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
關燈
小
中
大
教之舞,謂之一戎大定樂。
〔取一戎衣天下大定之義。
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
劉昫曰:大定樂出自破陳樂,自破陳舞以下,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裡,動蕩山谷。
大定樂加金钲,象平遼東而邊隅大定也。
杜佑曰:大定樂歌雲:「八纮同軌樂。
」〕時上欲親征高麗,以象用武之勢也。
4初,蘇定方既平百濟,留郎将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衛中郎将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衆。
文度濟海而卒,〔卒,子恤翻。
〕百濟僧道琛、故将福信聚衆據周留城,〔将,即亮翻。
〕迎故王子豐于倭國而立之,〔倭,烏禾翻。
〕引兵圍仁願于府城。
诏起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帶方州置于百濟界,因古地名以名州。
考異曰:佥載雲:「劉仁願以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
」今從本傳。
〕将王文度之衆,便道發新羅兵以救仁願。
〔将,即亮翻。
〕仁軌喜曰:「天将富貴此翁矣!」于州司請唐曆及廟諱以行,〔按劉仁軌自青州刺史白衣從軍,此蓋于青州州司請之也。
〕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于海表!」軌禦軍嚴整,轉鬬而前,所向皆下。
百濟立兩栅于熊津江口,仁軌與新羅兵合擊,破之,殺溺死者萬餘人。
〔溺,奴狄翻。
〕道琛乃釋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任存城在百濟西部任存山。
考異曰:實錄或作「任孝城」,未知孰是。
今從其多者。
〕新羅糧盡,引還。
道琛自稱領軍将軍,福信自稱霜岑将軍,招集徒衆,其勢益張。
〔張,知亮翻。
〕仁軌衆少,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
〔少,詩沼翻。
〕上诏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诏,遣其将金欽将兵救仁軌等,至古泗,福信邀擊,敗之。
〔将,即亮翻。
敗,補邁翻。
〕欽自葛嶺道遁還新羅,不敢複出。
〔複,扶又翻。
〕福信尋殺道琛,專總國兵。
5夏,四月,丁卯,上幸合璧宮。
6庚辰,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并進。
上欲自将大軍繼之;癸巳,皇後抗表谏親征高麗;〔麗,力知翻。
〕诏從之。
7六月,癸未,以吐火羅、嚈哒、罽賓、波斯等十六國〔罽賓,隋漕國也,居蔥嶺南,距長安萬二千裡而赢。
四國及诃達羅支國、解蘇國、骨咄施國、帆延國、石汗那國、護時犍國、怛沒國、烏拉喝國、多勒建國、俱蜜國、護蜜多國、久越得犍國,凡十六。
嚈,益涉翻。
哒,當割翻,又宅軋翻。
罽,音計。
〕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考異曰:唐曆雲:「置州二十六」,今從統紀。
今按新書地理志,時自于阗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各以其王都為都督府。
吐火羅國都為月氏都督府,領州二十五。
嚈哒國都為大汗都督府,領州十五。
诃達羅支國都為條支都督府,領州九。
解?為窸?為天馬都督府,領州二。
骨咄施國都為高附都督府,領州二。
罽賓國都為修鮮都督府,領州十。
帆延國都為寫鳳都督府,領州四。
石汗那國都為悅般州都督府,領州二。
護時犍國都奇沙州都督府,領州二。
怛沒國都為姑墨州都督府,領州一。
烏拉喝國都為旅獒州都督府,多勒建國都為昆墟州都督府,俱蜜國都至拔州都督府,護蜜多國都為烏飛都督府,領州一;久越得犍國都為王庭州都督府,波斯國都為波斯都督府。
通鑒言置都督府八者,蓋謂月氏、大汗、條支、天馬、高附、修鮮、寫鳳、波斯八都督府,餘悅般等八州都督府不預也。
新志所載領州七十二,其數亦與通鑒所引統紀不合。
〕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并隸安西都護府。
8秋,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于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
9九月,癸巳朔,特進新羅王春秋卒;以其子法敏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卒,子恤翻。
樂浪,音洛琅。
〕 10壬子,徙潞王賢為沛王。
賢聞王勃善屬文,〔屬,之欲翻。
〕召為修撰。
〔撰,士免翻。
〕勃,通之孫也。
〔王通,隋末大儒,谥文中子。
〕時諸王鬬雞,勃戲為檄周王雞文。
〔考異曰:舊傳雲「檄英王雞」,按中宗為英王時,沛王賢已為太子,當雲周王。
〕上見之,怒曰:「此乃交構之漸。
」斥勃出沛府。
11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
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衆乘冰渡水,鼓噪而進,高麗大潰,追奔數十裡,斬首三萬級,餘衆悉降,〔降,戶江翻。
〕男生僅以身免。
會有诏班師,乃還。
12冬,十月,丁卯,上畋于陸渾;〔陸渾,古伊川,春秋時,秦、晉遷陸渾戎于此。
漢因以名縣,屬弘農郡。
後魏置伊川郡,隋廢郡改縣,曰伏流。
大業初,複曰陸渾,屬洛州。
〕戊申,又畋于非山;癸酉,還宮。
13回纥酋長婆閏卒,侄比粟毒代領其衆,〔纥,下沒翻。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卒,子恤翻。
考異曰:新書傳雲:「婆閏卒,子比粟嗣。
」今從舊傳。
〕與同羅、仆固犯邊,诏左武衛大将軍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劉審禮、左武衛将軍薛仁貴為副,〔燕,因肩翻。
〕鴻胪卿蕭嗣業為仙萼道行軍總管,〔碛北有仙萼河。
〕右屯衛将軍孫仁師為副,将兵讨之。
〔将,即亮翻。
〕審禮,德威之子也。
〔劉德威見一百五十四卷太宗貞觀十一年。
〕 二年〔(壬戌、六六二)〕 1春,正月,辛亥,立波斯都督卑路斯為波斯王。
2二月,甲子改百官名:以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餘二十四司、禦史台、九寺、七監、十六衛,并以義訓更其名,而職任如故。
〔改吏部為司列,司勳、司封如故,考功為司績,戶部為司元,度支為司度,金部為司珍,倉部為司庾,禮部為司禮,祠部為司禋,主客為司蕃,膳部為司膳,兵部為司戎,職方為司城,駕部為司輿,庫部為司庫,刑部為司刑,都官為司仆,比部為司計,司門為司關,工部為司平,屯田為司田,虞部為司虞,水部為司川,凡二十四司;郎中皆改為大夫。
改禦史台曰憲台,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大夫。
改太常寺曰奉常寺,光祿寺曰司宰寺,衛尉寺曰司衛寺,宗正寺曰司宗寺,太仆寺曰司馭寺,大理寺曰詳刑寺,鴻胪寺曰同文寺,司農寺曰司稼寺,太府寺曰外府寺,凡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皆曰大夫。
改秘書省曰蘭台監,監曰太史,少監曰侍郎,丞曰大夫。
殿中省為中禦府監,監曰太監。
國子監為司成館,祭酒曰大司成,司業曰少司成。
少府監為内府監。
将作監為繕工監,大匠曰大監,少匠曰少監。
都水監為司津監。
凡七監。
左?右衛府、骁衛府、武衛府皆省「府」字,左、右威衛曰左、右武威衛,左、右領軍衛曰左、右戎衛,左、右候衛曰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府曰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府曰左、右奉宸衛,凡十六衛。
〕 3甲戌,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薨于軍。
雅相為将,〔浿,普大翻。
任,音壬。
相,息亮翻。
将,即亮翻。
〕未嘗奏親戚故吏從軍,皆移所司補授,謂人曰:「官無大小,皆國家公器,豈可苟便其私!」由是軍中賞罰皆平,人服其公。
4戊寅,左骁衛将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白州,本漢合浦縣地,武德四年置南州,六年,改白州。
沮,子餘翻。
〕與高麗戰于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
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
5三月,鄭仁泰等敗鐵勒于天山。
〔敗,補萬翻;下所敗同。
〕 鐵勒九姓聞唐兵将至,合衆十餘萬以拒之,選骁健者數十人挑戰,薛仁貴發三矢,殺三人,餘皆下馬請降。
仁貴悉坑之,度碛北,擊其餘衆,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
〔骁,堅堯翻。
挑,徒了翻。
降,戶江翻。
碛,七亦翻。
〕軍中歌之曰:「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 思結、多濫葛等部落先保天山,聞仁泰等将至,皆迎降;仁泰等縱兵擊之,掠其家以賞軍。
虜相帥遠遁,〔帥,讀曰率。
〕将軍楊志追之,為虜所敗。
候騎告仁泰:「虜辎重在近,往可取也。
」〔騎,奇寄翻;下同。
重,直用翻。
〕仁泰将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踰大碛,至仙萼河,〔新書:固鹘牙北六百裡至仙娥河。
〕不見虜,糧盡而還。
值大雪,士卒饑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比,必寐翻,及也。
〕餘兵纔八百人。
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文泰等〔漢禦史台有二丞,掌殿内秘書,謂之中丞。
漢末改為禦史長史,後漢複為中丞。
後魏改為中尉正,北齊複曰中丞,後周曰司憲中大夫。
隋諱「中」,改為治書禦史,唐因之,貞觀末,避高宗名,改為中丞。
是年,改為司憲大夫,正五品上,掌貳大司憲,持邦國憲章以肅正朝廷。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誅殺已降,〔降,戶江翻。
〕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
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
仁貴于所監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所喪。
并請付法司推科。
」〔喪,息浪翻。
監,古銜翻。
推科者,推問而科處其罪。
〕诏以功贖罪,皆釋之。
以右骁衛大将軍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左衛将軍姜恪副之,以安輯其餘衆。
何力簡精騎五百,馳入九姓中,虜大驚,何力乃謂曰:「國家知汝皆脅從,赦汝之罪,罪在酋長,得之則已。
」〔酋,慈由翻。
〕其部落大喜,共執其葉護及設、特勒等二百餘人以授何力,何力數其罪而斬之,〔數,所具翻。
〕九姓遂定。
6甲午,車駕發東都;辛亥,幸蒲州;夏,四月,庚申朔,至京師。
7辛巳,作蓬萊宮。
〔蓬萊宮即大明宮,亦曰東内。
程大昌曰:大明宮地,本太極宮之後苑東北面射殿之地,在龍首山上。
太宗初于其地營永安宮,以備太上皇清暑,雖嘗改名大明宮,而太上皇仍居大安宮,不曾徙入。
龍朔二年,高宗苦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取殿後蓬萊池以為名,作營造也。
〕 8五月,丙申,以許圉師為左相。
〔相,息亮翻。
〕 9六月,乙醜,初令僧、尼、道士、女官緻敬父母。
〔尼,女夷翻。
〕 10秋,七月,戊子朔,赦天下。
11丁巳,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于熊津之東,拔真岘城。
初,仁願、仁軌等屯熊津城,〔考異曰:去歲道琛、福信圍仁願于百濟府城,今雲尚在熊津城,或者共是一城。
不則圍解之後,徙屯熊津城耳。
〕上與之敕書,以「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
若金法敏藉卿留鎮,宜且停彼;苦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
」将士鹹欲西歸。
仁軌曰:「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無貳,豈得先念其私!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砺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
既捷之後,士卒心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以聞,更求益兵。
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将出師,聲援纔接,兇醜自殲。
〔将,即亮翻。
殲,息廉翻。
〕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表。
今平壤之軍既還,熊津又拔,〔拔,謂拔軍就新羅,或拔軍西還也。
〕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苟或動足,即為擒虜,縱入新羅,亦為羁客,脫灴如意,悔不可追。
況福信兇悖殘虐,君臣猜離,行相屠戮;正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
」衆從之。
時百濟王豐與福信等以仁願等孤城無援,遣使謂之曰:「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
」〔使,疏吏翻;下同。
〕仁願、仁軌知其無備,忽出擊之,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殺獲甚衆,分兵守之。
福信等以真岘城險要,加兵守久之。
仁軌伺其稍懈,引新羅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據其城,〔伺,相吏翻。
懈,古隘翻。
傅,音附。
上,時掌翻。
比,必寐翻。
〕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仁願乃奏請益兵。
诏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
〔史言劉仁軌能堅忍伺間,待援兵以盡平百濟。
〕 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
福信稱疾,卧于窟室,欲俟豐問疾而殺之。
豐知之,帥親信襲殺福信;〔果如劉仁軌所料。
帥,讀曰率。
〕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倭,烏禾翻。
〕
〔取一戎衣天下大定之義。
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
劉昫曰:大定樂出自破陳樂,自破陳舞以下,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裡,動蕩山谷。
大定樂加金钲,象平遼東而邊隅大定也。
杜佑曰:大定樂歌雲:「八纮同軌樂。
」〕時上欲親征高麗,以象用武之勢也。
4初,蘇定方既平百濟,留郎将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衛中郎将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衆。
文度濟海而卒,〔卒,子恤翻。
〕百濟僧道琛、故将福信聚衆據周留城,〔将,即亮翻。
〕迎故王子豐于倭國而立之,〔倭,烏禾翻。
〕引兵圍仁願于府城。
诏起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帶方州置于百濟界,因古地名以名州。
考異曰:佥載雲:「劉仁願以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
」今從本傳。
〕将王文度之衆,便道發新羅兵以救仁願。
〔将,即亮翻。
〕仁軌喜曰:「天将富貴此翁矣!」于州司請唐曆及廟諱以行,〔按劉仁軌自青州刺史白衣從軍,此蓋于青州州司請之也。
〕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于海表!」軌禦軍嚴整,轉鬬而前,所向皆下。
百濟立兩栅于熊津江口,仁軌與新羅兵合擊,破之,殺溺死者萬餘人。
〔溺,奴狄翻。
〕道琛乃釋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任存城在百濟西部任存山。
考異曰:實錄或作「任孝城」,未知孰是。
今從其多者。
〕新羅糧盡,引還。
道琛自稱領軍将軍,福信自稱霜岑将軍,招集徒衆,其勢益張。
〔張,知亮翻。
〕仁軌衆少,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
〔少,詩沼翻。
〕上诏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诏,遣其将金欽将兵救仁軌等,至古泗,福信邀擊,敗之。
〔将,即亮翻。
敗,補邁翻。
〕欽自葛嶺道遁還新羅,不敢複出。
〔複,扶又翻。
〕福信尋殺道琛,專總國兵。
5夏,四月,丁卯,上幸合璧宮。
6庚辰,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并進。
上欲自将大軍繼之;癸巳,皇後抗表谏親征高麗;〔麗,力知翻。
〕诏從之。
7六月,癸未,以吐火羅、嚈哒、罽賓、波斯等十六國〔罽賓,隋漕國也,居蔥嶺南,距長安萬二千裡而赢。
四國及诃達羅支國、解蘇國、骨咄施國、帆延國、石汗那國、護時犍國、怛沒國、烏拉喝國、多勒建國、俱蜜國、護蜜多國、久越得犍國,凡十六。
嚈,益涉翻。
哒,當割翻,又宅軋翻。
罽,音計。
〕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考異曰:唐曆雲:「置州二十六」,今從統紀。
今按新書地理志,時自于阗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各以其王都為都督府。
吐火羅國都為月氏都督府,領州二十五。
嚈哒國都為大汗都督府,領州十五。
诃達羅支國都為條支都督府,領州九。
解?為窸?為天馬都督府,領州二。
骨咄施國都為高附都督府,領州二。
罽賓國都為修鮮都督府,領州十。
帆延國都為寫鳳都督府,領州四。
石汗那國都為悅般州都督府,領州二。
護時犍國都奇沙州都督府,領州二。
怛沒國都為姑墨州都督府,領州一。
烏拉喝國都為旅獒州都督府,多勒建國都為昆墟州都督府,俱蜜國都至拔州都督府,護蜜多國都為烏飛都督府,領州一;久越得犍國都為王庭州都督府,波斯國都為波斯都督府。
通鑒言置都督府八者,蓋謂月氏、大汗、條支、天馬、高附、修鮮、寫鳳、波斯八都督府,餘悅般等八州都督府不預也。
新志所載領州七十二,其數亦與通鑒所引統紀不合。
〕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并隸安西都護府。
8秋,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于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
9九月,癸巳朔,特進新羅王春秋卒;以其子法敏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卒,子恤翻。
樂浪,音洛琅。
〕 10壬子,徙潞王賢為沛王。
賢聞王勃善屬文,〔屬,之欲翻。
〕召為修撰。
〔撰,士免翻。
〕勃,通之孫也。
〔王通,隋末大儒,谥文中子。
〕時諸王鬬雞,勃戲為檄周王雞文。
〔考異曰:舊傳雲「檄英王雞」,按中宗為英王時,沛王賢已為太子,當雲周王。
〕上見之,怒曰:「此乃交構之漸。
」斥勃出沛府。
11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
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衆乘冰渡水,鼓噪而進,高麗大潰,追奔數十裡,斬首三萬級,餘衆悉降,〔降,戶江翻。
〕男生僅以身免。
會有诏班師,乃還。
12冬,十月,丁卯,上畋于陸渾;〔陸渾,古伊川,春秋時,秦、晉遷陸渾戎于此。
漢因以名縣,屬弘農郡。
後魏置伊川郡,隋廢郡改縣,曰伏流。
大業初,複曰陸渾,屬洛州。
〕戊申,又畋于非山;癸酉,還宮。
13回纥酋長婆閏卒,侄比粟毒代領其衆,〔纥,下沒翻。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卒,子恤翻。
考異曰:新書傳雲:「婆閏卒,子比粟嗣。
」今從舊傳。
〕與同羅、仆固犯邊,诏左武衛大将軍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劉審禮、左武衛将軍薛仁貴為副,〔燕,因肩翻。
〕鴻胪卿蕭嗣業為仙萼道行軍總管,〔碛北有仙萼河。
〕右屯衛将軍孫仁師為副,将兵讨之。
〔将,即亮翻。
〕審禮,德威之子也。
〔劉德威見一百五十四卷太宗貞觀十一年。
〕 二年〔(壬戌、六六二)〕 1春,正月,辛亥,立波斯都督卑路斯為波斯王。
2二月,甲子改百官名:以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尚書省為中台;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餘二十四司、禦史台、九寺、七監、十六衛,并以義訓更其名,而職任如故。
〔改吏部為司列,司勳、司封如故,考功為司績,戶部為司元,度支為司度,金部為司珍,倉部為司庾,禮部為司禮,祠部為司禋,主客為司蕃,膳部為司膳,兵部為司戎,職方為司城,駕部為司輿,庫部為司庫,刑部為司刑,都官為司仆,比部為司計,司門為司關,工部為司平,屯田為司田,虞部為司虞,水部為司川,凡二十四司;郎中皆改為大夫。
改禦史台曰憲台,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大夫。
改太常寺曰奉常寺,光祿寺曰司宰寺,衛尉寺曰司衛寺,宗正寺曰司宗寺,太仆寺曰司馭寺,大理寺曰詳刑寺,鴻胪寺曰同文寺,司農寺曰司稼寺,太府寺曰外府寺,凡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皆曰大夫。
改秘書省曰蘭台監,監曰太史,少監曰侍郎,丞曰大夫。
殿中省為中禦府監,監曰太監。
國子監為司成館,祭酒曰大司成,司業曰少司成。
少府監為内府監。
将作監為繕工監,大匠曰大監,少匠曰少監。
都水監為司津監。
凡七監。
左?右衛府、骁衛府、武衛府皆省「府」字,左、右威衛曰左、右武威衛,左、右領軍衛曰左、右戎衛,左、右候衛曰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府曰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府曰左、右奉宸衛,凡十六衛。
〕 3甲戌,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薨于軍。
雅相為将,〔浿,普大翻。
任,音壬。
相,息亮翻。
将,即亮翻。
〕未嘗奏親戚故吏從軍,皆移所司補授,謂人曰:「官無大小,皆國家公器,豈可苟便其私!」由是軍中賞罰皆平,人服其公。
4戊寅,左骁衛将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白州,本漢合浦縣地,武德四年置南州,六年,改白州。
沮,子餘翻。
〕與高麗戰于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
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
5三月,鄭仁泰等敗鐵勒于天山。
〔敗,補萬翻;下所敗同。
〕 鐵勒九姓聞唐兵将至,合衆十餘萬以拒之,選骁健者數十人挑戰,薛仁貴發三矢,殺三人,餘皆下馬請降。
仁貴悉坑之,度碛北,擊其餘衆,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
〔骁,堅堯翻。
挑,徒了翻。
降,戶江翻。
碛,七亦翻。
〕軍中歌之曰:「将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 思結、多濫葛等部落先保天山,聞仁泰等将至,皆迎降;仁泰等縱兵擊之,掠其家以賞軍。
虜相帥遠遁,〔帥,讀曰率。
〕将軍楊志追之,為虜所敗。
候騎告仁泰:「虜辎重在近,往可取也。
」〔騎,奇寄翻;下同。
重,直用翻。
〕仁泰将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踰大碛,至仙萼河,〔新書:固鹘牙北六百裡至仙娥河。
〕不見虜,糧盡而還。
值大雪,士卒饑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比,必寐翻,及也。
〕餘兵纔八百人。
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文泰等〔漢禦史台有二丞,掌殿内秘書,謂之中丞。
漢末改為禦史長史,後漢複為中丞。
後魏改為中尉正,北齊複曰中丞,後周曰司憲中大夫。
隋諱「中」,改為治書禦史,唐因之,貞觀末,避高宗名,改為中丞。
是年,改為司憲大夫,正五品上,掌貳大司憲,持邦國憲章以肅正朝廷。
劾,戶概翻;又戶得翻。
〕誅殺已降,〔降,戶江翻。
〕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
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
仁貴于所監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所喪。
并請付法司推科。
」〔喪,息浪翻。
監,古銜翻。
推科者,推問而科處其罪。
〕诏以功贖罪,皆釋之。
以右骁衛大将軍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左衛将軍姜恪副之,以安輯其餘衆。
何力簡精騎五百,馳入九姓中,虜大驚,何力乃謂曰:「國家知汝皆脅從,赦汝之罪,罪在酋長,得之則已。
」〔酋,慈由翻。
〕其部落大喜,共執其葉護及設、特勒等二百餘人以授何力,何力數其罪而斬之,〔數,所具翻。
〕九姓遂定。
6甲午,車駕發東都;辛亥,幸蒲州;夏,四月,庚申朔,至京師。
7辛巳,作蓬萊宮。
〔蓬萊宮即大明宮,亦曰東内。
程大昌曰:大明宮地,本太極宮之後苑東北面射殿之地,在龍首山上。
太宗初于其地營永安宮,以備太上皇清暑,雖嘗改名大明宮,而太上皇仍居大安宮,不曾徙入。
龍朔二年,高宗苦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取殿後蓬萊池以為名,作營造也。
〕 8五月,丙申,以許圉師為左相。
〔相,息亮翻。
〕 9六月,乙醜,初令僧、尼、道士、女官緻敬父母。
〔尼,女夷翻。
〕 10秋,七月,戊子朔,赦天下。
11丁巳,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于熊津之東,拔真岘城。
初,仁願、仁軌等屯熊津城,〔考異曰:去歲道琛、福信圍仁願于百濟府城,今雲尚在熊津城,或者共是一城。
不則圍解之後,徙屯熊津城耳。
〕上與之敕書,以「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
若金法敏藉卿留鎮,宜且停彼;苦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
」将士鹹欲西歸。
仁軌曰:「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無貳,豈得先念其私!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砺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
既捷之後,士卒心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以聞,更求益兵。
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将出師,聲援纔接,兇醜自殲。
〔将,即亮翻。
殲,息廉翻。
〕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表。
今平壤之軍既還,熊津又拔,〔拔,謂拔軍就新羅,或拔軍西還也。
〕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苟或動足,即為擒虜,縱入新羅,亦為羁客,脫灴如意,悔不可追。
況福信兇悖殘虐,君臣猜離,行相屠戮;正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
」衆從之。
時百濟王豐與福信等以仁願等孤城無援,遣使謂之曰:「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
」〔使,疏吏翻;下同。
〕仁願、仁軌知其無備,忽出擊之,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殺獲甚衆,分兵守之。
福信等以真岘城險要,加兵守久之。
仁軌伺其稍懈,引新羅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據其城,〔伺,相吏翻。
懈,古隘翻。
傅,音附。
上,時掌翻。
比,必寐翻。
〕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仁願乃奏請益兵。
诏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
〔史言劉仁軌能堅忍伺間,待援兵以盡平百濟。
〕 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
福信稱疾,卧于窟室,欲俟豐問疾而殺之。
豐知之,帥親信襲殺福信;〔果如劉仁軌所料。
帥,讀曰率。
〕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倭,烏禾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