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
關燈
小
中
大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
國河内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二百戶食實封九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唐紀二十〔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重光單阏(辛卯),凡五年。
〕 則天順聖皇後上之上〔後姓武氏,諱曌,并州文水人。
後自制「曌」字,讀與照同,音之笑翻。
天寶八載,追上尊号曰則天順聖皇後。
〕 光宅元年〔(甲申、六八四)是年九月,改元光宅。
〕 1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聖,〔此太子即位踰年所改之元也。
〕赦天下。
2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後;擢後父玄貞自普州參軍為豫州刺史。
〔此豫州,本春秋沈、蔡二國之地,漢為汝南郡,宋文帝立司州,治懸瓠城,以為重鎮,魏改豫州,唐因之,後避代宗諱,改為蔡州。
〕 3癸巳,以左散騎常侍杜陵韋弘敏為太府節、同中書門下三品。
〔自漢宣帝起杜陵邑,至後魏為縣,屬京兆;隋遷京城,始并杜陵入大興縣,唐改大興曰萬年。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 4中宗欲以韋玄貞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懼,白太後,密謀廢立。
二月,戊午,太後集百官于幹元殿,裴與中書侍郎劉祎之、羽林将軍程務挺、張虔勖〔漢置南北軍,掌衛京師。
南軍若唐諸衛也,北軍若唐羽林軍也。
漢武帝名羽林曰建章營騎,屬光祿勳,後更名羽林騎,取六郡良家子及死事之孤為之。
後漢置羽林監,南朝因之。
後魏、周曰羽林率;随左、右屯衛所領兵名曰羽林。
貞觀中,置北衙七營兵,選才力骁勇者充,龍朔二字曰左、右羽林軍,置大将軍各一員,将軍各二員,品同諸衛,統領北衙禁兵之法令,而督攝左右廂飛騎之儀仗,以統諸曹之職。
取府兵、越騎、步射,以為羽林軍士,大朝會,則執仗以衛階陛,行幸則夾馳道為内仗。
邪,音耶。
祎,籲韋翻。
〕勒兵入宮,宣太後令,廢中宗為廬陵王,扶下殿。
〔下,遐嫁翻。
〕中宗曰:「我何罪﹖」太宗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乃幽于别所。
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為皇帝。
〔雍,于用翻。
〕政事決于太後,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預。
立豫王妃劉氏為皇後。
後,德威之孫也。
〔劉德威,審禮之父。
〕 有飛騎十餘人飲于坊曲,〔置飛騎見一百九十五卷貞觀十二年。
騎,奇寄翻。
〕一人言:「向知别無勳賞,不若奉廬陵。
」一人起,出詣北門告之。
〔北門,玄武門也。
〕座未散,皆捕得,系羽林獄。
言者斬,餘以知反不告皆絞;告者除五品宮。
告密之端自此興矣。
5壬子,以永平郡王成器為皇太子,睿宗之長子也。
赦天下,改元文明。
〔改嗣聖為文明。
〕 庚申,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命劉仁軌專知西京留守事。
流韋玄貞于欽州。
〔舊志:欽州至京師五千二百五十一裡。
〕 太後與劉仁軌書曰:「昔漢以關中事委蕭何,〔見漢高帝紀。
〕今托公亦猶是矣。
」仁軌上疏,辭以衰老不堪居守,〔守,式又翻。
〕因陳呂後禍敗事以申規戒。
〔呂氏禍敗事見漢高後紀。
〕太後使秘書監武承嗣赍玺書慰谕之曰:「今以皇帝諒闇不言,〔玺,斯氏翻。
闇,音陰。
〕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戒,複辭衰疾。
〔複,扶又翻。
〕又雲『呂氏見嗤于後代,祿、産贻禍于漢朝』,〔朝,直遙翻;下同。
〕引喻良深,愧慰交集。
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
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
況公先朝舊德,遐迩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緻請。
」 6辛酉,太後命左金吾将軍丘神績詣巴州,檢校故太子賢宅以備外虞,其實風使殺之。
〔風,讀曰諷。
〕神績,行恭之子也。
〔丘行恭為将,曆事高祖、太宗。
〕 7甲子,太後禦武成殿,〔唐六典:洛陽宮南三門:中曰應天,左曰興教,右曰光政。
光政之内曰廣運,其北曰明福,明福之東曰武成門,其内曰武成門,其内曰武成殿。
〔皇帝帥王公以下上尊号。
〔帥,讀曰率。
上,時掌翻。
〕丁卯,太後臨軒,遣禮部尚書武承嗣冊嗣皇帝。
自是太後常禦紫宸殿,〔唐六典,洛陽宮不載紫宸殿。
以西京大明宮準之,紫宸殿内朝也,其位置當在幹元殿後。
〕施慘紫帳以視朝。
〔紫色之淺者為慘紫。
朝,直遙翻。
〕 8丁醜,以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句斷。
〕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祎之同中書門下三品。
9三月,弓亥,徙杞王上金為畢王,鄱陽王素節為葛王。
10丘神績至巴州,幽故太子賢于别室,逼令自殺。
〔考異曰:則天實錄,賢死在二月丘神績往巴州下。
舊本紀在三月。
唐曆,遣神績、舉哀、追封皆有日。
今從之。
〕太後乃歸罪于神績,戊戌,舉哀于顯福門,〔顯福門,意即明福門,六典避中宗諱,改「顯」為「明」耳。
〕貶神績為疊州刺史。
己亥,追封賢為雍王。
〔雍,于用翻。
〕神績尋複入為左金吾将軍。
〔複,扶又翻。
〕 11夏,四月,開府儀同三司、梁州都督滕王元嬰薨。
12辛酉,徙畢王上金為澤王,拜蘇州刺史;葛王素節為許王,拜绛州刺史。
13癸酉,遷廬陵王于房州;丁醜,又遷于均州故濮王宅。
〔即貞觀末濮王泰遷均州所居故宅。
濮,博木翻。
〕 14五月,丙申,高宗靈駕西還。
15閏月,以禮部尚書武嗣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16秋,七月,戊午,廣州都督路元叡為昆侖所殺。
〔昆侖國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百餘日,習俗文字與婆羅門同。
侖,盧昆翻。
〕元叡闇懦,僚屬恣橫。
〔橫,戶孟翻。
〕有商舶至,〔舶,音白。
〕僚屬侵漁不已,商胡訴于元叡;元叡索枷,欲系治之。
〔索,山客翻。
枷,音加。
〕群胡怒,有昆侖袖劍直登聽事,〔聽,讀曰廳。
〕殺元叡及左右十餘人而去,無敢近者,〔近,其靳翻。
〕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17溫州大水,〔後漢分章安之東瓯鄉置永甯縣,屬會稽郡。
晉分為永嘉郡,隋廢郡為永嘉縣,屬栝州。
武德五年,複于永嘉置嘉州;貞觀五年,以縣屬栝州。
上元二年,分置溫州。
〕流四千餘家。
18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等寇朔州。
19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幹陵,〔幹陵在奉天縣北五裡梁山。
〕廟号高宗。
20初,尚書左丞馮元常為高宗匠委,高宗晚年多疾,【章:十二行本「疾」下有「百司奏事」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每曰:「朕體中不佳,可與元常平章以聞。
」元常嘗密言「中宮威權太重,宜稍抑損」。
高宗雖不能用,深以其言為然。
及太後稱制,四方争言符瑞;嵩陽令樊文獻瑞石,太後命于朝示百官,〔朝,直遙翻。
〕元常奏:「狀涉谄詐,不可誣罔天下。
」太後不悅,出為隴州刺史。
〔舊志:隴州,京師西四百九十六裡,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二裡。
〕元常,子琮之曾孫也。
〔馮子琮仕于高齊。
〕 21丙午,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武承嗣罷為禮部尚書。
22栝州大水,流二千餘家。
23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
〔改元光宅。
〕旗幟皆從金色。
〔幟,昌志翻。
〕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服碧。
〔青色之深者為碧。
更,工衡翻。
〕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
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鸾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内史;禦史台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左台專知京師百官及監諸軍旅并承诏出使,右台專知諸州按察。
杜佑曰:武後置左、右肅政台,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縣。
後廢右台,以其官隸左台。
左台本禦史台也。
右台地,今太仆寺是也。
〕其餘省、寺、監、率之名,〔秘書、殿中二省,九卿寺,少府、将作、國子、軍器等監,東宮十率。
〕悉以義類改之。
24以左武衛大将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單,音蟬。
使,疏吏翻。
〕以備突厥。
25武承嗣請太後追王其祖,〔王,于況翻。
〕立武氏七廟,太後從之。
裴炎谏曰:「太後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于所親。
獨不見呂氏之敗乎!」太後曰:「呂氏以權委生者,故及于敗。
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對曰:「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長,知兩翻。
〕太後不從。
己巳,追尊太後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妣為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彟為太師、魏定王;〔彟,一虢翻。
〕祖妣皆為妃。
裴炎由是得罪。
又作五代祠堂于文水。
〔文水縣,舊受陽,隋開皇十一年更名,屬并州。
〕 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衆心憤惋。
〔惋,烏貫翻。
〕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盩厔令敬猷、〔漢武帝置盩厔縣,屬扶風;後漢、晉省,後魏複置,後周置周南郡;隋廢郡,以盩厔縣屬京兆;唐置岐州。
盩厔,音舟窒。
〕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唐赤縣主簿,從八品上。
〕詹事司直杜求仁〔唐詹事司直,正九品上,掌彈劾宮僚,糾舉職事。
〕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漢會稽回浦縣,後漢更名章安;光武分章安縣之南鄉,置松陽縣;隋分松陽之東界,置栝蒼縣,帶栝州,以栝蒼山名縣。
〕賓王貶臨海丞,〔吳分章安,置臨海縣,屬臨海郡;隋廢郡,以縣屬栝州;唐分帶台州。
〕求仁貶黟令。
〔黟縣,漢屬丹楊郡,吳分屬新安郡,隋、唐屬歙州。
黟,師古音伊,劉昫音硻。
〕求仁,正倫之侄也。
〔杜正倫事太宗、高宗。
〕盩厔尉魏思溫嘗為禦史,複被黜。
〔複,扶又翻。
〕皆會于揚州,〔舊志:揚州,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三裡,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裡。
〕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複廬陵王為辭。
思溫為之謀主,使其黨監察禦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江都縣帶揚州。
監,古銜翻。
使,疏吏翻。
〕令雍州人韋超詣仲璋告變,雲「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
仲璋收敬之系獄。
居數日,敬業乘傳而至,〔雍,于用翻。
傳,知戀翻。
〕矯稱揚州司馬來之官,雲「奉密旨,以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發兵讨之。
」于是開府庫,令士曹參軍李宗臣就錢坊,驅囚徒、工匠【章:十二行本「匠」下有「數百」二字;乙十一行本同。
】授以甲。
斬敬之于系所;〔考異曰:實錄作「薛璋」。
禦史台記雲:「薛仲璋矯使揚府,與徐敬業等謀反,夜,與江都令韋知止子茂道計議。
會曹參軍閻識微發之,長史陳敬之不察,抑識微,令遜謝。
仲璋佯事竟,還出郭門,群官畢從。
其黨韋超遮道告密,複留系問,遂斬敬之。
」今事從實錄,仲璋從台記。
〕錄事參軍孫處行拒之,亦斬以徇,〔處,昌呂翻。
〕僚吏無敢動者。
遂起一州之兵,複稱嗣聖元年。
〔複,扶又翻,又如字。
〕開三府:一曰匡複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
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将,領揚州大都督。
〔将,即亮翻。
〕以之奇、求仁為左、右長史,宗臣、仲璋為左、右司馬,思溫為軍師,賓王為記室,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
〔勝,音升。
〕 移檄州縣,略曰:「僞臨朝武氏者,〔朝,直遙翻。
〕人非溫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陳,列也。
戰國策曰:美人充下陳。
〕嘗以更衣入侍,〔衛子夫以更衣得幸漢武帝,賓王用此事。
更,工衡翻。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東宮,亦謂之奉宮,洎,其冀翻。
〕密隐先帝之帝,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于翚翟,〔翚翟,後服也。
翚,音晖。
〕陷吾君于聚麀。
」〔記曰: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麀,于求翻。
〕又曰:「殺姊屠兄,〔姊,謂韓國夫人;兄謂元爽、元慶;事見二百一卷高宗幹封元年。
〕弒君鸩母,〔此以高宗晏駕及太原王妃之死為後罪。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又曰:包藏禍心,竊窺神器。
君之愛子,幽于别宮;〔謂居睿宗于别殿。
〕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謂用武承嗣等。
〕又曰:「一抔之土未幹,〔抔,蒲侯翻。
幹,音幹。
〕六尺之孤安在!」又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太後見檄,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後曰:「宰相之過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敬業求得人貌類故太子賢者,绐衆雲:「賢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屬舉兵。
」〔绐,蕩亥翻。
〕因奉以号令。
楚州司馬李崇福帥所部三縣應敬業。
〔楚州,本漢射陽、鹽渎縣地,晉置山陽郡,隋開皇初罷郡,十二年,置楚州,大業初,州廢,唐初複置。
帥,讀曰率。
所部三縣:山陽、鹽城、安宜也。
〕盱眙人劉行舉獨據縣不從,敬業遣其将尉遲昭攻盱眙。
〔盱眙縣,漢屬臨淮郡,後漢屬下邳國,晉安帝分置盱眙郡,陳置北谯州,隋廢為縣,屬江都郡,唐屬楚州。
盱眙,音籲贻。
其将,即亮翻。
尉,纡勿翻。
〕诏【章:十二行本「诏」上有「行舉拒卻之」五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以行舉為遊擊将軍,以其弟行實為楚州刺史。
甲申,以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是年,改左、右領軍衛為左、右玉钤衛。
〕将兵三十萬,以将軍李知十、馬敬臣為之副,以讨李敬業。
26武承嗣與其從父弟右衛将軍三思以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屬尊位重,〔從,才用翻。
二王皆高祖子。
〕屢勸太後因事誅之。
太後謀于執政,劉祎之、韋思謙皆無言;〔祎,籲韋翻。
〕内史裴炎獨固争,太後愈不悅。
三思,元慶之子也。
及李敬業舉兵,薛仲璋,炎之甥也,炎欲示閑暇,不汲汲議誅讨。
太後問計于炎,對曰:「皇帝年長,〔長,知兩翻。
〕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
若太後返政,則不讨自平矣。
」監察禦史藍田崔慽聞之,上言:〔監,古銜翻。
上,時掌翻。
〕「炎受顧托,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後歸政﹖」太後命左肅政大夫金城骞味道、〔左肅政大夫,左禦史大夫也。
蘭州五泉縣,本漢金城縣,隋更名,高宗鹹亨二年,複為金城縣。
風俗通:骞姓,闵子骞後。
〕侍禦史栎陽魚承晔鞫之,〔漢高帝改栎陽縣為萬年縣,後世因之,至隋并屬京兆。
唐改隋大興縣曰萬年,以漢萬年縣複曰栎陽,屬華州。
栎,音藥。
〕收炎下獄。
〔下,遐嫁翻。
考異曰:新傳雲:「炎謀乘太後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後不出而止。
」若炎實有此謀,則太後殺之宜矣。
且炎為此謀,必有同黨;當炎下獄,崔慽、李景谌輩,無事猶欲陷之,況有此迹,其同黨能不首告乎!又朝野佥載:「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欲反,令駱賓王畫計取裴炎同起事。
賓王足踏壁,靜思食頃,乃為謠曰:『一片火,兩片火,绯衣小兒當殿坐。
』教炎莊上小兒誦之,并都下童子皆唱。
炎乃訪學者令解之,召賓王,數啖以寶物錦绮,皆不言,又賂以音樂妓女駿馬,亦不語;乃将古忠臣烈士圖共觀之,見司馬宣王,賓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說自古大臣執政,多移社稷。
炎大喜。
賓王曰:『但不知謠谶何如耳。
』炎告以謠言片火绯衣之事,賓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與敬業等合謀。
揚州兵起,炎從内應,書與敬業等合謀,唯有『青鵝』字。
人有告者,朝臣莫之能解。
則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鵝字者,我自與也。
』遂誅炎。
」此皆當時構陷炎所言耳,非其實也。
〕炎被收,辭氣不屈。
或勸炎遜辭以免,炎曰:「宰相下獄,安有全理!」〔下,遐嫁翻;下同。
〕 鳳閣舍人李景谌證炎必反。
〔鳳閣舍人,中書舍人也。
谌,氏壬翻。
〕劉景先及鳳閣侍郎義陽胡元範〔義陽,舊曰平陽,隋開皇初,改曰義陽。
劉昫曰:義陽,漢平氏縣之義陽鄉也,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自石城徙居仁順,今申州理所是也。
〕皆曰:「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國,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
」太後曰:「炎反有端,顧卿不知耳。
」對曰:「若裴炎為反,則臣等亦反也。
」太後曰:「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文武間證炎不反者甚衆,太後皆不聽。
俄并景先、元範下獄。
丁亥,以骞味道檢校内史同鳳閣鸶台三品,李景谌同鳳閣鸾台平章事。
27魏思溫說李敬業曰:〔說,輸芮翻。
〕「明公以匡複為辭,宜帥大衆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帥,讀曰率。
〕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氣,且大江天險,足以為固,不如先取常、潤,〔潤州,江左為京口重鎮,隋為延陵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置潤州,取潤浦以為州名。
〕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此良策也!」思溫曰:「山東豪傑以武氏專制,憤惋不平,〔惋,烏貫翻。
〕聞公舉事,皆自蒸麥飯為糧,伸鋤為兵,以俟南軍之至。
不乘此勢以立大功,乃更蓄縮自謀巢穴,遠近聞之,其誰不解體!」敬業不從,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潤州。
〔按舊志,揚州至潤州四十八裡。
潤州古朱方之地,漢為丹徒縣,吳為京口,置京督以鎮,又為徐陵督。
爾雅,絕高曰京。
其城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因謂之京口。
晉為南徐州。
隋置潤州,取州東潤浦為名,尋廢州,唐複置。
〕思溫謂杜求仁曰:「兵勢合則強,分則弱,敬業不并力渡淮,收山東之衆以取洛陽,敗在眼中矣!」 壬辰,敬業陷潤州,執刺史李思文,〔考異曰:唐紀雲:「李思文拒守四十餘日而陷。
」按敬業九月丁醜起兵,十一月庚申敗,纔四十四日耳。
今不取。
〕以李宗臣代之。
思文,敬業之叔父也,知敬業之謀,先遣使間道上變,〔使,疏吏翻。
間,古苋翻。
上,時掌翻。
〕為敬業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
思溫請斬以徇,敬業不許,謂思文曰:「叔黨于武氏,宜改姓武。
」潤州司馬劉延嗣不降,〔降,戶江翻。
〕敬業将斬之,思溫救之,得免,與思文皆囚于獄。
劉延嗣,審禮從父弟也。
〔劉審禮戰沒于青海。
從,才用翻。
〕曲阿令河間尹元貞引兵救潤州,〔曲阿縣,本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
前漢屬會稽郡,後漢屬吳郡,晉屬晉陵郡,隋屬江都郡,唐屬潤州。
河間,漢州鄉縣地,屬涿郡,隋為河間縣,屬瀛州。
〕戰敗,為敬業所擒,臨以白刃,不屈而死。
28丙申,斬裴炎于都亭。
〔洛陽都亭。
〕炎将死,顧兄弟曰:「兄弟官皆自緻,炎無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竄,不亦悲乎!」籍沒其家,無甔石之儲。
〔甔,都濫翻。
〕劉景先貶普州刺史,【章:十二行本「史」下有「又貶辰州刺史」六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胡元範流瓊州而死。
〔舊志,瓊州至兩京,與崖州道裡相類。
〕裴炎弟子太仆寺丞軎先,〔軎,直又翻。
〕年十七,上封事請見言事。
太後召見,诘之曰:「汝伯父謀反,尚何言﹖」軎先曰:「臣為陛下畫計耳,〔上,時掌翻。
見,賢遍翻。
诘,去吉翻。
為,于僞翻。
〕安敢訴冤!陛下為李氏婦,先帝棄天下,遽攬朝政,〔朝,直遙翻。
〕變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諸武。
臣伯父忠于社稷,反誣以罪,戮及子孫。
陛下所為如是,臣實惜之!陛下早宜複子明辟,高枕深居,則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變,不可複救矣!」〔枕,之任翻。
複,扶又翻。
〕太後怒曰:「胡白,〔胡,何也;白
〕 則天順聖皇後上之上〔後姓武氏,諱曌,并州文水人。
後自制「曌」字,讀與照同,音之笑翻。
天寶八載,追上尊号曰則天順聖皇後。
〕 光宅元年〔(甲申、六八四)是年九月,改元光宅。
〕 1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聖,〔此太子即位踰年所改之元也。
〕赦天下。
2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後;擢後父玄貞自普州參軍為豫州刺史。
〔此豫州,本春秋沈、蔡二國之地,漢為汝南郡,宋文帝立司州,治懸瓠城,以為重鎮,魏改豫州,唐因之,後避代宗諱,改為蔡州。
〕 3癸巳,以左散騎常侍杜陵韋弘敏為太府節、同中書門下三品。
〔自漢宣帝起杜陵邑,至後魏為縣,屬京兆;隋遷京城,始并杜陵入大興縣,唐改大興曰萬年。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 4中宗欲以韋玄貞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懼,白太後,密謀廢立。
二月,戊午,太後集百官于幹元殿,裴與中書侍郎劉祎之、羽林将軍程務挺、張虔勖〔漢置南北軍,掌衛京師。
南軍若唐諸衛也,北軍若唐羽林軍也。
漢武帝名羽林曰建章營騎,屬光祿勳,後更名羽林騎,取六郡良家子及死事之孤為之。
後漢置羽林監,南朝因之。
後魏、周曰羽林率;随左、右屯衛所領兵名曰羽林。
貞觀中,置北衙七營兵,選才力骁勇者充,龍朔二字曰左、右羽林軍,置大将軍各一員,将軍各二員,品同諸衛,統領北衙禁兵之法令,而督攝左右廂飛騎之儀仗,以統諸曹之職。
取府兵、越騎、步射,以為羽林軍士,大朝會,則執仗以衛階陛,行幸則夾馳道為内仗。
邪,音耶。
祎,籲韋翻。
〕勒兵入宮,宣太後令,廢中宗為廬陵王,扶下殿。
〔下,遐嫁翻。
〕中宗曰:「我何罪﹖」太宗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乃幽于别所。
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為皇帝。
〔雍,于用翻。
〕政事決于太後,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預。
立豫王妃劉氏為皇後。
後,德威之孫也。
〔劉德威,審禮之父。
〕 有飛騎十餘人飲于坊曲,〔置飛騎見一百九十五卷貞觀十二年。
騎,奇寄翻。
〕一人言:「向知别無勳賞,不若奉廬陵。
」一人起,出詣北門告之。
〔北門,玄武門也。
〕座未散,皆捕得,系羽林獄。
言者斬,餘以知反不告皆絞;告者除五品宮。
告密之端自此興矣。
5壬子,以永平郡王成器為皇太子,睿宗之長子也。
赦天下,改元文明。
〔改嗣聖為文明。
〕 庚申,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命劉仁軌專知西京留守事。
流韋玄貞于欽州。
〔舊志:欽州至京師五千二百五十一裡。
〕 太後與劉仁軌書曰:「昔漢以關中事委蕭何,〔見漢高帝紀。
〕今托公亦猶是矣。
」仁軌上疏,辭以衰老不堪居守,〔守,式又翻。
〕因陳呂後禍敗事以申規戒。
〔呂氏禍敗事見漢高後紀。
〕太後使秘書監武承嗣赍玺書慰谕之曰:「今以皇帝諒闇不言,〔玺,斯氏翻。
闇,音陰。
〕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戒,複辭衰疾。
〔複,扶又翻。
〕又雲『呂氏見嗤于後代,祿、産贻禍于漢朝』,〔朝,直遙翻;下同。
〕引喻良深,愧慰交集。
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
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
況公先朝舊德,遐迩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緻請。
」 6辛酉,太後命左金吾将軍丘神績詣巴州,檢校故太子賢宅以備外虞,其實風使殺之。
〔風,讀曰諷。
〕神績,行恭之子也。
〔丘行恭為将,曆事高祖、太宗。
〕 7甲子,太後禦武成殿,〔唐六典:洛陽宮南三門:中曰應天,左曰興教,右曰光政。
光政之内曰廣運,其北曰明福,明福之東曰武成門,其内曰武成門,其内曰武成殿。
〔皇帝帥王公以下上尊号。
〔帥,讀曰率。
上,時掌翻。
〕丁卯,太後臨軒,遣禮部尚書武承嗣冊嗣皇帝。
自是太後常禦紫宸殿,〔唐六典,洛陽宮不載紫宸殿。
以西京大明宮準之,紫宸殿内朝也,其位置當在幹元殿後。
〕施慘紫帳以視朝。
〔紫色之淺者為慘紫。
朝,直遙翻。
〕 8丁醜,以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句斷。
〕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祎之同中書門下三品。
9三月,弓亥,徙杞王上金為畢王,鄱陽王素節為葛王。
10丘神績至巴州,幽故太子賢于别室,逼令自殺。
〔考異曰:則天實錄,賢死在二月丘神績往巴州下。
舊本紀在三月。
唐曆,遣神績、舉哀、追封皆有日。
今從之。
〕太後乃歸罪于神績,戊戌,舉哀于顯福門,〔顯福門,意即明福門,六典避中宗諱,改「顯」為「明」耳。
〕貶神績為疊州刺史。
己亥,追封賢為雍王。
〔雍,于用翻。
〕神績尋複入為左金吾将軍。
〔複,扶又翻。
〕 11夏,四月,開府儀同三司、梁州都督滕王元嬰薨。
12辛酉,徙畢王上金為澤王,拜蘇州刺史;葛王素節為許王,拜绛州刺史。
13癸酉,遷廬陵王于房州;丁醜,又遷于均州故濮王宅。
〔即貞觀末濮王泰遷均州所居故宅。
濮,博木翻。
〕 14五月,丙申,高宗靈駕西還。
15閏月,以禮部尚書武嗣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16秋,七月,戊午,廣州都督路元叡為昆侖所殺。
〔昆侖國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百餘日,習俗文字與婆羅門同。
侖,盧昆翻。
〕元叡闇懦,僚屬恣橫。
〔橫,戶孟翻。
〕有商舶至,〔舶,音白。
〕僚屬侵漁不已,商胡訴于元叡;元叡索枷,欲系治之。
〔索,山客翻。
枷,音加。
〕群胡怒,有昆侖袖劍直登聽事,〔聽,讀曰廳。
〕殺元叡及左右十餘人而去,無敢近者,〔近,其靳翻。
〕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17溫州大水,〔後漢分章安之東瓯鄉置永甯縣,屬會稽郡。
晉分為永嘉郡,隋廢郡為永嘉縣,屬栝州。
武德五年,複于永嘉置嘉州;貞觀五年,以縣屬栝州。
上元二年,分置溫州。
〕流四千餘家。
18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等寇朔州。
19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幹陵,〔幹陵在奉天縣北五裡梁山。
〕廟号高宗。
20初,尚書左丞馮元常為高宗匠委,高宗晚年多疾,【章:十二行本「疾」下有「百司奏事」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每曰:「朕體中不佳,可與元常平章以聞。
」元常嘗密言「中宮威權太重,宜稍抑損」。
高宗雖不能用,深以其言為然。
及太後稱制,四方争言符瑞;嵩陽令樊文獻瑞石,太後命于朝示百官,〔朝,直遙翻。
〕元常奏:「狀涉谄詐,不可誣罔天下。
」太後不悅,出為隴州刺史。
〔舊志:隴州,京師西四百九十六裡,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二裡。
〕元常,子琮之曾孫也。
〔馮子琮仕于高齊。
〕 21丙午,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武承嗣罷為禮部尚書。
22栝州大水,流二千餘家。
23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
〔改元光宅。
〕旗幟皆從金色。
〔幟,昌志翻。
〕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服碧。
〔青色之深者為碧。
更,工衡翻。
〕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
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鸾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内史;禦史台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左台專知京師百官及監諸軍旅并承诏出使,右台專知諸州按察。
杜佑曰:武後置左、右肅政台,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縣。
後廢右台,以其官隸左台。
左台本禦史台也。
右台地,今太仆寺是也。
〕其餘省、寺、監、率之名,〔秘書、殿中二省,九卿寺,少府、将作、國子、軍器等監,東宮十率。
〕悉以義類改之。
24以左武衛大将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單,音蟬。
使,疏吏翻。
〕以備突厥。
25武承嗣請太後追王其祖,〔王,于況翻。
〕立武氏七廟,太後從之。
裴炎谏曰:「太後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于所親。
獨不見呂氏之敗乎!」太後曰:「呂氏以權委生者,故及于敗。
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對曰:「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長,知兩翻。
〕太後不從。
己巳,追尊太後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妣為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彟為太師、魏定王;〔彟,一虢翻。
〕祖妣皆為妃。
裴炎由是得罪。
又作五代祠堂于文水。
〔文水縣,舊受陽,隋開皇十一年更名,屬并州。
〕 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衆心憤惋。
〔惋,烏貫翻。
〕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盩厔令敬猷、〔漢武帝置盩厔縣,屬扶風;後漢、晉省,後魏複置,後周置周南郡;隋廢郡,以盩厔縣屬京兆;唐置岐州。
盩厔,音舟窒。
〕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唐赤縣主簿,從八品上。
〕詹事司直杜求仁〔唐詹事司直,正九品上,掌彈劾宮僚,糾舉職事。
〕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漢會稽回浦縣,後漢更名章安;光武分章安縣之南鄉,置松陽縣;隋分松陽之東界,置栝蒼縣,帶栝州,以栝蒼山名縣。
〕賓王貶臨海丞,〔吳分章安,置臨海縣,屬臨海郡;隋廢郡,以縣屬栝州;唐分帶台州。
〕求仁貶黟令。
〔黟縣,漢屬丹楊郡,吳分屬新安郡,隋、唐屬歙州。
黟,師古音伊,劉昫音硻。
〕求仁,正倫之侄也。
〔杜正倫事太宗、高宗。
〕盩厔尉魏思溫嘗為禦史,複被黜。
〔複,扶又翻。
〕皆會于揚州,〔舊志:揚州,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三裡,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裡。
〕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複廬陵王為辭。
思溫為之謀主,使其黨監察禦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江都縣帶揚州。
監,古銜翻。
使,疏吏翻。
〕令雍州人韋超詣仲璋告變,雲「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
仲璋收敬之系獄。
居數日,敬業乘傳而至,〔雍,于用翻。
傳,知戀翻。
〕矯稱揚州司馬來之官,雲「奉密旨,以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發兵讨之。
」于是開府庫,令士曹參軍李宗臣就錢坊,驅囚徒、工匠【章:十二行本「匠」下有「數百」二字;乙十一行本同。
】授以甲。
斬敬之于系所;〔考異曰:實錄作「薛璋」。
禦史台記雲:「薛仲璋矯使揚府,與徐敬業等謀反,夜,與江都令韋知止子茂道計議。
會曹參軍閻識微發之,長史陳敬之不察,抑識微,令遜謝。
仲璋佯事竟,還出郭門,群官畢從。
其黨韋超遮道告密,複留系問,遂斬敬之。
」今事從實錄,仲璋從台記。
〕錄事參軍孫處行拒之,亦斬以徇,〔處,昌呂翻。
〕僚吏無敢動者。
遂起一州之兵,複稱嗣聖元年。
〔複,扶又翻,又如字。
〕開三府:一曰匡複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
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将,領揚州大都督。
〔将,即亮翻。
〕以之奇、求仁為左、右長史,宗臣、仲璋為左、右司馬,思溫為軍師,賓王為記室,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
〔勝,音升。
〕 移檄州縣,略曰:「僞臨朝武氏者,〔朝,直遙翻。
〕人非溫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陳,列也。
戰國策曰:美人充下陳。
〕嘗以更衣入侍,〔衛子夫以更衣得幸漢武帝,賓王用此事。
更,工衡翻。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東宮,亦謂之奉宮,洎,其冀翻。
〕密隐先帝之帝,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于翚翟,〔翚翟,後服也。
翚,音晖。
〕陷吾君于聚麀。
」〔記曰: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麀,于求翻。
〕又曰:「殺姊屠兄,〔姊,謂韓國夫人;兄謂元爽、元慶;事見二百一卷高宗幹封元年。
〕弒君鸩母,〔此以高宗晏駕及太原王妃之死為後罪。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又曰:包藏禍心,竊窺神器。
君之愛子,幽于别宮;〔謂居睿宗于别殿。
〕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謂用武承嗣等。
〕又曰:「一抔之土未幹,〔抔,蒲侯翻。
幹,音幹。
〕六尺之孤安在!」又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太後見檄,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
」太後曰:「宰相之過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敬業求得人貌類故太子賢者,绐衆雲:「賢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屬舉兵。
」〔绐,蕩亥翻。
〕因奉以号令。
楚州司馬李崇福帥所部三縣應敬業。
〔楚州,本漢射陽、鹽渎縣地,晉置山陽郡,隋開皇初罷郡,十二年,置楚州,大業初,州廢,唐初複置。
帥,讀曰率。
所部三縣:山陽、鹽城、安宜也。
〕盱眙人劉行舉獨據縣不從,敬業遣其将尉遲昭攻盱眙。
〔盱眙縣,漢屬臨淮郡,後漢屬下邳國,晉安帝分置盱眙郡,陳置北谯州,隋廢為縣,屬江都郡,唐屬楚州。
盱眙,音籲贻。
其将,即亮翻。
尉,纡勿翻。
〕诏【章:十二行本「诏」上有「行舉拒卻之」五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以行舉為遊擊将軍,以其弟行實為楚州刺史。
甲申,以左玉钤衛大将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是年,改左、右領軍衛為左、右玉钤衛。
〕将兵三十萬,以将軍李知十、馬敬臣為之副,以讨李敬業。
26武承嗣與其從父弟右衛将軍三思以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屬尊位重,〔從,才用翻。
二王皆高祖子。
〕屢勸太後因事誅之。
太後謀于執政,劉祎之、韋思謙皆無言;〔祎,籲韋翻。
〕内史裴炎獨固争,太後愈不悅。
三思,元慶之子也。
及李敬業舉兵,薛仲璋,炎之甥也,炎欲示閑暇,不汲汲議誅讨。
太後問計于炎,對曰:「皇帝年長,〔長,知兩翻。
〕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
若太後返政,則不讨自平矣。
」監察禦史藍田崔慽聞之,上言:〔監,古銜翻。
上,時掌翻。
〕「炎受顧托,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後歸政﹖」太後命左肅政大夫金城骞味道、〔左肅政大夫,左禦史大夫也。
蘭州五泉縣,本漢金城縣,隋更名,高宗鹹亨二年,複為金城縣。
風俗通:骞姓,闵子骞後。
〕侍禦史栎陽魚承晔鞫之,〔漢高帝改栎陽縣為萬年縣,後世因之,至隋并屬京兆。
唐改隋大興縣曰萬年,以漢萬年縣複曰栎陽,屬華州。
栎,音藥。
〕收炎下獄。
〔下,遐嫁翻。
考異曰:新傳雲:「炎謀乘太後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後不出而止。
」若炎實有此謀,則太後殺之宜矣。
且炎為此謀,必有同黨;當炎下獄,崔慽、李景谌輩,無事猶欲陷之,況有此迹,其同黨能不首告乎!又朝野佥載:「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欲反,令駱賓王畫計取裴炎同起事。
賓王足踏壁,靜思食頃,乃為謠曰:『一片火,兩片火,绯衣小兒當殿坐。
』教炎莊上小兒誦之,并都下童子皆唱。
炎乃訪學者令解之,召賓王,數啖以寶物錦绮,皆不言,又賂以音樂妓女駿馬,亦不語;乃将古忠臣烈士圖共觀之,見司馬宣王,賓王欻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說自古大臣執政,多移社稷。
炎大喜。
賓王曰:『但不知謠谶何如耳。
』炎告以謠言片火绯衣之事,賓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與敬業等合謀。
揚州兵起,炎從内應,書與敬業等合謀,唯有『青鵝』字。
人有告者,朝臣莫之能解。
則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鵝字者,我自與也。
』遂誅炎。
」此皆當時構陷炎所言耳,非其實也。
〕炎被收,辭氣不屈。
或勸炎遜辭以免,炎曰:「宰相下獄,安有全理!」〔下,遐嫁翻;下同。
〕 鳳閣舍人李景谌證炎必反。
〔鳳閣舍人,中書舍人也。
谌,氏壬翻。
〕劉景先及鳳閣侍郎義陽胡元範〔義陽,舊曰平陽,隋開皇初,改曰義陽。
劉昫曰:義陽,漢平氏縣之義陽鄉也,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自石城徙居仁順,今申州理所是也。
〕皆曰:「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國,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
」太後曰:「炎反有端,顧卿不知耳。
」對曰:「若裴炎為反,則臣等亦反也。
」太後曰:「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文武間證炎不反者甚衆,太後皆不聽。
俄并景先、元範下獄。
丁亥,以骞味道檢校内史同鳳閣鸶台三品,李景谌同鳳閣鸾台平章事。
27魏思溫說李敬業曰:〔說,輸芮翻。
〕「明公以匡複為辭,宜帥大衆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帥,讀曰率。
〕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氣,且大江天險,足以為固,不如先取常、潤,〔潤州,江左為京口重鎮,隋為延陵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置潤州,取潤浦以為州名。
〕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此良策也!」思溫曰:「山東豪傑以武氏專制,憤惋不平,〔惋,烏貫翻。
〕聞公舉事,皆自蒸麥飯為糧,伸鋤為兵,以俟南軍之至。
不乘此勢以立大功,乃更蓄縮自謀巢穴,遠近聞之,其誰不解體!」敬業不從,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潤州。
〔按舊志,揚州至潤州四十八裡。
潤州古朱方之地,漢為丹徒縣,吳為京口,置京督以鎮,又為徐陵督。
爾雅,絕高曰京。
其城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因謂之京口。
晉為南徐州。
隋置潤州,取州東潤浦為名,尋廢州,唐複置。
〕思溫謂杜求仁曰:「兵勢合則強,分則弱,敬業不并力渡淮,收山東之衆以取洛陽,敗在眼中矣!」 壬辰,敬業陷潤州,執刺史李思文,〔考異曰:唐紀雲:「李思文拒守四十餘日而陷。
」按敬業九月丁醜起兵,十一月庚申敗,纔四十四日耳。
今不取。
〕以李宗臣代之。
思文,敬業之叔父也,知敬業之謀,先遣使間道上變,〔使,疏吏翻。
間,古苋翻。
上,時掌翻。
〕為敬業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
思溫請斬以徇,敬業不許,謂思文曰:「叔黨于武氏,宜改姓武。
」潤州司馬劉延嗣不降,〔降,戶江翻。
〕敬業将斬之,思溫救之,得免,與思文皆囚于獄。
劉延嗣,審禮從父弟也。
〔劉審禮戰沒于青海。
從,才用翻。
〕曲阿令河間尹元貞引兵救潤州,〔曲阿縣,本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
前漢屬會稽郡,後漢屬吳郡,晉屬晉陵郡,隋屬江都郡,唐屬潤州。
河間,漢州鄉縣地,屬涿郡,隋為河間縣,屬瀛州。
〕戰敗,為敬業所擒,臨以白刃,不屈而死。
28丙申,斬裴炎于都亭。
〔洛陽都亭。
〕炎将死,顧兄弟曰:「兄弟官皆自緻,炎無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竄,不亦悲乎!」籍沒其家,無甔石之儲。
〔甔,都濫翻。
〕劉景先貶普州刺史,【章:十二行本「史」下有「又貶辰州刺史」六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胡元範流瓊州而死。
〔舊志,瓊州至兩京,與崖州道裡相類。
〕裴炎弟子太仆寺丞軎先,〔軎,直又翻。
〕年十七,上封事請見言事。
太後召見,诘之曰:「汝伯父謀反,尚何言﹖」軎先曰:「臣為陛下畫計耳,〔上,時掌翻。
見,賢遍翻。
诘,去吉翻。
為,于僞翻。
〕安敢訴冤!陛下為李氏婦,先帝棄天下,遽攬朝政,〔朝,直遙翻。
〕變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諸武。
臣伯父忠于社稷,反誣以罪,戮及子孫。
陛下所為如是,臣實惜之!陛下早宜複子明辟,高枕深居,則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變,不可複救矣!」〔枕,之任翻。
複,扶又翻。
〕太後怒曰:「胡白,〔胡,何也;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