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四
關燈
小
中
大
,糾告疑似,冀圖爵賞,恐非伐罪吊人之意也。
臣竊觀當今天下,百姓思安久矣,故揚州構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纖塵不動。
陛下不務玄默以救疲人,而反任威刑以失其望,臣愚暗昧,竊有大惑。
伏見諸方告密,囚累百千輩,及其窮竟,百無一實。
陛下仁恕,又屈法容之,遂使奸惡之黨快意相雠,睚鈪之嫌即稱有密,一人被訟,〔被,皮義翻。
〕百人滿獄,使者推捕,冠蓋如市。
或謂陛下愛一人而害百人,天下喁喁,〔喁,魚容翻。
〕莫知甯所。
臣聞隋之末代,天下猶平,楊玄感作亂,不踰月而敗。
天下之弊,未至土崩,蒸人之心,猶望樂業。
〔蒸人,猶蒸民也,避太宗諱,改「民」為「人」。
樂,音洛。
〕炀帝不悟,遂使兵部尚書樊子蓋專行屠戮,大窮黨與,海内豪士,無不罹殃;遂至殺人如麻,流血成澤,〔事見一百八十二卷大業九年。
〕天下靡然,始思為亂,于是雄傑并起而隋族亡矣。
夫大獄一起,不能無濫,冤人籲嗟,感傷和氣,群生疠疫,水旱随之,人既失業,則禍亂之心怵然而生矣。
古者明王重慎刑法,蓋懼此也。
昔漢武帝時巫蠱獄起,使太子奔走,兵交宮阙,無辜被害者以千萬數,宗廟幾覆;賴武帝得壺關三老書,廓然感悟,夷江充三族,〔事見二十二卷漢武帝征和二年、三年。
幾,居依翻。
〕餘獄不論,天下以安爾。
古人雲:『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史記太史公之言。
〕伏願陛下念之!」太後不聽。
5夏,四月,太後鑄大儀,置北阙。
〔北阙蓋在玄武門外。
〕 6以岑長倩為内史。
六月,辛未,以蘇良嗣為左相,同鳳閣鸾台三品韋待價為右相。
己卯,以韋思謙為納言。
蘇良嗣遇僧懷義于朝堂,懷義偃蹇不為禮;良嗣大怒,命左右捽曳,批其頰數十。
〔捽,昨沒翻。
批,蒲列翻,擊也,又匹迷翻。
〕懷義訴于太後,太後曰:「阿師當于北門出入,〔阿,烏葛翻。
〕南牙宰相所往來,勿犯也。
」 太後托言懷義有巧思,〔思,相吏翻。
〕故使入禁中營造。
補阙長社王求禮上表,〔長社,漢縣,隋改曰颍川,武德四年複舊,帶許州。
上,時掌翻。
〕以為:「太宗時,有羅黑黑善彈琵琶,太宗閹為給使,使教宮人。
陛下若以懷義有巧性,欲宮中驅使者,臣請閹之,庶不亂宮闱。
」表寝不出。
7秋,九月,丁未,以西突厥繼往絕可汗之子斛瑟羅為右玉钤衛将軍,襲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
8己巳,雍州言新豐縣東南有山踴出,〔雍,于用翻。
考異曰:統紀在十二月,今從實錄。
程大昌曰:武後改新豐為慶山縣,其說曰:時因雷雨踴出一山,故取以為名。
而其何以辄踴也,不言其以也,此即在位小人共加傅會也。
至兩京道裡志則言其詳矣,曰:慶山踴出,初時六、七尺,漸高至三百尺,則非一旦驟為三百尺也。
自六、七尺,日日累增至三百尺,是積力為之,非一夜雷雨頓能突兀如許也。
此為人力所成,大不難見。
〕改新豐為慶山縣。
〔新豐自漢以來屬京兆。
〕四方畢賀。
江陵人俞文俊上書:〔江陵縣帶荊州。
〕「天氣不和而寒暑并,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燈阜出。
〔疣,音尤。
贅,之芮翻。
燈,都回翻。
〕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塞隔,〔塞,悉則翻。
處,昌呂翻。
〕而山變為災。
陛下謂之『慶山』,臣以為非慶也。
臣愚以為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殃禍至矣!」太後怒,流于嶺外,後為六道使所殺。
〔六道使見後二百五卷長壽二年。
使,疏吏翻。
〕 9突厥入寇,左鷹揚衛大将軍黑齒常之拒之;至兩井,遇突厥三千餘人,見唐兵,皆下馬擐甲,常之以二百餘騎沖之,〔擐,音宦。
騎,奇寄翻。
〕皆棄甲走。
日暮,突厥大至,常之令營中然火,東南又有火起,虜疑有兵相應,遂夜遁。
10狄仁傑為甯州刺史。
右台監察禦史晉陵郭翰巡察隴右,所至多所按劾。
〔監,古銜翻。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入甯州境,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薦之于朝,〔朝,直遙翻。
〕征為冬官侍郎。
唐紀二十〔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重光單阏(辛卯),凡五年。
〕 則天順聖皇後上之下 垂拱三年〔(丁亥、六八七)〕 1春,閏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為恒王,〔睿宗時為帝,故成美等皆為皇子。
恒,戶登翻。
考異曰:唐曆、舊本紀、新傳皆作「成義」。
今從實錄。
〕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衛王,隆業為趙王。
2二月,丙辰,突厥骨笃祿等寇昌平,〔昌平,後漢縣,屬廣陽國,隋屬涿郡,唐屬幽州。
〕命左鷹揚大将軍黑齒常之帥諸軍讨之。
〔帥,讀曰率。
〕 3三月,乙醜,納言韋思以謙以太中大夫緻仕。
4夏,四月,命蘇良嗣留守西京。
〔守,式又翻。
考異曰:實錄、新舊本紀、統紀,皆無良嗣出守西京年月。
今據唐曆。
〕時尚方監裴匪躬檢京苑,〔光宅改少府監為尚方監。
京苑,西京之苑。
〕将鬻苑中蔬果以收利。
良嗣曰:「昔公儀休相魯,猶能拔葵、去織婦,〔董仲舒曰:公儀休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
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
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相,息亮翻。
去,羌呂翻。
〕未聞萬乘之主鬻蔬果也。
」〔乘,繩證翻。
〕乃止。
5壬戌,裴居道為納言。
五月,丙寅,夏官侍郎京兆張光輔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6鳳閣侍郎、同鳳閣鸾台三品劉祎之竊謂鳳閣舍人永年賈大隐曰:〔永年,本漢曲梁縣。
魏為廣平郡治所,隋廢郡為廣平縣,後改為雞澤;仁壽元年改曰永元〔年〕,避太子廣諱也;唐帶洺州。
〕「太後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朝,直遙翻。
〕不如返正【章:十二行本「正」作「政」;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以安天下之心。
」大隐密奏之,太後不悅,謂左右曰:「祎之我所引,〔劉祎之自北門學士至為相,故雲然。
〕乃複叛我!」或誣祎之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土,〔貞觀二十二年,以契丹别部置歸誠州,屬松漠都督府。
複,扶又翻。
〕又與許敬宗妾有私,太後命肅州刺史王本立推之。
本立宣敕示之,祎之曰:「不經鳳閣鸾台,何名為敕!」太後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使,疏吏翻。
〕庚午,賜死于家。
祎之初下獄,睿宗為之上疏申理,〔下,遐嫁翻。
為,于僞翻。
上,時掌翻。
〕親友皆賀之,祎之曰:「此乃所以速吾死也。
」臨刑,沐浴,神色自若,自草謝表,立成數紙。
麟台郎郭翰、〔光宅改秘書郎為麟台郎。
〕太子文學周思鈞〔太子宮司經局有太子文學一人,正六品,掌侍奉文章。
〕稱歎其文。
太後聞之,左遷翰巫州司法,思鈞播州司倉。
〔貞觀八年,以辰州龍标縣置巫州;九年,以隋牂柯郡牂柯縣置播州。
舊志:巫州,京師四千一百九十七裡,東都三千九百裡。
播州,京師南四千四百五十裡,東都四千九百六十裡。
〕 7秋,七月,壬辰,魏玄同檢校納言。
8嶺南俚戶舊輸半課,交趾都護劉延佑使之全輸,俚戶不從,延佑誅其魁首。
其黨李思慎等作亂,攻破安南府城,〔高宗調露元年,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
俚,音裡。
〕殺延佑。
桂州司馬曹玄靜将兵讨思慎等,斬之。
〔将,即亮翻。
考異曰:舊書馮元常傳雲:「元常自眉州刺史轉廣州都督。
屬安南首領李嗣仙殺都督劉延佑,剽陷州縣,敕元常誅之,帥士卒濟南海,先馳檄示以維恩,喻以禍福,嗣仙徒黨多相帥歸降,因縱兵誅其魁首,安慰居人而旋。
」今從實錄。
〕 9突厥骨笃祿、元珍寇朔州,遣燕然道大總管黑齒常之擊之,〔燕,因肩翻。
〕以左鷹揚大将軍李多祚為之副,大破突厥于黃花堆,〔意即黃瓜堆。
按朔州有黃花堆,在神武川。
〕追奔四十餘裡,突厥皆散走碛北。
〔走,音奏。
碛,七迹翻。
〕多祚世為靺鞨酋長,〔靺鞨,音末曷。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以軍功得入宿衛。
黑齒常之每得賞賜,皆分将士;有善馬為軍士所損,官屬請笞之,常之曰:「柰何以私馬笞官兵乎!」卒,火問。
〔卒,子恤翻。
〕 10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成詐稱郎将,〔将,即亮翻;下同。
〕矯制于都市募人迎廬陵王于房州;事覺,伏誅。
11冬,十月,庚子,右監門衛中郎将爨寶璧與突厥骨笃祿、元珍戰,全軍皆沒,寶璧輕騎遁歸。
〔監,古銜翻。
騎,奇寄翻。
〕 寶璧見黑齒常之有功,表請窮追餘寇。
诏與常之計議,遙為聲援。
寶璧欲專其功,不待常之,引精卒萬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餘裡,掩擊其部落;既至,又先遣人告之,使得嚴備,與戰,遂敗。
太後誅寶璧;改骨笃祿曰不卒祿。
〔卒,子恤翻。
〕 12命魏玄同留守西京。
〔守,手又翻。
〕 13武承嗣又使人誣李孝逸自雲「名中有兔,兔,月中物,當有天分。
」〔謂有分為天子。
分,扶問翻。
〕太後以孝逸有功,十一月,戊寅,減死除名,流儋州而卒。
〔儋州,舊儋耳縣,武德五年置儋州。
舊志:儋州至京師七千四百四十二裡。
儋,徒甘翻。
卒,子恤翻。
考異曰:新紀:「天授元年五月己亥,殺梁公李孝逸。
孝逸初封梁郡公,以平徐敬業功,改封吳國公;垂拱三年,減死除名,配流儋州,當削爵矣。
」新傳雲:「流儋州薨。
」紀、傳自相違。
唐曆雲:「四月十一日誅益州長史李孝逸。
亦舊任也。
」統紀,「誅李孝逸并其黨崔元昉、裴安期。
」唐曆,「并其黨崔知賢、董元昉、裴安期等。
」今從實錄及舊傳。
〕 14太後欲遣韋待價将兵擊吐蕃,〔考異曰:實錄,「十二月壬辰,命待價為安息道大總管,督三十六總管以讨吐蕃。
」不言師出勝敗如何。
至永昌元年五月,又雲「命待價擊吐蕃,七月敗于寅識迦河。
」按本傳不雲兩曾将兵,今删此事。
〕鳳閣侍郎韋方質奏,請如舊制遣禦史監軍,〔監,古銜翻。
〕太後曰:「古者明君遺将,阃外之事悉以委之。
比聞禦史監軍,〔比,毗至翻。
〕軍中事無大小皆須承禀。
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責其有功!」遂罷之。
15天下大饑,山東、關内尤甚。
四年〔(戊子、六八八)〕 1春,正月,甲子,于神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四時享祀如西廟之儀。
〔西廟,西京宗廟也。
〕又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
太後命有司議崇先廟室數,司禮博士周悰請為七室,〔光宅改太常曰司禮。
史言周悰之請,希旨迎合。
〕又減唐太廟為五室。
春官侍郎賈隐奏:「禮,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百王不易之義。
今周悰别引浮議,廣述異聞,直崇臨朝權儀,〔朝,直遙翻。
〕不依國家常度。
皇太後親承顧托,光顯大猷,其崇先廟室應如諸侯之數,國家宗廟不應辄有變移。
」太後乃止。
2太宗、高宗之世,屢欲立明堂,諸儒議其制度,不決而止。
及太後稱制,獨與北門學士議其制,不問諸儒。
諸儒以為明堂當在國陽丙巳之地,三裡之外,七裡之内。
太後以為去宮太遠。
二月,庚午,毀幹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懷義為之使,〔使,疏吏翻。
〕凡役數萬人。
3夏,四月,戊戌,殺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
〔唐制,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掌導引宮臣辭見及勞問之事。
〕象賢,處俊之孫也。
初,太後有憾于處俊,〔謂上元二年谏高宗也。
〕會奴誣告象賢反,太後命周興鞫之,緻象賢族罪。
象賢家人詣朝堂,訟冤于監察禦史樂安任玄殖。
〔樂安郡,棣州。
朝,直遙翻。
監,古銜翻。
〕玄殖奏象賢無反狀,玄殖坐免官。
象賢臨刑,極口罵太後,發揚宮中隐慝,奪市人柴以擊刑者;金吾兵共格殺之。
太後命支解其屍,發其父祖墳,毀棺焚屍。
自是終大後之世,法官每刑人,先以木丸塞其口。
〔塞,悉則翻。
〕 4武承嗣使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末紫石雜藥物填之。
庚午,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獻之,〔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曰雍州。
雍,于用翻。
〕稱獲之于洛水。
太後喜,命其石曰「寶圖」。
擢同泰為遊擊将軍。
五月,戊辰,诏當親拜洛,受「寶圖」;有事南郊,告謝昊天;禮畢,禦明堂,朝群臣。
〔朝,直遙翻。
〕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以拜洛前十日集神都。
乙亥,太後加尊号為聖母神皇。
5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6壬寅,作神皇三玺。
〔玺,斯氏翻。
〕 7東陽大長公主削封邑,并二子徙巫州。
〔公主,太宗之女。
長,知兩翻。
〕公主适高履行,太後以高氏長孫無忌之舅族,故惡之。
〔惡,烏路翻。
〕 8江南道巡撫大使、冬官侍郎狄仁傑以吳、楚多淫祠,奏焚其一千七百餘所,獨留夏禹、吳太伯、季劄、伍員四祠。
〔員,音雲。
〕 9秋,七月,丁巳,赦天下。
更命「寶圖」為「天授聖圖」;洛水為永昌洛水,〔更,工衡翻。
〕封其神為顯聖侯;加特進,禁漁釣,祭祀比四渎。
〔唐制,嶽渎為中祀。
〕名圖所出曰「聖圖泉」,泉側置永昌縣。
又改嵩山為神嶽,封其神為天中王,拜太師、使持節、神嶽大都督,禁刍牧。
〔使,疏吏翻。
〕又以先于泛水得瑞石,改泛水為廣武。
〔泛水,漢之成臯縣,屬河南郡;後魏為成臯郡,置東中府;隋開皇十八年改成臯為泛水,屬鄭州。
縣界有廣武,楚、漢對壘處。
後改縣名以協其姓。
泛,音祀。
〕 太後潛謀革命,稍除宗室。
绛州刺史韓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軌、邢州刺史魯王靈夔、豫州刺史越王貞〔豫州,漢汝南郡地,後魏置豫州,唐因之;然唐之豫州非能盡得漢汝南郡之地。
〕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黃公譔、〔譔,士免翻,又音铨。
〕元軌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緒、虢王鳳子申州刺史東莞公融、靈夔子範陽藹、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沖,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行,下孟翻。
〕太後尤忌之。
元嘉等内不自安,密有匡複之志。
〔考異曰:舊傳,「垂拱三年七月」,誤也。
今從實錄。
〕 譔謬為書與貞雲:「内人病浸重,當速療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
」及太後召宗室朝明堂,〔朝,直遙翻。
〕諸王因遞相驚曰:「神皇欲于大飨之際,使人告密,盡收宗室,誅之無遺。
」譔詐為皇帝玺書與沖雲:「朕遭幽絷,諸王宜各發兵救我。
」沖又詐為皇帝玺書雲:「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
」〔玺,斯氏翻。
〕八月,壬寅,沖召長史蕭德琮等令募兵,〔考異曰:實錄作丙午,蓋據奏到之日也。
舊傳、本紀作壬寅。
按沖以戊申死,而實錄又雲「沖起兵七日而敗」,然則壬寅是也,今從之。
〕分告韓、霍、魯、越及貝州刺史紀王慎,令各起兵共趣神都。
〔趣,七喻翻。
〕太後聞之,以左金吾将軍丘神績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以讨之。
〔博州有清平縣,漢貝丘縣也,隋更名。
〕 沖募兵得五千餘人,欲渡河取濟州;先擊武水,〔武水,漢東郡陽平縣地;隋改為清邑,又分清邑置武水縣,唐屬博州。
濟,子禮翻。
〕武水令郭務悌詣魏州求救。
莘令馬玄素〔莘,亦漢陽平縣地。
後齊改曰樂平,隋開皇六年複曰陽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年置莘州;大業初,州廢為莘縣,唐屬魏州。
〕将兵千七百人中道邀沖,恐力不敵,入武水,閉門拒守。
沖推草車塞其南門,〔推,吐雷翻。
塞,悉則翻。
〕因風縱火焚之,欲乘火突入;火作而風回,沖軍不得進,由是氣沮。
堂邑董玄寂〔堂邑,漢縣,後魏廢,隋分清陽縣複置,屬博州。
〕為沖将兵擊武水,〔為,于僞翻。
〕謂人曰:「琅邪王與國家交戰,此乃反也。
」沖聞之,斬玄寂以徇,衆懼而散入草澤,不可禁止,惟家僮左右數十人在。
沖還走博州,〔走,音奏。
〕戊申,至城門,為守門者所殺,〔考異曰:丘神績傳雲:「為勳官吳希智、白丁孟青棒所殺。
」今從實錄及沖傳。
〕凡起兵七日而敗。
丘神績至博州,官吏素服出迎,神績盡【章:十二行本「盡」上有「揮刃」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雲「盡」下脫「揮刀」二字。
按十二行本「刀」作「刃」,二字在「盡」上,兩校微異。
】殺之,凡破千餘家。
越王貞聞沖起,亦舉兵于豫州,遣兵陷上蔡。
〔上蔡縣,漢屬汝南郡。
後魏曰臨汝,隋開皇初改曰武津,大業初曰上蔡,唐屬豫州。
九域志,在州北五十五裡。
〕九月,丙辰,命左豹韬大将軍曲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将兵十萬以讨之,〔将,即亮翻;下同。
〕又命張光輔為諸軍節度。
削【章:十二行本「削」下有「貞」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沖屬籍,更姓虺氏。
〔更,工衡翻;下更其同。
〕貞聞沖敗,欲自鎖詣阙謝罪,會所署新蔡令傅延慶〔新蔡縣,自漢以來屬汝南郡,唐屬豫州。
九域志,在州東一百六十裡。
〕募得勇士二千餘人,貞乃宣言于衆曰:「琅邪已破魏、相數州,〔相,息亮翻。
〕有兵二十萬,朝夕至矣。
」發屬縣兵共得五千,分為五營,使汝南縣丞裴守德等将之,〔汝南縣,舊曰上蔡,隋大業初改曰汝陽,帶豫州。
〕署九品以上官五百餘人。
所署官皆受迫脅,莫有鬬志,惟守德與之同謀,貞以其女妻之,〔妻,七細翻。
〕署大将軍,委以腹心。
貞使道士及僧誦經以求事成,左右及戰士皆帶辟兵符。
曲崇裕等軍至豫州城東四十裡,貞遣少子規及裴守德拒戰,兵潰而歸。
〔少,詩照翻。
〕貞大懼,閉合自守。
崇裕等至城下,左右謂貞曰:「王豈可坐待戮辱!」貞、規、守德及其妻皆自殺。
〔考異曰:實錄,「庚戌,貞舉兵,九月,丙寅,豫州平。
」又雲,「舉兵二十日而敗。
」庚戌至丙寅纔十七日,蓋皆據奏到之日耳。
〕與沖皆枭首東都阙下。
〔枭,堅堯翻。
〕 初,範陽王藹遣使語貞及沖曰:〔使,疏吏翻。
語,牛倨翻;下我語同。
〕「若四方諸王一時并起,事無不濟。
」諸王往來相約結,未定而沖先發,惟貞狼狽應之,諸王皆不敢發,故敗。
貞之将起兵也,遣使告壽州刺史趙緕,緕妻常樂長公主〔常樂公主,高祖女。
使,疏吏翻;下同。
樂,音洛。
長,知兩翻。
〕謂使者曰:「為我語越王:〔為,于僞翻;下似為同。
語,牛倨翻。
〕昔隋文帝将篡周室,尉遲迥,周之甥也,猶能舉兵匡救社稷,〔事見一百七十四卷陳宣帝太建十四年。
尉,纡勿翻。
〕功雖不成,威震海内,足為忠烈。
況汝諸王,先帝之子,豈得不以社稷為心!今李氏危若朝露,汝諸王不舍生取義,尚猶豫不發,欲何須邪!〔須,待也。
〕禍且至矣,大丈夫當為忠義鬼,無為徒死也。
」 及貞敗,太後欲悉誅韓、魯等諸王,命監察禦史藍田蘇簔按其密狀。
簔訊問,皆無明驗,或告簔與韓、魯通謀,太後召簔诘之,簔抗論不回。
〔監,古銜翻;下同。
簔,式亮翻。
诘,去吉翻。
〕太後曰:「卿大雅之士,朕當别有任使,此獄不必卿也。
」乃命簔于河西監軍,更使周興等按之,〔更,工衡翻;下同。
〕于是收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公譔、常樂公主于東都,迫脅皆自殺,〔考異曰:舊傳:「靈夔流振州,自缢死。
」今從實錄。
〕更其姓曰「虺」,親黨皆誅。
以文昌左丞狄仁傑為豫州刺史。
〔光宅改尚書左丞為文昌左丞。
〕時治越王貞黨與,〔治,直之翻。
〕當坐者六七百家,籍沒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司刑寺即大理寺。
趣,讀曰促。
〕仁傑密奏:「彼皆诖誤,〔诖,戶卦翻。
〕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太後特原之,皆流豐州。
道過甯州,甯州父老迎勞之曰:「
臣竊觀當今天下,百姓思安久矣,故揚州構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纖塵不動。
陛下不務玄默以救疲人,而反任威刑以失其望,臣愚暗昧,竊有大惑。
伏見諸方告密,囚累百千輩,及其窮竟,百無一實。
陛下仁恕,又屈法容之,遂使奸惡之黨快意相雠,睚鈪之嫌即稱有密,一人被訟,〔被,皮義翻。
〕百人滿獄,使者推捕,冠蓋如市。
或謂陛下愛一人而害百人,天下喁喁,〔喁,魚容翻。
〕莫知甯所。
臣聞隋之末代,天下猶平,楊玄感作亂,不踰月而敗。
天下之弊,未至土崩,蒸人之心,猶望樂業。
〔蒸人,猶蒸民也,避太宗諱,改「民」為「人」。
樂,音洛。
〕炀帝不悟,遂使兵部尚書樊子蓋專行屠戮,大窮黨與,海内豪士,無不罹殃;遂至殺人如麻,流血成澤,〔事見一百八十二卷大業九年。
〕天下靡然,始思為亂,于是雄傑并起而隋族亡矣。
夫大獄一起,不能無濫,冤人籲嗟,感傷和氣,群生疠疫,水旱随之,人既失業,則禍亂之心怵然而生矣。
古者明王重慎刑法,蓋懼此也。
昔漢武帝時巫蠱獄起,使太子奔走,兵交宮阙,無辜被害者以千萬數,宗廟幾覆;賴武帝得壺關三老書,廓然感悟,夷江充三族,〔事見二十二卷漢武帝征和二年、三年。
幾,居依翻。
〕餘獄不論,天下以安爾。
古人雲:『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史記太史公之言。
〕伏願陛下念之!」太後不聽。
5夏,四月,太後鑄大儀,置北阙。
〔北阙蓋在玄武門外。
〕 6以岑長倩為内史。
六月,辛未,以蘇良嗣為左相,同鳳閣鸾台三品韋待價為右相。
己卯,以韋思謙為納言。
蘇良嗣遇僧懷義于朝堂,懷義偃蹇不為禮;良嗣大怒,命左右捽曳,批其頰數十。
〔捽,昨沒翻。
批,蒲列翻,擊也,又匹迷翻。
〕懷義訴于太後,太後曰:「阿師當于北門出入,〔阿,烏葛翻。
〕南牙宰相所往來,勿犯也。
」 太後托言懷義有巧思,〔思,相吏翻。
〕故使入禁中營造。
補阙長社王求禮上表,〔長社,漢縣,隋改曰颍川,武德四年複舊,帶許州。
上,時掌翻。
〕以為:「太宗時,有羅黑黑善彈琵琶,太宗閹為給使,使教宮人。
陛下若以懷義有巧性,欲宮中驅使者,臣請閹之,庶不亂宮闱。
」表寝不出。
7秋,九月,丁未,以西突厥繼往絕可汗之子斛瑟羅為右玉钤衛将軍,襲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
8己巳,雍州言新豐縣東南有山踴出,〔雍,于用翻。
考異曰:統紀在十二月,今從實錄。
程大昌曰:武後改新豐為慶山縣,其說曰:時因雷雨踴出一山,故取以為名。
而其何以辄踴也,不言其以也,此即在位小人共加傅會也。
至兩京道裡志則言其詳矣,曰:慶山踴出,初時六、七尺,漸高至三百尺,則非一旦驟為三百尺也。
自六、七尺,日日累增至三百尺,是積力為之,非一夜雷雨頓能突兀如許也。
此為人力所成,大不難見。
〕改新豐為慶山縣。
〔新豐自漢以來屬京兆。
〕四方畢賀。
江陵人俞文俊上書:〔江陵縣帶荊州。
〕「天氣不和而寒暑并,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燈阜出。
〔疣,音尤。
贅,之芮翻。
燈,都回翻。
〕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塞隔,〔塞,悉則翻。
處,昌呂翻。
〕而山變為災。
陛下謂之『慶山』,臣以為非慶也。
臣愚以為宜側身修德以答天譴;不然,殃禍至矣!」太後怒,流于嶺外,後為六道使所殺。
〔六道使見後二百五卷長壽二年。
使,疏吏翻。
〕 9突厥入寇,左鷹揚衛大将軍黑齒常之拒之;至兩井,遇突厥三千餘人,見唐兵,皆下馬擐甲,常之以二百餘騎沖之,〔擐,音宦。
騎,奇寄翻。
〕皆棄甲走。
日暮,突厥大至,常之令營中然火,東南又有火起,虜疑有兵相應,遂夜遁。
10狄仁傑為甯州刺史。
右台監察禦史晉陵郭翰巡察隴右,所至多所按劾。
〔監,古銜翻。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入甯州境,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薦之于朝,〔朝,直遙翻。
〕征為冬官侍郎。
唐紀二十〔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重光單阏(辛卯),凡五年。
〕 則天順聖皇後上之下 垂拱三年〔(丁亥、六八七)〕 1春,閏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為恒王,〔睿宗時為帝,故成美等皆為皇子。
恒,戶登翻。
考異曰:唐曆、舊本紀、新傳皆作「成義」。
今從實錄。
〕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衛王,隆業為趙王。
2二月,丙辰,突厥骨笃祿等寇昌平,〔昌平,後漢縣,屬廣陽國,隋屬涿郡,唐屬幽州。
〕命左鷹揚大将軍黑齒常之帥諸軍讨之。
〔帥,讀曰率。
〕 3三月,乙醜,納言韋思以謙以太中大夫緻仕。
4夏,四月,命蘇良嗣留守西京。
〔守,式又翻。
考異曰:實錄、新舊本紀、統紀,皆無良嗣出守西京年月。
今據唐曆。
〕時尚方監裴匪躬檢京苑,〔光宅改少府監為尚方監。
京苑,西京之苑。
〕将鬻苑中蔬果以收利。
良嗣曰:「昔公儀休相魯,猶能拔葵、去織婦,〔董仲舒曰:公儀休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
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
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相,息亮翻。
去,羌呂翻。
〕未聞萬乘之主鬻蔬果也。
」〔乘,繩證翻。
〕乃止。
5壬戌,裴居道為納言。
五月,丙寅,夏官侍郎京兆張光輔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6鳳閣侍郎、同鳳閣鸾台三品劉祎之竊謂鳳閣舍人永年賈大隐曰:〔永年,本漢曲梁縣。
魏為廣平郡治所,隋廢郡為廣平縣,後改為雞澤;仁壽元年改曰永元〔年〕,避太子廣諱也;唐帶洺州。
〕「太後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朝,直遙翻。
〕不如返正【章:十二行本「正」作「政」;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
】以安天下之心。
」大隐密奏之,太後不悅,謂左右曰:「祎之我所引,〔劉祎之自北門學士至為相,故雲然。
〕乃複叛我!」或誣祎之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土,〔貞觀二十二年,以契丹别部置歸誠州,屬松漠都督府。
複,扶又翻。
〕又與許敬宗妾有私,太後命肅州刺史王本立推之。
本立宣敕示之,祎之曰:「不經鳳閣鸾台,何名為敕!」太後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使,疏吏翻。
〕庚午,賜死于家。
祎之初下獄,睿宗為之上疏申理,〔下,遐嫁翻。
為,于僞翻。
上,時掌翻。
〕親友皆賀之,祎之曰:「此乃所以速吾死也。
」臨刑,沐浴,神色自若,自草謝表,立成數紙。
麟台郎郭翰、〔光宅改秘書郎為麟台郎。
〕太子文學周思鈞〔太子宮司經局有太子文學一人,正六品,掌侍奉文章。
〕稱歎其文。
太後聞之,左遷翰巫州司法,思鈞播州司倉。
〔貞觀八年,以辰州龍标縣置巫州;九年,以隋牂柯郡牂柯縣置播州。
舊志:巫州,京師四千一百九十七裡,東都三千九百裡。
播州,京師南四千四百五十裡,東都四千九百六十裡。
〕 7秋,七月,壬辰,魏玄同檢校納言。
8嶺南俚戶舊輸半課,交趾都護劉延佑使之全輸,俚戶不從,延佑誅其魁首。
其黨李思慎等作亂,攻破安南府城,〔高宗調露元年,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
俚,音裡。
〕殺延佑。
桂州司馬曹玄靜将兵讨思慎等,斬之。
〔将,即亮翻。
考異曰:舊書馮元常傳雲:「元常自眉州刺史轉廣州都督。
屬安南首領李嗣仙殺都督劉延佑,剽陷州縣,敕元常誅之,帥士卒濟南海,先馳檄示以維恩,喻以禍福,嗣仙徒黨多相帥歸降,因縱兵誅其魁首,安慰居人而旋。
」今從實錄。
〕 9突厥骨笃祿、元珍寇朔州,遣燕然道大總管黑齒常之擊之,〔燕,因肩翻。
〕以左鷹揚大将軍李多祚為之副,大破突厥于黃花堆,〔意即黃瓜堆。
按朔州有黃花堆,在神武川。
〕追奔四十餘裡,突厥皆散走碛北。
〔走,音奏。
碛,七迹翻。
〕多祚世為靺鞨酋長,〔靺鞨,音末曷。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以軍功得入宿衛。
黑齒常之每得賞賜,皆分将士;有善馬為軍士所損,官屬請笞之,常之曰:「柰何以私馬笞官兵乎!」卒,火問。
〔卒,子恤翻。
〕 10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成詐稱郎将,〔将,即亮翻;下同。
〕矯制于都市募人迎廬陵王于房州;事覺,伏誅。
11冬,十月,庚子,右監門衛中郎将爨寶璧與突厥骨笃祿、元珍戰,全軍皆沒,寶璧輕騎遁歸。
〔監,古銜翻。
騎,奇寄翻。
〕 寶璧見黑齒常之有功,表請窮追餘寇。
诏與常之計議,遙為聲援。
寶璧欲專其功,不待常之,引精卒萬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餘裡,掩擊其部落;既至,又先遣人告之,使得嚴備,與戰,遂敗。
太後誅寶璧;改骨笃祿曰不卒祿。
〔卒,子恤翻。
〕 12命魏玄同留守西京。
〔守,手又翻。
〕 13武承嗣又使人誣李孝逸自雲「名中有兔,兔,月中物,當有天分。
」〔謂有分為天子。
分,扶問翻。
〕太後以孝逸有功,十一月,戊寅,減死除名,流儋州而卒。
〔儋州,舊儋耳縣,武德五年置儋州。
舊志:儋州至京師七千四百四十二裡。
儋,徒甘翻。
卒,子恤翻。
考異曰:新紀:「天授元年五月己亥,殺梁公李孝逸。
孝逸初封梁郡公,以平徐敬業功,改封吳國公;垂拱三年,減死除名,配流儋州,當削爵矣。
」新傳雲:「流儋州薨。
」紀、傳自相違。
唐曆雲:「四月十一日誅益州長史李孝逸。
亦舊任也。
」統紀,「誅李孝逸并其黨崔元昉、裴安期。
」唐曆,「并其黨崔知賢、董元昉、裴安期等。
」今從實錄及舊傳。
〕 14太後欲遣韋待價将兵擊吐蕃,〔考異曰:實錄,「十二月壬辰,命待價為安息道大總管,督三十六總管以讨吐蕃。
」不言師出勝敗如何。
至永昌元年五月,又雲「命待價擊吐蕃,七月敗于寅識迦河。
」按本傳不雲兩曾将兵,今删此事。
〕鳳閣侍郎韋方質奏,請如舊制遣禦史監軍,〔監,古銜翻。
〕太後曰:「古者明君遺将,阃外之事悉以委之。
比聞禦史監軍,〔比,毗至翻。
〕軍中事無大小皆須承禀。
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責其有功!」遂罷之。
15天下大饑,山東、關内尤甚。
四年〔(戊子、六八八)〕 1春,正月,甲子,于神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四時享祀如西廟之儀。
〔西廟,西京宗廟也。
〕又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
太後命有司議崇先廟室數,司禮博士周悰請為七室,〔光宅改太常曰司禮。
史言周悰之請,希旨迎合。
〕又減唐太廟為五室。
春官侍郎賈隐奏:「禮,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百王不易之義。
今周悰别引浮議,廣述異聞,直崇臨朝權儀,〔朝,直遙翻。
〕不依國家常度。
皇太後親承顧托,光顯大猷,其崇先廟室應如諸侯之數,國家宗廟不應辄有變移。
」太後乃止。
2太宗、高宗之世,屢欲立明堂,諸儒議其制度,不決而止。
及太後稱制,獨與北門學士議其制,不問諸儒。
諸儒以為明堂當在國陽丙巳之地,三裡之外,七裡之内。
太後以為去宮太遠。
二月,庚午,毀幹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懷義為之使,〔使,疏吏翻。
〕凡役數萬人。
3夏,四月,戊戌,殺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
〔唐制,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掌導引宮臣辭見及勞問之事。
〕象賢,處俊之孫也。
初,太後有憾于處俊,〔謂上元二年谏高宗也。
〕會奴誣告象賢反,太後命周興鞫之,緻象賢族罪。
象賢家人詣朝堂,訟冤于監察禦史樂安任玄殖。
〔樂安郡,棣州。
朝,直遙翻。
監,古銜翻。
〕玄殖奏象賢無反狀,玄殖坐免官。
象賢臨刑,極口罵太後,發揚宮中隐慝,奪市人柴以擊刑者;金吾兵共格殺之。
太後命支解其屍,發其父祖墳,毀棺焚屍。
自是終大後之世,法官每刑人,先以木丸塞其口。
〔塞,悉則翻。
〕 4武承嗣使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末紫石雜藥物填之。
庚午,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獻之,〔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曰雍州。
雍,于用翻。
〕稱獲之于洛水。
太後喜,命其石曰「寶圖」。
擢同泰為遊擊将軍。
五月,戊辰,诏當親拜洛,受「寶圖」;有事南郊,告謝昊天;禮畢,禦明堂,朝群臣。
〔朝,直遙翻。
〕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以拜洛前十日集神都。
乙亥,太後加尊号為聖母神皇。
5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6壬寅,作神皇三玺。
〔玺,斯氏翻。
〕 7東陽大長公主削封邑,并二子徙巫州。
〔公主,太宗之女。
長,知兩翻。
〕公主适高履行,太後以高氏長孫無忌之舅族,故惡之。
〔惡,烏路翻。
〕 8江南道巡撫大使、冬官侍郎狄仁傑以吳、楚多淫祠,奏焚其一千七百餘所,獨留夏禹、吳太伯、季劄、伍員四祠。
〔員,音雲。
〕 9秋,七月,丁巳,赦天下。
更命「寶圖」為「天授聖圖」;洛水為永昌洛水,〔更,工衡翻。
〕封其神為顯聖侯;加特進,禁漁釣,祭祀比四渎。
〔唐制,嶽渎為中祀。
〕名圖所出曰「聖圖泉」,泉側置永昌縣。
又改嵩山為神嶽,封其神為天中王,拜太師、使持節、神嶽大都督,禁刍牧。
〔使,疏吏翻。
〕又以先于泛水得瑞石,改泛水為廣武。
〔泛水,漢之成臯縣,屬河南郡;後魏為成臯郡,置東中府;隋開皇十八年改成臯為泛水,屬鄭州。
縣界有廣武,楚、漢對壘處。
後改縣名以協其姓。
泛,音祀。
〕 太後潛謀革命,稍除宗室。
绛州刺史韓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軌、邢州刺史魯王靈夔、豫州刺史越王貞〔豫州,漢汝南郡地,後魏置豫州,唐因之;然唐之豫州非能盡得漢汝南郡之地。
〕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黃公譔、〔譔,士免翻,又音铨。
〕元軌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緒、虢王鳳子申州刺史東莞公融、靈夔子範陽藹、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沖,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行,下孟翻。
〕太後尤忌之。
元嘉等内不自安,密有匡複之志。
〔考異曰:舊傳,「垂拱三年七月」,誤也。
今從實錄。
〕 譔謬為書與貞雲:「内人病浸重,當速療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
」及太後召宗室朝明堂,〔朝,直遙翻。
〕諸王因遞相驚曰:「神皇欲于大飨之際,使人告密,盡收宗室,誅之無遺。
」譔詐為皇帝玺書與沖雲:「朕遭幽絷,諸王宜各發兵救我。
」沖又詐為皇帝玺書雲:「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
」〔玺,斯氏翻。
〕八月,壬寅,沖召長史蕭德琮等令募兵,〔考異曰:實錄作丙午,蓋據奏到之日也。
舊傳、本紀作壬寅。
按沖以戊申死,而實錄又雲「沖起兵七日而敗」,然則壬寅是也,今從之。
〕分告韓、霍、魯、越及貝州刺史紀王慎,令各起兵共趣神都。
〔趣,七喻翻。
〕太後聞之,以左金吾将軍丘神績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以讨之。
〔博州有清平縣,漢貝丘縣也,隋更名。
〕 沖募兵得五千餘人,欲渡河取濟州;先擊武水,〔武水,漢東郡陽平縣地;隋改為清邑,又分清邑置武水縣,唐屬博州。
濟,子禮翻。
〕武水令郭務悌詣魏州求救。
莘令馬玄素〔莘,亦漢陽平縣地。
後齊改曰樂平,隋開皇六年複曰陽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年置莘州;大業初,州廢為莘縣,唐屬魏州。
〕将兵千七百人中道邀沖,恐力不敵,入武水,閉門拒守。
沖推草車塞其南門,〔推,吐雷翻。
塞,悉則翻。
〕因風縱火焚之,欲乘火突入;火作而風回,沖軍不得進,由是氣沮。
堂邑董玄寂〔堂邑,漢縣,後魏廢,隋分清陽縣複置,屬博州。
〕為沖将兵擊武水,〔為,于僞翻。
〕謂人曰:「琅邪王與國家交戰,此乃反也。
」沖聞之,斬玄寂以徇,衆懼而散入草澤,不可禁止,惟家僮左右數十人在。
沖還走博州,〔走,音奏。
〕戊申,至城門,為守門者所殺,〔考異曰:丘神績傳雲:「為勳官吳希智、白丁孟青棒所殺。
」今從實錄及沖傳。
〕凡起兵七日而敗。
丘神績至博州,官吏素服出迎,神績盡【章:十二行本「盡」上有「揮刃」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雲「盡」下脫「揮刀」二字。
按十二行本「刀」作「刃」,二字在「盡」上,兩校微異。
】殺之,凡破千餘家。
越王貞聞沖起,亦舉兵于豫州,遣兵陷上蔡。
〔上蔡縣,漢屬汝南郡。
後魏曰臨汝,隋開皇初改曰武津,大業初曰上蔡,唐屬豫州。
九域志,在州北五十五裡。
〕九月,丙辰,命左豹韬大将軍曲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将兵十萬以讨之,〔将,即亮翻;下同。
〕又命張光輔為諸軍節度。
削【章:十二行本「削」下有「貞」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沖屬籍,更姓虺氏。
〔更,工衡翻;下更其同。
〕貞聞沖敗,欲自鎖詣阙謝罪,會所署新蔡令傅延慶〔新蔡縣,自漢以來屬汝南郡,唐屬豫州。
九域志,在州東一百六十裡。
〕募得勇士二千餘人,貞乃宣言于衆曰:「琅邪已破魏、相數州,〔相,息亮翻。
〕有兵二十萬,朝夕至矣。
」發屬縣兵共得五千,分為五營,使汝南縣丞裴守德等将之,〔汝南縣,舊曰上蔡,隋大業初改曰汝陽,帶豫州。
〕署九品以上官五百餘人。
所署官皆受迫脅,莫有鬬志,惟守德與之同謀,貞以其女妻之,〔妻,七細翻。
〕署大将軍,委以腹心。
貞使道士及僧誦經以求事成,左右及戰士皆帶辟兵符。
曲崇裕等軍至豫州城東四十裡,貞遣少子規及裴守德拒戰,兵潰而歸。
〔少,詩照翻。
〕貞大懼,閉合自守。
崇裕等至城下,左右謂貞曰:「王豈可坐待戮辱!」貞、規、守德及其妻皆自殺。
〔考異曰:實錄,「庚戌,貞舉兵,九月,丙寅,豫州平。
」又雲,「舉兵二十日而敗。
」庚戌至丙寅纔十七日,蓋皆據奏到之日耳。
〕與沖皆枭首東都阙下。
〔枭,堅堯翻。
〕 初,範陽王藹遣使語貞及沖曰:〔使,疏吏翻。
語,牛倨翻;下我語同。
〕「若四方諸王一時并起,事無不濟。
」諸王往來相約結,未定而沖先發,惟貞狼狽應之,諸王皆不敢發,故敗。
貞之将起兵也,遣使告壽州刺史趙緕,緕妻常樂長公主〔常樂公主,高祖女。
使,疏吏翻;下同。
樂,音洛。
長,知兩翻。
〕謂使者曰:「為我語越王:〔為,于僞翻;下似為同。
語,牛倨翻。
〕昔隋文帝将篡周室,尉遲迥,周之甥也,猶能舉兵匡救社稷,〔事見一百七十四卷陳宣帝太建十四年。
尉,纡勿翻。
〕功雖不成,威震海内,足為忠烈。
況汝諸王,先帝之子,豈得不以社稷為心!今李氏危若朝露,汝諸王不舍生取義,尚猶豫不發,欲何須邪!〔須,待也。
〕禍且至矣,大丈夫當為忠義鬼,無為徒死也。
」 及貞敗,太後欲悉誅韓、魯等諸王,命監察禦史藍田蘇簔按其密狀。
簔訊問,皆無明驗,或告簔與韓、魯通謀,太後召簔诘之,簔抗論不回。
〔監,古銜翻;下同。
簔,式亮翻。
诘,去吉翻。
〕太後曰:「卿大雅之士,朕當别有任使,此獄不必卿也。
」乃命簔于河西監軍,更使周興等按之,〔更,工衡翻;下同。
〕于是收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公譔、常樂公主于東都,迫脅皆自殺,〔考異曰:舊傳:「靈夔流振州,自缢死。
」今從實錄。
〕更其姓曰「虺」,親黨皆誅。
以文昌左丞狄仁傑為豫州刺史。
〔光宅改尚書左丞為文昌左丞。
〕時治越王貞黨與,〔治,直之翻。
〕當坐者六七百家,籍沒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司刑寺即大理寺。
趣,讀曰促。
〕仁傑密奏:「彼皆诖誤,〔诖,戶卦翻。
〕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太後特原之,皆流豐州。
道過甯州,甯州父老迎勞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