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一十四

關燈
矣。

    今若外祖與舅加服一等,堂舅及姨列于服紀,則中外之制,相去幾何!廢禮徇情,所務者末。

    古之制作者,知人情之易搖,恐失禮之将漸,别其同異,輕重相懸,〔易,以豉翻。

    别,彼列翻。

    〕欲使後來之人永不相雜。

    微旨斯在,豈徒然哉!苟可加也,亦可減也;往聖可得而非,則禮經可得而隳矣。

    先王之制,謂之彜倫,〔彜,常也。

    倫,道理次叙。

    〕奉以周旋,猶恐失墜;一紊其叙,庸可止乎!請依儀禮喪服為定。

    」〔紊,音問。

    〕 禮部員外郎楊仲昌議曰:〔唐禮部郎掌五禮,舉其儀制而辯其名數。

    〕鄭文貞公魏征始加舅服至小功五月。

    雖文貞賢也,而周、孔聖也,以賢改聖,後學何從!竊恐内外乖序,親疏奪倫,情之所沿,何所不至!昔子路有姊之喪而不除,孔子曰:『先王制禮,行道之人,皆不忍也。

    』子路除之。

    〔見記檀弓。

    〕此則聖人援事抑情之明例也。

    記曰:『毋輕議禮。

    』禮器之言。

    〕明其蟠于天地,并彼日月,賢者由之,安敢損益也!」 敕:“姨舅既服小功,舅母不得全降,宜服缌麻,堂姨舅宜服袒免。

    ” 均,說之子也。

    〔說,讀曰悅。

    〕 11秋,八月,壬子,千秋節,群臣皆獻寶鏡。

    張九齡以為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

    乃述前世興廢之源,為書五卷,謂之千秋金鏡錄,上之;〔上,時掌翻。

    〕上賜書褒美。

     12甲寅,突騎施遣其大臣胡祿達幹來請降,許之。

    〔騎,奇寄翻。

    降,戶江翻。

    〕 13禦史大夫李适之,承幹之孫也,以才幹得幸于上,數為承幹論辯;甲戌,追贈承幹恒山愍王。

    〔承幹廢見一百九十七卷太宗貞觀十七年。

    數,所角翻。

    為,于僞翻。

    恒,戶登翻。

    〕 14乙亥,汴哀王璥薨。

     15冬,十月,戊申,車駕發東都。

    先是,敕以來年二月二日行幸西京,〔先,悉薦翻。

    〕會宮中有怪,明日,上召宰相,即議西還。

    裴耀卿、張九齡曰:「今農收未畢,請俟仲冬。

    」李林甫潛知上指,二相退,林甫獨留,言于上曰:「長安、洛陽,陛下東西宮耳,往來行幸,何更擇時!借使妨妨于農收,但應蠲所過租稅而已。

    〔蠲,圭玄翻。

    〕臣請宣示百司,即日西行。

    」上悅,從之。

    過陝州,以刺史盧奂有善政,題贊于其聽事而去。

    〔稱人之美曰贊。

    陝,失冉翻。

    聽,讀曰廳。

    〕奂,懷慎之子也。

    丁卯,至西京。

     16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節用度,勸職業,倉庫充實,器械精利;上聞而嘉之,欲加尚書。

    張九齡曰:「不可。

    尚書,古之納言,唐興以來,惟舊相及揚曆中外有德望者乃為之。

    仙客本河湟使典,〔事見上卷十五年。

    相,息亮翻。

    使,疏吏翻。

    〕今驟居清要,死羞朝廷。

    」上曰:「然則但加實封可乎﹖」對曰:「不可。

    封爵所以勸有功也。

    邊将實倉庫,修器械,乃常務耳,〔将,即亮翻。

    〕不足為功。

    陛下賞其勸,賜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

    」上默然。

    李林甫言于上曰:「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

    」〔考異曰:舊林甫傳曰:「林甫以九齡言告仙客,仙客翌日見上泣讓官爵。

    」按時不聞仙客在京。

    今從唐曆。

    〕上悅,明日,複以仙客實封為言,複,扶又翻。

    九齡固執如初。

    上怒,變色曰:「事皆由卿邪﹖」九齡頓首謝曰:「陛下不知臣愚,使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不敢不盡言。

    」上曰:「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閥閱﹖九齡曰:「臣嶺海孤賤,〔九齡,韶州人。

    〕不如仙客生于中華;〔牛仙客,泾州人。

    然臣出入台閣,典司诰命有年矣。

    〔九齡曆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

    〕仙客邊隅小吏,目不知書,若大任之,恐不惬衆望。

    」〔惬,苦謟翻。

    〕林甫退而言曰:「苟有才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十一月,戊戌,賜仙客爵隴西縣公,食實封三百戶。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

    」上不從。

    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

    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之。

    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伺,相吏翻。

    中,竹仲翻。

    〕 上之為臨淄王也,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皆有寵,〔帝置六儀,德儀其一也。

    〕麗妃生太子瑛,德儀生鄂王瑤,才人生王琚。

    及即位,幸武惠妃,麗妃等愛皆弛;惠妃生壽王瑁,寵冠諸子。

    太子與瑤、琚會于内第,〔時太子、諸王皆居禁中。

    冠,古玩翻。

    〕各以母失職有怨望語。

    驸馬都尉楊洄尚鹹宜公主,常伺三子過失以告惠妃。

    〔鹹宜公主,武惠妃之女,故楊洄黨于惠妃。

    〕惠妃泣訴于上曰:「太子陰結黨與,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

    」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

    語,年倨翻。

    九齡曰:「陛下踐阼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離,力智翻。

    〕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

    〔蕃,音煩。

    〕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柰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

    昔晉獻公聽骊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

    〔左傳,晉獻公殺其世子申生,立骊姬之子;裡克殺之。

    公子夷吾、重耳及子圉争國,三世大亂。

    〕漢武帝信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

    〔事見漢紀。

    〕晉惠帝用賈後之谮廢愍懷太子,中原塗炭。

    〔事見晉紀。

    〕隋文帝納獨孤後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

    〔事見隋紀。

    由此觀之,不可不慎。

    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诏。

    」上不悅。

    爻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日:「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

    惠妃密使官奴牛貴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

    」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處,昌呂翻。

    上為,于僞翻。

    〕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

    林甫日夜短九齡于上,上浸疏之。

    〔考異曰:明皇雜錄雲:「林甫請見,屢陳仙客實封,九齡頗懷诽謗。

    于時方秋,上命高力士以白羽扇賜之。

    九齡惶恐,作賦以獻。

    」新傳亦雲然。

    按實錄,仙客加實封在十月。

    而九齡集白羽扇賦序雲:「開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将軍高力士賜宰相白羽扇,九齡與焉。

    竊有所感,立獻賦」雲雲。

    敕報曰:「朕頃賜羽扇,聊以滌暑,佳彼勁翮,方資利用,與夫棄捐箧笥,義不同也。

    」然則上以盛夏遍賜宰臣扇,非以秋日獨賜九齡,但九齡因此獻賦,自寄意耳。

    〕 林甫引蕭炅為戶部侍郎。

    炅素不學,〔炅,古迥翻。

    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

    挺之言于九曰:「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出炅為岐州史,故林甫怨挺之。

    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曰:「李尚書方承恩,〔李林甫時以禮部尚書相〕。

    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

    」挺之素負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

    林甫恨之益深。

    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贓罪下三司按鞫,挺之為之營解。

    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

    上謂宰相曰:「挺之為罪人請屬所由。

    」〔造,七到翻。

    更,工衡翻。

    蔚,纡勿翻。

    下,遐嫁翻。

    為,于僞翻。

    屬,之欲翻。

    〕九齡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

    」上曰:「雖離乃複有私。

    」〔複,扶又翻;下無複同。

    〕 于是上積前事,以耀卿、九齡為阿黨;壬寅,以耀卿為左丞相,九齡為右丞相,并罷政事。

    以林甫兼中書令;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領朔方節度如故。

    〔考異曰:唐曆曰:「宰相遙領節度,自仙客始。

    」按蕭己嵩已遙領河西,非始此。

    〕嚴挺之貶洺州刺史,〔舊志,洺州,京師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五裡。

    〕王元琰流嶺南。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喜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複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谏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辄斥去。

    悔之何及!」〔塞,悉則翻。

    去,羌呂翻。

    唐舊儀,每日,尚乘以廄馬八匹分為左右廂,立于正殿側宮門外,候仗下即散。

    若大陳設則馬在樂懸之北,與大象相次,進馬二人,戎服執鞭,侍立于馬之左,随馬進退。

    〕補阙杜琎嘗上書言事,〔琎,資辛翻。

    上,時掌翻。

    考異曰:唐曆作「杜珽」。

    今從新書。

    〕明日,黜為下邽令。

    〔唐制:上縣令從六品上,補阙從七品上。

    以此言之,則非黜也。

    蓋唐人重内官,而品之高下不論也,況遺、補供奉官,地居清要乎!〕自是谏争路絕矣。

     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專給唯諾而已。

    〔争,讀曰诤。

    唯,于癸翻。

    〕然二人皆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雖奇才異行,不免終老常調,其以巧谄邪險自進者,則超騰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

    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凡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辄以計去之。

    〔行,下孟翻。

    調,徒吊翻。

    中,竹仲翻。

    去羌呂翻。

    雖老奸巨猾,無能逃于其術者。

    〔如韋堅、楊慎矜、王錤之類是也。

     二十五年〔(丁醜、七三七)〕 1春,正月,初置玄學博士,〔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

    〕每歲依明經舉。

     2二月,敕曰:「進士以聲韻為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為功,罕窮旨趣。

    自今明經問大義十條,對時務策三首;進士試大經十帖。

    」 3戊辰,新羅王興光卒,〔卒,子恤翻。

    〕子承慶襲位。

     4乙酉,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破契丹于捺祿山。

    〔使,疏吏翻。

    契,欺訖翻,又音吃。

    捺,奴刺翻。

    〕 5己亥,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襲吐蕃,破之于青海西。

     初,希逸遣使謂吐蕃〔【章:十二行本「蕃」下有「邊将」二字;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乞力徐曰:「兩國通好,今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請皆罷之。

    」乞力徐曰:「常侍忠厚,〔吐從暾入聲。

    崔希逸蓋帶散騎常侍鎮河西,故稱之。

    使,疏吏翻。

    好,呼到翻。

    捉,仄角翻。

    〕言必不欺。

    然朝廷未必專以邊事相委,萬一有奸人交鬬其間,掩吾不備,悔之何及!」希逸固請,乃刑白狗為盟,各去守備;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朝,直遙翻。

    去,羌呂翻。

    被,皮義翻。

    畜,許救翻。

    〕時吐蕃西擊勃律,勃律來告急,上命吐蕃罷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上甚怒。

    會希逸傔人孫誨入奏事,〔傔,苦念翻。

    傔從也。

    唐制:凡諸軍鎮大使、副使以下,皆有慊人。

    别奏以為之使。

    大使慊二十五人,别奏十人;副使慊二十人,别奏八人。

    〕自欲求功,奏稱吐蕃無備,請掩擊,必大獲。

    上命内給事趙惠琮與誨偕往,審察事宜。

    〔唐内侍省有内給事十人,從五品下,掌承旨勞問,分判省事;凡元日冬至,百官賀皇後,則出入宣傳;宮人衣服費用,則具品秩,計其多少,春秋宣送中書。

    〕惠琮等至,則矯诏令襲之。

    希逸不得已,發兵自涼州南入吐蕃二千餘裡,至青海西,與吐蕃戰,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乞力徐脫身走。

    惠琮、誨皆受厚賞,自是吐蕃複絕朝貢。

    〔複,扶又翻;下而複同。

    朝,直遙翻。

     6夏,四月,辛酉,監察禦史周子諒彈牛仙客非才,引谶書為證。

    〔薛居正五代史曰:天後朝,有谶辭雲:「首尾二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颠,龍蛇相鬬血成川。

    」當時好事者解雲:「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幹唐祚。

    監,古銜翻。

    彈,徒丹翻。

    〕上怒,命左右佂于庭,〔佂,蒲角翻,擊也,又匹角翻。

    〕絕而複蘇;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藍田而死。

    〔瀼,如羊翻,又而章翻。

    藍田縣,漢、晉屬京兆,後魏真君七年,并入霸城,太和十一年複,後周置藍田郡,隋廢郡為縣,屬京兆府。

    九域志,在府東南七十裡。

    考異曰:舊紀雲:「子諒以妄陳休咎,于朝堂決殺。

    」實錄此月則曰:「子諒彈奏仙客非才,引妖谶為證。

    上怒,召入禁中責之。

    左右拉者數四,氣絕而蘇。

    」及仙客傳則雲:「子諒竊言于禦史大夫李适之:『牛仙客不才,濫登相位。

    大夫國之懿親,豈得坐觀其事!』适之遽奏子諒之言。

    上大怒,廷诘子諒;子諒辭窮,于朝堂決杖,配流瀼州,行至藍田死。

    」舊仙客傳亦然。

    今從此月實錄及舊紀。

    柳宗元周君墓碣雲:「有唐貞臣汝南周氏諱某字某。

    」又曰:「在天寶年,有以谄谀至相位,賢臣放退。

    公為禦史,抗言以白其事得死于墀下。

    」宗元集此碣雖無名字,然其事則子諒也;雲在天寶年,誤矣。

    〕李林甫言,「子諒,張九齡所薦也。

    」甲子,貶九齡荊州長史。

     7楊洄又奏〔【章:十二行本「奏」作「谮」;乙十一行本同。

    】〕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雲與太子妃兄驸馬薛鏽潛構異謀,〔鏽,息六翻,又息救翻。

    考異曰:新傳曰:「二十五年,洄複構瑛、瑤、琚與妃庂兄薛鏽異謀。

    惠妃使人詭召太子、二王曰:『宮中有賊,請介以入。

    』太子從之。

    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

    』帝使中人視之,如言。

    遽召宰相林甫議,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

    』帝意決,乃廢瑛等。

    」按瑛等惠妃相猜忌已久,雖承妃言,豈肯遽被甲入宮!又按廢太子制書雲:「陷元良于不友,誤元良不友,誤二子于不義。

    」不言被甲入宮也。

    蓋洄谮瑛等雲欲害壽王瑁耳。

    今從舊傳,但雲「潛構異謀」。

    〕上召宰相謀之。

    李林甫對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上意乃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