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五
關燈
小
中
大
紀,四月庚子貶師德,而無免孝傑日;新表,「三月壬寅孝傑免。
」按實錄三月壬寅撫州火下言孝傑等敗,蓋皆據奏到之日耳。
二人同罪,貶必同時,不容隔月,不知果在何日。
今但依實錄,因其軍敗,終言貶官之事而已。
〕師德因署移牒,驚曰:「官爵盡無邪!」既而曰:「亦善,亦善。
」不得介意。
「複,扶又翻。
」 7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規模率小于舊。
上施金塗鐵鳳,高二丈,〔高,古犒翻。
〕後為大風所損;更為銅火珠,群龍捧之,〔更,工衡翻。
〕号曰通天宮。
赦天下,改天萬歲通天。
8大食請獻師子。
姚暃上疏,以為:「師子專食肉,遠道傳緻,〔傳,知戀翻。
〕肉既難得,極為勞費。
陛下鷹犬不蓄,漁獵悉停,豈容菲薄于身而厚給于獸!」乃卻之。
9以檢校夏官侍郎孫元亨同平章事。
10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政陷營州,〔開元十道志曰:舜築柳城,即虞已前柳城之地,因有營州之稱。
郡國志雲:當營室分,故曰營州。
後漢末,遼西烏丸蹋頓所居。
後魏于平州界置遼西郡,周平齊,猶為高寶甯所據,隋讨平寶甯,始置營州。
松漠都督府及歸誠州,太宗以内屬契丹部落置。
〕殺都督趙文翙。
〔契,欺訖翻,又音吃。
翙,呼會翻。
〕盡忠,萬榮之妹夫也,皆居于營州城側。
文翙剛愎,契丹饑不加赈給,視酋長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
〔愎,弼力翻。
赈,津忍翻。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乙醜,遣左鷹揚衛将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将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将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将讨之。
〔八将,即亮翻。
〕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榆關在勝州扴,與突厥接,非所以備契丹也。
營州城西四百八十裡,有榆關守捉城,所謂「臨渝之險」也。
「榆」當作「渝」,史于此以後多以「渝」作「榆」,讀者宜詳考。
使,疏吏翻。
〕姚暃副之,以備契丹。
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
〔武後改突厥骨咄祿為不卒祿,又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
此事何異王莽所為,顧有成敗之異耳。
〕 盡忠尋自稱無上可汗,據營州,〔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以萬榮為前鋒,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數萬,進圍檀州,〔檀州本漢漁郡傂奚縣地,舊置安州,後周改為玄州,隋開皇十六年置檀州。
〕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擊卻之。
八月,丁酉,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與契丹戰于硖石谷,〔平州有西硖石、東硖石二戍。
〕唐兵大敗。
先是,契丹破營州,〔先,悉應翻。
〕獲唐俘數百,囚之地牢,聞唐兵将至,使守牢霫绐之曰:〔使霫守唐俘于地牢,故曰守牢霫。
霫,而立翻。
绐,蕩亥翻。
〕「吾輩家屬,饑寒不能自存,唯俟官軍至即降耳。
」〔降,戶江翻;下同。
〕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飼以糠粥,慰勞之曰:〔飼,祥吏翻。
勞,力到翻。
〕「吾養汝則無食,殺汝又不忍,今縱汝去。
」遂釋之。
俘至幽州,具言其狀,諸軍聞之,争欲先入。
至黃谷,〔據舊書,黃谷在西硖石。
〕虜又遣老弱迎降,故遺老牛瘦馬于道側。
仁師等三軍棄步卒,将騎兵先進。
契丹設伏橫擊之,飛索以亁玄遇、仁節,生獲之,〔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索,昔各翻。
字書無「亁」字,今讀與搨同,德盍翻,或曰吐合翻。
〕将卒死者填山谷,鮮有脫者。
〔鮮,息淺翻。
〕契丹得軍印,詐為牒,令玄遇等署之,牒總管燕匪石、宗懷昌等雲:「官軍已破賊,若至營州,軍将皆斬,兵不叙勳。
」〔燕,因肩翻。
将,即亮翻。
〕匪石等得牒,晝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軍皆沒。
九月,制:「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償其直,發以擊契丹。
」〔骁,堅堯翻〕初令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為右武威衛大将軍,充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讨契丹。
右拾遺陳子昂為攸宜府參謀,〔以本官參謀軍事,不列為品秩。
〕上疏曰:「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諸色奴充兵讨擊契丹,此乃捷急之計,非天子之兵。
且比來刑獄久清,罪人全少,〔比,毗至翻。
少,詩沼翻。
〕奴多怯弱,不慣征行,〔慣,古患翻。
〕縱其募集,未足可用。
況今天下忠臣義士,萬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呩,〔呩,魚列翻。
〕假命待誅,何勞免罪贖奴,損國大體!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
」 11丁巳,突厥寇涼州,執都督許欽明。
〔考異曰:實錄雲:「吐蕃寇涼州,都督許欽明為賊所殺。
」按明年正月默啜寇靈州,以欽明自随;又默啜将龔孫萬榮,殺欽明以祭天。
實錄雲吐蕃,誤也。
〕欽明,紹之曾孫也;〔許紹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
〕時出按部,突厥數萬奄至城下,欽明拒戰,為所虜。
欽明兄欽寂,時為龍山軍讨擊副使,與契丹戰于崇州,〔龍山,即慕容氏和龍之山也。
崇州,奚州也,武德五年,分饒樂都督府之可汗部置,貞觀三年,徙治營州之廢陽師鎮。
〕軍敗,被擒。
虜将圍安東,令欽寂說其屬城未下者。
〔說,輸芮翻。
〕安東都護裴玄珪在城中,〔高宗總章元年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上元元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開元二年徙平州,天寶二年徙遼西故郡城,疑此時已徙平州。
宋白曰:營州東南二百七十裡有保定軍,舊安東都護府。
〕欽寂謂曰:「狂賊天殃滅在朝夕,公但勵兵謹守以全忠節。
」虜殺之。
12吐蕃複遣使請和親,〔複,扶又翻。
〕太後遣右武衛冑曹參軍貴鄉郭元振往察其宜。
〔冑曹參軍掌兵械、公廨興善、罰?,大朝會行從,則受黃質甲铠弓矢于衛尉。
〕吐蕃将論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
〔長壽元年置四鎮戍兵。
十姓突厥,五咄陸、五弩失畢也。
〕元振曰:「四鎮、十姓與吐蕃種類本殊,〔種,章勇翻。
〕今請罷唐兵,豈非有兼并之志乎﹖」欽陵曰:「吐蕃苟貪土地,欲為邊患,則東侵甘、涼,豈肯規利于萬裡之外邪!」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請之。
朝廷疑未決,元振上疏,〔使,疏吏翻。
朝,直遙翻。
上,時掌翻。
〕以為:「欽陵求罷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機,誠不可輕舉措也。
今若直拒其善意,則為邊患必深。
四鎮之利遠,甘、涼之害近,不可不深圖也。
宜以計緩之,使其和望未絕則善矣。
彼四鎮、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渾,亦國家之要地也,〔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今報之宜曰:『四鎮、十姓之地,本無用于中國,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鎮撫西域,分吐蕃之勢,使不得并力東侵也。
今若果無東侵之志,堂歸我吐谷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吐谷渾地沒吐蕃,見二百二卷高宗鹹亨三年,薛仁貴敗于大非川,青海亦沒。
〕則五俟斤部亦當以歸吐蕃。
』〔西突厥五弩失畢部,各有酋長,曰五俟斤。
俟,渠之翻。
〕如此則以塞欽陵之口,〔塞,悉則翻。
〕而亦未與之絕也。
若欽陵小有乖違,則曲在彼矣。
且四鎮、十姓款附日久,今未察其情之向背,事之利害,〔背,蒲妹翻。
〕遙割而棄之,恐傷諸國之心,非所以禦四夷也。
」太後從之。
〔考異曰:禦史台記:「論欽陵必欲得四鎮及益州通市乃和親,朝廷不許。
制書至河源,納言婁師德患之,曰:『制書到,彼必入寇,奈何!』監察禦史南陽張彥先時按河源、積石諸軍,謂師德曰:『但稽制書,虜必狐疑,吾乃先為之備,虜至必不捷矣。
』師德從之。
欽陵入寇,果無功,由是得罪于其國。
」按師德延載元年一月日同平章事,充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萬歲通天元年一月為肅邊道行軍總管,興王孝傑同擊吐蕃,敗于素羅汗山,尋貶原州司馬。
是歲吐蕃複求和,欽陵請割四鎮之地。
神功元年正月,師德複同平章事,九月乃守納言。
禦史台記誤也。
〕 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傜戍,早願和親;欽陵利于統兵專制,獨不欲歸款。
若國家歲發和親使,〔上,時掌翻。
使,疏吏翻。
〕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設欲大舉其徒,固亦難矣。
斯亦離間之漸,〔間,古苋翻。
〕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内興矣。
」太後深然之。
元振名震,以字行。
13庚申,以并州長史王方慶為鸾台侍郎,與殿中監萬年李道廣并同平章事。
14突厥默啜請為太後子,并為其女子求昏,悉歸河西降戶,帥其部衆為國讨契丹。
〔井為,衆為,并于僞翻。
帥,讀曰率。
〕太後遣豹韬衛大将軍閻知微、〔龍朔改左右屯衛為左右武威衛,光宅又改為左右豹韬衛。
〕左衛郎将攝司賓卿田歸道冊授默啜左衛大将軍、遷善可汗。
知微,立德之孫;歸道,仁會之子也。
〔閻立德以巧思稱。
田仁會,良吏也。
〕 冬,十月,辛卯,契丹李盡忠卒,孫萬榮代領其衆。
突厥默啜乘間龔松漠,虜盡忠、萬榮妻子而去。
〔卒,子恤翻。
間,古苋翻。
〕太後進拜默啜為颉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颉,戶結翻。
跌,徒結翻。
單,音蟬。
〕 孫萬榮收合餘衆,軍勢複振,〔複,扶又翻。
〕遣别帥駱務整、何阿小為前鋒,〔帥,所類翻。
阿,烏葛翻。
〕政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吏民數千人;又政瀛州,河北震動。
制起彭澤令狄仁傑〔長壽元年,仁傑貶。
〕為魏州刺史。
前刺史獨狐思莊畏契丹猝至,悉驅百姓入城,繕修守備。
仁傑至,悉遣還農,曰:「賊猶在遠,何煩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
」百姓大悅。
時契丹入寇,軍書填委,夏官郎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條理,〔後魏太和十一年于崤陵置崤縣,屬恒農郡;隋并入态耳縣,屬河南郡;唐武德元年複置,貞觀十四年移治硖石塢,因更名硖石。
〕太後奇之,擢為夏官侍郎。
15太後思徐有功用法平,〔長壽二年,有功除名。
〕擢拜左台殿中侍禦史,聞【章:十二行本「聞」上有「遠近」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者無不相賀。
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禮,〔鹿城漢安定侯國,時縣西七裡故城是也。
周、齊為安定縣,隋改為鹿城縣,唐屬冀州。
唐制,上縣主簿正九品下,中下縣從九品上,好呼到翻。
〕着論,稱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誠節,不以貴賤死生易其操履。
設客問曰:「徐公于今誰與為比﹖」主人曰:「四海至廣,人物至多,或匿迹韬光,仆不敢誣,若所聞見,則一人而已,當于古人中求之。
」客曰:「何如張釋之﹖」主人曰:「釋之所行者甚,易徐公所行者甚難,難易之間,優劣見矣。
〔,易以鼓翻;下不易同。
見,賢遍翻。
〕張公逢漢文之時,天下無事,至如盜高廟玉環及渭橋驚馬,守法而已,〔事見十四卷漢文帝三年。
〕豈不易哉!徐公逢革命之秋,惟新之運,〔屬,之欲翻。
〕唐朝遺老,或包藏禍心,使人主有疑。
〔朝,直遙翻。
〕如周興、來俊臣,乃堯年之四兇也,崇飾惡言以誣盛德;而徐公守死善道,深相明白,幾陷囹圄,數挂綱維,〔【章:十二行本「綱維」作「網羅」;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熊校同。
】幾,居希翻。
囹,盧丁翻。
圄,魚巨翻。
數,所角翻。
〕此吾子所聞,豈不難哉!」〔考異曰:朝野儉載雲:「時來俊臣羅織人罪,皆先進狀,敕依,即奏籍沒。
徐有功出死囚,亦先進狀,某人罪合免,敕好,然後斷雪。
有功好出罪,皆先奉進止,非是自專。
」此蓋時人見俊臣所誅,有功所雪,往往得其所欲,疑以為先進狀耳。
若有功一一先奉進止,何至三陷死刑乎!今不取。
〕客曰:「使為司刑卿,乃得展其才矣。
」主人曰:「吾子徒見徐公用法平允,謂可置司刑;仆其人,方寸之地,何所不容,若其用之,何事不可,豈直司刑而已哉!」
」按實錄三月壬寅撫州火下言孝傑等敗,蓋皆據奏到之日耳。
二人同罪,貶必同時,不容隔月,不知果在何日。
今但依實錄,因其軍敗,終言貶官之事而已。
〕師德因署移牒,驚曰:「官爵盡無邪!」既而曰:「亦善,亦善。
」不得介意。
「複,扶又翻。
」 7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規模率小于舊。
上施金塗鐵鳳,高二丈,〔高,古犒翻。
〕後為大風所損;更為銅火珠,群龍捧之,〔更,工衡翻。
〕号曰通天宮。
赦天下,改天萬歲通天。
8大食請獻師子。
姚暃上疏,以為:「師子專食肉,遠道傳緻,〔傳,知戀翻。
〕肉既難得,極為勞費。
陛下鷹犬不蓄,漁獵悉停,豈容菲薄于身而厚給于獸!」乃卻之。
9以檢校夏官侍郎孫元亨同平章事。
10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政陷營州,〔開元十道志曰:舜築柳城,即虞已前柳城之地,因有營州之稱。
郡國志雲:當營室分,故曰營州。
後漢末,遼西烏丸蹋頓所居。
後魏于平州界置遼西郡,周平齊,猶為高寶甯所據,隋讨平寶甯,始置營州。
松漠都督府及歸誠州,太宗以内屬契丹部落置。
〕殺都督趙文翙。
〔契,欺訖翻,又音吃。
翙,呼會翻。
〕盡忠,萬榮之妹夫也,皆居于營州城側。
文翙剛愎,契丹饑不加赈給,視酋長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
〔愎,弼力翻。
赈,津忍翻。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乙醜,遣左鷹揚衛将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将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将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将讨之。
〔八将,即亮翻。
〕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榆關在勝州扴,與突厥接,非所以備契丹也。
營州城西四百八十裡,有榆關守捉城,所謂「臨渝之險」也。
「榆」當作「渝」,史于此以後多以「渝」作「榆」,讀者宜詳考。
使,疏吏翻。
〕姚暃副之,以備契丹。
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
〔武後改突厥骨咄祿為不卒祿,又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
此事何異王莽所為,顧有成敗之異耳。
〕 盡忠尋自稱無上可汗,據營州,〔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以萬榮為前鋒,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數萬,進圍檀州,〔檀州本漢漁郡傂奚縣地,舊置安州,後周改為玄州,隋開皇十六年置檀州。
〕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擊卻之。
八月,丁酉,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與契丹戰于硖石谷,〔平州有西硖石、東硖石二戍。
〕唐兵大敗。
先是,契丹破營州,〔先,悉應翻。
〕獲唐俘數百,囚之地牢,聞唐兵将至,使守牢霫绐之曰:〔使霫守唐俘于地牢,故曰守牢霫。
霫,而立翻。
绐,蕩亥翻。
〕「吾輩家屬,饑寒不能自存,唯俟官軍至即降耳。
」〔降,戶江翻;下同。
〕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飼以糠粥,慰勞之曰:〔飼,祥吏翻。
勞,力到翻。
〕「吾養汝則無食,殺汝又不忍,今縱汝去。
」遂釋之。
俘至幽州,具言其狀,諸軍聞之,争欲先入。
至黃谷,〔據舊書,黃谷在西硖石。
〕虜又遣老弱迎降,故遺老牛瘦馬于道側。
仁師等三軍棄步卒,将騎兵先進。
契丹設伏橫擊之,飛索以亁玄遇、仁節,生獲之,〔将,即亮翻。
騎,奇寄翻。
索,昔各翻。
字書無「亁」字,今讀與搨同,德盍翻,或曰吐合翻。
〕将卒死者填山谷,鮮有脫者。
〔鮮,息淺翻。
〕契丹得軍印,詐為牒,令玄遇等署之,牒總管燕匪石、宗懷昌等雲:「官軍已破賊,若至營州,軍将皆斬,兵不叙勳。
」〔燕,因肩翻。
将,即亮翻。
〕匪石等得牒,晝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軍皆沒。
九月,制:「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償其直,發以擊契丹。
」〔骁,堅堯翻〕初令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為右武威衛大将軍,充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讨契丹。
右拾遺陳子昂為攸宜府參謀,〔以本官參謀軍事,不列為品秩。
〕上疏曰:「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諸色奴充兵讨擊契丹,此乃捷急之計,非天子之兵。
且比來刑獄久清,罪人全少,〔比,毗至翻。
少,詩沼翻。
〕奴多怯弱,不慣征行,〔慣,古患翻。
〕縱其募集,未足可用。
況今天下忠臣義士,萬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呩,〔呩,魚列翻。
〕假命待誅,何勞免罪贖奴,損國大體!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
」 11丁巳,突厥寇涼州,執都督許欽明。
〔考異曰:實錄雲:「吐蕃寇涼州,都督許欽明為賊所殺。
」按明年正月默啜寇靈州,以欽明自随;又默啜将龔孫萬榮,殺欽明以祭天。
實錄雲吐蕃,誤也。
〕欽明,紹之曾孫也;〔許紹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
〕時出按部,突厥數萬奄至城下,欽明拒戰,為所虜。
欽明兄欽寂,時為龍山軍讨擊副使,與契丹戰于崇州,〔龍山,即慕容氏和龍之山也。
崇州,奚州也,武德五年,分饒樂都督府之可汗部置,貞觀三年,徙治營州之廢陽師鎮。
〕軍敗,被擒。
虜将圍安東,令欽寂說其屬城未下者。
〔說,輸芮翻。
〕安東都護裴玄珪在城中,〔高宗總章元年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上元元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開元二年徙平州,天寶二年徙遼西故郡城,疑此時已徙平州。
宋白曰:營州東南二百七十裡有保定軍,舊安東都護府。
〕欽寂謂曰:「狂賊天殃滅在朝夕,公但勵兵謹守以全忠節。
」虜殺之。
12吐蕃複遣使請和親,〔複,扶又翻。
〕太後遣右武衛冑曹參軍貴鄉郭元振往察其宜。
〔冑曹參軍掌兵械、公廨興善、罰?,大朝會行從,則受黃質甲铠弓矢于衛尉。
〕吐蕃将論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
〔長壽元年置四鎮戍兵。
十姓突厥,五咄陸、五弩失畢也。
〕元振曰:「四鎮、十姓與吐蕃種類本殊,〔種,章勇翻。
〕今請罷唐兵,豈非有兼并之志乎﹖」欽陵曰:「吐蕃苟貪土地,欲為邊患,則東侵甘、涼,豈肯規利于萬裡之外邪!」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請之。
朝廷疑未決,元振上疏,〔使,疏吏翻。
朝,直遙翻。
上,時掌翻。
〕以為:「欽陵求罷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機,誠不可輕舉措也。
今若直拒其善意,則為邊患必深。
四鎮之利遠,甘、涼之害近,不可不深圖也。
宜以計緩之,使其和望未絕則善矣。
彼四鎮、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渾,亦國家之要地也,〔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今報之宜曰:『四鎮、十姓之地,本無用于中國,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鎮撫西域,分吐蕃之勢,使不得并力東侵也。
今若果無東侵之志,堂歸我吐谷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吐谷渾地沒吐蕃,見二百二卷高宗鹹亨三年,薛仁貴敗于大非川,青海亦沒。
〕則五俟斤部亦當以歸吐蕃。
』〔西突厥五弩失畢部,各有酋長,曰五俟斤。
俟,渠之翻。
〕如此則以塞欽陵之口,〔塞,悉則翻。
〕而亦未與之絕也。
若欽陵小有乖違,則曲在彼矣。
且四鎮、十姓款附日久,今未察其情之向背,事之利害,〔背,蒲妹翻。
〕遙割而棄之,恐傷諸國之心,非所以禦四夷也。
」太後從之。
〔考異曰:禦史台記:「論欽陵必欲得四鎮及益州通市乃和親,朝廷不許。
制書至河源,納言婁師德患之,曰:『制書到,彼必入寇,奈何!』監察禦史南陽張彥先時按河源、積石諸軍,謂師德曰:『但稽制書,虜必狐疑,吾乃先為之備,虜至必不捷矣。
』師德從之。
欽陵入寇,果無功,由是得罪于其國。
」按師德延載元年一月日同平章事,充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萬歲通天元年一月為肅邊道行軍總管,興王孝傑同擊吐蕃,敗于素羅汗山,尋貶原州司馬。
是歲吐蕃複求和,欽陵請割四鎮之地。
神功元年正月,師德複同平章事,九月乃守納言。
禦史台記誤也。
〕 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傜戍,早願和親;欽陵利于統兵專制,獨不欲歸款。
若國家歲發和親使,〔上,時掌翻。
使,疏吏翻。
〕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設欲大舉其徒,固亦難矣。
斯亦離間之漸,〔間,古苋翻。
〕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内興矣。
」太後深然之。
元振名震,以字行。
13庚申,以并州長史王方慶為鸾台侍郎,與殿中監萬年李道廣并同平章事。
14突厥默啜請為太後子,并為其女子求昏,悉歸河西降戶,帥其部衆為國讨契丹。
〔井為,衆為,并于僞翻。
帥,讀曰率。
〕太後遣豹韬衛大将軍閻知微、〔龍朔改左右屯衛為左右武威衛,光宅又改為左右豹韬衛。
〕左衛郎将攝司賓卿田歸道冊授默啜左衛大将軍、遷善可汗。
知微,立德之孫;歸道,仁會之子也。
〔閻立德以巧思稱。
田仁會,良吏也。
〕 冬,十月,辛卯,契丹李盡忠卒,孫萬榮代領其衆。
突厥默啜乘間龔松漠,虜盡忠、萬榮妻子而去。
〔卒,子恤翻。
間,古苋翻。
〕太後進拜默啜為颉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颉,戶結翻。
跌,徒結翻。
單,音蟬。
〕 孫萬榮收合餘衆,軍勢複振,〔複,扶又翻。
〕遣别帥駱務整、何阿小為前鋒,〔帥,所類翻。
阿,烏葛翻。
〕政陷冀州,殺刺史陸寶積,屠吏民數千人;又政瀛州,河北震動。
制起彭澤令狄仁傑〔長壽元年,仁傑貶。
〕為魏州刺史。
前刺史獨狐思莊畏契丹猝至,悉驅百姓入城,繕修守備。
仁傑至,悉遣還農,曰:「賊猶在遠,何煩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
」百姓大悅。
時契丹入寇,軍書填委,夏官郎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條理,〔後魏太和十一年于崤陵置崤縣,屬恒農郡;隋并入态耳縣,屬河南郡;唐武德元年複置,貞觀十四年移治硖石塢,因更名硖石。
〕太後奇之,擢為夏官侍郎。
15太後思徐有功用法平,〔長壽二年,有功除名。
〕擢拜左台殿中侍禦史,聞【章:十二行本「聞」上有「遠近」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者無不相賀。
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禮,〔鹿城漢安定侯國,時縣西七裡故城是也。
周、齊為安定縣,隋改為鹿城縣,唐屬冀州。
唐制,上縣主簿正九品下,中下縣從九品上,好呼到翻。
〕着論,稱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誠節,不以貴賤死生易其操履。
設客問曰:「徐公于今誰與為比﹖」主人曰:「四海至廣,人物至多,或匿迹韬光,仆不敢誣,若所聞見,則一人而已,當于古人中求之。
」客曰:「何如張釋之﹖」主人曰:「釋之所行者甚,易徐公所行者甚難,難易之間,優劣見矣。
〔,易以鼓翻;下不易同。
見,賢遍翻。
〕張公逢漢文之時,天下無事,至如盜高廟玉環及渭橋驚馬,守法而已,〔事見十四卷漢文帝三年。
〕豈不易哉!徐公逢革命之秋,惟新之運,〔屬,之欲翻。
〕唐朝遺老,或包藏禍心,使人主有疑。
〔朝,直遙翻。
〕如周興、來俊臣,乃堯年之四兇也,崇飾惡言以誣盛德;而徐公守死善道,深相明白,幾陷囹圄,數挂綱維,〔【章:十二行本「綱維」作「網羅」;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熊校同。
】幾,居希翻。
囹,盧丁翻。
圄,魚巨翻。
數,所角翻。
〕此吾子所聞,豈不難哉!」〔考異曰:朝野儉載雲:「時來俊臣羅織人罪,皆先進狀,敕依,即奏籍沒。
徐有功出死囚,亦先進狀,某人罪合免,敕好,然後斷雪。
有功好出罪,皆先奉進止,非是自專。
」此蓋時人見俊臣所誅,有功所雪,往往得其所欲,疑以為先進狀耳。
若有功一一先奉進止,何至三陷死刑乎!今不取。
〕客曰:「使為司刑卿,乃得展其才矣。
」主人曰:「吾子徒見徐公用法平允,謂可置司刑;仆其人,方寸之地,何所不容,若其用之,何事不可,豈直司刑而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