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六
關燈
小
中
大
必竻搖朝廷。
」〔去,羌呂翻。
朝,直遙翻。
〕太後遊苑中,吉顼執辔,太後問以外事,對曰:「外人唯怪來俊臣奏不下。
」太後曰:「俊臣有功于國,朕方思之。
」顼曰:「于安遠告虺貞反,既而果反,〔貞事見上卷垂拱四年。
〕今止為成州司馬。
俊臣聚結不遑,誣構良善,贓賄如山,冤魂塞路,〔塞,悉則翻。
〕國之賊也,何足惜哉!」太後乃下其奏。
丁卯,昭德、俊臣同棄市,時人無不痛昭德而快俊臣。
仇家争噉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蹋成泥。
〔噉,徒濫翻,又徒覽翻。
抉,于決翻。
〕太後知天下惡之,乃下制數其罪惡,〔惡,烏路翻。
數,所具翻。
〕且曰:「宜加赤族之誅,以雪蒼生之憤,可準法籍沒其家。
」士民皆相賀于路曰:「自今眼者背始帖席矣。
」 俊臣以告綦連耀功,賞奴婢十人。
俊臣閱司農婢,無可者,〔唐六典,司農丞掌凡官戶奴婢,男女成人,先以本色亇偶;若給賜,許其妻子相随;若犯籍沒,以其所能各配諸司,婦人巧者入掖庭。
〕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家有細婢,善歌舞,欲得以為賞口,乃使人誣告斛瑟羅反。
諸酋長詣阙割耳剺面訟冤者數千人。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剺,裡之翻。
〕會俊臣誅,乃得免。
俊臣方用事,選司受其屬請不次除官者,每铨數百人。
俊臣敗,侍郎皆自首。
〔選,須絹翻。
屬,之欲翻。
首,式又翻。
〕太後責之,對曰:「臣負階下,死罪!臣亂國家法,罪止一身;違俊臣語,立見滅族。
」太後乃赦之。
上林令侯敏〔唐司農之屬有上林署令,從七品下,掌苑囿縣地之事,凡植果樹蔬以供朝會祭祀,及季冬藏冰皆主之。
〕素谄事俊臣,其妻董氏谏之曰:「俊臣國賊,指日将敗,君宜遠之。
」〔遠,于願翻。
〕敏從之。
俊臣怒,出為武龍令。
〔武龍縣屬田州,開蠻洞置。
舊書作「武籠」,雲失廢置年月。
又涪州有武龍縣,武德二年分涪陵置。
〕敏欲不往,妻曰:「速去勿留!」俊臣敗,其黨皆流嶺南,敏獨得免。
太後征于安遠為尚食奉禦,擢吉顼為右肅政中丞。
14以檢校夏官侍郎宗楚客同平章事。
15武懿宗軍至趙州,聞契丹将駱務整數千騎将至冀州,〔丹将,即亮翻;下同。
騎,奇寄翻;下同。
〕懿宗懼,欲南遁。
或曰:「虜無辎重,〔重,直用翻。
〕以抄掠為資,〔抄,楚交翻。
〕苦按兵拒守,勢必離散,從而擊之,可有大功。
」懿宗不從,退據相州,〔相,悉亮翻。
〕委棄軍資器仗甚衆。
契丹遂屠趙州。
甲午,〔嚴:「午」改「申」。
〕孫萬榮為奴所殺。
萬榮之破王孝傑也,于柳城西北四百裡依險築城,留其老弱婦女,所獲器仗資财,使妹夫乙冤羽守之,引精兵寇幽州。
恐突厥默啜襲其後,遣五人至黑沙,語默啜曰:〔黑沙,突厥庭。
語,牛倨翻。
〕「我已破王孝傑百萬之衆,唐人破膽,請與可汗乘勝共取幽州。
」三人先至,默啜喜,賜以绯袍。
二人後至,默啜怒其稽緩,将殺之,二人曰:「請一言而死。
」默啜問其故,二人以契丹之情告。
默啜乃殺前三人而賜二人绯,使為鄉導,〔鄉,讀曰向。
〕發兵取契丹新城,殺所獲涼州都督許欽明以祭天;圍新城三日,克之,〔新城,即前契丹所築,在柳城西北者。
〕盡俘以歸。
使乙冤羽馳報萬榮。
時萬榮方與唐兵相持,軍中聞之,忷懼。
〔忷,許勇翻。
〕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将何阿小。
萬榮軍大潰,〔阿,烏葛翻。
考異曰:朝野佥載:「突厥破萬榮新城,群賊聞之失色,衆皆潰散。
」不雲為玄基等所跛。
實錄但雲為玄基及奚所破,不雲突厥取新城。
要之,契丹聞新城破,衆心已離,唐與奚人擊之遂潰耳。
今兩取之。
〕帥輕騎數千東走。
〔帥,讀曰率。
〕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于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幽州潞縣,謂之潞水。
〕息于林下,歎曰:「今欲歸唐,罪已大。
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
将安之乎!」奴斬其首以降,〔降,戶江翻;下同。
〕枭之四方館門。
〔漢有笹街蠻夷邸。
後魏置諸國使邸,其後又作四館以處四方來降者,事見一百四十九卷梁武帝普通元年。
至隋炀帝置四方倌于建國門外,以待四方使客,各掌其方國及互市事,屬源胪寺。
唐以四方館中隸中書省,通事舍人主之。
枭,堅堯翻。
〕其餘衆及奚、霫皆降于突厥。
〔霫,而立翻。
〕 16戊子,特進武承嗣、春官尚書武三思并同鳳閣鸶台三品。
17辛卯,制以契丹初平,命河内王武懿宗、婁師德及魏州刺史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
懿宗所至殘酷,民有為契丹所脅從複來歸者,〔複,扶又翻。
〕懿宗皆以為反,生刳取其膽。
先是,何阿小嗜殺人,〔先,悉薦翻。
〕河北人為之語曰:「唯此兩何,殺人最多。
」〔武懿宗封河内王,與何阿小為「兩何」。
〕 18秋,七月,丁酉,昆明内附,置窦州。
19武承嗣、武三思并罷政事。
20庚午,武攸宜自幽州凱旋。
武懿宗奏河北百姓從賊者請盡族之,左拾遺王求禮庭折之曰:〔折,之舌翻。
〕「此屬素無武備,力不勝賊,苟從之以求生,豈有叛國之心!懿宗擁強兵數十萬,望風退走,賊徒滋蔓,又欲委罪于草野诖誤之人,〔蔓,音萬。
注,戶卦翻。
〕為臣不忠,請先斬懿宗以謝河北!」懿宗不能對。
司刑卿杜景儉亦奏:「此皆脅從之人,請悉原之。
」太後從之。
21八月,丙戍,納言姚暃坐事左遷益州長史,以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鳳閣鸶台三品。
〔天授中改太子詹事為太子宮尹。
「鳳閣」之上當有「同」字。
考異曰:新表,「庚子,狄仁傑兼納言,武三思檢校内史,欽望為文昌右相、同三品。
」舊紀傳及新紀皆無之。
此月無庚子。
仁傑、三思除命在明年。
新表誤重複。
〕 22九月,壬辰,大享通天宮,大赦,〔章:十二行本無「大」字,「赦」下有「天下」二字;乙十一行本同。
〕改元。
〔改元神功。
〕 23庚戌,婁師德守納言。
24甲寅,太後謂待臣曰:「顼者周興、來俊臣按獄,多連吊朝臣,〔朝,直遙翻。
〕雲其謀反;國有常法,朕安敢違;中間疑其不實,使近臣就獄引問,得其手狀,皆自承服,朕不以為疑。
自興、俊臣死,不複聞有反者,〔複,扶又翻;下無複、後複同。
〕然則前死者不有冤邪﹖」夏官侍郎姚元崇對曰:「自垂拱以來坐謀反死者,率皆興等羅織,自以為功。
陛下使近臣問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動搖!所問者若有翻覆,懼遭慘毒,不若速死。
賴天啟聖心,興等伏誅,臣以百口為階下保,自今内外之臣無複反者;〔為,于僞翻;下多為同。
〕若微有實狀,臣請受知而不告之罪。
」太後悅曰:「向時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言,深合朕心。
」賜元崇錢千缗。
時人多為魏元忠訟脕者,太後複召為肅政中丞。
元忠前後坐棄市流竄者四。
〔考異曰:舊傳雲三被流,今從禦史台記。
按新書:元忠為洛陽令,陷周興獄當死,以平揚、楚功,得流。
歲餘,為來俊臣所構,将就刑,太後使王隐客宣诏赦之,此為二事。
通鑒書王隐客宣赦事于永昌元年,至長壽元年又下獄貶,,此為三事。
及後長安三年又貶高要尉,此為四事。
未知禦史台記所書如何也。
〕嘗侍宴,太後問曰:「卿往者數負謗,何也﹖」〔數,所角翻。
〕對曰:「臣猶鹿耳,羅織之徒欲得臣肉為羹,臣安所避之!」 25冬,閏十月,甲寅,以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鸶台侍郎,司刑卿杜景儉為鳳閣侍郎,并同平章事。
仁傑上疏〔上,時掌翻。
〕以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東拒滄海,西阻流沙,北淇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紀,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國家盡兼之矣。
詩人矜蒲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漢,〔詩六月,宣王北伐也。
其詩雲:「薄伐玁狁,至于太原。
」又漢廣之詩,美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
〕則三代之遠裔,皆國家之域中也。
若乃用武方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争不毛之地,行其人不足增賦,獲其土不可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之稱,〔冠,古玩翻。
稱,尺證翻。
〕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業也。
始皇窮兵極武,務求廣地,死者如麻,緻天下潰叛。
〔事見漢武帝紀。
〕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調,徒釣翻。
〕百姓虛弊。
今關東饑馑,蜀、漢逃亡,江、淮已南,征求不息,人不複業,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
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蠻貊不毛之地,乖子養蒼生之道也。
〔貊,莫百翻。
〕昔漢元納賈捐之之謀而罷朱崖郡,〔事見二十八卷初元二年。
〕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之田,〔事見二十五卷元康二年。
〕豈不欲慕尚虛名,蓋憚勞人力也。
近貞觀中克平九姓,立李思摩為可汗,使統諸部者,〔見一百九十卷貞觀十三年。
〕蓋以夷狄叛則伐之,降則撫之,得推亡固存之義,〔書仲虺之诰曰: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推,吐雷翻。
〕無遠戍勞人之役,此近日之令典,經邊之故事也。
竊謂宜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委之四鎮,繼高氏絕國,〔謂高麗也。
〕使守安東。
省軍費于遠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無侵侮之患則可矣,何必窮其窟穴,與蝼蟻校長短哉!但當敕邊兵,謹守備,遠斥候,聚資糧,待其自緻,然後擊之。
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禦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寇無所得;自然二賊深入則有颠踬之慮,淺入必無寇獲之益。
如此數年,可使二虜不擊而服矣。
」〔二賊、二虜,皆謂突厥、吐蕃。
〕事雖不行,識者是之。
26鳳閣舍人李峤知天官選事,〔選,須絹翻。
〕始置員外官數千人。
27先是曆官以是月為正月,以臘月為閏。
〔先,悉薦翻。
〕太後欲正月甲子朔冬至,乃下制以為「去晦仍見月,有爽天經。
〔去晦,謂前月晦也。
〕可以今月為閏月,來月為正月。
」 聖曆元年〔(戊戍、六九八)〕 1正月,甲子朔,冬至,太後享通天宮;〔考異曰:實錄雲:「正月,壬戍,享通天宮。
」按長曆,此年一月壬戍朔。
實錄誤也。
今從唐曆、統紀、新本紀。
〕赦天下,改元。
2夏官侍郎宗楚客罷政事。
3春,二月,乙未,文昌右相、同鳳閣鸶台三品豆盧欽望罷為犬子賓客。
4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天說太後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
」太後意未決。
狄仁傑每從容言于太後曰:「文皇帝栉風沐雨,親冒鋒亣,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數,所角翻。
說,輸芮翻。
從,千容翻。
太宗谥文皇.帝。
〕大帝以二子托陛下。
〔高宗谥天皇大帝。
二子,謂廬陵王及皇嗣也。
〕階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太後之于承嗣、三思,姑侄也。
于廬陵王、皇嗣,母子也。
〕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
」太後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
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後召還廬陵王。
〔廬陵王,光宅元年遷均州,垂拱元年遷房州。
〕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
太後意稍寤。
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鹦鹂兩翼皆折,何也。
」〔折,而設翻。
〕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太後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
孫萬榮之圍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吉顼與張
」〔去,羌呂翻。
朝,直遙翻。
〕太後遊苑中,吉顼執辔,太後問以外事,對曰:「外人唯怪來俊臣奏不下。
」太後曰:「俊臣有功于國,朕方思之。
」顼曰:「于安遠告虺貞反,既而果反,〔貞事見上卷垂拱四年。
〕今止為成州司馬。
俊臣聚結不遑,誣構良善,贓賄如山,冤魂塞路,〔塞,悉則翻。
〕國之賊也,何足惜哉!」太後乃下其奏。
丁卯,昭德、俊臣同棄市,時人無不痛昭德而快俊臣。
仇家争噉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蹋成泥。
〔噉,徒濫翻,又徒覽翻。
抉,于決翻。
〕太後知天下惡之,乃下制數其罪惡,〔惡,烏路翻。
數,所具翻。
〕且曰:「宜加赤族之誅,以雪蒼生之憤,可準法籍沒其家。
」士民皆相賀于路曰:「自今眼者背始帖席矣。
」 俊臣以告綦連耀功,賞奴婢十人。
俊臣閱司農婢,無可者,〔唐六典,司農丞掌凡官戶奴婢,男女成人,先以本色亇偶;若給賜,許其妻子相随;若犯籍沒,以其所能各配諸司,婦人巧者入掖庭。
〕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家有細婢,善歌舞,欲得以為賞口,乃使人誣告斛瑟羅反。
諸酋長詣阙割耳剺面訟冤者數千人。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剺,裡之翻。
〕會俊臣誅,乃得免。
俊臣方用事,選司受其屬請不次除官者,每铨數百人。
俊臣敗,侍郎皆自首。
〔選,須絹翻。
屬,之欲翻。
首,式又翻。
〕太後責之,對曰:「臣負階下,死罪!臣亂國家法,罪止一身;違俊臣語,立見滅族。
」太後乃赦之。
上林令侯敏〔唐司農之屬有上林署令,從七品下,掌苑囿縣地之事,凡植果樹蔬以供朝會祭祀,及季冬藏冰皆主之。
〕素谄事俊臣,其妻董氏谏之曰:「俊臣國賊,指日将敗,君宜遠之。
」〔遠,于願翻。
〕敏從之。
俊臣怒,出為武龍令。
〔武龍縣屬田州,開蠻洞置。
舊書作「武籠」,雲失廢置年月。
又涪州有武龍縣,武德二年分涪陵置。
〕敏欲不往,妻曰:「速去勿留!」俊臣敗,其黨皆流嶺南,敏獨得免。
太後征于安遠為尚食奉禦,擢吉顼為右肅政中丞。
14以檢校夏官侍郎宗楚客同平章事。
15武懿宗軍至趙州,聞契丹将駱務整數千騎将至冀州,〔丹将,即亮翻;下同。
騎,奇寄翻;下同。
〕懿宗懼,欲南遁。
或曰:「虜無辎重,〔重,直用翻。
〕以抄掠為資,〔抄,楚交翻。
〕苦按兵拒守,勢必離散,從而擊之,可有大功。
」懿宗不從,退據相州,〔相,悉亮翻。
〕委棄軍資器仗甚衆。
契丹遂屠趙州。
甲午,〔嚴:「午」改「申」。
〕孫萬榮為奴所殺。
萬榮之破王孝傑也,于柳城西北四百裡依險築城,留其老弱婦女,所獲器仗資财,使妹夫乙冤羽守之,引精兵寇幽州。
恐突厥默啜襲其後,遣五人至黑沙,語默啜曰:〔黑沙,突厥庭。
語,牛倨翻。
〕「我已破王孝傑百萬之衆,唐人破膽,請與可汗乘勝共取幽州。
」三人先至,默啜喜,賜以绯袍。
二人後至,默啜怒其稽緩,将殺之,二人曰:「請一言而死。
」默啜問其故,二人以契丹之情告。
默啜乃殺前三人而賜二人绯,使為鄉導,〔鄉,讀曰向。
〕發兵取契丹新城,殺所獲涼州都督許欽明以祭天;圍新城三日,克之,〔新城,即前契丹所築,在柳城西北者。
〕盡俘以歸。
使乙冤羽馳報萬榮。
時萬榮方與唐兵相持,軍中聞之,忷懼。
〔忷,許勇翻。
〕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将何阿小。
萬榮軍大潰,〔阿,烏葛翻。
考異曰:朝野佥載:「突厥破萬榮新城,群賊聞之失色,衆皆潰散。
」不雲為玄基等所跛。
實錄但雲為玄基及奚所破,不雲突厥取新城。
要之,契丹聞新城破,衆心已離,唐與奚人擊之遂潰耳。
今兩取之。
〕帥輕騎數千東走。
〔帥,讀曰率。
〕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于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幽州潞縣,謂之潞水。
〕息于林下,歎曰:「今欲歸唐,罪已大。
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
将安之乎!」奴斬其首以降,〔降,戶江翻;下同。
〕枭之四方館門。
〔漢有笹街蠻夷邸。
後魏置諸國使邸,其後又作四館以處四方來降者,事見一百四十九卷梁武帝普通元年。
至隋炀帝置四方倌于建國門外,以待四方使客,各掌其方國及互市事,屬源胪寺。
唐以四方館中隸中書省,通事舍人主之。
枭,堅堯翻。
〕其餘衆及奚、霫皆降于突厥。
〔霫,而立翻。
〕 16戊子,特進武承嗣、春官尚書武三思并同鳳閣鸶台三品。
17辛卯,制以契丹初平,命河内王武懿宗、婁師德及魏州刺史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
懿宗所至殘酷,民有為契丹所脅從複來歸者,〔複,扶又翻。
〕懿宗皆以為反,生刳取其膽。
先是,何阿小嗜殺人,〔先,悉薦翻。
〕河北人為之語曰:「唯此兩何,殺人最多。
」〔武懿宗封河内王,與何阿小為「兩何」。
〕 18秋,七月,丁酉,昆明内附,置窦州。
19武承嗣、武三思并罷政事。
20庚午,武攸宜自幽州凱旋。
武懿宗奏河北百姓從賊者請盡族之,左拾遺王求禮庭折之曰:〔折,之舌翻。
〕「此屬素無武備,力不勝賊,苟從之以求生,豈有叛國之心!懿宗擁強兵數十萬,望風退走,賊徒滋蔓,又欲委罪于草野诖誤之人,〔蔓,音萬。
注,戶卦翻。
〕為臣不忠,請先斬懿宗以謝河北!」懿宗不能對。
司刑卿杜景儉亦奏:「此皆脅從之人,請悉原之。
」太後從之。
21八月,丙戍,納言姚暃坐事左遷益州長史,以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鳳閣鸶台三品。
〔天授中改太子詹事為太子宮尹。
「鳳閣」之上當有「同」字。
考異曰:新表,「庚子,狄仁傑兼納言,武三思檢校内史,欽望為文昌右相、同三品。
」舊紀傳及新紀皆無之。
此月無庚子。
仁傑、三思除命在明年。
新表誤重複。
〕 22九月,壬辰,大享通天宮,大赦,〔章:十二行本無「大」字,「赦」下有「天下」二字;乙十一行本同。
〕改元。
〔改元神功。
〕 23庚戌,婁師德守納言。
24甲寅,太後謂待臣曰:「顼者周興、來俊臣按獄,多連吊朝臣,〔朝,直遙翻。
〕雲其謀反;國有常法,朕安敢違;中間疑其不實,使近臣就獄引問,得其手狀,皆自承服,朕不以為疑。
自興、俊臣死,不複聞有反者,〔複,扶又翻;下無複、後複同。
〕然則前死者不有冤邪﹖」夏官侍郎姚元崇對曰:「自垂拱以來坐謀反死者,率皆興等羅織,自以為功。
陛下使近臣問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動搖!所問者若有翻覆,懼遭慘毒,不若速死。
賴天啟聖心,興等伏誅,臣以百口為階下保,自今内外之臣無複反者;〔為,于僞翻;下多為同。
〕若微有實狀,臣請受知而不告之罪。
」太後悅曰:「向時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言,深合朕心。
」賜元崇錢千缗。
時人多為魏元忠訟脕者,太後複召為肅政中丞。
元忠前後坐棄市流竄者四。
〔考異曰:舊傳雲三被流,今從禦史台記。
按新書:元忠為洛陽令,陷周興獄當死,以平揚、楚功,得流。
歲餘,為來俊臣所構,将就刑,太後使王隐客宣诏赦之,此為二事。
通鑒書王隐客宣赦事于永昌元年,至長壽元年又下獄貶,,此為三事。
及後長安三年又貶高要尉,此為四事。
未知禦史台記所書如何也。
〕嘗侍宴,太後問曰:「卿往者數負謗,何也﹖」〔數,所角翻。
〕對曰:「臣猶鹿耳,羅織之徒欲得臣肉為羹,臣安所避之!」 25冬,閏十月,甲寅,以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鸶台侍郎,司刑卿杜景儉為鳳閣侍郎,并同平章事。
仁傑上疏〔上,時掌翻。
〕以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東拒滄海,西阻流沙,北淇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紀,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國家盡兼之矣。
詩人矜蒲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漢,〔詩六月,宣王北伐也。
其詩雲:「薄伐玁狁,至于太原。
」又漢廣之詩,美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
〕則三代之遠裔,皆國家之域中也。
若乃用武方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争不毛之地,行其人不足增賦,獲其土不可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之稱,〔冠,古玩翻。
稱,尺證翻。
〕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業也。
始皇窮兵極武,務求廣地,死者如麻,緻天下潰叛。
〔事見漢武帝紀。
〕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調,徒釣翻。
〕百姓虛弊。
今關東饑馑,蜀、漢逃亡,江、淮已南,征求不息,人不複業,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不淺。
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蠻貊不毛之地,乖子養蒼生之道也。
〔貊,莫百翻。
〕昔漢元納賈捐之之謀而罷朱崖郡,〔事見二十八卷初元二年。
〕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之田,〔事見二十五卷元康二年。
〕豈不欲慕尚虛名,蓋憚勞人力也。
近貞觀中克平九姓,立李思摩為可汗,使統諸部者,〔見一百九十卷貞觀十三年。
〕蓋以夷狄叛則伐之,降則撫之,得推亡固存之義,〔書仲虺之诰曰: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推,吐雷翻。
〕無遠戍勞人之役,此近日之令典,經邊之故事也。
竊謂宜立阿史那斛瑟羅為可汗,委之四鎮,繼高氏絕國,〔謂高麗也。
〕使守安東。
省軍費于遠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無侵侮之患則可矣,何必窮其窟穴,與蝼蟻校長短哉!但當敕邊兵,謹守備,遠斥候,聚資糧,待其自緻,然後擊之。
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禦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寇無所得;自然二賊深入則有颠踬之慮,淺入必無寇獲之益。
如此數年,可使二虜不擊而服矣。
」〔二賊、二虜,皆謂突厥、吐蕃。
〕事雖不行,識者是之。
26鳳閣舍人李峤知天官選事,〔選,須絹翻。
〕始置員外官數千人。
27先是曆官以是月為正月,以臘月為閏。
〔先,悉薦翻。
〕太後欲正月甲子朔冬至,乃下制以為「去晦仍見月,有爽天經。
〔去晦,謂前月晦也。
〕可以今月為閏月,來月為正月。
」 聖曆元年〔(戊戍、六九八)〕 1正月,甲子朔,冬至,太後享通天宮;〔考異曰:實錄雲:「正月,壬戍,享通天宮。
」按長曆,此年一月壬戍朔。
實錄誤也。
今從唐曆、統紀、新本紀。
〕赦天下,改元。
2夏官侍郎宗楚客罷政事。
3春,二月,乙未,文昌右相、同鳳閣鸶台三品豆盧欽望罷為犬子賓客。
4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天說太後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
」太後意未決。
狄仁傑每從容言于太後曰:「文皇帝栉風沐雨,親冒鋒亣,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數,所角翻。
說,輸芮翻。
從,千容翻。
太宗谥文皇.帝。
〕大帝以二子托陛下。
〔高宗谥天皇大帝。
二子,謂廬陵王及皇嗣也。
〕階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太後之于承嗣、三思,姑侄也。
于廬陵王、皇嗣,母子也。
〕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
」太後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
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後召還廬陵王。
〔廬陵王,光宅元年遷均州,垂拱元年遷房州。
〕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
太後意稍寤。
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鹦鹂兩翼皆折,何也。
」〔折,而設翻。
〕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太後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
孫萬榮之圍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吉顼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