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七

關燈
李瑤帥衆降于馬燧。

    〔齧,魚結翻。

    帥,讀曰率。

    降,戶江翻。

    〕悅收族其家,令奇慢罵而死。

    瑤父再春以博州降,悅從兄昂以洺州降,〔從,才用翻。

    洺,音名。

    〕王光進以長橋降。

    悅入城旬餘日,馬燧等諸軍始至城下,攻之,不克。

     3仄寅,李惟嶽遣兵與孟佑守束鹿,〔東鹿,本鹿城縣。

    安祿山反,玄宗改縣為東鹿以厭之,屬深州。

    九域志:在州西四十五裡。

    宋白曰:東鹿縣,本漢西梁縣地,今縣南六十裡有西梁故城尚存。

    〕朱滔、張孝忠攻拔之,進圍深州。

    惟嶽憂懼,掌書記邵真複遻惟嶽,密為表,先遣弟惟簡入朝;〔複,扶又翻。

    說,式芮翻。

    朝,直遙翻。

    〕然後誅諸将之不從命者,身自入朝,使妻父冀州刺史鄭诜權知節度事,以待朝命。

    惟簡既行,孟佑知其謀,密遣告田悅。

    悅大怒,使衙官扈岌往見惟嶽,讓之曰:「尚書舉兵,正為大夫求旌節耳,〔事始見上卷二年。

    岌,魚及翻。

    尚,辰羊翻。

    為,于僞翻;下非為、相為同。

    〕非為己也。

    今大夫乃信邵真之言,遣弟奉表,悉以反逆之罪歸尚書,自求雪身,尚書何負于大夫而至此邪!〔尚,辰羊翻。

    邪,音耶。

    〕若相為斬邵真,則相待如初;不然,當與大夫絕矣。

    」判官畢華言于惟嶽曰:「田尚書以大夫之故陷身重圍,〔為,于季翻。

    重,直龍翻。

    〕大夫一旦負之,不義甚矣。

    且魏博、淄青兵強食富,足抗天下,事未可知,柰何遽為二三之計乎!」惟嶽素怯,不能守前計,乃引邵真,對扈岌斬之;〔淄,莊持翻。

    岌,魚及翻。

    〕發成德兵萬人,與孟佑俱圍束鹿。

    丙寅,朱滔、張孝忠與戰于束鹿城下,惟嶽大敗,燒營而遁。

    〔考異曰:實錄及舊惟嶽傳止言惟嶽一敗。

    按滔傳曰:「滔與孝忠征之,大破惟嶽于東鹿。

    滔命偏師守東鹿,進圍深州。

    惟嶽乃統萬餘衆及田悅援兵圍東鹿。

    惟嶽将王武俊以騎三千方陳橫進。

    滔缋帛為狻猊象,使猛士百人蒙之,鼓噪奮馳,賊馬驚亂,随擊,大破之,惟嶽焚營而遁。

    」據此,則是惟嶽再敗也。

    燕南記,孟佑先敗,惟嶽又敗。

    與滔傳相應,今從之。

    〕 兵馬使王武俊為左右所構,惟嶽疑之,惜其才,未忍除也。

    束鹿之戰,使武俊為前鋒,私自謀曰:「我破朱滔,則惟嶽軍勢大振,歸,殺我必矣。

    」故戰不甚力而敗。

     朱滔欲乘勝攻恒州,〔使,疏吏翻。

    恒,戶登翻。

    〕張孝忠引軍西北,軍于義豐。

    〔義豐縣,屬定州。

    〕滔大驚,孝忠将佐皆怪之,孝忠曰:「恒州宿将尚多,未易可輕。

    〔将,即亮翻。

    易,以鼓翻。

    〕迫之則并力死鬬,緩之則自相圖。

    諸君第觀之,吾軍義豐,坐待惟嶽之殄滅耳。

    且朱司徒言大而識淺,可與共始,難與共終也!」〔朱滔後卒如張孝忠所料。

    〕于是滔亦屯束鹿,不敢進。

     惟嶽将康日知以趙州歸國,惟嶽益疑王武俊,武俊甚懼。

    或謂惟嶽曰:「先相公委腹心于武俊,〔先相公,謂李寶臣。

    相,息亮翻。

    〕使之輔佐大夫,又有骨肉之親。

    〔謂武俊子士真婿于李氏。

    〕武俊勇冠三軍,今危難之際,複猜阻;若無武俊,欲使誰為大夫卻敵乎!」〔冠,古玩翻。

    難,乃旦翻。

    複,扶又翻。

    為,于僞翻。

    〕惟嶽以為然,乃使步軍使衛常甯與武俊共擊趙州,又使王士真将兵宿府中以自衛。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 4癸未,蜀王遂更名。

    〔更,工衡翻。

    〕 5淮南節度使陳少遊拔海、密二州,李納複攻陷之。

    〔使,疏吏翻。

    少,始照翻。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下不複同。

    〕 6王武俊既出恒州,謂衛常甯曰:「武俊今幸出虎口,不複歸矣!當北歸張尚書。

    」〔恒,戶登翻。

    尚,辰羊翻。

    張尚書,謂張孝忠也。

    〕常甯曰:「大夫暗弱,信任左右,觀其勢終為朱滔所滅。

    今天子有诏,得大夫首者,以其官爵與之,中丞素為衆所服,與其出亡,曷若倒戈以取大夫,轉禍為福,特反掌耳;事苟不捷,歸張尚書,未晚也。

    」,武俊深以為然。

    會惟嶽使要藉謝遵至趙州城下,〔要藉官,亦唐時節度行前之職。

    中宗景雲二年,解琬為朔方大總管,分遣随軍要藉官河陽丞張冠宗、肥鄉令韋景駿、普安令于處忠校料三城兵募。

    則唐邊鎮有要藉官尚矣。

    又據新書忠義傳,朱泚統幽州行營,為冱原、鳳翔節度使,诏蔡廷玉以大理少卿為司馬,朱體微為要藉。

    則要藉,乃節度使之腹心也。

    朱滔、王武俊之相王,改要藉官曰承令。

    〕武俊引遵同謀取惟嶽;遵還,密告王士真。

    閏月,甲辰,武俊、常甯自趙州引兵還襲惟嶽;〔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遵與士真矯惟嶽命,啟城門内之。

    黎明,武俊帥數百騎突入府門;〔帥,讀曰率。

    騎,奇寄翻。

    〕士真應之于内,殺十餘人。

    武俊令曰:「大夫叛逆,将士歸順,敢違拒者族!」衆莫敢動。

    遂執惟嶽,收鄭诜、畢華、王它奴等,皆殺之。

    〔令,力定翻。

    诜,疏臻翻。

    〕武俊以惟嶽舊使之子,〔李寶臣已死,故曰舊使。

    使,疏吏翻。

    〕欲生送之長安。

    常甯曰:「彼見天子,将複以叛逆之罪歸咎于中丞。

    」〔複,扶又翻;下複榷同,又音如字。

    中丞,謂王武俊。

    〕乃缢殺之,〔缢,于賜翻,又于計翻。

    〕傳首京師。

    〔卒如谷從政之言。

    代宗廣德元年,李寶臣帥成德,凡二世、十九人而滅。

    〕深州刺史楊榮國,惟嶽姊夫也,降于朱滔;滔使複其位。

    〔姊,蔣兕翻。

    降,戶江翻。

    〕 7複榷天下酒,惟西京不榷。

    〔罷榷酒見二百二十五卷大曆十四年七月。

    榷,古嶽翻。

    〕 8二月,戊午,李惟嶽所署定州刺史楊政義降。

    時河北略定,惟魏州未下;河南諸軍攻李納于濮州,〔濮,博木翻。

    濮州,治鄄城縣。

    〕納勢日蹙。

    朝廷謂天下不日可平;甲子,以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朝,直遙翻。

    使,疏吏翻。

    〕王武俊為恒冀都團練觀察使,康日知為深趙都團練觀察使,以德、棣二州隸朱滔,令還鎮。

    滔固請深州,不許,由是怨望,留屯深州。

    〔朱滔讨李惟嶽,再戰再勝,及瓜分成德巡屬以賞降将,尺寸之地,滔不預焉;又欲使之取德、棣,此左氏所以知桓王之失鄭也!〕王武俊素輕張孝忠,自以手誅李惟嶽,功在康日知上,而孝忠為節度使,己與康日知俱為都團練使,又失趙、定二州,亦不悅。

    又诏以糧三千石給朱滔,馬五百匹給馬燧。

    武俊以為朝廷不欲使故人為節度使,〔王武俊,恒州舊将,故雲然。

    〕魏博既下,必取恒冀,故分其糧馬以弱之,疑,未肯奉诏。

     田悅聞之,遣判官王侑、許士則間道至深州,說朱滔曰:「司徒奉诏讨李惟嶽,旬朔之間,拔束鹿,下深州,惟嶽勢慂,〔間,古苋翻。

    說,式芮翻;下說王、人說同。

    慂,與蹙同。

    故王大夫因司徒勝勢,得以枭惟惟嶽之首,此皆司徒之功也。

    又天子明下诏書,〔枭,堅堯翻。

    下,遐嫁翻。

    〕令司徒得惟嶽城邑,皆隸本鎮;今乃割深州以與日知,是自棄其信也。

    且今上志欲掃清河朔,不使藩鎮承襲,将悉以文臣代武臣,魏亡,則燕、趙為之次矣;〔令,力丁翻。

    燕,因虔翻。

    〕若魏存,則燕、趙無患。

    然則司徒果有意矜魏博之危而救之,非徒得存亡繼絕之義,亦子孫萬世之利也。

    」〔同舟遇風,則胡、越可使相救。

    是以善用兵者,必先離其交。

    〕又許以貝州賂滔。

    〔貝州,魏博巡屬。

    〕滔素有異志,聞之,大喜,即遣王侑歸報魏州,使将士知有外援,各自堅。

    又遣判官王郅〔将,即亮翻。

    考異曰:舊傳「王郅」作「王郢」,今從燕南記。

    〕與許士則俱詣恒州,說王武俊曰:「大夫出萬死之計,誅逆首,拔亂根,〔謂誅李惟嶽也。

    〕康日知不出趙州,豈得與大夫同日論功!而朝廷褒賞略同,誰不為大夫憤邑者!〔朝,直遙翻。

    為,于僞翻。

    〕今又聞有诏支糧馬與鄰道,朝廷之意,蓋以大夫善戰,〔【章:十二行本「戰」下有「無敵」二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恐為後患,先欲貧弱軍府,俟平魏之日,使馬仆射北首,〔射,寅謝翻。

    馬仆射,謂馬燧,時攻魏州。

    首,式又翻。

    〕朱司徒南南向,共相滅耳。

    朱司徒亦不敢自保,使郅等效愚計,欲與大夫共救田尚書而存之。

    〔尚,辰羊翻。

    田悅拒命,宜削官,而當時猶稱其朝銜,可以見朝命之重。

    〕大夫自留糧馬以供軍;朱司徒不欲以深州與康日知,願以與大夫,請早定刺史以守之。

    三鎮連兵,〔此三鎮,謂範陽、恒冀、魏博。

    〕若耳目手足之相救,則他日永無患矣!」武俊亦喜,許諾,〔利害同,故說之易入。

    〕即遣判官王巨源使于滔,〔使,疏吏翻。

    〕且令知深州事,〔令,力丁翻。

    〕相與刻日舉兵南向。

    滔又遣人說張孝忠,孝忠不從。

    〔說,式芮翻。

    〕 9宣武節度使劉洽攻李納于濮州,克其外城。

    納于城上涕泣求自新,李勉又遣人說之,癸卯,納遣其判官房說以其母弟經及子成務入見。

    〔說,式芮翻。

    見,賢遍翻。

    房說,讀曰悅。

    通鑒本文作「癸卯」,然自上文二月戊午推至下文三月乙未,其間不容有癸卯,當作「己卯」。

    〕會中使宋鳳朝稱納勢窮蹙,不可舍,上乃囚說等于禁中,納遂歸郓州,複與田悅等合。

    〔使,疏吏翻。

    朝,直遙翻。

    郓,音運。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朝廷以納勢未衰,三月,乙未,始以徐州刺史李洧兼徐、海、沂都團練觀察使,海、沂已為納所據,洧竟無所得。

    〔洧,于軌翻。

    史言帝銳意削平藩鎮,而不能應機撫接,以自遺患。

    〕 李納之初反也,其所署德州刺史李西華備守甚嚴,都虞候李士真密毀西華于納,納召西華還府,以士真代之。

    士真又以詐召棣州刺史李長卿,長卿過德州,士真劫之,與同歸國。

    夏,四月,戊午,以士真、長卿為二州刺史。

    〔德州治安德縣,棣州治厭次縣,本皆淄青巡屬,今皆歸國。

    棣,大計翻。

    長,知丈翻。

    考異曰:燕南記雲:「授士真德、棣兩州觀察團練使。

    」今從實錄。

    〕士真求援于朱滔,滔已有異志,遣大将李濟時将三千人聲言助士真守德州,且召士真詣深州議軍事,至則留之,使濟時領州事。

    〔将,即亮翻;時将音同上,又音如字。

    德宗以德、棣與朱滔,滔卒以詐力得之,不知又以為王武俊之資也。

    〕 10庚申,吐蕃歸向日所俘掠兵民八百人。

    〔自吐蕃陷河、隴,入京師,俘掠唐人,可以數計邪!德宗先歸所俘者以懷之,其歸向日所俘者,八百人而已。

    狼子野心,姑以此報塞中國,其志果如何哉!觀異日平涼劫盟之事可見也。

    吐,從暾入聲。

    〕 11上遣中使發盧龍、恒冀、易定兵萬人〔盧龍,朱滔;恒冀,王武俊;易定,張孝忠。

    使,疏吏翻。

    恒,戶登翻。

    〕詣魏州讨田悅。

    王武俊不受诏,執使者送朱滔,滔言于衆曰:「将士有功者,吾奏求官勳,皆不遂;〔将,即亮翻。

    唐制,官有品,勳有級。

    〕今欲與諸君敕裝〔敕,與饬同。

    饬,治也。

    〕共趨魏州,〔趨,逡谕翻。

    〕擊破馬燧以取溫飽,何如﹖皆不應。

    三問,乃曰:「幽州之人,自安、史之反,從而南者無一人得還,今」其遺人痛入骨髓。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髓,息委翻。

    〕況太尉、司徒皆受國寵榮,〔太尉,謂滔兄泚。

    〕将士亦各蒙官勳,誠且願保目前,不敢複有僥冀。

    」〔複,扶又翻;下俊複同。

    〕滔默然而罷。

    乃誅大将數十人,厚撫循其士卒。

     康日知聞其謀,以告馬燧,燧以聞。

    上以魏州未下,王武俊複叛,力未能制滔,壬戌,賜滔爵通義郡王,冀以安之。

    〔眉州通義郡。

    〕滔反謀益其,分兵營于趙州以逼康日知,〔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趙州,治平棘縣。

    〕以深州授王巨源,〔朱滔如前約,以結王武俊。

    〕武俊以其子士真為恒、冀、深三州留後,将兵圍趙州。

    〔恒,戶登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 涿州刺史劉怦〔【章:十二行本「怦」下有「與滔同縣人,其母,滔之姑也,滔使知幽州留後」十八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代宗大曆四年,朱希彩表分幽州之範陽、歸義、固安置涿州,治範陽縣,距幽州一百二十裡。

    涿,竹角翻。

    怦,普耕翻。

    〕聞滔欲救田悅,以書谏之曰:「今昌平故裡,朝廷改為太尉鄉、司徒裡,此亦丈夫不朽之名也。

    〔朝,直遙翻。

    朱泚、朱滔本昌平人,朝廷以其官名其鄉裡,以寵其兄弟之功。

    〕但以忠順自持,則事無不濟。

    竊思近日務大樂戰,〔樂,音洛。

    〕不顧成敗而家滅身屠者,安、史是也。

    怦忝密親,默而無告,是負重知。

    惟司徒圖之,無贻後悔。

    」滔雖不用其言,亦嘉其盡忠,卒無疑貳。

     滔将起兵,恐張孝忠為後患,複遣牙官蔡雄往說之。

    孝忠曰:「昔者司徒發幽州,遣人語孝忠曰:〔卒,子恤翻。

    複,扶又翻。

    說,式芮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