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一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俱為牙門都将,二人不相能,雖同盤飲食,常睇相視,不交一言。
及汾陽代思順,臨淮欲亡去,計未決,诏至,分汾陽兵東讨。
臨淮入請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汾陽趨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國亂主遷,非公不能東伐,豈懷私忿時邪!』悉召軍吏,出诏書讀之,如诏約束。
及别,執手泣涕,相勉忠義」按于時玄宗未幸蜀,唐之号令猶行于天下,若制書除光弼為節度使,子儀安敢擅殺之!杜或得于傳聞之誤也。
今從分陽家傳及舊傳〕。
5甲子,加哥舒翰左仆射、同平章事,餘如故。
6置南陽節度使,以南陽太守魯炅為之,将嶺南、黔中、襄陽子五萬人屯葉北,以備安祿山。
炅表薛願為颍川太守兼防禦使,〔南陽郡,鄧州。
襄陽郡,襄州。
葉縣,時屬汝州。
颍川郡,許州。
炅,火迥翻。
将,即亮翻。
黔,音琴。
葉,式涉翻〕。
龐堅為副使。
願,故太子瑛之妃兄;堅,玉之曾孫也。
〔龐玉,去隋歸唐為将。
龐,皮江翻〕。
7乙醜,安祿山遣其子慶緒寇潼關;哥舒翰擊卻之。
8己巳,加顔真卿戶部侍郎兼本郡防禦使;真卿以李暐為副。
9二月,丙戌,加李光弼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訪使。
10史思明等圍饒陽二十九日,不下,李光弼将蕃、漢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陉。
〔騎,奇寄翻。
陉,音刑。
考異曰:玄宗實錄:「己亥,光弼以朔方馬步五千,東出土門,收常山郡。
」河洛春秋雲:「光弼從大同城下領蕃、漢兵馬步一萬餘人,井太原弩手三千人,救真定。
」蓋實錄言朔方元領之兵,河洛言到真定之數耳〕。
己亥,至常山,常山團練兵三千人殺胡兵,執安思義出降。
〔降,戶江翻〕。
光弼謂思義曰:「汝自知當死否﹖」思義不應。
光弼曰:「汝久更陳行,〔更,工衡翻。
陳,讀曰陣。
行,胡剛翻〕。
視吾此衆,可敵思明否﹖今為我計當如何﹖汝策可取,當不殺汝。
」思義曰:「大夫士馬遠來疲弊,猝遇大敵,恐未易當;〔易,以豉翻〕。
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禦,先料勝負,然後出兵。
胡騎雖銳,不能持重,〔騎,奇寄翻;下同〕。
苟不獲利,氣沮心離,于時乃可圖矣。
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裡。
〔九域志:真定至饒陽二百三十五裡。
思義蓋指思明下營處言之。
〔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
」光弼悅,釋其縛,即移軍入城。
史思明聞常山不守,立解饒陽之圍;明日未旦,先鋒已至,思明等繼之,合二萬餘騎,直抵城下。
光弼遣步卒五千自東門出戰,賊守門不退。
光弼命五百弩于城上齊發射之,〔射,而亦翻;下兵射同〕。
賊稍卻;乃出弩手千人分為四隊,使其矢發發相繼,賊不能當,斂軍道北。
光弼出兵五千為槍城于道南,夾呼沱水而陳;賊數以騎兵搏戰,光弼之兵射之,人馬中矢者太半,〔陳讀曰陣。
數,所角翻。
中,竹仲翻〕。
乃退,小憩以俟步兵。
有村民告賊步兵五千自饒陽來,晝夜行百七十裡,至九門南逢壁,度憩息。
〔九門縣屬常山郡,在郡東。
宋白曰:戰國策雲:本有九室而居,趙武靈王改為九門縣。
憩,去例翻〕。
光弼遣步騎各二千,匿旗鼓,并水潛行,〔并,步浪翻〕。
至逢壁,賊方飯,縱兵掩擊,殺之無遺。
思明聞之,失勢,退入九門。
時常山九縣,〔真定、笹城、石邑、九門、行唐、井陉、平山、獲鹿、靈壽,凡九縣〕。
七附官軍,惟九門、笹城為賊所據。
光弼遣裨将張奉璋以兵五百戍石邑;〔石邑縣自漢以來屬常山郡,在郡西南。
戍兵多于餘縣者,所以通太原之路也。
宋白曰:隋改漢上曲陽縣為石邑;尋移石邑于井陉縣,于舊石邑縣置恒陽縣,以在恒山之陽為名。
則此石邑在井陉也〕。
餘皆三百人戍之。
11上以吳王祗為靈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
〔上,謂玄宗。
使、疏吏翻〕。
賈贲前至雍丘,有衆二千。
先是谯郡太守楊萬石以郡降安祿山,〔先,悉薦翻。
降,戶江翻〕。
逼真源令河東張巡使為長史,西迎賊。
巡至真源,帥吏民哭于玄元皇帝廟,〔雍丘縣,漢、晉屬陳留郡,後魏屬湯夏郡,隋屬梁郡,唐屬汴州。
谯郡,毫州。
老子,苦縣人,有祠在焉;唐祖之,故改縣曰真源。
九域志:縣在谯郡西七十裡。
帥,讀曰率。
〔起兵讨賊,吏民樂從者數千人;〔樂,音洛〕。
巡選精兵千人西至雍丘,與賈贲合。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縣降賊,賊以為将,使東擊淮陽救兵于襄邑,破之,〔淮陽郡,陳州。
宋白曰:襄邑縣,春秋宋襄牛地也;未襄公葬焉,故曰襄陵,今墓在縣西北隅。
秦始皇以承匡縣卑濕,遂徙于襄陵;又以「陵」字犯諱,改為襄邑〕。
俘百餘人,拘于雍丘,将殺之,往見李庭望;淮陽兵遂殺守者,潮棄妻子走,故賈贲得以其間入雍丘。
〔間,古苋翻。
考異曰:肅宗實錄曰:「雍丘令令狐潮據城以應祿山,百姓有違令者百餘人,将殺之。
觇者報官軍至,潮不及行刑,遂反縛,仆地,令人守之,遽出軍以禦官軍。
縛者忽一人幸脫,殺守者,互解其縛,閉城門以拒潮,相持累日。
贲聞之,入其城,領衆殺潮母、妻及子,以堅人志。
」舊張巡傳:「潮欲以城降賊,民吏百餘人不從命。
潮皆反接,仆之于地,将斬之。
會賊來攻城。
潮遽出鬬,而反接者自解其縛,閉城門拒潮,召贲,贲與巡引衆入雍丘。
」新傳:「潮舉縣附賊,遂自将東敗淮陽兵,虜其衆,反接在廷,将殺之,暫出行部。
淮陽兵更解縛起,殺守者,迎贲等入。
潮不得歸,巡乃屠其妻子磔城上。
」按潮既欲以城降賊,賊來即當出迎,豈有更出鬬者。
今從李翰張中丞傳及新傳〕。
庚子,潮引賊精兵攻雍丘;贲出戰,敗死。
張巡力戰卻賊,因兼領贲衆,自稱吳王先鋒使。
三月,乙卯,潮複與賊将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四萬餘衆奄至城下;衆懼,莫有固志。
〔複,扶又翻;下日複、瘡複同。
朝,直遙翻〕。
巡曰:「賊兵精銳,有輕我心。
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
賊勢子折,然後城可守也。
」柔使千人乘城;自帥千人,分數隊,開門突。
巡身先士卒,直沖賊陳,人馬辟易,〔先悉薦翻。
陳,讀曰辟。
易,讀如字〕。
賊遂退。
明,複進攻城,設百祿環城,〔複,扶又翻。
祿,與炮同。
環,音宦〕。
樓堞皆盡;〔堞,達協翻〕。
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
賊蟻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賊不得上。
〔上,時掌翻〕。
時伺賊隙,出兵擊之,或夜缒斫營,〔伺,相吏翻。
缒,馳僞翻〕。
積六十餘日,大小三百餘戰,帶甲而食,裹瘡複戰,賊遂敗走。
巡乘勝追之,獲胡兵二千人而還,軍大振。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12初,戶部尚書安思順知祿山反謀,因入朝奏之。
〔尚,辰羊翻。
朝,直遙翻〕。
及祿山反,上以思順先奏,不之罪也。
哥舒翰素與之有隙,〔事見上卷天寶十載〕。
使人詐為祿山遺思順書,于關門擒之以獻,且數思順七罪,請誅之。
〔遺,于季翻。
數,所具翻,又所主翻〕。
丙辰,思順及弟太仆卿元貞皆坐死,家屬徙嶺外。
楊國忠不能救,由始畏翰。
13郭子儀至朔方,益選精兵,戊午進軍于代。
〔此代,謂代州〕。
14戊辰,吳王祗擊謝元同,走之,拜陳留太守、河南節度使。
〔守,式又翻。
使,疏吏翻〕。
15壬午,以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為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
〔長,知兩翻。
考異曰:實錄雲:「乙醜,光弼收趙郡。
、按壬午,三月二十九日;乙醜,十二日也。
河洛春秋收趙郡在四月,今從之〕。
加顔真卿河北采訪使。
真卿以張澹為支使。
先是清河客李萼,〔先,悉薦翻。
考異曰顔氏行狀作「李華」,今從舊傳。
年二十餘,為邵人乞師于真卿〔為,于僞翻〕。
曰:「公首唱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為長城。
今清河,公之西鄰,〔清河郡,貝州。
九域坨:德州,西南至貝州二百三十裡〕。
國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錢帛于彼以贍北軍,〔贍,時豔翻〕。
謂之『天下北庫』;今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餘萬匹,錢三十餘萬缗,糧三十餘萬斛。
昔讨默啜,甲兵皆貯清河庫,〔謂武後時也。
啜,陟劣翻。
貯,丁呂翻〕。
今有五十餘萬事。
〔一物可以給一事,因謂之事〕。
戶七萬,口十餘萬。
竊計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倍平原之強。
公誠資士卒,撫而有之,以二郡為腹心,則餘郡如四支,無不随所使矣。
」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訓練,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鄰!雖然,借若諾子之請,則将何為乎﹖」萼曰:「清河遣仆銜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嘗寇衪,亦欲觀大賢之明〔【張:「明」作「名」。
】〕義耳。
今仰瞻高意,未有決辭定色,仆何敢遽言所為遽言所為哉!」真卿奇之欲與之兵。
衆以為萼年少輕虜,〔少,詩照翻〕。
徒分兵力,必無所成,真卿不得已辭之。
萼就館,複為書說真卿,〔複,扶又翻。
說,式芮翻〕。
以為:「清河去逆鹈順,奉粟帛器械以資軍,公乃不納而疑之。
仆回轅之後,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将為公西面之強敵,公能悔乎﹖」真卿大驚,遽詣其館,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執手别。
真卿問曰:「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為乎﹖萼曰:「聞朝廷遣程千裡将精兵十萬出崞口讨賊,〔崞口,在洺州邯鄲縣西,蓋即壺關之險也。
又按舊唐書:崞口,在相州西山。
崞,音郭〕。
賊據險拒之,不得。
今當引兵先擊魏郡,執祿山所署太守知泰,納舊太,守司馬垂,使為西南主人;分分兵開崞口,出千裡之師,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郡縣之未者;〔幽陵,即謂幽州〕。
平原、清河帥諸同盟,〔帥,讀曰率〕。
合兵十萬,南臨孟津,分兵循河,據守要害,制其北走之路。
計官軍東讨者不下二十萬,河南義兵西自者亦不減十萬。
公但當表朝廷堅壁勿戰,不過月餘,賊必有内潰相圖之變矣。
」真卿曰:「善」!命錄事參軍釨交及平原令範冬馥将其兵,〔平原縣,屬平原郡,古平原郡治焉,故城在今縣西南二十五裡。
今縣治,北齊治,北齊所築城。
時平原郡治安德縣〕。
會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軍于堂邑西南。
〔宋白曰:堂邑縣,屬博平郡,本漢清、發千二縣地;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堂邑縣,因縣,因縣西北有堂邑故城為名〕。
袁知泰遣其将白嗣恭等将二萬餘人來逆戰,三郡兵力戰盡日,魏兵大敗,斬首萬餘級,捕虜千餘人,得馬千匹,軍資甚衆。
知泰奔汲郡,遂克魏郡,軍聲大振。
時北海太守賀蘭進明亦起兵,真卿以書召之并力,〔北海郡,青州〕。
進明将步騎五千渡河,〔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下同〕。
真卿陳兵逆之,相揖,哭于馬上,哀動行伍。
〔行,戶剛翻〕。
進明屯平原城南,休養士馬,真卿每事咨之,由是軍權稍移于進明矣,真卿不以為嫌。
真卿以堂邑之功讓進明,進明攻信郡,久之,不克;錄事參軍長安第五琦勸進明厚以金帛募勇士,遂克之。
〔考異曰:顔氏行狀雲:「進明失律于信都城下,有诏抵罪;公縱之,使赴行在。
進明之全,乃公之護也。
」今從舊傳。
又唐曆:「三月四日乙酉,真卿充河北采訪使。
時進明起義兵,北渡河,與真卿同經略。
六月,真卿破袁知泰于堂邑。
」進明再拔信都,統紀皆在三月。
舊紀破知泰,拔信都,皆在六月。
按三月無乙酉;乙酉,四月二日也。
今從統紀〕。
16李光弼與史思明相守四十餘日,思明絕常山糧道。
城中乏草,馬食薦藉。
〔藉,慈夜翻〕。
光弼車五百乘之石邑取草,〔之往衪。
乘,繩證翻〕。
将車者皆衣甲,弩手千人衛之,為方陳而行,〔衣,于既翻。
陳,讀曰陣〕。
賊不能奪。
蔡希德引兵攻石邑,張奉璋拒卻之。
光弼遺使告急于郭子儀,子儀引兵自井陉出,〔使,疏吏翻。
陉,音刑〕。
夏,四月,壬辰,至常山,與光弼合,番、漢步騎共十餘萬。
甲午,子儀、光弼與史思明等戰于九門城南,〔宋白曰:九門縣,戰國趙邑。
戰國策雲本有九室而居,趙武靈王改為九門縣〕。
思明大敗。
中郎将渾瑊射李立節,殺之。
〔将,即亮翻。
渾,胡昆翻,又戶本翻。
瑊;古鹹翻。
射,而亦翻〕。
瑊,釋之之子也。
思明收餘衆奔趙郡,蔡希德奔巨鹿。
思明自趙郡如博陵,時博陵已降官軍,〔降,戶江翻;下同〕。
思明盡殺郡官。
河朔之民若賊殘暴,所至屯結,多至二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及郭、李軍至,争出自效。
〔少,始紹翻〕。
庚子,攻趙郡;一日,城降。
士卒多虜,光弼坐城門,收所獲,悉歸之,民大悅。
儀生擒四千人,皆拾之,斬祿山太守郭獻璆。
〔璆,音求〕。
光弼進圍博陵,十日,不拔,引兵還恒陽就食。
〔恒陽,即恒山郡,以其地在恒山之陽也,唐置恒陽軍于郡北。
又博陵郡有恒陽縣,漢之上曲陽縣也,隋改為恒陽縣,在博陵西十裡。
恒,戶登翻。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17楊國忠問士之可為将者于左拾遺博平張鎬及蕭昕,〔鎬,下者翻。
昕,許斤翻。
将,即亮翻;下同〕。
鎬、昕薦左贊善大夫永壽來瑱,〔武德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屬邠州。
瑱,他見翻〕。
人謂之「來嚼鐵」。
18安祿山使平盧節度使呂知誨誘安東副大都護馬靈詧,殺之。
〔馬靈詧,即夫蒙靈詧也。
開元二年,徙安東都護府于平州;天寶二年,徙于遼西故郡城。
誘,羊久翻〕。
平盧遊弈使陟劉客奴、〔武陟,漢懷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置武縣;時屬河内郡〕。
先鋒使董秦及安東将王玄同謀讨誅知誨,遣使踰海與顔真卿相聞,請取範陽以自效。
真卿遣判官賈載赍糧及戰士衣助之。
真卿時惟一子頗頗,纔十餘歲,使詣客奴為質。
〔質,音緻〕。
朝廷聞之,以客奴為平盧節度使,〔朝,直遙翻〕。
賜名正臣;玄志為安東副大都護,董秦為平盧兵馬使。
19南陽節度使魯炅立栅于滍水之南,安祿山将武令珣、畢思琛攻之。
〔滍,直裡翻〕。
及汾陽代思順,臨淮欲亡去,計未決,诏至,分汾陽兵東讨。
臨淮入請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汾陽趨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國亂主遷,非公不能東伐,豈懷私忿時邪!』悉召軍吏,出诏書讀之,如诏約束。
及别,執手泣涕,相勉忠義」按于時玄宗未幸蜀,唐之号令猶行于天下,若制書除光弼為節度使,子儀安敢擅殺之!杜或得于傳聞之誤也。
今從分陽家傳及舊傳〕。
5甲子,加哥舒翰左仆射、同平章事,餘如故。
6置南陽節度使,以南陽太守魯炅為之,将嶺南、黔中、襄陽子五萬人屯葉北,以備安祿山。
炅表薛願為颍川太守兼防禦使,〔南陽郡,鄧州。
襄陽郡,襄州。
葉縣,時屬汝州。
颍川郡,許州。
炅,火迥翻。
将,即亮翻。
黔,音琴。
葉,式涉翻〕。
龐堅為副使。
願,故太子瑛之妃兄;堅,玉之曾孫也。
〔龐玉,去隋歸唐為将。
龐,皮江翻〕。
7乙醜,安祿山遣其子慶緒寇潼關;哥舒翰擊卻之。
8己巳,加顔真卿戶部侍郎兼本郡防禦使;真卿以李暐為副。
9二月,丙戌,加李光弼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訪使。
10史思明等圍饒陽二十九日,不下,李光弼将蕃、漢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陉。
〔騎,奇寄翻。
陉,音刑。
考異曰:玄宗實錄:「己亥,光弼以朔方馬步五千,東出土門,收常山郡。
」河洛春秋雲:「光弼從大同城下領蕃、漢兵馬步一萬餘人,井太原弩手三千人,救真定。
」蓋實錄言朔方元領之兵,河洛言到真定之數耳〕。
己亥,至常山,常山團練兵三千人殺胡兵,執安思義出降。
〔降,戶江翻〕。
光弼謂思義曰:「汝自知當死否﹖」思義不應。
光弼曰:「汝久更陳行,〔更,工衡翻。
陳,讀曰陣。
行,胡剛翻〕。
視吾此衆,可敵思明否﹖今為我計當如何﹖汝策可取,當不殺汝。
」思義曰:「大夫士馬遠來疲弊,猝遇大敵,恐未易當;〔易,以豉翻〕。
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禦,先料勝負,然後出兵。
胡騎雖銳,不能持重,〔騎,奇寄翻;下同〕。
苟不獲利,氣沮心離,于時乃可圖矣。
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裡。
〔九域志:真定至饒陽二百三十五裡。
思義蓋指思明下營處言之。
〔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
」光弼悅,釋其縛,即移軍入城。
史思明聞常山不守,立解饒陽之圍;明日未旦,先鋒已至,思明等繼之,合二萬餘騎,直抵城下。
光弼遣步卒五千自東門出戰,賊守門不退。
光弼命五百弩于城上齊發射之,〔射,而亦翻;下兵射同〕。
賊稍卻;乃出弩手千人分為四隊,使其矢發發相繼,賊不能當,斂軍道北。
光弼出兵五千為槍城于道南,夾呼沱水而陳;賊數以騎兵搏戰,光弼之兵射之,人馬中矢者太半,〔陳讀曰陣。
數,所角翻。
中,竹仲翻〕。
乃退,小憩以俟步兵。
有村民告賊步兵五千自饒陽來,晝夜行百七十裡,至九門南逢壁,度憩息。
〔九門縣屬常山郡,在郡東。
宋白曰:戰國策雲:本有九室而居,趙武靈王改為九門縣。
憩,去例翻〕。
光弼遣步騎各二千,匿旗鼓,并水潛行,〔并,步浪翻〕。
至逢壁,賊方飯,縱兵掩擊,殺之無遺。
思明聞之,失勢,退入九門。
時常山九縣,〔真定、笹城、石邑、九門、行唐、井陉、平山、獲鹿、靈壽,凡九縣〕。
七附官軍,惟九門、笹城為賊所據。
光弼遣裨将張奉璋以兵五百戍石邑;〔石邑縣自漢以來屬常山郡,在郡西南。
戍兵多于餘縣者,所以通太原之路也。
宋白曰:隋改漢上曲陽縣為石邑;尋移石邑于井陉縣,于舊石邑縣置恒陽縣,以在恒山之陽為名。
則此石邑在井陉也〕。
餘皆三百人戍之。
11上以吳王祗為靈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
〔上,謂玄宗。
使、疏吏翻〕。
賈贲前至雍丘,有衆二千。
先是谯郡太守楊萬石以郡降安祿山,〔先,悉薦翻。
降,戶江翻〕。
逼真源令河東張巡使為長史,西迎賊。
巡至真源,帥吏民哭于玄元皇帝廟,〔雍丘縣,漢、晉屬陳留郡,後魏屬湯夏郡,隋屬梁郡,唐屬汴州。
谯郡,毫州。
老子,苦縣人,有祠在焉;唐祖之,故改縣曰真源。
九域志:縣在谯郡西七十裡。
帥,讀曰率。
〔起兵讨賊,吏民樂從者數千人;〔樂,音洛〕。
巡選精兵千人西至雍丘,與賈贲合。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縣降賊,賊以為将,使東擊淮陽救兵于襄邑,破之,〔淮陽郡,陳州。
宋白曰:襄邑縣,春秋宋襄牛地也;未襄公葬焉,故曰襄陵,今墓在縣西北隅。
秦始皇以承匡縣卑濕,遂徙于襄陵;又以「陵」字犯諱,改為襄邑〕。
俘百餘人,拘于雍丘,将殺之,往見李庭望;淮陽兵遂殺守者,潮棄妻子走,故賈贲得以其間入雍丘。
〔間,古苋翻。
考異曰:肅宗實錄曰:「雍丘令令狐潮據城以應祿山,百姓有違令者百餘人,将殺之。
觇者報官軍至,潮不及行刑,遂反縛,仆地,令人守之,遽出軍以禦官軍。
縛者忽一人幸脫,殺守者,互解其縛,閉城門以拒潮,相持累日。
贲聞之,入其城,領衆殺潮母、妻及子,以堅人志。
」舊張巡傳:「潮欲以城降賊,民吏百餘人不從命。
潮皆反接,仆之于地,将斬之。
會賊來攻城。
潮遽出鬬,而反接者自解其縛,閉城門拒潮,召贲,贲與巡引衆入雍丘。
」新傳:「潮舉縣附賊,遂自将東敗淮陽兵,虜其衆,反接在廷,将殺之,暫出行部。
淮陽兵更解縛起,殺守者,迎贲等入。
潮不得歸,巡乃屠其妻子磔城上。
」按潮既欲以城降賊,賊來即當出迎,豈有更出鬬者。
今從李翰張中丞傳及新傳〕。
庚子,潮引賊精兵攻雍丘;贲出戰,敗死。
張巡力戰卻賊,因兼領贲衆,自稱吳王先鋒使。
三月,乙卯,潮複與賊将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四萬餘衆奄至城下;衆懼,莫有固志。
〔複,扶又翻;下日複、瘡複同。
朝,直遙翻〕。
巡曰:「賊兵精銳,有輕我心。
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
賊勢子折,然後城可守也。
」柔使千人乘城;自帥千人,分數隊,開門突。
巡身先士卒,直沖賊陳,人馬辟易,〔先悉薦翻。
陳,讀曰辟。
易,讀如字〕。
賊遂退。
明,複進攻城,設百祿環城,〔複,扶又翻。
祿,與炮同。
環,音宦〕。
樓堞皆盡;〔堞,達協翻〕。
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
賊蟻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賊不得上。
〔上,時掌翻〕。
時伺賊隙,出兵擊之,或夜缒斫營,〔伺,相吏翻。
缒,馳僞翻〕。
積六十餘日,大小三百餘戰,帶甲而食,裹瘡複戰,賊遂敗走。
巡乘勝追之,獲胡兵二千人而還,軍大振。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12初,戶部尚書安思順知祿山反謀,因入朝奏之。
〔尚,辰羊翻。
朝,直遙翻〕。
及祿山反,上以思順先奏,不之罪也。
哥舒翰素與之有隙,〔事見上卷天寶十載〕。
使人詐為祿山遺思順書,于關門擒之以獻,且數思順七罪,請誅之。
〔遺,于季翻。
數,所具翻,又所主翻〕。
丙辰,思順及弟太仆卿元貞皆坐死,家屬徙嶺外。
楊國忠不能救,由始畏翰。
13郭子儀至朔方,益選精兵,戊午進軍于代。
〔此代,謂代州〕。
14戊辰,吳王祗擊謝元同,走之,拜陳留太守、河南節度使。
〔守,式又翻。
使,疏吏翻〕。
15壬午,以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為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
〔長,知兩翻。
考異曰:實錄雲:「乙醜,光弼收趙郡。
、按壬午,三月二十九日;乙醜,十二日也。
河洛春秋收趙郡在四月,今從之〕。
加顔真卿河北采訪使。
真卿以張澹為支使。
先是清河客李萼,〔先,悉薦翻。
考異曰顔氏行狀作「李華」,今從舊傳。
年二十餘,為邵人乞師于真卿〔為,于僞翻〕。
曰:「公首唱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為長城。
今清河,公之西鄰,〔清河郡,貝州。
九域坨:德州,西南至貝州二百三十裡〕。
國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錢帛于彼以贍北軍,〔贍,時豔翻〕。
謂之『天下北庫』;今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餘萬匹,錢三十餘萬缗,糧三十餘萬斛。
昔讨默啜,甲兵皆貯清河庫,〔謂武後時也。
啜,陟劣翻。
貯,丁呂翻〕。
今有五十餘萬事。
〔一物可以給一事,因謂之事〕。
戶七萬,口十餘萬。
竊計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倍平原之強。
公誠資士卒,撫而有之,以二郡為腹心,則餘郡如四支,無不随所使矣。
」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訓練,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鄰!雖然,借若諾子之請,則将何為乎﹖」萼曰:「清河遣仆銜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嘗寇衪,亦欲觀大賢之明〔【張:「明」作「名」。
】〕義耳。
今仰瞻高意,未有決辭定色,仆何敢遽言所為遽言所為哉!」真卿奇之欲與之兵。
衆以為萼年少輕虜,〔少,詩照翻〕。
徒分兵力,必無所成,真卿不得已辭之。
萼就館,複為書說真卿,〔複,扶又翻。
說,式芮翻〕。
以為:「清河去逆鹈順,奉粟帛器械以資軍,公乃不納而疑之。
仆回轅之後,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将為公西面之強敵,公能悔乎﹖」真卿大驚,遽詣其館,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執手别。
真卿問曰:「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為乎﹖萼曰:「聞朝廷遣程千裡将精兵十萬出崞口讨賊,〔崞口,在洺州邯鄲縣西,蓋即壺關之險也。
又按舊唐書:崞口,在相州西山。
崞,音郭〕。
賊據險拒之,不得。
今當引兵先擊魏郡,執祿山所署太守知泰,納舊太,守司馬垂,使為西南主人;分分兵開崞口,出千裡之師,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郡縣之未者;〔幽陵,即謂幽州〕。
平原、清河帥諸同盟,〔帥,讀曰率〕。
合兵十萬,南臨孟津,分兵循河,據守要害,制其北走之路。
計官軍東讨者不下二十萬,河南義兵西自者亦不減十萬。
公但當表朝廷堅壁勿戰,不過月餘,賊必有内潰相圖之變矣。
」真卿曰:「善」!命錄事參軍釨交及平原令範冬馥将其兵,〔平原縣,屬平原郡,古平原郡治焉,故城在今縣西南二十五裡。
今縣治,北齊治,北齊所築城。
時平原郡治安德縣〕。
會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軍于堂邑西南。
〔宋白曰:堂邑縣,屬博平郡,本漢清、發千二縣地;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堂邑縣,因縣,因縣西北有堂邑故城為名〕。
袁知泰遣其将白嗣恭等将二萬餘人來逆戰,三郡兵力戰盡日,魏兵大敗,斬首萬餘級,捕虜千餘人,得馬千匹,軍資甚衆。
知泰奔汲郡,遂克魏郡,軍聲大振。
時北海太守賀蘭進明亦起兵,真卿以書召之并力,〔北海郡,青州〕。
進明将步騎五千渡河,〔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下同〕。
真卿陳兵逆之,相揖,哭于馬上,哀動行伍。
〔行,戶剛翻〕。
進明屯平原城南,休養士馬,真卿每事咨之,由是軍權稍移于進明矣,真卿不以為嫌。
真卿以堂邑之功讓進明,進明攻信郡,久之,不克;錄事參軍長安第五琦勸進明厚以金帛募勇士,遂克之。
〔考異曰:顔氏行狀雲:「進明失律于信都城下,有诏抵罪;公縱之,使赴行在。
進明之全,乃公之護也。
」今從舊傳。
又唐曆:「三月四日乙酉,真卿充河北采訪使。
時進明起義兵,北渡河,與真卿同經略。
六月,真卿破袁知泰于堂邑。
」進明再拔信都,統紀皆在三月。
舊紀破知泰,拔信都,皆在六月。
按三月無乙酉;乙酉,四月二日也。
今從統紀〕。
16李光弼與史思明相守四十餘日,思明絕常山糧道。
城中乏草,馬食薦藉。
〔藉,慈夜翻〕。
光弼車五百乘之石邑取草,〔之往衪。
乘,繩證翻〕。
将車者皆衣甲,弩手千人衛之,為方陳而行,〔衣,于既翻。
陳,讀曰陣〕。
賊不能奪。
蔡希德引兵攻石邑,張奉璋拒卻之。
光弼遺使告急于郭子儀,子儀引兵自井陉出,〔使,疏吏翻。
陉,音刑〕。
夏,四月,壬辰,至常山,與光弼合,番、漢步騎共十餘萬。
甲午,子儀、光弼與史思明等戰于九門城南,〔宋白曰:九門縣,戰國趙邑。
戰國策雲本有九室而居,趙武靈王改為九門縣〕。
思明大敗。
中郎将渾瑊射李立節,殺之。
〔将,即亮翻。
渾,胡昆翻,又戶本翻。
瑊;古鹹翻。
射,而亦翻〕。
瑊,釋之之子也。
思明收餘衆奔趙郡,蔡希德奔巨鹿。
思明自趙郡如博陵,時博陵已降官軍,〔降,戶江翻;下同〕。
思明盡殺郡官。
河朔之民若賊殘暴,所至屯結,多至二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及郭、李軍至,争出自效。
〔少,始紹翻〕。
庚子,攻趙郡;一日,城降。
士卒多虜,光弼坐城門,收所獲,悉歸之,民大悅。
儀生擒四千人,皆拾之,斬祿山太守郭獻璆。
〔璆,音求〕。
光弼進圍博陵,十日,不拔,引兵還恒陽就食。
〔恒陽,即恒山郡,以其地在恒山之陽也,唐置恒陽軍于郡北。
又博陵郡有恒陽縣,漢之上曲陽縣也,隋改為恒陽縣,在博陵西十裡。
恒,戶登翻。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17楊國忠問士之可為将者于左拾遺博平張鎬及蕭昕,〔鎬,下者翻。
昕,許斤翻。
将,即亮翻;下同〕。
鎬、昕薦左贊善大夫永壽來瑱,〔武德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屬邠州。
瑱,他見翻〕。
人謂之「來嚼鐵」。
18安祿山使平盧節度使呂知誨誘安東副大都護馬靈詧,殺之。
〔馬靈詧,即夫蒙靈詧也。
開元二年,徙安東都護府于平州;天寶二年,徙于遼西故郡城。
誘,羊久翻〕。
平盧遊弈使陟劉客奴、〔武陟,漢懷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置武縣;時屬河内郡〕。
先鋒使董秦及安東将王玄同謀讨誅知誨,遣使踰海與顔真卿相聞,請取範陽以自效。
真卿遣判官賈載赍糧及戰士衣助之。
真卿時惟一子頗頗,纔十餘歲,使詣客奴為質。
〔質,音緻〕。
朝廷聞之,以客奴為平盧節度使,〔朝,直遙翻〕。
賜名正臣;玄志為安東副大都護,董秦為平盧兵馬使。
19南陽節度使魯炅立栅于滍水之南,安祿山将武令珣、畢思琛攻之。
〔滍,直裡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