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二

關燈
十二載,陝郡太守崔無诐充使,楊國忠充使,水陸轉運都使始此。

    〕 57丁酉,以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恒、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

    初,辛雲京引兵将出井陉、常山,裨将王武俊說寶臣曰:「今河東兵精銳,出境達鬬,不可敵也。

    且吾以寡當衆,以曲遇直,戰則必離,守則必潰,公其圖之。

    」寶臣乃撤守備,舉五州來降。

    及複為節度使,以武俊之策為善,〔說,式芮翻。

    複,扶又翻。

    〕擢為先鋒兵馬使。

    武俊,本契丹也,初名沒諾幹。

    〔為王武俊夷張氏、得成德張本。

    契,欺訖翻,又音吃。

    〕 郭子儀以仆固懷恩有平河朔功,請以副元帥讓之。

    己亥,以懷恩為河北副元帥,加左仆射兼中書令、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

     史朝義走至貝州,與其大将薛忠義等兩節度合,仆固玚追之至臨清。

    〔臨清,漢清淵縣,後魏改曰臨清,唐屬貝州。

    九域志:在魏州北一百五十裡。

    〕朝義自衡水引兵三萬還攻之,玚設伏擊走之。

    回纥又至,官軍益振,遂逐之;大戰于下博東南,〔下博,漢縣,時屬深州。

    〕賊大敗,積屍擁流而下;朝義奔莫州。

    〔考異曰:河洛春秋曰:「朝義戰敗,走歸範陽,途經衡水。

    仆固玚領蕃、漢兵一十五萬趁及朝義接戰,敗之。

    是夏涉秋苦雨,陂湖流注,河東兵馬使李竭誠、成德軍将李令崇鹹統精兵,亦革面來王,競為掎角。

    其漳河及諸津渡船,悉是虜獲。

    朝義遣人緻命,竟不應。

    續令散雇舟船,并皆掠盡,四路俱絕。

    諸将或請戰,或請降,朝義不悅。

    田承嗣上疏與朝義曰:『臣聞兵勢兩均,成敗由将;衆寡不敵,全滅在權。

    昔劉主破于白帝,曹公敗于赤壁,陸遜、黃蓋皆以權道取之。

    今部統之師,皆自疲頓,主客勢倍,勞逸力殊,若驅而令戰,未見其利。

    請用車五十乘于古夏康王城北作三個車營,車上皆設棚排,倒戈為禦,每車甲士二人,持兵而伏,随軍子女羅于帳中,每營辎重分列。

    其次營後選二萬人,布偃月陣,凡敵衆我寡,則設此陣,左右有險,亦設此陣,左右奇軍,亦設此陣,各令猛将主之,左者東南行,右者西南行,令去車營十裡餘,營前選精卒五千人,鴈行陣,使之接戰,不勝,則退于偃月陣後。

    前軍既卻,敵必至車營,愛其珍玩,必将攻取。

    候其兵縱,陣勢已分,然後桴鼓齊鳴,前後俱至,貔貅奮勇,鹵楯争先。

    左軍西行,右軍東邁,皆取古城之南,令首尾相屬。

    伏兵之發,料敵必驚,後軍之來,自然斷絕,前後既不相救,中軍又遇精兵,服色相亂,不敗何待!令文景義主左軍,達于義感主右軍,足下自主中軍,若其不捷,老臣請以弱卒五千為足下吞之。

    』朝義覽疏大悅,因用其計,官軍敗績,喪師三千餘級。

    仆固玚大震,退師數十裡。

    由是朝義得達莫州。

    朝義既敗官軍,威聲複振,凡所追集,人莫己違,鸠集舟航,并連牌桒,先濟辎重,兼及老弱,方以軍南行,若有攻擊。

    仆固玚令吏士各顧所部以抗其鋒。

    朝義乃整師徒,一時北濟。

    仆固玚亦連船艦,宵濟趨之。

    」今從舊懷恩傳。

    〕懷恩都知兵馬使薛兼訓、兵馬使郝庭玉與田神功、辛雲京會于下博,進圍朝義于莫州,青淄節度使侯希逸繼至。

     58十二月,庚申,初以太祖配天地。

    〔高祖武德元年制:每歲圜丘、方丘之祀,以太祖景皇帝配。

    高宗幹封二年,以高祖、太宗并配。

    是時太常卿杜鴻漸等議,以神堯為受命之主,非始封之君,不得為太祖以配天地。

    太祖景皇帝始受封于唐,即殷之契、周之後稷也,請以郊配天地。

    從之。

    〕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上之上》〔初名俶,後改名豫,肅宗長子也。

    登遐之後,議上廟号曰世宗,避太宗諱,改曰代宗。

    〕 廣德元年〔(癸卯、七六三)是年七月方改元,事見下卷。

    〕 1春,正月,己卯,追谥吳太後曰章敬皇後。

    〔吳太後,上生母也。

    〕 2癸未,以國子祭酒劉晏為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度支等使如故。

     3初,來瑱在襄陽,程元振有所請托,不從;及為相,〔去年加來瑱同平章事。

    〕元振谮瑱言涉不順。

    王仲升在賊中,以屈服得全,賊平得歸,與元振善,奏瑱與賊合謀,緻仲升陷賊。

    壬寅,瑱坐削官爵,流播州,賜死于路,由是藩鎮皆切齒于元振。

    〔為諸鎮忌程元振、不敢勤王張本。

    〕 4史朝義屢出戰,皆敗,田承嗣說朝義,令親往幽州發兵,還救莫州,承嗣自請留守莫州。

    〔說,式芮翻。

    守,式又翻。

    〕朝義從之,選精騎五千自北門犯圍而出。

    朝義既去,承嗣即以城降,送朝義母、妻、子于官軍。

    于是仆固玚、侯希逸、薛兼訓等帥衆三萬追之,及于歸義,〔歸義,漢易縣地,屬涿郡。

    北齊省入鄚縣,武德五年,置歸義及北義州;貞觀元年,州縣皆省,八年,複置烕義縣,屬幽州。

    按宋白續通典,唐歸義縣在瓦橋關北。

    〕與戰,朝義敗走。

     時朝義範陽節度使李懷仙已因中使駱奉仙請降,遣兵馬使李抱忠将兵三千鎮範陽縣,〔範陽縣,漢涿縣也,為涿郡治所。

    曹魏文帝改涿郡為範陽郡,隋廢範陽郡,複置涿郡于薊縣,以涿縣屬焉。

    武德七年,改涿縣為範陽縣,仍屬幽州;天寶元年,改幽州涿郡為範陽郡,故薊城亦曰範陽。

    史以縣字别之,其地在薊南。

    宋白曰:南至莫州一百六十裡。

    〕朝義至範陽,不得入。

    官軍将至,朝義遣人谕抱忠以大軍留莫州、輕騎來發兵救援之意,因責以君臣之義,抱忠對曰:「天不祚燕,唐室複興,〔複,扶又翻。

    〕今既歸唐矣,豈可更為反複,獨不愧三軍邪!大丈夫恥以詭計相圖,願早擇去就以謀自全。

    且田承嗣必已叛矣,不然,官軍何以得至此!」朝義大懼,曰:「吾朝來未食,獨不能以一餐相饷乎!」抱忠乃令人設食于城東。

    于是範陽人在朝義麾下者,并拜辭而去,朝義涕泣而已,獨與胡騎數百既食而去。

    東奔廣陽〔饷,式亮翻。

    令,力丁翻。

    朝,直遙翻。

    騎,奇計翻。

    檀州燕樂縣,後魏置廣陽郡,後齊廢郡,而舊郡名猶存。

    〕廣陽不受;欲北入奚、契丹,至溫泉栅,〔據新、舊書懷恩傳,溫泉栅在平州界石城縣東北。

    契,欺訖翻,又音吃。

    栅,測革翻。

    〕李懷仙遣兵追及之;朝義窮蹙,缢于林中,懷仙取其首以獻。

    仆固懷恩與諸軍皆還。

    〔缢,于賜翻,又于計翻。

    還,音旋,又如字。

    〕 甲辰,朝義首至京師。

    〔考異曰:河洛春秋曰:「朝義東投廣陽郡,不受。

    北取潞縣、漁陽,拟投兩蕃。

    至榆關,李懷仙使使招回,卻至漁陽過,從潞縣至幽州城東阿婆門外,于巫闾神廟中,兄弟同被絞缢而死,乃授首與駱奉仙。

    經一日,諸軍方知,歸莫州城下。

    」舊仆固懷恩傳曰:「寶應二年三月,朝義至平州石城縣溫泉栅,窮蹙,走入長林自缢,懷仙使妻弟徐有濟傳其首以獻。

    」史朝義傳:「二年正月,李懷仙于莫州生擒之,送款來降,枭首至阙下。

    」實錄:「寶應元年十一月己亥,仆固懷恩上言:幽州平,河北州縣盡平,史朝義為亂兵所戮,傳首上都。

    」舊紀:「寶應二年十月,河北州郡悉平,李懷仙以幽州降,田承嗣以魏州降。

    」沈既濟建中實錄:「二年正月,賊将李懷仙擒朝義以降,山東平。

    」唐曆:「正月甲辰,李懷仙擒史朝義,枭首,獻至阙下,盡以所管來降。

    」年代記:「寶應元年十二月己亥,仆固懷恩上言:『史朝義為亂兵所殺,傳首上都。

    』二年正月甲申,朝義枭首至阙。

    」新紀:「廣德元年正月甲申,朝義自殺,其将李懷仙以幽州降。

    」按諸軍圍朝義于莫州,已在去年十一月末,而河洛春秋雲圍城四十日。

    懷恩舊傳亦雲攻守月餘日。

    然則朝義之死,必在今年正月明矣。

    諸書皆雲朝義此年正月被殺,而實錄在元年十一月,舊紀因之,又脫十一月字。

    懷恩傳誤以正月為三月。

    甲申,正月十日;甲辰,三十日也。

    新本紀蓋據年代記,但年代記元年冬十一月己亥朝義死,亦與實錄同。

    若正月被殺,不應十日首級已至長安。

    疑甲申自殺,甲辰傳首至阙。

    新紀止用年代記甲申至阙為自殺日,未知何所據。

    今從唐曆,以甲辰傳首至京師。

    〕 5閏月,己酉夜,有回纥十五人犯含光門,突入鴻胪寺,〔纥,下沒翻。

    唐太極宮南面三門,中曰朱雀門,東曰安上門,西曰含光門。

    按朱雀門,太極宮端門也。

    雍錄曰:承天門之南,朱雀門之北,宗廟、社稷、百僚廨舍列乎其間,六省、九寺、一台、兩監、十八衛以坊裡準之。

    此兩門内外,南北各占兩街,不為民居。

    自朱雀門南即市井邑屋,各立坊巷。

    以此觀之,則朱雀街西兩坊,百司庶府居之,其門曰含光門。

    朱雀街東兩坊,亦百司庶府居之,其門曰安上門也。

    胪,陵如翻。

    〕門司不敢遏。

     6癸亥,以史朝義降将薛嵩為相、衛、邢、洺、貝、磁六州節度使,〔宋白曰:磁州,本漢廣平縣地,周武帝于此置滏陽縣及成安郡。

    隋閏皇十年,廢郡,置磁州,唐武德元年分相州置磁州,貞觀元年,州廢。

    薛嵩既得節,複表以相州之滏陽、洺州之邯鄲?武安置磁州。

    磁,牆之翻。

    相,音息亮翻。

    〕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魏州,漢魏郡之地。

    博州,漢為東郡聊城縣。

    德州,漢平原郡地,隋置德州,因安德縣名之。

    〕李懷仙仍故地為幽州、盧龍節度使。

    〔改範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

    時平盧已陷,又兼盧龍節度使。

    〕時河北諸州皆已降,嵩等迎仆固懷恩,拜于馬首,乞行間自效;〔降,戶江翻。

    行,戶剛翻。

    〕懷恩亦恐賊平寵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寶臣分帥河北,自為黨援。

    〔帥,所類翻;下同。

    〕朝廷亦厭苦兵革,苟冀無事,因而授之。

    〔河北藩鎮,自此強傲不可制矣。

    〕 7回纥登裡可汗歸國,其部衆所過抄掠,〔纥,下沒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抄,楚交翻。

    〕廪給小不如意,辄殺人,無所忌憚。

    陳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欲遣官屬置頓,人人辭憚,〔使,疏吏翻。

    〕趙城尉馬燧獨請行。

    〔隋義甯元年,分霍邑置趙城縣,屬晉州。

    〕比回纥将至,〔比,必利翻,及也。

    〕燧先遣人賂其渠帥,約毋暴掠,〔帥,所類翻;下同。

    〕帥遺之旗曰:〔遺,惟季翻。

    〕「有犯令者,君自戮之。

    」燧取死囚為左右,小有違令,立斬之。

    回纥相顧失色,涉其境者皆拱手遵約束。

    抱玉奇之,燧因說抱玉曰:「燧與回纥言,頗得其情。

    仆固懷恩恃功驕蹇,其子玚好勇而輕,〔說,式芮翻。

    好呼到翻。

    玚,音暢,又雉杏翻。

    輕,區正翻。

    〕今内樹四帥,〔四帥,謂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薛嵩。

    〕外交回纥,必有窺河東、澤潞之志,宜深備之。

    」抱玉然之。

     8初,長安人梁崇義以羽林射生從來瑱鎮襄陽,累遷右兵馬使。

    崇義有勇力,能卷鐵舒鹆;沈毅寡言,〔瑱,他甸翻。

    卷,讀曰卷。

    沈,持林翻。

    〕得衆心。

    瑱之入朝也,命諸将分戍諸州,〔朝,直遙翻。

    将,即亮翻。

    〕瑱死,戍者皆奔歸襄陽。

    行軍司馬龐充将兵二千赴河南,〔蓋先是來瑱使龐充赴河南行營會讨史朝義。

    〕至汝州,聞瑱死,引兵還襲襄州;左兵馬使李昭拒之,充奔房州。

    崇義自鄧州引戍兵歸,與昭及副使薛南陽相讓為長,〔長,知兩翻。

    〕久之不決,衆皆曰:「兵非梁卿主之不可。

    」遂推崇義為帥。

    崇義尋殺昭及南陽,以其狀聞,上不能讨。

    三月甲三,以崇義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留後。

    〔唐藩鎮命帥,未授旌節者,先以為節度留後。

    為梁崇義以襄陽拒命而死張本。

    〕崇義奏改葬瑱,為之立祠,不居瑱聽事及正堂。

    〔為,于僞翻。

    聽,讀曰廳。

    〕 9辛酉,葬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于泰陵;〔泰陵,在同州奉先縣東北二十裡金粟山。

    〕廟号玄宗。

    庚午,葬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于建陵;〔建陵,在京兆醴泉縣東北十八裡武将山。

    〕廟号肅宗。

     10夏,四月,庚辰,李光弼奏擒袁晁,浙東皆平。

    時晁聚衆近二十萬,〔近,其靳翻。

    〕轉攻州縣,光弼使部将張伯儀将兵讨平之。

    伯儀,魏州人也。

     11郭子儀數上言:「吐蕃、黨項不可忽,宜早為之備。

    」〔不能用郭子儀之言,為二虜入京師張本。

    數,所角翻。

    上,時掌翻,下同。

    〕 12辛醜,遣兼禦史大夫李之芳等使于吐蕃,為虜所留,二年乃得歸。

    〔史究言之。

    〕 13群臣三上表請立太子;五月,癸卯,迢許俟秋成議之。

     14丁卯,制分河北諸州:以幽、莫、妫、檀、平、薊為幽州管;恒、定、趙、深、易為成德軍管;相、貝、邢、洺為相州管;魏、博、德為魏州管;滄、棣、冀、瀛為青淄管;懷、衛、河陽為澤潞管。

    〔自田承嗣、李靈耀相繼叛亂,諸鎮所管,不複守此制。

    〕 15六月,癸酉,禮部侍郎華陰楊绾上疏,以為:「古之選士必取行實,〔行,下孟翻;下行着同。

    〕近世專尚文辭。

    自隋炀帝始置進士科,猶試策而已;至高宗時,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始奏進士加雜文,明經加帖,從此積弊,轉而成俗。

    朝之公卿以此待士,〔朝,直遙翻。

    〕家之長老以此訓子,〔長,知兩翻。

    〕其明經則誦帖括以求僥幸,〔帖括者,舉人因試帖,遂括取塢會為一書,相傳習誦之,以應試,謂之帖括。

    〕又,舉人皆令投牒自應,如此,欲其返淳樸,崇廉讓,何可得也!請令縣令察孝廉,取行着鄉闾,學知經術者,薦之于州。

    〔行,下孟翻。

    〕刺史考試,升之于省。

    任各占一經,〔占,之贍翻。

    〕朝廷擇儒學之士,問經義二十條,對策三道,上第即注官,中第得出身,下第罷歸。

    又道舉亦非理國,〔【章:十二行本「國」下有「所資」二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置道舉,見二百十四卷開元二十五年。

    〕望與明經、進士并停。

    」上命諸司通議,給事中李栖筠、左丞賈至、京兆尹嚴武并與绾同。

    至議以為:「今試學者以帖字為精通,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聲病,謂以平、上、去、入四聲緝而成文,音從文順謂之聲,反是則謂之病。

    〕風流頹弊,誠當厘改。

    然自東晉以來,人多僑寓,士居鄉土,百無一二;請兼廣學校,保桑梓者鄉裡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

    」敕禮部具條目以聞。

    绾又請置五經秀才科。

     16庚寅,以魏博都防禦使田承嗣為節度使。

    承嗣舉管内戶口,壯者皆籍為兵,惟使老弱者耕稼,數年間有衆十萬;又選其骁健者萬人自衛,謂之牙兵。

    〔魏牙兵始此,迄于梁、唐。

    魏以之強,亦以之亡。

    〕 17同華節度使李懷讓為程元振所谮,恐懼,自殺。

    〔幹元元年置陝、虢、華節度使,上元元年改陝西節度使,分河中之同州與華州為同華節度使。

    華,戶化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