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唐紀三十四〔起柔兆涒灘(丙申)五月,至九月,不滿一年。
〕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年〔(丙申﹑七五六)載,祖亥翻。
〕 1五月,丁巳,炅衆潰,走保南陽,〔炅,古迥翻。
炅不書姓,承上卷安祿山将攻魯炅事也。
炅自颍川走保南陽。
考異曰,玄宗實錄雲:「炅攜百姓數千人奔順陽川。
」今從舊傳。
〕賊就圍之。
太常卿張垍薦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征吳王祇為太仆卿,〔垍,其冀翻。
夷陵郡,峽州。
守,式又翻。
上,亦謂玄宗,自靈武即位後,玄宗稱「上皇」,稱肅宗為「上」。
〕以巨為陳留,谯郡太守﹑河南節度使,兼統嶺南節度使何履光﹑〔陳留郡,汴州。
谯州,亳州。
此二郡太守也。
是年升五府經略讨擊使為嶺南節度使,領廣﹑韶﹑循﹑潮﹑康﹑泷﹑端﹑新﹑封﹑春﹑勤﹑羅﹑潘﹑高﹑思〔恩〕﹑雷﹑崖﹑瓊﹑振﹑儋﹑萬安﹑軍〔藤〕二十二州,治廣州。
〕黔中節度使趙國珍﹑〔趙國珍,牂柯别部充州蠻酋趙君道之裔。
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護五溪十餘年,天下方亂,其所部獨甯。
按新書方鎮表:開元二十六年,黔州置五溪諸州經略使,天寶十四載,增領守捉使,代宗大曆四年,始置辰﹑溪﹑巫﹑錦﹑業五州都練守捉觀察處置使,憲宗元和三年,黔州觀察增領涪州,唐末,始于黔州置節鎮。
疑此時趙國珍未得建節。
至明年,通鑒書置黔中節度,必有所據。
〕南陽節度使魯炅。
國珍,本牂柯夷也。
〔牂,音臧。
柯,音哥。
〕戊辰,巨引兵自藍田出,趣南陽。
〔趣,七喻翻。
〕賊聞之,解圍走。
2令狐潮複引兵攻雍丘。
潮與張巡有舊,于城下相勞苦如平生,潮因說巡曰:〔複,扶又翻。
勞,力到翻。
說,式芮翻。
〕「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為,于僞翻。
〕巡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潮慚而退。
3郭子儀﹑李光弼還常山,〔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史思明收散卒數萬踵其後。
子儀選骁騎更挑戰,〔骁,堅堯翻。
騎,奇寄翻。
更,工衡翻。
挑,徒了翻。
〕三日,至行唐,〔即漢南行唐縣,屬常山郡。
九域志:在郡北五十五裡。
〕賊疲,乃退。
子儀乘之,又敗之于沙河。
〔沙河在新樂﹑行唐二縣之間。
敗,補邁翻。
〕蔡希德至洛陽,安祿山複使将步騎二萬人北就思明,〔複,扶又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又使牛廷玠發範陽等郡兵萬餘人助思明,合五萬餘人,而同羅﹑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儀至恒陽,思明随至,〔恒,戶登翻。
〕子儀深溝高壘以待之;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賊不得休息。
數日,子儀﹑光弼議曰:「賊倦矣,可以出戰。
」〔考異曰:河洛春秋以此為光弼語,汾陽家傳作子儀語,蓋二人共議耳。
〕壬午,戰于嘉山,〔據舊史安祿山傳:嘉山在常山郡東。
魏收地形志:中山郡上曲陽縣有嘉山。
上曲陽,即唐之恒陽也。
考異曰:實錄雲「六月壬午」,按長曆,六月癸未朔;壬午,五月二十九日也。
汾陽家傳﹑舊祿山傳亦雲「六月,戰嘉山」。
河洛春秋雲:「六月二十五日,光弼破賊于嘉山。
」今從實錄而改其月。
〕大破之,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
思明墜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槍歸營,〔折,而設翻。
〕奔于博陵;光弼就圍之,軍聲大振。
于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将而降。
〔将,即亮翻;下同。
降,戶江翻;下同。
考異曰:河洛春秋雲:「五月,蔡希德從東都見祿山,祿山又與馬步二萬人,至邢州,取堯山﹑招慶,射趙州東界,效曲﹑鼓﹑鹿城間,渡洿池水,入無極,至定州。
牛介從幽州占歸﹑檀﹑幽﹑易,兼大同﹑纥﹑蠟共萬餘人,帖思明。
思明君既壯,共五萬餘人;其中精騎萬人,悉是同羅﹑曳落河,精于馳突。
光弼以十五萬衆頓軍恒陽,樵采往來,人有難色,召有策者試之。
時趙州司戶參軍先臣亡父包處遂上書與光弼曰:『思明用軍,惟将勁悍,觀其布措,實謂無謀。
昔秦﹑趙争山,先居者勝,豈不為勞逸勢倍,高下相懸。
今宜重出軍人有膂力者五萬,被甲兩重,陌刀各二。
東有高山甚大,先令五千甲士于山上設伏,後出二千人山東取糧。
賊見必追之,則奔山上。
伏兵馬與一百面鼓,應山上。
避賊百姓,壯者亦與器械,令随大軍;老弱者令居險固守,遙為聲援。
賊必圍山攻之;城内出五萬人,擇将二人統之,各領二萬,一将于南面,一将于城北門出。
賊營悉在山東,其軍夜出,長去賊三十裡行;廣張左右翼,以天曉合圍。
其軍每二十五為隊,每隊置旗兩口,冬冬鼓子一具,圍落纔合,則動鼓子;賊必不測人之多少。
然于城東門出軍一萬人,布掌底陳,山上亦擊鼓而下,齊攻之,必克勝。
』光弼尤然此計,乃出朔方計會,出入取糧。
賊果然來襲,即奔山上。
至六月二十五日,依前計大破賊于嘉山陣,斬首數萬餘級,生擒數千。
思明落馬步遁;至暮,拄折槍歸營。
希德中槍索,押衙劉旻斫斷而走。
生擒得旻。
至二十六日,覆陣。
二十七日,有诏至恒陽,雲潼關失守,駕幸劍南。
」包谞專欲歸功其父,而他書皆無之。
今不取。
〕漁陽路再絕,〔漁陽,即謂範陽也。
範陽郡,幽州。
其後又分置薊州漁陽郡,二郡始各有分界。
然範陽節度盡統幽﹑易﹑平﹑檀﹑妫﹑燕等州,賊之根本實在範陽也。
唐人于此時多以範陽﹑漁陽通言之,白居易詩所謂「漁陽鼙鼓動地來」,是以範陽通為漁陽也。
前此顔杲卿以常山返正,漁陽路絕矣;杲卿敗而複通。
今郭﹑李破史思明,故再絕。
〕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将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诟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
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尚﹑莊懼,數日不敢見。
田幹真自關下來,為尚﹑莊說祿山曰:〔為,于僞翻。
說,式芮翻;下密說同。
〕「自古帝王經營大業,皆有勝敗,豈能一舉而成!今四方軍壘雖多,皆新募烏合之衆,未更行陳,〔更,工衡翻。
行,戶剛翻。
陳,讀曰陣。
〕豈能敵我薊北勁銳之兵,何足深憂!尚﹑莊皆佐命元勳,陛下一旦絕之,使諸将聞之,誰不内懼!若上下離心,臣竊為陛下危之!」祿山喜曰:「阿浩,汝能豁我心事。
」即召尚﹑莊,置酒酣宴,自為之歌以侑酒,待之如初。
阿浩,幹真小字也。
〔為,于僞翻。
考異曰:祿山事迹作「阿法」,今從唐曆﹑統紀﹑舊傳。
〕祿山議棄洛陽,走歸範陽,計未決。
是時,天下以楊國忠驕縱召亂,莫不切齒。
又,祿山起兵以誅國忠為名,王思禮密說哥舒翰,使抗表請誅國忠,〔說,式芮翻。
考異曰:玄宗實錄雲:「或勸翰:『留兵二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楊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為何如﹖』翰心許之,未發。
有客洩其謀于國忠,國忠大懼。
」按翰若回兵誅國忠,則正與祿山無異。
思禮勸翰抗表言國忠罪猶不敢,況敢舉兵乎!事必不然。
且翰雖心許,他人安得知之!正由翰按兵不進,故國忠及其黨疑懼,恐翰回兵誅之,其實翰無此心也。
若果欲誅國忠,則安肯恸哭出關乎!幸蜀記雲:「翰使王思禮至陝郡,見賊僞禦史中丞﹑無敵将軍﹑平西大使崔幹佑,令傳檄與祿山,數其幹紀亂常,背天逆理,且曰:『若面縛而來,束身歸死,赦爾九族,罪爾一身。
如更屈強王師,遲疑未決,大軍一鼓,玉石俱焚。
爾審思之,悔無及矣。
』」按翰與幹佑方對壘相攻,思禮軍中大将,豈可使罵祿山之檄詣幹佑乎!必無此理。
今不取。
〕翰不應。
思禮又請以三十騎劫取以來,至潼關殺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
」或說國忠:「今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說,式芮翻。
援,于元翻。
〕于公豈不危哉!」國忠大懼,乃奏:「潼關大軍雖盛,而後無繼,萬一失利,京師可憂,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于苑中訓練。
」〔時監牧﹑五坊﹑禁苑之卒,率謂之小兒。
〕上許之,使劍南軍将李福德等領之。
又募萬人屯灞上,令所親杜幹運将之,〔将,即亮翻。
〕名為禦賊,實備翰也。
翰聞之,亦恐為國忠所圖,乃表請灞上軍隸童關;六月,癸未,召杜幹運詣關,因事斬之;國忠益懼。
會有告崔幹佑在陜,兵不滿四千,皆羸若無備,〔此祿山之用間也。
陜,失冉翻。
〕上遣使趣哥舒翰進兵複陜﹑洛。
〔趣,讀曰促;下以義推。
〕翰奏曰:「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為逆,豈肯無備!是必羸師以誘我,若往,正堕其計中。
〔羸,倫為翻。
誘,羊久翻。
〕且賊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據險以扼之,利在堅守。
況賊殘虐失衆,兵勢日蹙,将有内變;因而乘之,可不戰擒也。
要在成功,何必務速!今諸道征兵尚多未集,請且待之。
」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上,時掌翻。
質,音緻。
〕賊必内潰。
潼關大軍,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國忠疑翰謀己,言于上,以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将失機會。
上以為然,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
翰不得已,撫膺恸哭;丙戌,引兵出關。
〔逗,音豆。
使,疏吏翻。
趣,讀曰促。
考異曰:幸蜀記曰:「賊将崔幹佑于陜郡西潛鋒蓄銳,卧鼓偃旗,而偵者奏雲,賊全無備。
上然之。
」又曰:「玄宗九處太平,不練軍事,既被國忠眩惑,中使相繼督責于公,不得已,撫膺恸哭久之,乃引師出關。
國忠又令杜幹運領所募兵于馮翊境上,潛備哥舒公。
公曰:『今軍出關,勢十全矣。
更置幹運于側以為疑軍,人心憂疑,即不俟見賊,吾軍潰矣。
必當并之以除内憂。
』遂令衙前總管叱萬軍進追軍,誡之曰:『若不受追,即便斬頭來。
』幹運果不敢赴。
進詐詞如欲叛哥舒,竊請見。
幹運遂喜,遽見之。
與語,進忽抽佩刀曰:『奉處分,取公頭。
』幹運驚懼。
其左右悉新招募者,悉投仗散走,進遂斬幹運,攜首至于軍門,衆皆攝氣,乃統其軍赴關。
」按翰若擅殺幹運而奪其軍,則是已反也,朝廷安能趣之出關乎!蓋奏乞以其軍隸潼關,朝廷已許之,翰朝召幹運受處分,或有所違拒,因托軍法以斬之耳。
淩準邠志雲:「郭子儀﹑李光弼将進軍,聞朝廷議出潼關,圖複陜﹑洛,二公議曰:『哥舒公老疾昏耄,賊素知諸軍烏合,不足以戰。
今祿山悉銳南馳宛﹑洛,賊之餘衆盡委思明,我且破之,便覆其巢。
質叛徒之族,取祿山之首,其勢必矣。
若潼關出師,有戰必敗。
關城不守,京室有變,天下之亂,何可平之!』乃陳利害以聞,且請固關無出。
」唐曆:「會偵人自陜至,雲:『崔幹佑所将衆不滿四千,不足圖也。
』上大悅。
」舊翰傳:「翰既斬幹運,心不自安,又素有風疾,至是頗甚,軍中之務不複躬親,委政于行軍司馬田良丘。
良丘複不敢專斷,教令不一,頗無部伍。
其将王思禮﹑李承光又争長不謟,人無鬬志。
」今兼采之。
巳醜,遇崔幹佑之軍于靈寶西原。
〔靈寶縣更名,,見二百十五卷天寶元年。
〕幹佑據險以待之,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裡。
庚寅,官軍與幹佑會戰。
〔薄,伯各翻。
隘,烏介翻。
考異曰:肅宗實錄:「乙酉,翰與幹佑會戰。
」舊傳:「四日,次靈寶西原。
八日,與賊交戰。
」新傳:「丙戌,次靈寶西原。
庚寅,與幹佑戰。
」按翰軍既遇賊,必不留四日然後戰。
玄宗實錄:「丙戌,翰出關。
巳醜,遇賊。
庚寅,戰。
」此近是,今從之。
幸蜀記亦然。
〕幹佑伏兵于險,翰與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觀軍勢,見幹佑兵少,趣諸軍使進。
王思禮等将精兵五萬居前,龐忠等将餘兵十萬繼之,翰以兵三萬登河北阜望之,鳴鼓以助其勢。
〔少,始紹翻。
趣,讀曰促。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幹佑所出兵不過萬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卻,官軍望而笑之。
幹佑嚴精兵,陳于其後。
兵既交,賊偃旗如欲遁者,官軍懈,不為備。
須臾,伏兵發,賊乘高下木石,擊殺士卒甚衆。
道隘,士卒如束,槍槊不得用。
翰以氈車駕馬為前驅,欲以沖賊。
日過中,東風暴急,幹佑以草車數十乘塞氈車之前,縱火焚之。
〔乘,繩證翻。
塞,悉則翻。
考異曰:幸蜀記曰:「野中先有官草,積數十堆,因風焚之。
」今從舊傳。
〕煙焰所被,〔被,皮義翻。
〕官軍不能開目,妄自相殺,謂賊在煙中,聚弓弩而射之。
〔射,而亦翻。
〕日暮,矢盡,乃知無賊。
幹佑遣同羅精騎自南山過,出官軍之後擊之,官軍首尾駭亂,不知所備,于是大敗;或棄甲竄匿山谷,或相擠排入河溺死,嚣聲振天地,賊乘勝蹙之。
後軍見前軍敗,皆自潰,河北軍望之亦潰。
〔【章:十二行本「潰」下有「瞬息間兩岸皆空」七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河北軍,翰所自将者也。
〕翰獨與麾下數百騎走,自首陽山西渡河入關。
〔首陽山當是首山,衍「陽」字。
首山在蒲州河東縣界,與湖城縣之荊山隔河相對。
〕關外先為三塹,皆廣二丈,深丈,〔廣,古曠翻。
深,式浸翻。
〕人馬墜其中,須臾而滿;餘衆踐之以度,〔踐,息淺翻。
〕士卒得入關者纔八千餘人。
辛卯,幹佑進攻潼關,克之。
翰至關西驿,揭牓收散卒,欲複守潼關。
〔複,扶又翻。
〕蕃将火拔歸仁等以百餘騎圍驿,入謂翰曰:「賊至矣,請公上馬。
」翰上馬出驿,歸仁帥衆叩頭曰:「公以二十萬衆一戰棄之,何面目複見天子!〔帥,讀曰率。
複,扶又翻。
〕且公不見高仙芝﹑封常青乎﹖〔謂軍敗必誅也。
事見上卷上年。
〕請公東行。
」翰不可,欲下馬。
歸仁以毛絷其足于馬腹,及諸将不從者,皆執之以東。
〔将,即亮翻;下同。
〕會賊将田幹真已至,遂降之,俱送洛陽。
〔降,戶江翻。
〕安祿山問翰曰:「汝常
〕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年〔(丙申﹑七五六)載,祖亥翻。
〕 1五月,丁巳,炅衆潰,走保南陽,〔炅,古迥翻。
炅不書姓,承上卷安祿山将攻魯炅事也。
炅自颍川走保南陽。
考異曰,玄宗實錄雲:「炅攜百姓數千人奔順陽川。
」今從舊傳。
〕賊就圍之。
太常卿張垍薦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征吳王祇為太仆卿,〔垍,其冀翻。
夷陵郡,峽州。
守,式又翻。
上,亦謂玄宗,自靈武即位後,玄宗稱「上皇」,稱肅宗為「上」。
〕以巨為陳留,谯郡太守﹑河南節度使,兼統嶺南節度使何履光﹑〔陳留郡,汴州。
谯州,亳州。
此二郡太守也。
是年升五府經略讨擊使為嶺南節度使,領廣﹑韶﹑循﹑潮﹑康﹑泷﹑端﹑新﹑封﹑春﹑勤﹑羅﹑潘﹑高﹑思〔恩〕﹑雷﹑崖﹑瓊﹑振﹑儋﹑萬安﹑軍〔藤〕二十二州,治廣州。
〕黔中節度使趙國珍﹑〔趙國珍,牂柯别部充州蠻酋趙君道之裔。
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護五溪十餘年,天下方亂,其所部獨甯。
按新書方鎮表:開元二十六年,黔州置五溪諸州經略使,天寶十四載,增領守捉使,代宗大曆四年,始置辰﹑溪﹑巫﹑錦﹑業五州都練守捉觀察處置使,憲宗元和三年,黔州觀察增領涪州,唐末,始于黔州置節鎮。
疑此時趙國珍未得建節。
至明年,通鑒書置黔中節度,必有所據。
〕南陽節度使魯炅。
國珍,本牂柯夷也。
〔牂,音臧。
柯,音哥。
〕戊辰,巨引兵自藍田出,趣南陽。
〔趣,七喻翻。
〕賊聞之,解圍走。
2令狐潮複引兵攻雍丘。
潮與張巡有舊,于城下相勞苦如平生,潮因說巡曰:〔複,扶又翻。
勞,力到翻。
說,式芮翻。
〕「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為,于僞翻。
〕巡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潮慚而退。
3郭子儀﹑李光弼還常山,〔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史思明收散卒數萬踵其後。
子儀選骁騎更挑戰,〔骁,堅堯翻。
騎,奇寄翻。
更,工衡翻。
挑,徒了翻。
〕三日,至行唐,〔即漢南行唐縣,屬常山郡。
九域志:在郡北五十五裡。
〕賊疲,乃退。
子儀乘之,又敗之于沙河。
〔沙河在新樂﹑行唐二縣之間。
敗,補邁翻。
〕蔡希德至洛陽,安祿山複使将步騎二萬人北就思明,〔複,扶又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又使牛廷玠發範陽等郡兵萬餘人助思明,合五萬餘人,而同羅﹑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儀至恒陽,思明随至,〔恒,戶登翻。
〕子儀深溝高壘以待之;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賊不得休息。
數日,子儀﹑光弼議曰:「賊倦矣,可以出戰。
」〔考異曰:河洛春秋以此為光弼語,汾陽家傳作子儀語,蓋二人共議耳。
〕壬午,戰于嘉山,〔據舊史安祿山傳:嘉山在常山郡東。
魏收地形志:中山郡上曲陽縣有嘉山。
上曲陽,即唐之恒陽也。
考異曰:實錄雲「六月壬午」,按長曆,六月癸未朔;壬午,五月二十九日也。
汾陽家傳﹑舊祿山傳亦雲「六月,戰嘉山」。
河洛春秋雲:「六月二十五日,光弼破賊于嘉山。
」今從實錄而改其月。
〕大破之,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
思明墜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槍歸營,〔折,而設翻。
〕奔于博陵;光弼就圍之,軍聲大振。
于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将而降。
〔将,即亮翻;下同。
降,戶江翻;下同。
考異曰:河洛春秋雲:「五月,蔡希德從東都見祿山,祿山又與馬步二萬人,至邢州,取堯山﹑招慶,射趙州東界,效曲﹑鼓﹑鹿城間,渡洿池水,入無極,至定州。
牛介從幽州占歸﹑檀﹑幽﹑易,兼大同﹑纥﹑蠟共萬餘人,帖思明。
思明君既壯,共五萬餘人;其中精騎萬人,悉是同羅﹑曳落河,精于馳突。
光弼以十五萬衆頓軍恒陽,樵采往來,人有難色,召有策者試之。
時趙州司戶參軍先臣亡父包處遂上書與光弼曰:『思明用軍,惟将勁悍,觀其布措,實謂無謀。
昔秦﹑趙争山,先居者勝,豈不為勞逸勢倍,高下相懸。
今宜重出軍人有膂力者五萬,被甲兩重,陌刀各二。
東有高山甚大,先令五千甲士于山上設伏,後出二千人山東取糧。
賊見必追之,則奔山上。
伏兵馬與一百面鼓,應山上。
避賊百姓,壯者亦與器械,令随大軍;老弱者令居險固守,遙為聲援。
賊必圍山攻之;城内出五萬人,擇将二人統之,各領二萬,一将于南面,一将于城北門出。
賊營悉在山東,其軍夜出,長去賊三十裡行;廣張左右翼,以天曉合圍。
其軍每二十五為隊,每隊置旗兩口,冬冬鼓子一具,圍落纔合,則動鼓子;賊必不測人之多少。
然于城東門出軍一萬人,布掌底陳,山上亦擊鼓而下,齊攻之,必克勝。
』光弼尤然此計,乃出朔方計會,出入取糧。
賊果然來襲,即奔山上。
至六月二十五日,依前計大破賊于嘉山陣,斬首數萬餘級,生擒數千。
思明落馬步遁;至暮,拄折槍歸營。
希德中槍索,押衙劉旻斫斷而走。
生擒得旻。
至二十六日,覆陣。
二十七日,有诏至恒陽,雲潼關失守,駕幸劍南。
」包谞專欲歸功其父,而他書皆無之。
今不取。
〕漁陽路再絕,〔漁陽,即謂範陽也。
範陽郡,幽州。
其後又分置薊州漁陽郡,二郡始各有分界。
然範陽節度盡統幽﹑易﹑平﹑檀﹑妫﹑燕等州,賊之根本實在範陽也。
唐人于此時多以範陽﹑漁陽通言之,白居易詩所謂「漁陽鼙鼓動地來」,是以範陽通為漁陽也。
前此顔杲卿以常山返正,漁陽路絕矣;杲卿敗而複通。
今郭﹑李破史思明,故再絕。
〕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将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诟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
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尚﹑莊懼,數日不敢見。
田幹真自關下來,為尚﹑莊說祿山曰:〔為,于僞翻。
說,式芮翻;下密說同。
〕「自古帝王經營大業,皆有勝敗,豈能一舉而成!今四方軍壘雖多,皆新募烏合之衆,未更行陳,〔更,工衡翻。
行,戶剛翻。
陳,讀曰陣。
〕豈能敵我薊北勁銳之兵,何足深憂!尚﹑莊皆佐命元勳,陛下一旦絕之,使諸将聞之,誰不内懼!若上下離心,臣竊為陛下危之!」祿山喜曰:「阿浩,汝能豁我心事。
」即召尚﹑莊,置酒酣宴,自為之歌以侑酒,待之如初。
阿浩,幹真小字也。
〔為,于僞翻。
考異曰:祿山事迹作「阿法」,今從唐曆﹑統紀﹑舊傳。
〕祿山議棄洛陽,走歸範陽,計未決。
是時,天下以楊國忠驕縱召亂,莫不切齒。
又,祿山起兵以誅國忠為名,王思禮密說哥舒翰,使抗表請誅國忠,〔說,式芮翻。
考異曰:玄宗實錄雲:「或勸翰:『留兵二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楊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為何如﹖』翰心許之,未發。
有客洩其謀于國忠,國忠大懼。
」按翰若回兵誅國忠,則正與祿山無異。
思禮勸翰抗表言國忠罪猶不敢,況敢舉兵乎!事必不然。
且翰雖心許,他人安得知之!正由翰按兵不進,故國忠及其黨疑懼,恐翰回兵誅之,其實翰無此心也。
若果欲誅國忠,則安肯恸哭出關乎!幸蜀記雲:「翰使王思禮至陝郡,見賊僞禦史中丞﹑無敵将軍﹑平西大使崔幹佑,令傳檄與祿山,數其幹紀亂常,背天逆理,且曰:『若面縛而來,束身歸死,赦爾九族,罪爾一身。
如更屈強王師,遲疑未決,大軍一鼓,玉石俱焚。
爾審思之,悔無及矣。
』」按翰與幹佑方對壘相攻,思禮軍中大将,豈可使罵祿山之檄詣幹佑乎!必無此理。
今不取。
〕翰不應。
思禮又請以三十騎劫取以來,至潼關殺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
」或說國忠:「今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說,式芮翻。
援,于元翻。
〕于公豈不危哉!」國忠大懼,乃奏:「潼關大軍雖盛,而後無繼,萬一失利,京師可憂,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于苑中訓練。
」〔時監牧﹑五坊﹑禁苑之卒,率謂之小兒。
〕上許之,使劍南軍将李福德等領之。
又募萬人屯灞上,令所親杜幹運将之,〔将,即亮翻。
〕名為禦賊,實備翰也。
翰聞之,亦恐為國忠所圖,乃表請灞上軍隸童關;六月,癸未,召杜幹運詣關,因事斬之;國忠益懼。
會有告崔幹佑在陜,兵不滿四千,皆羸若無備,〔此祿山之用間也。
陜,失冉翻。
〕上遣使趣哥舒翰進兵複陜﹑洛。
〔趣,讀曰促;下以義推。
〕翰奏曰:「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為逆,豈肯無備!是必羸師以誘我,若往,正堕其計中。
〔羸,倫為翻。
誘,羊久翻。
〕且賊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據險以扼之,利在堅守。
況賊殘虐失衆,兵勢日蹙,将有内變;因而乘之,可不戰擒也。
要在成功,何必務速!今諸道征兵尚多未集,請且待之。
」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上,時掌翻。
質,音緻。
〕賊必内潰。
潼關大軍,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國忠疑翰謀己,言于上,以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将失機會。
上以為然,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
翰不得已,撫膺恸哭;丙戌,引兵出關。
〔逗,音豆。
使,疏吏翻。
趣,讀曰促。
考異曰:幸蜀記曰:「賊将崔幹佑于陜郡西潛鋒蓄銳,卧鼓偃旗,而偵者奏雲,賊全無備。
上然之。
」又曰:「玄宗九處太平,不練軍事,既被國忠眩惑,中使相繼督責于公,不得已,撫膺恸哭久之,乃引師出關。
國忠又令杜幹運領所募兵于馮翊境上,潛備哥舒公。
公曰:『今軍出關,勢十全矣。
更置幹運于側以為疑軍,人心憂疑,即不俟見賊,吾軍潰矣。
必當并之以除内憂。
』遂令衙前總管叱萬軍進追軍,誡之曰:『若不受追,即便斬頭來。
』幹運果不敢赴。
進詐詞如欲叛哥舒,竊請見。
幹運遂喜,遽見之。
與語,進忽抽佩刀曰:『奉處分,取公頭。
』幹運驚懼。
其左右悉新招募者,悉投仗散走,進遂斬幹運,攜首至于軍門,衆皆攝氣,乃統其軍赴關。
」按翰若擅殺幹運而奪其軍,則是已反也,朝廷安能趣之出關乎!蓋奏乞以其軍隸潼關,朝廷已許之,翰朝召幹運受處分,或有所違拒,因托軍法以斬之耳。
淩準邠志雲:「郭子儀﹑李光弼将進軍,聞朝廷議出潼關,圖複陜﹑洛,二公議曰:『哥舒公老疾昏耄,賊素知諸軍烏合,不足以戰。
今祿山悉銳南馳宛﹑洛,賊之餘衆盡委思明,我且破之,便覆其巢。
質叛徒之族,取祿山之首,其勢必矣。
若潼關出師,有戰必敗。
關城不守,京室有變,天下之亂,何可平之!』乃陳利害以聞,且請固關無出。
」唐曆:「會偵人自陜至,雲:『崔幹佑所将衆不滿四千,不足圖也。
』上大悅。
」舊翰傳:「翰既斬幹運,心不自安,又素有風疾,至是頗甚,軍中之務不複躬親,委政于行軍司馬田良丘。
良丘複不敢專斷,教令不一,頗無部伍。
其将王思禮﹑李承光又争長不謟,人無鬬志。
」今兼采之。
巳醜,遇崔幹佑之軍于靈寶西原。
〔靈寶縣更名,,見二百十五卷天寶元年。
〕幹佑據險以待之,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裡。
庚寅,官軍與幹佑會戰。
〔薄,伯各翻。
隘,烏介翻。
考異曰:肅宗實錄:「乙酉,翰與幹佑會戰。
」舊傳:「四日,次靈寶西原。
八日,與賊交戰。
」新傳:「丙戌,次靈寶西原。
庚寅,與幹佑戰。
」按翰軍既遇賊,必不留四日然後戰。
玄宗實錄:「丙戌,翰出關。
巳醜,遇賊。
庚寅,戰。
」此近是,今從之。
幸蜀記亦然。
〕幹佑伏兵于險,翰與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觀軍勢,見幹佑兵少,趣諸軍使進。
王思禮等将精兵五萬居前,龐忠等将餘兵十萬繼之,翰以兵三萬登河北阜望之,鳴鼓以助其勢。
〔少,始紹翻。
趣,讀曰促。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幹佑所出兵不過萬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卻,官軍望而笑之。
幹佑嚴精兵,陳于其後。
兵既交,賊偃旗如欲遁者,官軍懈,不為備。
須臾,伏兵發,賊乘高下木石,擊殺士卒甚衆。
道隘,士卒如束,槍槊不得用。
翰以氈車駕馬為前驅,欲以沖賊。
日過中,東風暴急,幹佑以草車數十乘塞氈車之前,縱火焚之。
〔乘,繩證翻。
塞,悉則翻。
考異曰:幸蜀記曰:「野中先有官草,積數十堆,因風焚之。
」今從舊傳。
〕煙焰所被,〔被,皮義翻。
〕官軍不能開目,妄自相殺,謂賊在煙中,聚弓弩而射之。
〔射,而亦翻。
〕日暮,矢盡,乃知無賊。
幹佑遣同羅精騎自南山過,出官軍之後擊之,官軍首尾駭亂,不知所備,于是大敗;或棄甲竄匿山谷,或相擠排入河溺死,嚣聲振天地,賊乘勝蹙之。
後軍見前軍敗,皆自潰,河北軍望之亦潰。
〔【章:十二行本「潰」下有「瞬息間兩岸皆空」七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河北軍,翰所自将者也。
〕翰獨與麾下數百騎走,自首陽山西渡河入關。
〔首陽山當是首山,衍「陽」字。
首山在蒲州河東縣界,與湖城縣之荊山隔河相對。
〕關外先為三塹,皆廣二丈,深丈,〔廣,古曠翻。
深,式浸翻。
〕人馬墜其中,須臾而滿;餘衆踐之以度,〔踐,息淺翻。
〕士卒得入關者纔八千餘人。
辛卯,幹佑進攻潼關,克之。
翰至關西驿,揭牓收散卒,欲複守潼關。
〔複,扶又翻。
〕蕃将火拔歸仁等以百餘騎圍驿,入謂翰曰:「賊至矣,請公上馬。
」翰上馬出驿,歸仁帥衆叩頭曰:「公以二十萬衆一戰棄之,何面目複見天子!〔帥,讀曰率。
複,扶又翻。
〕且公不見高仙芝﹑封常青乎﹖〔謂軍敗必誅也。
事見上卷上年。
〕請公東行。
」翰不可,欲下馬。
歸仁以毛絷其足于馬腹,及諸将不從者,皆執之以東。
〔将,即亮翻;下同。
〕會賊将田幹真已至,遂降之,俱送洛陽。
〔降,戶江翻。
〕安祿山問翰曰:「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