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
國河内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二百戶食實封九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唐紀八〔起柔兆閹茂(丙戌)九月,盡着雍困敦(戊子)七月,凡二年。
〕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 武德九年〔(丙戌、六二六)〕 1九月,突厥颉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上不受,〔自是年八月甲子以後,凡稱上者,皆太宗也。
厥,九勿翻。
〕但诏歸所掠中國戶口,征溫彥博還朝。
〔彥博沒于突厥,見上卷八年。
朝,直遙翻。
〕 丁未,上引諸衛将卒習射于顯德殿庭,〔是年八月,上即位于東宮顯德殿,是後常禦之。
将,即亮翻;下同。
〕谕之曰:「戎狄侵盜,自古有之,患在邊境少安,則人主逸遊忘戰,〔少,詩照翻;下同。
〕是以寇來莫之能禦。
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築苑,專習弓矢,居閑無事,則為汝師,突厥入寇,則為汝将,庶幾中國之民可以少安乎!」〔将,即亮翻。
幾,居希翻。
少,始紹翻。
〕于是日自變量百人教射于殿庭,上親臨試,中多者賞以弓、刀、帛,其将帥亦加上考。
〔唐考功之法,上、中、下皆分三等。
中多之中,竹仲翻。
帥,所類翻。
〕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禦在所者絞。
今使卑碎之人張弓挾矢于軒陛之側,陛下親在其間,萬一有狂夫竊發,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輕州刺史封同人詐乘驿馬入朝切谏。
〔唐舊志:武德三年,分同州之河西、韓城、合陽置西韓州;又于陝州界置南韓州。
封同人當是自韓城乘驿入朝也。
〕上皆不聽,曰:「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柰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
上嘗言:「吾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少,詩照翻。
〕每觀敵陳,則知其強弱,〔陳,讀曰陣;下其陳同。
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
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陳後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2己酉,上面定臣長孫無忌等爵邑,〔長,知兩翻。
〕命陳叔達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勳賞或未當,宜各自言。
」〔當,丁浪翻。
〕于是諸将争功,紛纭不已。
〔将,即亮翻。
〕淮安王神通曰:「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事見一百八十四卷隋恭帝義甯元年。
〕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
」上曰:「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唱舉兵,蓋亦自營脫禍。
及窦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事見一百八十八卷武德二年。
〕劉黑闼再合餘燼,叔父望風奔北。
〔事見一百八十九卷四年。
〕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
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勳臣同賞耳!」諸将乃相謂曰:「陛下至公,雖淮安王尚無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遂皆悅服。
〔侪,士皆翻。
分,扶問翻。
〕房玄齡嘗言:「秦府舊人未遷官者,皆嗟怨曰:『吾屬奉事左右,幾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宮、齊府人之後。
』」上曰:「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朕與卿輩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
故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為,于僞翻。
〕當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後哉!必也新而賢,舊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舊乎!今不論其賢不肖而直嗟怨,豈為政之體乎!」 3诏:「民間不得妄立妖祠。
〔妖,于驕翻。
〕自非蔔筮正術,其餘雜占,悉從禁絕。
」 4上于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萬卷,〔歐陽修曰:曆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然其變态百出,不可窮極,何其多也!自漢以來,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為六藝、七略,至唐始分為四類,曰經、史、子、集,以甲、乙、丙、丁為次,謂之四庫書,亦曰四部書。
〕置弘文館于殿側,〔唐會要:武德四年,于門下省置修文館,至九年三月,改為弘文館。
至其年九月,太宗即位于弘文殿。
納義門在嘉德門之西。
即我朝之崇文館也,避宣祖諱,改「弘」為「崇」。
〕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隙,引入内殿,講論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罷。
〔唐太宗以武定禍亂,出入行間,與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
至天下既定,精選弘文館學生,日夕與之議論商榷者,皆東南儒生也。
然則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更,工衡翻。
朝,直遙翻。
行,下孟翻。
榷,訖嶽翻。
〕又取三品已上子孫充弘文館學士。
【章:十二行本「士」作「生」;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 5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6诏追封故太子建成為息王,谥曰隐;齊王元吉為刺【章:十二行本「刺」作「海陵」二字,「王」下有「谥曰刺」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王,〔息,古國名。
谥法:隐拂不成曰隐。
不思忘愛曰刺;暴戾無親曰刺。
谥,神至翻。
刺,盧達翻。
〕以禮改葬。
葬日,上哭之于宜秋門,甚哀。
〔太極宮圖:宜秋門在千秋殿之西,百福門之東。
〕魏征、王珪表請陪送至墓所,〔考異曰:高祖實錄、建成元吉傳:「太宗踐阼,改葬加谥。
」太宗實錄及本紀皆不書葬月日,唯唐曆在此年十月。
貞觀政要此表在二年。
據此夫七月魏征為谏議大夫,宣慰山東,王珪亦未為黃門侍郎,葬建成、元吉恐在後,但别無年月日可附,今且從唐曆。
〕上許之,命宮府舊僚皆送葬。
7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幹為太子,生八年矣。
〔生于承幹殿,因以名之。
〕 8庚辰,初定功臣實封有差。
〔唐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凡封戶,三丁以上為率,歲租三之一入于朝廷;食實封者,得真戶分食諸州。
〕 9初,蕭瑀薦封德彜于上皇,上皇以為中書令。
及上即位,瑀為左仆射,德彜為右仆射。
議事已定,德彜數反【章:十二行本「反」下有「之」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于上前,〔瑀,音禹。
射,寅謝翻。
數,所角翻。
〕由是有隙。
時房玄齡、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而親德彜,〔太宗初政之時,以房、杜之賢,蕭瑀之直,而不相親,乃親封德彜者,蓋以瑀之疏直,難與共事于危疑之時,而封德彜之狡數,不與之親密,則不能得其情也。
後之為相者,其心無所權量,但曰親君子,遠小人,未有能濟者也。
〕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論之,〔上,時掌翻。
〕辭指寥落,由是忤旨。
〔忤,五故翻。
〕會瑀與陳叔達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達皆坐不敬,免官。
〔考異曰:舊傳,「太宗以玄齡等功高,由是忤旨,廢于家。
俄拜少師,複為左仆射,坐與叔達忿争免。
」按實錄忿争在作少師前,今從之。
〕 10甲申,民部尚書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踐者,〔厥,九勿翻。
踐,慈演翻。
〕請戶給絹一匹。
」上曰:「朕以誠信禦下,不欲虛有存恤之名而無其實,戶有大小,豈得雷同給賜乎!」于是計口為率。
11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同曾祖為再從兄弟,同高祖為三從兄弟。
從,才用翻。
〕及兄弟之才,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
〔封宗室為郡王,見一百九十卷五年。
〕上從容問群臣:「徧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從,千容翻。
〕封德彜對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為王,自餘非有大功,無為王者。
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
爵命既崇,多給力役,〔力役,蓋防合庶仆白直之類。
〕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
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
12丙午,上與群臣論止盜。
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笑不壞顔為哂。
哂,式忍翻。
〕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
朕當去奢省費,〔去,羌呂翻。
〕輕傜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邪,音耶。
〕自是數年之後,海内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
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
〔夫,音扶。
喪,息浪翻。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
」 13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軌奏稱獠反,〔是年六月,廢大行台,置大都督府。
是後分諸州都督府為上、中、下三等:大州都督從二品,長史從三品,司馬從四品;中州都督正三品,别駕正四品,長史正五品上,司馬正五品下;下州都督從三品,别駕、長史、司馬亦皆遞降一品。
獠,魯皓翻。
〕請發兵讨之。
上曰:「獠依阻山林,時出鼠竊,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撫以恩信,自然帥服,〔守,式又翻。
帥,與率同。
〕安可輕動幹戈,漁獵其民,比之禽獸,豈為民父母之意邪!」〔邪,音耶。
〕竟不許。
14上謂裴寂曰:「比多上書言事者,〔比,毗志翻。
〕朕皆粘之屋壁,〔粘,女廉翻。
〕得出入省覽,〔省,悉景翻。
〕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
公輩亦當恪勤職業,副朕此意。
」 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征卧内,訪以得失;〔治,直吏翻。
數,所角翻;下者數同。
〕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
上遣使點兵,〔使,疏吏翻。
〕封德彜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幹壯大者,亦可并點。
」〔唐制:民年十六為中男,十八始成丁,二十一為丁,充力役。
〕上從之。
敕出,魏征固執以為不可,不肯署敕,〔按唐制,中書舍人則署敕。
魏征時為谏議大夫,抑太宗亦使之聯署邪﹖」至于數四。
上怒,召而讓之曰:「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至此!」對曰:「夫兵在禦之得其道,不在衆多。
陛下取其壯健,以道禦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雲:『吾以誠信禦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
』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矣!」〔幾,居豈翻。
數,所角翻。
〕上愕然曰:「朕何為失信﹖」對曰:「陛下初即位,下诏雲:『逋負官物,悉令蠲免。
』〔蠲,圭淵翻。
〕有司以為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
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複一年。
』既而繼有敕雲:『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
』散還之後,方複更征,〔調,徒吊翻。
給複,方目翻。
方複,扶又翻;下複點同。
言既散還其已輸之物而複征。
〕百姓固已不能無怪。
今既征得物,複點為兵,何謂以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于守宰,〔治,直之翻。
守,式又翻。
〕居常簡閱,鹹以委之;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治,直吏翻;下同。
〕上悅曰:「向者朕以卿固執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
夫号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夫,音扶。
治
〕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 武德九年〔(丙戌、六二六)〕 1九月,突厥颉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上不受,〔自是年八月甲子以後,凡稱上者,皆太宗也。
厥,九勿翻。
〕但诏歸所掠中國戶口,征溫彥博還朝。
〔彥博沒于突厥,見上卷八年。
朝,直遙翻。
〕 丁未,上引諸衛将卒習射于顯德殿庭,〔是年八月,上即位于東宮顯德殿,是後常禦之。
将,即亮翻;下同。
〕谕之曰:「戎狄侵盜,自古有之,患在邊境少安,則人主逸遊忘戰,〔少,詩照翻;下同。
〕是以寇來莫之能禦。
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築苑,專習弓矢,居閑無事,則為汝師,突厥入寇,則為汝将,庶幾中國之民可以少安乎!」〔将,即亮翻。
幾,居希翻。
少,始紹翻。
〕于是日自變量百人教射于殿庭,上親臨試,中多者賞以弓、刀、帛,其将帥亦加上考。
〔唐考功之法,上、中、下皆分三等。
中多之中,竹仲翻。
帥,所類翻。
〕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禦在所者絞。
今使卑碎之人張弓挾矢于軒陛之側,陛下親在其間,萬一有狂夫竊發,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輕州刺史封同人詐乘驿馬入朝切谏。
〔唐舊志:武德三年,分同州之河西、韓城、合陽置西韓州;又于陝州界置南韓州。
封同人當是自韓城乘驿入朝也。
〕上皆不聽,曰:「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柰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
上嘗言:「吾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少,詩照翻。
〕每觀敵陳,則知其強弱,〔陳,讀曰陣;下其陳同。
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
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陳後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2己酉,上面定臣長孫無忌等爵邑,〔長,知兩翻。
〕命陳叔達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勳賞或未當,宜各自言。
」〔當,丁浪翻。
〕于是諸将争功,紛纭不已。
〔将,即亮翻。
〕淮安王神通曰:「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事見一百八十四卷隋恭帝義甯元年。
〕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
」上曰:「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唱舉兵,蓋亦自營脫禍。
及窦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事見一百八十八卷武德二年。
〕劉黑闼再合餘燼,叔父望風奔北。
〔事見一百八十九卷四年。
〕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
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勳臣同賞耳!」諸将乃相謂曰:「陛下至公,雖淮安王尚無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遂皆悅服。
〔侪,士皆翻。
分,扶問翻。
〕房玄齡嘗言:「秦府舊人未遷官者,皆嗟怨曰:『吾屬奉事左右,幾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宮、齊府人之後。
』」上曰:「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朕與卿輩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
故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為,于僞翻。
〕當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後哉!必也新而賢,舊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舊乎!今不論其賢不肖而直嗟怨,豈為政之體乎!」 3诏:「民間不得妄立妖祠。
〔妖,于驕翻。
〕自非蔔筮正術,其餘雜占,悉從禁絕。
」 4上于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萬卷,〔歐陽修曰:曆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然其變态百出,不可窮極,何其多也!自漢以來,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為六藝、七略,至唐始分為四類,曰經、史、子、集,以甲、乙、丙、丁為次,謂之四庫書,亦曰四部書。
〕置弘文館于殿側,〔唐會要:武德四年,于門下省置修文館,至九年三月,改為弘文館。
至其年九月,太宗即位于弘文殿。
納義門在嘉德門之西。
即我朝之崇文館也,避宣祖諱,改「弘」為「崇」。
〕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隙,引入内殿,講論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罷。
〔唐太宗以武定禍亂,出入行間,與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
至天下既定,精選弘文館學生,日夕與之議論商榷者,皆東南儒生也。
然則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更,工衡翻。
朝,直遙翻。
行,下孟翻。
榷,訖嶽翻。
〕又取三品已上子孫充弘文館學士。
【章:十二行本「士」作「生」;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 5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6诏追封故太子建成為息王,谥曰隐;齊王元吉為刺【章:十二行本「刺」作「海陵」二字,「王」下有「谥曰刺」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王,〔息,古國名。
谥法:隐拂不成曰隐。
不思忘愛曰刺;暴戾無親曰刺。
谥,神至翻。
刺,盧達翻。
〕以禮改葬。
葬日,上哭之于宜秋門,甚哀。
〔太極宮圖:宜秋門在千秋殿之西,百福門之東。
〕魏征、王珪表請陪送至墓所,〔考異曰:高祖實錄、建成元吉傳:「太宗踐阼,改葬加谥。
」太宗實錄及本紀皆不書葬月日,唯唐曆在此年十月。
貞觀政要此表在二年。
據此夫七月魏征為谏議大夫,宣慰山東,王珪亦未為黃門侍郎,葬建成、元吉恐在後,但别無年月日可附,今且從唐曆。
〕上許之,命宮府舊僚皆送葬。
7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幹為太子,生八年矣。
〔生于承幹殿,因以名之。
〕 8庚辰,初定功臣實封有差。
〔唐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凡封戶,三丁以上為率,歲租三之一入于朝廷;食實封者,得真戶分食諸州。
〕 9初,蕭瑀薦封德彜于上皇,上皇以為中書令。
及上即位,瑀為左仆射,德彜為右仆射。
議事已定,德彜數反【章:十二行本「反」下有「之」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于上前,〔瑀,音禹。
射,寅謝翻。
數,所角翻。
〕由是有隙。
時房玄齡、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而親德彜,〔太宗初政之時,以房、杜之賢,蕭瑀之直,而不相親,乃親封德彜者,蓋以瑀之疏直,難與共事于危疑之時,而封德彜之狡數,不與之親密,則不能得其情也。
後之為相者,其心無所權量,但曰親君子,遠小人,未有能濟者也。
〕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論之,〔上,時掌翻。
〕辭指寥落,由是忤旨。
〔忤,五故翻。
〕會瑀與陳叔達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達皆坐不敬,免官。
〔考異曰:舊傳,「太宗以玄齡等功高,由是忤旨,廢于家。
俄拜少師,複為左仆射,坐與叔達忿争免。
」按實錄忿争在作少師前,今從之。
〕 10甲申,民部尚書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踐者,〔厥,九勿翻。
踐,慈演翻。
〕請戶給絹一匹。
」上曰:「朕以誠信禦下,不欲虛有存恤之名而無其實,戶有大小,豈得雷同給賜乎!」于是計口為率。
11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同曾祖為再從兄弟,同高祖為三從兄弟。
從,才用翻。
〕及兄弟之才,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
〔封宗室為郡王,見一百九十卷五年。
〕上從容問群臣:「徧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從,千容翻。
〕封德彜對曰:「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為王,自餘非有大功,無為王者。
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
爵命既崇,多給力役,〔力役,蓋防合庶仆白直之類。
〕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
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
12丙午,上與群臣論止盜。
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笑不壞顔為哂。
哂,式忍翻。
〕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
朕當去奢省費,〔去,羌呂翻。
〕輕傜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邪,音耶。
〕自是數年之後,海内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
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
〔夫,音扶。
喪,息浪翻。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
」 13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軌奏稱獠反,〔是年六月,廢大行台,置大都督府。
是後分諸州都督府為上、中、下三等:大州都督從二品,長史從三品,司馬從四品;中州都督正三品,别駕正四品,長史正五品上,司馬正五品下;下州都督從三品,别駕、長史、司馬亦皆遞降一品。
獠,魯皓翻。
〕請發兵讨之。
上曰:「獠依阻山林,時出鼠竊,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撫以恩信,自然帥服,〔守,式又翻。
帥,與率同。
〕安可輕動幹戈,漁獵其民,比之禽獸,豈為民父母之意邪!」〔邪,音耶。
〕竟不許。
14上謂裴寂曰:「比多上書言事者,〔比,毗志翻。
〕朕皆粘之屋壁,〔粘,女廉翻。
〕得出入省覽,〔省,悉景翻。
〕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
公輩亦當恪勤職業,副朕此意。
」 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征卧内,訪以得失;〔治,直吏翻。
數,所角翻;下者數同。
〕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
上遣使點兵,〔使,疏吏翻。
〕封德彜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幹壯大者,亦可并點。
」〔唐制:民年十六為中男,十八始成丁,二十一為丁,充力役。
〕上從之。
敕出,魏征固執以為不可,不肯署敕,〔按唐制,中書舍人則署敕。
魏征時為谏議大夫,抑太宗亦使之聯署邪﹖」至于數四。
上怒,召而讓之曰:「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至此!」對曰:「夫兵在禦之得其道,不在衆多。
陛下取其壯健,以道禦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雲:『吾以誠信禦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
』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矣!」〔幾,居豈翻。
數,所角翻。
〕上愕然曰:「朕何為失信﹖」對曰:「陛下初即位,下诏雲:『逋負官物,悉令蠲免。
』〔蠲,圭淵翻。
〕有司以為負秦府國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
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給複一年。
』既而繼有敕雲:『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
』散還之後,方複更征,〔調,徒吊翻。
給複,方目翻。
方複,扶又翻;下複點同。
言既散還其已輸之物而複征。
〕百姓固已不能無怪。
今既征得物,複點為兵,何謂以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于守宰,〔治,直之翻。
守,式又翻。
〕居常簡閱,鹹以委之;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治,直吏翻;下同。
〕上悅曰:「向者朕以卿固執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
夫号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夫,音扶。
治