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四

關燈
宗實錄「贊普」作「贊府」。

    高宗實錄「棄宗」作「器宗」。

    今從舊傳。

    〕遣使入貢,仍請婚。

    〔使,疏吏翻。

    〕吐蕃在吐谷渾西南,近世浸強,蠶食他國,土宇廣大,勝兵數十萬,〔勝,音升。

    〕然未嘗通中國。

    其王稱贊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論,宦族皆曰尚。

    〔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

    有發羌唐旄等,未始與中國通,居析支水西。

    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諸羌,據其地。

    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或曰:南涼秃發烏孤之後,二子,曰樊尼,曰専檀,為乞伏熾盤所滅,樊尼挈殘部降沮渠蒙遜,沮渠滅樊尼,率兵西濟河,踰積石,遂撫有群羌雲。

    其俗謂強雄曰贊,丈夫曰普,故号君長為贊普。

    其地直長安八千裡,距鄯善五百裡。

    劉昫曰:吐蕃,秃發氏之後,語訛曰吐蕃。

    宋白曰:樊尼奔沮渠蒙遜,署臨松郡丞。

    沮渠滅,建國西土,改姓勃窣野。

    時人謂丞為贊府,語訛為贊普。

    吐,從暾入聲。

    〕棄宗弄贊有勇略,四鄰畏之。

    上遣使者馮德遐往慰撫之。

     13丁亥,吐谷渾寇涼州。

    己醜,下诏大舉吐谷渾。

    〔考異曰:舊傳雲:「吐谷渾拘趙德楷,太宗遣使宣谕十餘返,竟無悛心。

    九年,诏李靖等讨伐。

    」太宗實錄,己醜,吐谷渾拘我行人趙德楷,即下此诏。

    十二月,遣李靖等。

    今從實錄。

    據舊傳,拘德楷在前;據實錄,先遣使宣谕,後拘德楷,即下诏伐之。

    今兩存之。

    〕上欲得李靖為将,為其老,重勞之。

    〔重,難也。

    以其年老,難勞之以征伐之事也。

    将,即亮翻。

    為,于僞翻。

    〕靖聞之,請行;上大悅。

    十二月,辛醜,以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度諸軍。

    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刑部尚書任城王道宗為鄯善道、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岷州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西海、鄯善、且末皆隋破吐谷渾所置郡名。

    積石山在隋河源郡。

    赤水城亦在河源郡。

    鹽池在西海郡。

    任,音壬。

    鄯,時戰翻。

    且,子餘翻。

    〕并突厥、契苾之衆擊吐谷渾。

     14帝聘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為充華,〔充華,舊有之。

    唐六宮之職無此官。

    〕诏已行,冊使将發,〔使,疏吏翻。

    〕魏征聞其嘗許嫁士人陸爽,遽上表谏。

    〔上,時掌翻。

    〕帝聞之,大驚,手诏深自克責,命停冊使。

    房玄齡等奏稱:「許嫁陸氏,無顯狀,大禮既行,不可中止。

    」爽亦表言初無婚姻之議。

    帝謂征曰:「群臣或容希合;爽亦自陳,何也﹖」對曰:「彼以為陛下外雖舍之,或陰加罪譴,故不得不然。

    」帝笑曰:「外人意或當如是。

    朕之言未能使人必信如此邪!」 15中牟丞皇甫德參〔中牟縣,漢屬河南郡,晉屬荥陽郡,後魏屬廣武郡,為治所;隋開皇十年,改曰郏城縣,大業改曰圃田縣,唐武德三年,更名中牟。

    丞,貳令治縣事。

    上縣丞從八品下,中、下縣各以差降一品。

    〕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

    」〔上,時掌翻;下上書同。

    斂,力贍翻。

    好,呼到翻;下不好同。

    〕上怒,謂房玄齡等曰:「德參欲國家不役一人,不收鬥租,宮人皆無發,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謗讪之罪。

    〔治,直之翻。

    〕魏征谏曰:「賈誼當漢文帝時上書,雲『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

    』〔見十四卷漢文帝六年。

    〕自古上書不激切,不能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焉,〔漢書李左車有是言。

    〕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則誰敢複言!」〔複,扶又翻。

    〕乃賜絹二十匹。

    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雖勉強含容,非曩時之豁如。

    」〔強,其兩翻。

    〕上乃更加優賜,拜監察禦史。

    〔監,古銜翻。

    〕 16中書舍人高季輔上言:〔考異曰:貞觀政要,季輔疏在三年;會要在八年。

    按舊傳:季輔貞觀初拜禦史,累轉中書舍人。

    故從會要置此。

    〕「外官卑品,猶未得祿,饑寒切身,難保清白。

    今倉廪浸實,宜量加優給,然後可責以不貪,嚴設科禁。

    又,密王元曉等皆陛下之弟,比見帝子拜諸叔,〔量,音良。

    比,毗至翻。

    〕叔皆答拜,紊亂昭穆,〔紊,音問。

    昭,時招翻。

    〕宜訓之以禮。

    」書奏,上善之。

     17西突厥咄陸可汗卒,其弟同娥設立,是為沙揼羅咥利失可汗。

    〔咥,徒結翻,又醜栗翻。

    〕 九年〔(乙未、六三五)〕 1春,正月,黨項先内屬者皆叛歸吐谷渾。

    三月,庚辰,洮州羌叛入吐谷渾,殺刺史孔長秀。

    〔洮,土刀翻。

    〕 2壬辰,【嚴:「辰」改「午」。

    】赦天下。

     3乙酉,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擊叛羌,破之。

     4庚寅,诏民赀分三等,未盡其詳,宜分九等。

    〔唐會要:武德六年,三月,令天下戶量其資産,定為三等。

    今分九等,蓋于三等各分上、中、下也。

    〕 5上謂魏征曰:「齊後主、周天元皆重斂百姓,厚自奉養,力竭而亡。

    譬如饞人自噉其肉,肉盡而斃,何其愚也!〔斂,力贍翻。

    饞,七鹹翻。

    貪食而多取之為饞。

    噉,徒覽翻,又徒濫翻。

    〕然二主孰為優劣﹖」對曰:「齊後主懦弱,政出多門;〔懦,乃卧翻,又奴亂翻。

    〕周天元驕暴,威福在己;雖同為亡國,齊主尤劣也。

    」 6夏,閏四月,癸酉,任城王道宗敗吐谷渾于庫山。

    〔敗,補邁翻;下兒敗、等敗之敗同。

    考異曰:舊道宗傳雲:「賊聞軍至,走入嶂山,已行數千裡。

    諸将議欲息兵,道宗固請追讨,李靖然之,而君集不從。

    道宗遂帥偏師并行倍道,去大軍十日,追及之。

    賊據險苦戰,道宗潛遣千餘騎踰山襲其後。

    賊表裡受敵,一時奔潰。

    」庫山、嶂山不知其所以為同異。

    據嶂山已行數千裡,今不取,今即以為庫山之戰也。

    〕吐谷渾可汗伏允悉燒野草,輕兵走入碛。

    〔碛,七迹翻。

    〕諸将以為「馬無草,疲瘦,未可深入。

    」侯君集曰:「不然。

    向者段志玄軍還,纔及鄯州,虜已至其城下。

    蓋虜猶完實,衆為之用故也。

    今一敗之後,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易,以豉翻。

    〕此而不乘,後必悔之。

    」李靖從之。

    〔考異曰:舊道宗傳雲:「道宗固請追讨,李靖然之,而君集不從。

    」靖傳雲:「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燒去野草以餒我師,退保大非川。

    諸将鹹言:『春草木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

    』唯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遂踰積石山。

    」按實錄:「庫山之捷,可汗謀将入碛以避官軍,道宗複曰:『柏海近河源,古來罕有至者。

    賊既西走,未知的處,今段之行,實資馬力。

    今馬疲糧少,遠入為難,未若且向鄯州,待馬肥之後,更圖進取。

    』君集曰:『不然。

    段志玄曩者纔至鄯州,賊衆便到城下,良由彼國尚完,兇徒阻命。

    今者一敗以後,斥候亦絕,君臣相失,父子攜離,乘其迫懼,取同俯拾,柏海雖遙,便可鼓行而至也。

    』靖又然之。

    」道宗傳與實錄相違。

    今從實錄。

    〕中分其軍為兩道:靖與薛萬均、李大亮由北道,君集與任城王道宗由南道。

    戊子,靖部将薛孤兒敗吐谷渾于曼頭山,斬其名王,大獲雜畜,以充軍食。

    〔畜,許救翻。

    〕癸巳,靖等敗吐谷渾于牛心堆,〔水經注:湟水自臨羌縣東流,合龍駒川水,又東合晉昌川水,又東合長甯川水,又東合牛心川水;水出西南遠山,東北流徑牛心堆,又東徑西平亭西,東北入于湟水。

    〕又敗諸赤水源。

    〔考異曰:實錄:「癸巳,李靖、侯君集、任城王道宗等破吐谷渾于赤水源。

    」按上文自庫山中分士馬為兩道,靖趣北路出曼頭山,踰赤水,君集、道宗趣南路,曆破邏真谷。

    然則赤水之戰,君集、道宗不在彼也,今剛去其名。

    又吐谷渾傳,獲其高昌王慕容孝儁,不知在何戰,今亦删去。

    〕侯君集、任城王道宗引兵行無人之境二千餘裡,盛夏降霜,經破邏真谷,其地無水,人龁冰,馬噉雪。

    〔邏,郎佐翻。

    龁,下沒翻,又戶結翻。

    〕五月,追及伏允于烏海,〔隋志:河源郡有烏海,在漢哭山西。

    〕與戰,大破之,獲其名王。

    薛萬均、薛萬徹又敗天柱王于赤海。

    〔赤海蓋即赤水深廣處。

    考異曰:舊萬徹傳作赤水源,契苾何力傳作赤水川。

    今從實錄。

    〕 7太上皇自去秋得風疾,庚子,崩于垂拱殿。

    〔舊書帝紀:崩于大安宮之垂拱前殿,年七十。

    〕甲辰,群臣請上準遺诰視軍國大事,上不許。

    乙巳,诏太子承幹于東宮平決庶政。

     8赤水之戰,薛萬均、薛萬徹輕騎先進,為吐谷渾所圍,兄弟皆中槍,〔騎,奇寄翻;下同。

    中,竹仲翻。

    〕失馬步鬬,從騎死者什六七,左領軍将軍契苾何力将數百騎救之,竭力奮擊,所向披靡,萬均、萬徹由是得免。

    〔從,才用翻。

    披,丕彼翻。

    〕李大亮敗吐谷渾于蜀渾山,〔山在赤海西。

    〕獲其名王二十人。

    将軍執失思力敗吐谷渾于居茹川。

    李靖督諸軍經積石山河源,至且末,窮其西境。

    聞伏允在突倫川,〔考異曰:吐谷渾傳雲:「伏允西走圖倫碛。

    」蓋即突倫川,虜語轉耳。

    今從契苾何力傳。

    〕将奔于阗,契苾何力欲追襲之,薛萬均懲其前敗,固言不可。

    何力曰:「虜非有城郭,随水草遷徙,若不因其聚居襲取之,一朝雲散,豈得複傾其巢穴邪!」〔複,扶又翻。

    〕自選骁騎千餘,直趣突倫川,萬均乃引兵從之。

    〔骁,堅堯翻。

    趣,七喻翻。

    考異曰:吐谷渾傳雲:「萬均率輕銳追奔,入碛數百裡,及其餘黨,破之。

    」蓋何力先進,而萬均從之也。

    〕碛中乏水,将士刺馬血飲之。

    〔刺,七亦翻。

    〕襲破伏允牙帳,斬首數千級,獲雜畜二十餘萬,伏允脫身走俘其妻子。

    侯君集等進逾星宿川,至柏海,還與李靖軍合。

    〔畜,許救翻。

    宿,音秀。

    考異曰:吐谷渾傳,「柏海」作「柏梁」。

    今從實錄。

    實錄及吐谷渾傳,皆雲「君集與李靖會于大非川。

    」按十道圖:大非川在青海南,烏海、星宿海、柏海并在其西;且末又在其西極遠。

    據靖已至且末,又過烏海、星宿川至柏海,豈得複會于大非川,于事可疑,故不敢着其地。

    吐谷渾傳又雲,「兩軍會于大非川,至破邏真谷,大甯王順乃降。

    」按實錄曆破邏真谷,又行月餘日,乃至星宿川。

    然則破邏真谷在星宿川東甚遠矣,豈得返至其處邪!今從實錄。

    〕 大甯王順,隋氏之甥、伏允之嫡子也,為侍中【章:十二行本「中」作「子」;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誤「中」。

    】于隋,久不得歸,伏允立侍【章:十二行本「侍」作「他」;乙十一行本同;退齋校同;張校同,雲無注本亦誤「侍」。

    】子為太子,及歸,意常怏怏。

    〔順歸見一百八十七卷高祖武德二年。

    怏,于兩翻。

    〕會李靖破其國,國人窮蹙,怨天柱王;順因衆心,斬天柱王,舉國請降。

    伏允帥千餘騎逃碛中,十餘日,衆散稍盡,為左右所殺。

    〔降,戶江翻。

    帥,讀曰率。

    考異曰:吐谷渾傳雲「自缢而死」。

    今從實錄。

    〕國人立順為可汗。

    壬子,李靖奏平吐谷渾。

    乙卯,诏複其國,以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嚴:「故呂」改「胡呂」。

    】烏甘豆可汗。

    〔趉,渠诎翻,又九勿翻;杜佑巨屈翻。

    〕上慮順未能服其衆,仍命李大亮将精兵數千為其聲援。

     9六月,己醜,群臣複請聽政,上許之,其細務仍委太子,太子頗能聽斷。

    是後上每出行幸,常令居守監國。

    〔複,扶又翻。

    斷,丁亂翻。

    守,手又翻。

    監,工銜翻。

    〕 10秋,七月,庚子,鹽澤道行軍副總管劉德敏擊叛羌,破之。

     11丁巳,诏:「山陵依漢長陵故事,〔長陵,漢高祖陵也。

    皇甫谧曰:長陵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三丈。

    房玄齡雲,高九丈。

    蓋尺度之長短有古今之異也。

    〕務存隆厚。

    」期限既促,功不能及。

    秘書監虞世南上疏,以為:「聖人薄葬其親,非不孝也,深思遠慮,以厚葬适足為親之累,〔上,時掌翻。

    累,力瑞翻。

    〕故不為耳。

    昔張釋之有言:『使其中有可欲,雖固南山猶有隙。

    』〔見十四卷漢文帝三年。

    〕劉向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