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二

關燈
天下;複以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

    〔去年罷西京及南都。

    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 7奴剌寇成固。

    〔成固縣,自漢以來屬漢中。

    剌,來達翻。

    〕 8初,王思禮為河東節度使,資儲豐衍,贍軍之外,積米百萬斛,奏請輸五十萬斛于京師。

    思禮薨,〔幹元元年,王思禮鎮太原,其薨當在去年。

    〕管崇嗣代之,為政寬弛,信任左右,數月間,耗散殆盡,惟陳腐米萬餘斛在。

    〔言見在米止此數。

    〕上聞之,以鄧景山代之。

    景山至,則鈎校所出入,将士輩多有隐沒,皆懼。

    有裨将抵罪當死,諸将請之,不許;其弟請代兄死,亦不許;請入一馬以贖死,乃許之。

    諸将怒曰:「我輩曾不及一馬乎!」遂作亂,〔将,即亮翻。

    〕癸醜,殺景山。

    上以景山撫禦失所以緻亂,不複推究亂者,遣使慰谕以安之。

    〔複,扶又翻。

    〕諸将請以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

    〔【章:十二行本「使」下有「己未以雲京為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十五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雲京奏張光晟為代州刺史。

    〔張光晟有德于辛雲京,見上卷幹元二年。

    〕 9绛州素無儲蓄,民間饑,不可賦斂,〔斂,力贍翻。

    〕将士糧賜不充,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屢以狀聞;朝廷未報,軍中咨怨。

    〔咨嗟憂愁而怨上也。

    〕突将王元振将作亂,〔突将,以領骁解馳突之士。

    突将,即亮翻。

    〕矯令于衆曰:「來日修都統宅,各具畚锸,〔畚,布衮翻,織竹為器。

    锸,測洽翻,鍬也。

    〕待命于門。

    」士卒皆怒,曰:「朔方健兒豈修宅夫邪!」乙醜,元振帥其徒作亂,燒牙城門。

    〔帥,讀曰率。

    〕國貞逃于獄,元振執之,置卒食于前,曰:「食此而役其力,可乎!」國貞曰:「修宅則無之,軍食則屢奏而未報,諸君所知也。

    」衆欲退。

    元振曰:「今日之事,何必更問!都統不死,則我輩死矣。

    」遂拔刃殺之。

    鎮西、北庭行營兵屯于翼城,〔翼城縣,屬绛州,本漢绛縣,後魏曰北绛縣。

    隋開皇十八年,改曰翼城,以春秋翼侯邑于此也。

    〕亦殺節度使荔非元禮,推裨将白孝德為節度使,朝廷因而授之。

     10戊辰,淮西節度使王仲升與史朝義将謝欽讓戰于申州城下,為賊所虜,淮西震駭。

    會侯希逸、田神功、能元皓攻汴州,朝義召欽讓兵救之。

     11绛州諸軍剽掠不已,〔剽,匹妙翻。

    〕朝廷憂其與太原亂軍合從連賊,〔從,子容翻。

    〕非新進諸将所能鎮服,辛未,以郭子儀為汾陽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發京師絹四萬匹、布五萬端、米六萬石以給绛軍。

     建辰月,庚寅,子儀将行,時上不豫,群臣莫得進見。

    〔見,賢遍翻。

    〕子儀請曰:「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見陛下,目不瞑矣。

    」上召入卧内,謂曰:「河東之事,一以委卿。

    」 史朝義遣兵圍李抱玉于澤州,子儀發定國軍救之,乃去。

     12上召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赴京師;瑱樂在襄陽,其将士亦愛之,乃諷所部将吏上表留之;行及鄧州,複令還鎮。

    〔樂,音洛。

    複,扶又翻。

    〕荊南節度使呂諲、淮西節度使王仲升及中使往來者言「瑱曲收衆心,恐久難制。

    」上乃割商、金、均、房别置觀察使,令瑱止領六州。

    〔山南東道領襄、鄧、随、唐、安、均、房、金、商九州島。

    今分四州,餘五州耳。

    曰領六州,無亦于郢、複二州增領一州邪!〕會謝欽讓圍王仲升于申州數月,瑱怨之,按兵不救,仲升竟敗沒。

    行軍司馬裴茙謀奪瑱位,〔茙,如融翻。

    〕密表瑱倔強難制,〔倔,其勿翻。

    強,其兩翻。

    〕請以兵襲取之,上以為然。

    癸巳,以瑱為淮西、河南十六州節度使,〔考異曰:舊傳無汝,雲十五州。

    今從實錄。

    〕外示寵任,實欲圖之。

    密敕以茙代瑱為襄、鄧等州防禦使。

     13甲午,奴敕寇梁州,〔剌,來達翻。

    〕觀察使李勉棄城走。

    〔時山南西道觀察使置司梁州。

    〕以邠州刺史河西臧希讓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山南西道節度領梁、洋、集、壁、文、通、巴、興、鳳、利、開、渠、蓬十三州。

    邠,彌頻翻。

    使吏翻。

    考異曰:肅宗實錄作「希液」。

    代宗實錄有傳,作「希讓」,今從之。

    〕 14丙申,黨項寇奉天。

    〔黨,底朗翻。

    奉天縣,屬雍州。

    〕 15李輔國以求宰相不得怨蕭華。

    〔求相不得事見上上元二年八月。

    相,息亮翻。

    〕庚午,以戶部侍郎元載為京兆尹。

    載詣輔國固辭,輔國識其意;壬寅,以司農卿陶銳為京兆尹。

    輔國言蕭華專權,請罷其相,上不許。

    輔國固請不已,乃從之,仍引元載代華。

    〔考異曰:舊華傳雲:「肅宗寝疾,輔國矯命罷華相。

    」今從輔國傳。

    〕戊申,華罷為禮部尚書,以載同平章事,領度支、轉運使如故。

    〔尚,辰羊翻。

    度,徒洛翻。

    〕 16建巳月,庚戌朔,〔建巳月,四月也。

    〕澤州刺史李抱玉破史朝義兵于城下。

    〔朝,直遙翻。

    〕 17壬子,楚州刺史崔侁表稱,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見上帝,賜以寶玉十三枚,〔侁,疏臻翻。

    恍,呼廣翻。

    尼,女夷翻。

    惚,音忽。

    唐會要:「十三寶:一曰玄黃天符,如笏,長八寸,闊三寸,上圓下方,近圓有孔,黃玉也;二曰玉雞,毛文悉備,白玉也;三曰谷璧,白玉也,徑可五六寸,其文粟粒,無雕镌之迹;四曰西王母白環,二枚,白玉也,徑六七寸;五曰碧色寶,圓而有光;六曰如意寶珠,圓如雞卵,光如月;七曰紅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櫻桃;八曰琅玕珠,二枚,長一寸二分;九曰玉玦,形如玉環,四分缺;十曰玉印,大如半手,斜長,理如鹿形,陷入印中,以印物,則鹿形着焉;十一曰皇後采桑鈎,長五六寸,細如筋屈,其末似金又似銀;十二曰雷公石斧,長四寸,闊二寸,無孔,細緻如青玉;十三曰阙;凡十三寶,置于日中,皆白氣連天。

    」〕雲:「中國有災,以此鎮之。

    」群臣表賀。

     18甲寅,上皇崩于神龍殿,〔神龍殿,蓋中宗于神龍間居之,遂以名殿。

    〕年七十八。

    乙卯,遷坐于太極殿。

    〔坐,徂卧翻,神禦坐也。

    〕上以寝疾,發哀于内殿,群臣發哀于太極殿。

    〔内殿,上居大明宮之寝殿也。

    太極殿,西内前殿,大行所禦。

    〕蕃官剺面割耳者四百餘人。

    〔剺,裡之翻。

    〕丙辰,命苗晉卿攝耱宰。

    上自仲春寝疾,聞上皇登遐,哀慕,疾轉劇,乃命太子監國。

    〔耱,而隴翻。

    監,古銜翻。

    〕甲子,制改元;〔改元寶應。

    〕複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複,扶又翻。

    〕赦天下。

     19初,張後與李輔國相表裡,專權用事,〔見上卷幹元二年。

    〕晚年,更有隙。

    内射生使三原程元振黨于輔國。

    〔以宦官領射生手,故曰内射生使。

    〕上疾笃,後召太子謂曰::「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之出,擅逼遷聖皇,〔玄宗尊号曰聖皇天帝。

    〕其罪甚大,所忌者吾與太子。

    今主上彌留,〔書顧命曰:「病日臻,既彌留。

    」言病日至一日,愈留而不去體也。

    〕輔國陰與程元振謀作亂,不可不誅。

    」太子泣曰:「陛下疾甚危,二人皆陛下勳舊之臣,一旦不告而誅之,必緻震驚,恐不能堪也。

    」後曰:「然則太子姑歸,吾更徐思之。

    」太子出,後召越王系謂曰:「太子仁弱,不能誅賊臣,汝能之乎﹖」對曰:「能。

    」系乃命内谒者監段恒俊選宦官有勇力者二百餘人,授甲于長生殿後。

    〔恒,戶登翻。

    〕乙醜,後以上命召太子。

    元振知其謀,密告輔國,伏兵于陵霄門以俟之。

    〔雍錄:六典大明宮圖,宮城北面玄武門之西有青霄門。

    閣本大明宮圖作淩雲門。

    〕太子至,以難告。

    〔難,乃旦翻。

    〕太子曰:「必無是事,主上疾亟召我,我豈可畏死而不赴乎!」元振曰:「社稷事大,太子必不可入。

    」乃以兵送太子于飛龍貛,〔飛龍貛,仗内六閑之一也。

    程大昌曰:在玄武門外。

    〕且以甲卒守之。

    是夜,輔國、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恒俊及知内侍省事朱光輝等百餘人,系之。

    以太子之命遷後于别殿。

    時上在長生殿,使者逼後下殿,并左右數十人幽于後宮,宦官宮人皆驚駭逃散。

    丁卯,上崩。

    〔年五十二。

    〕輔國等殺後并系及兖王囲。

    〔囲,下赧翻。

    考異曰:肅宗實錄曰:「張後因太子監國,謀誅輔國。

    其日,使人以上命召太子,語之,太子不可。

    乙醜,後矯上命将喚太子,程元振知之,密告輔國。

    景寅,元振與輔國夜勒兵于三殿前,使人收捕越王及同謀内侍朱光輝、段恒俊等百餘人,系之,移皇後于别殿。

    其夜,六宮内人、中管等驚駭奔走。

    及明,上崩。

    」代宗實錄曰:「乙醜,皇後召上。

    既夜,輔國、元振勒兵捕系,幽後。

    丁卯,肅宗崩。

    」系傳:「乙醜,後召太子。

    景寅夜,元振、輔國勒兵捕系,幽後。

    是日,俱為輔國所害。

    」舊肅宗紀:「丁卯,宣遺诏。

    是日,上崩。

    」代宗紀:「乙醜,皇後矯诏召太子。

    輔國、元振衛從太子入飛龍貛以俟變。

    是夕,勒兵于三殿,收系及朱光輝、馬英俊等。

    丁卯、肅宗崩。

    」新本紀:「丙寅、閑貛使李輔國、飛龍貛副使程元振遷皇後于别殿,殺越王系、兖王囲。

    是夜,皇帝崩。

    」代宗錄、唐曆、統紀、系傳皆以段恒俊為馬英俊。

    按張後以乙醜日召太子,迨夜不至,必知有變矣,輔國等安能待至來夜,然後勒兵收系等乎!蓋收系等在乙醜之夜也。

    今從代宗實錄、舊代宗紀。

    新、舊傳皆雲兖王囲寶應元年薨。

    而代宗實錄群臣議系、囲之罪,雲:「二王同惡,共扇奸謀。

    」蓋囲亦預謀也。

    今從之。

    〕是日,輔國始引太子素服于九仙門與宰相相見,〔閣本大明宮圖,宮城西面右銀台門之北有九仙門,又北轉東則淩雲門。

    相,息亮翻。

    〕叙上皇晏駕,拜哭,〔叙自上皇晏駕後,宮中多故,不見輔臣。

    〕始行監國之令。

    〔命太子監國在甲子前,而乙醜即有内變。

    既定,乃始行令。

    監,古鹹翻。

    〕戊辰,發大行皇帝喪于兩儀殿,宣遺诏。

    〔肅宗崩于東内寝殿,發喪于西内内朝,從上皇也。

    上皇梓宮在西内前殿。

    〕己巳,代宗即位。

     20高力士遇赦還,至朗州,〔上元元年,高力士流巫州,遇赦還至朗州。

    自朗至京師尚二千二百五十九裡。

    赦者,甲子赦也。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聞上皇崩,号恸,嘔血而卒。

    〔力士流,見上卷上元元年。

    号,戶刀翻。

    卒,子恤翻。

    〕 21甲戌,以皇子奉節王适為天下兵馬元帥。

    〔奉節,縣名,蜀先主改魚複縣為奉節縣。

    帥,所類翻。

    〕 22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

    」〔于上前明言之,無所忌憚。

    棋,戶孟翻。

    處,昌呂翻。

    分,扶問翻。

    〕上内不能平,以其方握禁兵,外尊禮之。

    乙亥,号輔國為尚父而不名,〔齊太公輔周武王,号師尚父,今以其号寵中人。

    〕事無大小皆咨之,群臣出入皆先詣輔國,亦晏然處之。

    〔史言李輔國兇愚。

    處,昌呂翻。

    〕以内飛龍貛副使程元振為左監門衛将軍。

    知内侍省事朱光輝及内常侍啖庭瑤、山人李唐等二十餘人皆流黔中。

    〔自朱光輝以下,皆大行左右。

    監,古銜翻。

    啖,徒覽翻。

    黔,其今翻。

    〕 23初,李國貞治軍嚴,〔治,直之翻。

    〕朔方将士不樂,〔樂,音洛。

    〕皆思郭子儀,故王元振因之作亂。

    子儀至軍,元振自以為功,子儀曰:「汝臨賊境,〔绛州東與河南接界,時賊又據河陽、河内,故雲然。

    〕辄害主将,若賊乘其釁,〔釁,隙也。

    将,即亮翻。

    〕無绛州矣。

    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謀四十人,皆殺之。

    〔相,息亮翻。

    考異曰:實錄曰:「子儀至軍,撫循士衆,潛問罪人,得害國貞者王元禮等四十人。

    為首者斬,餘并決殺。

    」邠志曰:「七月,郭公到朔方行營。

    」舊傳曰:「三月,子儀辭赴鎮。

    」汾陽家傳曰:「建辰月十一日,發上都,二十七日,至绛州,五月二日,斬元振等三十人。

    」今元振名從諸書,月日從家傳,人數從實錄。

    〕辛雲京聞之,亦推按殺鄧景山者數十人,誅之。

    由是河東諸鎮率皆奉法。

    〔郭子儀誅王元振而河東諸鎮皆春法,仆固懷恩分河北諸州授田承嗣等以成藩鎮之禍,用人可不謹哉!〕 24壬午,以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

     25黨項寇同官、華原。

     26甲申,以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為平盧、青?淄等六州節度使。

    〔青、淄、齊、沂、密、海六州。

    淄州,治淄川,本漢般陽縣,宋僑立清河郡及貝丘縣,魏為東清河郡;隋置淄州,取淄水為名。

    〕由是青州節度有平盧之号。

     27乙酉,徙奉節王适為魯王。

    〔适,古活翻。

    〕 28追〔【章:十二行本「追」上有「庚寅」二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尊上母吳妃為皇太後。

    〔吳妃事肅宗于東宮,生上而薨。

    〕 29壬辰,貶禮剖尚書蕭華為峽州司馬。

    元載希李輔國意,〔輔國以不相銜華。

    〕以罪誣之也。

     30敕幹元大子錢皆一當一,民始安之。

    〔民不便幹元二品錢,見上卷幹元二年。

    〕 31史朝義自圍宋州數月,城中食盡,将陷,刺史李岑不知所為。

    遂城果毅開封劉昌曰:〔易州有遂城府。

    開封、漢縣,唐屬汴州,漢故縣在今縣南五十裡。

    杜佑曰:天寶以後,邊帥怙寵,便請署官,易州遂城府、坊州安台府别将、果毅之類,每一制則同授千餘人。

    〕「倉中猶有曲數千斤,請屑食之;不過二十日李太尉必救我。

    〔李太尉,謂光弼。

    〕城東南隅最危,昌請守之。

    」李光弼至臨淮,諸将以朝義兵尚強,請南保揚州。

    光弼曰:「朝廷倚我以為安危,我複退縮,朝廷何望!〔複,扶又翻。

    〕且吾出其不意,賊安知吾之衆寡!」遂徑趣徐州,〔趣,七喻翻。

    〕使兖郓節度使田神功進擊朝義,大破之。

    先是,田神功既克劉展,〔去年正,神功克劉展。

    先,悉薦翻;下同。

    〕留連揚州未還,太子賓客尚衡與左羽林大将軍殷仲卿相攻于兖、郓,〔考異曰:衡上元元年為淄青節度使,此年五月,田神功自淄青移兖郓,六月,衡自賓客為常侍,七月,仲卿自左羽林大将軍為光祿卿,而得相攻于兖、郓者,蓋衡猶未離淄青,仲卿亦在彼,雖有新除官,皆未肯入朝也。

    〕聞光弼至,憚其威名,神功遽還河南,〔此河南,總言河南道。

    〕衡、仲卿相繼入朝。

    〔考異曰:舊傳曰:「朝義乘北邙之勝,寇申、光等十三州,自領精騎圍李岑于宋州,将士皆懼,請南保揚州。

    光弼徑赴徐州以鎮之,遣田神功擊敗之。

    」又曰:「初,光弼将赴臨淮,在道,舁疾而行。

    監軍使以袁晁方擾江、淮,光弼兵少,請保潤州以避其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