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

關燈
輕我,〔事見二百十六卷天寶十一載。

    〕今定何如﹖」翰伏地對曰:「臣肉眼不識聖人。

    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東平,〔李祗,即謂吳王祗。

    〕魯炅在南陽,〔炅,股迥翻。

    〕陛下留臣,使以尺書招之,不日皆下矣。

    」祿山大喜,以翰為司空﹑同平章事。

    謂火拔歸仁曰:「汝叛主,不忠不義。

    」執而斬之。

    翰以書招諸将,皆複書責之。

    祿山知不效,乃囚諸苑中。

    〔東都苑中也。

    〕潼關既敗,于是河東﹑華陰﹑馮翊﹑上洛防禦使皆棄郡走,〔河東郡,蒲州。

    華陰郡,華州。

    馮翊郡,同州。

    上洛郡,商州。

    華,戶化翻。

    〕所在守兵皆散。

     是日,翰麾下來告急,上不時召見,〔見,賢遍翻。

    〕但遣李福德等将監牧兵赴潼關。

    及暮,平安火不至,〔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裡。

    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

    時守兵已潰,無人複舉火。

    〕上始懼。

    壬辰,召宰相謀之。

    楊國忠自以身領劍南,聞安祿山反,即令副使崔圓陰具儲偫,以備有急投之,〔相,息亮翻。

    令,力丁翻。

    使,疏吏翻。

    偫,直裡翻。

    〕至是首唱幸蜀之策。

    上然之。

    癸巳,國忠集百官于朝堂,惶懅流涕;〔朝,直遙翻;下同。

    懅,巨魚翻,急也。

    〕問以策略,皆唯唯不對。

    〔唯,于癸翻。

    〕國忠曰:「人告祿山反狀已十年,上不之信。

    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

    」仗下,〔朝罷,則左右三衛立仗者皆休下。

    〕士民驚擾奔走,不知所之,市裡蕭條。

    國忠使韓﹑虢入宮,勸上入蜀。

     甲午,百官朝者什無一二。

    上禦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

    以京兆尹魏方進為禦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靈昌崔光遠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将軍邊令誠掌宮闱管鑰。

    托以劍南節度大使颍王伷将赴鎮,令本道設儲偫。

    〔伷,公了翻。

    偫,直裡翻。

    〕是日,上移仗北内。

    〔唐都長安,以太極宮為西内,大明宮為東内,興慶宮為南内,北内當在玄武門内。

    又以地望言之,則自興慶宮移仗歸大明宮,興慶宮在南,大明宮在北,故亦謂大明宮為北内。

    考異曰:幸蜀記:「上遣中使曹仙領千人擊鼓于春明門外,又令燒閑廄草積,煙焰燎天。

    上将乘馬,楊國忠谏,以為:『當謹守宗祧,不可輕動。

    』韋見素力争,以為:『賊勢逼近,人心不固,陛下不可不出避狄。

    國忠暗與賊通,其言不可聽。

    』往返數四,上乃從見素議。

    加魏方進禦史大夫,充前路知頓使。

    」按賊陷潼關,銮輿将出,人心已危,豈有更擊鼓燒草以驚之!國忠久蓄幸蜀之謀,見素乃其所引,豈得上前有此争論!此蓋宋臣欲歸功見素,事乃近誣。

    今不取。

    〕既夕,命龍武大将軍陳玄禮整比六軍,〔比,毗寐翻。

    〕厚賜錢帛,選閑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

    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延秋門,唐長安禁苑之西門也。

    程大昌雍祿有漢唐要地參出圖,唐禁苑西北,包漢長安故城。

    未央宮,唐後改為通光殿;西出即延秋門。

    考異曰:幸蜀記雲:「丙申,百官尚赴朝。

    」此乙未日事,宋巨誤也。

    〕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上過左藏,〔藏,徂浪翻。

    〕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

    」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于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

    」〔史記玄宗有君人之言。

    愀,子小翻。

    斂,力贍翻。

    〕是日,百官猶有入朝者,至宮門,猶聞漏聲,三衛立仗俨然。

    〔唐朝會之制:三衛番上,分為五仗,号衙内五衛。

    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為之。

    二曰親仗,以親衛為之。

    三曰勳仗,以勳衛為之。

    四曰翊仗,以翊衛為之。

    五曰散手仗,以親﹑勳﹑翊衛為之。

    平明,傳點畢,内門開,百官入立班,皇帝升禦坐,金吾将軍一人奏左﹑右廂内外平安,通事舍人贊,宰相﹑兩省官再拜升殿,内谒者承旨喚仗,左﹑右羽林将軍勘以木契,自東西合而入。

    朝罷,皇帝步入東序門,然後放仗。

    内外仗隊,七刻乃下。

    常參辍朝日,六刻即下。

    〕門既啟,則宮人亂出,中外擾攘,不知上所之。

    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竄,山谷細民争入宮禁及王公第舍,盜取金寶,或乘驢上殿。

    又焚左藏大盈庫。

    崔光遠﹑邊令誠帥人救火,〔帥,讀曰率。

    〕又募人攝府﹑縣官分守之,殺十餘人,乃稍定。

    光遠遣其子東見祿山,令誠亦以管鑰獻之。

     上過便橋,楊國忠使人焚橋。

    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留内侍監高力士,使撲滅乃來。

    〔玄宗始置内侍監,秩三品,以高力士及袁思藝為之。

    撲,普蔔翻。

    〕上遣宦者王洛卿前行,告谕郡縣置頓。

    食時,至鹹陽望賢宮,〔鹹陽縣,在京城西四十裡。

    望賢宮,在縣東。

    〕洛卿與縣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應者。

    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

    〔胡餅,今之蒸餅。

    高似孫曰:胡餅,言以胡麻着之也。

    崔鴻前趙錄:石虎諱胡,改胡餅曰麻餅。

    缃素雜記曰:有鬻胡餅者,不曉名之所謂,易其名曰爐餅。

    以為胡人所啖,故曰胡餅也。

    〕于是民争獻粝飯,〔粝,盧達翻,粗也。

    〕雜以麥豆;皇孫輩争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

    〔考異曰:唐曆:「至望賢頓,禦馬病。

    上曰:『殺此馬,拆行宮舍木煮食之。

    』衆不忍食。

    」幸蜀記:「至望賢宮,行從皆饑。

    上入宮,憩于樹下,怫然若有棄海内外之意。

    高力士覺之,遂抱上足,嗚咽開谕,上乃止。

    」肅宗實錄:「楊國忠自入市,衣袖中盛胡餅,獻上皇。

    」天寶亂雜記:「六月十一日,大駕幸蜀,至望賢宮,官吏奔竄。

    迨曛黑,百姓有稍稍來者。

    上親問之:『卿家有飯否﹖不擇精粗,但且将來。

    』老幼于是競擔挈壺漿,雜之以麥子飯,送至上前。

    先給兵士,六宮及皇孫己下,鹹以手掬而食。

    頃時又盡,猶不能飽。

    既乏器用,又無釭燭,從駕者枕藉寝止,長幼莫之分别;賴月入戶庭,上與六宮﹑皇孫等差異焉。

    」按上九日幸蜀,溫畬雲「十一日」,非也。

    餘則兼采之。

    〕上皆酬其直,慰勞之。

    〔勞,力到翻。

    〕衆皆哭,上亦掩泣。

    有老父郭從謹進言曰:「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阙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事見上卷上年。

    〕使得逞其奸逆,緻陛下播越。

    是以先王務延訪忠良以廣聰明,蓋為此也。

    臣猶記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平。

    〔為,于僞翻。

    數,所角翻。

    〕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

    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嚴邃,區區之心無路上達。

    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訴之乎!」上曰:「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

    」慰谕而遣之。

    俄而尚食舉禦膳而至,〔尚,主也。

    主禦膳之官,有奉禦,有直長。

    「而」,一作「以」。

    〕上命先賜從官,〔從,才用翻;下時從同。

    〕然後食之。

    令軍士散詣村落求食,期未時皆集而行。

    夜将半,乃至金城。

    〔金城縣,屬京兆,本始平縣,中宗景龍二年送金城公主降吐蕃至此,更名金城,在京城西八十五裡。

    〕縣令亦逃,縣民皆脫身走,飲食器皿具在,士卒得以自給。

    時從者多逃,内侍監袁思藝亦亡去。

    驿中無燈,人相枕藉而寝,貴賤無以複辨。

    〔枕,即任翻。

    藉,慈夜翻。

    複,扶又翻。

    〕王思禮自潼關至,始知哥舒翰被擒;以思禮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即令赴鎮,收合散卒,以俟東讨。

     丙申,至馬嵬驿,〔金人疆域圖:馬嵬驿,在京兆興平縣。

    〕将士饑疲,皆憤怒。

    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

    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

    國忠走至西門内,〔馬嵬驿之西門也。

    呼,火故翻。

    射,而亦翻。

    中,竹仲翻。

    〕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于驿門外,并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

    禦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衆又殺之。

    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檛,腦血流地。

    衆曰:「勿傷韋相公。

    」救之,得免。

    軍士圍驿,上聞諠嘩,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

    上杖屦出驿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

    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上曰:「朕當自處之。

    」〔處,昌呂翻。

    〕入門,倚杖傾首而立。

    久之,京兆司錄韋谔前言曰:〔京兆府司錄參軍,正七品上。

    武德初,改州主簿曰錄事參軍,掌正違失,麘符印;開元元年改曰司錄。

    〕「今衆怒難犯,〔引左傳鄭子産之言。

    〕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将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将士安則陛下安矣。

    」〔将,即亮翻;下同。

    〕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缢殺之。

    輿屍寘驿庭,召玄禮等人視之。

    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勞,力到翻。

    〕令曉谕軍士。

    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為行計。

    谔,見素之子也。

    國忠妻裴柔〔裴柔,故蜀倡也。

    〕與其幼子晞及虢國夫人﹑夫人子裴徽,皆走至陳倉,縣令薛景仙帥吏士追捕,誅之。

    〔帥,讀曰率;下同。

    〕 丁酉,上将發馬嵬,朝臣惟韋見素一人,乃以韋谔為禦史中丞,充置頓使。

    〔朝,直遙翻。

    使,疏吏翻。

    〕将士皆曰:「國忠謀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

    」或請之河﹑隴,或請之靈武,或請之太原,〔之,往也。

    〕或言還京師。

    上意在入蜀,慮違衆心,竟不言所向。

    韋谔曰:「還京,當有禦賊之備。

    今兵少,未易東向,〔易,以豉翻。

    〕不如且至扶風,徐圖去就。

    」〔考異曰:幸蜀記曰:「上意将幸西蜀,有中使常清奏曰:『國忠久在劍南,又諸将吏或有連謀,慮遠防微,須深詳議。

    』中官陳全節奏曰:『太原城池固莫之比,可以久處,請幸北京。

    』中官郭希奏曰:『朔方地近,被帶山河,鎮遏之雄,莫之與比。

    以臣愚見,不及朔方。

    』中使駱承休奏曰:『姑臧一郡嘗霸中原,秦﹑隴﹑河﹑蘭皆足征取,且巡隴右,駐跸涼州,翦彼鲸鲵,事将取易。

    』左右各陳其意見者十餘輩。

    高力士在側而無言。

    上顧之曰:『以卿之意,何道堪行﹖』力士曰:『太原雖固,地與賊鄰,本屬祿山,人心難測。

    朔方近塞,半是蕃戎,不達朝章,卒難教馭。

    西涼懸遠,沙漠蕭條,大駕順動,人馬非少,先無備拟,必有阙供,賊騎起來,恐見狼狽。

    劍南雖窄,土富人繁,表裡江山,内外險固;以臣所料,蜀道可行。

    』上然之。

    即除韋谔禦史中丞,充置頓使。

    」今從唐曆。

    〕上詢于衆,衆以為然,乃從之。

    及行,父老皆遮道請留,曰:「宮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上為之按辔久之,乃令太子于後宣慰父老。

    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

    〔帥,讀曰率。

    〕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為之主﹖」須臾,衆至數千人。

    太子不可,曰:「至尊遠冒險阻,吾豈忍朝夕離左右。

    〔離,力智翻。

    〕且吾尚未面辭,當還白至尊,更禀進止。

    」涕泣,跋馬欲西。

    〔還,從宣翻。

    跋馬者,勒馬使回轉也。

    跋,蒲撥翻。

    〕建甯王倓〔倓,徒甘翻。

    〕與李輔國執鞚谏曰:「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複!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鞚,苦貢翻。

    棧,士限翻。

    〕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

    人情既離,不可複合,雖欲複至此,其可得乎!〔複,扶又翻,又音如字。

    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于河北,與之并力東讨逆賊,克複兩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複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凊,為兒女之戀乎!」〔記曰:凡為人子,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凊,七政翻。

    考異曰:舊宦者傳:「李靖忠啟太子,請留,張良娣贊成之。

    」按太子獨還宣慰百姓,良娣不在旁,何以得贊成留計!今不取。

    天寶亂離記:「大駕至岐州,上取褒斜路幸蜀,儲皇取彭原路抵靈武。

    」此誤也。

    〕廣平王俶亦勸太子留。

    〔俶,昌六翻。

    〕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

    太子乃使俶馳白上。

    上總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偵之,〔偵,醜鄭翻。

    〕還白狀,上曰:「天也!」乃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仗内六廄,飛龍廄為最上乘馬。

    〕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

    」〔将,即量翻。

    〕又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為念。

    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太子南向号泣而已。

    〔上已南邁,而太子留在後,故南向号泣。

    号,戶刀翻。

    〕又使送東宮内人于太子,〔張良娣在軍中,自此構建甯之禍。

    〕且宣旨欲傳位,太子不受。

    俶﹑倓,皆太子之子也。

     4己亥,上至岐山。

    〔岐山縣在扶風郡東北,後周天和四年割泾州鹑觚縣之南界置三龍縣;隋開皇十六年移于岐山南十裡,改為岐山縣;大業九年移于今縣東北八裡;唐武德元年移于岐陽縣界張堡壘;七年移理龍尾驿城;貞觀八年又移理石潛驿。

    〕或言賊前鋒且至,上遽過,宿扶風郡。

    士卒潛懷去就,往往流言不遜,陳玄禮不能制,上患之。

    會成都貢春彩十餘萬匹,至扶風,上命悉陳之于庭,召将士入,臨軒谕之曰:「朕比來衰耄,〔比,毗至翻。

    〕托任失人,緻逆胡亂常,須遠避其鋒。

    知卿等皆蒼猝從朕,不得别父母妻子,苃涉至此,〔草行為苃;水行為涉。

    〕勞苦至矣,朕甚愧之。

    蜀路阻長,郡縣褊小,人馬衆多,或不能供,今聽卿等各還家;朕獨與子﹑孫﹑中官前行入蜀,亦足自達。

    今日與卿等訣别,可共分此彩以備資糧。

    若歸,見父母及長安父老,為朕緻意,〔為,于僞翻。

    〕各好自愛也!」因泣下沾襟。

    衆皆哭,曰:「臣等死生從陛下,不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