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
國河内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二百戶食實封九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唐紀十一〔起強圉作噩(丁酉)五月,盡上章困敦(庚子),凡三年有奇。
〕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 貞觀十一年〔(丁酉、六三七)觀,古玩翻。
〕 1五月,壬申,魏征上疏,以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時,聞過必改少虧于曩日,〔上,時掌翻。
少,詩沼翻。
〕譴罰積多,威怒征厲。
乃知貴不期驕,富不期侈,非虛言也。
〔書周官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
孔安國注曰: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至。
魏征引之。
〕且以隋之府庫、倉廪、戶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倫!然隋以富強動之而危,我以寡弱靜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昔隋之未亂也,自謂必無亂;其未亡也,自謂必無亡。
故賦役無窮,征伐不息,以至禍将身而尚未之寤也。
夫鑒形莫如止水,鑒敗莫如亡國。
〔夫,音扶。
〕伏願取鑒于隋,去奢從約,親忠遠佞,〔去,羌呂翻。
遠,于願翻。
〕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固無得而稱焉。
夫取之實難,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難,豈不能保其所易乎!」〔去,羌呂翻。
遠,于願翻。
易,以豉翻。
〕 2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溫彥博薨。
〔射,寅謝翻。
谥法:尊賢敬讓曰恭;執事堅固曰恭;執禮禦賓曰恭。
〕彥博久掌機務,知無不為。
上謂侍臣曰:「彥博以憂國之故,精神耗竭,我見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縱其安逸,竟夭天年!」〔夭,于紹翻。
〕 3丁巳,上幸明德宮。
〔顯慶二年,改明德宮監為東都苑南面監。
〕 4己未,诏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鹹令子孫世襲。
〔令,力丁翻。
〕戊辰,又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長,知兩翻。
〕亦令世襲;非有大故,無得黜免。
5己巳,徙許王元祥為江王。
6秋,七月,癸未,大雨,谷、洛溢入洛陽宮,〔按唐六典,洛陽都城,隋大業二年诏楊素、宇文恺移故都創造,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踰澗水之西,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焉。
東去故都十八裡。
都城西連禁苑,谷、洛二水會于禁苑之間。
至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以谷、洛二水或泛溢,疲費人功,遂出内庫和雇,修三陂以禦之,一曰積翠,二曰月陂,三曰上陽;爾後二水無勞役之患。
〕壞官寺、民居,〔壞,音怪。
〕溺死者六千餘人。
〔溺,奴狄翻。
〕 7魏征上疏,以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漢書藝文志曰:文字,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
上,時掌翻。
〕自王道休明,十有餘年,然而德化未治者,由待下之情未盡誠信故也。
今立政緻治,必委之君子;〔治,直吏翻。
〕事有得失,或訪之小人。
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
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夫,音扶。
〕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有敗,況内懷奸宄,其禍豈不深乎!〔宄,音軌。
〕夫雖君子不能無小過,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
既謂之君子而複疑其不信,〔複,扶又翻。
〕何異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誠能慎選君子,以禮信用之,何憂不治!〔治,直吏翻。
〕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
」上賜手诏褒美曰:「昔晉武帝平吳之後,志意驕怠,何曾位極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語子孫,自矜明智,〔事見八十七卷晉懷帝永嘉三年。
語,牛倨翻。
〕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過矣。
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
」〔用董安于、西門豹事。
〕 8乙未,車駕還洛陽,〔自明德宮還洛陽宮。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诏:「洛陽宮為水所毀者,少加修繕,纔令可居。
〔少,詩沼翻;下同。
令,力丁翻。
〕自外衆材,給城中壞廬舍者。
令百官各上封事,極言朕過。
」〔上,時掌翻。
〕壬寅,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給遭水者。
9八月,甲子,上謂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遊獵太頻。
今天下無事,武備不可忘,朕時與左右獵于後苑,無一事煩民,夫亦何傷!」〔夫,音扶。
〕魏征曰:「先王惟恐不聞其過。
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陳述。
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國;若其無取,亦無所損。
」上曰:「公言是也。
」皆勞而遣之。
〔勞,力到翻。
〕 10侍禦史馬周上疏,〔上,時掌翻。
〕以為:「三代及漢,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
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纔二十餘年,皆無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
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
陛下雖加恩诏,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書,曾無事實。
昔漢之文、景,恭儉養民,武帝承其豐富之資,故能窮奢極欲而不至于亂。
向使高祖之後即傳武帝,漢室安得久存乎!〔斯确論也。
〕又,京師及四方所造乘輿器用及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
〔乘,繩證翻。
〕夫昧爽丕顯,後世猶怠,〔左傳晉叔向引讒鼎之銘以為言。
杜預注曰:昧,旦,早起也。
丕,大也。
言夙興以務大顯,後世猶懈怠。
夫,音扶。
〕陛下少居民間,知民疾苦,尚複如此,況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少,詩照翻。
複,扶又翻。
長,竹兩翻。
更,工衡翻。
〕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
臣觀自古以來,百姓愁怨,聚為盜賊,其國未有不亡者,人主雖欲追改,不能複全。
〔複,扶又翻;下不複同,又音如字。
〕故當修于可修之時,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後也。
蓋幽、厲嘗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貞觀之初,天下饑歉,〔觀,古玩翻。
歉,苦簟翻。
谷梁傳曰:一谷不升曰歉。
〕鬥米直匹絹,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憂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豐穰,〔比,毗至翻。
〕匹絹得粟十餘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複念之,多營不急之務故也。
〔複,扶又翻。
〕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以畜積多少,在于百姓苦樂。
〔少,詩沼翻。
樂,音洛。
〕且以近事驗之,隋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貯,丁呂翻。
〕東都積布帛而世充資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夫畜積固不可無,要當人有餘力,然後收之,不可強斂以資寇敵也。
〔扶,音扶。
強,其兩翻。
斂,力贍翻。
〕扶儉以息人,陛下已于貞觀之初親所履行,在于今日為之,固不難也。
陛下必欲為久長之謀,不必遠求上古,但如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觀,古玩翻。
〕陛下寵遇諸王,頗有過厚者,〔時魏王泰有寵于帝,故周言及之。
〕萬代之後,不可不深思。
且【嚴:「且」改「昔」。
】魏武帝愛陳思王,及文帝即世,囚禁諸王,但無缧绁耳。
〔事見漢獻帝紀及魏文帝紀。
缧,力追翻。
绁,息列翻。
朱元晦曰:缧,黑索也。
绁,攣也。
古者獄以黑索拘攣罪人。
〕然則武帝愛之,适所以苦之也。
又,百姓所以治安,〔治,直吏翻。
〕唯在刺史、縣令,苟選用得人,則陛下可以端拱無為。
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輕州縣之選,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任,〔朝,直遙翻。
稱,尺證翻。
〕邊遠之處,用人更輕。
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
」疏奏,上稱善久之,謂侍臣曰:「刺史朕當自選;縣令,宜诏京官【章:十二行本「官」下有「五品」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已上各舉一人。
11冬,十月,癸醜,诏勳戚亡者皆陪葬山陵。
〔唐制:凡功臣密戚請陪陵葬者聽之,以文武分為左右而列。
若宮人陪葬,則陵戶為之成墳。
唐會要載昭陵陪葬者,宮嫔、公主、主伲、勳貴及祖父陪陵而子孫從葬者,及四夷君長入宿衛而陪葬者,名氏最多,用此诏也。
〕 12上獵于洛陽苑,〔唐六典:洛陽苑在都城之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南帶洛水支渠,谷、洛二水會于其間,東面十七裡,南面三十九裡,西面五十裡,北面二十裡,周回一百二十六裡。
〕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發,殪四豕。
有豕突前,及馬镫;〔殪,壹計翻。
镫,都鄧翻,鞍镫。
〕民部尚書唐儉投馬搏之,上拔劍斬豕,顧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将擊賊邪,〔武德中,帝開天策上将府,以唐儉為長史。
長,知兩翻。
将,即亮翻。
邪,音耶。
〕何懼之甚!」對曰:「漢高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治之;〔漢陸賈谏高祖之言。
治,直之翻。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複逞雄心于一獸!」上悅,為之罷獵,〔複,扶又翻。
為,于僞翻。
〕尋加光祿大夫。
13安州都督吳王恪數出畋獵,〔數,所角翻。
〕頗損居人;侍禦史柳範奏彈之。
丁醜,恪坐免官,削戶三百。
上曰:「長史權萬紀事吾兒,不能匡正,罪當死。
」柳範曰:「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止畋獵,豈得獨罪萬紀!」上大怒,拂衣而入。
久之,獨引範謂曰:「何面折我!」〔折,之舌翻。
〕對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盡愚直。
」〔古語有之:君仁則臣直。
又曰:君明則臣直。
故柳範雲然。
〕上悅。
14十一月,辛卯,上幸懷州;丙午,還洛陽宮。
15故荊州都督武士彟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為才人。
〔為武氏亂唐張本。
彟,一虢翻。
考異曰:舊則天本紀,崩時年八十三。
唐曆、焦璐唐朝年代記、統紀、馬總唐年小錄、聖運圖、會要皆雲八十一。
唐錄、政要,貞觀十三年入宮。
據武氏入宮年十四。
今從吳兢則天實錄為八十二,故置此年。
〕 十二年〔(戊戌、六三八)〕 1春,正月,乙未,禮部尚書王珪奏:「三品已上遇親王于路皆降乘,非禮。
」〔乘,繩證翻。
〕上曰:「卿輩苟自崇貴,輕我諸子。
」特進魏征曰:「諸,土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為王降乘,誠非所宜當。
」〔為,于僞翻。
〕上曰:「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時太子承幹有足疾,魏王泰有寵;太宗此言,固有以泰代承幹之心矣。
夭,于紹翻。
〕對曰:「自周以來,皆子孫相繼,不立兄弟,所以絕庶櫱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櫱,魚列翻。
塞,悉則翻。
〕此為國者所深戒也。
」上乃從珪奏。
2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
〔令,音鈴。
棻,符分翻。
撰,士免翻。
上,時掌翻。
〕先是,山東人士崔、盧、李、鄭諸族,好自矜地望,〔先,悉薦翻。
好,呼到翻。
〕雖累葉陵夷,苟他族欲與為昏姻,〔白虎通曰:昏者,昏時行禮,故曰昏。
姻者,婦人因夫,故曰姻。
賢曰:妻父曰婚,伲父曰姻。
〕必多責财币,或舍其鄉裡而妄稱名稱,或兄弟齊列而更以妻族相陵。
上惡之,〔惡,烏路翻。
〕命士廉等徧責天下譜諜,質諸史籍,考其真僞,辯其昭穆,〔譜,博古翻。
諜,達協翻。
昭,時招翻。
〕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分為九等。
士廉等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
上曰:「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闾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祿乎!高氏偏據山東,梁、陳僻在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況其子孫才行衰薄,〔行,下孟翻;下德行同。
〕官
〕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 貞觀十一年〔(丁酉、六三七)觀,古玩翻。
〕 1五月,壬申,魏征上疏,以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時,聞過必改少虧于曩日,〔上,時掌翻。
少,詩沼翻。
〕譴罰積多,威怒征厲。
乃知貴不期驕,富不期侈,非虛言也。
〔書周官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
孔安國注曰: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至。
魏征引之。
〕且以隋之府庫、倉廪、戶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倫!然隋以富強動之而危,我以寡弱靜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昔隋之未亂也,自謂必無亂;其未亡也,自謂必無亡。
故賦役無窮,征伐不息,以至禍将身而尚未之寤也。
夫鑒形莫如止水,鑒敗莫如亡國。
〔夫,音扶。
〕伏願取鑒于隋,去奢從約,親忠遠佞,〔去,羌呂翻。
遠,于願翻。
〕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固無得而稱焉。
夫取之實難,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難,豈不能保其所易乎!」〔去,羌呂翻。
遠,于願翻。
易,以豉翻。
〕 2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溫彥博薨。
〔射,寅謝翻。
谥法:尊賢敬讓曰恭;執事堅固曰恭;執禮禦賓曰恭。
〕彥博久掌機務,知無不為。
上謂侍臣曰:「彥博以憂國之故,精神耗竭,我見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縱其安逸,竟夭天年!」〔夭,于紹翻。
〕 3丁巳,上幸明德宮。
〔顯慶二年,改明德宮監為東都苑南面監。
〕 4己未,诏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鹹令子孫世襲。
〔令,力丁翻。
〕戊辰,又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長,知兩翻。
〕亦令世襲;非有大故,無得黜免。
5己巳,徙許王元祥為江王。
6秋,七月,癸未,大雨,谷、洛溢入洛陽宮,〔按唐六典,洛陽都城,隋大業二年诏楊素、宇文恺移故都創造,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踰澗水之西,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焉。
東去故都十八裡。
都城西連禁苑,谷、洛二水會于禁苑之間。
至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以谷、洛二水或泛溢,疲費人功,遂出内庫和雇,修三陂以禦之,一曰積翠,二曰月陂,三曰上陽;爾後二水無勞役之患。
〕壞官寺、民居,〔壞,音怪。
〕溺死者六千餘人。
〔溺,奴狄翻。
〕 7魏征上疏,以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漢書藝文志曰:文字,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
上,時掌翻。
〕自王道休明,十有餘年,然而德化未治者,由待下之情未盡誠信故也。
今立政緻治,必委之君子;〔治,直吏翻。
〕事有得失,或訪之小人。
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
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夫,音扶。
〕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有敗,況内懷奸宄,其禍豈不深乎!〔宄,音軌。
〕夫雖君子不能無小過,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
既謂之君子而複疑其不信,〔複,扶又翻。
〕何異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誠能慎選君子,以禮信用之,何憂不治!〔治,直吏翻。
〕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
」上賜手诏褒美曰:「昔晉武帝平吳之後,志意驕怠,何曾位極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語子孫,自矜明智,〔事見八十七卷晉懷帝永嘉三年。
語,牛倨翻。
〕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過矣。
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
」〔用董安于、西門豹事。
〕 8乙未,車駕還洛陽,〔自明德宮還洛陽宮。
還,從宣翻,又音如字。
〕诏:「洛陽宮為水所毀者,少加修繕,纔令可居。
〔少,詩沼翻;下同。
令,力丁翻。
〕自外衆材,給城中壞廬舍者。
令百官各上封事,極言朕過。
」〔上,時掌翻。
〕壬寅,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給遭水者。
9八月,甲子,上謂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遊獵太頻。
今天下無事,武備不可忘,朕時與左右獵于後苑,無一事煩民,夫亦何傷!」〔夫,音扶。
〕魏征曰:「先王惟恐不聞其過。
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陳述。
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國;若其無取,亦無所損。
」上曰:「公言是也。
」皆勞而遣之。
〔勞,力到翻。
〕 10侍禦史馬周上疏,〔上,時掌翻。
〕以為:「三代及漢,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
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纔二十餘年,皆無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
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
陛下雖加恩诏,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書,曾無事實。
昔漢之文、景,恭儉養民,武帝承其豐富之資,故能窮奢極欲而不至于亂。
向使高祖之後即傳武帝,漢室安得久存乎!〔斯确論也。
〕又,京師及四方所造乘輿器用及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
〔乘,繩證翻。
〕夫昧爽丕顯,後世猶怠,〔左傳晉叔向引讒鼎之銘以為言。
杜預注曰:昧,旦,早起也。
丕,大也。
言夙興以務大顯,後世猶懈怠。
夫,音扶。
〕陛下少居民間,知民疾苦,尚複如此,況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少,詩照翻。
複,扶又翻。
長,竹兩翻。
更,工衡翻。
〕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
臣觀自古以來,百姓愁怨,聚為盜賊,其國未有不亡者,人主雖欲追改,不能複全。
〔複,扶又翻;下不複同,又音如字。
〕故當修于可修之時,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後也。
蓋幽、厲嘗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貞觀之初,天下饑歉,〔觀,古玩翻。
歉,苦簟翻。
谷梁傳曰:一谷不升曰歉。
〕鬥米直匹絹,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憂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豐穰,〔比,毗至翻。
〕匹絹得粟十餘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複念之,多營不急之務故也。
〔複,扶又翻。
〕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以畜積多少,在于百姓苦樂。
〔少,詩沼翻。
樂,音洛。
〕且以近事驗之,隋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貯,丁呂翻。
〕東都積布帛而世充資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夫畜積固不可無,要當人有餘力,然後收之,不可強斂以資寇敵也。
〔扶,音扶。
強,其兩翻。
斂,力贍翻。
〕扶儉以息人,陛下已于貞觀之初親所履行,在于今日為之,固不難也。
陛下必欲為久長之謀,不必遠求上古,但如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觀,古玩翻。
〕陛下寵遇諸王,頗有過厚者,〔時魏王泰有寵于帝,故周言及之。
〕萬代之後,不可不深思。
且【嚴:「且」改「昔」。
】魏武帝愛陳思王,及文帝即世,囚禁諸王,但無缧绁耳。
〔事見漢獻帝紀及魏文帝紀。
缧,力追翻。
绁,息列翻。
朱元晦曰:缧,黑索也。
绁,攣也。
古者獄以黑索拘攣罪人。
〕然則武帝愛之,适所以苦之也。
又,百姓所以治安,〔治,直吏翻。
〕唯在刺史、縣令,苟選用得人,則陛下可以端拱無為。
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輕州縣之選,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任,〔朝,直遙翻。
稱,尺證翻。
〕邊遠之處,用人更輕。
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
」疏奏,上稱善久之,謂侍臣曰:「刺史朕當自選;縣令,宜诏京官【章:十二行本「官」下有「五品」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無。
】已上各舉一人。
11冬,十月,癸醜,诏勳戚亡者皆陪葬山陵。
〔唐制:凡功臣密戚請陪陵葬者聽之,以文武分為左右而列。
若宮人陪葬,則陵戶為之成墳。
唐會要載昭陵陪葬者,宮嫔、公主、主伲、勳貴及祖父陪陵而子孫從葬者,及四夷君長入宿衛而陪葬者,名氏最多,用此诏也。
〕 12上獵于洛陽苑,〔唐六典:洛陽苑在都城之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南帶洛水支渠,谷、洛二水會于其間,東面十七裡,南面三十九裡,西面五十裡,北面二十裡,周回一百二十六裡。
〕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發,殪四豕。
有豕突前,及馬镫;〔殪,壹計翻。
镫,都鄧翻,鞍镫。
〕民部尚書唐儉投馬搏之,上拔劍斬豕,顧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将擊賊邪,〔武德中,帝開天策上将府,以唐儉為長史。
長,知兩翻。
将,即亮翻。
邪,音耶。
〕何懼之甚!」對曰:「漢高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治之;〔漢陸賈谏高祖之言。
治,直之翻。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複逞雄心于一獸!」上悅,為之罷獵,〔複,扶又翻。
為,于僞翻。
〕尋加光祿大夫。
13安州都督吳王恪數出畋獵,〔數,所角翻。
〕頗損居人;侍禦史柳範奏彈之。
丁醜,恪坐免官,削戶三百。
上曰:「長史權萬紀事吾兒,不能匡正,罪當死。
」柳範曰:「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止畋獵,豈得獨罪萬紀!」上大怒,拂衣而入。
久之,獨引範謂曰:「何面折我!」〔折,之舌翻。
〕對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盡愚直。
」〔古語有之:君仁則臣直。
又曰:君明則臣直。
故柳範雲然。
〕上悅。
14十一月,辛卯,上幸懷州;丙午,還洛陽宮。
15故荊州都督武士彟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後宮,為才人。
〔為武氏亂唐張本。
彟,一虢翻。
考異曰:舊則天本紀,崩時年八十三。
唐曆、焦璐唐朝年代記、統紀、馬總唐年小錄、聖運圖、會要皆雲八十一。
唐錄、政要,貞觀十三年入宮。
據武氏入宮年十四。
今從吳兢則天實錄為八十二,故置此年。
〕 十二年〔(戊戌、六三八)〕 1春,正月,乙未,禮部尚書王珪奏:「三品已上遇親王于路皆降乘,非禮。
」〔乘,繩證翻。
〕上曰:「卿輩苟自崇貴,輕我諸子。
」特進魏征曰:「諸,土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為王降乘,誠非所宜當。
」〔為,于僞翻。
〕上曰:「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時太子承幹有足疾,魏王泰有寵;太宗此言,固有以泰代承幹之心矣。
夭,于紹翻。
〕對曰:「自周以來,皆子孫相繼,不立兄弟,所以絕庶櫱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櫱,魚列翻。
塞,悉則翻。
〕此為國者所深戒也。
」上乃從珪奏。
2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
〔令,音鈴。
棻,符分翻。
撰,士免翻。
上,時掌翻。
〕先是,山東人士崔、盧、李、鄭諸族,好自矜地望,〔先,悉薦翻。
好,呼到翻。
〕雖累葉陵夷,苟他族欲與為昏姻,〔白虎通曰:昏者,昏時行禮,故曰昏。
姻者,婦人因夫,故曰姻。
賢曰:妻父曰婚,伲父曰姻。
〕必多責财币,或舍其鄉裡而妄稱名稱,或兄弟齊列而更以妻族相陵。
上惡之,〔惡,烏路翻。
〕命士廉等徧責天下譜諜,質諸史籍,考其真僞,辯其昭穆,〔譜,博古翻。
諜,達協翻。
昭,時招翻。
〕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分為九等。
士廉等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
上曰:「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闾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祿乎!高氏偏據山東,梁、陳僻在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況其子孫才行衰薄,〔行,下孟翻;下德行同。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