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六
關燈
小
中
大
。
12壬辰,以魏元忠檢校并州長史,充天兵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婁師德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仍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懷撫吐蕃降者。
13太後春秋高,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
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銘之鐵券,藏于史館。
14秋,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代會稽王武攸望。
〔守,式又翻。
會,工外翻。
〕 15丙辰,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内附。
〔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 16八月,癸巳,突騎施烏質勒遣其子遮弩入見。
〔西突厥既敗,突騎施始盛。
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别種也,初隸斛瑟羅下,号莫賀達幹。
後斛瑟羅入朝,其地為烏質勒所并。
騎,奇寄翻。
見,賢遍翻。
〕遺侍禦史元城解琬安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
〔解,戶買翻。
〕 17制:「州縣長吏,非奉有敕旨,毋得擅立碑。
」〔長,佑兩翻。
〕 18内史王及善雖無學術,然清正難奪,有大臣之節。
張易之兄弟每侍内宴,無複人臣禮;〔複,扶又翻。
〕及善屢奏以為不可。
太後不悅,謂及善曰:「卿既年高,不宜更侍遊宴,但檢校合中可也。
」〔合,謂省合也。
〕及善因稱病,谒假月餘;〔假,古訝翻。
〕太後不問。
及善歎曰:「豈有中書令而天子可一日不見乎!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太後不許。
庚子,以及善為文昌左相,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仍并同鳳閣鸶台三品。
〔相,悉亮翻;下同。
考異曰:新紀表:及善同平章事。
今從實錄。
朝野佥載曰:「王及善才行庸猥,風神鈍濁,為内史時,人号為『鸠集鳳』。
池俄遷文昌右相,無他政,但不許令史奴驢入台,終日迫逐,無時蹔舍,時人号『驅驢宰相』」。
此蓋張文成惡及善,毀之耳。
今從舊傳。
〕鸶台侍郎、同平章事楊再思罷為左台大夫。
〔即左禦史大夫。
〕丁未,相王兼檢校安北大都護。
以天官侍郎陸元方為鸶台侍郎、同平章事。
師德在河隴,前後四十餘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
性沈厚寬恕,狄仁傑之入相也,師德實薦之;而仁傑不知,意頗輕師德,數擠之于外。
〔沈,持林翻。
數,所角翻。
擠,子西翻,又子細翻。
〕太後覺之,嘗問仁傑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将能謹守邊陲,〔将,即亮翻;下同。
〕賢則臣不知。
」又曰:「師德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
」太後曰:「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也,亦可謂知人矣。
」仁傑既出,歎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
」是時羅織紛纭,師德久為将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
20戊申,以武三思為内史。
21九月,乙亥,太後幸福昌;〔福昌縣屬東都,本宜陽縣,武德二年更名,因隋福昌宮以名縣也。
〕戊寅,還神都。
22庚子,邢貞公王及善薨。
23河溢,漂濟源百姓廬舍千餘家。
〔濟源本春秋時原邑,漢屬河東垣縣界,隋開皇十六年置濟源縣,屬懷州。
濟,子禮翻。
〕 24冬,十月,丁亥,論贊婆至都,太後寵待賞賜甚厚,以為右衛大将軍,使将其衆守洪源谷。
〔洪源谷在涼州昌松縣界。
使将,即亮翻。
〕 25太子、相王諸子複出合。
〔相王諸子幽宮中,見二百四卷天授二年。
複,扶又翻;下不複同。
〕 26太後自稱制以來,多武氏諸王及驸馬都尉為成均祭酒,博士、助教亦多非儒士。
又因郊丘,明堂,拜洛,封嵩,〔郊丘,祭圓丘于南郊也。
萬象神宮及享通天宮,皆明堂也。
垂拱四年拜洛,萬歲通天元年封嵩山。
〕取弘文國子生為齋郎,〔齋郎者,執豆笾、奉樽彜罍洗以供祭祀之事。
〕因得選補。
由是學生不複習業,二十年間,學校殆廢。
而向時酷吏所誣陷者,其親友流離,未獲原宥。
鳳閣舍人韋嗣立上疏,〔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以為:「時俗浸輕儒學,先王之道,弛廢不講。
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國學,不聽以他岐仕進。
又,自揚、豫以來,〔謂徐敬業起兵于揚州,越王貞起兵于豫州也。
〕制獄漸繁,酷吏乘間,專欲殺人以求進。
〔間,古苋翻。
〕賴陛下聖明,周、丘、王、來相繼誅殛,〔天授二年,周興流死,丘神績誅。
延載元年王夕義誅,神功元年來俊臣誅。
〕朝野慶秦,若再陽和。
〔朝,直遙翻。
〕至如仁傑、元忠,往遭按鞫,亦皆自誣,非陛下明察,則以為葅醢矣;今陛下升而用之,皆為良輔。
何乃前非而後是哉﹖誠由枉陷與甄明耳。
〔甄,稽延翻。
〕臣恐向之負冤得罪者甚衆,亦恉如是。
犬望陛下弘天地之仁,廣雷雨之施,〔施,式志翻。
〕自垂拱以來,罪無輕重,一皆昭浩,死者追複官爵,生者聽還鄉裡。
如此,則天下知昔之枉濫,非陛下之意,皆獄吏之辜,幽明歡畺,感通和氣。
」太後不能從。
嗣立,承慶之異母弟也。
母王氏,遇承慶其酷,每杖承慶,嗣立必解衣請代;母不許辄私自杖,母乃為之漸寬。
〔為,于僞翻。
〕承慶為鳳合舍,以疾去職。
嗣立時為萊蕪令,〔萊蕪縣,漢屬秦山郡,晉廢,後魏于古城置赢縣,唐貞觀初廢入博城縣,後複于廢赢縣置萊蕪縣,屬兖州。
〕太後召謂曰:「卿父嘗言,『臣有兩兒,堪事陛下。
』卿兄弟在官,誠如父言。
朕今以卿代兄,更不用他人。
」即日拜鳳合舍人。
27是歲,突厥默啜立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咄,嘗沒翻。
匐,蒲北翻;下同。
〕骨笃祿子默矩為右廂察,各主兵二萬餘人;其子匐俱為钇可汗,位在兩察上,主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餘人,又号為拓西可汗。
〔處木昆十姓,西突厥所部也,故号拓西。
〕 久視元年〔(庚子、七零零)是年五月始改元。
〕 1正月,戊寅,内史武三思罷為特進、太子少保。
〔考異曰:新紀、表皆雲,「戊什貶吉顼為琰川尉,壬申,三思罷」,中間未嘗複入相。
明年十一月壬申,又雲三思罷。
日及官皆同,蓋誤重複耳。
今從實錄。
〕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顼貶安固尉。
〔考異曰:實錄但雲坐事貶流。
佥載、新書皆雲貶琰川尉。
今從禦史台記。
〕 太後以顼有幹略,故委以腹心。
顼與武懿宗争趙州之功于太後前。
顼魁岸辯口,懿宗短小伛偻,〔伛,于庚翻。
偻,力主翻。
〕顼視懿宗,聲氣陵厲。
太後由是不悅,曰:「顼在朕前,猶卑我諸武,況異時讵可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後怒曰:「卿所言,朕饫聞之,〔饫,于據翻。
〕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骢,肥逸無能調馭者。
朕為宮女侍側,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檛,三心首。
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檛檛其首,又不服,則以心首斷其喉。
』太宗壯朕之志。
今日卿豈足污朕心首邪!」〔濄,側瓜翻。
斷,音短。
污,烏故翻。
〕顼惶懼流汗,拜伏求生,乃止。
諸武怨其附太子,共發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貶。
辭日,得召見,〔見,賢遍翻;下再見同。
〕涕泣言曰:「臣今遠離阙庭,〔離,力智翻。
〕永無再見之期,願陳一言。
」太後命之坐,問之,顼曰:「合水土為泥,有争乎﹖」〔合,音合。
〕太後曰:「無之。
」又曰:「分半為佛,半為天尊,有争乎﹖」曰:「有争矣。
」顼頓首曰:「宗室、外戚各當其分,則天下安。
〔分,扶問翻。
〕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猶為王,此陛下驅之使他日必争,兩不得安也。
」太後曰:「朕亦知之。
然業已如是,不可仃如。
」〔觀太後使二子與諸武立晢,則誠知劫有所必至而出此下策耳。
〕 2臘月,辛巳,立故太孫重潤為邵王,其弟重茂為北海王。
3太後問鸶台侍郎,〔章:十二行本「郎」下有「同平章事」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陸元方以外事,對曰:「臣備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以不聞;人間細事,不足煩聖聽。
」由是忤旨。
〔忤,五故翻。
〕庚寅,罷為司禮卿。
〔光宅改太常卿為司禮卿。
〕 元方為人清謹,再為宰相,太後每有遷除,多訪之,元方密封以進,未嘗漏露。
臨終,悉取奏蒿焚之,曰:「吾于人多陰德,子孫其未衰乎!」 4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鎮碎葉。
5丁酉,以狄仁傑為内史。
6庚子,以文昌左丞韋巨源為納言。
〔考異曰:新紀、表:「庚子,文昌左相韋巨源為納言;十月,丁巳,罷。
」先時不言巨源為左相,舊紀、傳皆無之,蓋左丞誤為左相耳。
〕 乙巳,太後幸嵩山;春,一月,丁卯,幸汝州之溫湯;戊寅,還神都。
作三陽宮于告成之石淙。
〔三陽宮去洛城一百六十裡,萬歲登封元年,改東都陽城縣曰告成,以祀神嶽告成也。
淙,藏宗翻,又士江翻。
〕 7二月,乙未,同鳳閣鸶台三品豆盧欽望罷為太子賓客。
8三月,以吐谷渾青海王宣超為烏地也拔勤忠可汗。
〔宣超,諾曷揼之孫也。
〕 9夏,四月,戊申,太後幸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車駕觀葬舍利,太後許之。
狄仁傑跪于馬前曰:「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詭谲,直欲邀緻萬乘以惑遠近之人耳。
山路險狹,不容侍衛,非萬乘所宜臨也。
」〔谲,古穴翻。
乘,繩證翻。
〕太後中道而還曰:「以成吾直臣之氣。
」 10五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11太後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合,音合。
〕三年而成,所費巨萬。
太後服之,疾小瘳。
〔瘳,醜留翻。
〕癸醜,赦天下,改元久視;去天冊金輪大聖之号。
〔去,羌呂翻。
〕 12六月,改控鶴為挈宸府,以張易之為奉宸令。
太後每内殿甸宴,辄引諸武、易之及弟秘書監昌宗飲博嘲谑。
〔嘲,陟交翻。
谑,迄卻翻。
〕太後欲掩其迹,乃命易之、昌宗與文學之士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
〔三教,儒、釋、道。
〕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晉後身。
太後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于庭中;文士皆賦詩以美之。
〔宗衣,于既翻。
〕 太後又多選美少年為挈宸内供奉,〔少,詩照翻。
〕右補阙朱敬則谏曰:「陛下内寵有易之、昌宗,足矣。
近聞右監門衛長史侯祥等,〔唐諸衛府各有長史,從六品上,各掌判其府諸曹之事。
監,古銜翻。
〕明自媒銜,〔銜,熒絹翻。
〕醜慢不恥,求為奉宸内供奉,無禮無儀,溢于朝聽。
臣職在谏诤,不敢不奉。
」太後勞之之曰:〔勞,力到翻。
〕「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賜彩百段。
易之、昌宗競以豪侈相勝。
弟昌儀為洛陽令,請屬無不從。
〔屬,之欲翻。
〕嘗早朝,〔朝,直遙翻;下同。
〕有選人姓薜,以金五十兩并狀邀其馬而賂之。
〔選,須絹翻。
〕昌儀受金,至朝堂,以狀授天官侍郎張錫。
數日,錫失其狀,以問昌儀,昌儀罵曰:「不了事人!我亦不記,但姓薜者即與之。
」錫懼,退,索在铨姓薜者六十餘人,悉留注官。
〔索,山客翻。
〕錫,文瓘之兄子也。
〔張文瓘見二百一卷高宗幹封二年。
〕 13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亁索及騎射、舞槊,每陷陳,如鹘入烏群,所向披靡。
〔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槊,色角翻。
陳,讀曰陣,披,普彼翻。
〕黃之戰,張玄遇、麻仁節皆為所亁。
〔事見上卷萬歲通天元年。
〕又有駱務整者,亦為契丹将,屢敗唐兵。
〔敗,補邁翻。
〕及孫萬榮死,二人皆來降。
〔降,戶江翻。
〕有司責其後至,奏請族之。
狄仁傑曰:「楷固等并骁勇絕倫,〔骁,堅堯翻。
〕能盡力于所事,必能盡力于我,若撫之以德,皆為我用矣。
」奏請赦之。
所親皆止之,仁傑曰:「苟利于國,豈為身謀!」太後用其言,赦之。
又請與之官,太後以楷固為左玉钤衛将軍,務整為右武威衛将軍,使将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
12壬辰,以魏元忠檢校并州長史,充天兵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婁師德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仍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懷撫吐蕃降者。
13太後春秋高,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
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銘之鐵券,藏于史館。
14秋,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代會稽王武攸望。
〔守,式又翻。
會,工外翻。
〕 15丙辰,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内附。
〔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 16八月,癸巳,突騎施烏質勒遣其子遮弩入見。
〔西突厥既敗,突騎施始盛。
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别種也,初隸斛瑟羅下,号莫賀達幹。
後斛瑟羅入朝,其地為烏質勒所并。
騎,奇寄翻。
見,賢遍翻。
〕遺侍禦史元城解琬安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
〔解,戶買翻。
〕 17制:「州縣長吏,非奉有敕旨,毋得擅立碑。
」〔長,佑兩翻。
〕 18内史王及善雖無學術,然清正難奪,有大臣之節。
張易之兄弟每侍内宴,無複人臣禮;〔複,扶又翻。
〕及善屢奏以為不可。
太後不悅,謂及善曰:「卿既年高,不宜更侍遊宴,但檢校合中可也。
」〔合,謂省合也。
〕及善因稱病,谒假月餘;〔假,古訝翻。
〕太後不問。
及善歎曰:「豈有中書令而天子可一日不見乎!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太後不許。
庚子,以及善為文昌左相,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仍并同鳳閣鸶台三品。
〔相,悉亮翻;下同。
考異曰:新紀表:及善同平章事。
今從實錄。
朝野佥載曰:「王及善才行庸猥,風神鈍濁,為内史時,人号為『鸠集鳳』。
池俄遷文昌右相,無他政,但不許令史奴驢入台,終日迫逐,無時蹔舍,時人号『驅驢宰相』」。
此蓋張文成惡及善,毀之耳。
今從舊傳。
〕鸶台侍郎、同平章事楊再思罷為左台大夫。
〔即左禦史大夫。
〕丁未,相王兼檢校安北大都護。
以天官侍郎陸元方為鸶台侍郎、同平章事。
師德在河隴,前後四十餘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
性沈厚寬恕,狄仁傑之入相也,師德實薦之;而仁傑不知,意頗輕師德,數擠之于外。
〔沈,持林翻。
數,所角翻。
擠,子西翻,又子細翻。
〕太後覺之,嘗問仁傑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将能謹守邊陲,〔将,即亮翻;下同。
〕賢則臣不知。
」又曰:「師德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
」太後曰:「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也,亦可謂知人矣。
」仁傑既出,歎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
」是時羅織紛纭,師德久為将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
20戊申,以武三思為内史。
21九月,乙亥,太後幸福昌;〔福昌縣屬東都,本宜陽縣,武德二年更名,因隋福昌宮以名縣也。
〕戊寅,還神都。
22庚子,邢貞公王及善薨。
23河溢,漂濟源百姓廬舍千餘家。
〔濟源本春秋時原邑,漢屬河東垣縣界,隋開皇十六年置濟源縣,屬懷州。
濟,子禮翻。
〕 24冬,十月,丁亥,論贊婆至都,太後寵待賞賜甚厚,以為右衛大将軍,使将其衆守洪源谷。
〔洪源谷在涼州昌松縣界。
使将,即亮翻。
〕 25太子、相王諸子複出合。
〔相王諸子幽宮中,見二百四卷天授二年。
複,扶又翻;下不複同。
〕 26太後自稱制以來,多武氏諸王及驸馬都尉為成均祭酒,博士、助教亦多非儒士。
又因郊丘,明堂,拜洛,封嵩,〔郊丘,祭圓丘于南郊也。
萬象神宮及享通天宮,皆明堂也。
垂拱四年拜洛,萬歲通天元年封嵩山。
〕取弘文國子生為齋郎,〔齋郎者,執豆笾、奉樽彜罍洗以供祭祀之事。
〕因得選補。
由是學生不複習業,二十年間,學校殆廢。
而向時酷吏所誣陷者,其親友流離,未獲原宥。
鳳閣舍人韋嗣立上疏,〔上,時掌翻。
疏,所去翻。
〕以為:「時俗浸輕儒學,先王之道,弛廢不講。
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國學,不聽以他岐仕進。
又,自揚、豫以來,〔謂徐敬業起兵于揚州,越王貞起兵于豫州也。
〕制獄漸繁,酷吏乘間,專欲殺人以求進。
〔間,古苋翻。
〕賴陛下聖明,周、丘、王、來相繼誅殛,〔天授二年,周興流死,丘神績誅。
延載元年王夕義誅,神功元年來俊臣誅。
〕朝野慶秦,若再陽和。
〔朝,直遙翻。
〕至如仁傑、元忠,往遭按鞫,亦皆自誣,非陛下明察,則以為葅醢矣;今陛下升而用之,皆為良輔。
何乃前非而後是哉﹖誠由枉陷與甄明耳。
〔甄,稽延翻。
〕臣恐向之負冤得罪者甚衆,亦恉如是。
犬望陛下弘天地之仁,廣雷雨之施,〔施,式志翻。
〕自垂拱以來,罪無輕重,一皆昭浩,死者追複官爵,生者聽還鄉裡。
如此,則天下知昔之枉濫,非陛下之意,皆獄吏之辜,幽明歡畺,感通和氣。
」太後不能從。
嗣立,承慶之異母弟也。
母王氏,遇承慶其酷,每杖承慶,嗣立必解衣請代;母不許辄私自杖,母乃為之漸寬。
〔為,于僞翻。
〕承慶為鳳合舍,以疾去職。
嗣立時為萊蕪令,〔萊蕪縣,漢屬秦山郡,晉廢,後魏于古城置赢縣,唐貞觀初廢入博城縣,後複于廢赢縣置萊蕪縣,屬兖州。
〕太後召謂曰:「卿父嘗言,『臣有兩兒,堪事陛下。
』卿兄弟在官,誠如父言。
朕今以卿代兄,更不用他人。
」即日拜鳳合舍人。
27是歲,突厥默啜立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咄,嘗沒翻。
匐,蒲北翻;下同。
〕骨笃祿子默矩為右廂察,各主兵二萬餘人;其子匐俱為钇可汗,位在兩察上,主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餘人,又号為拓西可汗。
〔處木昆十姓,西突厥所部也,故号拓西。
〕 久視元年〔(庚子、七零零)是年五月始改元。
〕 1正月,戊寅,内史武三思罷為特進、太子少保。
〔考異曰:新紀、表皆雲,「戊什貶吉顼為琰川尉,壬申,三思罷」,中間未嘗複入相。
明年十一月壬申,又雲三思罷。
日及官皆同,蓋誤重複耳。
今從實錄。
〕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顼貶安固尉。
〔考異曰:實錄但雲坐事貶流。
佥載、新書皆雲貶琰川尉。
今從禦史台記。
〕 太後以顼有幹略,故委以腹心。
顼與武懿宗争趙州之功于太後前。
顼魁岸辯口,懿宗短小伛偻,〔伛,于庚翻。
偻,力主翻。
〕顼視懿宗,聲氣陵厲。
太後由是不悅,曰:「顼在朕前,猶卑我諸武,況異時讵可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後怒曰:「卿所言,朕饫聞之,〔饫,于據翻。
〕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骢,肥逸無能調馭者。
朕為宮女侍側,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檛,三心首。
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檛檛其首,又不服,則以心首斷其喉。
』太宗壯朕之志。
今日卿豈足污朕心首邪!」〔濄,側瓜翻。
斷,音短。
污,烏故翻。
〕顼惶懼流汗,拜伏求生,乃止。
諸武怨其附太子,共發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貶。
辭日,得召見,〔見,賢遍翻;下再見同。
〕涕泣言曰:「臣今遠離阙庭,〔離,力智翻。
〕永無再見之期,願陳一言。
」太後命之坐,問之,顼曰:「合水土為泥,有争乎﹖」〔合,音合。
〕太後曰:「無之。
」又曰:「分半為佛,半為天尊,有争乎﹖」曰:「有争矣。
」顼頓首曰:「宗室、外戚各當其分,則天下安。
〔分,扶問翻。
〕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猶為王,此陛下驅之使他日必争,兩不得安也。
」太後曰:「朕亦知之。
然業已如是,不可仃如。
」〔觀太後使二子與諸武立晢,則誠知劫有所必至而出此下策耳。
〕 2臘月,辛巳,立故太孫重潤為邵王,其弟重茂為北海王。
3太後問鸶台侍郎,〔章:十二行本「郎」下有「同平章事」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陸元方以外事,對曰:「臣備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以不聞;人間細事,不足煩聖聽。
」由是忤旨。
〔忤,五故翻。
〕庚寅,罷為司禮卿。
〔光宅改太常卿為司禮卿。
〕 元方為人清謹,再為宰相,太後每有遷除,多訪之,元方密封以進,未嘗漏露。
臨終,悉取奏蒿焚之,曰:「吾于人多陰德,子孫其未衰乎!」 4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鎮碎葉。
5丁酉,以狄仁傑為内史。
6庚子,以文昌左丞韋巨源為納言。
〔考異曰:新紀、表:「庚子,文昌左相韋巨源為納言;十月,丁巳,罷。
」先時不言巨源為左相,舊紀、傳皆無之,蓋左丞誤為左相耳。
〕 乙巳,太後幸嵩山;春,一月,丁卯,幸汝州之溫湯;戊寅,還神都。
作三陽宮于告成之石淙。
〔三陽宮去洛城一百六十裡,萬歲登封元年,改東都陽城縣曰告成,以祀神嶽告成也。
淙,藏宗翻,又士江翻。
〕 7二月,乙未,同鳳閣鸶台三品豆盧欽望罷為太子賓客。
8三月,以吐谷渾青海王宣超為烏地也拔勤忠可汗。
〔宣超,諾曷揼之孫也。
〕 9夏,四月,戊申,太後幸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車駕觀葬舍利,太後許之。
狄仁傑跪于馬前曰:「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詭谲,直欲邀緻萬乘以惑遠近之人耳。
山路險狹,不容侍衛,非萬乘所宜臨也。
」〔谲,古穴翻。
乘,繩證翻。
〕太後中道而還曰:「以成吾直臣之氣。
」 10五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11太後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合,音合。
〕三年而成,所費巨萬。
太後服之,疾小瘳。
〔瘳,醜留翻。
〕癸醜,赦天下,改元久視;去天冊金輪大聖之号。
〔去,羌呂翻。
〕 12六月,改控鶴為挈宸府,以張易之為奉宸令。
太後每内殿甸宴,辄引諸武、易之及弟秘書監昌宗飲博嘲谑。
〔嘲,陟交翻。
谑,迄卻翻。
〕太後欲掩其迹,乃命易之、昌宗與文學之士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
〔三教,儒、釋、道。
〕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晉後身。
太後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于庭中;文士皆賦詩以美之。
〔宗衣,于既翻。
〕 太後又多選美少年為挈宸内供奉,〔少,詩照翻。
〕右補阙朱敬則谏曰:「陛下内寵有易之、昌宗,足矣。
近聞右監門衛長史侯祥等,〔唐諸衛府各有長史,從六品上,各掌判其府諸曹之事。
監,古銜翻。
〕明自媒銜,〔銜,熒絹翻。
〕醜慢不恥,求為奉宸内供奉,無禮無儀,溢于朝聽。
臣職在谏诤,不敢不奉。
」太後勞之之曰:〔勞,力到翻。
〕「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賜彩百段。
易之、昌宗競以豪侈相勝。
弟昌儀為洛陽令,請屬無不從。
〔屬,之欲翻。
〕嘗早朝,〔朝,直遙翻;下同。
〕有選人姓薜,以金五十兩并狀邀其馬而賂之。
〔選,須絹翻。
〕昌儀受金,至朝堂,以狀授天官侍郎張錫。
數日,錫失其狀,以問昌儀,昌儀罵曰:「不了事人!我亦不記,但姓薜者即與之。
」錫懼,退,索在铨姓薜者六十餘人,悉留注官。
〔索,山客翻。
〕錫,文瓘之兄子也。
〔張文瓘見二百一卷高宗幹封二年。
〕 13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亁索及騎射、舞槊,每陷陳,如鹘入烏群,所向披靡。
〔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槊,色角翻。
陳,讀曰陣,披,普彼翻。
〕黃之戰,張玄遇、麻仁節皆為所亁。
〔事見上卷萬歲通天元年。
〕又有駱務整者,亦為契丹将,屢敗唐兵。
〔敗,補邁翻。
〕及孫萬榮死,二人皆來降。
〔降,戶江翻。
〕有司責其後至,奏請族之。
狄仁傑曰:「楷固等并骁勇絕倫,〔骁,堅堯翻。
〕能盡力于所事,必能盡力于我,若撫之以德,皆為我用矣。
」奏請赦之。
所親皆止之,仁傑曰:「苟利于國,豈為身謀!」太後用其言,赦之。
又請與之官,太後以楷固為左玉钤衛将軍,務整為右武威衛将軍,使将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