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一

關燈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 國河内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二百戶食實封九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唐紀十七〔起玄黓閹茂(壬戌)八月,盡上章敦牂(庚午),凡八年有奇。

    〕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 龍朔二年〔(壬戌、六六二)〕 1八月,壬寅,以許敬宗為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知西台事。

    〔同中書門下三品、知中書事。

    〕 2九月,戊寅,初令八品、九品衣碧。

    〔衣,于既翻。

    〕 3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溫湯,太子監國;〔監,古銜翻。

    〕丁未,還宮。

     4庚戌,西台侍郎陝人上官儀同東西台三品。

    〔西台侍郎,即中書侍郎。

    陝,失冉翻。

    〕 5癸醜,诏以四年正月有事于泰山,仍以來年二月幸東都。

     6左相許圉師之子奉辇直長自然,遊獵犯人田,〔奉辇直長,即尚辇直長。

    殿中六局直長,正七品。

    龍朔改尚辇局為奉辇局。

    相,息亮翻。

    長,知兩翻。

    〕田主怒,自然以鳴镝射之。

    〔射,而亦翻。

    〕圉師杖自然一不而不以聞。

    田主詣司憲訟之,司憲大夫楊德裔不為治。

    〔治,直之翻。

    〕西台舍人袁公瑜遣人易姓名上封事告之,〔西台舍人,即中書舍人。

    為,于僞翻。

    上,時掌翻。

    〕上曰:「圉師為宰相,侵陵百姓,匿而不言,豈非作威作福!」圉師謝曰:「臣備位樞軸,以直道事陛下,不能悉允衆心,故為人所攻讦。

    〔讦,居谒翻。

    〕至于作威福者,或手握強兵,或身居重鎮;臣以文吏,奉事聖明,惟知閉門自守,何敢作威福!」上怒曰:「汝恨無兵邪!」許敬宗曰:「人臣如此,罪不容誅。

    」遽令引出。

    诏特免官。

    〔考異曰:舊本紀:「十一月辛未,圉師下獄。

    」新本紀:「十一月辛末,圉師貶虔州刺史。

    」今據實錄,辛未,免官,久之,貶虔州刺史。

    舊紀,貶虔州刺史在三年二月。

    新本紀誤。

    〕 7癸酉,立皇子旭輪為殷王。

    〔旭輪後改名旦,是為睿宗。

    〕 8十二月,戊申,诏以方讨高麗、百濟,〔麗,力知翻。

    〕河北之民,勞于征役,其封泰山、幸東都并停。

     9﨩海道總管蘇海政〔﨩,越筆翻。

    〕受诏讨龜茲,〔龜茲,音丘慈。

    〕敕興昔亡、繼往絕二可汗發兵與之俱。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至興昔亡之境,繼往絕素與興昔亡有怨,〔事見上卷顯慶二年注。

    〕密謂海政曰:「彌射謀反,請誅之。

    」〔阿史那彌射是為興昔亡可汗。

    〕時海政兵纔數千,集軍吏謀曰:「彌射若反,我輩無13類,〔13,才笑翻。

    〕不如先事誅之。

    」〔先,悉薦翻。

    〕乃矯稱敕,令大總管赍帛數萬段賜可汗及諸酋長,興昔亡帥其徒受賜,海政悉收斬之。

    其鼠尼施、拔塞幹兩部亡走,〔鼠尼施啜,咄陸五部之一也;拔塞幹俟斤,弩失畢五部之一也。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帥,讀曰率。

    尼,女夷翻。

    〕海政與繼往絕追讨,平之。

    軍還,至疏勒,南弓月部複引吐蕃之衆來,欲與唐兵戰;海政以師老不敢戰,以軍資賂吐蕃,約和而還。

    由是諸部落皆以興昔亡為冠,各有離心。

    繼往絕尋卒,〔複,扶又翻。

    卒,子恤翻。

    〕十姓無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餘衆附于吐蕃。

    〔為都支、遮匐連兵反張本。

    〕 10是歲,西突厥寇庭州,刺史來濟将兵拒之,〔厥,九勿翻。

    将,即亮翻。

    〕謂其衆曰:「吾久當死,幸蒙存全以至今日,當以身報國。

    」遂不釋甲冑,赴敵而死。

     三年〔(癸亥、六六三)〕 1春,正月,左武衛将軍鄭仁泰讨鐵勒叛者餘種,悉平之。

    〔種,章勇翻。

    〕 2乙酉,以李義府為右相,〔右相,中書令也。

    〕仍知選事。

    〔選,須絹翻。

    〕 3二月,徙燕然都護府于回纥,更名瀚海都護;徙故瀚海都護于雲中古城,更名雲中都護。

    〔燕然都護置于貞觀二十一年,見一百九十八卷。

    瀚海都督置于永徽元年,見一百九十九卷。

    燕,因肩翻。

    更,工衡翻。

    〕以碛為境,碛北州府皆隸瀚海,碛南隸雲中。

    〔雲中都護府治金河,即秦、漢雲中舊城,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裡,麟德元年,更名單于大都護府。

    杜佑曰:單于都護府南至榆林郡百二十裡,東南到馬邑郡三百五十裡。

    碛,七逆翻。

    〕 4三月,許圉師再貶虔州刺史,〔虔州在京師東南四千一十七裡,至東都三千四百裡。

    〕楊德裔以阿黨流庭州,圉師子文思、自然并免官。

     5右相河間郡公李義府典選,〔選,須絹翻。

    〕恃中宮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铨綜無次,怨讟盈路,上頗聞之,從容謂義府曰:「卿子及伲頗不謹,多為非法,我尚為卿掩覆,卿宜戒之!」〔從,千容翻。

    為,于僞翻。

    覆,敷又翻。

    〕義府勃然變色,頸、頰俱張,〔張,知亮翻。

    〕曰:「誰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從得邪!」〔索,山客翻。

    〕義府殊不引咎,緩步而去。

    上由是不悅。

     望氣者杜元紀謂義府所居第有獄氣,宜積錢二十萬缗以厭之,〔厭,于協翻。

    〕義府信之,聚斂尤急。

    〔斂,力贍翻。

    〕義府居母喪,朔望給哭假,〔假,古訝翻。

    〕辄微服與元紀出城東,登古冢,候望氣色,或告義府窺觇災眚,陰有異圖。

    〔觇,醜廉翻,又醜豔翻。

    眚,所景翻。

    〕又遣其子右司議郎津召長孫無忌之孫延,受其錢七百缗,除延司津監,〔唐東宮,司議郎四人,正六品上,掌啟奏記注。

    龍朔改司議郎為左司議郎,太子舍人為右司議郎。

    漢官有都水長,屬主爵,掌諸池沼,後改為使者,後漢改為河堤谒者。

    晉置都水台,有使者一人,掌舟懢之事;梁改為太舟卿;北齊亦曰都水台;隋改為都水監,唐因之,貞觀改為使者,從六品;龍朔元年,改為司津監,掌川澤津梁之政令。

    〕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告之。

    夏,四月,乙醜,下義府獄,〔下,遐嫁翻。

    〕遣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禦史、詳刑共鞫之,〔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書。

    詳刑,大理也。

    唐自永徽以後,大獄以尚書刑部、禦史台、大理寺官雜按,謂之三司。

    〕仍命司空李績監焉。

    〔監,古銜翻。

    〕事皆有實。

    戊子,诏義府除名,流巂州;津除名,流振州;諸子及伲并除名,流庭州。

    朝野莫不稱慶。

    〔巂,音髓。

    朝,直遙翻。

    〕 或作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李義府,河人,故雲然。

    帥,所類翻。

    〕牓之衢。

    義府多取人奴婢,及敗,各散歸其家,故其露布雲:「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

    」〔此姑述時人快義府之得罪而有是,通鑒因采而志之以為世鑒。

    學者為文類有所祖,漢高帝為太上皇營新豐,後人志其事,其辭雲:「混雞犬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

    」此語所祖,有自來矣。

    〕 6乙未,置雞林大都督府于新羅國,以金法敏為之。

     7丙午,蓬萊宮含元殿成,上始移仗居之,更命故宮曰西内。

    〔改宮,謂太極宮,自武德以來人主居之,自是以後,謂之西内。

    更,工衡翻。

    〕戊申,始禦紫宸殿聽政。

    〔蓬萊宮正殿曰含元殿,含元之後曰宣政殿,宣政殿北曰紫宸門,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 8五月,壬午,柳州蠻酋吳君解反;〔柳州,漢潭中縣地,隋置馬平縣,唐武德四年,置南昆州,貞觀八年改曰柳州。

    〕遣冀州長史劉伯英、右武衛将軍馮士翙發嶺南兵讨之。

    〔翙,呼外翻。

    〕 9吐蕃與吐谷渾互相攻,各遺使上表論曲直,更來求援;〔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使,疏吏翻。

    上,時掌翻。

    更,工衡翻,疊也。

    〕上皆不許。

     吐谷渾之臣素和貴有罪,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渾虛實。

    吐蕃發兵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帥數千帳棄國走依涼州,請徙居内地。

    〔唐會要曰:吐谷渾自永嘉之末,始西度洮水,建國于群羌之故地,龍朔三年,為吐蕃所滅,凡三百五十年。

    帥,讀曰率;下同。

    〕上以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帥右武衛将軍獨孤卿雲、辛文陵等分屯涼、鄯二州,以備吐蕃。

    〔鄯,時戰翻。

    涼、鄯相去五百八十裡。

    〕六月,戊申,又以左武衛大将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諸軍,為吐谷渾之援。

     吐蕃祿東贊屯青海,遣使者論仲琮入見,〔吐蕃立國之初,有大論、小論以統國事,後因以為貴姓。

    見,賢遍翻。

    〕表陳吐谷渾之罪,且請和親。

    上不許。

    遣左衛郎劉文祥使于吐蕃,降玺書責讓之。

    〔将,即亮翻。

    玺,斯氏翻。

    〕 10秋,八月,戊申,上以海東累歲用兵,百姓困于征調,〔調,徒吊翻。

    〕士卒戰溺死者甚衆,〔溺,奴狄翻。

    〕诏罷三十六州所造船,遣司元太常作窦德玄等〔司元太常伯,即戶部尚書。

    〕分詣十道,問人疾苦,黜陟官吏。

    德玄,毅之曾孫也。

    〔窦毅,大穆笪垢之父。

    〕 11九月,戊午,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将軍孫仁師等破百濟餘衆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倭,烏禾翻。

    〕 初,劉仁願、劉仁軌既克真岘城,〔克真岘城,見上卷二年。

    〕诏孫仁師将兵,浮海助之。

    〔将,即亮翻;下同。

    〕百濟王豐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師與仁願、仁軌合兵,勢大振。

    諸将以加林城水陸之沖,欲先攻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急攻則傷士卒,緩之則曠日持久。

    周留城,虜之巢穴,群兇所聚,除惡務本,〔書泰誓之言。

    〕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諸城自下。

    」于是仁師、仁願與新羅王法敏将陸軍以進,仁軌與别将杜爽、扶餘隆将水軍及糧船自熊津入白江,以會陸軍,同趣周留城。

    〔趣,七喻翻。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艘,蘇遭翻。

    炎,讀曰焰。

    〕海水皆赤。

    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帥衆降,〔帥,讀曰率;下之帥、皆帥同。

    降,戶江翻;下同。

    〕百濟盡平,唯别帥遲受信據任存城,不下。

    〔帥,所類翻。

    尉,纡勿翻。

    〕 初,百濟西部人黑齒常之,長七尺餘,骁勇有謀略,〔長,直亮翻。

    骁,堅堯翻。

    〕仕百濟為達率兼郡将,猶中國刺史也。

    〔新羅官有十六品,左平一品,達率二品。

    五方各有方領一人,以達率為之;方有十郡,郡有将三人,以德率為之;德率四品。

    百濟置官,蓋與新羅略同也。

    率,所類翻。

    〕蘇定方克百濟,常之帥所部随衆降。

    定方絷其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壯者多死。

    常之懼,與左右十餘人遁歸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結栅以自固,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

    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戰,唐兵不利;常之複取二百餘城,〔複,扶又翻。

    〕定方不能克而還。

    〔還,從宣翻,又如字。

    〕常之與别部将沙咤相如〔沙咤,夷人複姓。

    咤,陟加翻。

    〕各據險以應福信,百濟既敗,皆帥其衆降。

    劉仁軌使常之、相如自将其衆,取任存城,仍以糧仗助之。

    孫仁師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但向者所托,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

    」遂給其糧仗,分兵随之,攻拔任存城,遲受信棄妻子,奔高麗。

     诏劉仁軌将兵鎮百濟,召孫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