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七

關燈
隴、蜀無變,不識陛下遣臣出外何也﹖臣皆不敢奉制。

    」〔考異曰:禦史台記雲:「易之、昌宗冀璟使後,當列狀誅璟。

    」按易之等若果可以列狀誅璟,則何必待其出使然後為之!此蓋璟方奏請收禁昌宗,故太後欲遣璟出以散其事耳。

    璟必欲收禁,故辭不肯行;太後自省理屈,故不迫遣耳。

    不然,璟若無事不行,太後豈不能以拒違制命罪之邪!又雲:「時璟家禮會,易之等伺其外以剌之。

    有密告璟者,乘庫車于他所而免。

    」按若實有其亦,璟安得不自陳于太後!若無其亦,則人妄言耳。

    今不取。

    〕 司刑少卿桓彥範上疏,以為:「昌宗無功荷寵,〔荷,下可翻。

    〕而包藏禍心,自招其咎,此乃皇又降怒;陛下不忍加誅,則違天不祥。

    且昌宗既雲奏訖,則不當更與弘泰往還,使之求福禳災,是則初無悔心;所以奏者,拟事發則雲先已奏陳,不發則俟時為逆。

    此乃奸臣詭計,若雲可舍,誰為可刑!況事已再發,陛下皆釋不問,使昌宗益自負得計,天下亦以為天命不死,此乃陛下養成其亂也。

    苟逆臣不誅,社稷亡矣。

    請付鸾台鳳閣三司,考竟其罪!」〔三司,謂尚書刑部、大理寺、禦史台也。

    唐制,大獄則召大三司考竟,又诏中書、門下同鞫之。

    〕疏奏,不報。

     崔玄暐亦屢以為言,,戈後令法司議其罪。

    玄暐弟司刑少卿擶,處以大辟。

    〔擶,皮變翻。

    處,昌呂翻。

    辟,毗亦翻。

    〕宋璟複奏收昌宗下獄。

    〔複,扶又翻。

    下,遐嫁翻。

    〕太後曰:「昌宗已自奏聞。

    」對曰:「昌宗為飛書所逼,窮而自陳,勢非得已。

    且謀反大道,無容首免。

    〔首,式又翻。

    〕若昌宗不伏大刑,安用國法!」太後溫言解之。

    璟聲色逾厲曰:「昌宗分外承恩,〔分扶問翻。

    〕臣知這出禍從,然義激于心,雖死不恨!」【章:十二行本「恨」下有」太後不悅」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楊再思恐其忤奏,遣昌宗詣台。

    璟庭立而按之;事未畢,太後遣中使召昌宗特敕赦之。

    〔考異曰:禦史台記、唐曆、舊傳并雲「收按易之等」。

    按璟止鞫昌宗占相事耳,無緣及易之。

    今所不取。

    舊張易之傳雲:「宋璟請按易之,則天陽許,尋敕宋璟使幽州按都督屈突仲翔;令司禮卿崔神慶希旨,雪昌宗兄弟。

    」唐曆雲,「桓彥範上疏不報,璟登時出使。

    」按璟傳雲:「特敕原易之,仍令詣璟謝。

    」則是昌宗敕免時,璟在都,不出使也。

    實錄雲「令韋承慶、崔神慶與璟推鞫」,當是璟執正其罪而神慶寬之耳,非璟出使後,神慶始鞫之也。

    舊未璟、易之傳自相違。

    今從禦史台記。

    〕 左台中丞桓彥範、右台中丞東光袁恕己共薦詹事司直陽峤為禦史。

    〔光宅分禦史左、右台,各置大失、中丞、侍禦史。

    東光縣,漢屬勃海郡,唐屬滄州。

    詹事司直正九品上,掌彈劾宮僚,糾舉職事。

    〕楊再思曰:「峤不樂搏擊之任如何﹖」彥範曰:「為擇人,豈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須與之,所以長難進之風,抑躁求之路。

    「〔樂,音洛。

    為,于僞翻。

    長,佑兩翻。

    躁,則到翻。

    〕乃擢為右台侍禦史。

    峤,休之之玄孫也。

    〔陽休之仕高齊貴顯。

    〕 先是李峤、崔玄暐奏:「往屬革命之時,人多道節,遂緻刻薄之吏,恣行酷法,其周興等所劾破家者,并請雪免。

    」司刑少卿桓彥範又奏陳之,表疏前後十上。

    〔先,悉薦翻。

    屬,之欲翻。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上,時掌翻。

    〕太後乃從之。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上》〔諱顯,高宗第七子也。

    中更名哲,已而複舊名。

    景雲元年,谥孝和皇帝,廟号〕 〔中宗,天寶八年,追尊大和大聖皇帝,十三載,追尊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 神龍元年〔(乙已、七零五)〕 1春,正月,壬午朔,赦天下,改元。

    〔考異曰:新紀:「長安五年,正月,壬午,大赦;甲子,太子監國,改元。

    」按則天實錄:「神龍元年,正月,壬午朔,大赦,改元。

    」舊紀、唐曆、統紀、會要皆同。

    紀年通譜亦以神龍為武後年号,中宗因之。

    新紀誤也。

    〕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道魁首,鹹赦除之。

     2太後疾甚,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暐與中台右丞敬晖、〔光宅元年,改尚書左、右丞為文昌左、右丞,長安三年,又改為中台左、右丞。

    〕司刑少卿桓彥範、王府司馬袁恕己謀誅之。

    柬之謂右羽林衛大将軍李多祚曰:「将軍今日富貴,誰所緻也﹖」多祚泣曰:「大帝也。

    」柬之曰:「今大帝之子為二豎所危,将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國家,相公處分,〔處昌呂翻。

    分扶問翻。

    〕不敢顼身及妻子。

    」因指天地以自誓。

    遂與定謀。

     初,柬之與荊府長史閺鄉楊元琰相代,〔荊州都督府長史,故曰荊府。

    閺鄉在漢弘農湖縣界,隋分置縣,屬洛州,唐屬虢州。

    二人相代,當在久視元年。

    閺,音旻。

    〕同泛江,至中流,語及太後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複之志。

    及柬之為相,引元琰為右羽林将軍,謂曰:「君頗記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輕授也。

    」柬之又用彥範、晖及右散騎侍郎李湛〔魏、晉置散騎常侍、侍郎,與侍中,黃門共平尚書奏事。

    其後用人或雜,江左不重此官,或省或置。

    隋初省侍郎,置常侍,從三品,當陪從朝直,炀帝又省之。

    武德初,以為加官。

    貞觀,初,置常侍二人,屬門下省,為職事官。

    顯慶二年,又置二員,屬中書省,始有左、右之号,并金蟬、珥貂,左黨侍與侍中左貂,右黨侍與中書令右貂,謂之八貂。

    唐未嘗置散騎侍郎也,據舊書,湛時為右散騎常侍,當從之。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皆為左、右羽林将軍,委以禁兵。

    易之等疑懼,乃更以其黨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将軍,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自靈武至,柬之、彥範相謂曰:「事濟矣!」遂以其謀告之。

    彥範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兩全,先國後家可也。

    」〔先,悉薦翻。

    後,戶遘翻。

    〕時太子于北門起居,〔洛陽宮北明,亦日玄武門。

    不從端門入而從北門入問起居,取使近也。

    〕彥範、晖谒見,〔見,賢遍翻。

    〕密陳其策,太子許之。

     癸卯,柬之、玄暐、彥範與左威衛将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帥,讀曰率。

    〕遣多祚、湛及内宜郎、驸馬都尉安陽王同皎〔唐東宮内直局有内直郎二人,從六品下,掌符玺、扇傘、幾妹、衣服之事。

    安陽,漢侯國,屬魏郡,其故城在湯陰。

    曹魏時廢安陽并入邺;後周移邺,置縣于安陽故城,仍為邺縣;隋大改為安陽縣,為魏州治所。

    漢、魏郡城在縣西北七裡。

    〕詣東宮迎太子。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淇遭幽廢,〔橫,戶孟翻。

    〕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

    〔按光宅元年廢太子為廬陵王,至是二十二年。

    〕今天誘其衷,〔誘,音西〕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章:十二行本「以」下有「今日」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誅兇豎,複李氏社稷,〔南牙謂宰相,北門喟羽林諸将。

    願殿下蹔至玄武門以副衆望。

    」〔蹔與暫同。

    〕太子曰:「兇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怛,當割翻。

    〕諸公更為後圖。

    」子湛曰:「諸将相不顧家放以徇社稷,殿下杯何欲納之鼎镬乎!請殿下自出止之。

    〔考異曰:舊李湛傳曰:「湛與右羽林大将軍李多祚等詣東宮迎皇太子,拒而不時山。

    湛進啟曰:『逆豎反道亂常,将圖不軌,宗社危敗,實在須臾。

    湛等諸将與南衙執事克期誅翦,伏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衆望。

    』太子曰:『兇豎悖亂,誠合誅夷,然聖躬不豫,慮有驚動,公等且止,以俟後圖』。

    湛曰:『諸将棄家族,共宰相同心匡輔社稷,殿下杯何欲陷之鼎镬!殿下速出自止遏。

    』太子乃上馬就路。

    」按劉子玄中宗實錄、唐曆、統紀皆以此為王同皎之言,而舊傳以為李湛進說。

    今從實錄、唐曆等,參取舊傳。

    〕太子乃出。

     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

    〔上,時掌翻。

    從,才用翻。

    〕太後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于庑下,〔庑,音武。

    〕進至太後所寝長生殿,環繞待衛。

    〔環,音宦。

    〕太後驚起,問曰:「亂者誰邪﹖」對曰:「張易之,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誅之,恐有漏洩,故不敢以聞。

    稱兵宮禁,罪當萬死!」太後見太曰:「乃汝邪﹖小子既誅,丁還東宮。

    」彥範進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長,知兩翻。

    〕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

    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

    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李湛,義府之子也。

    〔李義府朋附武後,惑高宗以取相位。

    〕太後見之,謂曰:「汝亦為誅易之将軍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凓不能對。

    又謂崔玄暐曰:「他人皆因人以主,性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 于是收張昌期、同休、昌儀,皆斬之,與易之、昌宗,臬首天油南。

    〔枭,堅堯翻。

    〕是日,袁恕己從相王統南牙兵以備非常,〔相息亮翻。

    〕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系獄,皆易之之黨也。

    初,昌儀新作第,甚美,逾于王主,〔王主,謂諸王及諸公主也。

    〕或夜書其門曰:「一日絲能作幾日絡﹖」〔言其且誅滅,能作樂得幾日也。

    〕滅去,複書之,〔去,羌呂翻。

    複,扶又翻。

    〕如是六七,昌儀取筆注其下曰:「一日亦足。

    」乃止。

     甲辰,太子監國,〔監,古銜翻。

    〕赦天下。

    以袁恕己為閣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使赍玺書宣慰諸州。

    〔十道各遣一使。

    使,疏吏翻。

    玺,斯氏翻。

    〕乙已,太後傳位于太子。

     丙年,中宗即位,赦天下,惟張易之黨不原;其為周興等所枉者,鹹令清雪,子女配沒者皆免之。

    相王加号安國相王,拜尉、同鳳閣鸾台三品,太平公主君号鎮國太平公主。

    皇放先配沒者,子孫皆複屬籍,乃量叙官爵。

    〔量,音良。

    〕 丁未,太後徙居上陽宮,李湛留宿衛。

    戊申,帝帥百官詣上陽宮,上太後尊号曰則天大聖皇帝。

    〔帥,讀曰率。

    上,時掌翻。

    〕 庚戌,以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鸾台三品,崔玄暐為内史,袁恕己同鳳閣鸾台三敬晖、桓彥範皆為納言;并賜爵郡公。

    李多祚賜爵遼陽郡王,王同皎為右千牛将軍、琅邪郡公,李湛為右羽林大将軍、趙國公;自餘官賞有差。

    〔考異曰中宗實錄:「初,冬官侍郎朱敬則以張易之等權寵日盛,恐有異圖。

    時敬晖為左羽林将軍,敬則謂之曰,『公若假皇太子之令,舉北軍誅易之兄弟,兩飛騎之力耳。

    』晖等竟用其策。

    及易之、昌宗伏誅,晖遂矜功自恃,故賞不及于敬則,俄出為鄭州刺史。

    」按敬則長安四年以老罷知政事,累轉冬官侍郎,而則天實錄誅易之時有庫部員外郎朱敬則,恐誤。

    〕 張柬之等之讨張易之也,殿中監田歸道将千騎宿玄武門,〔貞觀初,太宗選善射者百人,為二番二于北門長上,曰百騎,武後改曰千騎。

    将即高翻。

    騎,奇寄翻。

    〕敬晖遣使就索千騎,〔使,疏吏翻。

    索,山客翻。

    〕歸道先不預謀,拒而不與。

    事甯,晖欲誅之,歸道以理自陳,乃免歸私第;帝嘉其忠壯,召拜太仆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