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一

關燈
劉仁願還。

    百濟兵火之餘,比屋雕殘,〔比,毗必翻,又毗至翻。

    〕僵屍滿野,仁軌始命瘗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道塗,立橋梁,補堤堰,複陂塘,課耕桑,赈貧乏,養孤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卒如仁軌之志,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

    僵,居良翻。

    瘗,于計翻。

    長,知兩翻。

    赈,津忍翻。

    〕百濟大悅,阖境各安其業。

    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

    〔糗,去九翻。

    〕 劉仁願至京師,上問之曰:「卿在海東,前後奏事,皆合機宜,複有文理。

    〔複,扶又翻。

    〕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願曰:「此皆劉仁軌所為,非臣所及也。

    」上悅,加仁軌六階,〔勳有級,官有階。

    〕正除帶方州刺史,為築第長安,厚賜其妻子,遣使赍玺書勞勉之。

    〔為,于僞翻。

    使,疏吏翻。

    勞,力到翻。

    〕上官儀曰:「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黜削,謂白衣從軍自效也。

    〕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12冬,十月,辛巳朔,诏太子每五日于光順門内視諸司奏事,〔唐六典:大明宮,紫宸殿内朝正殿也,殿之南面曰紫宸門,左曰崇明門,右曰光順門。

    〕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決之。

     13十二月,庚子,诏改來年元。

     14壬寅,以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将兵擊弓月以救于阗。

     15是歲,大食擊波斯、拂菻,破之;〔拂菻,古大秦國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裡,北直突厥可薩部,西瀕海,東南接波斯。

    杜佑曰:大秦,前漢舭靬國也。

    菻,力錦翻,又力鸩翻。

    類篇曰佛菻。

    〕南侵婆羅門,吞滅諸胡,勝兵四十餘萬。

    〔勝,音升。

    〕 麟德元年〔(甲子、六六四)去年绛州麟見,又含元殿前麟趾見,于是改元。

    〕 1春,正月,甲子,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以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護。

    〔單,音蟬。

    〕 初,李靖破突厥,〔見一百九十三卷太宗貞觀四年。

    厥,九勿翻。

    〕遷三百帳于雲中城,阿史德氏為之長。

    〔長,知兩翻。

    〕至是,部落漸衆,阿史德氏詣阙,請如胡法立親王為可汗以統之。

    上召見,謂曰:「今之可汗,古之單于也。

    」故更為單于都護府,〔更,工衡翻,改也。

    〕而使殷王遙領之。

     2二月,戊子,上行幸萬年宮。

    〔永徽元年,改九成宮為萬年宮。

    〕 3夏,四月,壬子,衛州刺史道孝王元慶薨。

     4丙午,魏州刺史郇公孝協坐贓,賜死。

    司宗卿隴西王博又奏孝協父叔良死王事,〔司宗卿,即宗正卿。

    叔良,太祖之孫。

    高祖時,叔良擊突厥,中流矢薨。

    郇,音荀。

    〕孝協無兄弟,恐絕嗣。

    上曰:「畫一之法,不以親疏異制,〔漢書雲:蕭何為法,講若畫一。

    注雲:畫一,言整齊也。

    〕苟害百姓,雖皇太子亦所不赦。

    孝協有一子,何憂乏祀乎!」孝協竟自盡于第。

     5五月,戊申朔,遂州刺史許悼王孝薨。

    〔孝,上子也,後宮所生。

    〕 6乙卯,于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

    〔劉昫曰:漢益州郡之雲南縣,古滇國,後漢屬永昌郡。

    蜀劉氏分永昌為建甯郡,又分永昌、建甯置雲南郡,而治于弄棟。

    晉改為晉甯郡,又置甯州。

    武德四年,安撫大使李英以此州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今升置都督府,管州三十二。

    〕 7秋,七月,丁未朔,诏以三年正月有事于岱宗。

     8八月,丙子,車駕還京師,幸舊宅,〔舊宅,帝為晉王時所居也。

    〕留七日;壬午,還蓬萊宮。

     9丁亥,以司列太常伯劉祥道兼右相,〔司列太常伯,即吏部尚書。

    〕大司憲窦德玄為司元太常伯、檢校左相。

    〔大司憲,即禦史大夫。

    司元太常伯,即戶部尚書。

    左相,即侍中。

    〕 10冬,十月,庚辰,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上,時掌翻。

    〕「臣伏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羸,倫為翻。

    少,詩沼翻。

    〕衣服貧敝,唯思西歸,無心展鹈。

    臣問以『往在海西,見百姓人人應募,争欲從軍,或請自辦衣糧,謂之「義征」,何為今日士卒如此﹖』鹹言:『今日官府與曩時不同,人心亦殊。

    曩時東西征役,身沒王事,并蒙敕使吊祭,〔使,疏吏翻。

    〕追贈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子弟,凡渡遼海者,皆賜勳一轉。

    自顯慶五年以來,征人屢經渡海,官不紀錄,其死者亦無人誰何。

    〔誰何,問也;問其為誰,緣何而死也。

    〕州縣每發百姓為兵,其壯而富者,行錢參逐,皆亡匿得免;〔謂州縣官發人為兵,其吏卒之參陪随逐者,富民行錢與之,相為掩蔽,得以亡匿。

    按元和四年,禦史台奏:比來常參官入光範門及中書省,所将參從人數頗多。

    參從,猶參逐也。

    〕貧者身雖老弱,被發即行。

    頃者破百濟及平壤苦戰,〔破百濟見上卷顯慶五年。

    平壤苦戰龍朔二年。

    被,皮義翻。

    〕當時将帥号令,許以勳賞,無所不至;及達西岸,惟聞枷鎖推禁,奪賜破勳,州縣追呼,無以自存,公私困弊,不可悉言。

    以是昨發海西之日已有逃亡之自殘者,非獨至海外而然也。

    又,本因征役勳級以為榮寵;而比年出征,皆使勳官挽引,〔比,毗至翻;挽引,謂挽引舟車。

    〕勞苦與白丁無殊,百姓不願從軍,率皆由此。

    』臣又問:『曩日士卒留鎮五年,尚得支濟,今爾等始經一年,何為如此單露﹖』鹹言:『初發家日,惟令備一年資裝;今已二年,未有還期。

    』臣檢校軍士所留衣,今冬僅可充事,來秋以往,全無準拟。

    陛下留其海外,欲殄滅高麗、百濟,高麗舊相黨援,倭人雖遠,亦共為影響,若無鎮兵,還成一國。

    今既資戍守,又置屯田,所藉士卒同心同德,而衆有此議,何城功!自非有所更張,厚加慰勞,〔董仲舒曰:琴瑟不調,必改而更張之。

    更,工衡翻。

    勞,力到翻。

    〕明賞重罰以吉士心,若止如今日以前處置,恐師衆疲老,立效無日。

    逆耳之事,或無人為陛下盡言,〔處,昌呂翻。

    為,于僞翻。

    〕故臣披露肝膽,昧死秦陳。

    」 上深納其言,遣右威衛将軍劉仁願将兵渡海以代舊鎮之兵,〔将,即亮翻。

    〕仍敕仁軌俱還。

    仁軌謂仁願曰:「國家懸軍海外,欲以經略高麗,其事非易。

    〔易,以豉翻。

    〕今收獲未畢,而軍吏與士卒一時代去,軍将又歸。

    〔将,即亮翻;下軍将同。

    〕夷人新服,衆心未安,必将生變。

    不如且留舊兵,漸令收獲,辦具資糧,節級遣還;〔節級,猶今人言節次也。

    〕軍将且留鎮撫,未可還也。

    」仁願曰:「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吾多留兵衆,謀據海東,幾不免禍。

    〔幾,居希翻。

    〕今日唯知準敕,〔準,與準同。

    本朝寇準為相,省吏避其名,凡文書準字皆去「十」,後遂因而不改。

    〕豈敢擅有所為!」仁軌曰:「人臣苟利于國,知無不為,豈恤其私!」乃上表陳便宜,〔上,時掌翻。

    〕自請留鎮海東,上從之。

    仍以扶餘隆為熊津都尉,〔考異曰:實錄作「熊津都督」。

    按時劉仁軌檢校熊津都督,豈可複以隆為之!明年,實錄稱熊津都尉扶餘隆與金法敏盟。

    今從之。

    〕使招輯其餘衆。

     11初,武後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

    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嘗為厭勝之術,〔勝,音升。

    厭,于協翻,又于琰翻。

    〕宦者王伏勝發之。

    上大怒,密召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議之。

    儀因言:「皇後專恣,海内所不與,請廢之。

    」上意亦以為然,即命儀草诏。

     左右奔告于後,後遽詣上自訴。

    诏草猶在上所,上羞縮不忍,複待之如初;〔複,扶又翻。

    〕猶恐後怨怒,因绐之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儀先為陳王咨議,與王伏勝俱事故太子忠,〔忠自陳王立為皇太子。

    王府咨議參軍,正五品上,掌籲谟左右。

    〕後于是使許敬宗誣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

    十二月,丙戌,儀下獄,〔下,遐嫁翻。

    〕與其子庭芝、王伏勝皆死,籍沒其家。

    戊子,賜忠死于流所。

    〔顯慶五年,忠徙黔州。

    〕右相劉祥道坐與儀善,罷政事,為司禮太常伯,〔司禮太常伯,即禮部尚書。

    〕左肅機鄭欽泰等〔左肅機,即尚書左丞。

    〕朝士流貶者甚衆,皆坐與儀交通故也。

    〔朝,直遙翻。

    〕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于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

    〔與,讀曰預。

    〕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考異曰:唐曆:「群臣朝谒,萬方表奏,皆呼為二聖。

    帝坐于東間,後坐于西間。

    後随其愛憎,生殺在口。

    」按武後雖悍戾,豈得高宗尚在,與高宗對坐受群臣朝谒乎!死不至此。

    今從實錄。

    〕 12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中郎樂彥玮、〔龍朔改左、右庶子為左、右中護。

    〕西台侍郎孫處約并同東西台三品。

     二年〔(乙醜、六六五)〕 1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見,請複與吐谷渾和親,〔見,賢遍翻。

    複,扶又翻。

    〕求赤水地畜牧,〔即河源之赤水也,本吐谷渾。

    畜,籲玉翻。

    〕上不許。

     2二月,壬午,車駕發京師;丁酉,至合璧宮。

     3上诃及隋炀帝,謂侍臣曰:「炀帝谏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谏;而竟無谏者,何也﹖」李績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谏。

    」〔褚遂良、韓瑗之死,不唯拒谏,且殺谏者矣,且殺谏者矣,群臣誰敢複谏乎!李績獻谀以苟祿利,而不知兇于其家。

    〕 4三月,甲寅,以兼司戎太常伯姜恪同東西台三品。

    恪,寶誼之子也。

    〔司戎太常伯,即兵部尚書。

    姜寶誼從高祖起兵于太原。

    〕 5辛未,東都幹元殿成。

    〔幹元殿,洛陽宮正殿也,武後垂拱四年,毀為明堂。

    〕閏月,壬申朔,車駕至東都。

     6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将軍曹繼叔将兵救之。

    〔将,即亮翻。

    考異曰:實錄作「西川都督」。

    按于時未有西川之名,必西州也。

    〕 7夏,四月,戊辰,左侍極陸敦信〔龍朔改左、右散騎常侍為左、右侍極。

    〕檢校右相;〔句斷。

    〕西台侍郎孫處約、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郎樂彥玮并罷政事。

    〔處,昌呂翻。

    〕 8秘閣郎中李淳風〔龍朔改太史局為秘合局,令為郎中,丞為郎。

    〕以傅仁均戊寅曆推步浸疏,乃增損劉焯皇極曆,〔戊寅曆始行,見一百八十七卷高祖武德二年。

    隋時,劉焯造甲子元曆,謂之皇極曆,為張賓所擯,不得行。

    焯,之若翻。

    〕更撰麟德曆;五月,辛卯,行之。

    〔更,工衡翻。

    〕 9秋,七月,己醜,兖州都督鄧康王元裕薨。

     10上命熊津都尉扶餘隆與新羅王法敏釋去舊忌;〔去,羌呂翻。

    〕八月,壬子,同盟于熊津城。

    劉仁軌以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耽羅國,一曰儋羅,居新羅武州南島上,初附百濟,後附新羅。

    〕會祠泰山,高麗亦遣太子福男來侍祠。

     11冬,十月,癸醜,皇後表稱:「封禅舊儀,祭皇地祇,太後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安,至日,妾請帥内外命婦奠獻。

    」〔内命婦,自三妃至采女,以備古者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

    又有六尚、二十四司、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