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事堂,〔政事堂,在東省,屬門下。
自中宗後,徙堂于中書省,則堂在右省也。
按裴炎傳:故事,宰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故長孫無忌為司空,房玄齡為仆射,魏征為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
至中宗時,裴炎為中書令,執政事筆,故徙政事堂于中書省。
載,祖亥翻,又音如字。
缙,音晉。
〕又收仲武及卓英倩等系獄。
命吏部尚書劉晏與禦史大夫李涵等鞫之,〔尚,辰羊翻。
〕問端皆出禁中,〔問端,猶今言問頭也。
〕仍遣中使诘以陰事,載、缙皆伏罪。
〔使,疏吏翻。
诘,去吉翻。
〕是日,先杖殺左衛将軍、知内侍省事董秀于禁中,乃賜載自盡于萬年縣。
載請主者:「願得快死!」主者曰:「相公須受少污辱,〔相,息亮翻。
少,詩沼翻。
〕勿怪!」乃脫穢聩塞其口而殺之。
〔聩,勿伐翻,足衣。
塞,悉則翻。
〕王缙初亦賜自盡,劉晏謂李涵等曰:「故事,重刑覆奏,況大臣乎!且法有首從,〔首,謂罪首。
從,謂從坐。
從,才用翻。
〕宜更禀進止。
」涵等從之。
上乃貶缙栝州刺史。
〔宋白曰:栝州,晉為永嘉郡,隋改處州,尋為栝州,因栝蒼山為名。
劉昫曰:京師東南四千二百七十八裡。
〕載妻王氏,忠嗣之女也,及子伯和、仲武、季能皆伏誅。
有司籍載家财,胡椒至八百石,〔嗣,祥吏翻。
本草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
徐表南中記曰:生南海諸國。
〕他物稱是。
〔稱,尺證翻。
〕 5夏,四月,壬午,以太常卿楊绾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衮為門下侍郎,并同平章事。
绾性清儉簡素,制下之日,朝野相賀。
郭子儀方宴客,聞之,減坐中聲樂五分之四。
〔朝,直遙翻。
坐,徂卧翻。
〕京兆尹黎幹,驺從甚盛,〔驺,仄尤翻。
從,才用翻。
〕即日省之,止存十騎。
中丞崔寬,第舍宏侈,亟毀撤之。
6癸未,貶使部侍郎楊炎、谏議大夫韓洄、包佶、〔佶,巨乙翻。
〕起居舍人韓會等,【章:十二行本「等」下有「十餘人」三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皆載黨也。
炎,鳳翔人。
載常引有文學才望者一人親厚之,異日欲以代己,故炎及于貶。
〔載,祖亥翻,又音如字。
〕洄,滉之弟。
會,南陽人也。
上初欲盡誅炎等,吳湊谏救百端,始貶官。
7丁酉,吐蕃寇黎、雅州;〔武後大足元年,以雅州之漢源、飛越,巂州之陽山,置黎州。
吐,從暾入聲。
〕西川節度使崔甯擊破之。
8元載以仕進者多樂京師,惡其逼己,〔樂,音洛。
惡,烏路翻。
〕乃制俸祿,厚外官而薄京官,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
楊绾、常衮奏京官俸太薄;〔貸,他代翻,又土得翻。
俸,扶用翻。
〕己酉,诏加京官奉,歲約十五萬六千餘缗。
〔唐會要:開元二十四年,敕百官料錢宜合為一色,都以月俸為名,各據本官,随月給付:一品三十千,二品二十四千,三品十七千,四品十一千,五品九千二百,六品五千三百,七品四千五十,八品二千四百七十五,九品一千九百一十七。
至大曆十二年,加京官俸:三師、三公、侍中、中書令每月各一百二十貫文,中書、門下侍郎月各一百貫文,東宮三太、左、右仆射各八十貫文,東宮三少各七十貫文,尚書、禦史大夫、太常卿各六十貫文,常侍、宗正卿、太子詹事、國子祭酒各五十貫文,左、右丞及諸司侍郎、給、舍、中丞、賓客、殿中、秘書監、司農等卿、将作等監各四十五貫文,太子二庶子、太常少卿各四十貫文,谏議、諸司少卿、少監各三十五貫文,國子司業、内侍、東宮三卿各三十貫文,郎中、侍禦史、司天監、少詹事、諸王傅、國子博士、谕德、中允、中舍、殿中、秘書、太常、宗正丞各二十五貫文,殿中侍禦史、著作郎、大理正、都水使者、總監、内常侍、内給事各二十貫文,員外郎、通事舍人、起居、王府長史各十八貫文,監察禦史、台主簿、補阙、王府司馬、司天少監、太子典内、太常博士、主簿、宗正主簿、門下錄事、中書主書各十五貫文,拾遺、司議、太子文學、秘書著作佐郎、國子、太學、四門、廣文博士、大理司直、詹事府丞及諸寺、監丞、谒者監、中書、門下主事各十二貫文,洗馬、贊善、諸寺、監主簿、詹事府司直各十貫文,評事八貫文,諸校正各六貫文,諸奉禦、九成總監、諸王咨議、友、諸陵令各六貫二百文,城門、符寶、國子助教、六局郎、王府掾屬、太常侍醫、文學、錄事參軍、主簿、記室、諸衛及六軍長史、兩市令、諸副總監、武庫署令、太公廟令各五貫三百文,太子通事舍人、東宮三寺丞、太學、廣文助教、内坊丞、諸直長、内寺伯、千牛衛及諸率府長史、諸陵丞、諸陵署、諸王府判司、司竹、溫泉監、尚書都事、都水及諸總監丞、司天台丞、太子侍醫、諸司上局署令、王府國令、苑四面副監、公主邑司令各四貫一百一十六文,國子、四門助教、律、醫學博士、協律郎、内谒者、諸衛、六軍左、右衛率府等衛佐、諸王府參軍、大農、都省、兵、吏、禮、房考功主事、春坊錄事、司竹副監、諸司中局署令、都水主簿、諸司上局署及監廟司丞、司天台靈台郎、保章、挈壺正、太常針醫及醫監、尚醫局司醫各二貫四百七十文,太祝、奉禮、省中諸行主事、門下典儀、禦史台、殿中、秘書、内侍省、春坊、詹事府主事、諸寺監、諸衛、六軍諸司錄事、諸司中局署丞及大理獄丞、諸司監作監事、諸率府錄事、殿中省醫佐、食醫、奉辇、司庫、司廪、奉乘、鴻胪寺掌客、司儀、太仆主乘、内坊典直、司天台司辰、司曆監、内侍省宮教博士、東宮三寺主簿、太常太樂、鼓吹丞、醫正、按摩、菷禁、蔔筮博士及針、醫、蔔助教、國子書、算博士及助教、諸王府國丞、尉、諸總監主簿各一貫九百一十七文。
武官:左右金吾大将軍各四十五貫文,六軍大将軍、左右金吾将軍各四十貫文,諸衛大将軍、六軍将軍各三十貫文,諸衛将軍各二十五貫文,諸衛及六軍中郎将、諸率府率、副率各一十貫五百六十七文,諸衛及六軍郎将、諸王府典軍副各九貫二百文,諸衛及六軍司陛、千牛及左右備身各五貫三百文,諸衛及六軍中侯、太子千牛各四貫一百六十六文,諸衛及六軍司戈、太子備身各二貫四百七十五文,諸衛及六軍執戟及長上各一貫九百一十七文。
京兆及諸府尹各八十貫文,少尹、兩縣令各五十貫文,奉先、昭應、醴泉等縣令、司錄各四十五貫文,畿令各四十貫文,判司、兩縣丞各三十五貫文,兩縣簿、尉、奉先等縣丞各三十貫文,奉先縣簿、尉、諸畿令各二十五貫文,畿簿、尉各二十貫文,參軍、文學博士、錄事各一十貫文。
應給百司正員文武官月料錢外,檢校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每月一百二十貫文;内侍省監,每月四十五貫文:每年約加一十五萬六千貫文。
〕 五月,辛亥,诏自都團練使外,悉罷諸州團練守捉使。
又令諸使非軍事要急,無得擅召刺史及停其職務,差人權攝。
又定諸州兵,皆有常數,其召募給家糧、春冬衣者,謂之「官健」;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謂之「團結」。
自兵興以來,州縣官俸給不一,重以元載、王缙随情徇私,〔俸,扶用翻。
重,直用翻。
載,祖亥翻,又音如字。
缙,音晉。
〕刺史月給或至千缗、或數十缗,至是,始定節度使以下至主簿、尉俸祿,〔缗,眉巾翻。
使,疏吏翻。
自是年定俸之後,至于會昌,則又倍之。
節度使三十萬,都防禦使、副使、監軍十五萬,觀察使十萬,諸府尹、大都督府長史、都團練使、副使、上州刺史八萬,節度副使、中下州刺史、知軍事七萬,上州别駕五萬五千,長史、司馬五萬,觀察、團練判官、掌書記五萬,諸大都督府司錄參軍事、鴘赤縣令四萬五千,節度推官、支使、防禦判官、上州錄事參軍、畿縣上縣令四萬,諸大都督府判官、赤縣丞三萬五千,觀察、防禦、團練推官、巡官、鴘赤縣丞、兩赤縣主簿、尉、上州功曹參軍以下、上縣丞三萬,畿縣丞、鴘赤縣簿、尉二萬五千,畿縣上縣主簿、尉二萬。
由會昌以前,其間世有增減,不可詳也。
按類篇;鴘,翻阮切,鷹二歲色。
新地理志,唐京兆有赤縣、次赤縣。
諸負郭,亦皆為次赤縣。
鴘赤,字義不可曉,蓋次赤也。
〕掊多益寡,上下有叙,法制粗立。
〔粗,坐五翻。
〕 9庚午,上遣中使發元載祖父墓,斲棺棄屍,毀其家廟,焚其木主。
戊寅,卓英倩等皆杖。
英倩之用事也,弟英璘橫于鄉裡。
〔璘,離珍翻。
橫,戶孟翻。
〕及英倩下獄,〔下,戶嫁翻。
〕英璘遂據險作亂;上發禁兵讨之,乙巳,金州刺史孫道平擊擒之。
10上方倚楊绾,使厘革弊政,會绾有疾,秋,七月,己巳,薨。
上痛悼之甚,謂群臣曰:「天不欲朕緻太平,何奪朕楊绾之速!」 11八月,癸未,賜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姓李氏。
〔使,疏吏翻。
〕 12元載、王缙之為相也,上日賜以内廚禦馔,可食十人,〔馔,雛戀翻,又雛晥翻。
食,祥吏翻。
〕遂為故事。
癸卯,常衮與朱泚上言:「餐錢已多,〔餐錢,蓋所謂食料錢也。
泚,直禮翻,又音此。
上,時掌翻。
〕乞停賜馔。
」許之。
衮又欲辭堂封,同列不可而止。
〔唐制:堂封,歲三千六百缣。
興元後纔千一百,德宗尋複舊。
〕時人譏衮,以為:「朝廷厚祿,所以養賢,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
」〔朝,直遙翻。
〕 臣光曰:君子恥食浮于人;衮之辭祿,廉恥存焉,與夫固位貪祿者,不猶愈乎!〔夫,音扶。
〕詩雲:『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伐檀之辭。
〕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譏也。
13楊绾、常衮薦湖州刺史顔真卿,〔大曆元年,真卿以攻元載,貶峽州别駕,尋改為吉州司馬,遷撫、湖二州刺史。
〕上即日召還;〔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甲辰,以為刑尚書。
〔尚,辰羊翻。
〕绾、衮又薦淮南判官汲人關播,擢為都官員外郎。
〔唐都官郎,掌配役隸、簿錄俘囚,以給衣糧、藥療,以理訴競雪冤,凡公私良賤必周知之,屬刑部。
〕 14九月,辛酉,以四鎮、北庭行營兼泾原、鄭颍節度副使段秀實為節度使。
〔考異曰:段公别傳曰:「自授钺三五年間,西鄰無烽燧之警。
」又曰:「戎帥論乞力陀慕公清德,不敢侵陵我疆。
」舊傳亦曰:「三四年間,吐蕃不敢犯塞。
」按是月吐蕃寇原州。
十二月,朱泚拒吐蕃,自泾州還。
明年九月,吐蕃逼泾州。
雲三四年間不敢犯塞,蓋史家溢美之辭耳。
〕秀實軍令簡約,有威惠,奉身清儉,室無姬妾,非公會,未嘗飲酒聽樂。
15吐蕃八萬衆軍于原州北長澤監,〔蓋長澤川,唐舊置馬監于此。
吐,從暾入聲;下同。
〕己巳,破方渠,〔方渠,漢縣,屬北地郡,後省。
中宗神龍三年,分馬嶺置方渠縣,屬慶州。
宋白續通典:靈州方渠鎮,宋初置通遠軍,秦長城在城北一裡。
〕入拔谷;郭子儀使裨将李懷光救之,吐蕃退。
庚午,吐蕃寇坊州。
16冬,十月,乙酉,西川節度使崔甯奏大破吐蕃于望漢城。
〔吐蕃築城于西山以望蜀,因名望漢城。
使,疏吏翻。
〕 17先是,秋霖,河中府池鹽多敗。
〔河中府管下安邑、解縣,皆有鹽池。
先,悉薦翻。
〕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恐鹽戶減稅,丁亥,奏雨雖多,不害鹽,仍有瑞鹽生。
〔度,徒洛翻。
滉,呼廣翻。
宋白曰:大曆初,韓滉進漫生鹽,以為靈瑞。
後又奏乳鹽生。
〕上疑其不然,遣谏議大夫義興蔣鎮往視之。
〔義興,漢陽羨縣地,晉置義興郡及縣,隋廢郡存縣,以屬常州。
〕 18吐蕃寇鹽、夏州,又寇長武,〔邠州宜祿縣有長武城。
時郭子儀遣李懷光築長武城,據原首,臨泾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輕犯。
宋白曰:長武鎮,在鳳翔府麟遊縣界,西至泾州四十裡。
夏,戶雅翻。
〕郭子儀遣将拒卻之。
〔将,即亮翻。
〕 19以永平軍押牙匡城劉洽為宋州刺史。
〔考異曰:舊劉玄佐傳雲:「李靈曜據汴州,洽将兵乘其無備,徑入宋州。
」按劉昌以宋州牙門将說李僧惠歸順,則是僧惠先已為靈曜守宋州,朝廷因授宋州刺史耳。
若僧惠未降,則洽不能得宋州;已降,則不敢取宋州。
蓋僧惠已為李忠臣所殺,洽因引兵據宋州耳。
舊傳欲以為洽功,故雲然,其實非也。
永平軍、治滑州。
〕仍以宋、泗二州隸永平軍。
20京兆尹黎幹奏秋霖損稼,韓滉奏幹不實;上命禦史按視,丁未,還奏,「所損凡三萬餘頃。
」渭南令劉澡〔渭南縣,唐初屬華州,時屬雍州。
宋白曰:郭緣生述征記雲:渭南縣,夷狄所置,謂苻、姚也。
〕阿附度支,〔謂阿附韓滉。
度,徒洛翻。
〕稱縣境苗獨不損;禦史趙計奏與澡同。
上曰:「霖雨溥博,豈得渭南獨無!」更命禦史朱敖視之,損三千餘頃。
上歎息久之,曰:「縣令,字人之官,不損猶應言損,乃不仁如是乎!」貶澡南浦尉,〔後魏分朐鐵縣置漁泉縣,後周改曰萬川,隋改曰南浦,唐帶萬州。
〕計澧州司戶,而不問滉。
〔澧,音禮。
滉,呼廣翻。
〕 21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恭奏破吐蕃萬餘衆于岷州。
〔使,疏吏翻。
吐,從暾入聲。
〕 22丙辰,蔣鎮還,奏言「瑞鹽實如韓滉所言」,仍上表賀,〔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上,時掌翻。
〕請宣付史臣,〔【章:十二行本「臣」下有「并置神祠」四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錫以嘉名。
上從之,賜号寶應靈應池。
〔賜号者,安邑池也。
〕時人醜之。
23十二月,丙戍,朱泚自泾州還京師。
〔朱泚自幽州入朝,遂留京師,因遣防秋而還。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 24丁亥,崔甯奏破吐蕃十馀萬衆,斬首八千馀級。
25庚子,以朱泚兼隴右節度
自中宗後,徙堂于中書省,則堂在右省也。
按裴炎傳:故事,宰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故長孫無忌為司空,房玄齡為仆射,魏征為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
至中宗時,裴炎為中書令,執政事筆,故徙政事堂于中書省。
載,祖亥翻,又音如字。
缙,音晉。
〕又收仲武及卓英倩等系獄。
命吏部尚書劉晏與禦史大夫李涵等鞫之,〔尚,辰羊翻。
〕問端皆出禁中,〔問端,猶今言問頭也。
〕仍遣中使诘以陰事,載、缙皆伏罪。
〔使,疏吏翻。
诘,去吉翻。
〕是日,先杖殺左衛将軍、知内侍省事董秀于禁中,乃賜載自盡于萬年縣。
載請主者:「願得快死!」主者曰:「相公須受少污辱,〔相,息亮翻。
少,詩沼翻。
〕勿怪!」乃脫穢聩塞其口而殺之。
〔聩,勿伐翻,足衣。
塞,悉則翻。
〕王缙初亦賜自盡,劉晏謂李涵等曰:「故事,重刑覆奏,況大臣乎!且法有首從,〔首,謂罪首。
從,謂從坐。
從,才用翻。
〕宜更禀進止。
」涵等從之。
上乃貶缙栝州刺史。
〔宋白曰:栝州,晉為永嘉郡,隋改處州,尋為栝州,因栝蒼山為名。
劉昫曰:京師東南四千二百七十八裡。
〕載妻王氏,忠嗣之女也,及子伯和、仲武、季能皆伏誅。
有司籍載家财,胡椒至八百石,〔嗣,祥吏翻。
本草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
徐表南中記曰:生南海諸國。
〕他物稱是。
〔稱,尺證翻。
〕 5夏,四月,壬午,以太常卿楊绾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衮為門下侍郎,并同平章事。
绾性清儉簡素,制下之日,朝野相賀。
郭子儀方宴客,聞之,減坐中聲樂五分之四。
〔朝,直遙翻。
坐,徂卧翻。
〕京兆尹黎幹,驺從甚盛,〔驺,仄尤翻。
從,才用翻。
〕即日省之,止存十騎。
中丞崔寬,第舍宏侈,亟毀撤之。
6癸未,貶使部侍郎楊炎、谏議大夫韓洄、包佶、〔佶,巨乙翻。
〕起居舍人韓會等,【章:十二行本「等」下有「十餘人」三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皆載黨也。
炎,鳳翔人。
載常引有文學才望者一人親厚之,異日欲以代己,故炎及于貶。
〔載,祖亥翻,又音如字。
〕洄,滉之弟。
會,南陽人也。
上初欲盡誅炎等,吳湊谏救百端,始貶官。
7丁酉,吐蕃寇黎、雅州;〔武後大足元年,以雅州之漢源、飛越,巂州之陽山,置黎州。
吐,從暾入聲。
〕西川節度使崔甯擊破之。
8元載以仕進者多樂京師,惡其逼己,〔樂,音洛。
惡,烏路翻。
〕乃制俸祿,厚外官而薄京官,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
楊绾、常衮奏京官俸太薄;〔貸,他代翻,又土得翻。
俸,扶用翻。
〕己酉,诏加京官奉,歲約十五萬六千餘缗。
〔唐會要:開元二十四年,敕百官料錢宜合為一色,都以月俸為名,各據本官,随月給付:一品三十千,二品二十四千,三品十七千,四品十一千,五品九千二百,六品五千三百,七品四千五十,八品二千四百七十五,九品一千九百一十七。
至大曆十二年,加京官俸:三師、三公、侍中、中書令每月各一百二十貫文,中書、門下侍郎月各一百貫文,東宮三太、左、右仆射各八十貫文,東宮三少各七十貫文,尚書、禦史大夫、太常卿各六十貫文,常侍、宗正卿、太子詹事、國子祭酒各五十貫文,左、右丞及諸司侍郎、給、舍、中丞、賓客、殿中、秘書監、司農等卿、将作等監各四十五貫文,太子二庶子、太常少卿各四十貫文,谏議、諸司少卿、少監各三十五貫文,國子司業、内侍、東宮三卿各三十貫文,郎中、侍禦史、司天監、少詹事、諸王傅、國子博士、谕德、中允、中舍、殿中、秘書、太常、宗正丞各二十五貫文,殿中侍禦史、著作郎、大理正、都水使者、總監、内常侍、内給事各二十貫文,員外郎、通事舍人、起居、王府長史各十八貫文,監察禦史、台主簿、補阙、王府司馬、司天少監、太子典内、太常博士、主簿、宗正主簿、門下錄事、中書主書各十五貫文,拾遺、司議、太子文學、秘書著作佐郎、國子、太學、四門、廣文博士、大理司直、詹事府丞及諸寺、監丞、谒者監、中書、門下主事各十二貫文,洗馬、贊善、諸寺、監主簿、詹事府司直各十貫文,評事八貫文,諸校正各六貫文,諸奉禦、九成總監、諸王咨議、友、諸陵令各六貫二百文,城門、符寶、國子助教、六局郎、王府掾屬、太常侍醫、文學、錄事參軍、主簿、記室、諸衛及六軍長史、兩市令、諸副總監、武庫署令、太公廟令各五貫三百文,太子通事舍人、東宮三寺丞、太學、廣文助教、内坊丞、諸直長、内寺伯、千牛衛及諸率府長史、諸陵丞、諸陵署、諸王府判司、司竹、溫泉監、尚書都事、都水及諸總監丞、司天台丞、太子侍醫、諸司上局署令、王府國令、苑四面副監、公主邑司令各四貫一百一十六文,國子、四門助教、律、醫學博士、協律郎、内谒者、諸衛、六軍左、右衛率府等衛佐、諸王府參軍、大農、都省、兵、吏、禮、房考功主事、春坊錄事、司竹副監、諸司中局署令、都水主簿、諸司上局署及監廟司丞、司天台靈台郎、保章、挈壺正、太常針醫及醫監、尚醫局司醫各二貫四百七十文,太祝、奉禮、省中諸行主事、門下典儀、禦史台、殿中、秘書、内侍省、春坊、詹事府主事、諸寺監、諸衛、六軍諸司錄事、諸司中局署丞及大理獄丞、諸司監作監事、諸率府錄事、殿中省醫佐、食醫、奉辇、司庫、司廪、奉乘、鴻胪寺掌客、司儀、太仆主乘、内坊典直、司天台司辰、司曆監、内侍省宮教博士、東宮三寺主簿、太常太樂、鼓吹丞、醫正、按摩、菷禁、蔔筮博士及針、醫、蔔助教、國子書、算博士及助教、諸王府國丞、尉、諸總監主簿各一貫九百一十七文。
武官:左右金吾大将軍各四十五貫文,六軍大将軍、左右金吾将軍各四十貫文,諸衛大将軍、六軍将軍各三十貫文,諸衛将軍各二十五貫文,諸衛及六軍中郎将、諸率府率、副率各一十貫五百六十七文,諸衛及六軍郎将、諸王府典軍副各九貫二百文,諸衛及六軍司陛、千牛及左右備身各五貫三百文,諸衛及六軍中侯、太子千牛各四貫一百六十六文,諸衛及六軍司戈、太子備身各二貫四百七十五文,諸衛及六軍執戟及長上各一貫九百一十七文。
京兆及諸府尹各八十貫文,少尹、兩縣令各五十貫文,奉先、昭應、醴泉等縣令、司錄各四十五貫文,畿令各四十貫文,判司、兩縣丞各三十五貫文,兩縣簿、尉、奉先等縣丞各三十貫文,奉先縣簿、尉、諸畿令各二十五貫文,畿簿、尉各二十貫文,參軍、文學博士、錄事各一十貫文。
應給百司正員文武官月料錢外,檢校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每月一百二十貫文;内侍省監,每月四十五貫文:每年約加一十五萬六千貫文。
〕 五月,辛亥,诏自都團練使外,悉罷諸州團練守捉使。
又令諸使非軍事要急,無得擅召刺史及停其職務,差人權攝。
又定諸州兵,皆有常數,其召募給家糧、春冬衣者,謂之「官健」;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謂之「團結」。
自兵興以來,州縣官俸給不一,重以元載、王缙随情徇私,〔俸,扶用翻。
重,直用翻。
載,祖亥翻,又音如字。
缙,音晉。
〕刺史月給或至千缗、或數十缗,至是,始定節度使以下至主簿、尉俸祿,〔缗,眉巾翻。
使,疏吏翻。
自是年定俸之後,至于會昌,則又倍之。
節度使三十萬,都防禦使、副使、監軍十五萬,觀察使十萬,諸府尹、大都督府長史、都團練使、副使、上州刺史八萬,節度副使、中下州刺史、知軍事七萬,上州别駕五萬五千,長史、司馬五萬,觀察、團練判官、掌書記五萬,諸大都督府司錄參軍事、鴘赤縣令四萬五千,節度推官、支使、防禦判官、上州錄事參軍、畿縣上縣令四萬,諸大都督府判官、赤縣丞三萬五千,觀察、防禦、團練推官、巡官、鴘赤縣丞、兩赤縣主簿、尉、上州功曹參軍以下、上縣丞三萬,畿縣丞、鴘赤縣簿、尉二萬五千,畿縣上縣主簿、尉二萬。
由會昌以前,其間世有增減,不可詳也。
按類篇;鴘,翻阮切,鷹二歲色。
新地理志,唐京兆有赤縣、次赤縣。
諸負郭,亦皆為次赤縣。
鴘赤,字義不可曉,蓋次赤也。
〕掊多益寡,上下有叙,法制粗立。
〔粗,坐五翻。
〕 9庚午,上遣中使發元載祖父墓,斲棺棄屍,毀其家廟,焚其木主。
戊寅,卓英倩等皆杖。
英倩之用事也,弟英璘橫于鄉裡。
〔璘,離珍翻。
橫,戶孟翻。
〕及英倩下獄,〔下,戶嫁翻。
〕英璘遂據險作亂;上發禁兵讨之,乙巳,金州刺史孫道平擊擒之。
10上方倚楊绾,使厘革弊政,會绾有疾,秋,七月,己巳,薨。
上痛悼之甚,謂群臣曰:「天不欲朕緻太平,何奪朕楊绾之速!」 11八月,癸未,賜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姓李氏。
〔使,疏吏翻。
〕 12元載、王缙之為相也,上日賜以内廚禦馔,可食十人,〔馔,雛戀翻,又雛晥翻。
食,祥吏翻。
〕遂為故事。
癸卯,常衮與朱泚上言:「餐錢已多,〔餐錢,蓋所謂食料錢也。
泚,直禮翻,又音此。
上,時掌翻。
〕乞停賜馔。
」許之。
衮又欲辭堂封,同列不可而止。
〔唐制:堂封,歲三千六百缣。
興元後纔千一百,德宗尋複舊。
〕時人譏衮,以為:「朝廷厚祿,所以養賢,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
」〔朝,直遙翻。
〕 臣光曰:君子恥食浮于人;衮之辭祿,廉恥存焉,與夫固位貪祿者,不猶愈乎!〔夫,音扶。
〕詩雲:『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伐檀之辭。
〕如衮者,亦未可以深譏也。
13楊绾、常衮薦湖州刺史顔真卿,〔大曆元年,真卿以攻元載,貶峽州别駕,尋改為吉州司馬,遷撫、湖二州刺史。
〕上即日召還;〔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甲辰,以為刑尚書。
〔尚,辰羊翻。
〕绾、衮又薦淮南判官汲人關播,擢為都官員外郎。
〔唐都官郎,掌配役隸、簿錄俘囚,以給衣糧、藥療,以理訴競雪冤,凡公私良賤必周知之,屬刑部。
〕 14九月,辛酉,以四鎮、北庭行營兼泾原、鄭颍節度副使段秀實為節度使。
〔考異曰:段公别傳曰:「自授钺三五年間,西鄰無烽燧之警。
」又曰:「戎帥論乞力陀慕公清德,不敢侵陵我疆。
」舊傳亦曰:「三四年間,吐蕃不敢犯塞。
」按是月吐蕃寇原州。
十二月,朱泚拒吐蕃,自泾州還。
明年九月,吐蕃逼泾州。
雲三四年間不敢犯塞,蓋史家溢美之辭耳。
〕秀實軍令簡約,有威惠,奉身清儉,室無姬妾,非公會,未嘗飲酒聽樂。
15吐蕃八萬衆軍于原州北長澤監,〔蓋長澤川,唐舊置馬監于此。
吐,從暾入聲;下同。
〕己巳,破方渠,〔方渠,漢縣,屬北地郡,後省。
中宗神龍三年,分馬嶺置方渠縣,屬慶州。
宋白續通典:靈州方渠鎮,宋初置通遠軍,秦長城在城北一裡。
〕入拔谷;郭子儀使裨将李懷光救之,吐蕃退。
庚午,吐蕃寇坊州。
16冬,十月,乙酉,西川節度使崔甯奏大破吐蕃于望漢城。
〔吐蕃築城于西山以望蜀,因名望漢城。
使,疏吏翻。
〕 17先是,秋霖,河中府池鹽多敗。
〔河中府管下安邑、解縣,皆有鹽池。
先,悉薦翻。
〕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恐鹽戶減稅,丁亥,奏雨雖多,不害鹽,仍有瑞鹽生。
〔度,徒洛翻。
滉,呼廣翻。
宋白曰:大曆初,韓滉進漫生鹽,以為靈瑞。
後又奏乳鹽生。
〕上疑其不然,遣谏議大夫義興蔣鎮往視之。
〔義興,漢陽羨縣地,晉置義興郡及縣,隋廢郡存縣,以屬常州。
〕 18吐蕃寇鹽、夏州,又寇長武,〔邠州宜祿縣有長武城。
時郭子儀遣李懷光築長武城,據原首,臨泾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輕犯。
宋白曰:長武鎮,在鳳翔府麟遊縣界,西至泾州四十裡。
夏,戶雅翻。
〕郭子儀遣将拒卻之。
〔将,即亮翻。
〕 19以永平軍押牙匡城劉洽為宋州刺史。
〔考異曰:舊劉玄佐傳雲:「李靈曜據汴州,洽将兵乘其無備,徑入宋州。
」按劉昌以宋州牙門将說李僧惠歸順,則是僧惠先已為靈曜守宋州,朝廷因授宋州刺史耳。
若僧惠未降,則洽不能得宋州;已降,則不敢取宋州。
蓋僧惠已為李忠臣所殺,洽因引兵據宋州耳。
舊傳欲以為洽功,故雲然,其實非也。
永平軍、治滑州。
〕仍以宋、泗二州隸永平軍。
20京兆尹黎幹奏秋霖損稼,韓滉奏幹不實;上命禦史按視,丁未,還奏,「所損凡三萬餘頃。
」渭南令劉澡〔渭南縣,唐初屬華州,時屬雍州。
宋白曰:郭緣生述征記雲:渭南縣,夷狄所置,謂苻、姚也。
〕阿附度支,〔謂阿附韓滉。
度,徒洛翻。
〕稱縣境苗獨不損;禦史趙計奏與澡同。
上曰:「霖雨溥博,豈得渭南獨無!」更命禦史朱敖視之,損三千餘頃。
上歎息久之,曰:「縣令,字人之官,不損猶應言損,乃不仁如是乎!」貶澡南浦尉,〔後魏分朐鐵縣置漁泉縣,後周改曰萬川,隋改曰南浦,唐帶萬州。
〕計澧州司戶,而不問滉。
〔澧,音禮。
滉,呼廣翻。
〕 21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恭奏破吐蕃萬餘衆于岷州。
〔使,疏吏翻。
吐,從暾入聲。
〕 22丙辰,蔣鎮還,奏言「瑞鹽實如韓滉所言」,仍上表賀,〔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上,時掌翻。
〕請宣付史臣,〔【章:十二行本「臣」下有「并置神祠」四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錫以嘉名。
上從之,賜号寶應靈應池。
〔賜号者,安邑池也。
〕時人醜之。
23十二月,丙戍,朱泚自泾州還京師。
〔朱泚自幽州入朝,遂留京師,因遣防秋而還。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 24丁亥,崔甯奏破吐蕃十馀萬衆,斬首八千馀級。
25庚子,以朱泚兼隴右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