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為周曾等圖希烈不克而死張本。
〕 15初,蕭嵩家廟臨曲江,玄宗以娛遊之地,非神靈所宅,命徙之。
楊炎為相,惡京兆尹嚴郢,〔相,息亮翻。
惡,烏路翻。
〕左遷大理卿;盧杞欲陷炎,引郢為禦史大夫。
先是,炎将營家廟,〔先,悉薦翻。
〕有宅在東都,憑河南尹趙惠伯賣之,惠伯買以為官廨,郢按之,以為有羨利。
〔羨,于線翻。
〕杞召大理正田晉議法,〔唐志:大理正,從五品下,掌議獄,正科條,凡丞斷罪不當,則以法正之。
〕晉以為:「律,監臨官市買有羨利,以乞取論,當奪官。
」杞怒,〔監,古銜翻;下同。
〕貶晉衡州司馬。
〔衡州,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裡。
田晉自朝士貶衡州司馬。
〕更召他吏議法,〔更,工衡翻。
〕以為:「監主自盜,罪當绫。
」炎廟正直蕭嵩廟地,杞因谮炎,雲「茲地有王氣,〔王,于沉翻。
〕故玄宗令嵩徙之;炎有異志,故于其地建廟。
」冬,十月,乙未,炎自左仆射貶崖州司馬;〔令,力丁翻。
射,寅謝翻。
舊志:崖州,至京師七千四百六十裡。
〕未〔【章:十二行本「未」上有「遣中使護送」五字;乙十一行本同。
】〕至崖州百裡,缢殺之。
惠伯自河中尹貶費州多田尉;〔費州,漢牂柯郡,隋黔安郡涪川縣地,貞觀四年,分思州之涪川、扶陽二縣,置費州。
多田縣,武德四年,務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墾田盈畛,故以多田為名。
貞觀四年,改費州為思州,幹元元年,複為費州;京師南四千七百裡,至東都四千九百裡;因州界費水為名。
「河中尹」,當作「河南尹」。
〕尋亦殺之。
16辛醜,冊太子妃蕭氏。
17癸卯,祫太廟。
先是,太祖既正東向之位,獻、懿二祖皆藏西夾室,不飨;至是,複奉獻祖東向而飨之。
〔先,悉薦翻。
複,扶又翻。
獻祖宣皇帝熙,太祖之祖也。
懿祖光皇帝天賜,太祖之父也。
太祖景皇帝虎,始封于唐者也。
唐初,飨四廟,宣、光二帝、太祖、世祖也。
貞觀九年,祔高祖于太廟。
朱子奢請準禮,立七廟,三昭三穆各置神主,太祖依晉、宋已來故事,虛其位,待遞遷,方處之東向位。
于是始祔弘農府君重耳及高祖為六室,虛太祖之位而行禘祫。
至二十三年,太宗祔廟,遷弘農府君,乃藏于西夾室。
文明元年,高宗祔廟,始遷宣皇帝于西夾室。
至開元十年,玄宗特立九廟,于是追尊宣皇帝獻祖,複列于室,光皇帝為懿祖,以備九室,禘祫猶虛太祖之位。
祝文于三祖不稱臣,明全廟數而已。
至德三載克複後,新作九室神主,遂不作弘農府君神主,明禘祫不及故也。
至寶應二年,祔玄宗、肅宗于廟,遷獻、懿二祖于西夾室,始以太祖當東向位。
至是年,将祫飨,禮儀使顔真卿奏:「合出獻、懿二祖行事,其布位次第及東向之位,請準東晉蔡谟議為定。
」遂以獻祖當東向,懿祖于昭位南向,太祖于穆位北向。
左昭右穆,陳列行事。
〕 18徐州刺史李洧,正己之從父兄也。
李納寇宋州,彭城令太原白季庚說洧舉州歸國;〔洧,于軌翻。
從,才用翻。
說,式芮翻。
〕洧從之,遣攝巡官崔程奉表詣阙,且使口奏,并白宰相,以「徐州不能獨抗納,乞領徐、海、沂三州觀察使,況海、沂二州,今皆為納有。
洧與刺史王涉、馬萬通素有約,〔使,疏吏翻。
考異曰:此據舊傳也。
實錄,萬通以密州阪,蓋自沂移密。
〕苟得朝廷诏書,必能成功。
」程自外來,〔言自外方來。
〕以為宰相一也,先白張镒,镒以告盧杞。
杞怒其不先白己,不從其請。
〔相,息亮翻。
镒戍質翻。
〕戊申,加洧禦史大夫,充招谕使。
19十一月,戊午,以永樂公主适檢校比部郎中田華,上不欲先志故也。
〔永樂公主許降田華,見二百二十五卷代宗大曆九年。
樂,音洛。
〕 20蜀王傀〔【嚴:「傀」改「遂」,】〕更名遂。
〔【嚴:「遂」改「」。
】傀,苦猥翻。
更,工衡翻。
〕 21辛酉,宣武節度使劉洽,神策都知兵馬使曲環,滑州刺史襄平李澄,朔方大将唐朝臣,大破淄青、魏博之兵于徐州。
〔按新書李澄傳:澄,遼東襄平人。
唐自高宗世,遼東之地已棄而不有,李澄時以本貫在遼東襄平耳。
朝,直遙翻。
淄,莊持翻。
〕 先是,李納遣其将王溫會魏博将信都崇慶〔先,悉薦翻。
将,即亮翻。
信都,複姓。
〕共攻徐州,李洧遣牙官溫人王智興詣阙告急。
〔溫,古縣,唐初,屬懷州,顯慶二年,度屬洛州。
〕智興善走,不五日而至。
〔舊志:徐州,京師東二千六百四裡。
〕上為之發朔方兵五千人,〔為,于僞翻。
〕以朝臣将之,〔朝,直遙翻。
将,直亮翻,又音如字。
〕與洽、環、澄共救之。
時朔方軍資裝不至,旗服弊惡,宣武人嗤之曰:「乞子能破賊乎!」朝臣以其言激怒士卒,且曰:「都統有令,〔嗤,醜之翻。
都統,謂李勉也。
統,他綜翻,俗音從上聲。
〕先破賊營者,營中物悉與之。
」士皆憤怒争奮。
崇慶、溫攻彭城,二旬不能下,請益兵于納;納遣其将石隐金将萬人助之,〔考異曰:實錄前作「隐金」,後作「隐全」。
今從其前。
〕與劉洽等相拒于七裡溝。
日向暮,洽引軍稍卻,朔方馬軍使楊朝晟言于唐朝臣曰:「公以步兵負山而陳,以待兩軍,我以騎兵伏于山曲,賊見懸軍勢孤,必搏之:我以伏兵絕其腰,必敗之。
」〔使,疏吏翻。
晟,成正翻。
陳,讀曰陣。
敗,補邁翻。
騎,奇寄翻。
〕朝臣從之。
崇慶等果将騎二千踰橋而西,追擊官軍,,伏兵發,橫擊之;崇慶等兵中斷,狼狽而返,阻橋以拒官軍。
其兵有争橋不得,涉水而渡者。
朝晟指之曰:「彼可涉,吾何為不涉!」遂涉水擊,據橋者皆走,崇慶等兵大潰;洽等乘之,斬首八千級,溺死過半。
朔方軍盡得其辎重,〔溺,奴狄翻。
重,直用翻。
〕旗服鮮華,乃謂宣武人曰:「乞子之功,孰與宋多﹖」〔宋,指宣武兵也。
時以宋、毫為宣武軍,劉洽自宋州刺史為宣武節度使,故雲然。
〕宣武人皆慚。
官軍乘勝逐北,至徐州城下,魏博、淄青軍解圍走,江、淮漕運始通。
〔淄,莊持翻。
漕,在到翻。
〕 22己已,诏削李惟嶽官爵;募所部降者,赦而賞之。
〔降,戶江翻。
〕 24十二月,李納密州刺史馬萬通乞降;丁酉,以為密州刺史。
〔宋白曰:密州居海,得禹貢嵎夷之地,春秋時為莒、魯之地。
州理,即魯之諸城也,漢為高密國,晉立東莞郡,後魏立膠州;隋改曰密州,取境中密水為名。
〕 25崔漢衡至吐蕃,〔崔漢衡使吐蕃,見上卷是年三月。
吐,從暾入聲。
〕贊普以敕書稱貢獻及賜,全以臣禮見處;〔處,昌呂翻。
〕又,雲州之西,當以賀蘭山為境,〔五代志,靈武弘靜縣有賀蘭山。
弘靜縣,唐改為保靜。
雲州,當作靈州,史誤也。
〕邀漢衡更請之。
丁未,漢衡遣判官與吐蕃使者入奏。
上為之改敕書、〔為,于僞翻。
〕境土,皆如其請。
〔關東、河北方用兵,不暇與吐蕃較也。
〕 26加馬燧魏博招讨使。
三年〔(壬戌、七八二) 1春,正月,河陽節度使李艽吊兵逼衛州,田悅守将任履虛詐降,既而複叛。
〔衛州,治汲,艽,居苞翻。
即亮翻。
任,音壬。
降,戶江翻。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 2馬燧等諸軍屯于漳濱。
田悅遣其将王光進築月城以守長橋,〔長橋,在漳水上。
月城,兩頭抱河,形如半月。
〕諸軍不得渡。
燧以鐵鎖連車數百,實以土囊,塞其下流,〔乘,繩證翻。
塞,悉則翻。
按新書,燧于長橋下流以土囊遏之。
〕水淺,諸軍涉渡。
時軍中乏糧,悅等深壁不戰。
燧命諸軍持十日糧,進屯倉口,與悅夾洹水而軍。
〔洹,于元翻。
洹水與漳水分流,又在漳水之東。
〕李抱真、李艽問曰:「糧少而深入,何也﹖」燧曰:「糧少則利速戰,今三鎮連兵不戰,〔三鎮,謂魏博、淄青、成德。
艽,居包翻。
少,始紹翻。
〕欲以老我師;我若分軍擊其左右,悅必救之,則我腹背受敵,戰必不利。
故進軍逼悅,所謂攻其所必救也。
〔兵法有是言。
〕彼苟出戰,必為諸君破之。
」〔為,于僞翻。
〕乃為三橋逾洹水,日往挑戰,〔挑,徒了翻。
〕悅不出。
燧令諸軍夜半起食,潛師循洹水直趨魏州,〔令,力正翻。
趨,逡喻翻。
〕令曰:「賊至,則止為陳。
」〔陳,讀曰陣;下結陳同。
〕留百騎擊鼓鳴角于營中,仍抱薪持火,俟諸軍畢發,則止鼓角匿其旁;俟悅軍畢渡,焚其橋。
軍行十裡所,悅聞之,帥淄青、成德步騎四萬踰橋掩其後,〔騎,奇寄翻。
帥,讀曰率。
〕乘風縱火,鼓噪而進。
〔噪,則竄翻。
〕燧按兵不動,先除其前草莽百步為戰場,結陳以待之,募勇士五千餘人為前列。
悅軍至,火止,氣衰,燧縱兵擊之,悅軍大敗。
神策、昭義、河陽軍小卻,〔神策,李晟軍。
昭義,李抱真軍。
河陽,李艽軍。
〕見河東軍捷,還鬬,又破之。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追奔至,三橋已焚,〔三橋,即在洹水上者。
〕悅軍亂,赴水溺死不可勝紀,斬首二萬餘級,捕虜三千餘人,屍相枕藉三十餘裡。
〔勝,音升。
枕,職任翻。
藉,慈夜翻。
考異曰:實錄:「閏月庚戌,馬燧等破田悅于洹水。
」按舊馬燧傳:洹水之戰,李惟嶽救兵與田悅兵猶連營相拒。
又燕南記:「惟嶽見悅在圍,故謀歸順。
」然則洹水戰必在惟嶽死前,實錄誤也。
燕南記又曰:「燧與抱真雖頻破悅,聞李納助軍到,乃駐軍候勢,畫必取之計,去悅軍三十裡下營,夜坐帳中,使心手人潛領悅兵及小将等五十餘人立帳外。
燧因矯與兵馬行官已下高語曰:『昨日所以頻破田悅兵馬者,蓋偶然之事,本亦不料有此勝也。
看悅兵雖敗,其将健,皆能死戰,亦天下之強敵矣。
今更得李納兵助,其勢不小。
我雖頻利,利則有鈍。
他日田悅更戰,大将必須審看便宜。
如悅直進,不可當鋒耳。
』悅帳外兵将往往共聞燧語,良久曰:『昨日陣上獲得田悅将健,所由領過!』既至,燧大罵曰:『田悅小賊,菽麥未分,敢肆猖狂,妄動兵馬。
你有何所解,與我相敵!汝皆不自由,被驅入陳,又何過也!今矜汝放去。
』兵等大歡叫,拜謝而去,具燧前後言見悅。
悅召大将喜而謂曰:『馬燧放言懼我,對人罵我,此可知矣,吾再戰必捷也。
』又恃李納助軍新到,乃引兵出洹水又陳。
燧先伏兵要處,佯不勝,引退。
悅使兵盡出逐燧,燧引至伏兵處,伏兵齊發,橫截悅軍兩段,與抱真縱兵擊之,大破悅軍三萬餘人。
」今從馬燧傳。
悅收餘兵千餘人走魏州。
〔走,音奏。
〕馬燧與李抱真不協,頓兵平邑浮圖。
〔【章:十二行本「圖」下有「遷延不進」四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據舊書田悅傳:平邑浮圖,在魏州南。
浮圖,佛寺也。
〕悅夜至南郭,〔魏州南郭也。
〕大将李長春閉關不内,以俟官軍,久之,天且明,長春乃開門内之。
悅殺長春,嬰城拒守。
城中士卒不滿數千,死者親戚,号哭滿街。
〔将,即亮翻。
号,戶刀翻。
〕悅憂懼,乃持佩刀,乘馬立府門外,悉集軍民,流涕言曰:「悅不肖,蒙淄青、成德二丈人保薦,嗣守伯父業,〔淄青李正己、成德李寶臣,田悅以丈人行事之。
伯父,田承嗣也。
淄,莊持翻。
嗣,祥吏翻。
〕今二丈人即世,其子不得承襲,悅不敢忘二丈人大恩,不量其力,〔量,音良。
〕辄拒朝命,喪敗至此,〔朝,直遙翻。
喪,息浪翻。
〕使士大夫肝腦塗地,皆悅之罪也。
悅有老母,不能自殺,願諸公以此刀斷悅首,持出城降馬仆射,〔斷,音短;下各斷同。
降,戶江翻。
馬仆射,謂馬燧。
射寅謝翻。
〕自取富貴,無為與悅俱死也!」因從馬上自投地。
将士争前抱持悅曰:「尚書舉兵徇義,非私己也。
一勝一負,兵家之常。
某輩累世受恩,何忍聞此!願奉尚書一戰,不勝則以死繼之。
」〔尚,辰羊翻。
〕悅曰:「諸公不以悅喪敗而棄之,悅雖死,敢忘厚意于地下!」乃與諸将各斷發,約為兄弟,誓同生死;出府庫所有及斂富民之财,得百餘萬,以賞士卒;衆心始定。
〔田悅善敗不亡,所謂盜亦有道。
〕複召貝州刺史邢曹俊,使之整部伍,繕守備,軍勢複振。
〔悅不用邢曹俊,見上卷上年。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 李納軍于濮陽,為河南軍所逼,奔還濮州,〔考異曰:時濮州治鄄城,别有濮陽縣。
按九域志,濮陽縣東至濮州九十裡。
濮,博木翻。
〕征援兵于魏州。
田悅遣軍使符璘将三百騎送之,〔使,疏吏翻。
璘,離珍翻。
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璘父令奇謂璘曰:「吾老矣,曆觀安、史輩叛亂者,今皆安在!田氏能久乎!汝因此棄逆從順,是汝揚父名于後世也。
」齧臂而别。
璘遂與其副
〕 15初,蕭嵩家廟臨曲江,玄宗以娛遊之地,非神靈所宅,命徙之。
楊炎為相,惡京兆尹嚴郢,〔相,息亮翻。
惡,烏路翻。
〕左遷大理卿;盧杞欲陷炎,引郢為禦史大夫。
先是,炎将營家廟,〔先,悉薦翻。
〕有宅在東都,憑河南尹趙惠伯賣之,惠伯買以為官廨,郢按之,以為有羨利。
〔羨,于線翻。
〕杞召大理正田晉議法,〔唐志:大理正,從五品下,掌議獄,正科條,凡丞斷罪不當,則以法正之。
〕晉以為:「律,監臨官市買有羨利,以乞取論,當奪官。
」杞怒,〔監,古銜翻;下同。
〕貶晉衡州司馬。
〔衡州,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裡。
田晉自朝士貶衡州司馬。
〕更召他吏議法,〔更,工衡翻。
〕以為:「監主自盜,罪當绫。
」炎廟正直蕭嵩廟地,杞因谮炎,雲「茲地有王氣,〔王,于沉翻。
〕故玄宗令嵩徙之;炎有異志,故于其地建廟。
」冬,十月,乙未,炎自左仆射貶崖州司馬;〔令,力丁翻。
射,寅謝翻。
舊志:崖州,至京師七千四百六十裡。
〕未〔【章:十二行本「未」上有「遣中使護送」五字;乙十一行本同。
】〕至崖州百裡,缢殺之。
惠伯自河中尹貶費州多田尉;〔費州,漢牂柯郡,隋黔安郡涪川縣地,貞觀四年,分思州之涪川、扶陽二縣,置費州。
多田縣,武德四年,務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墾田盈畛,故以多田為名。
貞觀四年,改費州為思州,幹元元年,複為費州;京師南四千七百裡,至東都四千九百裡;因州界費水為名。
「河中尹」,當作「河南尹」。
〕尋亦殺之。
16辛醜,冊太子妃蕭氏。
17癸卯,祫太廟。
先是,太祖既正東向之位,獻、懿二祖皆藏西夾室,不飨;至是,複奉獻祖東向而飨之。
〔先,悉薦翻。
複,扶又翻。
獻祖宣皇帝熙,太祖之祖也。
懿祖光皇帝天賜,太祖之父也。
太祖景皇帝虎,始封于唐者也。
唐初,飨四廟,宣、光二帝、太祖、世祖也。
貞觀九年,祔高祖于太廟。
朱子奢請準禮,立七廟,三昭三穆各置神主,太祖依晉、宋已來故事,虛其位,待遞遷,方處之東向位。
于是始祔弘農府君重耳及高祖為六室,虛太祖之位而行禘祫。
至二十三年,太宗祔廟,遷弘農府君,乃藏于西夾室。
文明元年,高宗祔廟,始遷宣皇帝于西夾室。
至開元十年,玄宗特立九廟,于是追尊宣皇帝獻祖,複列于室,光皇帝為懿祖,以備九室,禘祫猶虛太祖之位。
祝文于三祖不稱臣,明全廟數而已。
至德三載克複後,新作九室神主,遂不作弘農府君神主,明禘祫不及故也。
至寶應二年,祔玄宗、肅宗于廟,遷獻、懿二祖于西夾室,始以太祖當東向位。
至是年,将祫飨,禮儀使顔真卿奏:「合出獻、懿二祖行事,其布位次第及東向之位,請準東晉蔡谟議為定。
」遂以獻祖當東向,懿祖于昭位南向,太祖于穆位北向。
左昭右穆,陳列行事。
〕 18徐州刺史李洧,正己之從父兄也。
李納寇宋州,彭城令太原白季庚說洧舉州歸國;〔洧,于軌翻。
從,才用翻。
說,式芮翻。
〕洧從之,遣攝巡官崔程奉表詣阙,且使口奏,并白宰相,以「徐州不能獨抗納,乞領徐、海、沂三州觀察使,況海、沂二州,今皆為納有。
洧與刺史王涉、馬萬通素有約,〔使,疏吏翻。
考異曰:此據舊傳也。
實錄,萬通以密州阪,蓋自沂移密。
〕苟得朝廷诏書,必能成功。
」程自外來,〔言自外方來。
〕以為宰相一也,先白張镒,镒以告盧杞。
杞怒其不先白己,不從其請。
〔相,息亮翻。
镒戍質翻。
〕戊申,加洧禦史大夫,充招谕使。
19十一月,戊午,以永樂公主适檢校比部郎中田華,上不欲先志故也。
〔永樂公主許降田華,見二百二十五卷代宗大曆九年。
樂,音洛。
〕 20蜀王傀〔【嚴:「傀」改「遂」,】〕更名遂。
〔【嚴:「遂」改「」。
】傀,苦猥翻。
更,工衡翻。
〕 21辛酉,宣武節度使劉洽,神策都知兵馬使曲環,滑州刺史襄平李澄,朔方大将唐朝臣,大破淄青、魏博之兵于徐州。
〔按新書李澄傳:澄,遼東襄平人。
唐自高宗世,遼東之地已棄而不有,李澄時以本貫在遼東襄平耳。
朝,直遙翻。
淄,莊持翻。
〕 先是,李納遣其将王溫會魏博将信都崇慶〔先,悉薦翻。
将,即亮翻。
信都,複姓。
〕共攻徐州,李洧遣牙官溫人王智興詣阙告急。
〔溫,古縣,唐初,屬懷州,顯慶二年,度屬洛州。
〕智興善走,不五日而至。
〔舊志:徐州,京師東二千六百四裡。
〕上為之發朔方兵五千人,〔為,于僞翻。
〕以朝臣将之,〔朝,直遙翻。
将,直亮翻,又音如字。
〕與洽、環、澄共救之。
時朔方軍資裝不至,旗服弊惡,宣武人嗤之曰:「乞子能破賊乎!」朝臣以其言激怒士卒,且曰:「都統有令,〔嗤,醜之翻。
都統,謂李勉也。
統,他綜翻,俗音從上聲。
〕先破賊營者,營中物悉與之。
」士皆憤怒争奮。
崇慶、溫攻彭城,二旬不能下,請益兵于納;納遣其将石隐金将萬人助之,〔考異曰:實錄前作「隐金」,後作「隐全」。
今從其前。
〕與劉洽等相拒于七裡溝。
日向暮,洽引軍稍卻,朔方馬軍使楊朝晟言于唐朝臣曰:「公以步兵負山而陳,以待兩軍,我以騎兵伏于山曲,賊見懸軍勢孤,必搏之:我以伏兵絕其腰,必敗之。
」〔使,疏吏翻。
晟,成正翻。
陳,讀曰陣。
敗,補邁翻。
騎,奇寄翻。
〕朝臣從之。
崇慶等果将騎二千踰橋而西,追擊官軍,,伏兵發,橫擊之;崇慶等兵中斷,狼狽而返,阻橋以拒官軍。
其兵有争橋不得,涉水而渡者。
朝晟指之曰:「彼可涉,吾何為不涉!」遂涉水擊,據橋者皆走,崇慶等兵大潰;洽等乘之,斬首八千級,溺死過半。
朔方軍盡得其辎重,〔溺,奴狄翻。
重,直用翻。
〕旗服鮮華,乃謂宣武人曰:「乞子之功,孰與宋多﹖」〔宋,指宣武兵也。
時以宋、毫為宣武軍,劉洽自宋州刺史為宣武節度使,故雲然。
〕宣武人皆慚。
官軍乘勝逐北,至徐州城下,魏博、淄青軍解圍走,江、淮漕運始通。
〔淄,莊持翻。
漕,在到翻。
〕 22己已,诏削李惟嶽官爵;募所部降者,赦而賞之。
〔降,戶江翻。
〕 24十二月,李納密州刺史馬萬通乞降;丁酉,以為密州刺史。
〔宋白曰:密州居海,得禹貢嵎夷之地,春秋時為莒、魯之地。
州理,即魯之諸城也,漢為高密國,晉立東莞郡,後魏立膠州;隋改曰密州,取境中密水為名。
〕 25崔漢衡至吐蕃,〔崔漢衡使吐蕃,見上卷是年三月。
吐,從暾入聲。
〕贊普以敕書稱貢獻及賜,全以臣禮見處;〔處,昌呂翻。
〕又,雲州之西,當以賀蘭山為境,〔五代志,靈武弘靜縣有賀蘭山。
弘靜縣,唐改為保靜。
雲州,當作靈州,史誤也。
〕邀漢衡更請之。
丁未,漢衡遣判官與吐蕃使者入奏。
上為之改敕書、〔為,于僞翻。
〕境土,皆如其請。
〔關東、河北方用兵,不暇與吐蕃較也。
〕 26加馬燧魏博招讨使。
三年〔(壬戌、七八二) 1春,正月,河陽節度使李艽吊兵逼衛州,田悅守将任履虛詐降,既而複叛。
〔衛州,治汲,艽,居苞翻。
即亮翻。
任,音壬。
降,戶江翻。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 2馬燧等諸軍屯于漳濱。
田悅遣其将王光進築月城以守長橋,〔長橋,在漳水上。
月城,兩頭抱河,形如半月。
〕諸軍不得渡。
燧以鐵鎖連車數百,實以土囊,塞其下流,〔乘,繩證翻。
塞,悉則翻。
按新書,燧于長橋下流以土囊遏之。
〕水淺,諸軍涉渡。
時軍中乏糧,悅等深壁不戰。
燧命諸軍持十日糧,進屯倉口,與悅夾洹水而軍。
〔洹,于元翻。
洹水與漳水分流,又在漳水之東。
〕李抱真、李艽問曰:「糧少而深入,何也﹖」燧曰:「糧少則利速戰,今三鎮連兵不戰,〔三鎮,謂魏博、淄青、成德。
艽,居包翻。
少,始紹翻。
〕欲以老我師;我若分軍擊其左右,悅必救之,則我腹背受敵,戰必不利。
故進軍逼悅,所謂攻其所必救也。
〔兵法有是言。
〕彼苟出戰,必為諸君破之。
」〔為,于僞翻。
〕乃為三橋逾洹水,日往挑戰,〔挑,徒了翻。
〕悅不出。
燧令諸軍夜半起食,潛師循洹水直趨魏州,〔令,力正翻。
趨,逡喻翻。
〕令曰:「賊至,則止為陳。
」〔陳,讀曰陣;下結陳同。
〕留百騎擊鼓鳴角于營中,仍抱薪持火,俟諸軍畢發,則止鼓角匿其旁;俟悅軍畢渡,焚其橋。
軍行十裡所,悅聞之,帥淄青、成德步騎四萬踰橋掩其後,〔騎,奇寄翻。
帥,讀曰率。
〕乘風縱火,鼓噪而進。
〔噪,則竄翻。
〕燧按兵不動,先除其前草莽百步為戰場,結陳以待之,募勇士五千餘人為前列。
悅軍至,火止,氣衰,燧縱兵擊之,悅軍大敗。
神策、昭義、河陽軍小卻,〔神策,李晟軍。
昭義,李抱真軍。
河陽,李艽軍。
〕見河東軍捷,還鬬,又破之。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追奔至,三橋已焚,〔三橋,即在洹水上者。
〕悅軍亂,赴水溺死不可勝紀,斬首二萬餘級,捕虜三千餘人,屍相枕藉三十餘裡。
〔勝,音升。
枕,職任翻。
藉,慈夜翻。
考異曰:實錄:「閏月庚戌,馬燧等破田悅于洹水。
」按舊馬燧傳:洹水之戰,李惟嶽救兵與田悅兵猶連營相拒。
又燕南記:「惟嶽見悅在圍,故謀歸順。
」然則洹水戰必在惟嶽死前,實錄誤也。
燕南記又曰:「燧與抱真雖頻破悅,聞李納助軍到,乃駐軍候勢,畫必取之計,去悅軍三十裡下營,夜坐帳中,使心手人潛領悅兵及小将等五十餘人立帳外。
燧因矯與兵馬行官已下高語曰:『昨日所以頻破田悅兵馬者,蓋偶然之事,本亦不料有此勝也。
看悅兵雖敗,其将健,皆能死戰,亦天下之強敵矣。
今更得李納兵助,其勢不小。
我雖頻利,利則有鈍。
他日田悅更戰,大将必須審看便宜。
如悅直進,不可當鋒耳。
』悅帳外兵将往往共聞燧語,良久曰:『昨日陣上獲得田悅将健,所由領過!』既至,燧大罵曰:『田悅小賊,菽麥未分,敢肆猖狂,妄動兵馬。
你有何所解,與我相敵!汝皆不自由,被驅入陳,又何過也!今矜汝放去。
』兵等大歡叫,拜謝而去,具燧前後言見悅。
悅召大将喜而謂曰:『馬燧放言懼我,對人罵我,此可知矣,吾再戰必捷也。
』又恃李納助軍新到,乃引兵出洹水又陳。
燧先伏兵要處,佯不勝,引退。
悅使兵盡出逐燧,燧引至伏兵處,伏兵齊發,橫截悅軍兩段,與抱真縱兵擊之,大破悅軍三萬餘人。
」今從馬燧傳。
悅收餘兵千餘人走魏州。
〔走,音奏。
〕馬燧與李抱真不協,頓兵平邑浮圖。
〔【章:十二行本「圖」下有「遷延不進」四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據舊書田悅傳:平邑浮圖,在魏州南。
浮圖,佛寺也。
〕悅夜至南郭,〔魏州南郭也。
〕大将李長春閉關不内,以俟官軍,久之,天且明,長春乃開門内之。
悅殺長春,嬰城拒守。
城中士卒不滿數千,死者親戚,号哭滿街。
〔将,即亮翻。
号,戶刀翻。
〕悅憂懼,乃持佩刀,乘馬立府門外,悉集軍民,流涕言曰:「悅不肖,蒙淄青、成德二丈人保薦,嗣守伯父業,〔淄青李正己、成德李寶臣,田悅以丈人行事之。
伯父,田承嗣也。
淄,莊持翻。
嗣,祥吏翻。
〕今二丈人即世,其子不得承襲,悅不敢忘二丈人大恩,不量其力,〔量,音良。
〕辄拒朝命,喪敗至此,〔朝,直遙翻。
喪,息浪翻。
〕使士大夫肝腦塗地,皆悅之罪也。
悅有老母,不能自殺,願諸公以此刀斷悅首,持出城降馬仆射,〔斷,音短;下各斷同。
降,戶江翻。
馬仆射,謂馬燧。
射寅謝翻。
〕自取富貴,無為與悅俱死也!」因從馬上自投地。
将士争前抱持悅曰:「尚書舉兵徇義,非私己也。
一勝一負,兵家之常。
某輩累世受恩,何忍聞此!願奉尚書一戰,不勝則以死繼之。
」〔尚,辰羊翻。
〕悅曰:「諸公不以悅喪敗而棄之,悅雖死,敢忘厚意于地下!」乃與諸将各斷發,約為兄弟,誓同生死;出府庫所有及斂富民之财,得百餘萬,以賞士卒;衆心始定。
〔田悅善敗不亡,所謂盜亦有道。
〕複召貝州刺史邢曹俊,使之整部伍,繕守備,軍勢複振。
〔悅不用邢曹俊,見上卷上年。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 李納軍于濮陽,為河南軍所逼,奔還濮州,〔考異曰:時濮州治鄄城,别有濮陽縣。
按九域志,濮陽縣東至濮州九十裡。
濮,博木翻。
〕征援兵于魏州。
田悅遣軍使符璘将三百騎送之,〔使,疏吏翻。
璘,離珍翻。
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璘父令奇謂璘曰:「吾老矣,曆觀安、史輩叛亂者,今皆安在!田氏能久乎!汝因此棄逆從順,是汝揚父名于後世也。
」齧臂而别。
璘遂與其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