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六

關燈
翻。

    〕其弟欲複仇者,庸可數乎!又,相公與幽州有隙,〔謂李寶臣襲朱滔也。

    事見上卷代宗大曆之十年。

    〕朱滔兄弟常切齒于我,今天子必以為将;滔與吾擊柝相聞,〔左傳曰:魯擊柝聞于邾。

    謂接境也。

    〕計其聞命疾驅,若虎狼之得獸也,何以當之!〔是後李惟嶽禍敗,皆如谷從政所言。

    〕昔田承嗣從安、史父子同反,身經百戰,兇悍聞于天下,〔嗣,祥吏翻。

    悍,下罕翻,又戶旰翻。

    〕違诏舉兵,自謂無敵;及盧子期就擒,吳希光歸國,承嗣指天垂泣,身無所措。

    賴先相公按兵不進,且為之祈請,先帝寬仁,赦而不誅,〔事亦見上卷大曆十年。

    相,息亮翻。

    為,于僞翻。

    〕不然,田氏豈有種乎!況爾生長富貴,齒發尚少,不更艱危,〔種,章勇翻。

    長,知丈翻。

    少,詩照翻。

    更,工衡翻。

    〕乃信左右之言,欲效承嗣所為乎!為爾之計,不若辭謝将佐,使惟誠攝領軍府,身自入朝,乞留宿衛,因言惟誠且留攝事。

    恩命決于聖志;上必侻爾忠義,縱無大位,不失榮祿,永無憂矣。

    不然,大禍将〔【章:十二行本「将」下有「至悔之何」四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及。

    吾亦知爾素疏忌我,顧以舅甥之情,事急,不得不言耳!」惟嶽〔【章:十二行本「嶽」下有「及左右」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見其言切,益惡之。

    從政乃複歸,杜門稱病。

    〔将,即亮翻。

    朝,直遙翻。

    惡,烏路翻。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惟誠者,惟嶽之庶兄也,謙厚好書,得衆心,〔好,呼到翻。

    〕其母妹為李正己子婦。

    〔母妹者,惟誠同母之妹也。

    〕是日,惟嶽送惟誠于正己,正己使複姓張,遂仕淄青。

    惟嶽遣王他奴詣從政家,察其起居,〔将殺之,示之以意,使自引分。

    〔從政飲藥而卒;〔卒,子恤翻。

    〕且死,曰:「吾不憚死,哀張氏今族滅矣!」〔李寶臣本張忠志,故雲然。

    〕 劉文喜之死也,李正己、田悅等皆不自安;劉晏死,正己等益懼,〔劉文喜、劉晏死皆見上年。

    〕相謂曰「我輩罪惡,豈得與劉晏比乎!」〔李正己、田悅非面相告語也,使人傳言有此語。

    〕會汴州城隘,廣之,東方人訛言「上欲東封〔汴,皮變翻。

    隘,烏介翻。

    東封,非東封泰山之謂,蓋用左傳燭之武說「秦伯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之語。

    」故城汴州。

    」正己懼,發兵萬人屯曹州;〔曹州,李正己巡屬,與汴州接壤。

    〕田悅亦完聚為備,〔杜預曰:完聚者,完城郭,聚人民。

    〕與梁崇義、李惟嶽遙相應助,河南士民騷然驚駭。

     永平舊領汴、宋、滑、亳、陳、颍、泗七州,〔此平李靈耀後,永平軍所領巡屬也。

    按代宗大曆七年,賜滑亳軍号永平;十一年,平李靈耀,增領宋、泗二州,十四年,增領汴、颍二州,滑亳未賜軍号之前,已領陳州,共七州。

    〕丙子,分宋、亳、颍别為節度使,以宋州刺史劉洽為之;以泗州隸淮南;又以東都留守路嗣恭為懷.鄭.汝.陜四州、河陽三城節度使。

    〔使,疏吏翻。

    守,式又翻。

    嗣,祥吏翻。

    陜,失冉翻。

    〕旬日,又以永平節度使李勉都統洽、嗣恭二道,仍割鄭州隸之,選嘗為将者為諸州刺史,以備正己等。

    〔統,他綜翻,俗又讀如字。

    将,即亮翻。

    〕 2初,高力士有養女嫠居東京,〔嫠,裡之翻。

    無夫為嫠。

    〕頗能言宮中事,女官李真一意其為沈太後,詣使者具言其狀。

    〔去年遣使求太後。

    〕上聞之,驚喜。

    時沈氏故老已盡,無識太後者。

    上遣宦官、宮人往驗視之,年狀頗同,宦官、宮人不審識太後,皆言是。

    高氏辭稱實非太後,驗視者益疑之,強迎入上陽宮。

    〔強,其兩翻;下所強同。

    〕上發宮女百餘人,赍乘輿服禦物就上陽宮供奉。

    〔乘,繩證翻。

    輿,音于。

    〕左右誘谕百方,〔誘,音酉。

    〕高氏心動,乃自言是。

    驗視者走馬入奏,上大喜。

    二月,辛卯,上以偶日禦殿,群臣皆入賀。

    〔唐制:天子以隻日受朝賀,今喜于得太後,故以耦日禦殿而受賀。

    〕诏有司草儀奉迎。

    高氏弟承悅在長安,恐不言,久獲罪,遽自言本末。

    上命力士養孫樊景超往覆視,景超見高氏居内殿,以太後自處,〔處,昌呂翻。

    〕左右侍衛甚嚴。

    景超謂高氏曰:「姑何自置身于俎上!」〔謂将以詐僞伏罪,如置身俎上,以俟刀也。

    〕左右叱景超使下,景超抗聲曰:「有诏,太後詐僞,左右可下。

    」左右皆下殿。

    高氏乃曰:「吾為人所強,非己出也。

    」〔強,其兩翻。

    〕以牛車載還其家。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上恐後人不複敢言太後,皆不之罪,曰:「吾甯受百欺,庶幾得之。

    」〔複,扶又翻。

    幾,居依翻。

    〕自是四方稱得太後者數四,皆非是,而真太後竟不知所。

    〔之,往也。

    〕 3禦史中丞盧杞,奕之子也,〔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陷洛陽,李竏、盧奕死之。

    〕貌醜,色如藍,有口辯;上悅之,丁未,擢為大夫,〔擢為禦史大夫。

    〕領京畿觀察使。

    〔句。

    〕郭子儀每見賓客,姬妾不離側。

    杞嘗往問疾,子儀悉屏侍妾,獨隐幾待之。

    〔離,力智翻。

    屏,必郢翻。

    隐,于靳翻。

    〕或問其故,子儀曰:「杞貌陋而心險,婦人輩見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無類矣!」 楊炎既殺鄮晏,朝野側目,李正己累表請晏罪,譏斥朝廷。

    炎懼,遣腹心分詣諸道,以宣慰為名,實使之密谕節度使雲:「晏昔朋附奸邪,請立獨孤後,上自惡而殺之。

    」上聞而惡之,〔朝,直遙翻。

    度使,疏吏翻。

    惡,烏路翻。

    〕由是有誅炎之志,隐而未發。

    乙巳,遷炎為中書侍郎,擢盧杞為門下侍郎,并同平章事,不專任炎矣。

    杞蕞陋,無文學,〔蕞,徂外翻。

    〕炎輕之,多托疾不與會食;唐制:諸宰相,日會食于政事堂。

    〕杞亦恨之。

    杞陰狡,欲起勢立威,小不附者必欲置之死地,引太常博士裴延齡為集賢殿直學士,親任之。

    〔為盧杞以奸邪緻亂張本。

    然杞為建中厲階,人皆知之,其欠裴延齡以樹黨,其禍蔓延,迄于貞元之末年,人未知其罪也。

    故通鑒着言之。

    〕 4丙午,更汴宋軍曰宣武。

    〔按是時李勉以永平軍節度使鎮汴州,蓋以宋、亳、颍為宣武軍。

    當從新書方鎮表。

    更,工衡翻。

    〕 5振武節度使彭令芳苛虐,監軍劉惠光貪婪;〔婪,盧含翻。

    〕乙卯,軍士共殺之。

     6發京西防秋兵萬二千人戍關東。

    〔時吐蕃通和,西邊無警,而河南、北諸鎮連兵拒命,關東騷然,故抽京西防秋之兵以戍關東。

    〕上禦望春樓〔望春樓,在灞水之西,臨廣運潭。

    〕宴勞将士,〔勞,力到翻。

    将,即亮翻。

    神策軍士獨不飲,上使诘之,其将楊惠元對曰:「臣等發奉天,軍帥張巨濟戒之曰:『此行大建功名,凱還之日,相與為歡。

    』〔【章:十二行本「歡」下有「苟未捷勿飲酒」六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故不敢奉诏。

    」按建中元年,遺神策軍使張巨濟将禁兵助朱泚等讨劉文喜。

    蓋泾州既平,巨濟還屯奉天也。

    诘,去吉翻。

    帥,所類翻。

    還,音旋,又如字。

    〕及行,有司緣道設酒食,獨惠元所剖缾罂不發。

    〕罂,烏莖翻。

    〕上深歎美,賜書勞之。

    〔勞,力到翻。

    〕惠元,平州人也。

    〕平州,北平郡。

    〕 7三月,置冢州于郾城。

    〔魏收地形志:颍川郡曲陽縣有郾城。

    後齊置臨颍郡,隋廢郡,為郾城縣,唐屬蔡州。

    時分郾城、臨颍、陳州之冢水置冢州。

    冢,于巾翻。

    郾,于建翻。

    〕 8辛巳,以汾州刺史王翃為振武軍使、鎮北?綏?銀等州留後。

    〔翃,戶萌翻。

    〕 10梁崇義雖與李正己等連結,兵勢寡弱,禮數最恭。

    或勸其入朝,〔朝,直遙翻。

    〕崇義曰:「來公有大功于國,上元中為閹宦所讒,遷延稽命;〔稽,緩也。

    〕及代宗嗣位,不俟駕入朝,猶不免族誅。

    〔來公,謂來瑱,死于廣德元年,事見二百二十二卷。

    〕吾歲久釁積,何可往也!」淮甯節度使李希烈屢請讨之,〔方鎮表:大曆十四年,淮西節度使複治蔡州,賜号淮甯軍,事見上。

    〕崇義懼,益修武備,流人郭昔告崇義為變,〔郭昔以告崇義得流罪,史因稱流人以叙其事。

    〕崇義聞之,請罪,上為之杖昔,遠流之;〔為,于僞翻;下為陳同。

    〕使金部員外郎李舟詣襄州谕旨以安之。

    舟嘗奉使詣劉文喜,為陳禍福,文喜囚之,會帳下殺文喜以降,諸道跋扈者聞之,謂舟能覆城殺将。

    〔将,即亮翻。

    〕至襄州,崇義拒境不内,〔惡,烏路翻。

    複,扶又翻。

    拒境者,拒之于境上。

    〕上言「軍中疑懼,請易以他使。

    」〔上,時掌翻。

    〕時兩河諸鎮方猜阻,上欲示恩信以安之,夏,四月,庚寅,加崇義同平章事,妻子悉加封賞,賜以鐵券;遣禦史張着赍手诏征之,仍以其裨将蔺杲為鄧州刺史。

    〔裨,賓彌翻。

    鄧州,治穰縣。

    〕 11五月,丙寅,以軍興,增商稅為什一。

    〔楊炎定稅法,商賈三十稅一。

    今增之。

    〕 12田悅卒與李正己、李惟嶽定計,〔卒,子恤翻,終也,竟也。

    〕連兵拒命,遣兵馬使孟佑将步騎于千北助惟嶽。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騎,奇寄翻。

    〕薛嵩之死也,田承嗣盜據洺、相二州,〔事見上卷大曆十年。

    洺,音名。

    相,息亮翻。

    〕朝廷獨得邢、磁二州及臨洺縣。

    〔臨洺,漢之易陽縣地,屬趙國,晉屬廣平郡,後魏屬郡,後齊廢入襄國縣,置襄國郡,後周改置易陽縣,别置襄國縣,隋開皇之六年,改易陽為邯鄲,十年,改邯鄲為臨洺,屬武安郡,唐屬洺州。

    範成大北使錄:臨洺縣,東至洺州三十五裡。

    朝,直遙翻。

    磁,牆之翻。

    〕悅欲阻山為境,曰:「邢、磁如兩眼,在吾腹中,不可不取。

    」乃遣兵馬使康愔将八千中圍邢州,〔使,疏吏翻。

    愔,挹淫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别将楊朝光将五千人栅于邯鄲西北以斷昭義救兵,〔邯鄲縣,漢屬趙國,晉屬廣平郡,東魏廢,隋複置,屬武安郡,唐屬磁州。

    餘按隋開皇十年,既改邯鄲為臨洺,隋志不複言别置邯鄲。

    至唐志則臨洺縣屬洺州,邯鄲縣屬磁州,蓋邯鄲縣必複置于唐世,與臨洺各為一縣,史逸其置縣之歲月也。

    宋白曰:臨洺縣,漢易陽縣地,屬趙國,魏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魏省入邯鄲孝文于北中府城複置易陽縣,屬廣平郡,今理是也。

    隋開皇六年,改易陽為邯鄲縣,十年,移邯鄲堙陟鄉,在今邯鄲縣界,仍于北中府城置臨洺縣,北濱洺水為名。

    九域志:邯鄲縣在磁州東北七十裡。

    栅,測革翻。

    邯,音寒。

    鄲,音單。

    斷,音短。

    〕悅自将兵數萬圍臨洺;〔考異曰:馬燧傳:「悅自将兵三萬圍邢州,次臨洺。

    」燕南記:「悅自統馬步五千人應接。

    」今從悅傳。

    〕邢州刺史李共、〔嚴:【「共」改「洪」。

    】〕臨銘将張伾堅壁拒守。

    〔伾,音丕。

    〕 貝州刺史邢曹俊,田承嗣舊将也,老而有謀,悅寵信牙官扈崿而疏之,〔嗣,祥吏翻。

    将,即亮翻。

    崿,五各翻。

    〕及攻臨洺,召曹俊問計,曹俊曰:「兵法十圍五攻;〔此孫子兵法之言。

    〕尚書以逆犯順,勢更不侔。

    〔尚,辰羊翻。

    言以寡敵衆,勢已不侔,而以逆犯順,更不侔也。

    〕今頓兵堅城之下,糧竭卒盡,自亡之道也。

    不若置萬兵于崞口以遏西師,〔西師,謂澤潞、河東之師,自西山而下。

    崞,音郭。

    崞口,當西山之下,直相州之西。

    〕則,河北二十四州皆為尚書有矣。

    」〔河北二十四州,即玄宗所謂河朔二十四郡也。

    自至德改郡為州,安、史既平之後,河北又有分置之州。

    若以開元、天寶河北道采訪使所統大界言之,此時河北不止二十四州。

    邢曹飯之說,蓋因時俗傳習古語耳。

    〕諸将惡其異己.共毀之,悅不用其策。

    〔為田悅摧敗張本。

    惡烏路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