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
關燈
小
中
大
方翼,廢後之從祖兄也。
長孫铨至流所,縣令希旨杖殺之。
7六月,丁卯,诏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初,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事見一百九十五卷貞觀十二年。
〕升降去取,時稱允當。
〔當,丁浪翻。
〕至是,許敬宗等以其書不叙武氏本望,奏請改之,乃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比類升降,以後族為第一等,其餘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凡九等。
于是士卒以軍功緻位五品,豫士流,時人謂之「勳格」。
8許敬宗議封禅儀,己巳,奏:「請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後俱配皇地祇。
」從之。
9秋,七月,命禦史往高州追長孫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韓瑗,并枷鎖詣京師,仍命州縣簿錄其家。
恩,無忌之族弟也。
壬寅,命李績、許敬宗、辛茂将與任雅相、盧承慶更共覆按無忌事。
〔考異曰:唐曆:是日以台州刺史來濟為庭州刺史。
按來濟與韓瑗事同一體,瑗方下獄,濟豈得移官。
舊事雲,五年徒庭州,近是。
〕許敬宗又遣中書舍人袁公瑜等詣黔州,再鞫無忌反狀,〔黔,音琴。
〕至則逼無忌令自缢。
诏柳奭、韓瑗所至斬決。
使者殺柳奭于象州。
〔考異曰:舊傳雲:「奭累貶愛州刺史,高宗就愛州殺之。
」今從實錄。
〕韓瑗已死,發驗而還。
〔發棺而驗其屍。
還,從宣翻,又如字。
考異曰:舊瑗傳雲:「四年卒官,明年,長孫無忌死,遣使殺之,使至,瑗已死。
」褚遂良傳:「三年卒官,後二歲追削官爵。
」實錄或因無忌徙黔州,終言之。
然諸書多在此月,蓋因實錄、年代記雲,七月辛未,遣使逼無自缢。
按長曆,七月丙子朔,無辛未,不可據也。
〔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常州刺史長孫祥坐與無忌通書,處絞。
〔常州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四十三裡,至東都一千九百八十三裡。
處,昌呂翻。
〕長孫恩流檀州。
〔檀州,漢漁陽郡絷奚縣地。
後魏置安州,後周改曰玄州。
隋開皇十六年改檀州,大業初,廢州為安樂郡,唐複為檀州。
在京師東北二千五百六十七裡,至東都一千八百四十四裡。
考異曰:唐統紀、唐曆皆雲「長孫恩」,新書雲「族弟恩」。
統紀、唐曆,長孫铨流巂州,縣令希旨殺之,在此下。
實錄,「铨流巂州,許敬宗懼其甥趙特滿作難,遂殺持滿。
」是铨流巂州在前,今從之。
〕 10八月,壬子,以普州刺史李義府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義府既貴,自言本出趙郡,與諸李叙昭穆;〔昭,市招翻。
〕無賴之徒藉其權勢,拜伏為兄叔者甚衆。
中李崇德初與同譜,及義府出為普州,即除之。
義府聞而銜之,及複為相,〔複,扶又翻。
〕使人誣構其罪,下獄,自殺。
〔下,遐稼翻。
〕 11乙卯,長孫氏、柳氏緣無忌、奭貶降者十三年。
高履行貶永州刺史。
〔永州舊零陵郡,隋平陳,置永州,在京師南三千二百七十四裡,至東都三千六百六十五裡。
〕于志甯貶榮州刺史,于氏貶者九人。
自是政歸中宮矣。
12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
〔米國,或曰彌末,或曰弭秣賀,北百裡距康國;其王治缽息德城。
大安,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謂忸密者,東北至小安四百裡,西瀕烏浒河,治河谧城,即康居小君長罽王故地。
小安,一曰東安,曰喝汗,在那密水之陽,東距河二百裡許,治喝汗城。
曹亦有東、西、中國,東曹居波悉山之陰,漢貳師城槷也,北至石,西至康,東北遼遠,皆四百裡。
西曹者,隋時曹國也,南接史及波覽,治瑟底良城。
中曹治底真城。
拔汗那,即甯遠,或曰鏺汗,元魏所謂破洛那,去京師八千裡,居西鞬城,在真珠河之北,後分為二:一治呼悶城,一治遏塞城。
悒怛國,漢大月氏之種,大月氏為烏孫所奪,西過大宛,擊大夏臣之,大夏即吐火羅也;嚈哒,王姓也,後世以姓為國,訛為悒怛。
杜佑曰:嚈哒,或雲高車之别種,或雲大月氏之别種;悒怛亦大月氏别種。
如佑所雲,則嚈哒、悒怛似是兩國。
疏勒,一名佉沙,距長安九千裡而嬴。
悒,音邑。
怛,當割翻。
〕 13冬,十月,丙午,太子加元服,赦天下。
〔太子加元服,其儀備見于新書禮志。
〕 14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婚姻多責資财,命修氏放志例降一等;王妃、主伲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
而魏征、房玄齡、李績家皆盛與為婚,常左右之,〔左右,讀曰佐佑。
〕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
李義府為其子求婚不獲,恨之,〔為,于僞翻。
〕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
壬戌,诏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荥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
〔燕,因肩翻。
〕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數,毋得受陪門财。
〔陪門财者,女家門望未高,而議姻之家非耦,令其納财以陪門望。
〕然族望為時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婚。
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厚取陪門之财也。
昭,市招翻。
〕 15閏月,戊寅,上發京師,令太子監國。
太子思慕不已,〔人少則慕父母。
〕上聞之,遽召赴行在。
戊戌,車駕至東都。
〔監,古銜翻。
〕 16十一月,丙午,以許圉師為散騎常侍、檢校侍中。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 18思結俟斤都曼帥疏勒、朱俱波、谒般陀三國反,〔新書作「喝盤陀」,或曰「漢陀」,曰「渴館檀」,亦謂「渴羅陀」;由疏勒西南入劍末谷不忍嶺六百裡,則其國也;距瓜州四千五百裡,直朱俱波西南,距懸度山。
俟,渠之翻。
帥,讀曰率。
〕擊破于阗。
癸亥,以左骁衛大将軍蘇定方為安撫大使以讨之。
〔骁,堅堯翻。
使,疏吏翻。
〕 19以盧承慶同中書門下三品。
20右領軍中郎将薛仁貴等與高麗将溫沙門戰于橫山,破之。
〔将,即亮翻。
麗,力知翻。
〕 21蘇定方軍至業葉水,〔自庭州輪台縣西行三百許裡,至業葉河。
〕思結保馬頭川。
定方選精兵萬人、騎,三千馳往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裡,诘旦,至城下,〔騎,奇寄翻。
诘,去吉翻。
〕都曼大驚。
戰于城外,都曼敗,退保其城。
及暮,諸軍繼至,遂圍之,都曼懼而出降。
〔降,戶江翻。
〕 五年〔(庚申、六六○)〕 1春,正月,定方獻俘于幹陽殿。
〔幹陽殿在洛陽宮。
〕法司請誅都曼。
定方請曰:「臣許以不死,故都曼出降,願伹其餘生。
」〔伹,古太翻。
〕上曰:「朕屈法以全卿之信。
」乃免之。
2甲子,上發東都;二月,辛巳,至并州。
〔東都至并州八百八裡。
〕三月,丙午,皇後宴親戚故舊鄰裡于朝堂,婦人于内殿,班賜有差。
〔武後,并州文水縣人。
天子行幸所至,皆有朝堂。
太宗伐高麗,張受降幕于朝堂之側,是也。
皇後所居為内殿。
朝,直遙翻。
〕诏:「并州婦人年八十以上,皆版授郡君。
」〔郡君有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之差。
〕 3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數,所角翻。
〕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
辛亥,以左武衛大将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新書作「神兵道」。
〕帥左骁衛将軍劉伯英等〔帥,讀曰率。
骁,堅堯翻。
〕水陸十萬以伐百濟。
〔考異曰:舊書定方傳、新羅傳皆雲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
實錄定方傳亦同。
今從此年實錄、新唐書本紀。
又舊本紀、唐曆皆雲,「四年十二月癸亥,以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劉伯英為嵎夷道行軍總管。
」按定方時讨都曼,未為神丘道總管,舊書、唐曆皆誤。
今從實錄。
〕以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因堯典「宅嵎夷曰旸谷」而命之。
〕将新羅之衆,與之合勢。
〔将,即亮翻。
〕 4夏,四月,丙【章:十二行本「丙」作「戊」;乙十一行本同。
】寅,上發并州;癸巳,至東都。
五月,作合璧宮。
〔時改八關宮為合璧宮,在東都苑内。
〕壬戌,上幸合璧宮。
5戊辰,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樞賓、左武侯将軍延陀梯真、〔梯真,薛延陀之種,因以為姓。
〕居延州都督李合珠并為冷岍道行軍總管,〔岍,與鲋同,即冷徑山。
奚與契丹依阻此山以自固,其地在潢水之南,黃龍之北。
〕各将所部兵以讨叛奚,仍命尚書右丞崔餘慶充使總護三部兵,奚尋遣使降。
〔将,即亮翻;下同。
使,疏吏翻。
降,戶江翻。
〕更以樞賓等為沙磚道行軍總管,以讨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蔔固送東都。
〔磚,職緣翻。
〕 6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7甲午,車駕還洛陽宮。
8房州刺史梁王忠,年浸長,頗不自安,或私衣婦人服以備刺客;〔長,知兩翻。
衣,于既翻。
〕又數自占吉兇。
〔數,所角翻。
〕或告其事,秋,七月,乙巳,廢忠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幹故宅。
〔太宗貞觀十七年,徙太子承幹于黔州。
黔,音琴。
〕 9丁卯,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盧承慶坐科調失所免官。
〔度支尚書,凡傜賦職貢之方,經費赒給之算,藏貨嬴縮之準,悉以咨之。
今科調不得其所,為不任其職,故免所居官。
調,徒吊翻。
〕 10八月,吐蕃祿東贊遣其子起政将兵擊吐谷渾,以吐谷渾内附故也。
〔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 11蘇定方引兵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之。
定方進擊破之,百濟死者數千人,餘皆潰走。
定方水陸齊進,直趣其都城。
〔北史:百濟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東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城,北方曰熊津城。
趣,七喻翻。
〕未至二十餘裡,百濟傾國來戰,大破之,殺萬餘人,追奔,入其郭。
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衆固守。
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帥,讀曰率;下同。
王,于況翻。
〕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
」遂帥左右踰城來降,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
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
于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
〔降,戶江翻。
幟,昌志翻。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诏以其地置熊等五都督府,〔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
〕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 12壬午,左武衛大将軍鄭仁泰将兵讨思結、拔也固、仆骨、同羅四部,〔拔也固即拔野古。
仆骨即仆固。
将,即亮翻。
〕三戰皆捷,追奔百餘裡,斬其酋長而還。
13冬,十月,上初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後決之。
後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
由是始委以政事,權與人主侔矣。
〔史言後移唐祚,至是而勢成。
處,昌呂翻。
稱,尺證翻。
〕 14十一月,戊戌朔,上禦則天門樓,〔唐六典:東都宮城南面三門,中曰應天,後以武後号則天,遂更曰則天也。
〕受百濟俘,自其王義慈以下皆釋之。
蘇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
〔謂駕魯、都曼、義慈也。
〕赦天下。
15甲寅,上幸許州。
十二月,辛未,畋于長社。
〔長社,漢古縣,屬颍川郡,隋改長社曰颍川,唐複舊,帶許州。
〕己卯,還東都。
16壬午,以左骁衛大将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浿水,在高麗國中。
骁,堅堯翻。
契,欺訖翻。
浿,普蓋翻。
〕左武衛大将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骁衛将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镂方道總管,将兵分道擊高麗。
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考異曰:舊傳雲:「監統水軍征遼,以後期坐免官。
」按仁軌從軍乃在百濟,非征遼也。
今從張鷟朝野儉載。
〕 龍朔元年〔(辛酉、六六一)〕 1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詣平壤、镂方行營。
戊午,以鴻胪卿蕭嗣業為扶餘道行軍總管,帥回纥等諸部兵詣平壤。
〔胪,陵如翻。
帥,讀曰率。
纥,下沒翻。
〕 2二月,乙未晦,改元。
3三月,丙申朔,上與群臣及外夷宴于洛城門,〔唐六典:洛陽宮城西北出曰洛城西門,其内曰德昌殿,建昌殿南出曰延慶門,又南曰韶晖門,西南曰洛城南門,其内曰洛城殿。
〕觀屯營新
長孫铨至流所,縣令希旨杖殺之。
7六月,丁卯,诏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初,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事見一百九十五卷貞觀十二年。
〕升降去取,時稱允當。
〔當,丁浪翻。
〕至是,許敬宗等以其書不叙武氏本望,奏請改之,乃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比類升降,以後族為第一等,其餘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凡九等。
于是士卒以軍功緻位五品,豫士流,時人謂之「勳格」。
8許敬宗議封禅儀,己巳,奏:「請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後俱配皇地祇。
」從之。
9秋,七月,命禦史往高州追長孫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韓瑗,并枷鎖詣京師,仍命州縣簿錄其家。
恩,無忌之族弟也。
壬寅,命李績、許敬宗、辛茂将與任雅相、盧承慶更共覆按無忌事。
〔考異曰:唐曆:是日以台州刺史來濟為庭州刺史。
按來濟與韓瑗事同一體,瑗方下獄,濟豈得移官。
舊事雲,五年徒庭州,近是。
〕許敬宗又遣中書舍人袁公瑜等詣黔州,再鞫無忌反狀,〔黔,音琴。
〕至則逼無忌令自缢。
诏柳奭、韓瑗所至斬決。
使者殺柳奭于象州。
〔考異曰:舊傳雲:「奭累貶愛州刺史,高宗就愛州殺之。
」今從實錄。
〕韓瑗已死,發驗而還。
〔發棺而驗其屍。
還,從宣翻,又如字。
考異曰:舊瑗傳雲:「四年卒官,明年,長孫無忌死,遣使殺之,使至,瑗已死。
」褚遂良傳:「三年卒官,後二歲追削官爵。
」實錄或因無忌徙黔州,終言之。
然諸書多在此月,蓋因實錄、年代記雲,七月辛未,遣使逼無自缢。
按長曆,七月丙子朔,無辛未,不可據也。
〔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常州刺史長孫祥坐與無忌通書,處絞。
〔常州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四十三裡,至東都一千九百八十三裡。
處,昌呂翻。
〕長孫恩流檀州。
〔檀州,漢漁陽郡絷奚縣地。
後魏置安州,後周改曰玄州。
隋開皇十六年改檀州,大業初,廢州為安樂郡,唐複為檀州。
在京師東北二千五百六十七裡,至東都一千八百四十四裡。
考異曰:唐統紀、唐曆皆雲「長孫恩」,新書雲「族弟恩」。
統紀、唐曆,長孫铨流巂州,縣令希旨殺之,在此下。
實錄,「铨流巂州,許敬宗懼其甥趙特滿作難,遂殺持滿。
」是铨流巂州在前,今從之。
〕 10八月,壬子,以普州刺史李義府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義府既貴,自言本出趙郡,與諸李叙昭穆;〔昭,市招翻。
〕無賴之徒藉其權勢,拜伏為兄叔者甚衆。
中李崇德初與同譜,及義府出為普州,即除之。
義府聞而銜之,及複為相,〔複,扶又翻。
〕使人誣構其罪,下獄,自殺。
〔下,遐稼翻。
〕 11乙卯,長孫氏、柳氏緣無忌、奭貶降者十三年。
高履行貶永州刺史。
〔永州舊零陵郡,隋平陳,置永州,在京師南三千二百七十四裡,至東都三千六百六十五裡。
〕于志甯貶榮州刺史,于氏貶者九人。
自是政歸中宮矣。
12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
〔米國,或曰彌末,或曰弭秣賀,北百裡距康國;其王治缽息德城。
大安,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謂忸密者,東北至小安四百裡,西瀕烏浒河,治河谧城,即康居小君長罽王故地。
小安,一曰東安,曰喝汗,在那密水之陽,東距河二百裡許,治喝汗城。
曹亦有東、西、中國,東曹居波悉山之陰,漢貳師城槷也,北至石,西至康,東北遼遠,皆四百裡。
西曹者,隋時曹國也,南接史及波覽,治瑟底良城。
中曹治底真城。
拔汗那,即甯遠,或曰鏺汗,元魏所謂破洛那,去京師八千裡,居西鞬城,在真珠河之北,後分為二:一治呼悶城,一治遏塞城。
悒怛國,漢大月氏之種,大月氏為烏孫所奪,西過大宛,擊大夏臣之,大夏即吐火羅也;嚈哒,王姓也,後世以姓為國,訛為悒怛。
杜佑曰:嚈哒,或雲高車之别種,或雲大月氏之别種;悒怛亦大月氏别種。
如佑所雲,則嚈哒、悒怛似是兩國。
疏勒,一名佉沙,距長安九千裡而嬴。
悒,音邑。
怛,當割翻。
〕 13冬,十月,丙午,太子加元服,赦天下。
〔太子加元服,其儀備見于新書禮志。
〕 14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婚姻多責資财,命修氏放志例降一等;王妃、主伲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
而魏征、房玄齡、李績家皆盛與為婚,常左右之,〔左右,讀曰佐佑。
〕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
李義府為其子求婚不獲,恨之,〔為,于僞翻。
〕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
壬戌,诏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荥陽鄭溫、範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
〔燕,因肩翻。
〕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數,毋得受陪門财。
〔陪門财者,女家門望未高,而議姻之家非耦,令其納财以陪門望。
〕然族望為時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婚。
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厚取陪門之财也。
昭,市招翻。
〕 15閏月,戊寅,上發京師,令太子監國。
太子思慕不已,〔人少則慕父母。
〕上聞之,遽召赴行在。
戊戌,車駕至東都。
〔監,古銜翻。
〕 16十一月,丙午,以許圉師為散騎常侍、檢校侍中。
〔散,悉亶翻。
騎,奇寄翻。
〕 18思結俟斤都曼帥疏勒、朱俱波、谒般陀三國反,〔新書作「喝盤陀」,或曰「漢陀」,曰「渴館檀」,亦謂「渴羅陀」;由疏勒西南入劍末谷不忍嶺六百裡,則其國也;距瓜州四千五百裡,直朱俱波西南,距懸度山。
俟,渠之翻。
帥,讀曰率。
〕擊破于阗。
癸亥,以左骁衛大将軍蘇定方為安撫大使以讨之。
〔骁,堅堯翻。
使,疏吏翻。
〕 19以盧承慶同中書門下三品。
20右領軍中郎将薛仁貴等與高麗将溫沙門戰于橫山,破之。
〔将,即亮翻。
麗,力知翻。
〕 21蘇定方軍至業葉水,〔自庭州輪台縣西行三百許裡,至業葉河。
〕思結保馬頭川。
定方選精兵萬人、騎,三千馳往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裡,诘旦,至城下,〔騎,奇寄翻。
诘,去吉翻。
〕都曼大驚。
戰于城外,都曼敗,退保其城。
及暮,諸軍繼至,遂圍之,都曼懼而出降。
〔降,戶江翻。
〕 五年〔(庚申、六六○)〕 1春,正月,定方獻俘于幹陽殿。
〔幹陽殿在洛陽宮。
〕法司請誅都曼。
定方請曰:「臣許以不死,故都曼出降,願伹其餘生。
」〔伹,古太翻。
〕上曰:「朕屈法以全卿之信。
」乃免之。
2甲子,上發東都;二月,辛巳,至并州。
〔東都至并州八百八裡。
〕三月,丙午,皇後宴親戚故舊鄰裡于朝堂,婦人于内殿,班賜有差。
〔武後,并州文水縣人。
天子行幸所至,皆有朝堂。
太宗伐高麗,張受降幕于朝堂之側,是也。
皇後所居為内殿。
朝,直遙翻。
〕诏:「并州婦人年八十以上,皆版授郡君。
」〔郡君有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之差。
〕 3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數,所角翻。
〕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
辛亥,以左武衛大将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新書作「神兵道」。
〕帥左骁衛将軍劉伯英等〔帥,讀曰率。
骁,堅堯翻。
〕水陸十萬以伐百濟。
〔考異曰:舊書定方傳、新羅傳皆雲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
實錄定方傳亦同。
今從此年實錄、新唐書本紀。
又舊本紀、唐曆皆雲,「四年十二月癸亥,以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劉伯英為嵎夷道行軍總管。
」按定方時讨都曼,未為神丘道總管,舊書、唐曆皆誤。
今從實錄。
〕以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因堯典「宅嵎夷曰旸谷」而命之。
〕将新羅之衆,與之合勢。
〔将,即亮翻。
〕 4夏,四月,丙【章:十二行本「丙」作「戊」;乙十一行本同。
】寅,上發并州;癸巳,至東都。
五月,作合璧宮。
〔時改八關宮為合璧宮,在東都苑内。
〕壬戌,上幸合璧宮。
5戊辰,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樞賓、左武侯将軍延陀梯真、〔梯真,薛延陀之種,因以為姓。
〕居延州都督李合珠并為冷岍道行軍總管,〔岍,與鲋同,即冷徑山。
奚與契丹依阻此山以自固,其地在潢水之南,黃龍之北。
〕各将所部兵以讨叛奚,仍命尚書右丞崔餘慶充使總護三部兵,奚尋遣使降。
〔将,即亮翻;下同。
使,疏吏翻。
降,戶江翻。
〕更以樞賓等為沙磚道行軍總管,以讨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蔔固送東都。
〔磚,職緣翻。
〕 6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7甲午,車駕還洛陽宮。
8房州刺史梁王忠,年浸長,頗不自安,或私衣婦人服以備刺客;〔長,知兩翻。
衣,于既翻。
〕又數自占吉兇。
〔數,所角翻。
〕或告其事,秋,七月,乙巳,廢忠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幹故宅。
〔太宗貞觀十七年,徙太子承幹于黔州。
黔,音琴。
〕 9丁卯,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盧承慶坐科調失所免官。
〔度支尚書,凡傜賦職貢之方,經費赒給之算,藏貨嬴縮之準,悉以咨之。
今科調不得其所,為不任其職,故免所居官。
調,徒吊翻。
〕 10八月,吐蕃祿東贊遣其子起政将兵擊吐谷渾,以吐谷渾内附故也。
〔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 11蘇定方引兵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之。
定方進擊破之,百濟死者數千人,餘皆潰走。
定方水陸齊進,直趣其都城。
〔北史:百濟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東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先城,北方曰熊津城。
趣,七喻翻。
〕未至二十餘裡,百濟傾國來戰,大破之,殺萬餘人,追奔,入其郭。
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衆固守。
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帥,讀曰率;下同。
王,于況翻。
〕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
」遂帥左右踰城來降,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
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
于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
〔降,戶江翻。
幟,昌志翻。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诏以其地置熊等五都督府,〔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
〕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 12壬午,左武衛大将軍鄭仁泰将兵讨思結、拔也固、仆骨、同羅四部,〔拔也固即拔野古。
仆骨即仆固。
将,即亮翻。
〕三戰皆捷,追奔百餘裡,斬其酋長而還。
13冬,十月,上初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後決之。
後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
由是始委以政事,權與人主侔矣。
〔史言後移唐祚,至是而勢成。
處,昌呂翻。
稱,尺證翻。
〕 14十一月,戊戌朔,上禦則天門樓,〔唐六典:東都宮城南面三門,中曰應天,後以武後号則天,遂更曰則天也。
〕受百濟俘,自其王義慈以下皆釋之。
蘇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
〔謂駕魯、都曼、義慈也。
〕赦天下。
15甲寅,上幸許州。
十二月,辛未,畋于長社。
〔長社,漢古縣,屬颍川郡,隋改長社曰颍川,唐複舊,帶許州。
〕己卯,還東都。
16壬午,以左骁衛大将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浿水,在高麗國中。
骁,堅堯翻。
契,欺訖翻。
浿,普蓋翻。
〕左武衛大将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骁衛将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镂方道總管,将兵分道擊高麗。
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考異曰:舊傳雲:「監統水軍征遼,以後期坐免官。
」按仁軌從軍乃在百濟,非征遼也。
今從張鷟朝野儉載。
〕 龍朔元年〔(辛酉、六六一)〕 1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詣平壤、镂方行營。
戊午,以鴻胪卿蕭嗣業為扶餘道行軍總管,帥回纥等諸部兵詣平壤。
〔胪,陵如翻。
帥,讀曰率。
纥,下沒翻。
〕 2二月,乙未晦,改元。
3三月,丙申朔,上與群臣及外夷宴于洛城門,〔唐六典:洛陽宮城西北出曰洛城西門,其内曰德昌殿,建昌殿南出曰延慶門,又南曰韶晖門,西南曰洛城南門,其内曰洛城殿。
〕觀屯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