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二

關燈
至公。

    昔諸葛亮竄瘳立、李嚴于南夷,亮卒而立、嚴皆悲泣,有死者,〔事見七十二卷魏明帝青龍二年。

    廖,力救翻,又力吊翻。

    卒,子恤翻。

    〕非至公能如是乎!又高颎為隋相,公平識治體,隋之興亡,系颎之存沒。

    〔事見隋紀。

    〕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賢相也!」〔相,息亮翻。

    〕 8三月,戊寅【嚴:「寅」改「申」。

    】朔,日有食之。

     9壬子,大理少卿胡演進每月囚帳;〔少,始照翻。

    囚帳,具每月禁系罪囚之姓名,猶今之禁曆也。

    〕上命自今大辟〔辟,毗亦翻。

    〕皆令中書、門下四品已上〔自二省長貳而下至谏議大夫也。

    〕及尚書議之,庶無冤濫。

    既而引囚至岐州刺史鄭善果,上謂胡演曰:「善果雖複有罪,〔複,扶又翻。

    〕官品不卑,豈可使與諸囚為伍。

    自今三品已上犯罪,不須引過,聽于朝堂俟進止。

    」〔太極宮承天門左右有東西朝堂。

    朝,直遙翻;下同。

    〕 10關内旱饑,民多賣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禦府金帛為贖之,歸其父母。

    〔為,于僞翻。

    〕庚午,诏以去歲霖雨,今茲旱、蝗,赦天下。

    诏書略曰:「若使年谷豐稔,天下又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

    」會所在有雨,民大悅。

     11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亂離,因之饑馑,暴骸滿野,傷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瘗,于計翻。

    〕 12初,突厥突利可汗建牙直幽州之北,主東偏,奚、霫等數十部多叛突厥來降,〔厥,九勿翻。

    可,從刊入聲。

    汗,音寒。

    霫,先立翻。

    降,戶江翻。

    〕颉利可汗以其失衆責之。

    及薛延陀、回纥等敗欲谷設,〔颉,奚結翻。

    纥,下沒翻。

    敗,補邁翻。

    〕颉利遣突利讨之,突利兵又敗,輕騎奔還。

    〔騎,奇寄翻。

    還,從宣翻。

    〕颉利怒,拘之十餘日而撻之,突利由是怨,陰欲叛颉利。

    颉利數征兵于突利,〔數,所角翻。

    〕突利不與,表請入朝。

    上謂侍臣曰:「向者突厥之強,控弦百萬,憑陵中夏,〔夏,戶雅翻。

    〕用是驕恣以失其民。

    今自請入朝,非困窮,肯如是乎!朕聞之,且喜且懼。

    何則﹖突厥衰則邊境安矣,故喜。

    然朕或失道,他日亦将如突厥,能無懼乎!卿曹宜不惜苦谏,以輔朕之不逮也。

    」 颉利發兵攻突利,丁亥,突利遣使來求救,〔颉,奚結翻。

    使,疏吏翻;下同。

    〕上謀于大臣曰:「朕與突利為兄弟,有急不可不救。

    〔結兄弟,事見上卷高祖武德七年。

    〕然颉利亦與之有盟,〔謂渭橋之盟也,見上卷武德九年。

    〕柰何﹖」兵部尚書杜如晦曰:「戎狄無信,終當負約,今不因其亂而取之,後悔無及。

    夫取亂侮亡,〔書仲虺之诰之辭。

    夫,音扶。

    〕古之道也。

    」 丙申,契丹酋長帥其部落來降。

    〔契,欺訖翻,又音吃。

    酋,慈由翻。

    長,知兩翻。

    降,戶江翻;下同。

    〕颉利遣使請以梁師都易契丹,上謂使者曰:「契丹與突厥異類,今來歸附,何故索之!〔索,山客翻。

    〕師都中國之人,盜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興兵緻讨,辄來救之,彼如魚遊釜中,何患不為我有!借使不得,亦終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

    」 先是,上知突厥政亂,不能庇梁師都,〔先,悉薦翻。

    〕以書谕之,師都不從。

    上遣夏州都督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圖之,〔夏,戶雅翻。

    長,知兩翻。

    〕旻等數遣輕騎踐其禾稼,多縱反間,離其君臣,其國漸虛,降者相屬。

    〔數,所角翻。

    騎,奇寄翻。

    踐,慈演翻。

    間,古苋翻。

    屬,之欲翻。

    〕其名将李正寶等謀執師都,事洩,來奔,〔将,即亮翻。

    洩,息列翻。

    〕由是上下益相疑。

    旻等知可取,上表請兵。

    〔上,時掌翻。

    〕上遣右衛大将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擊之,〔少,始照翻。

    〕又遣旻等據朔方東城以逼之。

    〔克東城見一百九十卷武德五年。

    〕師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劉蘭成偃旗卧鼓不出。

    師都宵遁,蘭成追擊,破之。

    突厥大發兵救師都,柴紹等未至朔方數十裡,與突厥遇,奮擊,大破之,遂圍朔方。

    突厥不敢救,城中食盡。

    壬寅,師都從父弟洛仁殺師都,以城降,〔梁師都,隋大業末起兵,至是而滅。

    從,才用翻。

    〕以其地為夏州。

    〔夏,戶雅翻。

    〕 13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梁、陳之音多吳、楚,周、齊之音多胡、夷,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聲,〔少,始照翻。

    〕作唐雅樂,凡八十四調、三十一曲、十二和。

    〔律有七聲,十二律凡八十四調。

    隋有皇夏十四曲,孝孫制十二和,以法天之成數,凡三十一曲。

    十二和者,一曰豫和,二曰順和,三曰永和,四曰肅和,五曰雍和,六曰壽和,七曰舒和,八曰太和,九曰昭和,十曰休和,十一曰正和,十二曰承和。

    調,徒吊翻。

    和如字。

    〕诏協律郎張文收與孝孫同修定。

    〔漢協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

    唐協律郎,正八品上,屬太常寺。

    〕六月,乙酉,孝孫等奏新樂。

    上曰:「禮樂者,蓋聖人緣情以設教耳,治之隆春,豈由于此﹖」〔治,直吏翻。

    〕禦史大夫杜淹曰:「齊之将亡,作伴侶曲,〔北齊之時,陽俊之多作六言砍辭,淫蕩而拙,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

    〕陳之将亡,作玉樹後庭花,〔杜佑曰:玉樹後庭花,堂堂黃鹂留,金钗兩鬓垂,并陳後主所造,恒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唱和為詩,太樂令何胥采其尤輕豔者為此曲。

    〕其聲哀思,〔思,相吏翻。

    〕行路聞之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樂也!」上曰:「不然。

    夫樂能感人,故樂者聞之則喜,〔夫,音扶。

    故樂,音洛。

    〕憂者聞之則悲,悲喜在人心,非由樂也。

    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聞樂而悲耳。

    今二曲具存,朕為公奏之,〔為,于僞翻。

    〕公豈悲乎﹖」右丞魏征曰:「古人稱『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锺鼓雲乎哉!』〔論語載孔子之言。

    〕樂誠在人和,不在聲音也。

    」 臣光曰:臣聞垂能目方圓,心度曲直,〔垂,古之巧人。

    度,徒洛翻。

    〕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規矩而已矣。

    聖人不勉而中,〔中,竹仲翻。

    〕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禮樂而已矣。

    禮者,聖人之所履也;樂者,聖人之所樂也。

    聖人履中正而樂和平,〔所樂,音洛;下所樂、哀樂同。

    〕又思與四海共之,百世傳之,于是乎作禮樂焉。

    故工人執垂之規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執五帝、三王之禮樂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

    〔治,直吏翻;下同。

    〕五帝、三王,其違世已久,後之人見其禮知其所履,聞其樂知其所樂,炳然若猶存于世焉,此非禮樂之功邪!〔所樂,音洛。

    邪,音耶。

    〕 夫禮樂有本、有文:〔夫,音扶。

    〕中和者,本也;容聲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廢。

    先王守禮樂之本,未嘗須臾去于心,行禮樂之文,未嘗須臾遠于身。

    興于閨門,着于朝廷,被于鄉遂比鄰,〔遠,于願翻。

    被,皮義翻。

    朝,直遙翻。

    比,毗至翻,又音毗。

    〕達于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軍旅至于飲食起居,未嘗不在禮樂之中;如此數十百年,然後治化周浃,鳳凰來儀也。

    〔浃,即協翻。

    〕苟無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旦日舍之,求以移風易俗,誠亦難矣。

    是以漢武帝置協律,砍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

    〔見本紀。

    〕王莽建羲和,考律呂,非不精也,不能救漸台之禍。

    〔王莽令劉歆考定律呂,羲和掌之。

    班固取以志律曆。

    漸台事見漢淮陽王紀。

    漸,子廉翻。

    〕晉武制笛尺,調金石,非不詳也,不能弭平陽之災。

    〔晉武帝使荀勖定锺律。

    平陽之災,謂懷、愍二帝蒙塵也。

    〕梁武帝立四器、調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

    〔四器,謂制四通也。

    事見一百四十五卷天監元年。

    台城之辱見一百六十二卷太清三年。

    〕然則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舜樂曰韶,禹樂曰夏,湯樂曰濩,周武王樂曰武。

    夏,戶雅翻。

    濩,戶故翻。

    〕苟其餘【張:「餘」作「德」。

    】不足以稱之,〔稱,尺證翻。

    〕曾不能化一夫,況四海乎!是猶執垂之規矩而無工與材,坐而待器之成,終不可得也。

    況齊、陳淫昏之主,亡國之音,蹔奏于庭,烏能變一世之哀樂乎!〔蹔,與暫同。

    樂,音洛。

    〕而太宗遽雲治之隆替不由于樂,何發言之易〔易,以豉翻。

    〕而果于非聖人也如此! 夫禮非威儀之謂也,〔扶,音扶。

    〕然無威儀則禮不可得而行矣。

    樂非聲音之謂也,然無聲音則樂不可得而見矣。

    譬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謂之山則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故曰:「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記禮器之言。

    〕柰何以齊、陳之音不驗于今世而謂樂無益于治亂,何異睹拳石而輕泰山乎!必若所言,則是五帝、三王之作樂皆妄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論語載孔子之言。

    〕惜哉! 14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炀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纣之行,〔行,下孟翻。

    〕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15畿内有蝗。

    辛卯,上入苑中,〔出玄武門北入禁苑。

    〕見蝗,掇數枚,〔掇,丁活翻,又陟劣翻,拾取也。

    〕祝之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甯食吾之肺腸。

    」舉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惡物或成疾。

    」上曰:「朕為民受災,〔為,于僞翻。

    〕何疾之避!」遂吞之。

    是歲,蝗不為災。

     16上曰:「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未嘗不三思,〔朝,直遙翻。

    三,息暫翻,又如字。

    〕恐為民害,是以不多言。

    」給事中知起居事杜正倫曰:「臣職在記言,〔古者有左、右史,天子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

    隋始置起居舍人。

    貞觀二年,省起居舍人,移其職于門下省,置起居朗二員,其以他官兼者,謂之知起居注、知起居事。

    〕陛下之失,臣必書之,豈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譏于後。

    」上悅,賜帛二百段。

     17上曰:「梁武帝君臣惟談苦空,〔言所談者惟苦行空寂也。

    〕侯景之亂,百官不能乘馬。

    元帝為周師所圍,猶講老子,百官戎服以聽。

    〔事見一百六十五卷梁元帝承聖三年。

    〕此深足為戒。

    朕所好者,〔好,呼到翻。

    〕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

    」 18以辰州刺史裴虔通,隋炀帝故人,特蒙寵任,而身為弒逆,〔事見一百八十五卷高祖武德元年。

    按通鑒紀事各為段,凡改段處,率空一字,别為一節,此段頭既空字「以」字之上,合有「上」字,文乃明。

    〕雖時移事變,屢更赦令,〔更,工衡翻。

    〕幸免族夷,不可猶使牧民,乃下诏除名,流驩州。

    〔貞觀元年,改德州日南郡曰驩州。

    〕虔通常言「身除隋室以啟大唐」,自以為功,頗有觖望之色。

    〔觖,窺瑞翻,又于決翻,怨望也。

    〕及得罪,怨憤而死。

     19秋,七月,诏宇文化及之黨萊州刺史牛方裕、绛州刺史薛世良、廣州都督長史唐奉義、隋武牙郎将元禮并除名徙邊。

    〔長,知兩翻。

    武牙郎将即虎牙郎将,唐避諱,改「虎」曰「武」。

    将,即亮翻。

    〕 20上謂侍臣曰:「古語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一歲再赦,善人喑啞。

    』〔喑,于今翻。

    啞,烏下翻。

    〕夫養稂莠者害嘉谷,〔夫,音扶。

    稂,魯當翻。

    莠,與久翻。

    稂莠皆惡草害稼。

    〕赦有罪者賊良民,故朕即位以來,不欲數赦,〔數,所角翻。

    〕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