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
關燈
小
中
大
陽人也,自監察累遷刑部郎中。
儀鳳中,明崇俨以奇術承恩寵,夜遇刺客,敕三司亟推鞫,妄承引,連坐者甚衆。
高宗怒,促有司行刑。
仁恭奏曰:『此輩必死之因,願假其數日之命。
』高宗曰:『卿以為枉邪﹖』仁恭曰:『臣識慮淺短,非的以為枉,恐萬一非實,則怨氣生,遂緩之。
』旨餘,果獲賊矣。
朝廷稱之。
」今從實錄。
〕贈崇俨侍中。
6丙戌,命太子監國。
〔監,古銜翻。
〕太子處事明審,〔處,昌呂翻。
〕時人稱之。
7戊戌,作紫桂宮于渑池之西。
〔紫桂宮在渑池之西五裡。
渑,彌兖翻。
〕 8六月,辛亥,赦天下,改元。
9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帥李遮與吐蕃連和,侵逼安西,〔帥,所類翻。
匐,蒲北翻。
〕朝議欲發兵讨之。
吏部侍郎裴行儉曰:「吐蕃為寇,審禮覆沒,幹戈未息,豈可複出師西方!今波斯王卒,其子泥洹師為質在京師,〔波斯為大食所滅,其王卑路斯入朝,授武衛将軍而死,其子為質在京師。
朝,直遙翻。
複,扶又翻。
卒,子恤翻。
洹,戶官翻。
質,音緻。
考異曰:實錄作「泥浬師」,舊傳作「泥湟師」,唐曆作「泥汨師」。
今從統紀。
〕宜遣使者送歸國,〔使,疏吏翻;下同。
〕道過二虜,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
」上從之,命行儉冊立波斯王,〔過,工禾翻。
考異曰:唐紀雲,「波斯王卑路斯入朝未還,請遣使送歸。
」今從實錄、唐曆、統紀、舊傳。
〕仍為安撫大食使。
行儉奏肅州刺史王方翼以為己副,仍令檢校安西都護。
〔使,疏吏翻。
令,力丁翻。
〕 10秋,七月,己卯朔,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
11初,裴行儉嘗為西州長史,〔見一百九十九卷永徽五年。
長,知兩翻。
〕及奉使過西州,吏人郊迎,行儉悉召其豪傑子弟千餘人自随,且揚言天時方熱,未可涉遠,須稍涼乃西上。
〔上,時掌翻。
〕阿史那都支觇知之,遂不設備。
〔觇,醜廉翻,又醜豔翻。
〕行儉徐召四鎮諸胡酋長〔四鎮,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也。
酋,慈由翻。
〕謂曰:「昔在西州,縱獵甚樂,〔樂,音洛。
〕今欲尋舊賞,誰能從吾獵者﹖」諸胡子弟争請從行,近得萬人。
行儉陽為畋獵,校勒部伍,〔校,古鹈翻。
〕數日,遂倍道西進,去都支部落十餘裡,先遣都支所親問其安否,外示閑暇,似非讨襲,續使促召相見。
都支先與李遮匐約,秋中拒漢使,〔漢家威加四夷,故夷人率謂中國人為漢人,猶漢時匈奴謂漢人為秦人也。
使,疏吏翻;下同。
〕猝聞軍至,計無所出,帥其子弟迎谒,遂擒之。
〔帥,讀曰率。
〕因傳其契箭,悉召諸部酋長,〔夷狄無符信,以箭為契信。
西突厥沙缽咥利失可汗分其國為十部,部以一人統之,人授一箭,号十設,亦曰十箭,左五咄陸部,置五大啜,居碎葉東,右五弩失畢部,置五大俟斤,居碎葉西。
〕執送碎葉城。
簡其精騎,輕赍,晝夜進掩遮匐,途中,獲都支還使與遮匐使者同來;行儉釋遮匐使者,使先往谕遮匐以都支已就擒,遮匐亦降。
〔騎,奇寄翻。
赍,則兮翻。
匐,蒲北翻。
降,戶江翻。
〕于是囚都支、遮匐以歸,遣波斯王自還其國,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築碎葉城。
〔碎葉城,焉耆都督府治所也。
方翼築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隐出伏沒之狀。
〕 12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俱反,〔阿史德,姓也,溫傅其名。
奉職,亦一部酋長之名。
單,音蟬。
厥,九勿翻。
〕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之,衆數十萬,〔置二十四州,見一百九十九卷永徽元年。
〕遣鴻胪卿單本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右領軍衛将軍花大智、〔何承天姓苑有花姓。
胪,陵如翻。
單,音蟬。
長,知兩翻。
嗣,祥吏翻。
〕右千牛衛将軍李景嘉等将兵讨之。
〔将兵,即亮翻,又音如字。
〕嗣業等先戰屢捷,因不設備,會大雪,突厥夜襲其營,嗣業狼狽拔營走,衆遂大亂,為虜所敗,死者不可勝數。
〔厥,九勿翻。
敗,補邁翻。
勝,音升。
〕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戰,得入單于都護府。
嗣業減死,流桂州,大智、景嘉并免官。
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命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
州人李嘉運與虜通謀,事洩,〔洩,息列翻。
〕上令元軌窮其黨與,元軌曰:「強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驅之使叛也。
」乃獨殺嘉運,餘無所問,因自劾違制。
上覽表大喜,謂使者曰:「朕亦悔之,向無王,失定州矣。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使,疏吏翻。
〕自是朝廷有大事,上多密敕問之。
〔朝,直遙翻。
〕 13壬子,遣左金吾衛将軍曹懷舜屯井陉,〔井陉縣,漢、晉、後魏皆屬常山郡,唐屬恒州。
陉,音刑。
〕右武衛将軍崔獻屯龍門,以備突厥。
突厥扇誘奚、契丹侵掠營州,〔誘,羊久翻。
契,欺訖翻,又音吃。
〕都督周道務遣戶曹始平唐休璟将兵擊破之。
〔曹魏置始平縣,晉武帝置始平郡,後魏廢郡,以縣屬扶風,隋、唐屬雍州。
〕 15癸亥,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論塞調傍來告喪,并請和親,上遣郎将宋令文詣吐蕃會贊普之葬。
〔将,即亮翻;下管将同。
〕 16十一月,戊寅朔,以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高智周為禦史大夫,罷知政事。
17癸未,上宴裴行儉,謂之曰:「卿有文武兼資,今授卿二職。
」乃除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将軍。
甲辰,以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将兵十八萬,并西軍檢校豐州都督程務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暕,〔暕,古限翻。
〕總三十餘萬以讨突厥,并受行儉節度。
務挺,名振之子也。
〔程名振為将,着功名于貞觀、永徽之間。
〕 永隆元年〔(庚辰、六八○)按會要,是年八月二十三日,改元永隆。
〕 1春,二月,癸醜,上幸汝州之溫湯;戊午,幸嵩山處士三原田遊岩所居;〔處,昌呂翻。
〕己未,幸道士宗城潘師正所居,〔考異曰:舊傳,「師正,趙州贊皇人。
」今從實錄。
〕上及天後、太子皆拜之。
〔史言帝崇信異端。
〕乙醜,還東都。
2三月,裴行儉大破突厥于黑山,〔黑山一名殺胡山,在豐州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裡,亦謂之呼延谷。
〕擒其酋長奉職;〔句絕。
〕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
〔降,戶江翻。
〕 初,行儉行至朔川,〔考異曰:舊傳作「朔州」。
今依實錄及統紀。
餘按唐朔州治善陽縣,漢定襄縣地。
單于府治金河縣,漢雲中郡城也。
自朔州至單于府三百五十七裡。
以裴行儉軍行次。
考之,先至朔州而後至單于府北,則舊傳朔州為是。
〕謂其下曰:「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
前日蕭嗣業糧運為突厥所掠,士卒凍餒,故敗。
今突厥必複為此謀,〔複,扶又翻;下複為、可複同。
〕宜有以詐之。
」乃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陌刀,大刀也;一舉刀可殺數人。
唐六典曰: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劍。
釋名曰:弩,怒也,有怒勢也。
其柄曰臂,似人臂也。
鈎弦者曰牙,似牙齒也。
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
合名之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樞機,開阖有節也。
乘,繩證翻。
〕以羸兵數百為之援,〔羸,倫為翻。
〕且伏精兵于險要以待之。
虜果至,羸兵棄車散走。
虜驅車就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壯士自車中躍出,擊之,虜驚走,複為伏兵所邀,殺獲殆盡,自是糧運行者,虜莫敢近。
〔近,其靳翻。
〕 軍至單王府北,抵暮,下營,掘塹已周,〔掘,其月翻。
塹,七豔翻。
〕行儉遽命移就高岡;諸将皆言士卒已安堵,不可複動,行儉不從,趣使移。
〔趣,讀曰促。
〕是夜,風雨暴至,前所營地,水深丈餘,〔深,式禁翻。
〕諸将驚服,問其故,行儉笑曰:「自今但從我命,不必問其所由知也。
」 奉職既就擒,餘黨走保狼山。
〔狼山,歌邏祿右廂部落所居也。
永徽元年,置狼山州,屬雲中都護府。
〕诏戶部尚書崔知悌馳傳詣定襄宣慰将士,且區處餘寇,〔傳,知戀翻。
處,昌呂翻。
〕行儉引軍還。
3夏,四月,乙醜,上幸紫桂宮。
4戊辰,黃門侍郎聞喜裴炎、崔知溫、〔聞喜縣,漢屬河東郡。
隋以漢聞喜縣為绛縣,以漢绛縣為曲沃縣,以桐鄉置聞喜縣,尋改為桐鄉縣;武德元年複曰聞喜,屬绛州。
〕中書侍郎京兆王德真并同中書門下三品。
知溫,知悌之弟也。
5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衛将軍黑齒常之擊卻之。
〔考異曰:實錄:「吐蕃大将贊婆及素和貴等帥衆三萬進寇河源,屯兵于良非川。
辛巳,河西鎮撫大使、中書令李敬玄統衆與賊戰于湟川,官軍敗績。
副使、左武衛将軍黑齒常之帥精騎三千,夜襲賊營,殺獲二千餘級,贊婆等遂退。
擢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诏敬玄留鎮鄯州以為之援。
」按儀鳳三年九月,敬玄已與吐蕃戰敗于青海,常之夜襲賊營,賊乃退,與此事頗相類。
舊書敬玄傳,止一敗,無再敗。
常之傳:「儀鳳中,從敬玄擊吐蕃,走跋地設,充河源軍副使。
時贊婆等屯良非川,常之夜襲賊營,走之,擢為大使。
」事似同時。
新書敬玄傳,戰青海,又戰湟川,凡再敗。
常之傳:儀鳳三年,襲跋地設。
調露中,襲贊婆。
唐曆、統紀皆無今年敬玄敗事。
又實錄,今年八月丁巳,敬玄貶衡州刺史。
辛巳至丁巳,纔三十七日。
賈耽皇華四達記,自長安至鄯州約一千七百餘裡。
時高宗又在東都,若敬玄敗後,累表稱疾,得報乃來,至東都,必數日乃貶,非三十七日之内所能容也。
今略去敬玄湟川敗事,但雲吐蕃寇河源,常之擊卻之而已。
今按劉昫唐書地理志,鄯州在京師西一千九百一十三裡。
〕擢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
常之以河源沖要,欲加兵戍之,而轉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由是戰守有備焉。
先是,劍南募兵于茂州,西南築安戎城,以斷吐蕃通蠻之路。
〔宋白曰:茂州本冉駹之國,漢開為汶山郡。
華陽國志雲:宣帝地節三年,武都白馬羌反,使駱武平定之。
汶山吏民詣武自訟,一歲再度更賦至重,邊人貧苦,無以供給,求省郡,遂省汶山郡,複置都尉。
今州即漢蜀郡汶江縣,梁普通三年,置繩州,取桃關之以繩作橋以名州。
後周為汶州,置汶山縣。
唐改茂州,取界内茂滋山而名。
〕吐蕃以生羌為鄉導,〔先,悉薦翻。
斷,丁管翻。
鄉,讀曰向。
〕攻陷其城,以兵據之,由是西洱諸蠻皆降于吐蕃。
〔洱,而志翻。
降,戶江翻。
〕吐蕃盡據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巂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黨,底朗翻。
巂,音髓。
龜茲,音丘慈。
〕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裡,諸胡之盛,莫與為比。
6丙申,鄭州刺史江王元祥薨。
〔鄭州,漢荥陽縣地。
漢荥陽屬河南郡,晉分為荥陽郡,後魏屬北豫州,後置鄭州,隋開皇十六年改曰管州,大業初,複曰鄭州。
〕 7突厥餘衆圍雲州,〔雲州,漢平城縣地。
後魏為代都,北齊及後周為恒安鎮,貞觀七年,置雲州及定襄縣。
〕代州都督窦懷悊,〔悊,與哲同。
〕右領軍中郎将程務挺将兵擊破之。
〔将,即亮翻。
〕 8八月,丁未,上還東都。
9中書令、檢校鄯州都督李敬玄,軍既敗,屢稱疾請還;上許之。
既至,無疾,詣中書視事;上怒,丁巳,貶衡州刺史。
〔衡州,漢酃縣、蒸陽、耒陽、茶陵縣地。
吳置湘東郡,梁、陳置衡山郡。
隋平陳,置衡州。
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裡,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裡。
〕 10太子賢聞宮中竊議,以賢為天後姊韓國夫人所生,内自疑懼。
明崇俨以厭勝之術為天後所信,〔厭,于葉翻。
〕常密稱「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貴」。
〔相,悉亮翻。
〕天後嘗合北門學士撰少陽正範〔顔延之曲水詩序曰:正體毓德于少陽。
注雲:東宮,少陽位也。
少,詩照翻。
〕及孝子傳以賜太子,〔傳,直戀翻。
〕又數作書诮讓之,〔數,所角翻。
诮,才笑翻。
〕太子愈不自安。
及崇俨死,賊不得,天後疑太子所為。
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狎昵,〔好,呼到翻。
昵,尼質翻。
〕多賜之金帛,司議郎韋承慶上書谏,不聽。
〔上,時掌翻。
〕天後使人告其事。
诏薛元超、裴炎與禦史大夫高智周等雜鞫之,于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以為反具;道生又款稱太子使道生殺崇俨。
上素愛太子,遲回欲宥之,天後曰:「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甲子,廢太子賢為庶人,遣右監門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賢詣京師,〔監,古銜翻。
将,即亮翻。
〕幽于别所,黨與皆伏誅,仍焚
儀鳳中,明崇俨以奇術承恩寵,夜遇刺客,敕三司亟推鞫,妄承引,連坐者甚衆。
高宗怒,促有司行刑。
仁恭奏曰:『此輩必死之因,願假其數日之命。
』高宗曰:『卿以為枉邪﹖』仁恭曰:『臣識慮淺短,非的以為枉,恐萬一非實,則怨氣生,遂緩之。
』旨餘,果獲賊矣。
朝廷稱之。
」今從實錄。
〕贈崇俨侍中。
6丙戌,命太子監國。
〔監,古銜翻。
〕太子處事明審,〔處,昌呂翻。
〕時人稱之。
7戊戌,作紫桂宮于渑池之西。
〔紫桂宮在渑池之西五裡。
渑,彌兖翻。
〕 8六月,辛亥,赦天下,改元。
9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帥李遮與吐蕃連和,侵逼安西,〔帥,所類翻。
匐,蒲北翻。
〕朝議欲發兵讨之。
吏部侍郎裴行儉曰:「吐蕃為寇,審禮覆沒,幹戈未息,豈可複出師西方!今波斯王卒,其子泥洹師為質在京師,〔波斯為大食所滅,其王卑路斯入朝,授武衛将軍而死,其子為質在京師。
朝,直遙翻。
複,扶又翻。
卒,子恤翻。
洹,戶官翻。
質,音緻。
考異曰:實錄作「泥浬師」,舊傳作「泥湟師」,唐曆作「泥汨師」。
今從統紀。
〕宜遣使者送歸國,〔使,疏吏翻;下同。
〕道過二虜,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
」上從之,命行儉冊立波斯王,〔過,工禾翻。
考異曰:唐紀雲,「波斯王卑路斯入朝未還,請遣使送歸。
」今從實錄、唐曆、統紀、舊傳。
〕仍為安撫大食使。
行儉奏肅州刺史王方翼以為己副,仍令檢校安西都護。
〔使,疏吏翻。
令,力丁翻。
〕 10秋,七月,己卯朔,诏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
11初,裴行儉嘗為西州長史,〔見一百九十九卷永徽五年。
長,知兩翻。
〕及奉使過西州,吏人郊迎,行儉悉召其豪傑子弟千餘人自随,且揚言天時方熱,未可涉遠,須稍涼乃西上。
〔上,時掌翻。
〕阿史那都支觇知之,遂不設備。
〔觇,醜廉翻,又醜豔翻。
〕行儉徐召四鎮諸胡酋長〔四鎮,龜茲、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也。
酋,慈由翻。
〕謂曰:「昔在西州,縱獵甚樂,〔樂,音洛。
〕今欲尋舊賞,誰能從吾獵者﹖」諸胡子弟争請從行,近得萬人。
行儉陽為畋獵,校勒部伍,〔校,古鹈翻。
〕數日,遂倍道西進,去都支部落十餘裡,先遣都支所親問其安否,外示閑暇,似非讨襲,續使促召相見。
都支先與李遮匐約,秋中拒漢使,〔漢家威加四夷,故夷人率謂中國人為漢人,猶漢時匈奴謂漢人為秦人也。
使,疏吏翻;下同。
〕猝聞軍至,計無所出,帥其子弟迎谒,遂擒之。
〔帥,讀曰率。
〕因傳其契箭,悉召諸部酋長,〔夷狄無符信,以箭為契信。
西突厥沙缽咥利失可汗分其國為十部,部以一人統之,人授一箭,号十設,亦曰十箭,左五咄陸部,置五大啜,居碎葉東,右五弩失畢部,置五大俟斤,居碎葉西。
〕執送碎葉城。
簡其精騎,輕赍,晝夜進掩遮匐,途中,獲都支還使與遮匐使者同來;行儉釋遮匐使者,使先往谕遮匐以都支已就擒,遮匐亦降。
〔騎,奇寄翻。
赍,則兮翻。
匐,蒲北翻。
降,戶江翻。
〕于是囚都支、遮匐以歸,遣波斯王自還其國,留王方翼于安西,使築碎葉城。
〔碎葉城,焉耆都督府治所也。
方翼築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隐出伏沒之狀。
〕 12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奉職二部俱反,〔阿史德,姓也,溫傅其名。
奉職,亦一部酋長之名。
單,音蟬。
厥,九勿翻。
〕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酋長皆叛應之,衆數十萬,〔置二十四州,見一百九十九卷永徽元年。
〕遣鴻胪卿單本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右領軍衛将軍花大智、〔何承天姓苑有花姓。
胪,陵如翻。
單,音蟬。
長,知兩翻。
嗣,祥吏翻。
〕右千牛衛将軍李景嘉等将兵讨之。
〔将兵,即亮翻,又音如字。
〕嗣業等先戰屢捷,因不設備,會大雪,突厥夜襲其營,嗣業狼狽拔營走,衆遂大亂,為虜所敗,死者不可勝數。
〔厥,九勿翻。
敗,補邁翻。
勝,音升。
〕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戰,得入單于都護府。
嗣業減死,流桂州,大智、景嘉并免官。
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命開門偃旗,虜疑有伏,懼而宵遁。
州人李嘉運與虜通謀,事洩,〔洩,息列翻。
〕上令元軌窮其黨與,元軌曰:「強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驅之使叛也。
」乃獨殺嘉運,餘無所問,因自劾違制。
上覽表大喜,謂使者曰:「朕亦悔之,向無王,失定州矣。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使,疏吏翻。
〕自是朝廷有大事,上多密敕問之。
〔朝,直遙翻。
〕 13壬子,遣左金吾衛将軍曹懷舜屯井陉,〔井陉縣,漢、晉、後魏皆屬常山郡,唐屬恒州。
陉,音刑。
〕右武衛将軍崔獻屯龍門,以備突厥。
突厥扇誘奚、契丹侵掠營州,〔誘,羊久翻。
契,欺訖翻,又音吃。
〕都督周道務遣戶曹始平唐休璟将兵擊破之。
〔曹魏置始平縣,晉武帝置始平郡,後魏廢郡,以縣屬扶風,隋、唐屬雍州。
〕 15癸亥,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論塞調傍來告喪,并請和親,上遣郎将宋令文詣吐蕃會贊普之葬。
〔将,即亮翻;下管将同。
〕 16十一月,戊寅朔,以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高智周為禦史大夫,罷知政事。
17癸未,上宴裴行儉,謂之曰:「卿有文武兼資,今授卿二職。
」乃除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将軍。
甲辰,以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将兵十八萬,并西軍檢校豐州都督程務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暕,〔暕,古限翻。
〕總三十餘萬以讨突厥,并受行儉節度。
務挺,名振之子也。
〔程名振為将,着功名于貞觀、永徽之間。
〕 永隆元年〔(庚辰、六八○)按會要,是年八月二十三日,改元永隆。
〕 1春,二月,癸醜,上幸汝州之溫湯;戊午,幸嵩山處士三原田遊岩所居;〔處,昌呂翻。
〕己未,幸道士宗城潘師正所居,〔考異曰:舊傳,「師正,趙州贊皇人。
」今從實錄。
〕上及天後、太子皆拜之。
〔史言帝崇信異端。
〕乙醜,還東都。
2三月,裴行儉大破突厥于黑山,〔黑山一名殺胡山,在豐州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裡,亦謂之呼延谷。
〕擒其酋長奉職;〔句絕。
〕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
〔降,戶江翻。
〕 初,行儉行至朔川,〔考異曰:舊傳作「朔州」。
今依實錄及統紀。
餘按唐朔州治善陽縣,漢定襄縣地。
單于府治金河縣,漢雲中郡城也。
自朔州至單于府三百五十七裡。
以裴行儉軍行次。
考之,先至朔州而後至單于府北,則舊傳朔州為是。
〕謂其下曰:「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
前日蕭嗣業糧運為突厥所掠,士卒凍餒,故敗。
今突厥必複為此謀,〔複,扶又翻;下複為、可複同。
〕宜有以詐之。
」乃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持陌刀、勁弩,〔陌刀,大刀也;一舉刀可殺數人。
唐六典曰: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劍。
釋名曰:弩,怒也,有怒勢也。
其柄曰臂,似人臂也。
鈎弦者曰牙,似牙齒也。
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
合名之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樞機,開阖有節也。
乘,繩證翻。
〕以羸兵數百為之援,〔羸,倫為翻。
〕且伏精兵于險要以待之。
虜果至,羸兵棄車散走。
虜驅車就水草,解鞍牧馬,欲取糧,壯士自車中躍出,擊之,虜驚走,複為伏兵所邀,殺獲殆盡,自是糧運行者,虜莫敢近。
〔近,其靳翻。
〕 軍至單王府北,抵暮,下營,掘塹已周,〔掘,其月翻。
塹,七豔翻。
〕行儉遽命移就高岡;諸将皆言士卒已安堵,不可複動,行儉不從,趣使移。
〔趣,讀曰促。
〕是夜,風雨暴至,前所營地,水深丈餘,〔深,式禁翻。
〕諸将驚服,問其故,行儉笑曰:「自今但從我命,不必問其所由知也。
」 奉職既就擒,餘黨走保狼山。
〔狼山,歌邏祿右廂部落所居也。
永徽元年,置狼山州,屬雲中都護府。
〕诏戶部尚書崔知悌馳傳詣定襄宣慰将士,且區處餘寇,〔傳,知戀翻。
處,昌呂翻。
〕行儉引軍還。
3夏,四月,乙醜,上幸紫桂宮。
4戊辰,黃門侍郎聞喜裴炎、崔知溫、〔聞喜縣,漢屬河東郡。
隋以漢聞喜縣為绛縣,以漢绛縣為曲沃縣,以桐鄉置聞喜縣,尋改為桐鄉縣;武德元年複曰聞喜,屬绛州。
〕中書侍郎京兆王德真并同中書門下三品。
知溫,知悌之弟也。
5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衛将軍黑齒常之擊卻之。
〔考異曰:實錄:「吐蕃大将贊婆及素和貴等帥衆三萬進寇河源,屯兵于良非川。
辛巳,河西鎮撫大使、中書令李敬玄統衆與賊戰于湟川,官軍敗績。
副使、左武衛将軍黑齒常之帥精騎三千,夜襲賊營,殺獲二千餘級,贊婆等遂退。
擢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诏敬玄留鎮鄯州以為之援。
」按儀鳳三年九月,敬玄已與吐蕃戰敗于青海,常之夜襲賊營,賊乃退,與此事頗相類。
舊書敬玄傳,止一敗,無再敗。
常之傳:「儀鳳中,從敬玄擊吐蕃,走跋地設,充河源軍副使。
時贊婆等屯良非川,常之夜襲賊營,走之,擢為大使。
」事似同時。
新書敬玄傳,戰青海,又戰湟川,凡再敗。
常之傳:儀鳳三年,襲跋地設。
調露中,襲贊婆。
唐曆、統紀皆無今年敬玄敗事。
又實錄,今年八月丁巳,敬玄貶衡州刺史。
辛巳至丁巳,纔三十七日。
賈耽皇華四達記,自長安至鄯州約一千七百餘裡。
時高宗又在東都,若敬玄敗後,累表稱疾,得報乃來,至東都,必數日乃貶,非三十七日之内所能容也。
今略去敬玄湟川敗事,但雲吐蕃寇河源,常之擊卻之而已。
今按劉昫唐書地理志,鄯州在京師西一千九百一十三裡。
〕擢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
常之以河源沖要,欲加兵戍之,而轉輸險遠,乃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由是戰守有備焉。
先是,劍南募兵于茂州,西南築安戎城,以斷吐蕃通蠻之路。
〔宋白曰:茂州本冉駹之國,漢開為汶山郡。
華陽國志雲:宣帝地節三年,武都白馬羌反,使駱武平定之。
汶山吏民詣武自訟,一歲再度更賦至重,邊人貧苦,無以供給,求省郡,遂省汶山郡,複置都尉。
今州即漢蜀郡汶江縣,梁普通三年,置繩州,取桃關之以繩作橋以名州。
後周為汶州,置汶山縣。
唐改茂州,取界内茂滋山而名。
〕吐蕃以生羌為鄉導,〔先,悉薦翻。
斷,丁管翻。
鄉,讀曰向。
〕攻陷其城,以兵據之,由是西洱諸蠻皆降于吐蕃。
〔洱,而志翻。
降,戶江翻。
〕吐蕃盡據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巂等州,南鄰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黨,底朗翻。
巂,音髓。
龜茲,音丘慈。
〕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裡,諸胡之盛,莫與為比。
6丙申,鄭州刺史江王元祥薨。
〔鄭州,漢荥陽縣地。
漢荥陽屬河南郡,晉分為荥陽郡,後魏屬北豫州,後置鄭州,隋開皇十六年改曰管州,大業初,複曰鄭州。
〕 7突厥餘衆圍雲州,〔雲州,漢平城縣地。
後魏為代都,北齊及後周為恒安鎮,貞觀七年,置雲州及定襄縣。
〕代州都督窦懷悊,〔悊,與哲同。
〕右領軍中郎将程務挺将兵擊破之。
〔将,即亮翻。
〕 8八月,丁未,上還東都。
9中書令、檢校鄯州都督李敬玄,軍既敗,屢稱疾請還;上許之。
既至,無疾,詣中書視事;上怒,丁巳,貶衡州刺史。
〔衡州,漢酃縣、蒸陽、耒陽、茶陵縣地。
吳置湘東郡,梁、陳置衡山郡。
隋平陳,置衡州。
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裡,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裡。
〕 10太子賢聞宮中竊議,以賢為天後姊韓國夫人所生,内自疑懼。
明崇俨以厭勝之術為天後所信,〔厭,于葉翻。
〕常密稱「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貴」。
〔相,悉亮翻。
〕天後嘗合北門學士撰少陽正範〔顔延之曲水詩序曰:正體毓德于少陽。
注雲:東宮,少陽位也。
少,詩照翻。
〕及孝子傳以賜太子,〔傳,直戀翻。
〕又數作書诮讓之,〔數,所角翻。
诮,才笑翻。
〕太子愈不自安。
及崇俨死,賊不得,天後疑太子所為。
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狎昵,〔好,呼到翻。
昵,尼質翻。
〕多賜之金帛,司議郎韋承慶上書谏,不聽。
〔上,時掌翻。
〕天後使人告其事。
诏薛元超、裴炎與禦史大夫高智周等雜鞫之,于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以為反具;道生又款稱太子使道生殺崇俨。
上素愛太子,遲回欲宥之,天後曰:「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甲子,廢太子賢為庶人,遣右監門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賢詣京師,〔監,古銜翻。
将,即亮翻。
〕幽于别所,黨與皆伏誅,仍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