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八
關燈
小
中
大
唐紀二十四〔起旃蒙大荒落(乙巳)二月,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二年有奇〕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
神龍元年〔(乙巳、七○五)〕
1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後起居;〔帥,讀曰率。
考異曰:實錄、唐曆皆雲「乙亥」,誤也;當是辛亥。
〕自是每十日一往。
2甲寅,複國号曰唐。
〔天授元年,武後更國号曰周,今複舊。
〕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幟,昌志翻。
〕複以神都為東都,〔光宅元年,改東都曰神都。
複,扶又翻,又如字。
〕北都為井州,〔天授元年以并州為北都。
,并卑經翻。
〕老君為玄元皇帝〔高宗幹封元年上老子尊号曰玄元皇帝;武後革命,改曰老君。
〕 3乙卯,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韋承慶貶高要尉;〔高要縣帶端州,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裡,東都五千一百五十裡。
〕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高州;〔舊志,高州,京師南六千二百六十二裡,至東都五千五百二十裡。
〕司禮卿崔神慶流欽州。
〔舊志,欽州至京師五千二百五十一裡。
〕楊再思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
〔尚,辰羊翻。
守,手又翻。
〕 太後之遷上陽宮也,〔見上卷是年正月。
〕太仆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獨嗚咽流涕。
桓彥範、張柬之謂曰:「今日豈公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
」元之曰:「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
且元之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别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
」是日,出為亳州刺史。
〔此姚元之所以為多智也。
舊志,亳州至京師一千七百裡,至東都八百九十八裡。
〕 4甲子,立妃韋氏為皇後,赦天下。
追贈後父玄貞為上洛王、母崔氏為妃。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以為「畢姓不王,古今通制。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今中興之始,萬姓喁喁〔喁,魚容翻。
〕以觀陛下之政;而先王後族,〔王,于況翻。
〕非所以廣德美于天下也。
且先朝贈後父太原王,〔高宗贈武後父士寫太原郡王。
朝,直遙翻。
〕殷鑒不遠,須防其漸。
若以恩制已行,宜令皇後固讓,則益增謙沖之德矣。
」不聽。
初,韋後生邵王重潤、長甯.安樂二公主,〔重,直龍翻。
樂音洛。
〕上之遷房陵也,〔遷房陸見二百三卷光宅元年、垂拱元年。
〕安樂公主生于道中,上特愛之。
上在房陸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笃。
上每聞敕使至,辄惶恐卻自殺。
〔使,疏吏翻。
〕後止之曰:「禍福無常,甯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複見天日,〔複,扶又翻,又如字。
〕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及再為皇後,遂幹預朝政,如武後在高宗之世。
桓彥範上表,以為:「易稱『無攸遂,在中饋,貞吉』,〔易家人卦六二爻辭,王弼注曰:六二居内處中,履得其位,以陰應陽,盡婦人之正義,無所必遂,職乎中饋,巽順而已,是以貞吉也。
朝,直遙翻。
上,時掌翻。
〕書稱『牝雞之辰,惟家之索』。
〔書牧誓之辭;「辰」作「晨」。
孔安國曰:索,盡也。
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
索,西各翻。
〕伏見陛下每臨朝,〔朝,直遙翻。
〕皇後必施帷幔坐殿上,〔幔,莫半翻。
〕預聞政事。
臣竊觀自古帝王,未有與婦人共政而不破國亡身者也。
且以陰乘陽,違天也;以婦陵夫,違人也。
伏願陛下覽古今之戒,以社稷蒼生為念,令皇後專居中宮,治陰教,〔記曰: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内職。
教順成俗,外内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治,直之翻。
〕勿出外朝幹國政。
」〔朝,直遙翻。
〕 先是,胡僧慧範以妖妄遊權貴之門,與張易之兄弟善,韋後亦重之。
及易之誅,複稱慧範預其謀,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賜爵上庸縣公,出入宮掖,上數微行幸其舍。
彥範複表言慧範執左道以亂政,請誅之。
〔先,悉薦翻。
複,夫又翻。
數,所角翻;下又數同。
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者殺。
〕上皆不聽。
5初,武後誅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惟吳王恪之子郁林侯千裡,褊躁無材,〔躁,則到翻。
〕又數獻符瑞,故獨得免。
上即位,立成王,拜左金吾大将軍。
武後所誅唐諸王、妃、主、驸馬等皆無人葬埋,子孫或流竄嶺表,或拘囚曆年,或逃匿民間,為人傭保。
至是,制州縣求訪其柩,以禮改葬,〔柩,音舊。
〕追複官爵,召其子孫,使之承襲,無子孫者為擇後置之。
既而宗室子孫相繼而至,皆召見,〔為,于僞翻。
見,賢遍翻。
〕涕泣舞蹈,各以親疏襲爵拜官有差。
6二張之誅也,洛州長史薛季昶謂張柬之、敬晖曰:「二兇雖除,産、祿猶在,〔産、祿,謂武三思等。
〕去草不去根,終當複生。
」〔去,羌呂翻。
複,扶又翻;下可複同。
〕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猶機上肉耳,夫何能為!所誅已多,不可複益也。
」季昶歎曰:「吾不知死所矣。
」朝邑尉武強劉幽求〔武強縣,漢河間之武隧也,晉更名,屬武邑郡,唐屬冀州。
朝,直遙翻。
〕亦謂桓彥範、敬晖曰:「武三思尚存,公輩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噬臍無及。
」不從。
〔左傳,鄧三甥勸鄧侯殺楚子,曰:「若不早圖,後君噬臍。
」考異曰:禦史台記曰:「張柬之勒兵于景運,日将收諸武誅之。
彥範以事既竟,不欲廣誅,遽解其兵。
柬之固争不果。
」狄梁公傳曰:「袁謂張公曰:『昔有遺言,使先收梁王武三尼,豈可舍諸﹖』張公曰:『但大事畢功,此皆機上之物,豈有逃乎!』」按舊唐書薛季昶傳、敬晖傳、唐統紀、唐曆、狄梁公傳皆雲「張柬之、敬晖不欲誅武三思」唯禦史台記以為「柬之固争,而彥範不從。
」新唐書彥範傳亦雲,「薛季昶勸誅三思,會日暮事遽,彥範不欲廣殺,因曰:『三思機上肉耳,留為天子藉手。
』季昶歎曰:『吾無死所矣。
』」按柬之時為宰相,首建此謀,當是與桓、敬等皆不可,不應獨由彥範也。
〕 上女安樂公主适三思子崇訓。
上官婉兒,儀之女孫也,儀死,〔上官儀死見二百一卷高宗麟德元年。
〕沒入掖庭,辯慧善屬文,〔屬,之欲翻。
〕明習吏事。
則天愛之,自聖曆以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及上即位,又使專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婕妤,音接予。
〕用事于中。
三思通焉,故黨于武氏,又薦三思于韋後,引入禁中,上遂與三思圖議政事,張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
〔考異曰:舊傳雲:「誅易之明日,三思因韋後之助,潛入宮中,内行相事,反易國政。
居數日,五王皆失柄,受制于三思矣。
」事似傷速。
今微加删改。
〕上使韋後與三思雙陸,〔雙陸者,投瓊以行十二棋,各行六棋,故謂之雙陸。
〕而自居旁為之點籌;三思遂與後通,由是武氏之勢複振。
張柬之等數勸上誅諸武,上不聽。
〔為,于僞翻。
複,扶又翻,又如字。
數,所角翻;下上數同。
〕柬之等曰:「革命之際,宗室諸李,誅夷略盡;今賴天地之靈,階下返正,而武氏濫官僭爵,按堵如故,豈遠近所望邪!願頗抑損其祿位以慰天下!」又不聽。
柬之等或撫床歎憤,或彈指出血,曰:「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
〔張,知亮翻。
〕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複柰何!」〔複,扶又翻。
〕 上數微服幸武三思第,監察禦史清河崔皎密疏谏曰:〔清河,漢縣,後漢和帝改曰甘陵,晉複舊名,唐帶貝州。
〕「國命初複,則天皇帝在西宮,〔上陽宮在洛陽宮城之西,故曰西宮。
〕人心猶有附會;周之舊臣,列居朝廷,陛下柰何輕有外遊,不察豫且之禍!」〔白龍魚服,見困豫且。
且,子餘翻。
〕上洩之,三思之黨切齒。
丙寅,以太子賓客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
7左散騎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重,直龍翻;下同。
〕其妃,張易之之甥。
韋後惡之,〔惡,烏路翻。
〕谮于上曰:「重潤之死,重福為之也。
」〔重潤死見上卷長安元年。
〕由是貶濮州員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舊志,濮州,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七十裡,至東都七百二十五裡。
均州,京師東南九百三十裡,至東都九百一十七裡。
〕常令州司防守之。
8丁卯,以右散騎常付安定王武攸暨為司徒、定王。
9辛未,相王固讓太尉及知政事,許之;又立為皇太弟,相王固辭而止。
〔相,息亮翻。
〕 10甲戌,以國子祭酒始平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黃門侍郎、知侍中事韋安石為刑部尚書,罷知政事。
11丁醜,武三思、武攸暨固辭新官爵及政事,許之,并加開府儀同三司。
12立皇子義興王重俊為衛王,北海王重茂為溫王;仍以重俊為洛州牧。
〔重,直龍翻。
〕 13三月,甲申,制:「文明已來破家子孫皆複舊資蔭,唯徐敬業、裴炎不在免限。
」〔韋、武之意也。
〕 14丁亥,制:「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已死者追奪官爵,存者皆流嶺南惡地。
」〔按舊書,此時酷吏之存者,唐奉一、李秦授、曹仁哲。
〕 15己醜,以袁恕己為中書令。
16以安車征安平王為武攸緒于嵩山,〔武攸緒隐嵩山,見二百五卷萬歲通天元年。
〕既至,除太子賓客;固請還山,許之。
17制:「枭氏、蟒氏皆複舊姓。
」〔枭、蟒氏見二百卷高宗永徽六年。
枭,工堯翻。
〕 18術士鄭普思、尚衣奉禦葉靜能〔葉,舊音攝,後音木葉之葉。
吳志孫暼傳有都尉葉雄。
〕皆以妖妄為上所信重,〔妖,于喬翻。
〕夏,四月,墨敕以普思為秘書監,靜能為國子祭酒。
〔墨敕出于禁中,不由中書門下。
〕桓彥範、崔玄暐固執不可,上曰:「已用之,無容遽改。
」彥範曰:「陛下初即位,下制雲:『政令皆依貞觀故事。
』貞觀中,魏征、虞世南、顔師古為秘書監,孔穎達為國小祭酒,豈普思、靜能之比乎!「庚戌,左拾遺李邕上疏,以為「讀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引論語孔子之言。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則秦始皇、漢武帝得之矣;佛能為人福利,則梁武帝得之矣。
堯、舜所以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
尊寵此屬,何補于國!」上皆不聽。
19上即位之日,驿召魏元忠于高要;〔魏元忠貶,見上卷長安三年。
〕丁卯,至都,拜衛尉卿、同平章事。
20甲戌,以魏元忠為兵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康休璟為輔國大将軍,〔璟,俱永翻。
〕崔玄暐檢校益府長史,楊再思檢校楊府長史,祝欽明為刑部尚書,并同中書門下三品。
元忠等皆以東宮舊僚褒之也。
〔史言中宗命相,非以德授。
〕 21乙亥,以張柬之為中書令。
22戊寅,追贈故邵王重潤為懿德太子。
23五月,壬午,遷周廟七主于西京崇尊廟。
〔周立七廟,見二百四卷武後天授元年;崇尊廟見天授二年。
〕制:「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
」 24乙酉,立太廟、社稷于東都。
25以張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人皆為立功之人,賜以鐵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26癸巳,敬晖等帥百官上表,以為:「五運疊興,〔五運謂五德之運。
帥,讀曰率。
〕事不兩大。
天授革命之際,宗室誅竄殆盡,豈得與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諸武封建如舊,并居京師,開辟以來未有斯理。
願陛下為社稷計,順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
」上不許。
敬晖
考異曰:實錄、唐曆皆雲「乙亥」,誤也;當是辛亥。
〕自是每十日一往。
2甲寅,複國号曰唐。
〔天授元年,武後更國号曰周,今複舊。
〕郊廟、社稷、陵寝、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
〔幟,昌志翻。
〕複以神都為東都,〔光宅元年,改東都曰神都。
複,扶又翻,又如字。
〕北都為井州,〔天授元年以并州為北都。
,并卑經翻。
〕老君為玄元皇帝〔高宗幹封元年上老子尊号曰玄元皇帝;武後革命,改曰老君。
〕 3乙卯,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韋承慶貶高要尉;〔高要縣帶端州,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裡,東都五千一百五十裡。
〕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除名,流高州;〔舊志,高州,京師南六千二百六十二裡,至東都五千五百二十裡。
〕司禮卿崔神慶流欽州。
〔舊志,欽州至京師五千二百五十一裡。
〕楊再思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
〔尚,辰羊翻。
守,手又翻。
〕 太後之遷上陽宮也,〔見上卷是年正月。
〕太仆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獨嗚咽流涕。
桓彥範、張柬之謂曰:「今日豈公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
」元之曰:「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
且元之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别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
」是日,出為亳州刺史。
〔此姚元之所以為多智也。
舊志,亳州至京師一千七百裡,至東都八百九十八裡。
〕 4甲子,立妃韋氏為皇後,赦天下。
追贈後父玄貞為上洛王、母崔氏為妃。
左拾遺賈虛己上疏,以為「畢姓不王,古今通制。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今中興之始,萬姓喁喁〔喁,魚容翻。
〕以觀陛下之政;而先王後族,〔王,于況翻。
〕非所以廣德美于天下也。
且先朝贈後父太原王,〔高宗贈武後父士寫太原郡王。
朝,直遙翻。
〕殷鑒不遠,須防其漸。
若以恩制已行,宜令皇後固讓,則益增謙沖之德矣。
」不聽。
初,韋後生邵王重潤、長甯.安樂二公主,〔重,直龍翻。
樂音洛。
〕上之遷房陵也,〔遷房陸見二百三卷光宅元年、垂拱元年。
〕安樂公主生于道中,上特愛之。
上在房陸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笃。
上每聞敕使至,辄惶恐卻自殺。
〔使,疏吏翻。
〕後止之曰:「禍福無常,甯失一死,何遽如是!」上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複見天日,〔複,扶又翻,又如字。
〕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及再為皇後,遂幹預朝政,如武後在高宗之世。
桓彥範上表,以為:「易稱『無攸遂,在中饋,貞吉』,〔易家人卦六二爻辭,王弼注曰:六二居内處中,履得其位,以陰應陽,盡婦人之正義,無所必遂,職乎中饋,巽順而已,是以貞吉也。
朝,直遙翻。
上,時掌翻。
〕書稱『牝雞之辰,惟家之索』。
〔書牧誓之辭;「辰」作「晨」。
孔安國曰:索,盡也。
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
索,西各翻。
〕伏見陛下每臨朝,〔朝,直遙翻。
〕皇後必施帷幔坐殿上,〔幔,莫半翻。
〕預聞政事。
臣竊觀自古帝王,未有與婦人共政而不破國亡身者也。
且以陰乘陽,違天也;以婦陵夫,違人也。
伏願陛下覽古今之戒,以社稷蒼生為念,令皇後專居中宮,治陰教,〔記曰: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内職。
教順成俗,外内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治,直之翻。
〕勿出外朝幹國政。
」〔朝,直遙翻。
〕 先是,胡僧慧範以妖妄遊權貴之門,與張易之兄弟善,韋後亦重之。
及易之誅,複稱慧範預其謀,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賜爵上庸縣公,出入宮掖,上數微行幸其舍。
彥範複表言慧範執左道以亂政,請誅之。
〔先,悉薦翻。
複,夫又翻。
數,所角翻;下又數同。
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者殺。
〕上皆不聽。
5初,武後誅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惟吳王恪之子郁林侯千裡,褊躁無材,〔躁,則到翻。
〕又數獻符瑞,故獨得免。
上即位,立成王,拜左金吾大将軍。
武後所誅唐諸王、妃、主、驸馬等皆無人葬埋,子孫或流竄嶺表,或拘囚曆年,或逃匿民間,為人傭保。
至是,制州縣求訪其柩,以禮改葬,〔柩,音舊。
〕追複官爵,召其子孫,使之承襲,無子孫者為擇後置之。
既而宗室子孫相繼而至,皆召見,〔為,于僞翻。
見,賢遍翻。
〕涕泣舞蹈,各以親疏襲爵拜官有差。
6二張之誅也,洛州長史薛季昶謂張柬之、敬晖曰:「二兇雖除,産、祿猶在,〔産、祿,謂武三思等。
〕去草不去根,終當複生。
」〔去,羌呂翻。
複,扶又翻;下可複同。
〕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猶機上肉耳,夫何能為!所誅已多,不可複益也。
」季昶歎曰:「吾不知死所矣。
」朝邑尉武強劉幽求〔武強縣,漢河間之武隧也,晉更名,屬武邑郡,唐屬冀州。
朝,直遙翻。
〕亦謂桓彥範、敬晖曰:「武三思尚存,公輩終無葬地;若不早圖,噬臍無及。
」不從。
〔左傳,鄧三甥勸鄧侯殺楚子,曰:「若不早圖,後君噬臍。
」考異曰:禦史台記曰:「張柬之勒兵于景運,日将收諸武誅之。
彥範以事既竟,不欲廣誅,遽解其兵。
柬之固争不果。
」狄梁公傳曰:「袁謂張公曰:『昔有遺言,使先收梁王武三尼,豈可舍諸﹖』張公曰:『但大事畢功,此皆機上之物,豈有逃乎!』」按舊唐書薛季昶傳、敬晖傳、唐統紀、唐曆、狄梁公傳皆雲「張柬之、敬晖不欲誅武三思」唯禦史台記以為「柬之固争,而彥範不從。
」新唐書彥範傳亦雲,「薛季昶勸誅三思,會日暮事遽,彥範不欲廣殺,因曰:『三思機上肉耳,留為天子藉手。
』季昶歎曰:『吾無死所矣。
』」按柬之時為宰相,首建此謀,當是與桓、敬等皆不可,不應獨由彥範也。
〕 上女安樂公主适三思子崇訓。
上官婉兒,儀之女孫也,儀死,〔上官儀死見二百一卷高宗麟德元年。
〕沒入掖庭,辯慧善屬文,〔屬,之欲翻。
〕明習吏事。
則天愛之,自聖曆以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及上即位,又使專掌制命,益委任之,拜為婕妤,〔婕妤,音接予。
〕用事于中。
三思通焉,故黨于武氏,又薦三思于韋後,引入禁中,上遂與三思圖議政事,張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
〔考異曰:舊傳雲:「誅易之明日,三思因韋後之助,潛入宮中,内行相事,反易國政。
居數日,五王皆失柄,受制于三思矣。
」事似傷速。
今微加删改。
〕上使韋後與三思雙陸,〔雙陸者,投瓊以行十二棋,各行六棋,故謂之雙陸。
〕而自居旁為之點籌;三思遂與後通,由是武氏之勢複振。
張柬之等數勸上誅諸武,上不聽。
〔為,于僞翻。
複,扶又翻,又如字。
數,所角翻;下上數同。
〕柬之等曰:「革命之際,宗室諸李,誅夷略盡;今賴天地之靈,階下返正,而武氏濫官僭爵,按堵如故,豈遠近所望邪!願頗抑損其祿位以慰天下!」又不聽。
柬之等或撫床歎憤,或彈指出血,曰:「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
〔張,知亮翻。
〕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複柰何!」〔複,扶又翻。
〕 上數微服幸武三思第,監察禦史清河崔皎密疏谏曰:〔清河,漢縣,後漢和帝改曰甘陵,晉複舊名,唐帶貝州。
〕「國命初複,則天皇帝在西宮,〔上陽宮在洛陽宮城之西,故曰西宮。
〕人心猶有附會;周之舊臣,列居朝廷,陛下柰何輕有外遊,不察豫且之禍!」〔白龍魚服,見困豫且。
且,子餘翻。
〕上洩之,三思之黨切齒。
丙寅,以太子賓客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
7左散騎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重,直龍翻;下同。
〕其妃,張易之之甥。
韋後惡之,〔惡,烏路翻。
〕谮于上曰:「重潤之死,重福為之也。
」〔重潤死見上卷長安元年。
〕由是貶濮州員外刺史,又改均州刺史,〔舊志,濮州,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七十裡,至東都七百二十五裡。
均州,京師東南九百三十裡,至東都九百一十七裡。
〕常令州司防守之。
8丁卯,以右散騎常付安定王武攸暨為司徒、定王。
9辛未,相王固讓太尉及知政事,許之;又立為皇太弟,相王固辭而止。
〔相,息亮翻。
〕 10甲戌,以國子祭酒始平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黃門侍郎、知侍中事韋安石為刑部尚書,罷知政事。
11丁醜,武三思、武攸暨固辭新官爵及政事,許之,并加開府儀同三司。
12立皇子義興王重俊為衛王,北海王重茂為溫王;仍以重俊為洛州牧。
〔重,直龍翻。
〕 13三月,甲申,制:「文明已來破家子孫皆複舊資蔭,唯徐敬業、裴炎不在免限。
」〔韋、武之意也。
〕 14丁亥,制:「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已死者追奪官爵,存者皆流嶺南惡地。
」〔按舊書,此時酷吏之存者,唐奉一、李秦授、曹仁哲。
〕 15己醜,以袁恕己為中書令。
16以安車征安平王為武攸緒于嵩山,〔武攸緒隐嵩山,見二百五卷萬歲通天元年。
〕既至,除太子賓客;固請還山,許之。
17制:「枭氏、蟒氏皆複舊姓。
」〔枭、蟒氏見二百卷高宗永徽六年。
枭,工堯翻。
〕 18術士鄭普思、尚衣奉禦葉靜能〔葉,舊音攝,後音木葉之葉。
吳志孫暼傳有都尉葉雄。
〕皆以妖妄為上所信重,〔妖,于喬翻。
〕夏,四月,墨敕以普思為秘書監,靜能為國子祭酒。
〔墨敕出于禁中,不由中書門下。
〕桓彥範、崔玄暐固執不可,上曰:「已用之,無容遽改。
」彥範曰:「陛下初即位,下制雲:『政令皆依貞觀故事。
』貞觀中,魏征、虞世南、顔師古為秘書監,孔穎達為國小祭酒,豈普思、靜能之比乎!「庚戌,左拾遺李邕上疏,以為「讀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引論語孔子之言。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則秦始皇、漢武帝得之矣;佛能為人福利,則梁武帝得之矣。
堯、舜所以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
尊寵此屬,何補于國!」上皆不聽。
19上即位之日,驿召魏元忠于高要;〔魏元忠貶,見上卷長安三年。
〕丁卯,至都,拜衛尉卿、同平章事。
20甲戌,以魏元忠為兵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康休璟為輔國大将軍,〔璟,俱永翻。
〕崔玄暐檢校益府長史,楊再思檢校楊府長史,祝欽明為刑部尚書,并同中書門下三品。
元忠等皆以東宮舊僚褒之也。
〔史言中宗命相,非以德授。
〕 21乙亥,以張柬之為中書令。
22戊寅,追贈故邵王重潤為懿德太子。
23五月,壬午,遷周廟七主于西京崇尊廟。
〔周立七廟,見二百四卷武後天授元年;崇尊廟見天授二年。
〕制:「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
」 24乙酉,立太廟、社稷于東都。
25以張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人皆為立功之人,賜以鐵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26癸巳,敬晖等帥百官上表,以為:「五運疊興,〔五運謂五德之運。
帥,讀曰率。
〕事不兩大。
天授革命之際,宗室誅竄殆盡,豈得與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諸武封建如舊,并居京師,開辟以來未有斯理。
願陛下為社稷計,順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
」上不許。
敬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