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八
關燈
小
中
大
等畏武三思之讒,以考功員外郎崔湜為耳目,伺其動靜。
〔湜,常職翻。
伺,相吏翻。
〕湜見上親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謀告三思,反為三思用;三思引為中書舍人。
湜,仁師之孫也。
〔崔仁師見一百九十二卷太宗貞觀元年。
〕 先是,殿中侍禦史南皮鄭愔谄事二張,〔南皮縣,漢屬勃海郡,唐武德初屬景州,貞觀初屬滄州。
先,悉薦翻。
愔,于今翻。
〕二張敗,貶宣州司士參軍,坐贓,亡入東都,〔舊志,宣州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裡。
〕私谒武三思。
初見三思,哭甚哀,既而大笑。
三思素貴重,甚怪之,愔曰:「始見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而滅族也。
後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愔也。
大王雖得天子之意,彼五人皆據将相之權,〔五人謂張柬之、敬晖、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也。
〕膽略過人,廢太後如反掌。
大王自視勢位與太後孰重﹖彼五人日夜切齒欲噬大王之肉,非盡大王之族不足以快其志。
大王不去此五人,危如朝露,〔去,羌呂翻。
朝露易晞。
〕而晏然尚自以為泰山之安,此愔所以為大王寒心也。
」〔為,于僞翻;下因為同。
〕三思大悅,與之登樓,問自安之策,引為中書舍人,與崔湜皆為三思謀主。
三思與韋後日夜谮晖等,雲「恃功專權,将不利于社稷。
」上信之。
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晖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内實奪之權。
」上以為然,甲午,以侍中齊公敬晖為平陽王,桓,〔【章:十二行本「桓」上有「谯公」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彥範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考異曰:統紀曰:「太後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
及在上陽宮,不複栉羂,形容羸悴。
上入見,大驚。
太後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
』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
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按中宗頑鄙不仁,太後雖毀容涕泣,未必能感動移其意。
其所以疏忌五王,自用韋後、三思之言耳。
今不取。
五王尊卑,先後不定。
實錄,誅張易之時以張柬之為首,賜鐵券以崔玄暐為首,封王及谪為司馬、長流皆以敬晖為首,舊傳及開元複官诏并以桓彥範為首。
按長安四年,六月,玄暐為鸶台侍郎、平章事。
十月,張柬之自秋官侍郎同平章事,十一月,守鳳閣侍郎。
誅易之時,唯此二人為相。
神龍元年,正月,袁恕己自司刑少卿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庚戌,張柬之為夏官尚書,玄暐守内史,敬晖、桓彥範并為納言;三月,恕己守中書令;四月,柬之為中書令,敬晖為侍中。
五主遷轉先後如此。
疑實錄但以誅易之時柬之首謀,故以柬之為首。
晖與彥範同為侍中,疑侍中在中書令上,故削諸武表及罷政事皆以晖為首。
賜鐵券時,玄暐已加特進,晖等罷政方加特進,而玄暐如舊,疑特進雖散階而品秩最高,故以玄暐為首。
彥範與晖同為侍中,而彥範被禍最酷,疑開元诏及史官特以為首,未必以當時位次也。
天後、中宗時,侍中疑在中書令上。
〕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朝,直遙翻。
〕仍賜彥範姓韋氏,與皇後同籍。
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又改梁州刺史。
〔益州,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裡,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裡。
梁州至京師一千二百二十三裡,東都二千七十八裡。
〕三思令百官複修則天之政,〔複,扶又翻,下溫複同。
〕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複之,大權盡歸三思矣。
五王之請削武氏諸王也,求人為表,衆莫肯為。
中書舍人岑羲為之,語甚激切;中書舍人偃師畢構次當讀表,辭色明厲。
三思既得志,羲改秘書少監,出構為潤州刺史。
〔潤州,京師東南二千八百二十一裡,至東都一千七百九十七裡。
〕 易州刺史趙履溫,桓彥範之妻兄也。
彥範之誅二張,稱履溫預其謀,召為司農少卿,履溫以二婢遺彥範;〔遺,于季翻。
〕及彥範罷政事,履溫複奪其婢。
上嘉宋璟忠直,屢遷黃門侍郎。
武三思嘗以事屬璟,〔屬,之欲翻。
〕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後既複子明辟,王當以侯就第,何得尚幹朝政!〔朝,直遙翻。
〕獨不見産、祿之事乎!」 27以韋安石兼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檢校侍中,又以李湛為右散騎常侍,趙承恩為光祿卿,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請棄官為僧,上不許。
敬晖聞之,笑曰:「使我早知,勸上許之,髡去胡頭,豈不妙哉!」〔先,悉薦翻。
去羌呂翻。
〕元琰多須類胡,故晖戲之。
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此乃由衷之請,〔衷,誠也;由衷,言出于誠心。
〕非徒然也。
」晖知其意,瞿然不悅。
〔瞿,九遇翻。
瞿然,驚視貌。
〕及晖等得罪,元琰獨免。
28上官婕妤勸韋後襲則天故事,上表請天下士庶為出母服喪三年,〔上,時掌翻。
為,于僞翻。
所以感動帝心,令其念武後也。
〕又請百姓年二十三為,五十九免役,〔唐制,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
〕改易制度以收時望。
制皆許之。
29癸卯,制,降諸武,梁王三思為德靜王,定王攸暨為樂壽王,〔皆降封縣王也。
德靜縣屬夏州;樂壽縣屬深州。
〕河内王懿宗等十二人皆降為公,以厭人心。
〔樂,音洛。
厭,于協翻。
〕 30甲辰,以康休璟為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璟,俱永翻。
〕豆盧欽望為右仆射。
31六月,壬子,以左骁衛大将軍裴思說充靈武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骁,堅堯翻。
說,讀曰悅。
厥,九勿翻。
〕 先是,仆射為正宰相,〔先,悉薦翻。
〕其後多兼中書門下之職,午前決朝政,〔朝,直遙翻。
〕午後決省事。
〔省事,尚書省事也。
〕至是,欽望專為仆射,不敢預政事,故是有命。
是後專拜仆射者,不複為宰相矣。
〔複,扶又翻。
〕 又以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檢校中書令。
33丁卯,祔孝敬皇帝于太廟,号義宗。
〔故太子弘谥孝敬皇帝,帝兄也。
〕 34戊辰,洛水溢,流二千馀家。
35秋,七月,辛巳,以太子賓客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如故。
〔守,式又翻。
〕 36特進漢陽王張柬之表請歸襄州養疾;乙未,以柬之為襄州刺史,不知州事,給全俸。
〔唐制,特進正二品,郡王從一品;從品高給一品,月俸八千,食料一千八百,雜用一千二百。
上州刺史從三品,月俸五千一百,雜用九百。
〕 37河南、北十七州大水。
八月,戊申,以水災求直言。
右衛騎曹參軍西河宋務光上疏,〔唐諸衛府有倉、兵、騎冑四曹參軍,騎曹參軍掌外内雜畜簿帳牧養,凡府馬承直,以遠近分七番,月一易之,以敕出宮城者給馬。
西河縣屬汾州。
騎,奇寄翻。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以為:「水陰類,臣妾之象,恐後庭有幹外朝之政者,〔朝,直遙翻。
〕宜杜絕其萌。
今霖雨不止,乃閉坊門以禳之,至使裡巷謂坊門為宰相,言朝廷使之燮理陰陽也。
〔宋白曰:唐制,久雨則閉坊市忠門以祈晴。
〕又,太子本國,宜早擇賢能而立之。
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機要,厚以祿賜。
又,鄭普思、葉靜能以小技竊大位,亦朝政之蠹也。
」疏奏,不省。
〔技,渠绮翻。
朝,直遙翻。
省,悉景翻。
〕 38壬戌,追立妃趙氏為恭皇後,〔趙妃死見二百二卷高宗上元二年。
考異曰:舊本紀雲「甲子」,今從實錄。
〕孝敬皇帝妃裴氏為哀皇後。
39九月,壬午,上祀昊天上帝、皇地祇于明堂,以高宗配。
40初,上在房陵,州司制約甚急;刺史河東張知謇、靈昌崔敬嗣〔河東,舊蒲阪也,帶河東郡;隋廢郡,改蒲阪為河東縣;唐因之,帶蒲州。
隋分酸棗縣,置靈昌縣,因河津以為名;唐屬滑州。
謇,九辇翻。
〕獨待遇以禮,供給豐贍。
〔贍,而豔翻。
〕上德之,擢知謇自貝州刺史為左衛将軍,賜爵範陽公。
敬嗣已卒,求得其子汪,嗜酒,不堪厘職,除五品散官。
〔唐六典,隋炀帝置朝請大夫為正五品散官。
隋文帝置朝散大夫為正四品散官,炀帝改從五品下。
〕 41改葬上洛王韋玄貞,其儀皆如太原王故事。
〔武士寫封太原王。
〕 42癸巳,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巨源罷為禮部尚書,以其從父安石為中書令故也。
〔從,才用翻。
〕 43以左衛将軍上邽紀處讷兼檢校太府卿,處讷娶武三思之妻姊故也。
〔處,昌呂翻。
〕 44冬,十月,命唐休璟留守京師。
〔守,式又翻。
〕 45癸亥,上幸龍門;乙醜,獵于新安而還。
〔還,從宣翻,又如字。
〕 46辛未,以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47十一月,戊寅,群臣上皇帝尊号曰應天皇帝,皇後曰順天皇後。
〔上,時掌翻。
〕壬午,上與後谒謝太廟,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實封,皆滿萬戶。
〔相,息亮翻。
〕 48己醜,上禦洛城南樓,〔洛陽皇城之西南曰洛城門,門内即洛城殿。
〕觀潑寒胡戲。
〔潑寒胡戲即乞寒胡戲,本出于胡中西域康國,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潑為樂,武後末年始以季冬為之。
〕清源尉呂元泰上疏,以為「謀時寒若,〔清源縣屬并州,隋于古梗陽城置,以水為名。
書洪範曰:謀時寒若。
注雲:群能謀則時寒順之。
若,順也。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何必裸身揮水,鼓舞衢路以索之!」〔裸,郎果翻。
索,山客翻。
〕疏奏,不納。
49壬寅,則天崩于上陽宮,年八十二。
遺制:「去帝号,〔去,羌呂翻。
〕稱則天大聖皇後。
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皆赦之。
」〔武後之立也,王皇後、蕭淑妃幽廢,不得良死,褚遂良、韓瑗以谏死,柳奭以王後親屬死,其親屬皆流竄。
〕 上居諒陰,以魏元忠攝冢宰三日。
元忠素負忠直之望,中外賴之;武三思憚之,矯太後遺制,慰谕元忠,賜實封百戶。
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見者曰:「事去矣!」〔知其不敢複論武氏事也。
〕 十二月,丁卯,上始禦同明殿見群臣。
〔見,賢遍翻。
六典:東都皇宮南面三門,中曰應天,左曰興教,右曰光政。
光政之北曰明福,明福之西曰崇賢門,其内曰集賢殿,集賢之東曰億歲殿,又東曰同明殿。
〕 50太後将合葬幹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以為:「幹陵玄宮以石為門,鐵锢其縫,〔縫,扶用翻。
〕今啟其門,必須镌鑿。
神明之道,體尚幽玄,動衆加功,恐多驚黩。
況合葬非古,漢時諸陵,皇後多不合葬,魏、晉已降,始有合者。
望于幹陵之傍更擇吉地為陵,若神道有知,幽塗自當通會;若其無知,合之何益!」不從。
二年〔(丙午、七○六)〕 1春,正月,戊戌,以吏部尚書李峤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于惟謙同平章事。
2閏月,丙午,制:「太平、長甯、安樂、宜城、新都、安定、金城公主并開府,置官屬。
」〔自長甯以下皆皇女也。
樂,音洛。
〕 3武三思以敬晖、桓彥範、袁恕己尚在京師,忌之,乙卯,出為滑、洺、豫三州刺史。
〔舊志,滑州去京師一千四百四十裡,東都五百三十裡。
洺州,京師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五裡,至東都八百五十七裡。
豫州,去京師一千五百四十裡,至東都六百七十裡。
考異曰:實錄、新紀、新舊列傳皆不見崔玄暐及晖等出為刺史年月,惟舊紀及統紀、康曆有此三人。
蓋玄暐先已出矣,但不知何時。
然晖等貶為司馬時,乃刺朗、亳、郢、均四州,蓋于後又經遷徙矣。
康曆、統紀以為在王
〔湜,常職翻。
伺,相吏翻。
〕湜見上親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謀告三思,反為三思用;三思引為中書舍人。
湜,仁師之孫也。
〔崔仁師見一百九十二卷太宗貞觀元年。
〕 先是,殿中侍禦史南皮鄭愔谄事二張,〔南皮縣,漢屬勃海郡,唐武德初屬景州,貞觀初屬滄州。
先,悉薦翻。
愔,于今翻。
〕二張敗,貶宣州司士參軍,坐贓,亡入東都,〔舊志,宣州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裡。
〕私谒武三思。
初見三思,哭甚哀,既而大笑。
三思素貴重,甚怪之,愔曰:「始見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而滅族也。
後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愔也。
大王雖得天子之意,彼五人皆據将相之權,〔五人謂張柬之、敬晖、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也。
〕膽略過人,廢太後如反掌。
大王自視勢位與太後孰重﹖彼五人日夜切齒欲噬大王之肉,非盡大王之族不足以快其志。
大王不去此五人,危如朝露,〔去,羌呂翻。
朝露易晞。
〕而晏然尚自以為泰山之安,此愔所以為大王寒心也。
」〔為,于僞翻;下因為同。
〕三思大悅,與之登樓,問自安之策,引為中書舍人,與崔湜皆為三思謀主。
三思與韋後日夜谮晖等,雲「恃功專權,将不利于社稷。
」上信之。
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晖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内實奪之權。
」上以為然,甲午,以侍中齊公敬晖為平陽王,桓,〔【章:十二行本「桓」上有「谯公」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彥範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考異曰:統紀曰:「太後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
及在上陽宮,不複栉羂,形容羸悴。
上入見,大驚。
太後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
』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
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按中宗頑鄙不仁,太後雖毀容涕泣,未必能感動移其意。
其所以疏忌五王,自用韋後、三思之言耳。
今不取。
五王尊卑,先後不定。
實錄,誅張易之時以張柬之為首,賜鐵券以崔玄暐為首,封王及谪為司馬、長流皆以敬晖為首,舊傳及開元複官诏并以桓彥範為首。
按長安四年,六月,玄暐為鸶台侍郎、平章事。
十月,張柬之自秋官侍郎同平章事,十一月,守鳳閣侍郎。
誅易之時,唯此二人為相。
神龍元年,正月,袁恕己自司刑少卿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庚戌,張柬之為夏官尚書,玄暐守内史,敬晖、桓彥範并為納言;三月,恕己守中書令;四月,柬之為中書令,敬晖為侍中。
五主遷轉先後如此。
疑實錄但以誅易之時柬之首謀,故以柬之為首。
晖與彥範同為侍中,疑侍中在中書令上,故削諸武表及罷政事皆以晖為首。
賜鐵券時,玄暐已加特進,晖等罷政方加特進,而玄暐如舊,疑特進雖散階而品秩最高,故以玄暐為首。
彥範與晖同為侍中,而彥範被禍最酷,疑開元诏及史官特以為首,未必以當時位次也。
天後、中宗時,侍中疑在中書令上。
〕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朝,直遙翻。
〕仍賜彥範姓韋氏,與皇後同籍。
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又改梁州刺史。
〔益州,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裡,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裡。
梁州至京師一千二百二十三裡,東都二千七十八裡。
〕三思令百官複修則天之政,〔複,扶又翻,下溫複同。
〕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複之,大權盡歸三思矣。
五王之請削武氏諸王也,求人為表,衆莫肯為。
中書舍人岑羲為之,語甚激切;中書舍人偃師畢構次當讀表,辭色明厲。
三思既得志,羲改秘書少監,出構為潤州刺史。
〔潤州,京師東南二千八百二十一裡,至東都一千七百九十七裡。
〕 易州刺史趙履溫,桓彥範之妻兄也。
彥範之誅二張,稱履溫預其謀,召為司農少卿,履溫以二婢遺彥範;〔遺,于季翻。
〕及彥範罷政事,履溫複奪其婢。
上嘉宋璟忠直,屢遷黃門侍郎。
武三思嘗以事屬璟,〔屬,之欲翻。
〕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後既複子明辟,王當以侯就第,何得尚幹朝政!〔朝,直遙翻。
〕獨不見産、祿之事乎!」 27以韋安石兼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檢校侍中,又以李湛為右散騎常侍,趙承恩為光祿卿,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請棄官為僧,上不許。
敬晖聞之,笑曰:「使我早知,勸上許之,髡去胡頭,豈不妙哉!」〔先,悉薦翻。
去羌呂翻。
〕元琰多須類胡,故晖戲之。
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此乃由衷之請,〔衷,誠也;由衷,言出于誠心。
〕非徒然也。
」晖知其意,瞿然不悅。
〔瞿,九遇翻。
瞿然,驚視貌。
〕及晖等得罪,元琰獨免。
28上官婕妤勸韋後襲則天故事,上表請天下士庶為出母服喪三年,〔上,時掌翻。
為,于僞翻。
所以感動帝心,令其念武後也。
〕又請百姓年二十三為,五十九免役,〔唐制,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
〕改易制度以收時望。
制皆許之。
29癸卯,制,降諸武,梁王三思為德靜王,定王攸暨為樂壽王,〔皆降封縣王也。
德靜縣屬夏州;樂壽縣屬深州。
〕河内王懿宗等十二人皆降為公,以厭人心。
〔樂,音洛。
厭,于協翻。
〕 30甲辰,以康休璟為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璟,俱永翻。
〕豆盧欽望為右仆射。
31六月,壬子,以左骁衛大将軍裴思說充靈武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骁,堅堯翻。
說,讀曰悅。
厥,九勿翻。
〕 先是,仆射為正宰相,〔先,悉薦翻。
〕其後多兼中書門下之職,午前決朝政,〔朝,直遙翻。
〕午後決省事。
〔省事,尚書省事也。
〕至是,欽望專為仆射,不敢預政事,故是有命。
是後專拜仆射者,不複為宰相矣。
〔複,扶又翻。
〕 又以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檢校中書令。
33丁卯,祔孝敬皇帝于太廟,号義宗。
〔故太子弘谥孝敬皇帝,帝兄也。
〕 34戊辰,洛水溢,流二千馀家。
35秋,七月,辛巳,以太子賓客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如故。
〔守,式又翻。
〕 36特進漢陽王張柬之表請歸襄州養疾;乙未,以柬之為襄州刺史,不知州事,給全俸。
〔唐制,特進正二品,郡王從一品;從品高給一品,月俸八千,食料一千八百,雜用一千二百。
上州刺史從三品,月俸五千一百,雜用九百。
〕 37河南、北十七州大水。
八月,戊申,以水災求直言。
右衛騎曹參軍西河宋務光上疏,〔唐諸衛府有倉、兵、騎冑四曹參軍,騎曹參軍掌外内雜畜簿帳牧養,凡府馬承直,以遠近分七番,月一易之,以敕出宮城者給馬。
西河縣屬汾州。
騎,奇寄翻。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以為:「水陰類,臣妾之象,恐後庭有幹外朝之政者,〔朝,直遙翻。
〕宜杜絕其萌。
今霖雨不止,乃閉坊門以禳之,至使裡巷謂坊門為宰相,言朝廷使之燮理陰陽也。
〔宋白曰:唐制,久雨則閉坊市忠門以祈晴。
〕又,太子本國,宜早擇賢能而立之。
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機要,厚以祿賜。
又,鄭普思、葉靜能以小技竊大位,亦朝政之蠹也。
」疏奏,不省。
〔技,渠绮翻。
朝,直遙翻。
省,悉景翻。
〕 38壬戌,追立妃趙氏為恭皇後,〔趙妃死見二百二卷高宗上元二年。
考異曰:舊本紀雲「甲子」,今從實錄。
〕孝敬皇帝妃裴氏為哀皇後。
39九月,壬午,上祀昊天上帝、皇地祇于明堂,以高宗配。
40初,上在房陵,州司制約甚急;刺史河東張知謇、靈昌崔敬嗣〔河東,舊蒲阪也,帶河東郡;隋廢郡,改蒲阪為河東縣;唐因之,帶蒲州。
隋分酸棗縣,置靈昌縣,因河津以為名;唐屬滑州。
謇,九辇翻。
〕獨待遇以禮,供給豐贍。
〔贍,而豔翻。
〕上德之,擢知謇自貝州刺史為左衛将軍,賜爵範陽公。
敬嗣已卒,求得其子汪,嗜酒,不堪厘職,除五品散官。
〔唐六典,隋炀帝置朝請大夫為正五品散官。
隋文帝置朝散大夫為正四品散官,炀帝改從五品下。
〕 41改葬上洛王韋玄貞,其儀皆如太原王故事。
〔武士寫封太原王。
〕 42癸巳,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巨源罷為禮部尚書,以其從父安石為中書令故也。
〔從,才用翻。
〕 43以左衛将軍上邽紀處讷兼檢校太府卿,處讷娶武三思之妻姊故也。
〔處,昌呂翻。
〕 44冬,十月,命唐休璟留守京師。
〔守,式又翻。
〕 45癸亥,上幸龍門;乙醜,獵于新安而還。
〔還,從宣翻,又如字。
〕 46辛未,以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47十一月,戊寅,群臣上皇帝尊号曰應天皇帝,皇後曰順天皇後。
〔上,時掌翻。
〕壬午,上與後谒謝太廟,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實封,皆滿萬戶。
〔相,息亮翻。
〕 48己醜,上禦洛城南樓,〔洛陽皇城之西南曰洛城門,門内即洛城殿。
〕觀潑寒胡戲。
〔潑寒胡戲即乞寒胡戲,本出于胡中西域康國,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潑為樂,武後末年始以季冬為之。
〕清源尉呂元泰上疏,以為「謀時寒若,〔清源縣屬并州,隋于古梗陽城置,以水為名。
書洪範曰:謀時寒若。
注雲:群能謀則時寒順之。
若,順也。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何必裸身揮水,鼓舞衢路以索之!」〔裸,郎果翻。
索,山客翻。
〕疏奏,不納。
49壬寅,則天崩于上陽宮,年八十二。
遺制:「去帝号,〔去,羌呂翻。
〕稱則天大聖皇後。
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皆赦之。
」〔武後之立也,王皇後、蕭淑妃幽廢,不得良死,褚遂良、韓瑗以谏死,柳奭以王後親屬死,其親屬皆流竄。
〕 上居諒陰,以魏元忠攝冢宰三日。
元忠素負忠直之望,中外賴之;武三思憚之,矯太後遺制,慰谕元忠,賜實封百戶。
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見者曰:「事去矣!」〔知其不敢複論武氏事也。
〕 十二月,丁卯,上始禦同明殿見群臣。
〔見,賢遍翻。
六典:東都皇宮南面三門,中曰應天,左曰興教,右曰光政。
光政之北曰明福,明福之西曰崇賢門,其内曰集賢殿,集賢之東曰億歲殿,又東曰同明殿。
〕 50太後将合葬幹陵,給事中嚴善思上疏,以為:「幹陵玄宮以石為門,鐵锢其縫,〔縫,扶用翻。
〕今啟其門,必須镌鑿。
神明之道,體尚幽玄,動衆加功,恐多驚黩。
況合葬非古,漢時諸陵,皇後多不合葬,魏、晉已降,始有合者。
望于幹陵之傍更擇吉地為陵,若神道有知,幽塗自當通會;若其無知,合之何益!」不從。
二年〔(丙午、七○六)〕 1春,正月,戊戌,以吏部尚書李峤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于惟謙同平章事。
2閏月,丙午,制:「太平、長甯、安樂、宜城、新都、安定、金城公主并開府,置官屬。
」〔自長甯以下皆皇女也。
樂,音洛。
〕 3武三思以敬晖、桓彥範、袁恕己尚在京師,忌之,乙卯,出為滑、洺、豫三州刺史。
〔舊志,滑州去京師一千四百四十裡,東都五百三十裡。
洺州,京師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五裡,至東都八百五十七裡。
豫州,去京師一千五百四十裡,至東都六百七十裡。
考異曰:實錄、新紀、新舊列傳皆不見崔玄暐及晖等出為刺史年月,惟舊紀及統紀、康曆有此三人。
蓋玄暐先已出矣,但不知何時。
然晖等貶為司馬時,乃刺朗、亳、郢、均四州,蓋于後又經遷徙矣。
康曆、統紀以為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