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一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并州為太原府,刺史為尹;二月,戊申,還至晉州。
〕 2張說與張嘉貞不平,會嘉貞弟金吾将軍嘉佑贓發,說勸嘉貞素服待罪于外。
己酉,左遷嘉貞幽州刺史。
3壬子,祭後土于汾陰。
乙卯,貶平遙令王同慶為贛尉,〔平遙即漢太原郡平陶縣,後魏避國諱,改平陶為平遙,周、隋屬介州,唐屬汾州。
贛,音绀。
坐廣為儲偫,煩擾百姓也。
偫,直裡翻。
4癸亥,以張說兼中書令。
5己巳,罷天兵、大武等軍,以大同軍為太原以北節度使,領太原、遼、石、岚、汾、代、忻、朔、蔚、雲十州。
〔武德三年,分并州之樂平、遼山、平城、石艾,置遼州。
八年日箕州。
先天元年,避上名改曰儀州,至中和三方方複曰遼州。
此以涞一定州名書之。
岚,盧含翻。
蔚,纡勿翻。
〕 6三月,庚午,車駕至京師。
7夏,四月,甲子,以吏部尚書王晙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8五月,己醜,以王晙兼朔方軍節度大使,巡河西、隴右、河東、河北諸軍。
9上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漢、魏以來,有秘書之職。
梁于文德殿内藏聚群書。
北齊有文林館學士,後周有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
隋寫咩書正副二本,藏于宮中,其餘以實秘書外閣。
炀帝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貯書。
自漢延嘉至隋皆秘書掌圖籍,而禁中之書,時或有焉。
太宗在藩,置學一十八人。
其後弘文、崇文二館皆有學士。
開元五年,幹元殿寫四部書,置幹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知書官八人,分掌四庫書。
六年更号麗正修書院,置使及檢校官,改修書官為麗正殿學士。
八年,加文學直,又加修撰、校理、判正、校勘官。
十一年,置麗正院修書學士。
十三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事,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又置集賢院侍講學士、侍讀直學士。
其後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檢讨官、文學直之類。
〕秘書監筡堅、太常博一會稽賀知章監察禦史鼓城趙冬曦等,〔會稽縣帶越州。
鼓城縣,漢臨平、下曲陽兩縣之地;隋分城,于下曲陽故城東五裡置昔陽縣,尋改為鼓城;唐屬定州。
會,古外翻。
監,古銜翻。
〕或修書,或侍講;以張說為修書使以總之。
有司供給優厚。
中書舍人洛陽陸堅以為此屬無益于國,徒為糜費,欲悉奏罷之。
〔考異曰:舊傳作「徐堅」,今從集賢注記。
〕張說曰:「自古帝王于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官室,廣聲免,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揮典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
陸子之言,何不達也!」上聞之,重說而薄堅。
10秋,八月,癸卯,敕:前令檢括逃人,慮成煩擾,天下大同,宜各從所樂,〔樂,音洛。
〕令所在州縣安集,遂其生業。
」 11戊申,追尊宣皇帝廟号獻祖,光皇帝廟号懿祖,〔宣皇帝諱熙,涼武昭王暠之曾孫,涼王歆之孫,弘農太守重耳之子也。
光皇帝諱天賜,宣皇帝長子也。
祔于太廟九室。
12先是,吐谷渾畏吐蕃之強,附之者數年;〔先,悉薦翻。
吐,從暾入聲。
〕九月,壬申,帥衆詣沙州降,〔帥,讀曰率。
降,戶江翻。
〕河西節度使張敬忠撫納之。
13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作溫泉宮;〔雍錄曰;骊山溫湯在臨潼縣南一百五十步,直骊山之西北。
十道志曰:泉有三所,其一處即皇堂石井,後周宇文護所造。
隋文帝又修屋宇,并植松柏千餘株。
貞觀十八年,诏閻立營建宮殿、禦湯,名湯泉宮,是年更名溫泉宮而改作之。
〕甲寅,還宮。
14十一月,禮儀使張說等奏,以高祖配昊天上帝,罷三祖并配之禮。
〔此因郊祀置禮儀使也。
武德初定令,圜丘以景帝配,明堂以元帝配。
貞苜奉高祖配圜丘,永徽二年又奉太宗配明堂。
垂掽初用元萬頃議,奉高宗配圜丘。
自是郊祁之禮,三祖并配。
三祖,謂高祖、太宗、高宗。
吏,疏吏翻。
戊寅,上祀南郊,赦天下。
〔考異曰:實錄:「癸酉日長至,戊寅祀南郊。
」唐曆:「戊錾冬至,祀南郊。
」按長曆,去年閏五月,來年閏十二月,唐曆近是。
〕 15戊子,命尚書左丞蕭嵩與京兆、蒲、同、岐、華州長官選府兵及白丁一十二萬,謂之「長從宿衛」,〔華,戶化翻。
長,知兩翻。
〕一年兩番,州縣毋得雜役使。
16十二月,甲午,上幸鳳泉湯;戊申,還宮。
17庚申,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王晙坐黨引疏族,貶靳州刺史。
〔舊志:蕲州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裡。
蕲,渠希翻。
考異曰:舊傳雲:「上親郊祀,追晙赴京以會大禮。
晙以時屬冰壯,恐虜騎乘隙入寇,表辭不赴;手敕慰勉,仍賜衣一副。
會許州刺史王喬家奴告喬與晙潛謀構逆,敕侍中源幹曜、中書令張說鞫其狀。
晙既無反狀,乃以違诏追不到罪之。
」今從實錄。
18是歲,張說奏改政事堂日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後,分掌庶政。
〔舊制:宰相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永淳元年,中書令裴炎以中書執政事筆,遂移政事堂于中書省,至是說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其政事印改為中書門下之印。
五房,一日吏房,二日樞機房,三日兵房,四日戶房,五日刑禮房。
〕 19初,監察禦史濮陽杜暹因按事至突騎施,〔監,古銜翻。
濮,博木翻。
暹,息廉翻。
〕突騎施饋之金,暹固辭。
左右日:「君寄身異域,不宜逆其情。
」乃受之,埋于幕下,出境,移牒令取之。
虜大驚,度碛追之,不及。
及安西都護阙,或薦暹往使安西,人服清慎。
〔碛,七亦翻。
吏,疏吏翻。
〕時暹自給事中居母憂。
十二年〔(甲子、七二四)〕 1春,三月,甲子,起暹為安西副大都護、碛西節度等使。
2神龍初,追複澤王上金官爵,上金死見二百四卷武後天授元年。
〕求得庶子義珣于嶺南,紹其故封。
許王素節之子瓘,利其爵邑,與弟璆謀,〔璆,音求。
〕使人告義珣非上金子,妄冒襲封,複流嶺南,以璆繼上金後為嗣澤王。
至是,玉真公主表義珣實上金子,為瓘兄弟所擯。
夏,四月,庚子,複立義珣為嗣澤王;削璆爵,貶瓘鄂州别駕。
〔舊志:鄂州,京師東南二千九百四十八裡。
壬寅,敕宗室旁繼為嗣王者并令歸宗。
複,扶又翻。
考異曰:舊紀在癸卯。
今從實錄。
3壬子,命太史監南宮說等〔唐太史局屬秘書省。
景龍二年,改太史局為太史監,令名不改,不隸秘書;開元二年,又改令為監。
說,讀曰悅。
〕于河南、北平地測日晷及極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時候之。
陽城晷長一尺四寸八分弱,〔陽城縣,前漢屬颍川郡,後漢屬河南郡,後魏置陽城郡,隋置嵩州,貞觀三年廢嵩州,以縣屬洛州,武後登封元年改日告成,中宗神龍元年複故。
晷,居洧翻。
長,直亮翻。
〕夜視北極出地高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高,古号翻。
〕浚儀嶽台晷長尺五寸微強,〔項安世曰:按日行黃道,每歲有差,地中亦當随之,故測日景以求地中,周在洛邑,漢在颍川陽城,唐在汴州浚儀也。
長,直亮翻。
考異日:新志雲:浚儀嶽台晷尺五寸三分。
今從僧一行大衍曆議及舊志。
極高三十四度八分;南至朗州晷長七寸軋分,極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長二尺二寸九分,極高四十度。
南北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裡九十步,晷差一尺五寸二分,極差十度半。
又南至交州,晷出表南三寸三分;八月,海中南望老人星下,衆星粲然,皆古所未名,大率去南極二十度以上星皆見。
〔見,賢遍翻。
溫公作通鑒。
不特紀治亂之亦而已,厔于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尤緻其詳。
讀通鑒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4五月,丁亥,停諸道按察使。
〔八年,複置諸道按察使。
使疏吏翻;下同。
〕 5六月,壬辰,制聽逃戶自首,〔首,式又翻。
〕辟所在閑田,随宜收稅,毋得差科征役,租康一皆蠲免。
仍以兵部員外郎兼侍禦史宇文融為勸農使,巡行州縣,〔行,下孟翻。
〕與吏民議定賦役。
6上以山東旱,命台閣名臣以補刺史;壬午,以黃門侍郎王乓中書侍郎長安崔沔、〔沔,彌兖翻。
〕禮部侍郎。
知制诰韓休等五人出為刺史。
丘,同皎之從父兄子,〔王同皎預誅二張,死于武三之手。
從,才用翻。
〕休,大敏之孫也。
〔按舊書韓休傳,休伯父大敏,則天初,以雪反者賜死。
休父曰大智。
〕 初,張說引崔沔中書侍郎,故事,承宣制皆出宰相,侍郎署位而已。
〔承宣制者,承宣及承制也。
〕沔曰:「設官分職,上下相維,各申所見,事乃無失。
侍郎,令之貳也,豈得拱默而已!」由是遇事多所異同,說不悅,故因是出之。
7秋,七月,突厥可汗遣其臣哥解颉利發來求婚。
8溪州蠻覃行璋反。
〔溪州,漢沅陵、零陵二縣地,梁分置大鄉縣。
舊置辰州,武後天授天年分置溪州。
覃,徒含翻,姓也。
姓譜,梁有東甯州刺史覃元亮。
〕以監門衛大将軍楊思勖為黔中道招讨使,将兵擊之。
〔監,古銜翻。
黔,音琴。
使,疏吏翻。
将,即亮翻。
〕癸亥,思勖生擒行璋,斬首三萬級而歸。
加思勖輔國大将軍,俸祿、防合皆依品給。
〔貞觀初,百官得上考者給祿一季。
未幾,得上下考者給祿一年,出使者禀其家,新至官者計日給糧。
中書舍人高季輔1,外官卑品貧匮,宜給祿養親。
自後以地租春秋給京官,歲凡五十萬一千五百餘斛。
外官降京官一等,一品以五十吾為一等,二品、三品以三十石為一等,四品、五品以二十石為一等,六品、七品以五石為一等,八品、九品以二石五鬥為一等,典粟則以鹽為祿。
職事官又有防合、庶仆,一品防合九十六人,二品七十二人,三品四十八人,四品三十二人,五品二十四人,六品庶仆十五人,七品四人,八品二人,九品三人。
外官以州、府、縣上中下為差。
又按唐六典:輔國大将軍,勳階正二品,唐制,宦官不登三品,今思勖階二品矣。
宋白曰:唐制,凡京司文武職官皆有防合,州縣官寮皆有白直。
〕赦行璋以為洵永府别駕。
〔唐志,商州有洵水府。
又按唐制,諸府無别駕,各有别将一人,上府下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
「别駕」當為「别将」。
洵,須倫翻。
〕 9姜皎既罪,王皇後愈憂畏不安,然待下有恩,故無随而谮之者,猶上豫不決者累歲。
合兄太子少保守一,以後無子,使曾明悟為後祭南北鬥,〔為,于僞翻。
〕剖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名,合而佩之,〔霹曆木者,霹靂所震之木。
今為張道陵之術者,用霹靂木為印,雲有雷氣,可以鎮服鬼物。
〕祝曰:「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後。
」事覺,己卯,廢為庶人,移别室安置;貶守一潭州别駕,中路賜死。
戶部尚書張嘉貞坐與守一交通,貶台州刺史。
〔舊志:台州,京師東南四千一百七十七裡。
〕 10八月,丙申,突厥哥解颉利發還其國;以其使者輕,禮數不備,未許婚。
〔使,疏使翻;下同。
〕 11己亥,以宇文融為禦史中丞。
融乖驿周流天下,事無大小,諸州先牒上勸農使,〔上,時掌翻。
〕後申中書;〔句斷。
〕省司亦待融指撝,然後處決。
〔省司,謂尚書都省左、右司主者也。
處,昌呂翻。
〕時上将大攘四夷,急于用度,州縣畏融,多張虛數,凡得客戶八十餘萬,田亦稱是。
〔融獻策括籍外羨田逃戶,自占者給複五年,每丁稅錢千五百。
州縣希旨,以正田為羨,編戶為客。
稱,尺證翻。
歲終,增缗錢數百萬,〔缗,眉巾翻。
〕悉進入宮;由是有寵。
議者多言煩擾,不利百姓,上亦令集百寮于尚書省議之。
公卿已下,畏融恩勢,不敢立異。
惟戶部侍郎楊玚獨抗議,以為:「括客免稅,不利居人;征籍外田稅,使百姓困弊,所得不補所失。
」未幾,玚出為華州刺史。
〔玚,雉杏翻,又音暢。
幾,居豈翻。
〕 12壬寅,以開府儀同三司宋璟為京京留守。
13冬,十月,丁酉,謝﨩王特勒遣使入奏,〔謝﨩國居吐火羅西南,或日漕矩,顯慶時曰訂達羅支,武後改日謝﨩;東距罽賓西百裡,南天竺,西波斯。
﨩,于筆翻。
〕稱「去年五月,金城公主遣使詣個失密國,〔個失密或曰迦濕彌邏,北距勃律五百裡。
〕雲欲走歸汝。
個失密王從臣國王供兵,共拒吐蕃。
王遣臣入取進止。
」以以為然,賜帛遣之。
14廢後王氏卒,後宮思慕後不已,上亦悔之。
* 15十一月,庚午,上幸東都;戊寅,至東都。
〕 2張說與張嘉貞不平,會嘉貞弟金吾将軍嘉佑贓發,說勸嘉貞素服待罪于外。
己酉,左遷嘉貞幽州刺史。
3壬子,祭後土于汾陰。
乙卯,貶平遙令王同慶為贛尉,〔平遙即漢太原郡平陶縣,後魏避國諱,改平陶為平遙,周、隋屬介州,唐屬汾州。
贛,音绀。
坐廣為儲偫,煩擾百姓也。
偫,直裡翻。
4癸亥,以張說兼中書令。
5己巳,罷天兵、大武等軍,以大同軍為太原以北節度使,領太原、遼、石、岚、汾、代、忻、朔、蔚、雲十州。
〔武德三年,分并州之樂平、遼山、平城、石艾,置遼州。
八年日箕州。
先天元年,避上名改曰儀州,至中和三方方複曰遼州。
此以涞一定州名書之。
岚,盧含翻。
蔚,纡勿翻。
〕 6三月,庚午,車駕至京師。
7夏,四月,甲子,以吏部尚書王晙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8五月,己醜,以王晙兼朔方軍節度大使,巡河西、隴右、河東、河北諸軍。
9上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漢、魏以來,有秘書之職。
梁于文德殿内藏聚群書。
北齊有文林館學士,後周有麟趾殿學士,皆掌著述。
隋寫咩書正副二本,藏于宮中,其餘以實秘書外閣。
炀帝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貯書。
自漢延嘉至隋皆秘書掌圖籍,而禁中之書,時或有焉。
太宗在藩,置學一十八人。
其後弘文、崇文二館皆有學士。
開元五年,幹元殿寫四部書,置幹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知書官八人,分掌四庫書。
六年更号麗正修書院,置使及檢校官,改修書官為麗正殿學士。
八年,加文學直,又加修撰、校理、判正、校勘官。
十一年,置麗正院修書學士。
十三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事,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又置集賢院侍講學士、侍讀直學士。
其後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檢讨官、文學直之類。
〕秘書監筡堅、太常博一會稽賀知章監察禦史鼓城趙冬曦等,〔會稽縣帶越州。
鼓城縣,漢臨平、下曲陽兩縣之地;隋分城,于下曲陽故城東五裡置昔陽縣,尋改為鼓城;唐屬定州。
會,古外翻。
監,古銜翻。
〕或修書,或侍講;以張說為修書使以總之。
有司供給優厚。
中書舍人洛陽陸堅以為此屬無益于國,徒為糜費,欲悉奏罷之。
〔考異曰:舊傳作「徐堅」,今從集賢注記。
〕張說曰:「自古帝王于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官室,廣聲免,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揮典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
陸子之言,何不達也!」上聞之,重說而薄堅。
10秋,八月,癸卯,敕:前令檢括逃人,慮成煩擾,天下大同,宜各從所樂,〔樂,音洛。
〕令所在州縣安集,遂其生業。
」 11戊申,追尊宣皇帝廟号獻祖,光皇帝廟号懿祖,〔宣皇帝諱熙,涼武昭王暠之曾孫,涼王歆之孫,弘農太守重耳之子也。
光皇帝諱天賜,宣皇帝長子也。
祔于太廟九室。
12先是,吐谷渾畏吐蕃之強,附之者數年;〔先,悉薦翻。
吐,從暾入聲。
〕九月,壬申,帥衆詣沙州降,〔帥,讀曰率。
降,戶江翻。
〕河西節度使張敬忠撫納之。
13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作溫泉宮;〔雍錄曰;骊山溫湯在臨潼縣南一百五十步,直骊山之西北。
十道志曰:泉有三所,其一處即皇堂石井,後周宇文護所造。
隋文帝又修屋宇,并植松柏千餘株。
貞觀十八年,诏閻立營建宮殿、禦湯,名湯泉宮,是年更名溫泉宮而改作之。
〕甲寅,還宮。
14十一月,禮儀使張說等奏,以高祖配昊天上帝,罷三祖并配之禮。
〔此因郊祀置禮儀使也。
武德初定令,圜丘以景帝配,明堂以元帝配。
貞苜奉高祖配圜丘,永徽二年又奉太宗配明堂。
垂掽初用元萬頃議,奉高宗配圜丘。
自是郊祁之禮,三祖并配。
三祖,謂高祖、太宗、高宗。
吏,疏吏翻。
戊寅,上祀南郊,赦天下。
〔考異曰:實錄:「癸酉日長至,戊寅祀南郊。
」唐曆:「戊錾冬至,祀南郊。
」按長曆,去年閏五月,來年閏十二月,唐曆近是。
〕 15戊子,命尚書左丞蕭嵩與京兆、蒲、同、岐、華州長官選府兵及白丁一十二萬,謂之「長從宿衛」,〔華,戶化翻。
長,知兩翻。
〕一年兩番,州縣毋得雜役使。
16十二月,甲午,上幸鳳泉湯;戊申,還宮。
17庚申,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王晙坐黨引疏族,貶靳州刺史。
〔舊志:蕲州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裡。
蕲,渠希翻。
考異曰:舊傳雲:「上親郊祀,追晙赴京以會大禮。
晙以時屬冰壯,恐虜騎乘隙入寇,表辭不赴;手敕慰勉,仍賜衣一副。
會許州刺史王喬家奴告喬與晙潛謀構逆,敕侍中源幹曜、中書令張說鞫其狀。
晙既無反狀,乃以違诏追不到罪之。
」今從實錄。
18是歲,張說奏改政事堂日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後,分掌庶政。
〔舊制:宰相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永淳元年,中書令裴炎以中書執政事筆,遂移政事堂于中書省,至是說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其政事印改為中書門下之印。
五房,一日吏房,二日樞機房,三日兵房,四日戶房,五日刑禮房。
〕 19初,監察禦史濮陽杜暹因按事至突騎施,〔監,古銜翻。
濮,博木翻。
暹,息廉翻。
〕突騎施饋之金,暹固辭。
左右日:「君寄身異域,不宜逆其情。
」乃受之,埋于幕下,出境,移牒令取之。
虜大驚,度碛追之,不及。
及安西都護阙,或薦暹往使安西,人服清慎。
〔碛,七亦翻。
吏,疏吏翻。
〕時暹自給事中居母憂。
十二年〔(甲子、七二四)〕 1春,三月,甲子,起暹為安西副大都護、碛西節度等使。
2神龍初,追複澤王上金官爵,上金死見二百四卷武後天授元年。
〕求得庶子義珣于嶺南,紹其故封。
許王素節之子瓘,利其爵邑,與弟璆謀,〔璆,音求。
〕使人告義珣非上金子,妄冒襲封,複流嶺南,以璆繼上金後為嗣澤王。
至是,玉真公主表義珣實上金子,為瓘兄弟所擯。
夏,四月,庚子,複立義珣為嗣澤王;削璆爵,貶瓘鄂州别駕。
〔舊志:鄂州,京師東南二千九百四十八裡。
壬寅,敕宗室旁繼為嗣王者并令歸宗。
複,扶又翻。
考異曰:舊紀在癸卯。
今從實錄。
3壬子,命太史監南宮說等〔唐太史局屬秘書省。
景龍二年,改太史局為太史監,令名不改,不隸秘書;開元二年,又改令為監。
說,讀曰悅。
〕于河南、北平地測日晷及極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時候之。
陽城晷長一尺四寸八分弱,〔陽城縣,前漢屬颍川郡,後漢屬河南郡,後魏置陽城郡,隋置嵩州,貞觀三年廢嵩州,以縣屬洛州,武後登封元年改日告成,中宗神龍元年複故。
晷,居洧翻。
長,直亮翻。
〕夜視北極出地高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高,古号翻。
〕浚儀嶽台晷長尺五寸微強,〔項安世曰:按日行黃道,每歲有差,地中亦當随之,故測日景以求地中,周在洛邑,漢在颍川陽城,唐在汴州浚儀也。
長,直亮翻。
考異日:新志雲:浚儀嶽台晷尺五寸三分。
今從僧一行大衍曆議及舊志。
極高三十四度八分;南至朗州晷長七寸軋分,極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長二尺二寸九分,極高四十度。
南北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裡九十步,晷差一尺五寸二分,極差十度半。
又南至交州,晷出表南三寸三分;八月,海中南望老人星下,衆星粲然,皆古所未名,大率去南極二十度以上星皆見。
〔見,賢遍翻。
溫公作通鑒。
不特紀治亂之亦而已,厔于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尤緻其詳。
讀通鑒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4五月,丁亥,停諸道按察使。
〔八年,複置諸道按察使。
使疏吏翻;下同。
〕 5六月,壬辰,制聽逃戶自首,〔首,式又翻。
〕辟所在閑田,随宜收稅,毋得差科征役,租康一皆蠲免。
仍以兵部員外郎兼侍禦史宇文融為勸農使,巡行州縣,〔行,下孟翻。
〕與吏民議定賦役。
6上以山東旱,命台閣名臣以補刺史;壬午,以黃門侍郎王乓中書侍郎長安崔沔、〔沔,彌兖翻。
〕禮部侍郎。
知制诰韓休等五人出為刺史。
丘,同皎之從父兄子,〔王同皎預誅二張,死于武三之手。
從,才用翻。
〕休,大敏之孫也。
〔按舊書韓休傳,休伯父大敏,則天初,以雪反者賜死。
休父曰大智。
〕 初,張說引崔沔中書侍郎,故事,承宣制皆出宰相,侍郎署位而已。
〔承宣制者,承宣及承制也。
〕沔曰:「設官分職,上下相維,各申所見,事乃無失。
侍郎,令之貳也,豈得拱默而已!」由是遇事多所異同,說不悅,故因是出之。
7秋,七月,突厥可汗遣其臣哥解颉利發來求婚。
8溪州蠻覃行璋反。
〔溪州,漢沅陵、零陵二縣地,梁分置大鄉縣。
舊置辰州,武後天授天年分置溪州。
覃,徒含翻,姓也。
姓譜,梁有東甯州刺史覃元亮。
〕以監門衛大将軍楊思勖為黔中道招讨使,将兵擊之。
〔監,古銜翻。
黔,音琴。
使,疏吏翻。
将,即亮翻。
〕癸亥,思勖生擒行璋,斬首三萬級而歸。
加思勖輔國大将軍,俸祿、防合皆依品給。
〔貞觀初,百官得上考者給祿一季。
未幾,得上下考者給祿一年,出使者禀其家,新至官者計日給糧。
中書舍人高季輔1,外官卑品貧匮,宜給祿養親。
自後以地租春秋給京官,歲凡五十萬一千五百餘斛。
外官降京官一等,一品以五十吾為一等,二品、三品以三十石為一等,四品、五品以二十石為一等,六品、七品以五石為一等,八品、九品以二石五鬥為一等,典粟則以鹽為祿。
職事官又有防合、庶仆,一品防合九十六人,二品七十二人,三品四十八人,四品三十二人,五品二十四人,六品庶仆十五人,七品四人,八品二人,九品三人。
外官以州、府、縣上中下為差。
又按唐六典:輔國大将軍,勳階正二品,唐制,宦官不登三品,今思勖階二品矣。
宋白曰:唐制,凡京司文武職官皆有防合,州縣官寮皆有白直。
〕赦行璋以為洵永府别駕。
〔唐志,商州有洵水府。
又按唐制,諸府無别駕,各有别将一人,上府下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
「别駕」當為「别将」。
洵,須倫翻。
〕 9姜皎既罪,王皇後愈憂畏不安,然待下有恩,故無随而谮之者,猶上豫不決者累歲。
合兄太子少保守一,以後無子,使曾明悟為後祭南北鬥,〔為,于僞翻。
〕剖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名,合而佩之,〔霹曆木者,霹靂所震之木。
今為張道陵之術者,用霹靂木為印,雲有雷氣,可以鎮服鬼物。
〕祝曰:「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後。
」事覺,己卯,廢為庶人,移别室安置;貶守一潭州别駕,中路賜死。
戶部尚書張嘉貞坐與守一交通,貶台州刺史。
〔舊志:台州,京師東南四千一百七十七裡。
〕 10八月,丙申,突厥哥解颉利發還其國;以其使者輕,禮數不備,未許婚。
〔使,疏使翻;下同。
〕 11己亥,以宇文融為禦史中丞。
融乖驿周流天下,事無大小,諸州先牒上勸農使,〔上,時掌翻。
〕後申中書;〔句斷。
〕省司亦待融指撝,然後處決。
〔省司,謂尚書都省左、右司主者也。
處,昌呂翻。
〕時上将大攘四夷,急于用度,州縣畏融,多張虛數,凡得客戶八十餘萬,田亦稱是。
〔融獻策括籍外羨田逃戶,自占者給複五年,每丁稅錢千五百。
州縣希旨,以正田為羨,編戶為客。
稱,尺證翻。
歲終,增缗錢數百萬,〔缗,眉巾翻。
〕悉進入宮;由是有寵。
議者多言煩擾,不利百姓,上亦令集百寮于尚書省議之。
公卿已下,畏融恩勢,不敢立異。
惟戶部侍郎楊玚獨抗議,以為:「括客免稅,不利居人;征籍外田稅,使百姓困弊,所得不補所失。
」未幾,玚出為華州刺史。
〔玚,雉杏翻,又音暢。
幾,居豈翻。
〕 12壬寅,以開府儀同三司宋璟為京京留守。
13冬,十月,丁酉,謝﨩王特勒遣使入奏,〔謝﨩國居吐火羅西南,或日漕矩,顯慶時曰訂達羅支,武後改日謝﨩;東距罽賓西百裡,南天竺,西波斯。
﨩,于筆翻。
〕稱「去年五月,金城公主遣使詣個失密國,〔個失密或曰迦濕彌邏,北距勃律五百裡。
〕雲欲走歸汝。
個失密王從臣國王供兵,共拒吐蕃。
王遣臣入取進止。
」以以為然,賜帛遣之。
14廢後王氏卒,後宮思慕後不已,上亦悔之。
* 15十一月,庚午,上幸東都;戊寅,至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