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

關燈
,陳也;言何等陳白也。

    〕小子敢發此言!」命引出,軎先反顧曰:「今用臣言,猶未晚。

    」如是者三。

    太後命于朝堂杖之一百,長流瀼州。

    〔貞觀十二年,李弘節遣欽州首領甯師古尋劉方故道,行達交趾,開拓夷、獠,置瀼州,取瀼水以名州也。

    舊志曰:瀼州無兩京地裡,北至容州二百八十二裡;容州至京師五千九百一十裡,至東都五千四百八十五裡。

    瀼,而章翻。

    〕 炎之下獄也,郎将姜嗣宗使至長安,劉仁軌問以東都事,嗣宗曰:「嗣宗覺裴炎有異于常久矣。

    」仁軌曰:「使人覺之邪﹖」嗣宗曰:「然。

    」仁軌曰:「仁軌有奏事,願附使人以聞。

    」〔下,遐嫁翻。

    将,即亮翻。

    使,疏吏翻。

    邪,音耶。

    〕嗣宗曰:「諾。

    」明日,受仁軌表而還,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

    太後覽之,命拉嗣宗于殿庭,絞于都亭。

    〔先拉其幹,而後絞殺之。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拉,盧合翻。

    〕 29丁酉,追削李敬祖考官爵,發耱斲棺,複姓徐氏。

     30李景谌罷為司賓少卿,〔是年改鴻胪為司賓。

    谌,氏壬翻。

    少,始照翻。

    〕以右史武康沈君諒、著作郎崔慽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

     31徐敬業聞李孝逸将至,自潤州回軍拒之,屯高郵之下阿溪;〔高郵縣,漢屬廣陵國,魏省,晉武帝複置;梁置廣業郡,隋廢郡,以高郵縣屬江都郡,唐屬揚州。

    九域志:在州西北一百裡。

    宋白曰:揚州天長縣,本廣陵縣地,唐開元二十九年于下阿置千秋縣,天寶五年改天長;梁曾于石梁置泾州。

    以此言之,蓋下阿溪即今石梁河也。

    〕使徐敬猷逼淮陰,淮陰縣,漢屬臨淮郡,晉屬廣陵郡,後魏置淮陰郡;隋廢入山陽縣,幹封元年分山陽複置,屬楚州。

    〕别将韋超、尉遲昭屯都梁山。

    〔盱眙縣有都梁山。

    将,即亮翻;下同。

    尉,纡勿翻。

    〕 李孝逸軍至臨淮,〔臨淮,泗州〕偏将雷仁智與敬業戰不利,孝逸懼,按兵不進。

    【章:十二行本「進」下有「監軍」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殿中侍禦史魏元忠謂孝逸曰:「天下安危,在茲一舉。

    四方承平日久,忽聞狂狡,注心傾耳以俟其誅。

    今大軍久留不進,遠近失望,萬一朝廷更命他将以代将軍,〔将,即亮翻。

    更,工衡翻。

    〕将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逗,音豆。

    撓,奴教翻。

    〕孝逸乃引軍而前。

    壬寅,馬敬臣擊斬尉遲昭于都梁山。

     十一月,辛亥,以左鷹揚大将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讨敬業。

    〔是年,改左、右武衛為左、右鷹揚衛。

    〕 韋超擁衆據都梁山,諸将皆曰:「超憑險自固,士無所施其勇,騎無所展其足;且窮寇死戰,攻之多殺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軍直趣江都,覆其巢穴。

    」支度使薛克楊【章:十二行本「楊」作「構」;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曰:〔唐制,凡天下邊軍有支度使,以計軍資糧仗之用,所費皆申度支會計,以長行旨為準。

    趣,七喻翻。

    使,疏吏翻。

    〕「超雖據險,其衆非多。

    今多留兵則前軍勢分,少留兵則終為後患,〔少,詩沼翻。

    〕不如先擊之,其勢必舉,舉都梁,則淮陰、高郵望風瓦解矣!」魏元忠請先擊徐敬猷,諸将曰:「不如先攻敬業,敬業敗,則敬猷不戰自擒矣。

    若擊敬猷,則敬業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敵也。

    」元忠曰:「不然。

    賊之精兵,盡在下阿,烏合而來,利在一決,萬一失利,大事去矣!敬猷出于博徒,不習軍事,其衆單弱,人情易搖,〔易,以豉翻。

    〕大軍臨之,駐馬可克。

    敬業雖欲救之,計程必不能及。

    我克敬猷,乘勝而進,雖有韓、白不能當其鋒矣!今不先取弱者而遽攻其強,非計也。

    」孝逸從之,引兵擊超,超夜遁,進擊敬猷,敬猷脫身走。

     庚申,敬業勒兵阻溪拒守,後軍總管蘇孝祥夜将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擊之,兵敗,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過半。

    〔将,即亮翻。

    溺,奴狄翻。

    過,古禾翻。

    〕左豹韬衛果毅漁陽成三朗為敬業匠擒,〔是年,改左、右威衛為左、右豹韬衛。

    唐制,諸府各有果毅都尉:上府,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從六品下。

    〕唐之奇绐其衆曰:〔绐,蕩亥翻。

    〕「此李孝逸也!」将斬之,三朗大呼曰:〔呼,火故翻。

    〕「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軍也。

    官軍今大至矣,爾曹破在朝夕。

    我死,妻子受榮,爾死,妻子籍沒,爾終不及我也!」遂斬之。

     孝逸等諸軍繼至,戰數不利。

    孝逸懼,欲引退,魏元忠與行軍管記劉如柔言于孝逸曰:「風順荻幹,〔數,所角翻。

    幹,音幹。

    〕此火攻之利。

    」固請決戰。

    敬業置陳既久,士卒多疲倦顧望,陳不能整;孝逸進擊之,因風縱火,敬業大敗,斬首七千級,溺死者不可勝紀。

    〔陳,讀曰陣。

    勝,音升。

    〕敬業等輕騎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潤州,将入海奔高麗;〔麗,力知翻。

    〕孝逸進屯江都,分遣諸将追之。

    乙醜,敬業至海陵界,阻風,〔海陵縣,漢屬臨淮,後漢、晉屬廣陵;梁置海陵郡,隋廢郡為縣,屬江都郡,唐屬揚州,今為泰州。

    九域志:揚州東至海陵界九十八裡,又自海陵東至海一百七裡。

    〕其将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

    〔考異曰:唐紀:「初,官軍逆風不利,俄而風回甚勁,孝逸縱火,賊懼燒而潰。

    敬業、猷、之奇、求仁、賓王走歸江都,焚簿書,攜妻子潛算山下,手書召宗臣。

    敬業初與宗臣木契為約,時亡其契,宗臣疑而不赴,或雲宗臣已歸順。

    敬業入海,欲奔東夷,至海陵界,阻風,僞将王那相斬之來降,餘黨赴水死。

    」今從實錄、唐統紀。

    〕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皆捕得,餞首神都,揚、潤、楚三州平。

     陳嶽論曰: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複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

    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 敬業之起也,使敬猷将兵五千,循江西上,〔将,即亮翻。

    上,時掌翻。

    〕略地和州。

    前弘文館學士曆陽高子貢帥鄉裡數百人拒之,敬猷不能西。

    以功拜朝散大夫、成均助教。

    〔曆陽縣,漢屬九江郡,晉置曆陽郡。

    暨至北齊與梁通和,置和州,隋、唐因之。

    後改國子監為成均監。

    按唐六典:弘文館,以五品以上為學士。

    國子助教則從六品上耳,掌佐博士分經以教授。

    朝散大夫,從五品下。

    帥,讀曰率。

    朝,直遙翻。

    散,悉薦翻。

    〕 32丁卯,郭待舉罷為左庶子;以鸾台侍郎韋方質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方質、雲起之孫也。

    〔韋雲起仕隋、唐之間。

    〕 33十二月,劉景先又貶吉州員外長史,郭待舉貶嶽州刺史。

    〔嶽州,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三十七裡,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六裡。

    〕 初,裴炎下獄,單于道安撫大使、左武衛大将軍程務挺密表申理,由是忤旨。

    〔下,遐嫁翻。

    單,音蟬。

    使,疏吏翻。

    忤,五故翻。

    〕務挺素與唐之奇、杜求仁善,或谮之曰,「務挺與裴炎、徐敬業通謀。

    」癸卯,遣左鷹揚将軍裴紹業即軍中斬之,〔考異曰:唐統紀曰:「既而太後震怒,召群臣謂曰:『朕于天下無負,群臣皆知之乎﹖』群臣曰:『唯。

    』太後曰:『朕事先帝二十餘年,憂天下至矣!公卿富貴,皆朕與之;天下安樂,朕長養之。

    及先帝棄群臣,以天下托顧于朕,不愛身而愛百姓。

    今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負朕之深也!且卿輩有受遺老臣,倔強難制過裴炎者乎﹖有将門貴種,能糾合亡命過徐敬業者乎﹖握兵宿将,攻戰必勝過程務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卿等有能過此三者,掌即為之;不然,須革心事朕,無為天下笑。

    』群臣頓首,不敢仰視,曰:『唯太後所使。

    』恐武後亦不至輕淺如此。

    」今不取。

    〕籍沒其家。

    突厥聞務挺死,所在宴飲相慶;又為務挺立祠,〔為,于僞翻。

    〕每出師,必禱之。

     太後以夏州都督王方翼與務挺連職,素相親善,且廢後近屬,征下獄,〔夏,戶雅翻。

    下,遐嫁翻。

    〕流崖州而死。

    〔舊志:崖州至京師七千四百六十裡,至東都六千三百裡。

    〕 垂拱元年〔(乙酉、六八五)〕 1春,正月,丁未朔,赦天下,改元。

     2太後以徐思文為忠,特免緣坐,拜司仆少卿。

    〔緣坐者,緣親黨而坐罪也。

    光宅改太仆為司仆。

    〕謂曰:「敬業改卿姓武,朕今不複奪也。

    」〔複,扶又翻。

    考異曰:實錄雲:「思文表請改姓武,許之。

    」蓋太後有此言,思文因請之也。

    今從唐紀。

    〕 3庚戌,以骞味道守内史。

    〔内史,史書令。

    〕 4戊辰,文昌左相、同鳳閣鸾台三品樂城文獻公劉仁軌薨。

    〔文昌左相,即尚書左仆射。

    〕 5二月,癸未,制:「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登聞鼓在西朝堂,肺石在東朝堂。

    朝,直遙翻。

    〕不須防守,有撾鼓立石者,令禦史受狀以聞。

    」〔撾,則瓜翻。

    〕 6乙巳,以春官尚書武承嗣、秋官尚書裴居道、〔光宅以禮部為春官,刑部為秋官。

    尚,辰羊翻。

    嗣,祥吏翻。

    〕大肅政大夫韋思謙〔右肅政大夫,右禦史大夫。

    〕并同鳳閣鸾台三品。

     7突厥阿史那骨笃祿等數寇邊,以左玉钤衛中郎将淳于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擊之。

    〔厥,九勿翻。

    數,所角翻。

    钤,其廉翻。

    将,即亮翻。

    處,昌呂翻。

    陽曲縣自漢以來屬太原郡,隋惡其名,改曰陽直。

    武德三年,分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仍移治陽直。

    〕 8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沈君諒罷。

     9三月,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崔慽罷。

     10丙辰,遷廬陵王于房州。

    〔舊志:房州,京師南一千一百九十五裡,至東都一千一百八十五裡。

    杜佑曰:房州,古麋、庸二國之地,春秋楚子敗麋師于房渚,即此。

    曹魏為新城郡竹山縣。

    則古庸國,秦、漢之上庸縣也。

    〕 11辛酉,武承嗣罷。

     12辛未,頒垂拱格。

     13朝士有左遷詣宰相自訴者,内史骞味道曰:「此太後處分。

    」〔朝,直遙翻。

    處,昌呂翻。

    分,扶問翻。

    〕同中書門下三品劉祎之曰:「緣坐改官,由臣下奏請。

    」太後聞之,夏,四月,丙子,貶味道為青州刺史,加祎之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從四品上。

    劉炜之本職豫王府司馬。

    王府司馬,從四品下。

    〕謂侍臣曰:「君臣同體,豈得歸惡于君,引善自取乎!」 14癸未,突厥寇代州;淳于處平引兵救之;至忻州,為突厥所敗,〔敗,補邁翻。

    〕死者五千餘人。

     15丙【章:十二行本「丙」上有「五月」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午,以裴居道為内史。

    納言王德真流象州。

    〔象州至京師四千九百八十九裡。

    〕 16己酉,以冬官尚書蘇良嗣為納言。

    〔光宅改工部為冬官。

    〕 18壬申,韋方質同鳳閣鸾台三品。

     19六月,天官尚書韋待價同鳳閣鸾台三品。

    〔光宅改吏部為天官。

    〕待價,萬石之兄也。

     20同羅、仆固等諸部叛,遣左豹韬衛将軍劉敬同發河西騎士出居延海以讨之,〔甘州删丹縣北渡張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峽口,傍河東壖,屈曲東北行千裡,有甯寇軍,軍東北有居延海。

    騎,奇寄翻。

    〕同羅、仆固等皆敗散。

    敕僑置安北都護府于同城以納降者。

    〔同城,即删丹之同城守捉,天寶二載改為甯寇軍。

    降,戶江翻。

    〕 21秋,七月,己酉,以文昌左丞魏玄同為鸾台侍郎、同鳳閣鸾台三品。

    〔文昌左丞,即尚書左丞。

    〕 22诏自今祀天地,高祖、太宗、高宗皆配坐;〔坐,徂卧翻。

    〕用鳳閣舍人元萬頃等之議也。

     23九月,丁卯,廣州都督王果讨反獠,平之。

    〔獠,魯皓翻。

    〕 24冬,十一月,癸卯,命天官尚書韋待價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以讨吐蕃。

    〔燕,因肩翻。

    吐,從暾入聲。

    〕初,西突厥興昔亡、繼往絕可汗既死,十姓無主,部落多散亡,大後乃擢興昔亡之子左豹韬衛翊府中郎将元慶〔唐諸衛皆有翊府中郎将、郎将。

    将,即亮翻。

    〕為左玉钤衛将軍,兼昆陵都護,襲興昔亡可汗押五咄陸部落。

    〔钤,其廉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咄,當沒翻。

    〕 25麟台正字射洪陳子昂〔光宅改秘書省為麟台正字,正九品下,掌刊正文字。

    射洪縣,屬梓州,漢郪縣地;後魏分置射江縣,以婁縷灘東六裡有射江;西魏訛為射洪。

    〕上疏,以為:「朝廷遣使巡察四方,不可任非其人,〔上,時掌翻。

    使,疏吏翻;下同。

    〕及刺史、縣令,不可不擇。

    比年百姓疲于軍旅,不可不安。

    」〔比,毗至翻。

    〕其略曰:「夫使不擇人,則黜陟不明,刑罰不中,〔夫,音扶。

    中,竹仲翻。

    〕朋黨者進,貞直者退;徒使百姓修飾道路,送往迎來,無所益也。

    諺曰:『欲知其人,觀其所使。

    』不可不慎也。

    」又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縣令,陛下之手足;未有無腹心手足而能獨理者也!」又曰:「天下有危機,禍福因之而生,機靜則有福,機動則有禍,百姓是也。

    百姓安則樂其生,〔樂,音洛。

    〕不安則輕其死,輕其死則無所不至,祅逆乘釁,天下亂矣!」〔祅,于喬翻。

    〕又曰:「隋炀帝不知天下有危機,而信貪佞之臣,冀收夷狄之利,卒以滅亡,〔卒,子恤翻。

    〕其為殷鑒,豈不大哉!」 26太後修故白馬寺,以僧懷義為寺主。

    〔姚思廉曰:漢明帝時,西域以白馬負佛經送洛,因立白馬寺。

    魏收曰:漢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關西。

    按此故洛城也;唐之洛城,乃隋所遷。

    〕懷義,鄠人,〔鄠,音戶。

    〕本姓馮,名小寶,賣藥洛陽市,因千金公主以進,〔千金公主,高祖女。

    〕得幸于太後;太後欲令出入禁中,乃度為僧,名懷義。

    又以其家寒微,令與驸馬都尉薛紹合族,命紹以季父事之。

    〔薛紹尚後女太平公主。

    〕出入乘禦馬,宦者十餘人侍從;〔從,才用翻。

    〕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有近之者,〔近,其靳翻。

    〕辄撾其首流血,〔撾,其瓜翻。

    〕委之而去,任其生死。

    見道士則極意毆之,仍髡其發而去。

    朝貴皆匍匐禮谒,〔毆,烏口翻。

    朝,直遙翻。

    匍,蒲乎翻。

    匐,蒲北翻。

    〕武承嗣、武三思皆執僮仆之禮以事之,為之執辔,〔為,于僞翻。

    〕懷義視之若無人。

    多聚無賴少年,度為僧,縱橫犯法,〔少,詩照翻。

    橫,下孟翻。

    〕人莫敢言。

    右台禦史馮思勖屢以法繩之,〔右台,右肅政台也。

    〕懷義遇思勖于途,令從者毆之,幾死。

    〔幾,居依翻。

    〕 二年〔(丙戌、六八六)〕 1春,正月,太後下诏複政于皇帝。

    睿宗知太後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後複臨朝稱制。

    〔複,扶又翻。

    朝,直遙翻。

    〕辛酉,赦天下。

     2二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3右衛大将軍李孝逸既克徐敬業,聲望甚重;武承嗣等惡之,數谮于太後,左遷施州刺史。

    〔惡,烏路翻。

    數,所角翻。

    施州,漢巫縣地;吳分巫,立沙渠縣;後周于縣置施州,隋廢州為清江郡,唐複置施州。

    在京師南二千七百九裡,至東都二千八百一十裡。

    〕 4三月,戊申,太後命鑄銅為匦:【章:十二行本「匦」下有「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銘」十一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匦,居洧翻。

    〕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

    〔四匦,各依其方色。

    〕命正谏、補阙、拾遺一人掌之,〔正谏,即谏議大夫也。

    垂拱元年,置左、右補阙各一人,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各二人,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谏,行立次左、右史之下;左屬門下省,右屬中書省。

    〕先責識官,〔識官,猶今之保識。

    〕乃聽投表疏。

    〔疏,所去翻。

    〕 徐敬業之反也,侍禦史魚承晔之子保家教敬業作刀車及弩,敬業敗,僅得免。

    太後欲周知人間事,保家上書,請鑄銅為匦以受天下密奏。

    〔上,時掌翻。

    〕其器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

    太後善之。

    〔考異曰:統紀、唐曆皆雲八月作銅匦。

    今從實錄、舊本紀。

    又朝野佥載作「魚思咺」,雲「上欲作匦,召工匠,無人作得者。

    思咺應制為之,甚合規矩,遂用之。

    」今從禦史台記。

    〕未幾,其怨家投匦〔怨,于元翻。

    幾,居豈翻。

    〕告保家為敬業作兵器,殺傷官軍甚衆,遂伏誅。

    〔為,于僞翻。

    〕 太後自徐敬業之反,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内行不正,〔行,下孟翻。

    〕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

    乃盛開告密之門,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驿馬,〔唐制:乘傳日四驿,乘驿日六驿。

    凡給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

    給傳乘者,一品十馬,二品九馬,三品八馬,四品、五品四馬,六品、七品二馬,八品、九品一馬。

    三品已上敕召者,給四馬,五品三馬,六品已下有差。

    一驿,三十裡。

    〕供五品食,〔唐六典:四品、五品,常食料七盤,每日細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兩顆,鹽、豉、蔥、姜、葵、韭之屬各有差。

    新唐志:五品食料,雜用錢月六百。

    〕使詣行在。

    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廪于客館,〔客館,屬鴻胪寺典客令。

    廪者,廪給之。

    見,賢遍翻。

    〕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稱,尺證翻。

    〕無實者不問。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重,直龍翻。

    屏,必郢翻。

    〕 有胡人索元禮,〔索,蘇各翻。

    〕知太後意,因告密召見,擢為遊擊将軍,令案制獄。

    〔見,賢遍翻。

    令,力丁翻。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自變量十百人,太後數召見賞賜以張其權。

    〔數,所角翻。

    張,知亮翻。

    〕元禮性殘忍,推一人必令自變量十百人,太後數召見賞賜以張其權。

    〔數,所角翻。

    張,知亮翻。

    〕于是尚書都事長安周興、〔唐尚書都省有都事,管諸司主事、令史。

    尚,辰羊翻。

    〕萬年人來俊臣之徒效之,紛紛繼起。

    興累遷至秋官侍郎,俊臣累遷至禦史中丞,相與私畜無賴數百人,〔畜,籲玉翻。

    〕專以告密為事;欲陷一人,辄令數處俱告,事狀如一。

    俊臣與司刑評事洛陽萬國俊〔光宅改大理為司刑評事,從八品,掌出使推劾。

    〕共撰羅織經數千言,教其徒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構造布置,皆有支節。

    太後得告密者,辄令元禮等推之,競為訊囚酷法,【章:十二行本「法」下有「作大枷」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有「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名号。

    或以椽關手足而轉之,謂之「鳳皇曬翅」;或以物絆其腰,引枷向前,謂之「驢駒拔撅」;〔椽,重緣翻。

    曬,所賣翻。

    絆,博慢翻。

    撅,其月翻。

    〕或使跪捧枷,累甓其上,謂之「仙人獻果」;或使立高木,【章:十二行本「木」下有「之上」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引枷尾向後,謂之「玉女登梯」;或倒懸石缒其首,或以醋灌鼻,或以鐵圈毂其首而加楔,〔枷,音加。

    甓,扶曆翻。

    缒,馳僞翻。

    圈,丘員翻。

    毂,呼角翻,急東也。

    楔,先結翻。

    〕至有腦裂髓出者。

    每得囚,辄先陳其械具以示之,皆戰栗流汗,望風自誣。

    每有赦令,俊臣辄令獄卒先殺重囚,然後宣示。

    太後以為忠,益寵任之。

    中外畏此數人,甚于虎狼。

     麟台正字陳子昂上疏:〔上,時掌翻。

    疏,所據翻。

    〕以為:「執事者疾徐敬業首亂唱禍,将息奸源,窮其黨與,遂使陛下大開诏獄,重設嚴刑,有迹涉嫌疑,辭相逮引,莫不窮捕考按。

    至有奸人熒惑,乘險相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