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三

關燈
,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

    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

    相壽流涕而去。

     四年〔(庚寅、六三〇)〕 1春,正月,李靖帥骁騎三千自馬邑進屯惡陽嶺,〔惡陽嶺,在定襄古城南。

    善陽嶺,在白道川南。

    帥,讀曰率。

    骁,堅堯翻。

    騎,奇寄翻。

    〕夜,襲定襄,破之。

    〔舊志:朔州馬邑郡治善陽縣,漢定襄縣地,有秦時馬邑城、武周塞,後魏置桑幹郡,隋置善陽縣。

    又隋志,雲州定襄郡治大利城,即文帝所築以突厥啟民可汗者也。

    李靖所襲破者,當是此城。

    唐謂之北定襄城。

    又舊志曰:雲州,隋馬邑郡之雲内縣恒安鎮也。

    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及定襄縣置于此,即後魏所都平城。

    開元二十年,改定襄為雲中縣,而武德四年已分忻州之秀容為定襄縣。

    今見于九域志者,忻州之定襄,而北定襄自石晉割地入于北國,其名晦矣。

    宋祁曰:古定襄城其地南大河,北白道,畜牧廣衍,廣荒之最壤。

    宋白曰:朔州北三百餘裡,定襄故城,後魏初之雲中也。

    〕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厥,九勿翻。

    颉,奚結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大驚曰:「唐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其衆一日數驚,乃徙牙于碛口。

    〔大碛之口也。

    碛,七迹翻。

    〔靖複遣諜離其心腹,〔複,扶又翻。

    諜,達協翻。

    〕颉利所親康蘇密以隋蕭後及炀帝之孫政道來降。

    〔蕭後入寇厥,見一百八十八卷高祖武德二年。

    降,戶江翻;下同。

    〕乙亥,至京師。

    先是,有降胡言「中國人或潛通書啟于蕭後者」。

    〔先,悉薦翻。

    〕至是,中書舍人楊文瓘請鞫之,上曰:「天下未定,突厥方強,愚民無知,或有斯事。

    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須問也!」 李世績出雲中,與突厥戰于白道,大破之。

    〔漢地理志:雲中郡,治雲中縣。

    郦道元曰:雲中城東八十裡,有成樂城。

    今雲中郡治,一名石盧城。

    又有後魏雲中宮,在雲中故城東四十裡。

    虞氏記雲: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築長城,東至陰山。

    又于河西造一大城,其一箱崩不就,乃改蔔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鹄遊于雲中,徘徊經日,見火光在其下。

    武侯曰:「此為我乎!」乃即其處築城,今雲中故城是也。

    又有芒于水出塞外,南徑陰山,東西千餘裡。

    芒于水又西南徑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策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自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

    芒于水又南西徑雲中城北。

    新志,雲州雲中縣有陰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宋白曰:漢雲中郡在唐勝州東北四十裡榆林縣界,雲中故城是也。

    趙武侯所築漢五原故城,亦在今勝州榆林縣界。

    〕 2二月,己亥,上幸骊山溫湯。

    〔骊,力知翻。

    〕 3甲辰,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陰山。

    〔厥,九勿翻。

    颉,奚結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 先是,颉利既敗,竄于鐵山,〔鐵山,蓋在陰山北。

    先,悉薦翻。

    〕餘衆尚數萬;遣執失思力入見,謝罪,請舉國内附,身自入朝。

    〔見,賢遍翻。

    朝,直遙翻。

    〕上遣鴻胪卿唐儉等慰撫之,又诏李靖将兵迎颉利。

    〔胪,陵如翻。

    将,即亮翻。

    〕颉利外為卑辭,内實猶豫,欲俟草青馬肥,亡入漠北。

    靖引兵與李世績會白道,相與謀曰:〔考異曰:舊書靖傳以為謀出于靖,績傳以為謀出于績,蓋二人相與謀耳。

    〕「颉利雖敗,其衆猶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新書回鹘傳有九姓:曰藥羅葛,曰胡咄葛,曰啒羅勿,曰貊歌息訖,曰阿勿嘀,曰葛薩,曰斛嗢素,曰藥勿葛,曰奚邪勿。

    此回纥後來強盛所服九姓。

    是時所謂九姓,即謂拔野古、延陀、回纥之屬。

    〕道阻且遠,追之難及。

    今诏使至彼,〔使,疏吏翻。

    〕虜必自寬,若選精騎一萬,赍二十日糧往襲之,不戰可擒矣。

    」〔騎,奇寄翻。

    〕以其謀告張公謹,公謹曰:「诏書已許其降,〔降,戶江翻。

    〕使者在彼,柰何擊之!」靖曰:「此韓信所以破齊也。

    〔謂漢遣郦食其說下齊,韓信乘其無備襲破之。

    使,疏吏翻。

    〕唐儉輩何足惜!」遂勒兵夜發,世績繼之,軍至陰山,遇突厥千餘帳,俘以随軍。

    颉利見使者大喜,意自安。

    靖使武邑蘇定方帥二百騎為前鋒,〔武邑縣,前漢屬信都,後漢屬安平,晉屬武邑郡,後齊廢,隋開皇六年複置,屬冀州。

    帥,讀曰率;下同。

    〕乘霧而行,去牙帳七裡,虜乃覺之。

    颉利乘千裡馬先走,靖軍至,虜衆遂潰。

    〔考異曰:舊書靖傳曰:「靖軍逼其牙帳十五裡,虜始覺。

    」定方傳曰:「靖使定方為前鋒,乘霧而行。

    去賊一裡許,忽然霧歇,望見其牙帳,掩擊,殺數十百人,颉利畏先走。

    」。

    今從唐曆。

    〕唐儉脫身得歸。

    靖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畜,許救翻。

    〕殺隋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

    颉利帥萬餘人欲度碛,李世績軍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皆帥衆降,〔颉,奚結翻。

    帥,讀曰率。

    碛,七迹翻。

    〕世績虜五萬餘口而還。

    〔還,從宣翻,又如字。

    〕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此後方盡有隋恒安、定襄之地。

    〕露布以聞。

     4丙午,上還宮。

     5甲寅,以克突厥赦天下。

    〔厥,九勿翻。

    〕 6以禦史大夫溫彥博為中書令,守侍中王珪為侍中;守戶部尚書戴冑為戶部尚書,參預朝政;太常少卿蕭瑀為禦史大夫,與宰臣參議朝政。

    〔朝,直遙翻。

    少,始照翻。

    瑀,音禹。

    〕 7三月,戊辰,以突厥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為右武候大将軍。

     四夷君長詣阙請上為天可汗,〔長,知兩翻;下同。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

    是後以玺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玺,斯氏翻。

    〕 庚午,突厥思結俟斤帥衆四萬來降。

    〔俟,渠之翻。

    〕 丙子,以突利可汗為右衛大将軍、北平郡王。

     初,始畢可汗以啟民母弟蘇尼失為沙揼羅設,督部落五萬家,牙直靈州西北。

    及颉利政亂,蘇尼失所部獨不攜貳。

    〔尼,女夷翻。

    〕突利之來奔也,〔見去年十二月。

    〕颉利立之為小可汗。

    及颉利敗走,往依之,将奔吐谷渾。

    〔吐,從暾入聲。

    谷,音浴。

    〕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道引兵逼之,〔新志曰:黃河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永濟栅也。

    北徑大泊,十七裡至金河。

    任,音壬。

    〕使蘇尼失執送颉利。

    颉利以數騎夜走,匿于荒谷。

    〔颉,奚結翻。

    騎,奇寄翻。

    〕蘇尼失懼,馳追獲之。

    庚辰,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帥衆奄至沙揼羅營,俘颉利送京師,蘇尼失舉衆來降,〔帥,讀曰率。

    考異曰:太宗實錄雲:「蘇尼失舉衆歸國,因以颉利屬于軍吏。

    」舊傳雲:「蘇尼失令子忠禽颉利以獻。

    」蓋寶相逼之,而蘇尼失忠獻之也。

    〕漠南之地遂空。

     8蔡成公杜如晦疾笃,〔杜如晦先封蔡國公,薨後徙封萊國公。

    賀琛谥法:佐相克終曰成;民和臣福曰成。

    〕上遣太子問疾,又自臨視之。

    甲申,薨。

    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賜其家。

    〔使,疏吏翻。

    〕久之,語及如晦,必流涕,謂房玄齡曰:「公與如晦同佐朕,今獨見公,不見如晦矣!」 9突厥颉利可汗至長安。

    〔厥,九勿翻。

    〕夏,四月,戊戌,上卿順天樓,〔舊書帝紀曰,禦順天門。

    唐六典:皇城南門,中曰承天門,隋開皇二年作,初曰廣陽門,仁壽元年,改曰昭陽門,武德元年,改曰順天門,神龍元年,改曰承天門。

    若元正、冬至,大陳設燕會,赦過宥罪,除舊布新,受萬國之朝貢,四夷之賓客,則禦承天門以聽政,蓋古之外朝也。

    順天樓,即順天門樓。

    〕盛陳文物,引見颉利,數之曰:「汝藉父兄之業,縱淫虐以取亡,罪一也。

    數與我盟而背之,二也。

    恃強好戰,暴骨如莽,三也。

    蹂我稼穑,掠我子女,四也。

    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遷延不來,五也。

    然自便橋以來,不複大入為寇,〔便橋,事見一百九十一卷高祖武德九年。

    見,賢遍翻。

    數,所具翻,又所主翻。

    數與,所角翻。

    背,蒲妹翻。

    好,呼報翻。

    暴,步蔔翻。

    複,扶又翻;下複何同。

    蹂,人九翻。

    〕以是得不死耳。

    」颉利哭謝而退。

    诏館于太仆,厚廪食之。

    〔館,古換翻。

    食,讀曰坔。

    〕 上皇聞擒颉利,歎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托付得人,複何憂哉!」〔複,扶又翻。

    〕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主置酒淩煙閣,〔閣本太極宮圖:兩儀殿之北為延嘉殿,延嘉殿之東為功臣合,功臣合之東為淩煙閣。

    〕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疊起為壽,逮夜而罷。

     突厥既亡,〔厥,九勿翻。

    〕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萬口,诏群臣議區處之宜。

    〔降,戶江翻;下同。

    處,昌呂翻。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為中國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間,〔此兖、豫,言禹迹九州島大界也。

    朝,直遙翻。

    〕分其種落,〔種,章勇翻;下種類同。

    〕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胡虜為農民,永空塞北之地。

    」中書侍郎顔師古以為:「突厥、鐵勒皆上古所不能臣,陛下既得而臣之,請皆置之河北。

    〔河北,謂北河之北。

    〕分立酋長,領其部落,則永永無患矣。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下同。

    〕禮部侍郎李百藥以為:「突厥雖雲一國,然其種類區分,各有酋帥。

    〔帥,所類翻。

    〕今宜因其離散,各即本部署為君長,〔長,知兩翻。

    〕不相臣屬;縱欲存立阿史那氏,唯可使存其本族而已。

    國分則弱而易制,勢敵則難相吞滅,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國。

    仍請于定襄置都護府,為其節度,此安邊之長策也。

    」〔酋,慈秋翻。

    長,知兩翻。

    易,以豉翻;下未易、易為同。

    〕夏州都督窦靜〔夏,戶雅翻。

    〕以為:「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義教,況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

    〔首,式又翻。

    記曰:狐死正丘首。

    〕置之中國,有損無益,恐一旦變生,犯我王略。

    莫若因破亡之餘,施以望外之恩,假之王侯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妻,七細翻。

    〕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權弱勢分,易為羁制,可使常為藩臣,永保邊塞。

    」〔易,以豉翻。

    〕溫彥博以為:「徙于兖、豫之間,則乖違物性,非所以存養之也。

    請準漢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扞蔽,策之善者也。

    」魏征以為:「突厥世為寇盜,百姓之雠也;〔厥,九勿翻。

    〕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盡殺,宜縱之使還故土,不可留之中國。

    夫戎狄人面獸心,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固其常性。

    〔降,戶江翻。

    〕今降者衆近十萬,數年之後,蕃息倍多,〔近,其靳翻。

    蕃,扶元翻。

    〕必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

    晉初諸胡與民雜居中國,郭欽、江統,皆勸武帝驅出塞外以絕亂階,〔郭欽論見八十一卷晉武帝元年。

    江統論見八十三卷惠帝永熙九年。

    〕武帝不從。

    後二十餘年,伊、洛之間,遂為氈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鑒也!」彥博曰:「王者之于萬物,天覆地載,靡有所遺。

    〔覆,敷救翻。

    〕今突厥窮來歸我,柰何棄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無類。

    』若救其死亡,授以生業,教之禮義,數年之後,悉為吾民。

    選其酋長,使入宿衛,〔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畏威懷德,何後患之有!」上卒用彥博策,處突厥降衆,〔卒,子恤翻。

    處,昌呂翻。

    〕東自幽州,西至靈州;分突利故所統之地,置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以統其衆。

    〔定襄都督府僑治甯朔,雲中都督府僑治朔方之境。

    按甯朔縣亦屬朔方郡。

    舊書溫彥博傳曰:帝從彥博議,處降人于朔方之地。

    則二都督府僑治朔方明矣。

    〕 五月,辛未,以突利為順州都督,使帥部落之官。

    〔順州,僑治營州南之五柳戍。

    帥,讀曰率。

    〕上戒之曰:「爾祖啟民挺身奔隋,隋立以為大可汗,奄有北荒,〔事見一百七十八卷隋文帝開皇十九年。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爾父始畢反為隋患。

    〔事見一百八十二卷炀帝大業十一年。

    〕天道不容,故使爾今日亂亡如此。

    我所以不立爾為可汗者,懲啟民前事故也。

    今命爾為都督,爾宜善守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