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一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如字〕。
上謂國忠等曰:「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
東北二虜,藉其鎮遏。
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事遂寝。
〔考異曰:實錄:「正月,辛巳,祿山表請以蕃将三十人代漢将,上遣中使袁思藝宣付中書,令即日進畫,便寫告身。
楊國忠、韋見素相謂曰:『流言傳祿山有不臣之心,今又請代漢将,其反明矣。
』乃請陳事。
既見,上先曰:『卿等有疑祿山之意邪﹖』國忠等遽走下階,垂涕具陳祿山反狀,因以祿山表留上前而出。
俄頃,上又令袁思藝宣曰:『此之一奏,姑容之,朕徐為圖之。
』國忠奉诏。
自後國忠每對,未嘗不懇請其事。
國忠曰:『臣有一策,可銷其難,伏望下制以祿山帶左仆射、平章事,追赴朝廷,以賈循等分帥三道。
』上詐之。
草制訖,留之未行。
上潛令輔璆琳送甘子,私候其狀。
還,固稱無事,其制遂寝。
先是上引宰相對見,常置白麻于座前,及璆琳還,上乃謂宰臣曰:『祿山必無二心,其制朕已焚矣。
』後璆琳受祿山賄事洩,上因祭龍堂,遣備儲供,責以不虔,乃命左右撲殺之;始有疑祿山意。
」祿山事迹雲:「請不以蕃将代漢将,論祿山反狀,及請追祿山赴阙,并是韋見素之意旨,國忠曾無預焉。
仍語見素曰:『祿山出自寒微,位居衆上,時所忌嫉,成疑似耳。
』見素曰:『公若實為此見,社稷危矣。
』将至上前懇論,見素約以『事如未諧,公繼之。
』國忠都無一言,俯偻而退,見素卻到中書,嗚咽流涕。
此非他也,國忠要祿山速反,以明己之先見耳。
」未巨玄宗幸蜀記雲:「是歲春,二月,二十二日辛亥,祿山使何千年素請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漢将掌兵。
其日,宰相韋見素、楊國忠在省,見素慘然,國忠問曰:『堂老何色之戚也﹖』見素曰:『祿山逆狀,行路共知。
今以蕃酋代漢将,是亂将作矣。
與公位當此地,能無戚乎!』國忠于是亦惘然久之,乃曰:『與奪之間,在于宸斷,豈我輩所能是非邪!』見素曰:『知禍之萌而不能防,亦将焉用彼相矣!明日對見,仆必懇論,冀其萬一。
若不允,子必繼之。
』國忠曰:『事則不諧,恐虛犯龍顔,自贻伊戚。
』見素曰:『如正其言而獲死,猶愈于阿從而偷生。
』翌日壬子,二相入對。
見素言:『祿山潛貯異圖,迹已昭彰,』因扣頭流涕久之。
國忠但俯偻逡巡,更無所補。
上不悅,遂以他事議之。
既退還省,見素謂國忠曰:『聖意未回,計将安出﹖』國忠曰:『祿山未必有反意,但時所诽嫉,便成疑似耳。
』見素曰:『公若為此見,社稷危矣。
』遂憫然不言。
二十四日癸醜,上又使思藝宣旨,令『且依此發遣,卿等所議,後别籌之。
』自是見素數奏其兇狀。
三月己未朔,見素請以祿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追赴阙庭。
及輔璆琳送甘子,祿山绐璆琳曰:『主上耄年,信任非次,國忠之輩,苟徇榮班。
今若進逆耳之言、苦口之藥,以吾之心,事将無益。
今欲耀兵強谏,以迹鬻拳,此意決矣。
』祿山以物贈璆琳。
璆琳既受金帛,及還,奏曰:『祿山盡忠奉國,必無二心,特望官家不以東北為慮。
』上然之,謂宰臣曰:『祿山朕自保之,卿勿憂也!』見素起曰:『臣忤拂聖旨,僭黩大臣,罪合萬死。
然愚者千慮,或有一中,願陛下審察之。
』」自餘與實錄及事迹所述略同。
按祿山方賂璆琳,泯其反迹,安肯對之遽出悖語!又國忠平日數言祿山欲反,此際安得不與見素同心!蓋所謂天下之惡皆歸焉者也。
今取其可信者〕。
循,華原人也,時為節度副使。
3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風疾,遂留京師,家居不出。
4三月,辛巳,命給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
5夏,四月,安祿山奏破奚、契丹。
〔契,欺訖翻〕。
6癸巳,以蘇毗王子悉諾邏為懷義王,賜姓名李忠信。
7安祿山歸至範陽,朝廷每遣使者至,皆稱疾不出迎,〔朝,直遙翻。
使,疏吏翻〕。
盛陳武備,然後見之。
裴士淹至範陽,二十餘日乃得見,無複人臣禮。
〔複,扶又翻,又如字〕。
楊國忠日夜求祿山反狀,使京兆尹圍其第,〔考異曰:肅宗實錄:「國忠日夜伺求祿山反狀,或矯诏以兵圍其宅,或令府縣捕其門客李起、安岱、李方來等,皆令侍禦史鄭昂之陰推劾,潛槌殺之。
慶宗尚郡主,又供奉在京,密報其父,祿山轉懼。
」唐曆:「是夏,京兆尹李岘貶零陵太守。
先是楊國忠使門客蹇昂、何盈求祿山陰事,命京兆尹圍捕其宅,得安岱、李方來等與祿山反狀,使侍禦史鄭昂之缢殺之。
祿山怒,使嚴莊上表自理,具陳國忠罪狀二十餘事。
上懼其生變,遂歸過于岘以安之。
」安祿山事迹與唐曆同,外有「命京兆尹李岘于其宅得李起、安岱、李方來等;又貶吉溫為澧陽長史,以激怒祿山,幸其速反,上竟不之悟。
」玄宗幸蜀記與事迹同。
按李岘傳:「十二載,連雨六十餘日,國忠歸咎京兆尹,貶長沙太守。
」新宗室宰相傳:「楊國忠使客蹇昂、何盈摘安祿山陰事,諷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來等與祿山反狀,缢殺之。
祿山怒,上書自言。
帝懼變,出岘為零陵太守。
」今從實錄〕。
捕祿山客李超等,送禦使台獄,潛殺之。
祿山子慶宗尚宗女榮義郡主,供奉在京師,〔在京師為太仆卿,得隋供奉官班見〕。
密報祿山,祿山愈懼。
六月,上以其子成婚,手诏祿山觀禮,祿山辭疾不至。
秋,七月,祿山表獻馬三千匹,每匹執控夫二人,遣蕃将二十二人部送。
〔欲以襲京師也〕。
河南尹達奚珣疑有變,奏請「谕祿山以進車馬宜俟至冬,官自給夫,無煩本軍。
」于是上稍寤,始有疑祿山之意。
會輔璆琳受賂事亦洩,上托以他事撲殺之。
上遣中使馮神威赍手诏谕祿山,如珣策;〔撲,弼角翻。
使,疏吏翻;考異曰:祿山事迹作「承威」,今從玄宗幸蜀記〕。
且曰:「朕新為卿作一湯,〔自天寶六載以來,華清宮中益治湯,井池台觀,環列山谷。
禦湯曰九龍殿,亦曰蓮花湯。
明皇雜錄曰:「明皇幸華清宮,新廣湯,制作宏麗。
安祿山于範陽,以白玉石為魚、龍、凫、鴈,仍以石梁及蓮花同獻,雕镌巧妙,殆非人功。
上大悅,命陳于湯中,仍以石梁橫亘湯上,而蓮花纔出于水際。
上至其所,解衣欲入,而魚、龍、凫、鴈皆若奮鱗翼,狀欲飛動。
上恐,遽命撤去,而蓮花至今猶存。
又嘗于宮中置長湯數十間,屋皆周回甃以文石,為銀镂漆船及白木香船,置于其中。
至于楫棹,皆飾以珠玉。
又于湯中累瑟瑟及沈香為山,以狀瀛洲、方丈。
津陽門詩注曰:宮内除供奉兩湯外,内更有湯,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嫔禦,其修廣與諸湯不侔,甃以文瑤密石,中央有玉蓮花捧湯,噴以成池。
又縫綴錦鏽為凫鴈,置于水中,上時于其間泛钑镂小舟,以嬉遊焉。
次西曰太子湯,又次西宜春湯,又次西長湯十六所。
今唯太子、少陽二湯存焉。
又有玉女殿湯,今石星痕湯、玉名甕湯所出也。
」為,于僞翻〕。
十月于華清宮待卿。
」神威至範陽宣旨,祿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聖人安隐。
」〔聖人,謂上也。
穩,讀曰穩。
唐帖多有寫「穩」字為「隐」字者〕。
又曰:「馬不獻亦可,十月灼然詣京師。
」即令左右引神威置館舍,不複見;數日,遣還,亦無表。
神威還,見上泣曰:「臣幾不得見大家!」〔複,扶又翻。
幾,居依翻〕。
8八月,辛卯,免今載百姓租庸。
9冬,十月,庚寅,上幸華清宮。
〔考異曰:舊紀壬,今從實錄,新紀〕。
10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它,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作亂。
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數所角翻〕。
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祿山由是決意遽反,獨與孔目官,太仆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将軍阿史那承慶密謀,自餘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來,屢飨士卒,馬厲兵而已。
會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為敕書,悉召諸将示之曰:日「密旨,令祿山将兵入朝讨楊國它,〔将,即亮翻。
朝,直遙翻〕。
諸君宜即從軍。
」衆愕然相顧,莫敢異言。
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衆,号二十萬,反于範陽。
〔考異曰:平緻美薊門紀亂曰:「自其年八月後,慰谕兵士,磨厲戈矛,頗異于常,識者竊怪矣。
至是,祿山勒兵夜發。
将出,命官等謂曰:『奏事官胡逸自京回,奉密旨,遣祿山将随身兵馬入朝來,莫令那人知。
群公勿怪,便請随軍。
』那人,意楊國忠也〕。
」命範陽節度副使賈循守範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中受降城西二百裡有大同川。
又代州北有大同軍,去太原八百餘裡。
新志:大同軍,在朔州馬吧縣。
按宋白續通典:中受降城西之大同川,乃隋大同城之舊垆。
開元五年,分善陽縣東三十裡置大同軍以戍邊;複于軍内置馬邑縣,直代州北〕。
諸将皆引夜兵夜發。
诘朝,祿山出薊城南,〔诘,去吉翻。
薊,音計〕。
大閱誓衆,以讨楊國忠為名,牓軍中曰:「有異議扇動軍人者斬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
祿山乘鐵轝,步騎精銳,煙塵千裡,鼓噪震地。
〔轝,與輿同。
騎,奇寄翻。
噪,蘇到翻〕。
時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
河北皆祿山統内,〔祿兼河北道采訪使〕。
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守,式又翻。
或棄城擒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祿山先遣将軍何千年、高邈将奚騎二十,聲言獻射笪手,乘驿詣太原。
乙醜,北京副留守楊光翙出迎,因劫之以去。
〔考異曰肅宗實錄雲:「先令千年領壯士數千人,詐稱獻俘,以車千乘,包旌旗、戈甲、器械,先俟于河陽橋。
不見後來所用。
又千年時方詣太原執楊光翙,未暇向河陽也。
今不取。
薊門紀亂雲:「是月、甲午,縛光翙。
」按是月甲子,安得甲午!亦不取〕。
太原具言其狀。
東受降城亦奏祿山反。
上猶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降,戶江翻。
惡烏路翻〕。
未之信也。
庚午,上聞祿山定反,乃召宰相謀之。
楊國忠揚揚有德色,蜀本作「得色」,當從之曰:「今反者獨祿山耳,将士皆不欲也。
不過旨日,必傳首詣行在。
」上以為然,大臣相顧失色。
上遣特進畢思琛詣東京,〔琛,醜林翻〕。
金吾将軍程千裡詣河東,各簡募數萬人,随使團結以拒之辛未,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朝直遙翻〕。
上問以讨賊方略,常清大言曰。
「今太平積久,故人望風憚賊。
然軍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詣東京,開府庫,募骁勇,挑馬棰渡河,〔骁,堅堯翻。
挑,徒了翻。
棰,止橤翻〕。
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阙下!「上悅。
壬申,以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
常清即日乘驿詣東京募兵,旬日,得六萬人;乃斷河陽橋,為守禦之備。
〔斷,音短〕。
甲戌,祿山至博陵南,〔博陵郡,本定州高陽郡,天寶元年更郡名。
舊志:博陵郡,京師東北二千九百六裡〕。
何千年等執楊光翙見祿山,責光翙以附楊國忠,斬之徇。
〔考異曰:幸蜀記雲:「十九日甲戌,至真定南,逢楊光翙。
」按唐曆:「祿山遣骁騎何千年等劫光翙歸,遇于博陵郡,殺之。
」蓋幸蜀記誤以定州為真定耳。
祿山事迹曰:「其年九月甲什,傳太原尹楊光翙首至。
」按祿山十一月始反,而事迹雲九月取光翙,誤也〕。
祿山使其将安忠志将精兵軍土門,〔将,即亮翻;下同〕。
忠志,奚人,祿山養為假子;又以張獻誠攝博陵太守,獻誠,守珪之子也。
〔張守珪卵翼祿山,實為厲階〕。
祿山至笹城,常山太守頻杲卿力不能拒,與長史袁履謙往迎之。
祿山辄賜杲卿金紫,質其子弟,使仍守常山;〔常山郡,本恒州恒山郡,天寶元年更郡名。
劉昫曰:常山郡舊治元氏。
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樂壘,美之,遂移歐淢于安樂城,今州城是也。
魏收志,九門縣有安樂壘。
質音緻〕。
又使其将李欽湊将兵數千人守井陉口,以備西來諸軍。
〔西來諸軍,謂河東路兵東出井陉口者。
陉,音刑〕。
杲卿歸途中,指其衣謂履謙曰:「何為着此﹖」着,陟略翻〕。
履謙悟其意,乃陰與杲卿謀起兵讨祿山。
杲卿,思魯之玄孫也。
〔顔思魯,之推之子,師古之父也〕。
丙子,上還宮。
斬太仆卿安慶宗,賜榮義郡主自盡。
以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為戶部尚書,思順弟元貞為太仆卿。
以朔方右□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九原郡,豐州。
〕右羽林大将軍承業為太原尹。
〔太原為北都,故置尹〕。
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以衛尉卿猗氏張介然為之。
〔陳留郡,汴州。
考異曰:實錄以介然為汴州刺史;舊紀以介然為陳留太守。
按是時無刺史,郭納見為太守,介然直為節度使耳〕。
以程千裡為潞州長史。
諸郡當賊沖者,始置防禦使。
丁醜,以榮王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将軍高仙芝副之,統諸軍東征。
〔帥所翻〕。
出内府錢帛,于京師募兵十一萬,号曰天武軍,旨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将飛騎、騎及新募兵、邊兵在京師者合五萬人,發長安。
上遣宧者監門将軍邊令誠監其軍,屯于陝。
〔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虛郭翻,又古博翻。
監,古銜翻。
陝,失冉翻。
舊志:陝郡,在京師東四百九十裡,至東都三百三十裡〕。
11丁亥,安祿山自靈昌渡河,〔靈昌郡,本滑州東郡,天寶元年更郡名〕。
以緪約敗船及草木棋絻河流,一夕,冰合如浮梁,遂陷靈昌郡。
〔舊志:靈昌郡,去京師一千四百四十裡,至東都五百三十裡〕。
祿山步騎散漫,人莫知其數,所過殘滅。
張介然至陳留纔數日,祿山至,授兵登城,衆忷懼,不能守。
〔忷,許拱翻〕。
庚寅,太守歑納以城降。
祿山入北郭,聞安慶宗死,恸哭曰:「我何罪,而殺我子!」時陳留将士降者夾道近萬人,〔降,戶江翻。
近,其靳翻〕。
祿山皆殺之以快其忿;斬
上謂國忠等曰:「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
東北二虜,藉其鎮遏。
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事遂寝。
〔考異曰:實錄:「正月,辛巳,祿山表請以蕃将三十人代漢将,上遣中使袁思藝宣付中書,令即日進畫,便寫告身。
楊國忠、韋見素相謂曰:『流言傳祿山有不臣之心,今又請代漢将,其反明矣。
』乃請陳事。
既見,上先曰:『卿等有疑祿山之意邪﹖』國忠等遽走下階,垂涕具陳祿山反狀,因以祿山表留上前而出。
俄頃,上又令袁思藝宣曰:『此之一奏,姑容之,朕徐為圖之。
』國忠奉诏。
自後國忠每對,未嘗不懇請其事。
國忠曰:『臣有一策,可銷其難,伏望下制以祿山帶左仆射、平章事,追赴朝廷,以賈循等分帥三道。
』上詐之。
草制訖,留之未行。
上潛令輔璆琳送甘子,私候其狀。
還,固稱無事,其制遂寝。
先是上引宰相對見,常置白麻于座前,及璆琳還,上乃謂宰臣曰:『祿山必無二心,其制朕已焚矣。
』後璆琳受祿山賄事洩,上因祭龍堂,遣備儲供,責以不虔,乃命左右撲殺之;始有疑祿山意。
」祿山事迹雲:「請不以蕃将代漢将,論祿山反狀,及請追祿山赴阙,并是韋見素之意旨,國忠曾無預焉。
仍語見素曰:『祿山出自寒微,位居衆上,時所忌嫉,成疑似耳。
』見素曰:『公若實為此見,社稷危矣。
』将至上前懇論,見素約以『事如未諧,公繼之。
』國忠都無一言,俯偻而退,見素卻到中書,嗚咽流涕。
此非他也,國忠要祿山速反,以明己之先見耳。
」未巨玄宗幸蜀記雲:「是歲春,二月,二十二日辛亥,祿山使何千年素請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漢将掌兵。
其日,宰相韋見素、楊國忠在省,見素慘然,國忠問曰:『堂老何色之戚也﹖』見素曰:『祿山逆狀,行路共知。
今以蕃酋代漢将,是亂将作矣。
與公位當此地,能無戚乎!』國忠于是亦惘然久之,乃曰:『與奪之間,在于宸斷,豈我輩所能是非邪!』見素曰:『知禍之萌而不能防,亦将焉用彼相矣!明日對見,仆必懇論,冀其萬一。
若不允,子必繼之。
』國忠曰:『事則不諧,恐虛犯龍顔,自贻伊戚。
』見素曰:『如正其言而獲死,猶愈于阿從而偷生。
』翌日壬子,二相入對。
見素言:『祿山潛貯異圖,迹已昭彰,』因扣頭流涕久之。
國忠但俯偻逡巡,更無所補。
上不悅,遂以他事議之。
既退還省,見素謂國忠曰:『聖意未回,計将安出﹖』國忠曰:『祿山未必有反意,但時所诽嫉,便成疑似耳。
』見素曰:『公若為此見,社稷危矣。
』遂憫然不言。
二十四日癸醜,上又使思藝宣旨,令『且依此發遣,卿等所議,後别籌之。
』自是見素數奏其兇狀。
三月己未朔,見素請以祿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追赴阙庭。
及輔璆琳送甘子,祿山绐璆琳曰:『主上耄年,信任非次,國忠之輩,苟徇榮班。
今若進逆耳之言、苦口之藥,以吾之心,事将無益。
今欲耀兵強谏,以迹鬻拳,此意決矣。
』祿山以物贈璆琳。
璆琳既受金帛,及還,奏曰:『祿山盡忠奉國,必無二心,特望官家不以東北為慮。
』上然之,謂宰臣曰:『祿山朕自保之,卿勿憂也!』見素起曰:『臣忤拂聖旨,僭黩大臣,罪合萬死。
然愚者千慮,或有一中,願陛下審察之。
』」自餘與實錄及事迹所述略同。
按祿山方賂璆琳,泯其反迹,安肯對之遽出悖語!又國忠平日數言祿山欲反,此際安得不與見素同心!蓋所謂天下之惡皆歸焉者也。
今取其可信者〕。
循,華原人也,時為節度副使。
3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風疾,遂留京師,家居不出。
4三月,辛巳,命給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
5夏,四月,安祿山奏破奚、契丹。
〔契,欺訖翻〕。
6癸巳,以蘇毗王子悉諾邏為懷義王,賜姓名李忠信。
7安祿山歸至範陽,朝廷每遣使者至,皆稱疾不出迎,〔朝,直遙翻。
使,疏吏翻〕。
盛陳武備,然後見之。
裴士淹至範陽,二十餘日乃得見,無複人臣禮。
〔複,扶又翻,又如字〕。
楊國忠日夜求祿山反狀,使京兆尹圍其第,〔考異曰:肅宗實錄:「國忠日夜伺求祿山反狀,或矯诏以兵圍其宅,或令府縣捕其門客李起、安岱、李方來等,皆令侍禦史鄭昂之陰推劾,潛槌殺之。
慶宗尚郡主,又供奉在京,密報其父,祿山轉懼。
」唐曆:「是夏,京兆尹李岘貶零陵太守。
先是楊國忠使門客蹇昂、何盈求祿山陰事,命京兆尹圍捕其宅,得安岱、李方來等與祿山反狀,使侍禦史鄭昂之缢殺之。
祿山怒,使嚴莊上表自理,具陳國忠罪狀二十餘事。
上懼其生變,遂歸過于岘以安之。
」安祿山事迹與唐曆同,外有「命京兆尹李岘于其宅得李起、安岱、李方來等;又貶吉溫為澧陽長史,以激怒祿山,幸其速反,上竟不之悟。
」玄宗幸蜀記與事迹同。
按李岘傳:「十二載,連雨六十餘日,國忠歸咎京兆尹,貶長沙太守。
」新宗室宰相傳:「楊國忠使客蹇昂、何盈摘安祿山陰事,諷京兆捕其第,得安岱、李方來等與祿山反狀,缢殺之。
祿山怒,上書自言。
帝懼變,出岘為零陵太守。
」今從實錄〕。
捕祿山客李超等,送禦使台獄,潛殺之。
祿山子慶宗尚宗女榮義郡主,供奉在京師,〔在京師為太仆卿,得隋供奉官班見〕。
密報祿山,祿山愈懼。
六月,上以其子成婚,手诏祿山觀禮,祿山辭疾不至。
秋,七月,祿山表獻馬三千匹,每匹執控夫二人,遣蕃将二十二人部送。
〔欲以襲京師也〕。
河南尹達奚珣疑有變,奏請「谕祿山以進車馬宜俟至冬,官自給夫,無煩本軍。
」于是上稍寤,始有疑祿山之意。
會輔璆琳受賂事亦洩,上托以他事撲殺之。
上遣中使馮神威赍手诏谕祿山,如珣策;〔撲,弼角翻。
使,疏吏翻;考異曰:祿山事迹作「承威」,今從玄宗幸蜀記〕。
且曰:「朕新為卿作一湯,〔自天寶六載以來,華清宮中益治湯,井池台觀,環列山谷。
禦湯曰九龍殿,亦曰蓮花湯。
明皇雜錄曰:「明皇幸華清宮,新廣湯,制作宏麗。
安祿山于範陽,以白玉石為魚、龍、凫、鴈,仍以石梁及蓮花同獻,雕镌巧妙,殆非人功。
上大悅,命陳于湯中,仍以石梁橫亘湯上,而蓮花纔出于水際。
上至其所,解衣欲入,而魚、龍、凫、鴈皆若奮鱗翼,狀欲飛動。
上恐,遽命撤去,而蓮花至今猶存。
又嘗于宮中置長湯數十間,屋皆周回甃以文石,為銀镂漆船及白木香船,置于其中。
至于楫棹,皆飾以珠玉。
又于湯中累瑟瑟及沈香為山,以狀瀛洲、方丈。
津陽門詩注曰:宮内除供奉兩湯外,内更有湯,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嫔禦,其修廣與諸湯不侔,甃以文瑤密石,中央有玉蓮花捧湯,噴以成池。
又縫綴錦鏽為凫鴈,置于水中,上時于其間泛钑镂小舟,以嬉遊焉。
次西曰太子湯,又次西宜春湯,又次西長湯十六所。
今唯太子、少陽二湯存焉。
又有玉女殿湯,今石星痕湯、玉名甕湯所出也。
」為,于僞翻〕。
十月于華清宮待卿。
」神威至範陽宣旨,祿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聖人安隐。
」〔聖人,謂上也。
穩,讀曰穩。
唐帖多有寫「穩」字為「隐」字者〕。
又曰:「馬不獻亦可,十月灼然詣京師。
」即令左右引神威置館舍,不複見;數日,遣還,亦無表。
神威還,見上泣曰:「臣幾不得見大家!」〔複,扶又翻。
幾,居依翻〕。
8八月,辛卯,免今載百姓租庸。
9冬,十月,庚寅,上幸華清宮。
〔考異曰:舊紀壬,今從實錄,新紀〕。
10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它,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作亂。
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數所角翻〕。
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祿山由是決意遽反,獨與孔目官,太仆丞嚴莊、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将軍阿史那承慶密謀,自餘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來,屢飨士卒,馬厲兵而已。
會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為敕書,悉召諸将示之曰:日「密旨,令祿山将兵入朝讨楊國它,〔将,即亮翻。
朝,直遙翻〕。
諸君宜即從軍。
」衆愕然相顧,莫敢異言。
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衆,号二十萬,反于範陽。
〔考異曰:平緻美薊門紀亂曰:「自其年八月後,慰谕兵士,磨厲戈矛,頗異于常,識者竊怪矣。
至是,祿山勒兵夜發。
将出,命官等謂曰:『奏事官胡逸自京回,奉密旨,遣祿山将随身兵馬入朝來,莫令那人知。
群公勿怪,便請随軍。
』那人,意楊國忠也〕。
」命範陽節度副使賈循守範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别将高秀岩守大同;〔中受降城西二百裡有大同川。
又代州北有大同軍,去太原八百餘裡。
新志:大同軍,在朔州馬吧縣。
按宋白續通典:中受降城西之大同川,乃隋大同城之舊垆。
開元五年,分善陽縣東三十裡置大同軍以戍邊;複于軍内置馬邑縣,直代州北〕。
諸将皆引夜兵夜發。
诘朝,祿山出薊城南,〔诘,去吉翻。
薊,音計〕。
大閱誓衆,以讨楊國忠為名,牓軍中曰:「有異議扇動軍人者斬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
祿山乘鐵轝,步騎精銳,煙塵千裡,鼓噪震地。
〔轝,與輿同。
騎,奇寄翻。
噪,蘇到翻〕。
時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
河北皆祿山統内,〔祿兼河北道采訪使〕。
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守,式又翻。
或棄城擒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祿山先遣将軍何千年、高邈将奚騎二十,聲言獻射笪手,乘驿詣太原。
乙醜,北京副留守楊光翙出迎,因劫之以去。
〔考異曰肅宗實錄雲:「先令千年領壯士數千人,詐稱獻俘,以車千乘,包旌旗、戈甲、器械,先俟于河陽橋。
不見後來所用。
又千年時方詣太原執楊光翙,未暇向河陽也。
今不取。
薊門紀亂雲:「是月、甲午,縛光翙。
」按是月甲子,安得甲午!亦不取〕。
太原具言其狀。
東受降城亦奏祿山反。
上猶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降,戶江翻。
惡烏路翻〕。
未之信也。
庚午,上聞祿山定反,乃召宰相謀之。
楊國忠揚揚有德色,蜀本作「得色」,當從之曰:「今反者獨祿山耳,将士皆不欲也。
不過旨日,必傳首詣行在。
」上以為然,大臣相顧失色。
上遣特進畢思琛詣東京,〔琛,醜林翻〕。
金吾将軍程千裡詣河東,各簡募數萬人,随使團結以拒之辛未,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朝直遙翻〕。
上問以讨賊方略,常清大言曰。
「今太平積久,故人望風憚賊。
然軍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詣東京,開府庫,募骁勇,挑馬棰渡河,〔骁,堅堯翻。
挑,徒了翻。
棰,止橤翻〕。
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阙下!「上悅。
壬申,以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
常清即日乘驿詣東京募兵,旬日,得六萬人;乃斷河陽橋,為守禦之備。
〔斷,音短〕。
甲戌,祿山至博陵南,〔博陵郡,本定州高陽郡,天寶元年更郡名。
舊志:博陵郡,京師東北二千九百六裡〕。
何千年等執楊光翙見祿山,責光翙以附楊國忠,斬之徇。
〔考異曰:幸蜀記雲:「十九日甲戌,至真定南,逢楊光翙。
」按唐曆:「祿山遣骁騎何千年等劫光翙歸,遇于博陵郡,殺之。
」蓋幸蜀記誤以定州為真定耳。
祿山事迹曰:「其年九月甲什,傳太原尹楊光翙首至。
」按祿山十一月始反,而事迹雲九月取光翙,誤也〕。
祿山使其将安忠志将精兵軍土門,〔将,即亮翻;下同〕。
忠志,奚人,祿山養為假子;又以張獻誠攝博陵太守,獻誠,守珪之子也。
〔張守珪卵翼祿山,實為厲階〕。
祿山至笹城,常山太守頻杲卿力不能拒,與長史袁履謙往迎之。
祿山辄賜杲卿金紫,質其子弟,使仍守常山;〔常山郡,本恒州恒山郡,天寶元年更郡名。
劉昫曰:常山郡舊治元氏。
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樂壘,美之,遂移歐淢于安樂城,今州城是也。
魏收志,九門縣有安樂壘。
質音緻〕。
又使其将李欽湊将兵數千人守井陉口,以備西來諸軍。
〔西來諸軍,謂河東路兵東出井陉口者。
陉,音刑〕。
杲卿歸途中,指其衣謂履謙曰:「何為着此﹖」着,陟略翻〕。
履謙悟其意,乃陰與杲卿謀起兵讨祿山。
杲卿,思魯之玄孫也。
〔顔思魯,之推之子,師古之父也〕。
丙子,上還宮。
斬太仆卿安慶宗,賜榮義郡主自盡。
以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為戶部尚書,思順弟元貞為太仆卿。
以朔方右□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九原郡,豐州。
〕右羽林大将軍承業為太原尹。
〔太原為北都,故置尹〕。
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以衛尉卿猗氏張介然為之。
〔陳留郡,汴州。
考異曰:實錄以介然為汴州刺史;舊紀以介然為陳留太守。
按是時無刺史,郭納見為太守,介然直為節度使耳〕。
以程千裡為潞州長史。
諸郡當賊沖者,始置防禦使。
丁醜,以榮王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将軍高仙芝副之,統諸軍東征。
〔帥所翻〕。
出内府錢帛,于京師募兵十一萬,号曰天武軍,旨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将飛騎、騎及新募兵、邊兵在京師者合五萬人,發長安。
上遣宧者監門将軍邊令誠監其軍,屯于陝。
〔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虛郭翻,又古博翻。
監,古銜翻。
陝,失冉翻。
舊志:陝郡,在京師東四百九十裡,至東都三百三十裡〕。
11丁亥,安祿山自靈昌渡河,〔靈昌郡,本滑州東郡,天寶元年更郡名〕。
以緪約敗船及草木棋絻河流,一夕,冰合如浮梁,遂陷靈昌郡。
〔舊志:靈昌郡,去京師一千四百四十裡,至東都五百三十裡〕。
祿山步騎散漫,人莫知其數,所過殘滅。
張介然至陳留纔數日,祿山至,授兵登城,衆忷懼,不能守。
〔忷,許拱翻〕。
庚寅,太守歑納以城降。
祿山入北郭,聞安慶宗死,恸哭曰:「我何罪,而殺我子!」時陳留将士降者夾道近萬人,〔降,戶江翻。
近,其靳翻〕。
祿山皆殺之以快其忿;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