官軍,馬司徒卑屈若此,不宜迫人于險也。
』武俊曰:『燧等連兵十萬,皆是國之名臣,一戰而北,贻國之恥,不知此等何面目見天子邪!然吾不惜放還,但不行五十裡,必反相拒。
』按長曆:六月壬子朔,七月土午朔。
然則辛已,六月三十日;庚子,七月十九日也。
滔與懷光至魏之日,滔營壘猶未立,懷光即與之戰,豈得至七月六日邪!戰于惬山之夜,武俊決水,明日,燧等即退保魏縣,豈得至十九日邪!實錄、燕南記所載日,皆不可據也。
然實錄多據奏到之日,不知戰與移營的在何日,要之必在六七月之際,故但記七月退保魏縣耳。
朱滔與王武俊同舉兵,志在破馬燧軍,豈有一戰纔勝,遽忌武俊,縱燧令去,自贻後患邪!直是滔無遠識,謂燧等不足畏,得其卑辭而縱去耳。
又舊悅傳雲:「決河水。
」若決黃河,不須築堰,決水經日,不止三尺。
既決之後,不可複壅。
今從實錄,決禦河水,灌王莽河耳。
〕 23李納求救于滔等,滔遣魏博兵馬使信都承慶将兵助之。
納攻宋州,不克,遣兵馬使李克信、李欽遙戍濮陽、南華以拒劉洽。
〔使,疏吏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濮,博木翻。
濮陽縣,時屬濮州。
南華縣,屬曹州,漢離狐縣也。
〕 24甲辰,以淮甯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兖郓、登萊、齊州節度使,讨李納;又以河東節度使馬燧兼魏博、澶相節度使;加朔方、邠甯節度使李懷光同平章事。
〔前此改淮西節度為淮甯軍。
郓,音運。
燧,音遂。
澶,時連翻。
相,息亮翻。
邠,卑旻翻。
〕 25神策行營招讨使李晟請以所将兵北解趙州之圍,與張孝忠分勢圖範陽,上許之。
晟自魏州引兵北趨趙州,〔晟,成正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趨,逡谕翻。
〕王士真解圍去。
晟留趙州三日,與孝忠合兵北略恒州。
〔恒,戶登翻。
〕 26演州司馬李孟秋舉兵反,〔演州,漢鹹驩縣之地,唐武德初,置驩州,貞觀九年,改曰演州,十六年省,改鹹驩為懷驩,屬驩州,廣德二年,分驩州後置。
〕自稱安南節度使;安南都護輔良交讨斬之。
〔新書方鎮表:幹元元年,升安南管内經略使為安南節度使。
〕 27八月,丁未,置河〔【章:十二行本「河」作「汴」;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熊校同。
】〕東、西水陸運、兩稅、鹽鐵使二人,度支總其大要而已。
〔汴,皮變翻。
度,徒洛翻。
〕 28辛酉,以冱原留後姚令言為節度使。
29盧杞惡太子太師顔真卿,欲出之于外。
〔惡,烏路翻。
〕真卿謂杞曰:「先中丞傳首至平原,〔中丞,謂杞父弈也。
事見二百一十七卷天寶十四載。
〕真卿以舌舐面血。
〔舐,直氏翻。
〕今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起拜,然恨之益甚。
30九月癸卯,殿中少監崔漢衡自吐蕃歸,〔去年崔漢衡使吐蕃。
〕贊普遣其臣區頰贊随漢衡入見。
〔見,賢遍翻。
〕 31冬,十月,辛亥,以湖南觀察使曹王臯為江南西道節度使。
臯至洪州,悉集将佐,簡閱其才,得牙将伊慎、王锷等,握為大将,引荊襄判官許孟容置幕府。
慎,兖州人;孟容,長安人也。
慎常從李希烈讨梁崇義,希烈愛其才,欲留之,慎挑歸。
肴希烈聞臯用慎,恐為己患,遺慎七屬甲,〔遺,唯季翻。
周禮:函人為甲,犀甲七屬。
鄭注雲:屬,讀如灌注之注,謂上旅、下旅劄屬之數凡七也〕詐為複書,墜之境上,上聞之,遣中使即軍中斬慎,臯為之論雪;〔臯為,于僞翻。
〕未報。
會江賊三千餘衆入寇,〔江賊,江中群盜也。
自湖口入寇江南西道。
〕臯遣慎擊賊自贖;慎擊破之,斬首數百級而還,由是得免。
32盧杞秉政,知上必更立相,〔相,息亮翻。
〕恐其分己權,乘間薦吏部侍郎關播儒厚,可以鎮風俗;〔間,古苋翻。
〕丙辰,以播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考異曰:舊播傳曰:「播為吏部侍郎,轉刑部尚書。
十月,拜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今實錄自吏部侍郎為相,與傳不同。
疑傳誤。
明年罷相,乃改刑部尚書。
〕政事皆決于杞,播但斂衽無所可否。
上嘗從容與宰相論事,播意有所不可,起立欲言,杞目之而止。
還至中書,杞謂播曰:「以足下端悫少言,故相引至此,向者柰何發口欲言邪!」播自是不複敢言。
〔從,千容翻。
少,詩沼翻。
複,扶又翻。
〕 33戊辰,遣都官員外郎樊澤〔【章:十二行本「樊」上有「河中」二字;乙十一行本同。
】〕使于吐蕃,告以結盟之期。
34丙子,肅王詳薨。
〔詳,皇子也。
〕 35十一月,己卯朔,加淮南節度使陳少遊同卒章事。
36田悅德朱滔之救,與王武俊議奉滔為主,稱臣事之,滔不可,曰:「惬山之捷,皆大夫、二兄之力,〔二兄,謂王武俊也。
武俊,第二。
〕滔何敢獨居尊位!」于是幽州判官李子千、恒冀判官鄭濡等〔考異曰:舊傳作「李子矣、鄭儒」,今從燕南記。
〕共議:「請與郓州李大夫為四國,〔郓州李大夫,謂李納也。
〕俱稱王而不改年号,如昔諸侯奉周家正朔。
築壇同盟,有不如約者,衆共伐之。
不然,豈得常為叛臣,茫然無主,用兵既無名,有功無官爵為賞,使将吏何所依歸乎!」滔等皆以為然。
滔乃自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仍請李納稱齊王。
是日,滔等築壇于軍中,告天而受之。
〔考異曰:實錄十一月末雲:「是月朱滔僭稱大冀王。
」燕南記雲:「十月十一日,于下營處各築壇場,設儀注,告天,稽首稱名,同日僞立為王。
」舊本紀、朱滔、王武俊傳皆雲十一月,而無日。
惟田悅傳雲,「十一月一日」。
今從之。
〕滔為盟主,稱孤;武俊、悅、納稱寡人。
所居堂日殿,處分日令,〔處,昌呂翻。
分,扶問翻。
令,力定翻。
〕群下上書日箋。
妻日妃,長子日世子。
各以其所治州為府,置留守兼元帥,以軍政委之;又置東西曹,視中書、門下省;左右内史,視侍中、中書令;餘官皆仿天朝而易其名。
武俊以孟華為司禮尚書,華竟不受,嘔血死;〔上,時掌翻。
長,知丈翻。
守,式又翻。
帥,所類翻。
司禮尚書,視天朝禮部尚書。
朝,直遙翻。
〕以兵馬使衛常甯為内史監,〔彼所謂内史監,當位于左、右内史之上。
使,疏吏翻。
〕委以軍事。
常甯謀殺武俊,武俊腰斬之。
武俊遣其将張終葵寇趙州,康日知擊斬之。
〔将,即亮翻。
〕 李希烈帥所部三萬徒鎮許州,遣所親詣李納,與謀共襲汴州;〔帥,讀曰率。
汴,皮變翻。
九域志:許州,東至汴州二百一十五裡。
〕遣使告李勉,雲已兼領淄青,欲假道之官。
勉為之治橋、具馔以待之,〔為,于僞翻。
淄,莊持翻。
治,直之翻。
馔,雛戀翻,又雛晥翻。
〕而嚴為之備。
希烈竟不至,又密與朱滔等交通,納亦數遣遊兵渡汴以迎希烈。
〔數,所角翻。
〕由是東南轉輸者皆不敢由汴渠,自蔡水而上。
〔蔡河,古之琵琶溝,在浚儀縣。
杜佑曰:漢運路,出浚儀十裡,路入琵琶溝,至陳州而合。
宋白曰:建中初,杜佑改漕路,自浚儀西十裡路,其南涯引流入琵琶溝,經蔡河,至陳州合颍,是秦、漢故道。
自隋開汴河,利涉揚、楚,故官漕不複由此道,佑始開之。
上,時掌翻。
〕 37十二月,丁醜,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
時朱滔等與官軍相拒累月,官軍有度支饋糧,諸道益兵,而滔與王武俊孤軍深入,專仰給于田悅,〔度,徒洛翻。
仰,牛向翻。
〕客主日益困弊。
〔客,謂滔、武俊之軍;主,謂田悅。
〕聞李希烈軍勢甚盛,頗怨望,乃相與謀遣使詣許州,勸希烈稱帝,希烈由是自稱天下都元帥。
〔使,疏吏翻。
帥,所類翻。
〕 38司天少監徐承嗣請更造建中正元曆;從之。
〔幹元元年,改太史局為司天台,以令為監,正三品,少監,正四品上,掌察天文、稽曆數,凡日月星辰風雲氣色之異,率其屬占之。
肅宗時,韓颍損益大衍曆為至德曆。
寶應元年,代宗以至德曆不與天合,诏司天台官屬郭獻之等複用麟德元紀,更立歲差,增損遲疾交會及五星差數,以寫大衍術,曰五紀曆。
至是,五紀曆氣朔加時稍後天,推測星度與大衍差率頗異,乃诏承嗣等雜麟德、大衍庂旨治新曆,名建中正元曆。
少,始照翻。
嗣,祥吏翻。
更,工衡翻。
〕
】〕百八十萬匹,當速歸之。
」遣其散支将軍康赤心随休入見,〔見,賢遍翻。
〕休竟不得見可汗而還。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己〔【張:「己」上脫「六月」。
】〕卯,至長安,诏以帛十萬匹、金銀十萬兩償其馬直。
休有口辯,盧杞恐其見上得幸,乘其未至,先除光祿卿。
〔為源休以賞薄怨望從朱泚反張本。
〕 22朱滔、王武俊軍至魏州,田悅具牛酒出迎,魏人歡呼動地。
〔呼,火故翻。
〕滔營于惬山,〔【嚴:「惬山」改「連箧山」。
】〕是日,李懷光軍亦至,馬燧等盛軍容迎之。
滔以為襲己,遽出陳;懷光勇而無謀,欲乘其營畾未就擊之。
燧請且休将士,觀釁而等,懷光曰:「彼營壘既立,将為後患,此時不可失也。
」遂擊滔于惬山之西,〔魏氏土地記曰:渤海高城縣東北五十裡有箧山。
餘按此惬山,當在魏州界,近永濟渠。
陳,讀曰陣。
燧,音遂。
将,即亮翻。
釁,許觐翻。
惬,诘謟翻。
〕殺步卒千餘人,滔軍崩沮;〔沮,在呂翻。
〕懷光按辔觀之,有喜色。
士卒争入滔營取寶貨,王武俊引二千騎橫沖懷光軍,軍分為二;滔引兵繼之,官軍大敗,蹙入永濟渠溺死者不可勝數,人相蹈藉,其積如山,水為之不流,〔騎,奇寄翻。
溺,奴狄翻。
勝,音升。
為,于僞翻。
〕馬燧等各收軍保壘。
是夕,滔等堰永濟渠入王莽故河,〔郦道元曰:漢溝洫志雲:河為中國害尤其,故禹導河自積石,曆龍門,酾二渠以引河,一則漯川,今河所流也;一則北渎,王莽時絕,故世俗名是渎為王莽河。
〕絕官軍糧道及歸路,明日,水深三尺餘。
〔深,式禁翻。
〕馬燧懼,遣使卑辭謝滔,求與諸節度歸本道,奏天子,請以河北事委五郎處之。
〔使,疏吏翻。
朱滔第五,故稱之為五郎,若尊之然。
處,昌呂翻。
〕滔欲許之,王武俊以為不可;滔不從。
秋七月,燧與諸軍涉水而西,退保魏縣以拒滔,〔九域志:魏縣,在魏州城西三十五裡。
〕滔乃謝武俊,武俊由是恨滔。
後數,日滔等亦引兵營魏縣東南,與官軍隔水相拒。
〔考異曰:實錄:「六月辛已,朱滔、王武俊兵至魏州。
是日,李懷光之師亦至。
七月庚子,馬燧等四節度兵退保魏縣。
」又曰:「田悅等築堰,欲決禦河水,灌王莽故河以絕我糧道。
燧令白懷光,欲退軍,懷光不可。
抱真、晟亦欲決死守之。
賊築堰愈急,勢迫,會夜,乃俱引退。
」燕南記曰:「六月,朱滔、武俊、懷光俱至。
懷光即欲戰,馬燧、抱真不得已,從之。
七月六日,懷光等擊滔,勝之,尋為王武俊所敗。
其夜,決河水,絕懷光等西歸之路。
明日,水深三尺餘。
馬燧與朱滔有外族之親,呼滔為表侄,使人說滔曰:『老夫不度氣力,與李相公等昨日先陳。
王大夫善戰,海内所知也。
司徒五郎與商議,放老夫等卻歸太原,諸節度亦各還本道,當為聞奏,河北地任五郎收取。
』滔見武俊戰勝,私心忌其勝己,乃謂武俊曰:『大夫二兄破懷光等,氣已沮喪,馬徒既屈服如此,且放去,漸圖未晚。
』武俊曰:『豈有四五節度,兵十萬,使打賊,始經一陣,被殺卻五萬人,将何面目歸見天子!今窮蹙詐求退去,料不過到洺州界,必築壘相待,悔難及也。
』滔心明知其事,竟絕水,放燧等。
既離魏府城下,退行三十裡,遂連魏縣河,列營相拒。
滔雖凓謝,武俊終有恨意。
又同進軍魏橋河東南,去懷光營五裡。
」移營在七月中旬也。
邠志曰:「三年夏,诏懷光率邠甲五千兼統諸軍東征。
六月,師及魏郛,戰焉,陷燕人之衆,師入賊營,收其寶貨。
馬公燧曰:『我二年困此賊,彼旦至而夕破之,人其謂我何!』乃稍抽戰卒以孤其勢。
田悅曰:『馬太原勡功也,朔方軍可襲矣。
』乃使步卒七百人負刀而趨,乘我失度,擠之于河,死者數百人,皆精騎也。
馬公遽命平射三百人争橋,以出我軍,故步軍不敗,軍勢大饂。
诏唐朝臣自河南引軍會之。
」舊田悅傳曰:「王武俊以二千騎橫擊懷光陳,滔軍繼踵而進,禁軍大敗,人相蹈藉,投屍于河二十裡,河水為之不流。
馬燧收軍保壘。
是夜,王武俊決河水入王莽故河,欲隔官軍,水已深三尺,糧饷路絕,王師計無從出,乃遣人告朱滔雲雲。
時武俊戰勝,滔心忌之,即曰:『大夫二兄已敗官軍,馬司徒卑屈若此,不宜迫人于險也。
』武俊曰:『燧等連兵十萬,皆是國之名臣,一戰而北,贻國之恥,不知此等何面目見天子邪!然吾不惜放還,但不行五十裡,必反相拒。
』按長曆:六月壬子朔,七月土午朔。
然則辛已,六月三十日;庚子,七月十九日也。
滔與懷光至魏之日,滔營壘猶未立,懷光即與之戰,豈得至七月六日邪!戰于惬山之夜,武俊決水,明日,燧等即退保魏縣,豈得至十九日邪!實錄、燕南記所載日,皆不可據也。
然實錄多據奏到之日,不知戰與移營的在何日,要之必在六七月之際,故但記七月退保魏縣耳。
朱滔與王武俊同舉兵,志在破馬燧軍,豈有一戰纔勝,遽忌武俊,縱燧令去,自贻後患邪!直是滔無遠識,謂燧等不足畏,得其卑辭而縱去耳。
又舊悅傳雲:「決河水。
」若決黃河,不須築堰,決水經日,不止三尺。
既決之後,不可複壅。
今從實錄,決禦河水,灌王莽河耳。
〕 23李納求救于滔等,滔遣魏博兵馬使信都承慶将兵助之。
納攻宋州,不克,遣兵馬使李克信、李欽遙戍濮陽、南華以拒劉洽。
〔使,疏吏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濮,博木翻。
濮陽縣,時屬濮州。
南華縣,屬曹州,漢離狐縣也。
〕 24甲辰,以淮甯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兖郓、登萊、齊州節度使,讨李納;又以河東節度使馬燧兼魏博、澶相節度使;加朔方、邠甯節度使李懷光同平章事。
〔前此改淮西節度為淮甯軍。
郓,音運。
燧,音遂。
澶,時連翻。
相,息亮翻。
邠,卑旻翻。
〕 25神策行營招讨使李晟請以所将兵北解趙州之圍,與張孝忠分勢圖範陽,上許之。
晟自魏州引兵北趨趙州,〔晟,成正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趨,逡谕翻。
〕王士真解圍去。
晟留趙州三日,與孝忠合兵北略恒州。
〔恒,戶登翻。
〕 26演州司馬李孟秋舉兵反,〔演州,漢鹹驩縣之地,唐武德初,置驩州,貞觀九年,改曰演州,十六年省,改鹹驩為懷驩,屬驩州,廣德二年,分驩州後置。
〕自稱安南節度使;安南都護輔良交讨斬之。
〔新書方鎮表:幹元元年,升安南管内經略使為安南節度使。
〕 27八月,丁未,置河〔【章:十二行本「河」作「汴」;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熊校同。
】〕東、西水陸運、兩稅、鹽鐵使二人,度支總其大要而已。
〔汴,皮變翻。
度,徒洛翻。
〕 28辛酉,以冱原留後姚令言為節度使。
29盧杞惡太子太師顔真卿,欲出之于外。
〔惡,烏路翻。
〕真卿謂杞曰:「先中丞傳首至平原,〔中丞,謂杞父弈也。
事見二百一十七卷天寶十四載。
〕真卿以舌舐面血。
〔舐,直氏翻。
〕今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起拜,然恨之益甚。
30九月癸卯,殿中少監崔漢衡自吐蕃歸,〔去年崔漢衡使吐蕃。
〕贊普遣其臣區頰贊随漢衡入見。
〔見,賢遍翻。
〕 31冬,十月,辛亥,以湖南觀察使曹王臯為江南西道節度使。
臯至洪州,悉集将佐,簡閱其才,得牙将伊慎、王锷等,握為大将,引荊襄判官許孟容置幕府。
慎,兖州人;孟容,長安人也。
慎常從李希烈讨梁崇義,希烈愛其才,欲留之,慎挑歸。
肴希烈聞臯用慎,恐為己患,遺慎七屬甲,〔遺,唯季翻。
周禮:函人為甲,犀甲七屬。
鄭注雲:屬,讀如灌注之注,謂上旅、下旅劄屬之數凡七也〕詐為複書,墜之境上,上聞之,遣中使即軍中斬慎,臯為之論雪;〔臯為,于僞翻。
〕未報。
會江賊三千餘衆入寇,〔江賊,江中群盜也。
自湖口入寇江南西道。
〕臯遣慎擊賊自贖;慎擊破之,斬首數百級而還,由是得免。
32盧杞秉政,知上必更立相,〔相,息亮翻。
〕恐其分己權,乘間薦吏部侍郎關播儒厚,可以鎮風俗;〔間,古苋翻。
〕丙辰,以播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考異曰:舊播傳曰:「播為吏部侍郎,轉刑部尚書。
十月,拜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今實錄自吏部侍郎為相,與傳不同。
疑傳誤。
明年罷相,乃改刑部尚書。
〕政事皆決于杞,播但斂衽無所可否。
上嘗從容與宰相論事,播意有所不可,起立欲言,杞目之而止。
還至中書,杞謂播曰:「以足下端悫少言,故相引至此,向者柰何發口欲言邪!」播自是不複敢言。
〔從,千容翻。
少,詩沼翻。
複,扶又翻。
〕 33戊辰,遣都官員外郎樊澤〔【章:十二行本「樊」上有「河中」二字;乙十一行本同。
】〕使于吐蕃,告以結盟之期。
34丙子,肅王詳薨。
〔詳,皇子也。
〕 35十一月,己卯朔,加淮南節度使陳少遊同卒章事。
36田悅德朱滔之救,與王武俊議奉滔為主,稱臣事之,滔不可,曰:「惬山之捷,皆大夫、二兄之力,〔二兄,謂王武俊也。
武俊,第二。
〕滔何敢獨居尊位!」于是幽州判官李子千、恒冀判官鄭濡等〔考異曰:舊傳作「李子矣、鄭儒」,今從燕南記。
〕共議:「請與郓州李大夫為四國,〔郓州李大夫,謂李納也。
〕俱稱王而不改年号,如昔諸侯奉周家正朔。
築壇同盟,有不如約者,衆共伐之。
不然,豈得常為叛臣,茫然無主,用兵既無名,有功無官爵為賞,使将吏何所依歸乎!」滔等皆以為然。
滔乃自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仍請李納稱齊王。
是日,滔等築壇于軍中,告天而受之。
〔考異曰:實錄十一月末雲:「是月朱滔僭稱大冀王。
」燕南記雲:「十月十一日,于下營處各築壇場,設儀注,告天,稽首稱名,同日僞立為王。
」舊本紀、朱滔、王武俊傳皆雲十一月,而無日。
惟田悅傳雲,「十一月一日」。
今從之。
〕滔為盟主,稱孤;武俊、悅、納稱寡人。
所居堂日殿,處分日令,〔處,昌呂翻。
分,扶問翻。
令,力定翻。
〕群下上書日箋。
妻日妃,長子日世子。
各以其所治州為府,置留守兼元帥,以軍政委之;又置東西曹,視中書、門下省;左右内史,視侍中、中書令;餘官皆仿天朝而易其名。
武俊以孟華為司禮尚書,華竟不受,嘔血死;〔上,時掌翻。
長,知丈翻。
守,式又翻。
帥,所類翻。
司禮尚書,視天朝禮部尚書。
朝,直遙翻。
〕以兵馬使衛常甯為内史監,〔彼所謂内史監,當位于左、右内史之上。
使,疏吏翻。
〕委以軍事。
常甯謀殺武俊,武俊腰斬之。
武俊遣其将張終葵寇趙州,康日知擊斬之。
〔将,即亮翻。
〕 李希烈帥所部三萬徒鎮許州,遣所親詣李納,與謀共襲汴州;〔帥,讀曰率。
汴,皮變翻。
九域志:許州,東至汴州二百一十五裡。
〕遣使告李勉,雲已兼領淄青,欲假道之官。
勉為之治橋、具馔以待之,〔為,于僞翻。
淄,莊持翻。
治,直之翻。
馔,雛戀翻,又雛晥翻。
〕而嚴為之備。
希烈竟不至,又密與朱滔等交通,納亦數遣遊兵渡汴以迎希烈。
〔數,所角翻。
〕由是東南轉輸者皆不敢由汴渠,自蔡水而上。
〔蔡河,古之琵琶溝,在浚儀縣。
杜佑曰:漢運路,出浚儀十裡,路入琵琶溝,至陳州而合。
宋白曰:建中初,杜佑改漕路,自浚儀西十裡路,其南涯引流入琵琶溝,經蔡河,至陳州合颍,是秦、漢故道。
自隋開汴河,利涉揚、楚,故官漕不複由此道,佑始開之。
上,時掌翻。
〕 37十二月,丁醜,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
時朱滔等與官軍相拒累月,官軍有度支饋糧,諸道益兵,而滔與王武俊孤軍深入,專仰給于田悅,〔度,徒洛翻。
仰,牛向翻。
〕客主日益困弊。
〔客,謂滔、武俊之軍;主,謂田悅。
〕聞李希烈軍勢甚盛,頗怨望,乃相與謀遣使詣許州,勸希烈稱帝,希烈由是自稱天下都元帥。
〔使,疏吏翻。
帥,所類翻。
〕 38司天少監徐承嗣請更造建中正元曆;從之。
〔幹元元年,改太史局為司天台,以令為監,正三品,少監,正四品上,掌察天文、稽曆數,凡日月星辰風雲氣色之異,率其屬占之。
肅宗時,韓颍損益大衍曆為至德曆。
寶應元年,代宗以至德曆不與天合,诏司天台官屬郭獻之等複用麟德元紀,更立歲差,增損遲疾交會及五星差數,以寫大衍術,曰五紀曆。
至是,五紀曆氣朔加時稍後天,推測星度與大衍差率頗異,乃诏承嗣等雜麟德、大衍庂旨治新曆,名建中正元曆。
少,始照翻。
嗣,祥吏翻。
更,工衡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