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五

關燈
唐紀二十一〔起玄黓執徐(壬辰),盡柔兆涒灘(丙申),凡五年。

    〕 《則天順聖皇後中之上》 長壽元年〔(壬辰、六九二)是年四月,改元如意;九月,改元長壽。

    自四月以前猶是天授三年。

    〕 1正月,戊辰朔,太後享萬象神宮。

     2臘月,立故于阗王尉遲伏阇雄之子瑕為于阗王。

    〔阗,徒賢翻。

    尉,纡勿翻。

    阇,視遮翻。

    〕 3春,一月,丁卯,太後引見存撫使所舉人,〔遣存撫使見上卷天授元年。

    見,賢遍翻。

    使,疏吏翻。

    〕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禦史、補阙、拾遺、校書郎。

    〔唐校書郎,正九品上。

    考異曰:「天授二年二月,十道舉人石艾縣令王山齡等六十人,擢為拾遺、補阙,懷州錄事參軍霍獻可等二十四人為禦史,并州錄事參軍徐昕等二十四人為著作佐郎及評事,内黃尉崔宣道等二十二人為衛佐。

    」疑與此隻是一事。

    〕試官自此始、時人為之語曰:「補阙連車載,拾遺平鬥量;〔容齋随筆以為此語出于張鷟〕。

    欋推侍禦史,〔欋,其俱翻。

    釋名曰:齊、魯謂四齒杷為欋。

    推,吐雷翻。

    〕漓脫校書郎。

    」〔漓,烏管翻。

    坡詩:「但信椟藏終自售,豈知漓脫本無模。

    」】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阱心存撫使,咪目聖神皇。

    」〔劾,戶吳翻,面粘也。

    咪,莫禮翻,物入目中也;老子曰:播糠眯目。

    〕為禦史紀先知所擒,劾其诽謗朝政,請杖之朝堂,然後付法,〔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诽敷尾翻。

    朝,直遙翻。

    〕太後笑曰:「但使卿輩不濫,何恤人言!直釋其罪、。

    」先知大慚。

    太後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

    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稱,尺證翻。

    斷,丁亂翻。

    〕 4甯陵丞廬江郭霸以谄谀幹太後,〔甯陵縣,屬宋州,本戰國時魏之甯城,漢高祖改為甯陵縣。

    廬江,漢龍舒縣地,屬廬江郡,梁置湖州,随廢州為廬江縣,屬廬州。

    考異曰:新傳,名弘霸。

    舊傳,禦史台記皆單名霸,唯統紀延載元年雲弘霸。

    佥載雲應革命舉,蓋正謂此時也。

    今從台記。

    〕拜監察禦史。

    〔監,古銜翻。

    〕中丞魏元忠病,霸往問之,因嘗其糞,喜曰:「大夫糞甘則可憂;〔中丞而呼為大夫,過呼之也。

    〕今苦,無傷也。

    」元忠大惡之,〔惡,烏路翻。

    〕遇人辄告之。

     5戊辰,以夏官尚書楊執柔同平章事。

    執柔,恭仁弟之孫也,太後以外族用之。

    〔太後母楊氏。

    尚,辰羊翻。

    〕 6初,随炀帝作東都,〔見一百金十卷大業元年。

    炀,羊亮翻。

    〕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至是,鳳閣侍郎李昭德始築之。

     7左台中丞來俊臣羅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禮【章:十二行本「禮」作「農」;乙十一行本周;孔本同;退齋校同。

    】卿崔【章:十二行本「崔」作「裴」;乙十一行本同;下同。

    】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禦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謀反。

    〔任,音壬。

    嗣,禮吏翻。

    考異曰:舊來俊臣傳雲:「地官尚書狄仁傑、益州長史任令晖、冬官尚書李遊道、秋官尚書袁智弘、司賓卿崔基、文昌左丞盧獻等六人,并為羅告。

    并為羅告。

    」李峤傳雲:「太後使給事中李峤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禦史劉憲覆其獄,德裕等雖知其枉,懼罪,并從俊臣所奏。

    峤曰:『豈有知其枉濫而不為申明哉!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及與德裕等列其枉狀,由是忤旨,出為潤州司馬。

    」按峤平生行事,恐不能如此,今不取。

    〕先是,來俊臣奏請降敕,一問即承反者得減死。

    〔先,悉薦翻。

    〕及知古等下獄,〔下,遐嫁翻。

    〕俊臣以此誘之;〔誘,音酉。

    〕仁傑對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

    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

    〔少,詩沼翻;下同。

    〕判官王德壽謂仁傑曰:〔判官,俊臣之屬官也。

    〕「尚書定減死矣。

    德壽業受驅策,欲求少階級,煩尚書引楊執柔,可乎﹖」仁傑曰:「皇天後土遣狄仁傑為如此事!」以頭觸柱,血流被面;德壽懼而謝之。

    〔被,皮義翻。

    〕 侯思止鞫魏元忠,元忠辭氣不屈;思止怒,命倒曳之。

    元忠曰:「我薄命,譬如墜驢,足絓于镫,為所曳耳。

    」〔絓,戶挂翻。

    镫,都鄧翻。

    〕思止愈怒,更曳之,元忠曰:「侯思止,汝若須魏元忠頭則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傑既承反,有司待報行刑,不複嚴備。

    仁傑裂帛書冤狀,置綿衣中,謂王德壽曰:「天時方熱,靖授家人去其綿。

    」德壽許之。

    仁傑子光遠得書,持之告變,得召見。

    〔複,扶又翻。

    去,羌呂翻。

    見,賢遍翻。

    〕則天覽之,以問俊臣,對曰:「仁傑等下獄,臣未嘗褫其巾帶,〔褫,池爾翻。

    〕寝處其安,〔處,昌呂翻。

    〕苟無事實,安承反!」太後使通事舍人周綝往視之,俊臣暫假仁傑等巾帶,羅立于西,使綝視之;綝不敢視,惟東顧唯諾而已。

    〔綝,醜林翻。

    唯,于癸翻。

    〕俊臣又詐為仁傑等謝死表,使綝奏之。

     樂思晦男未十歲,沒入司農,〔思晦死見上卷上年。

    〕上變,得召見,〔上,時掌翻。

    見賢遍翻。

    〕太後問狀,對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擇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朝,直遙翻。

    〕為反狀以付俊臣,無不承友矣。

    」太後意稍寤,召見仁傑等,問曰:「卿承反何也﹖」對曰:「不承,則已死于拷掠矣。

    」〔陸德明經典釋文:掠,音亮。

    〕太後曰:「何為作謝死表﹖」對曰:「無之。

    」出表示之,乃知其詐,于出此七族。

    庚午,貶知古江夏令,仁傑彭澤令,宣禮夷陵令,元忠涪陵令,獻西卿令;〔江夏,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晉改沙羨為沙陽。

    江、漢二水會于縣西,春秋謂之夏汭,晉宋謂之夏口,宋置江夏郡,治于此;随因郡名置江夏縣;唐屬鄂州。

    彭澤,漢縣,屬豫章,随更名龍城,唐複曰彭澤,屬江州。

    涪陵縣,漢屬巴郡,劉蜀置涪陵郡;隋涪陵縣,屬渝州;唐武德元年分置涪州為州治所。

    西鄉即漢成固縣地,蜀置西鄉縣,後魏為洋州治所。

    夏,戶雅翻。

    涪,音浮。

    〕流行本、嗣真于嶺南。

     俊臣與武承嗣等固請誅之,太後不許。

    俊臣乃獨稱行本罪尤重,請誅之;秋官郎中徐有功駁之,〔駁,北角翻。

    〕以為「明主有更生之恩,〔更,工衡翻。

    〕俊臣不能将順,虧損恩信。

    」 殿中侍禦史貴鄉霍獻可,〔後魏分館陶西界,置貴鄉縣于趙城,周建德七年自趙城東南移三十裡,以孔思集寺為縣治所;大象二年于縣置魏州。

    〕宣禮之甥也,言于太後曰:「陛下不殺崔宣禮,臣請隕命于前。

    」以頭觸殿階,血流沾地,以示為人臣者不私其親。

    太後皆不聽。

    獻可常以綠帛裹其傷,微露之于揺頭下,〔續事始曰:三代黔首以皁絹裹發,周武帝裁為四腳,名以揺頭,馬周請重系前腳。

    〕冀太後見之以為忠。

     8甲戍,補阙薛謙光上疏,〔上,時掌翻。

    〕以為:「選舉之法,宜得實才,取舍之間,風化所系。

    今之人,鹹稱覓舉,奔競相尚,誼訴無慚。

    〔選,宣戀翻。

    〕至于才應經邦,惟令試策;武能制敵,止驗彎弧。

    昔漢武帝見司馬相如賦,恨不同時,及置之朝廷,終文園令,〔漢司馬相如為子虛賦,武帝讀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楊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上召以為郎,後為孝文園令,病免而卒。

    〕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

    吳起将戰,左右進劍,起曰:『将者提鼓揮桴,臨敵決疑,一劍之任,非将事也。

    』〔将者、非将,即亮翻。

    桴,方無翻。

    〕然則虛文豈足以佐時,善射豈足以克敵!要在文吏察其行能,武吏觀其勇略,考居官之藏否,〔行,下孟翻。

    否,音鄙。

    〕行舉者賞罰而已。

    」 9來俊臣求金于左衛大将軍泉獻誠,不得,誣以謀反,下獄,乙亥,缢殺之。

    〔下,遐嫁翻。

    缢于計翻〕。

     10庚辰,司刑卿、檢校陝州刺史李遊道為冬官尚書、同平章事。

    〔陝,失冉翻。

    〕 11二月,已亥,吐蕃黨項部落萬餘人内附,〔吐,從暾入聲。

    黨,底朗翻。

    〕分置十州。

     12戊午,以秋官尚書袁智弘同平章事。

    〔秋官,刑部。

    〕 13夏,四月,丙申,赦天下,改元如意。

    〔如意元年起此。

    〕 14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

    江淮旱,饑,民不得采魚蝦,餓死者甚衆。

    〔後禁屠捕而殺人如刈草菅,可以人而不如物乎!蝦,戶加翻。

    〕 右拾遺張德,生男三日,私殺羊會同僚,補阙杜肅懷一餤,〔餤,徒濫翻,又弋廉翻,徒甘翻,〕上表告之。

    〔上,時掌翻。

    〕明日,太後對仗,謂德曰:「聞卿生男,甚喜。

    」德拜謝。

    太後曰:「何從得肉﹖」德叩頭服罪。

    太後曰:「朕禁屠宰,吉兇不預。

    然卿自今召客,亦須擇人。

    」出肅表示之。

    肅大慚,舉朝欲唾其面。

    〔朝,直遙翻。

    唾,吐卧翻。

    〕 15吐蕃酋長曷蘇帥部落請内附,以右玉鈴衛将軍張玄遇為安撫使,将精卒二萬迎之。

    六月,軍至大渡水西,曷蘇事洩,為國人所擒。

    别部酋長昝捶帥羌蠻八千餘人内附,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而還。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讀曰率。

    钤,其廉翻。

    使,疏吏翻。

    将,即亮翻,又音如字。

    昝,子感翻。

    捶,止橤翻,新書作「插」。

    黎州都督府所管羁縻州有米川州,新作「葉州」。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考異曰:唐紀作「沓搖」。

    今從實錄。

    〕 16辛亥,萬年主簿徐堅上疏,以為:「書有五聽之道,〔上,時掌翻,疏,所據翻。

    周禮小司寇;以五聽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觀其所出言,不直則煩;二曰色聽,觀其顔色,不直則赧然;三曰氣聽,不直則喘;四曰耳聽,觀其聽聆,不直則惑;五曰目聽,觀其眸子,不直則眊然。

    〕令着三覆之奏。

    〔見一百九十三卷太宗貞觀五年。

    〕竊見比有敕推按反者,〔比,毗至翻。

    〕令使者得實,即行斬決。

    〔令,力丁翻。

    使,疏吏翻。

    〕人命至重,死不再生,萬一懷枉,吞聲赤族,豈不痛哉!此不足肅奸逆而明典型,适所以長威福而生疑懼。

    臣望絕此處分,〔長,知兩翻。

    處,昌呂翻;下處事同。

    分,扶問翻。

    〕依法覆奏。

    又,法官之任,宜加簡擇,有用法寬平,為百姓所稱者,願親而任之;有處事深酷,不允人望者,願疏而退之。

    」堅,齊之子也。

    〔處,昌呂翻。

    徐齊見二百一卷高宗鹹亨元年。

    ,它甘翻。

    〕 17夏官侍郎李昭德密言于太後曰:「魏王承嗣權太重。

    」〔夏官,兵部。

    嗣,祥吏翻。

    〕太後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

    」昭德曰:「侄之于姑,其親何如子之于父﹖子猶有篡弒其父者,況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為親王,又為宰相,〔相,息亮翻。

    〕權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太後矍然曰:「朕未之思。

    」〔矍,九縛翻。

    〕秋,七月,戊寅,以文昌左相、同鳳閣鸾台三品武承嗣為特進,納言武攸甯為冬官尚書,〔嗣,祥吏翻。

    冬官,工部。

    尚,辰羊翻。

    〕夏官尚書、同平章事楊執柔為地官尚書,并罷政事;以秋官侍郎新鄭崔元綜為鸾台侍郎,〔秋官,刑部。

    新鄭,春秋鄭國都。

    鄭武公随周平王東遷,邑于虢、鄫之間,莊公所謂「吾先君新邑于此」,是也。

    漢為新鄭縣,屬河南,邵魏、晉省,隋開皇十六年複置,屬鄭州。

    〕夏官侍郎李昭德為鳳閣侍郎,檢校天官侍郎姚暃為文昌左丞,〔夏官,兵部。

    鳳閣,中書。

    天官,吏部。

    改尚書為文昌。

    暃,殊玉翻。

    〕檢校地官侍郎李元素為文昌右丞,與司賓卿崔神基〔地官,戶部。

    司賓卿,即鴻胪卿。

    〕并同平辛事。

    〔考異曰:舊昭德傳:「舉明經,累遷至鳳閣侍郎。

    長壽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以昭德為之;是歲,遷鳳閣鸾台平章事。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