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

關燈
裡,至東都二千一百六十一裡。

    〕 19十一月,壬申,改元,赦天下。

     20庚寅,以李敬玄為中書令。

     21十二月,戊午,以來恒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為河北道大使,尚書左丞鄢陵崔知悌、國子司業鄭祖玄為江南道大使,〔隋大業三年,始置國子司業,唐從四品下,所職與祭酒同。

    使,疏吏翻。

    鄢,谒晚翻,又于建翻,又音偃。

    〕分道巡撫。

     二年〔(丁醜、六七七)〕 1春,正月,乙亥,上耕藉田。

     2初,劉仁軌引兵自熊津還,〔見上卷麟德二年。

    〕扶餘隆畏新羅之逼,不敢留,尋亦還朝。

    〔朝,直遙翻。

    〕二月,丁巳,以工部尚書高藏為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朝,音潮。

    鮮,音仙。

    〕遣歸遼東,安輯高麗餘衆;高麗先在諸州者,皆遣與藏俱歸。

    又以司農卿扶餘隆為熊津都督,封帶方王,亦遣歸安輯百濟餘衆,仍移安東都護府于新城以統之。

    〔去年春,移安東都護府于遼東故城,今又移于新城。

    統,他綜翻。

    〕時百濟荒殘,命隆寓居高麗之境。

    藏至遼東,謀叛,潛與靺鞨通;召還,徙邛州而死,〔麗,力知翻。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靺鞨,音末曷。

    邛,渠容翻。

    〕散徙其人于河南、隴右諸州,貧者留安東城傍。

    高麗舊城沒于新羅,餘衆散入靺鞨及突厥,〔厥,九勿翻。

    〕隆亦竟不敢還故地,高氏、扶餘氏遂亡。

     3三月,癸亥朔,以郝處俊、高智周并為左庶子,李義琰為右庶子。

    〔郝,呼各翻。

    處,昌呂翻。

    唐制,東呂左、右庶子,各二員。

    〕 夏,四月,左庶子張大安同中書門下三品。

    大安,公謹之子也。

    〔張公謹,太宗朝功臣。

    〕 4诏以河南、北旱,遣禦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問赈給。

    侍禦史甯陵劉思立上疏:〔甯陵縣,漢屬陳留郡,曹魏至元魏,屬谯郡,後齊廢,隋開皇六年複置,屬宋州。

    赈,津忍翻。

    上,時掌翻。

    疏,所據翻。

    〕以為:「今麥秀蠶老,農事方殷,敕使撫巡,人皆竦抃,忘其家業,冀此天恩,聚集參迎,妨廢不少。

    〔使,疏吏翻。

    少,詩沼翻。

    〕既緣赈給,須立簿書,本欲安存,更成煩擾。

    望且委州縣赈給,待秋務閑,出使褒貶。

    」疏奏,谧等遂不行。

    〔使,疏吏翻。

    〕 5五月,吐蕃寇扶州之臨河鎮,擒鎮将杜孝升,令赍書說松州都督武居寂使降,孝升固執不從。

    吐蕃軍還,舍孝升而去,孝升複帥餘衆拒守。

    〔吐,從暾入聲。

    将,即亮翻。

    說,輸芮翻。

    降,戶江翻。

    複,扶又翻。

    帥,讀曰率。

    〕诏以孝升為遊擊将軍。

    〔晉官品令,遊擊将軍第四品。

    唐從五品下。

    〕 6秋,八月,徙周王顯為英王,更名哲。

    〔更,工衡翻。

    〕 7命劉仁軌鎮洮河軍。

    〔鄯州城内,有臨洮軍。

    洮,土刀翻。

    〕冬,十二月,乙卯,诏大發兵讨吐蕃。

     8诏以顯慶新禮,多不師古,〔顯慶三年行新禮,見二百卷。

    〕其五禮并依周禮行事。

    自是禮官益無憑守,每有大禮,臨時撰定。

    〔撰,士免翻。

    〕 三年〔(戊寅、六七八)〕 1春,正月,辛酉,百官及蠻夷酋長朝天後于光順門。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朝,直遙翻。

    〕 2劉仁軌鎮洮河,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

    仁軌知敬玄非将帥才,欲中傷之,〔仁軌以私怨奏用敬玄,以至敗國殄民;矯情以容袁異式,挾怨以陷李敬玄,得為賢乎!将,即亮翻。

    帥,所類翻。

    中,竹仲翻。

    〕奏言:「西邊鎮守,非敬玄不可。

    」敬玄固辭。

    上曰:「仁軌須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辭!」丙子,以敬玄代仁幹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檢校鄯州都督。

    〔使,疏吏翻。

    鄯,時戰翻。

    考異曰:實錄雲:「與仁軌相知鎮守。

    而敬玄之敗,仁軌不預」;新舊傳皆雲「以代仁軌」,今從之。

    〕又命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逸等發劍南、山南兵以赴之。

    孝逸,神通之子也。

    〔淮安王神通。

    〕 3夏,四月,戊申,赦天下,改來年元為通幹。

     4五月,壬戌,上幸九成宮。

    丙寅,山中雨,大寒,從兵有凍死者。

    〔從,才用翻。

    〕 5秋,七月,李敬玄奏破吐蕃于龍支。

    〔龍支縣,屬鄯州,漢允吾縣地。

    後漢改為龍耆縣,後魏改為金城縣,又改為龍支。

    積石山在今縣南。

    〕 6上初即位,不忍觀破陳樂,命撤之。

    辛酉,太常少卿韋萬石奏:「久寝不作,懼成廢缺。

    請自今大宴會複奏之。

    」上從之。

    〔陳,讀曰陣。

    少,詩照翻。

    複,扶又翻,又如字。

    〕 7九月,辛酉,車駕還京師。

     8上将發兵讨新羅,侍中張文瓘卧疾在家,自輿入見,〔見,賢遍翻。

    〕谏曰:「今吐蕃為寇,方發兵西讨;新羅雖雲不順,未嘗犯邊,若又東征,臣恐公私不勝其弊。

    」上乃止。

    〔勝,音升。

    〕癸亥,文瓘薨。

     9丙寅,李敬玄将兵十八萬與吐蕃将論欽陵戰于青海之上,〔将,即亮翻;下同。

    〕兵敗,工部尚書、右衛大将軍彭城僖公劉審禮為吐蕃所虜。

    〔谥法:剛克曰僖;又,小心畏忌曰僖;又戴記,有伐有還曰僖。

    〕時審禮将前軍深入,頓于濠所,為虜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

    聞審禮戰沒,狼狽還走,頓于承風嶺,〔杜佑曰:承風嶺在廓州廣威縣西南,東北去鄯州三百一十三裡,故吐谷渾界。

    〕阻泥溝以自固,虜屯兵高岡以壓之。

    左領軍員外将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擊虜營,虜衆潰亂,其将跋地設引兵遁去,〔帥,讀曰率。

    将,即亮翻。

    〕敬玄乃收餘衆還鄯州。

    〔考異曰:朝野佥載曰:「中書令李敬玄為元帥,吐蕃至樹敦城,聞劉尚書沒蕃,着跋不得,狼狽而走,遺卻麥飯,首尾千裡,地上尺餘。

    」言之太過,今不取。

    〕 審禮諸子自縛詣阙,請入吐蕃贖其父,敕聽次子易從詣吐蕃省之。

    比至,審禮已病卒,〔易,以豉翻。

    省,悉景翻。

    比,必利翻。

    卒,子恤翻。

    考異曰:新本紀:「審禮死之。

    」按舊傳,審禮永隆二年,卒于蕃中,新紀誤也。

    今終言之。

    〕易從晝夜号哭不絕聲;〔号,戶高翻。

    〕吐蕃哀之,還其屍,易從徒跣負之以歸。

     上嘉黑齒常之之功,擢拜左武衛将軍,充河源軍副使。

    〔杜佑曰:河源軍在鄯州西一百二十裡。

    使,疏吏翻;下同。

    〕 李敬玄之西征也,監察禦史原武婁師德應猛士诏從軍,〔時诏募猛士以讨吐蕃,師德應募從軍。

    監,古銜翻。

    〕及敗,敕師德收集散亡,軍乃複振。

    〔複,扶又翻,又如字。

    〕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将論贊婆迎之赤嶺。

    〔宋白曰:石堡城西三十裡有山,土石皆赤,北接大山,南運小雪山,号曰赤嶺,去長安三千五百裡。

    自鄯州鄯城縣西行二百裡,至赤嶺。

    将,即亮翻。

    〕師德倡導上意,谕以禍福,贊婆甚悅,為之數年不犯邊。

    〔為,于僞翻。

    〕師德遷殿中侍禦史,充河源軍司馬,〔考異曰:禦史台記,「充河源軍使」。

    今從舊傳。

    〕兼知營田事。

     上以吐蕃憂,悉召侍臣謀之,或欲和親以息民;或欲嚴設守備,俟公私富實而讨之;或欲亟發兵擊之。

    議竟不決,賜食而遣之。

     太學生宋城魏元忠上封事,〔宋城縣帶宋州,舊睢陽縣也,隋開皇十八年更名。

    上,時掌翻。

    〕言禦吐蕃之策,以為:「理國之要,在文與武。

    今言文者則以辭華為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為先而不及方略,〔騎,奇寄翻。

    〕是皆何益于理亂哉!故陸機着辨亡之論,無救河橋之敗,〔陸機痛吳之亡,着辨亡論,迹吳之所以興及其所以亡,其論甚悉。

    河橋之敗,見八十五卷晉惠帝太安二年。

    〕養由基射穿七劄,不濟鄢陵之師,〔左傳:晉、楚遇于鄢陵,楚大夫養由基、潘黨蹲甲而射之,徹七劄焉。

    以示楚共王曰:「君有二臣,何憂于戰。

    」王怒曰:「大辱國!诘朝,爾射,死藝。

    」及戰,楚師敗。

    杜預曰:濟,益也。

    〕比已然之明效也。

    古語有之:『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将有巧拙。

    』故選将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

    今朝廷用人,類取将門子弟及死事之家,〔将,即亮翻;下同。

    〕彼皆庸人,豈足當阃外之任!李左車、陳湯、呂蒙、孟觀,皆出貧賤而立殊功,〔李左車見十卷漢高帝三年。

    陳湯見二十九卷元帝建昭三年。

    呂蒙見獻帝紀六十五卷至六十八卷。

    孟觀見八十三卷晉惠帝元康九年。

    〕未聞其家代為将也。

     夫賞罰者,軍國之切務,苟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以緻理。

    議者皆雲:『近日征伐,虛有賞格無事實。

    』蓋由小才之吏,不知大體,徒惜勳庸,恐虛倉庫。

    不知士不用命,所損幾何!黔首雖微,不可欺罔。

    豈得懸不信之令,設虛賞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蘇定方征遼東,〔見二百卷龍朔元年、二年。

    〕李績破平壤,〔見上卷總章元年。

    〕賞絕不行,勳仍淹滞,不聞斬一台郎,戮一令史,以謝勳人。

    〔尚書諸曹郎,皆謂之台郎。

    勳轉淹滞,則司勳之責耳。

    司勳令史三十三人。

    〕大非川之敗,薛仁貴、郭待封等不即重誅,〔見上卷鹹亨元年。

    即,就也。

    〕向使早誅仁貴等,則自餘諸将豈敢失利于後哉!臣恐吐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

     又,出師之要,全資馬力。

    臣請開畜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馬;〔畜,籲玉翻。

    〕若官軍大舉,委州縣長吏以官錢增價市之,則皆為官有。

    彼胡虜恃馬力以為強,若聽人間市而畜之,乃是損彼之強為中國之利也。

    」先是禁百姓畜馬,〔長,知兩翻。

    畜,籲玉翻。

    先,悉薦翻。

    〕故元忠言之。

    上善其言,召見,令直中書省,仗内供奉。

    〔仗内供奉,朝會得随百官入見。

    〕 10冬,十月,丙午,徐州刺史密貞王元曉薨。

     11十一月,壬子,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恒薨。

    〔恒,戶登翻。

    〕 12十二月,诏停來年通幹之号,以反語不善故也。

    〔通幹,反語為天窮。

    〕 調露元年〔(己卯、六七九)按會要,是年六月十三日,方改元調露。

    〕 1春,正月,己酉,上幸東都。

     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按六典,宿羽、高出二宮,皆在東都禁苑中。

    〕制度壯麗。

    上陽宮臨洛水,為長廊亘一裡。

    宮成,上徙禦之。

    侍禦史狄仁傑劾奏弘機導上為奢泰,弘機坐免官。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考異曰:舊傳雲:「儀鳳中,機坐家人犯盜,為憲司所劾,免官。

    」狄仁傑傳雲:「時司農卿韋機兼領将作少府,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莫不壯麗。

    仁傑奏其太過,機竟坐免官。

    」統紀雲:「駕幸東都,上遊韋弘機所造宿羽、高山等宮,乘高臨深,有登眺之美,乃敕弘機造高館,及成,臨幸,即上陽宮也。

    」今據實錄,營宮在前。

    〕左司郎中王本立〔隋炀帝大業三年,尚書都司始置左、右司郎各一人,掌都省之職。

    唐置左、右司郎中,各掌付十有二司之事,以舉正稽違,省署符目。

    〕恃恩用事,朝廷畏之。

    仁傑奏其奸,請付法司,上特原之,仁傑曰:「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辇!〔少,詩沼翻。

    〕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将來之戒!」本立竟得罪。

    〔考異曰:禦史台記曰:「狄仁傑以司農發太原運,句會欠米萬餘斛。

    高宗怒曰:『仁傑偷我米。

    』命殺之。

    吏部侍郎魏玄同曰:『仁傑健而疏,隻是句當失所,臣委知不倫,請以官爵保明。

    』久之,高宗意解,仁傑不坐。

    」按仁傑傳未嘗為司農,今不取。

    〕由是朝廷肅然。

     2庚戌,右仆射、太子賓客道恭公戴至德薨。

    〔道,古國名,左傳,左傳之江、黃、道、柏是也。

    顯慶元年,始置太子賓客四員,正三品,掌侍從規谏,贊相禮儀。

    谥法:尊賢讓善曰恭。

    〕 3二月,壬戌,吐蕃贊普卒,子器弩悉弄立,生八年矣。

    時器弩悉弄與其舅曲薩若詣羊同發兵,〔羊同,西戎國名。

    宋祁載劉元鼎之言曰:黃河上流,由洪濟橋西南行二千裡,水益狹,春可涉,秋夏乃勝舟。

    其南三百裡,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昆侖者也,虜曰悶摩黎山,東距長安五千裡,河源出其間。

    唐會要曰:大羊同國,東接吐番,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東西千裡。

    薩,桑割翻。

    〕有弟生六年,在論欽陵軍中。

    國人畏欽陵之強,欲立之,欽陵不可,與薩若共立器弩悉弄。

     上聞贊普卒,【章:十二行本「卒」下有「嗣主未定」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命裴行儉乘間圖之,〔卒,子恤翻。

    間,古苋翻。

    〕行儉曰:「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

    」乃止。

     4夏,四月,辛酉,郝處俊為侍中。

     5偃師人明崇俨,以符菷幻術為上及天後所重,〔菷,職救翻。

    幻,戶辦翻。

    〕官至正谏大夫。

    五月,壬午,崇俨為盜所殺,求賊,竟不得。

    〔考異曰:禦史台記:「鄭仁恭,本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