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七
關燈
小
中
大
見,賢遍翻。
〕與語,大悅,即拜監察禦史;擢循憲司勳郎中,〔唐司勳郎掌邦國官人之勳級,屬吏部。
監,古銜翻。
〕賞其得人也。
三年〔(癸卯、七〇三)〕 1春,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2夏,四月,吐蕃遺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以求婚。
〔使,疏吏翻;下同。
〕 3開月,丁醜,命韋安石留守神都。
4己卯,改文昌台為中台。
〔光宅元年,改尚書省為犬昌台。
〕以中台左丞李峤知納言事。
5新羅王金理洪卒,〔卒,子恤翻。
〕遺使立其弟崇基為王。
6六月,辛酉,突厥默啜遺其臣莫加幹來,請以女妻皇太子之子。
〔妻,七細翻。
〕 7甯州大水,溺殺二千餘人。
〔溺,奴狄翻。
〕 8秋,七月,癸卯,以正谏大夫朱敬則同平章事。
〔考異曰:新紀雲「壬寅」;唐曆雲「十四日癸卯」,今從之。
〕 9戊申,以相〔【章:十二行李「相」上有「并州牧」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王旦為雍州牧。
〔相悉亮翻。
雍,于用翻。
考異曰:唐曆「十八日丁未」,今從實錄。
〕 10庚戌,以夏官尚書、檢校涼州都督唐休璟同鳳閣鸾台三品。
時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諸部相攻,〔騎,奇奇翻。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考異曰:武平一景龍文館記作「烏折勒」,今從新、舊書。
〕安西道絕。
太後命休璟與諸宰相議其事,頃之,奏上,〔上,時掌翻。
〕太後即依其議施行。
後十餘日,安西諸州請兵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太後謂休璟曰:「恨用卿晚。
」謂諸宰相曰:「休璟練習邊事,卿曹十不當一。
」 時西突厥可汗斛瑟羅用刑殘酷,諸部不服。
烏質勒本隸斛瑟羅,号莫賀達幹,能撫其衆諸部歸之,斛瑟羅不能制。
烏質勒置都督二十員,各将兵七千人,屯碎葉西北;〔将,即亮翻。
〕後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
斛瑟羅部衆離,散,因入朝,不敢複還,〔天授元年書斛瑟羅入居内地,神功元年書來俊臣誣陷斛瑟羅,則其入朝必不在是年,此因書烏質勒事叙其得國之由,遂及斛瑟羅失國事耳。
朝,宜遙翻。
〕烏質勒悉并其地。
11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既。
12初左台大失、同鳳閣鸾台三品魏元忠為洛州長史,洛陽令張昌儀恃諸兄之勢,每牙,直上長史聽事;〔凡牙參者,立于庭下。
上,時掌翻。
聽,讀曰廳。
〕元忠到官,叱下之。
〔下,遐稼翻。
〕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
及為相,太後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為雍州長史,對仗,問宰相曰:「誰堪雍州者﹖」元忠對曰:「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雍,于用翻。
朝,宜遙翻。
〕太後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
」元忠獨曰:「昌期不堪!」太後問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閑吏事,〔少,詩照翻。
〕向在岐州,戶口逃亡且盡。
雍州帝京,事任繁,劇,不若季昶強幹習事。
」太後默然而止。
元忠又嘗面奏:「臣自先帝以來,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元忠自言朝廷乏人,己得承之備位宰相。
被,皮義翻。
〕不能盡忠死節,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小人在側,斥張易之兄弟。
〕太後不悅。
由是諸張深怨之。
司禮丞高戬,太平公主之所愛也。
〔司禮丞,即太常丞。
戬,即淺翻。
〕會太後不豫,張昌宗恐太後」日晏駕,為元忠所誅,乃谮元中與戬私議雲:「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
」〔言為久長之計。
〕太後怒,下元忠、戬獄,〔下,遐稼翻。
〕将使與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官,使證元忠;說許之。
〔說,讀曰悅。
〕明日,太後召太子、相王及諸宰相,使元忠與昌宗參對,往複于決。
昌宗曰;「張說聞元忠言,請召問之。
」 太後召說。
說将入,鳳閣舍人南和未璟〔南和縣,漢屬廣平國。
未白曰:水經雲,北有和成縣,故此縣雲南。
後周置南和郡,隋廢郡為縣,唐屬邢州。
璟,固永翻。
〕謂說曰:「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
若事有不測,璟當叩合力争,〔言叩合門而力争也。
程大昌曰:凡内殿、便殿皆可謂之合。
〕與子同死。
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殿中侍禦史濟源張廷珪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載孔子之言。
濟,子禮翻。
〕佑史劉知幾曰:「無污青史,為子孫累!」〔幾,居希翻。
污,烏故翻。
累,力瑞翻。
〕 及入,太後問之,說未對。
元忠懼,謂說曰:「張說欲與昌宗共羅織魏元忠邪!」說叱之曰:「元忠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從旁迫趣說,使速言。
〔趣,讀曰促。
〕說曰:「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
〔朝,宜遙翻。
〕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誣證之耳!」易之、昌宗遽呼曰:〔呼,火故翻。
〕「張說與魏元忠同各!」太後問其狀。
對曰:「說嘗謂元忠為伊、周;伊尹放太甲,周公攝王位,非欲反而何﹖」說曰:「易之兄弟小人,徒聞伊、周之語,安知伊、周之道!日者元忠初衣紫,〔衣,于既翻。
太宗貞觀四年,诏三品以上服紫。
〕臣以郎官往賀,元忠語客曰:『無功受寵,不勝凓懼。
』〔語,牛倨翻。
勝,音升。
〕臣實言曰:『明公居伊、周之任,何愧三品!』彼伊尹、周公皆為臣至忠,古今蓦仰。
陛下用宰相,不使學伊、周,當使學誰邪﹖且臣豈不佑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三台為泰階,北鬥杓三星為玉衡。
宰輔得人,則玉衡正而泰階平,故謂宰輔為台衡。
〕附元忠立緻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
」太後曰:「張說反複小人,宜并系治之。
」〔治,宜之翻。
他日,更引問說,對如前。
太後怒,命宰相與河内王武懿宗共鞫之,說所執如初。
〕 朱敬則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稱忠正,張說所坐無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
」蘇安恒亦上疏,〔恒,戶登翻。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以為:「陛下革命之初,人以為納谏之主;暮年以來,人以為受佞之主。
自元忠下獄,裡巷恟恟。
〔下遐稼翻。
恟,許勇翻。
〕皆以為陛下委信奸宄,斥逐賢良,忠臣烈士,皆撫髀于私室而箝口于公朝,畏易之等意,〔箝,其廉翻。
朝,宜遙翻。
迕,五故翻。
〕徒取死而無益。
方今賦役煩重,百姓凋弊,重以讒慝專恣,刑賞失中,〔重以,宜用翻。
〕竊恐人心不安,别生他變,争鋒于朱雀門内,問鼎于大明殿前,〔朱雀門,謂宮城南門。
大明殿,即含元殿。
〕陛下将何以謝之,何以禦之﹖」易之等見其疏,太怒,欲殺之,賴朱敬則及鳳閣舍人桓彥範、著作郎陸澤魏知古保救得免。
〔先天元年,方複置深州,又分饒陽、鹿城于古郻城置陸澤縣。
史因魏知古貴顯于開元之時,遂以後來士斷書之。
郻,苦麼翻。
考異曰:舊傳雲:「易之欲遺刺客殺之。
」若遺刺客,必不遺人知,敬則等安能保護!蓋欲白太後殺之耳〕 丁酉,貶魏元忠為高要尉;〔高要縣,漢屬蒼梧郡,宋、齊屬南海郡,陳置高要郡,隋帶端州。
〕戬、說皆流嶺表。
元忠辭日,這于太後曰:「臣老矣,今向嶺南,十死一生。
陛下他日心有思臣之時。
」太後問其故,時易之、昌宗皆侍側,元忠指之曰:「此二小兒,終為亂階。
」易之等下殿,叩膺自擲稱冤。
太後曰:「元忠去矣!」 殿中侍禦史景城王晙〔景城縣,漢屬勃海郡,後魏并入城不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景城,屬滄州。
晙,私潤翻,又音俊。
〕複奏申理元忠,〔複,扶又翻;下子複同。
〕未璟謂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複冒威怒,得無狼狽乎!」晙曰:「魏公以忠獲罪,晙為義所激,颠沛無恨。
」璟歎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 太子仆崔貞慎等八人餞元忠于郊外〔,唐制,太子仆從四品下,掌太子車輿、乘騎、儀仗之政令。
〕易之詐為告密人柴明狀,稱貞慎等與元忠謀反。
太後使監察禦史丹徒馬懷素鞫之,〔丹徒,春秋時吳之朱方也,漢為丹徒,縣,屬會稽郡;吳為京口戌,晉以下為南徐州;隋為延陸縣,屬江都郡;唐為丹徒縣,帶潤州。
監,古銜翻。
〕謂懷素曰:「茲事皆實,略問,速以聞。
「頃之,中使督趣者數四,〔使疏吏翻。
趣,讀日促。
〕曰:「反狀昭然,何稽留如此﹖」懷素請迤明對質,太後曰:「我自不知柴明處,但據狀鞫之,安用告者﹖」懷素據實以聞,太後怒曰:「卿欲縱反者邪﹖」對曰:「臣不敢縱反者!元忠以宰相谪官貞慎等以親故追送,若誣以為反,臣實不敢。
昔栾布奏事彭越頭下,漢祖不以為罪,〔栾布事見十二卷漢高帝十一年。
〕況元忠之刑未如彭越,而陛下欲誅其送者乎!且陛下操生殺之柄,〔操,千高翻。
〕欲加之罪,取決聖衷可矣;若命臣推鞫,臣不敢不以實聞。
」太後曰:「汝欲全不罪邪﹖」對曰:「臣智識愚淺,實不見其罪。
」太後意解。
貞慎等由是獲免。
太後嘗命朝貴宴集,〔朝直遙翻。
〕易之兄弟皆位在未璟上。
易之素憚璟,欲悅其意,虛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張卿以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鄭杲謂璟曰:「中丞杯奈何卿五郎﹖」〔考異曰:新舊傳皆作「鄭善果」。
按善果乃是高祖時人,新、舊傳皆誤,當從禦史台記。
〕舉坐悚惕。
〔坐,徂卧翻。
〕時自武三思以下,皆謹事易之兄弟,璟獨不為之禮。
諸張積怒,常欲中傷之;〔中,竹仲翻。
〕太後知之,故得免。
13丁未,以左武衛大将軍武攸宜充西京留守。
〔守,式又翻。
〕 14冬,十月,丙寅,車駕發西京;乙酉,至神都。
15十一月,〔【章:十三行本「月」下有「己醜」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齊校同。
】〕突厥遺使謝許婚。
〔使,疏吏翻。
〕丙寅,〔【章:十三行本「寅」作「申」;孔本同;張校同。
】〕宴于宿羽台,〔宿羽台在東都宿羽官中,高宗調露元年所起。
〕太子預焉。
宮尹崔神慶上疏;〔上,時翻。
疏,所去翻。
〕以為:「今五品以上所以佩龜者,為别敕征召,恐有詐妄,内出龜合,然後應命。
況太子國本,古來征召皆用玉契。
〔唐制,百官有随身魚符,以明貴賤,應召命,左二,右一;左者進内,右者随身。
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親王以金,庶官以,皆題某位姓名,成冊盛以魚袋。
天授二年改佩魚為龜。
張鷟朝野佥載曰:唐以鯉魚符,遂為魚符。
至僞周,武姓也,玄武,龜也,因改魚符為龜。
符為,于僞翻。
〕此誠重慎之極也。
昨緣突厥使見,太子應預朝參,〔使,疏吏翻。
見,賢遍翻。
朝,宜遙翻;下同。
〕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處分,〔下,遐稼翻。
處,昌呂翻。
分扶問翻。
〕臣愚謂太子非朔望朝參、應别召者,望降墨敕及玉契。
」太後甚然之。
16始安獠歐陽倩〔始安,郡桂州。
範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獠依山林而居,無酋長版籍,蠻之荒忽無常者也。
以射生食動為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
獠魯皓翻。
〕擁衆數萬,攻陷州縣,朝廷思得良吏以鎮之。
朱敬則稱司封郎中裴懷古
〕與語,大悅,即拜監察禦史;擢循憲司勳郎中,〔唐司勳郎掌邦國官人之勳級,屬吏部。
監,古銜翻。
〕賞其得人也。
三年〔(癸卯、七〇三)〕 1春,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2夏,四月,吐蕃遺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以求婚。
〔使,疏吏翻;下同。
〕 3開月,丁醜,命韋安石留守神都。
4己卯,改文昌台為中台。
〔光宅元年,改尚書省為犬昌台。
〕以中台左丞李峤知納言事。
5新羅王金理洪卒,〔卒,子恤翻。
〕遺使立其弟崇基為王。
6六月,辛酉,突厥默啜遺其臣莫加幹來,請以女妻皇太子之子。
〔妻,七細翻。
〕 7甯州大水,溺殺二千餘人。
〔溺,奴狄翻。
〕 8秋,七月,癸卯,以正谏大夫朱敬則同平章事。
〔考異曰:新紀雲「壬寅」;唐曆雲「十四日癸卯」,今從之。
〕 9戊申,以相〔【章:十二行李「相」上有「并州牧」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王旦為雍州牧。
〔相悉亮翻。
雍,于用翻。
考異曰:唐曆「十八日丁未」,今從實錄。
〕 10庚戌,以夏官尚書、檢校涼州都督唐休璟同鳳閣鸾台三品。
時突騎施酋長烏質勒與西突厥諸部相攻,〔騎,奇奇翻。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考異曰:武平一景龍文館記作「烏折勒」,今從新、舊書。
〕安西道絕。
太後命休璟與諸宰相議其事,頃之,奏上,〔上,時掌翻。
〕太後即依其議施行。
後十餘日,安西諸州請兵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太後謂休璟曰:「恨用卿晚。
」謂諸宰相曰:「休璟練習邊事,卿曹十不當一。
」 時西突厥可汗斛瑟羅用刑殘酷,諸部不服。
烏質勒本隸斛瑟羅,号莫賀達幹,能撫其衆諸部歸之,斛瑟羅不能制。
烏質勒置都督二十員,各将兵七千人,屯碎葉西北;〔将,即亮翻。
〕後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
斛瑟羅部衆離,散,因入朝,不敢複還,〔天授元年書斛瑟羅入居内地,神功元年書來俊臣誣陷斛瑟羅,則其入朝必不在是年,此因書烏質勒事叙其得國之由,遂及斛瑟羅失國事耳。
朝,宜遙翻。
〕烏質勒悉并其地。
11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既。
12初左台大失、同鳳閣鸾台三品魏元忠為洛州長史,洛陽令張昌儀恃諸兄之勢,每牙,直上長史聽事;〔凡牙參者,立于庭下。
上,時掌翻。
聽,讀曰廳。
〕元忠到官,叱下之。
〔下,遐稼翻。
〕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
及為相,太後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為雍州長史,對仗,問宰相曰:「誰堪雍州者﹖」元忠對曰:「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雍,于用翻。
朝,宜遙翻。
〕太後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
」元忠獨曰:「昌期不堪!」太後問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閑吏事,〔少,詩照翻。
〕向在岐州,戶口逃亡且盡。
雍州帝京,事任繁,劇,不若季昶強幹習事。
」太後默然而止。
元忠又嘗面奏:「臣自先帝以來,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元忠自言朝廷乏人,己得承之備位宰相。
被,皮義翻。
〕不能盡忠死節,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小人在側,斥張易之兄弟。
〕太後不悅。
由是諸張深怨之。
司禮丞高戬,太平公主之所愛也。
〔司禮丞,即太常丞。
戬,即淺翻。
〕會太後不豫,張昌宗恐太後」日晏駕,為元忠所誅,乃谮元中與戬私議雲:「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
」〔言為久長之計。
〕太後怒,下元忠、戬獄,〔下,遐稼翻。
〕将使與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官,使證元忠;說許之。
〔說,讀曰悅。
〕明日,太後召太子、相王及諸宰相,使元忠與昌宗參對,往複于決。
昌宗曰;「張說聞元忠言,請召問之。
」 太後召說。
說将入,鳳閣舍人南和未璟〔南和縣,漢屬廣平國。
未白曰:水經雲,北有和成縣,故此縣雲南。
後周置南和郡,隋廢郡為縣,唐屬邢州。
璟,固永翻。
〕謂說曰:「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
若事有不測,璟當叩合力争,〔言叩合門而力争也。
程大昌曰:凡内殿、便殿皆可謂之合。
〕與子同死。
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殿中侍禦史濟源張廷珪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載孔子之言。
濟,子禮翻。
〕佑史劉知幾曰:「無污青史,為子孫累!」〔幾,居希翻。
污,烏故翻。
累,力瑞翻。
〕 及入,太後問之,說未對。
元忠懼,謂說曰:「張說欲與昌宗共羅織魏元忠邪!」說叱之曰:「元忠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從旁迫趣說,使速言。
〔趣,讀曰促。
〕說曰:「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
〔朝,宜遙翻。
〕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誣證之耳!」易之、昌宗遽呼曰:〔呼,火故翻。
〕「張說與魏元忠同各!」太後問其狀。
對曰:「說嘗謂元忠為伊、周;伊尹放太甲,周公攝王位,非欲反而何﹖」說曰:「易之兄弟小人,徒聞伊、周之語,安知伊、周之道!日者元忠初衣紫,〔衣,于既翻。
太宗貞觀四年,诏三品以上服紫。
〕臣以郎官往賀,元忠語客曰:『無功受寵,不勝凓懼。
』〔語,牛倨翻。
勝,音升。
〕臣實言曰:『明公居伊、周之任,何愧三品!』彼伊尹、周公皆為臣至忠,古今蓦仰。
陛下用宰相,不使學伊、周,當使學誰邪﹖且臣豈不佑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三台為泰階,北鬥杓三星為玉衡。
宰輔得人,則玉衡正而泰階平,故謂宰輔為台衡。
〕附元忠立緻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
」太後曰:「張說反複小人,宜并系治之。
」〔治,宜之翻。
他日,更引問說,對如前。
太後怒,命宰相與河内王武懿宗共鞫之,說所執如初。
〕 朱敬則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稱忠正,張說所坐無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
」蘇安恒亦上疏,〔恒,戶登翻。
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以為:「陛下革命之初,人以為納谏之主;暮年以來,人以為受佞之主。
自元忠下獄,裡巷恟恟。
〔下遐稼翻。
恟,許勇翻。
〕皆以為陛下委信奸宄,斥逐賢良,忠臣烈士,皆撫髀于私室而箝口于公朝,畏易之等意,〔箝,其廉翻。
朝,宜遙翻。
迕,五故翻。
〕徒取死而無益。
方今賦役煩重,百姓凋弊,重以讒慝專恣,刑賞失中,〔重以,宜用翻。
〕竊恐人心不安,别生他變,争鋒于朱雀門内,問鼎于大明殿前,〔朱雀門,謂宮城南門。
大明殿,即含元殿。
〕陛下将何以謝之,何以禦之﹖」易之等見其疏,太怒,欲殺之,賴朱敬則及鳳閣舍人桓彥範、著作郎陸澤魏知古保救得免。
〔先天元年,方複置深州,又分饒陽、鹿城于古郻城置陸澤縣。
史因魏知古貴顯于開元之時,遂以後來士斷書之。
郻,苦麼翻。
考異曰:舊傳雲:「易之欲遺刺客殺之。
」若遺刺客,必不遺人知,敬則等安能保護!蓋欲白太後殺之耳〕 丁酉,貶魏元忠為高要尉;〔高要縣,漢屬蒼梧郡,宋、齊屬南海郡,陳置高要郡,隋帶端州。
〕戬、說皆流嶺表。
元忠辭日,這于太後曰:「臣老矣,今向嶺南,十死一生。
陛下他日心有思臣之時。
」太後問其故,時易之、昌宗皆侍側,元忠指之曰:「此二小兒,終為亂階。
」易之等下殿,叩膺自擲稱冤。
太後曰:「元忠去矣!」 殿中侍禦史景城王晙〔景城縣,漢屬勃海郡,後魏并入城不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景城,屬滄州。
晙,私潤翻,又音俊。
〕複奏申理元忠,〔複,扶又翻;下子複同。
〕未璟謂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複冒威怒,得無狼狽乎!」晙曰:「魏公以忠獲罪,晙為義所激,颠沛無恨。
」璟歎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 太子仆崔貞慎等八人餞元忠于郊外〔,唐制,太子仆從四品下,掌太子車輿、乘騎、儀仗之政令。
〕易之詐為告密人柴明狀,稱貞慎等與元忠謀反。
太後使監察禦史丹徒馬懷素鞫之,〔丹徒,春秋時吳之朱方也,漢為丹徒,縣,屬會稽郡;吳為京口戌,晉以下為南徐州;隋為延陸縣,屬江都郡;唐為丹徒縣,帶潤州。
監,古銜翻。
〕謂懷素曰:「茲事皆實,略問,速以聞。
「頃之,中使督趣者數四,〔使疏吏翻。
趣,讀日促。
〕曰:「反狀昭然,何稽留如此﹖」懷素請迤明對質,太後曰:「我自不知柴明處,但據狀鞫之,安用告者﹖」懷素據實以聞,太後怒曰:「卿欲縱反者邪﹖」對曰:「臣不敢縱反者!元忠以宰相谪官貞慎等以親故追送,若誣以為反,臣實不敢。
昔栾布奏事彭越頭下,漢祖不以為罪,〔栾布事見十二卷漢高帝十一年。
〕況元忠之刑未如彭越,而陛下欲誅其送者乎!且陛下操生殺之柄,〔操,千高翻。
〕欲加之罪,取決聖衷可矣;若命臣推鞫,臣不敢不以實聞。
」太後曰:「汝欲全不罪邪﹖」對曰:「臣智識愚淺,實不見其罪。
」太後意解。
貞慎等由是獲免。
太後嘗命朝貴宴集,〔朝直遙翻。
〕易之兄弟皆位在未璟上。
易之素憚璟,欲悅其意,虛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張卿以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鄭杲謂璟曰:「中丞杯奈何卿五郎﹖」〔考異曰:新舊傳皆作「鄭善果」。
按善果乃是高祖時人,新、舊傳皆誤,當從禦史台記。
〕舉坐悚惕。
〔坐,徂卧翻。
〕時自武三思以下,皆謹事易之兄弟,璟獨不為之禮。
諸張積怒,常欲中傷之;〔中,竹仲翻。
〕太後知之,故得免。
13丁未,以左武衛大将軍武攸宜充西京留守。
〔守,式又翻。
〕 14冬,十月,丙寅,車駕發西京;乙酉,至神都。
15十一月,〔【章:十三行本「月」下有「己醜」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齊校同。
】〕突厥遺使謝許婚。
〔使,疏吏翻。
〕丙寅,〔【章:十三行本「寅」作「申」;孔本同;張校同。
】〕宴于宿羽台,〔宿羽台在東都宿羽官中,高宗調露元年所起。
〕太子預焉。
宮尹崔神慶上疏;〔上,時翻。
疏,所去翻。
〕以為:「今五品以上所以佩龜者,為别敕征召,恐有詐妄,内出龜合,然後應命。
況太子國本,古來征召皆用玉契。
〔唐制,百官有随身魚符,以明貴賤,應召命,左二,右一;左者進内,右者随身。
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親王以金,庶官以,皆題某位姓名,成冊盛以魚袋。
天授二年改佩魚為龜。
張鷟朝野佥載曰:唐以鯉魚符,遂為魚符。
至僞周,武姓也,玄武,龜也,因改魚符為龜。
符為,于僞翻。
〕此誠重慎之極也。
昨緣突厥使見,太子應預朝參,〔使,疏吏翻。
見,賢遍翻。
朝,宜遙翻;下同。
〕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處分,〔下,遐稼翻。
處,昌呂翻。
分扶問翻。
〕臣愚謂太子非朔望朝參、應别召者,望降墨敕及玉契。
」太後甚然之。
16始安獠歐陽倩〔始安,郡桂州。
範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獠依山林而居,無酋長版籍,蠻之荒忽無常者也。
以射生食動為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
獠魯皓翻。
〕擁衆數萬,攻陷州縣,朝廷思得良吏以鎮之。
朱敬則稱司封郎中裴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